《Internet技术》第12章移动IP和下一代互联网
05-Internet接入技术及下一代互联网
Cable MODEM
Cable MODEM的连接
• ADSL和CABLE MODEN的比较
• ADSL是能通信公司鼎立发展的基于传统电话网 络的xDSL接入技术,在网络拓扑的选择上采用星 型拓扑结构,为每个用户提供固定、独占的宽 带,而且可以保证用户在不影响现有电话业务的 情况下,发送数据的安全性; • CABLE MODEM是广电系统有线电视厂商极力 推广的技术,线路为总线型,一般10M甚至30M 的信道带宽是一群用户共享的,大多数新建的 CATV网都采用光纤同轴混合网络(HFC网), 一旦用户数增多,每个用户所分配的带宽就会急 剧下降,而且共享型网络拓扑致命的缺陷就是它 的安全性。
ADSL的功能特点
(1)具有很高的传输速率:理论上,ADSL的传输速率上行 最高可达640Kbps,下行最高可达8Mbps。用户可以在因 特网自由冲浪,浏览新闻、娱乐、游戏、下载图片、享 受高质量的视频点播服务等。 o (2)上网打电话互不干扰:ADSL数据信号和电话音频 信号以频分复用原理调制于各自频段互不干扰。在上网 的同时可以使用电话,避免了拨号上网的烦恼。而且, 由于数据传输不通过电话交换机,因此使用ADSL上网不 需要缴纳拨号上网的电话费用,节省了通信费用。 o (3)安装快捷方便:在现有电话线上安装ADSL,只需 在用户端安装一台ADSL MODEM和一个电话分离器,用户 线路不用任何改动,极其方便。
电缆调制解调器接入( Cable Modem )
•电缆调制解调器接入技术是一种通过有线电视网 来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技术 •早期使用有线电视电缆是单向的,目前所使用的 是双向的HFC(混合型光纤同轴电缆),我国开通 的Cable MODEM基本上是基于HFC,HFC理论上 Cable Modem 属于非对称式数据传输,上行速率 约在2Mbps~10Mbps之间变化,下行速率约在 10Mbps~36Mbps之间变化
通信工程师专业实务(全部)
选择第1章电信网概述1、电信网是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完成信息传递和交换的通信网络。
2、根据电信网的构成及功能,通常把电信网分为业务网、传输网和支撑网。
3、OSI七层模型从下到上的第四层为传输层。
4、业务网面向公众提供电信业务,其中包括公用电话交换网、IP 网、移动通信网等。
5、传输网通过光纤、微波、卫星等传输方式为不同服务范围的业务网之间传送信号。
6、OSI七层模型从下到上的下三层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第2章固定电话网1、采用电路交换方式的交换网能为任意一个入网信息流提供一条临时的专用物理通路。
2、现阶段我国长途网的结构为二级结构。
3、现阶段我们本地网的结构为二级结构。
4、长途网中的DCI间构成网状网。
5、本地网中的端局DL与设在该本地网中的长途局DCX之间应配备呼损小于0.5%的低呼损基干电路群。
5、电路交换通信的过程包括电路建立、通信、电路拆除。
6、交换节点可控制的接续类型有本局接续、出局接续、入局接续、转接接续。
7、现有的电话网络主要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包括接入网、核心网、用户终端设备。
8、根据组网需要,本地网中的DL以下可接PABX、接入网、远端用户模块等用户接入装置。
9、本地网是由若干个端局或者由若干个端局和汇接局及局间中继、长市中继、用户线、话机终端等所组成的电话网。
第3章分组交换网1、分组传输时延首先取决于节点交换机的处理能力,处理能力用每秒能处理的分组数来表示。
2、数据报方式是将由用户报文拆分的每一个数据分组独立处理。
3、X.25协议包括3个不同的、独立的层。
4、X.25协议是针对同步终端与交换网之间交换数据而制定的通信协议。
5、所谓虚电路是只有在有数据传送时才占有这条逻辑电路。
6、分组是将用户要发送的报文拆分为一定长度的数据段,且在每个数据段前加上目的地址、分组编码、控制比特。
7、X.25协议的层次结构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分组层。
8、分组交换网主要的性能指标有分组传输时延、虚电路建立时间、传输差错率、网络利用率。
下一代网络技术
● 3个主要特征
(1) 集成性 (2) 交互性 (3) 同步性
能对内容数据信息、多媒体和超媒体信息、脚本 信息和特定的应用信息等4类信息进行存储、传 输、处理和显现的能力。 在网络通信时人与系统之间的相互控制能力。 包括人机接口和用户终端与系统之间的应用层通 信协议两方面内容。 在多媒体网络终端上显现的图像、声音和文字 均以同步方式工作。
移动IP协议的相关标准由IETF的移动IP工作组制定。 目前已经完成了下面的几个RFC文档:
目前
移动IP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还有许多需要 完善的地方。
RFC 2002:定义了移动IP协议。 RFC 2003、2004和1701:定义了三种隧道技术。 RFC 2005:叙述了移动IP的应用。 RFC 2006:定义了移动IP的管理信息库MIB。
信息的同步与否决定了网络是多媒体网络还是非多种媒体网络.
15.2.2 多媒体网络对服务质量(QoS) 1.高吞吐量需求 的需求
指有效的网络带宽,通常定义成物理
高传输带宽的需求
链路的传输速率减去各种传输开销。 多媒体通信的吞吐量与网络传输速率 、接收端缓冲容量以及数据流量有关。
被动发现:移动结点等待本地移动代理周期性地 广播代理通告报文。 主动发现:移动结点广播一条请求代理的报文。
代理请求
移动代理 移动结点
代理通告
● 使用代理发现可使移动结点检测到它何 时从一个IP网络漫游到另一个IP网络。
2.位1置5登.记1.(3Re移gistr动atioIPn)的关键技术
● 移动结点必须将其位置信息向其归属代理进行登记(注册),
15.1.1 移动IP技术概述
4.移动IP与传统IP的异同
漫游功能
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课件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软交换网络的智能故障诊断和自愈,提高网 络的可用性和稳定性。同时,降低运维成本,提升网络运维效率。
课程总结和展望
课程主要内容回顾
下一代网络概述
详细介绍了下一代网络的概念、特点、体系 结构等基础知识。
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的应用
讨论了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技术在通信、互 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数据传输协议
利用软交换支持的数据传 输协议,实现各类数据的 可靠传输,满足不同业务 需求。
统一数据管理
通过软交换对数据通信进 行统一管理,简化网络结 构,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数据安全性保障
采用数据加密、完整性校 验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 通信的安全性。
软交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 案例
案例一:基于软交换的企业通信系统
02 • 业务层
提供各种业务和应用,如语音、视频、数据等。
03 组成
NGN由核心网、接入网和业务网三部分组成。
下一代网络的结构和组成
• 核心网
负责数据的交换和路由, 是NGN的核心部分。
• 业务网
提供各种业务和应用,包 括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
• 接入网
将用户接入到核心网,包 括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
• 媒体网关:实现电路交换网络与分组交换网络之间的 媒体转换和传输。
• 信令网关:负责电路交换网络中的信令协议与分组交 换网络中的信令协议之间的转换。
• 应用服务器:提供增值业务和应用逻辑。
软交换的通信流程
基本流程 01
02 1. 呼叫建立:软交换设备接收来自用户或其他网 络的呼叫请求,根据呼叫控制规则进行处理。
功能
• 媒体网关接入:软交换通过与媒体网关的互操作, 实现对传统电路交换网络的接入。
第12章 下一代网络概述
17
下一代网络的网络结构(四)
(8) 软交换:通过提供基本的呼叫控制和信令处理功 能,对网络中的传输和交换资源进行分配和管 理,在这些网关之间建立起呼叫或是已定义的复 杂的处理,同时产生这次处理的详细记录。
(9) 应用服务器:提供了执行、管理、生成业务的平 台,负责处理与控制层中软交换的信令接口,提 供开放的API用于生成和管理业务。
14
下一代网络的网络结构(一)
业务应用层 业务生成服务
媒体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
策略服务器
控制层 软交换
软交换
软交换
软交换
传输 服务层
核心传输层
媒体接入层 媒体 网关
无线 接入 媒体 7号信 网关 服务器 网关 令网关
公共交换 IP/ATM/FR/X.25 移动网 用户终端 信令网
7号 信令网
图12-1 下一代网15络的分层结构
9
下一代网络产生背景(八)
(3) 通常意义上讲,NGN指基于软交换技术的NGN 语音和多媒体解决方案。
NGN是业务驱动的网络,通过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 以及呼叫与承载分离实现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使 业务真正独立于网络,灵活有效地实现业务的提 供。软交换技术作为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思想 的体现,是下一代体系结构中的关键技术,其核心 思想是硬件软件化,通过软件的方式来实现原来交 换机的控制、接续和业务处理等功能,各实体之间 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便于在NGN中, 更快地实现各类复杂的协议及更方便地提供业务。
20
软交换概述
软交换(Softswitch)技术是下一代交换网络的控制核 心、是现代网络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关键技术。由 于它实现了业务提供和控制分开、呼叫控制与承载 连接分开,并能提供开放的接口,便于第三方业务 的提供,因此为话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应 用提供了统一的平台,从而得到了业界普遍关注。 软交换将摒弃传统交换机结构上的不足,具有网络 层次和结构简单、建网成本低、网络升级快、业务 生成容易和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基于软交换的网络 系统结构如图12-2所示。
移动互联网概念知识点总结
移动互联网概念知识点总结移动互联网的概念由来已久,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普及和移动通信网络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和深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拓展。
移动互联网技术主要包括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是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它包括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移动终端设备技术和移动通信协议技术。
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是指支持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的网络技术,主要包括2G、3G、4G、5G等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移动终端设备技术是指支持用户进行移动互联网服务的终端设备技术,主要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移动设备。
移动通信协议技术是指支持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的协议技术,主要包括HTTP、TCP/IP、WAP、SMS、MMS等协议技术。
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技术是指为移动终端设备设计和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技术,主要包括移动应用开发工具、移动应用界面设计、移动应用安全开发等方面。
移动应用开发工具是指利用各种开发工具和开发语言进行移动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开发,主要包括Android开发工具、iOS开发工具、Windows Phone开发工具等开发工具。
移动应用界面设计是指为移动应用程序设计用户界面和交互界面,使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移动应用程序。
移动应用安全开发是指在移动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考虑和解决移动应用程序安全性问题,包括数据加密、防火墙、身份认证等安全措施。
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是指保护移动互联网用户和移动终端设备免受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数据加密技术、移动互联网身份认证技术、移动互联网防火墙技术等方面。
移动互联网数据加密技术是指对移动互联网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以保护数据免受非法访问和窃取。
移动互联网身份认证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对移动互联网用户身份进行验证和确认,以防止非法用户进行访问和操作。
移动互联网防火墙技术是指在移动互联网网络中设置防火墙,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和过滤,以阻止非法攻击和数据泄露。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1.IPv6技术标准主要有下面哪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A )2.下列关于IPv6协议优点的描述中,准确的是(D) 。
A.IPv6协议支持光纤通信B.IPv6协议支持通过卫星链路的Internet连接C.IPv6协议具有128个地址空间,允许全局IP地址出现重复D.IPv6协议解决了IP地址短缺的问题3.我国的第一个也是全球最大的IPv6试验网是(a )。
A. CERNET2B. CERNETC. 6BoneD. RENATER24.以下不是IPv4存在的技术局限性的是( b )。
A. 地址空间匮乏B. 速度太慢C. 不提供服务质量保证D. 缺少移动性支持5.以下关于IPng和IPv6的说法正确的是(b )。
A. IPng和IPv6实际上是一回事儿B. IPng是所有有关下一代Internet协议的总称C. IPng是IPv6中的一个具体的协议D. IPv6是所有有关下一代Internet协议的总称6.能比较彻底地解决 IP 地址耗尽的问题的措施的是(C )A. 采用无类别编址 CIDRB. NAT转换C.引入IPv6 D. 使用移动IP7.IPv6数据单元由固定首部(Base Header)和有效载荷(Playload)组成,固定首部的长度为( d )字节。
A. 12B. 8C. 20D. 408.IPv6对IPv4的数据报头作了简化,其固定首部共包含(b )个字段。
A. 12B. 8C. 20D. 409.IPv6的地址配置方法不包括( A)。
A. 采用无类别编址 CIDRB. 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C.DHCPv6引入IPv6 D. 手工配置10.关于IPv6地址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__C_____。
A)IPv6地址为128位,解决了地址资源不足的问题B)IPv6地址中包容了IPv4地址,从而可保证地址向前兼容C)IPv4地址存放在IPv6地址的高32位D)IPv6中自环地址为0:0:0:0:0:0:0:1011.IPv6没有给( b )单独分配地址空间,而是与单播地址共用同一地址范围。
现代通信网络技术课件:下一代网络
下一代网络
这一标准规定了软交换设备的系统结构、主要功能、通 信接口、协议及其性能要求,并重点规定分组语音业务的技 术要求。标准规定,软交换处理的协议及控制的媒体流基于 TCP/IP承载方式。直接利用ATM方式承载呼叫控制协议和 媒体流的技术要求及相关系统结构待定。
下一代网络
3. 软交换的对外接口 软交换与媒体网关间的接口用于软交换对媒体网关的承 载控制、资源控制及管理,可使用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MGCP)、Internet设备控制协议(IPDC)、SIP协议、H.323或 H.248协议。 软交换与信令网关间的接口用于传递软交换和信令网关间的 信令信息,可使用信令控制传输协议(SCTP)或其他类 似协议。
同时把大量的数据传输卸载(offload)到ATM/IP网络中以 减轻PSTN网络的重荷,又以ATM/IP技术的新特性增加和增 强了许多新老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讲,NGN是基于TDM的 PSTN语音网络和基于ATM/IP的分组网络融合的产物,它使 得在新一代网络上语音、视频、数据等综合业务成为了可能。
另外,承载采用分组网络,NGN可以很好地与现有分 组网络实现互连互通,结束原PSTN网络、DDN网络、HFC 网络、计算机网络等孤岛隔离,独自运营状况。再者,不同 域的互连互通,也必将从中衍生出一些在单一媒体上无法开 展的新业务,如WECC、PINT、SPIRITS业务等。
控制与承载以标准接口分离,可以简化控制,让更多的 中小企业参与竞争,打破垄断,降低运营商采购成本。
下一代网络
软交换间的接口实现不同软交换间的交互,可使用SIPT、H.323或BICC协议。
软交换与应用/业务层之间的接口提供访问各种数据库、 三方应用平台、各种功能服务器等的接口,实现对各种增值 业务、管理业务和三方应用的支持。包括软交换与应用服务 器间的接口可使用SIP或API,如Parlay,提供对三方应用和 各种增值业务的支持功能;软交换与策略服务器间的接口对 网络设备的工作进行动态干预,此接口可使用COPS协议; 软交换与网关中心间的接口实现网络管理,可使用SNMP; 软交换与智能网的SCP之间的接口实现对现有智能网业务的 支持,此接口可使用INSP。
下一代Internet网络技术NGI概述
1.2 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现状 CERNET2:领跑全球下一代互联网
更快
1.2 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现状
中国CNGI建设目标是:
• 2010年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下一代互连网络;
• 在下一代互连网的标准制订、技术研究、产品开
更快
发方面要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
•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 跨越式发展。
分组交换
城域交换网的高速传输链路可以是基于IP over DWDM全光网,也可以是基于IP over SDH或IP over ATM的网络。
下一代交换网是以软交换为核心的分组交换网, 以支持分组化、开放性、分层的网络架构体系为显 著特征,将业务与控制分离,控制和承载分离,提 供了网络控制、管理、计费和业务支持的高度灵活 性。
宽带传输
●速率一般在2.5Gbps以上,它是NGI 网络技术
的关键。
●骨干网主要由基于ATM的IP over ATM,或者
基于光纤同步数字体系的IP over SDH,或基于全光
网的IP over WDMD等高速传输链路
●高性能宽带核心路由器及相应的网络协议
1.4 下一代互联网的组成
2. 城域交换网
2.毕厚杰等 主编,IP宽带通信网络技术,北京邮电 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更快
3 . 李 津 生 、 洪 佩 琳 编 《 下 一 代 Internet 的 网 络 技 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4 . 綦 ( qi ) 朝 辉 、 邓 宪 法 编 《 下 一 代 Internet 技 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8
●现在Internet
标志:Web技术,网页连接 主要应用:Web信息浏览、电子商务等
下一代互联网络技术及应用 50页PPT文档
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
下一代互联网是我们的希望
多种接入方式和多种接入终端 大范围移动性网络的覆盖 大规模分布式应用开展 多网络业务的融合 语音、实时的多媒体广泛业务开展 ……
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
下一代互联网的新型服务模式
目前的互联网 相对独立的服务 共性、繁杂的服务 机械低效的服务 分散断续的服务 人围着系统转
在用户采取的付款方式,选择“货到付款”的比例在 连续下降,而“网上支付”的比例在持续上升。
电
网上购物用户一般选择的送货方式
子
50.0%
商
40.0%
务
30.0%
安
20.0%
10.0%
全
0.0%
体
2002.1 2002.7 2003.1 2003.7 2004.1 2004.7
货到付款 网上支付
系
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
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
交流内容提纲
为什么需求下一代互联网络技术 下一代互联网的酝酿及发展现状 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问题 美好与广阔的应求下一代互联网络技术
(技术进步与应用需求)
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
规模剧增与地址匮乏是直观需求
全球共有互联网用户约20亿人(2019年底),平均 普及率是:29.4 %
的解决手段 支持源路由的选径
…….
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
IPv6的一些误解
IPv6的唯一驱动力是地址空间不足 不需要全新的IPv6,只要对IPv4进行扩充就足够 NAT技术已较好的解决了地址空间不足的问题,如
P2P应用的问题已经可以通过UDP穿越等方法得到 解决 IPv6的优势不明显
下一代网络技术
下一代网络技术概述摘要:因特网已经融入了人类的生活。
但是由于Internet技术和网络带宽的限制,诸如远程会议、网上医疗等多媒体和实时性要求很高的应用远远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因此发展下一代因特网技术、拓展因特网的应用空间,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IT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文对于下一代网络技术在各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概述。
关键字:下一代网络(NGN)系统架构NGN网络前言最近十多年来,计算机和电话在设备和网络方面的融合在不断加速。
传统的公用网络运营商(PNO)发现公用交换通信网络(PSTN)电话业务份额在下降,部分原因是移动电话的不断普及和多种服务从电话网向互联网转移。
电话网用户已远远不满足于网络供应商提供的全包式“单站作坊”通信方式,而倾向于互联网提供的容量无限的多种通信能力。
固定网络运营商对此的反应是通过部署宽带来满足用户需求。
尽管这一方案可以满足用户对大容量网络的需求,然而它对促进全球通信网络的持续发展却贡献甚微,因为网络运营商所能做的只是提供对公用互联网接入(甚至只是为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提供接入),且提供的内容和服务与组网成本毫无关联。
从网络运营商来看,用户购买的是服务而不是技术,因此,提供可以利用宽带优势的服务才是重要的。
综合宽带网络的概念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发展,被称为“下一代网络(NGN)”。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特征可由网络运营商面对的问题来定义:在宽带接入系统上根据需求提供服务;综合用户对多种网络服务的需求,如数据(Web 浏览)、话音、电话、多媒体和新出现的“大众”互联网服务(即时消息、现况和广播类服务等);持续的移动性,使用户可在任何地点接入所提供的服务。
与提供一个特定解决办法的网络(如公用交换电信网)不同,21世纪所需要的网络是能支持一个灵活的服务平台的系列网络。
1 NGN概述NGN 是“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或“新一代网络(New Generation Network)”的缩写。
《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
《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2 分) 一颗静止的卫星的可视距离达到全球表面积的( A ) 左右。
A. 40%B. 50%C. 30%D. 20%2. (2 分) 数字签名包括( B )。
A. 以上答案都不对B. 签署和验证两个过程C. 验证过程D. 签署过程3. (2 分) 关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以下说法是错误的( B )?A. 信息安全应急响应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机构为了应对各种信息安全意外事件的发生所做的准备以及在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避免、降低危害和损失,以及从危害中恢复。
B. 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工作流程主要包括预防预警、事件报告与先期处置、应急处置、应急结束。
C. 我国信息安全事件预警等级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 (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D. 当信息安全事件得到妥善处置后,可按照程序结束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结束由处于响应状态的各级信息安全应急指挥机构提出建议,并报同级政府批准后生效。
4、 (2 分) 为了减少输入的工作量,方便用户使用,很多论坛、邮箱和社交网络都提供了“自动登录”和“记住密码”功能,使用这些功能时用户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对待,可以在( B )使用这些功能。
A. 实验室计算机B. 用户本人计算机C. 网吧计算机D. 他人计算机5. (2 分) 具有大数据量存储管理能力,并与 ORACLE 数据库高度兼容的国产数据库系统是( A )。
A. 达梦数据库系统B. 金仓数据库系统C. 神通数据库系统D. 甲骨文数据库系统6. (2 分) 防范网络监听最有效的方法是( C )。
A. 进行漏洞扫描B. 采用无线网络传输C. 对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D. 安装防火墙7. (2 分) 无线网络安全实施技术规范的服务集标识符(SSID) 最多可以有( D )个字符?A. 16B. 128C. 64D. 328. (2 分) 蠕虫病毒爆发期是在( D )。
《Internet技术基础》课件
通过DNS域名系统,用 户可以在浏览器中输入 域名来访问网站,而不 需要记住每个网站的IP
地址。
DNS域名系统采用分布 式数据库结构,由许多 DNS服务器组成,共同 完成域名解析的任务。
TCP传输控制协议
01
TCP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 输层协议。
02
TCP协议提供了数据传输的确认机制、重传机制、流量控制和拥
电子邮件服务
常见的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包括Gmail、Outlook和Yahoo等,用户 可以通过这些服务创建和管理自己的电子邮件账户。
万维网(WWW)
万维网概述
万维网是一种基于超文本的全球 信息网,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 问各种网站和网页。
万维网技术
HTML、CSS和JavaScript是构建 网页的三种基本技术,用于创建 网页的结构、样式和交互功能。
IP地址
IP地址是互联网协议地址的简称 ,用于标识网络中的计算机和设
备。
IP地址采用32位二进制数表示, 通常以四个十进制数表示,如 192.168.1.1。
IP地址分为公网IP和私有IP,公 网IP在全球范围内唯一标识一台 计算机或设备,私有IP用于局域
网内部通信。
DNS域名系统
01
02
03
DNS域名系统是互联网 上用于将域名转换为IP
Internet没有统一的控制中心,而是 由许多自治的、相互连接的节点组成 。
开放性和共享性
Internet上的资源和服务是开放的, 用户可以在上面自由地获取、发布和 交流信息。
Internet的发展历程
1 2 3
起源
Internet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 ARPA)于1960年代末主持开发的ARPANET项 目。
下一代网络技术
下一代网络核心技术概览下一代网络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下一代网络技术(NGN)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克林顿政府1997年10月10日提出的下一代互联网行动计划(NGI)。
其目的是研究下一代先进的组网技术、建立试验床、开发革命性应用。
NGN一直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一些行业组织和标准化机构也分别对各自领域的下一代网络技术进行了研究。
1995年,NSF支持的下一代互联网NGI计划,建立了NGI的主干网vBNS。
1998年,UCAID成立,提出Internet2计划,建立了Internet2的主干网Abilene。
1998年,亚太地区高速网络计划APAN。
2001年,欧共体的下一代互联网研究计划,建立了它的主干网GEANT。
2002年,提出建立全球高速互联网GTRN。
2003年1月DoD宣布全面向IPV6过渡,2008年完成。
2005年7月美国政府决定2008年6月过渡到IPV6。
所谓“下一代网络”,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以当前网络为基点的下一代网络。
它是电信史一块里程碑,标志着新一代电信网络时代的到来。
它是以软交换为核心的,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的基于分组技术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架构,代表了通信网络发展的方向。
2004年2月,ITU关于NGN最新的定义是:NGN是基于分组的网络,能够提供包括电信业务在内的所有业务,能够利用多种宽带且Qos保证的传送技术;其业务相关功能与其传送技术相独立;NGN使用户可以自由接入到不同的业务;NGN提供商支持通用移动性,允许为用户提供始终如一的、普遍存在的业务。
虽然NGN涵盖的内容比较宽泛,但是网络和业务分离是下一代网络的基本特征,其承载网络以现在流行的IP网也逐渐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抛开平台的不同和终端的差异,为用户提供始终如一、普遍存在的业务是下一代网络发展的终极目标。
这也是三网融合,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理念。
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IPv6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其中Internet Protocol 译为“互联网协议”。
Internet,互联网与下一代网络,课程1-1
语音业务→多媒体业务
单一服务→综合服务
增加可控性
增加开放性
1.3.1 网络的演变与对比
Internet 结构模型 采用“云图模型”, 严格分层,网络不是 电信网
所有网元处于同一层
下 一 代 网 络 概 述 次,扩展性和灵活 性好。现采用网络区 域的概念,通过划分 区域减少了网络之间 的耦合性。
1.3.1 网络的演变与对比
Internet 服务质量 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 信息安全 提供用户访问功能。 下 一 代 网 络 概 述 可管理性 区域网络“各自为战”。 业务支撑 用户可开发新业务。 由运营商开发业务。 统一部署和建设。 不提供用户访问功能。 提供有保证服务。 电信网
1.3.2 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
Internet体系结构是20世纪70年代确定的。40年来 Internet已有巨大发展,各种以前未想到的应用对网络 体系结构提出了许多新的需求。
互联网技术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郭成城 netccg@ 68752280
课程简介:
目标: 了解Internet研究 与发展的现状与动
互 联 网 技 术
第一部分:
•
• • • •
Internet概述
第二部分: 网络特性测量与分析 IP路由技术 TCP通信量控制
态,学习Internet 有关技术的主要技 术特点。
互 联 网 技 术
•W.Richard Stevens,TCP/IP详解,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Jeff Doyle,TCP/IP路由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 •张海涛等,下一代网络路由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Eric Osborne,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
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基础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链 路 状 态 路 由 算 法 的 基 本 步 骤 如 下 :
(1)每一个路由器(节点)启动后,首先执行对 相邻节点的发现工作,并获取它们的地址。 (2)各路由器主动测试到每一个相邻路由器的链 路时延或成本,并根据测试结果设置相关链路的状 态。
第20页/共34页
(3)各路由器构造自己的L-S(Link-State,链路状态) 信息包,L-S信息的内容包括本路由器的标号、本路由器的 邻居路由器列表、本路由器到各邻居路由器的链路状态 (时延或成本)、该L-S信息包的序号和生存时间等。
(4)各路由器向所有参与链路状态交互的路由器广播其LS信息,可以是周期性地发送,也可在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 发送。
(5)每个路由器在收到所有的L-S信息后,可以构造或 更新表示整个网络拓扑结构的图G(V,E),顶点V表示 路由器,边E表示连接路由器的链路;这时路由器就可以用 Dijkstra算法从图G中计算出到所有目的路由器的最短路径,
第17页/共34页
②若到Rj目的节点vb的路由比Ri到目的节点vb的路 由短,则令dib=djb+1 ,并把到节点vb的下一跳路 由器设为Rj 。
③ Ri到目的节点vc最短路径上的下一跳是Rj 。如
果Rj的路由表中不再包含到的vc路由,则在Ri中
也应该把去往vc的路由删掉;如果Rj到vc的距离发
生了变化,则Ri修改路由表中到vc的距离,令
主控 CPU
内存
... ... ...
CPU
线 内存 卡 接口卡
接口卡
CPU
内存
线 卡 接口卡
CPU
... 线 内存 卡 接口卡
接口卡
接口卡
第29页/共34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外地链路:网络前缀与移动结点的IP地址网 络前缀不同的那些链路。 ④外地代理转交地址:外地代理的IP地址,有 一个端口连接移动结点所在的外地链路。它可以 是外地代理的任一个IP地址,外地代理转交地址 的网络前缀不一定与外地链路的网络前缀相同, 多个移动结点可以同时共用一个外地代理转交地 址。 ⑤配置转交地址:暂时分配给移动结点的某个 端口的IP地址,其网络前缀必须与移动结点当前 所连的外地链路的网络前缀相同。一个配置转交 地址同时只能被一个移动结点使用。
第12章 移动IP和下一代互联网
IETF(Internet工程任务组)为了满足用户 的需求,制定了移动IP协议,为Internet以及采用 TCP/IP协议簇的专用网提供了标准。 12.1 移动IP技术 通过移动和无线通信系统接入Internet的方式 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蜂窝的接入技术,如 CDPD,GPRS和EDGE等,二是基于局域网的技 术,如IEEE 802.11WLAN,Bluetooth和HomeRF 等。总之,可以采用的主要有MODEM,WLAN, GPRS,Bluetooth,Mobile IP以及WAP等。
②家乡代理:有一个端口与移动结点家乡链路 相连的路由器。 ③外地代理:有一个端口与移动结点的外地链 路相连的路由器。 ④家乡代理和外地代理一般是运行在传统路由 器或主机上的软件,移动结点则可能是便携式计 算机,并且以上3个功能实体可以同时在一个结 点上实现。 3.与移动IP相关的术语 ①家乡链路:与移动结点的IP地址具有相同网 络前缀的链路。 ②家乡地址:指“永久”地分配给移动结点的 地址,当移动结点切换链路时,家乡地址并不改 变。
4.QoS保障问题 目前的QoS体系结构包括集成服务模型和区 分服务模型,它们都没有考虑移动环境下的QoS 保证,必须进行适当修改。 一种可行的方法是采用修改过的资源预留协 议(RSVP)。 一种解决方法是每当移动结点移动时,重新 为从家乡代理到转交地址的路径预留资源。 另一种解决方法是增加一个传输层报头,利 用传输层协议的端口号不定期区分不同的数据包。
5.移动IP中TCP的性能 TCP协议认为几乎所有的数据包丢失都是由 于拥塞而引起的,当数据包发生错误或丢失时, TCP就认为网络系统发生了拥塞,从而调整发送 窗口来降低数据的发送速率,但这种假设对移动 IP中的TCP协议并不成立,为解决这个问题,可 对TCP进行如下改进: ①采用运动中的快速重发机制 ②采用连接分段的方法 ③采用传输和超时冻结的机制 ④采用有选择的确认机制和随路TCP
12.2 下一代下一代Internet; 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③一个由高等院校、协会、公司和政府机构共 同努力建设的网络Internet2 12.2.1 下一代互联网的目标 1.直接目标 (1)使连接各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的高速网络的 传输速率比现有Internet快100~1000倍。
6.移动IPv6 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使得地址的自动配置变 得非常简单,移动结点可容易地得到一个配置转 交地址,所以移动IPv6不再需要外地代理。移动 IPv6采用路由器搜索确定它的转交地址。 12.1.6 移动IP的应用 1.移动IP在园区网内的应用 在园区网的环境中采用移动IP只需将现有的 路由器或主机升级为家乡代理和外地代理,再在 便携式计算机中安装移动结点软件就可以满足要 求。
3.选路 当位于家乡链路时,移动结点的选路不需要 专门的选项路规则,即与固定结点的选路相同。 移动结点位于外地链路上的选路有其独特的 规则。当通过对端向外地链路发送数据包时,数 据包首先被送到家乡代理,而后家乡代理根据移 动结点已经注册的转交地址通过隧道向移动结点 的转交地址转发数据包,在此,从隧道中拆封出 原始数据包送交移动结点。 4.隧道技术 隧道技术是将一种数据包封装在另一种数据 包进行传送的技术。移动IP中可以采用三种隧道 技术。
1.代理搜索 代理搜索是移动结点确定它是否移动并得到 一个外地代理转交地址的方法。移动IP的代理搜 索通过家乡代理和外地代理周期性的发送代理广 播消息来实现。此外移动结点也可以主动的发送 代理请求消息来得到代理广播消息。
家乡代理 外地代理 代理搜询 注册 隧道 隧道 转交 移动结点
2.注册 注册是移动结点向家乡代理通知其当前转交 地址的一种认证机制,也是移动结点再回到家乡 链路后注销转交地址的机制。在移动IP技术中,按 照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有两种不同的注册方式。 一种是通过外地代理进行注册,即移动结点 向外地代理发送注册请求报文,然后由外地代理 将报文中继到移动结点的家乡代理,家乡代理处 理完注册请求报文后向外地代理发送注册应答报 文来接受或拒绝注册请求,再由外地代理将其转 发到移动结点。 另一种方式是移动结点直接向家乡代理进行 注册。
位置通常是固定的,但作为整体,它相对Internet 的其他部分来说却是移动的。它通过无线方式与 外地代理通信,外地代理则由移动结点当前所在 的位置决定。当移动路由器连接在家乡链路上时, 它和家乡代理为相邻的路由器,从Internet固定部 分发出的数据包只是简单地在家乡代理和移动路 由器间转发。当移动路由器连接在外地链路上时, 移动路由器和家乡代理通过一条双向的隧道来交 换路由更新信息并转发数据包。这时,送往移动 网络上主机的数据包通过隧道送到移动路由器的 转交地址,在那里被从隧道中拆封,并转发到移 动网络上的主机。
12.1.1 移动IP的基本概念 所谓移动IP技术,是指移动用户可在跨网络 随意移动和漫游中,使用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 时,不用修改计算机原来的IP地址,同时,继续 享有原网络中一切权限。
移动主机 (主地址) 移动 HA (路由器) 本地网络
位置登记 IP 隧道 IP分组
移动主机 (辅地址)
2.移动IP在Internet上的应用 在这种应用中,移动用户可以在整个Internet 上任意移动,而不对其专用网带来任何额外的安 全威胁。该应用中专用网一般通过防火墙与 Internet相连,以防止对专用网的未授权的访问。 3.移动IP在多协议环境下的应用 移动办公人员经常要对数据进行远程访问, 而这些数据有时只能用TCP/IP以外的的协议来进 行远程访问,这时就要求移动IP具有支持多协议 的功能。 4.移动IP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 移动网络是指它的主机和路由器之间的相对
这在概念上与移动IP接近,但该方案只在 CDPD系统中提供可移动性,同时CDPD系统运行 成本较高,计费系统也过于复杂。 数据链路层解决方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数据链路层解决方案只能在一种媒介内支持 结点的移动性,在不同的媒介之间CDPD和802.11 等数据链路层方案只能提供漫游能力,这样,对 于N种传送媒质就要求N种不同的方案,显然代价 过高。 ②数据链路层方案只能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提 供移动性,这种系统的吞吐量有限,并且不能在 两种媒介之间提供移动性。
④移动IP协议应向上层屏蔽主机的移动,使得 上层应用程序不受移动性的影响。 ⑤由于移动终端在性能和功耗上的限制,必须 尽量简化移动IP软件的设计。 ⑥考虑到目前IPv4地址短缺的困境,移动IP的 应用不应恶化这个问题。 ⑦为了能够适应移动主机不断增长的要求,移 动IP必须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 2.移动IP的功能实体 ①移动结点:这是一台主机或路由器,它在切 换链路时不需改变IP地址,也不用中断正在进行 的通信。
or 互连网络 外地网络 FA (路由器) 其它网络
移动IP由Internet工程指导组(IESG)于1996年 6月通过,并于1996年11月公布为建议标准。 1.移动IP协议的设计要求 移动IP协议应当满足以下设计要求: ①移动结点改变其链路层连接点后,能够保持 IP地址不变继续与其他结点通信,同时移动结点 能够与其他没有采用移动IP协议的结点进行通信。 ②移动IP应与现存的IP协议兼容,不需要对当 前网络连接、用户设施、路由器的配置进行更改, 不应影响当前对IP地址的分配方法,也不需要对 协议数据单元进行更改。 ③移动结点不应比Internet上的固定结点面临 更多的安全威胁。
3.网络性能问题 ①当移动结点数目较多时,由于移动结点和家 乡代理的认证而引入的开销将会占用过多的网络 带宽。另外应该认识到强密码方案是通过牺牲网 络性能来提高安全性能的。 ②考虑到TCP和IP的报头总长占40字节,有必 要实现移动结点的TCP/IP报头压缩。 ③考虑到代理广播消息和代理注册请求消息也 占用网络资源,因此应在不影响移动结点正常工 作的同时适当减少代理广播的发送频率和适当增 加注册的有效时长。
还有一种解决方法是当结点从一条链路切换 到另一条链路时改变结点的IP地址。然而,这种 方法会使TCP和高层协议中断。 漫游功能也不能真正解决移动性问题,漫游 功能要求结点在每次移动时中止和重启所进行的 通信,漫游结点每次移动时都会改变IP地址,想 要及时得到它们的IP地址将很困难。 数 据 链 路 层 解 决 方 案 包 括 采 用 CDPD 和 IEEE802.11等。从理论上说,可以在模拟蜂窝系 统能够覆盖,又可以提供CDPD服务的任何地方 使用CDPD业务。用户在整个CDPD网中使用一个 IP地址,无论他在CDPD那个位置,数据链路层 协议保证了数据包能够按照IP地址准确传送。
⑥隧道:一个数据包被封装在另一个数据包的 净荷中进行传送时所经过的路径。 12.1.2 采用移动IP技术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可以用特定的主机路由方案来解 决移动问题,即每当主机移动时,就向许多台路 由器传送特定主机路由,但这种方案有以下缺陷: ①必须至少向从移动结点的家乡链路到外地链 路沿途的所有结点传送特定主机路由。 ②每次结点切换路由时,上面那些路由中的一 部分或全部必须进行更新。 ③为支持Internet上的数百万个移动结点,所 需要的特定主机路由数目过于庞大。
12.1.3 移动IP的工作机制 移动结点周期性地收到家乡代理和外地代理 广播的代理广播消息,根据消息的内容确定自己 所处的位置。 当它连在家乡链路上时,移动结点就可像固 定结点一样工作。如果移动结点在外地链路上, 它可以通过代理广播消息获得外地转交地址或通 过相应的配置规程得到配置转交地址。然后移动 结点向家乡代理注册,它得到的转交地址。 家乡代理截取发往移动结点家乡地址的数据 包,并根据移动结点注册的转交地址,通过隧道 将数据包传送到移动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