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园地 - 国学教室 - 1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古代文化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它包括了古代的思想、宗教、艺术、建筑、文学、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礼仪、传统医学等各个方面。

古代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代社会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承,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了解古代文化的常识,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的文化世界。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代建筑包括了宫殿、寺庙、城墙、陵墓、园林等各种建筑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寺庙建筑以洛阳白马寺、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为代表。

古代建筑在设计、结构、雕刻等方面均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水平,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二,古代思想。

古代思想是古代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农家思想等多种思想流派。

其中,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孝道”、“礼仪”,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和平与公正。

古代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三,古代艺术。

古代艺术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古代绘画以中国的山水画、人物画最为著名,中国古代的书法更是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古代雕塑以希腊的雕塑艺术最为著名,古代音乐以中国的古琴、古筝最为具有代表性,古代舞蹈以印度的印度舞、中国的古代宫廷舞蹈最为有名。

古代艺术在形式、风格、题材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成为了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的官职名称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相当于国防部长。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IL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λ都事:掌出纳文移。

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

相当于县教育局长。

国学园地 代表中国文化的四十种书

国学园地 代表中国文化的四十种书
国学园地(一)
一、国学知识
代表中国文化的四十种书
文学十种:《诗经》《楚辞》《李太白诗集》《杜工部诗集》 《白香山诗集》《韩昌黎文集》《宋元戏曲史》 《水浒传》《红楼梦》《鲁迅杂感选集》。
史学六种:《左传》《史记》《史通》《徐霞客游记》 《二十二史札记》《帝王春秋》。
哲学思想二十种:《论语》《墨子》《孙子》《老子》《庄子》 《孟子》《荀子》《韩非子》《论衡》《金钢经》 《化书》 《李氏焚书》《明夷待访录》《续四书大全说》 《四百篇》《太平天国文选》《清代学术概论》《天演论》 《孙中山选集》《五四运动文选》。
科学四种:《梦溪笔谈》《农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 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 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 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 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 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 个部分。《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 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 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 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3. 简答题:
学习了《大学》的“三纲领”,你有什么收获呢?请结
合你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生活来谈谈。
谢 谢!
德、亲民、
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因
而具有由“
”而“
”的重要意义。
三、积累运用
2.选择题:
(1)《大学》“八条目”中,“致知”的意思是( )
A、探究事物的原理 B、获得知识
C、 使心意诚实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二)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西晋•李密)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卫风》)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地理山川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二.地名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三.官名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四.纪年纪年有:(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众多领域,从哲学、文学、艺术到风俗礼仪等等。

本文将为您梳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带您一站式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址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

随后,中国进入了以夏朝、商朝、西周为代表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上。

接下来,进入了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代表的东周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政治制度等方面。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化有几个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

仁德慈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义是指忠诚、正义和道义,鼓励人们做正确的事情。

礼是指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智是指智慧和学问,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信是指诚实守信,讲究信任和信誉。

三、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名著中国古代文化有许多经典名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论语》、《道德经》、《史记》、《红楼梦》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记录,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纪传体通史。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四、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等。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常常通过山水画、花鸟画等形式来表现。

中国书法讲究墨香和笔画的准确度,是一种高度艺术性的书写方式。

中国音乐以其古朴的旋律和复杂的乐器体系而闻名。

中国舞蹈则注重舞者的动作、姿势和舞台效果。

五、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非常讲究,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目录一、人的称谓 (8)■直称姓名 ............................................ - 8 -■称字.................................................... - 8 -■称号.................................................... - 8 -■称谥号 ................................................ - 8 -■称斋名 ................................................ - 9 -■称籍贯 ................................................ - 9 -■称郡望 ................................................ - 9 -■称官名 ................................................ - 9 -■称爵名 .............................................. - 10 -■称官地 .............................................. - 10 -■兼称.................................................. - 11 -■谦称.................................................. - 11 -■敬称.................................................. - 12 -■贱称.................................................. - 13 -■特殊称谓 .......................................... - 13 -二、古代职官 .. (14)■爵 ..................................................... - 14 -■丞相.................................................. - 15 -■太师.................................................. - 15 -■太傅.................................................. - 15 -■少保.................................................. - 15 -■尚书.................................................. - 15 -■学士.................................................. - 16 -■上卿.................................................. - 16 -■大将军 .............................................. - 16 -■参知政事........................................... - 16 -■军机大臣........................................... - 17 -■军机章京........................................... - 17 -■御史.................................................. - 17 -■枢密使 .............................................. - 17 -■左徒.................................................. - 17 -■太尉.................................................. - 17 -■上大夫 .............................................. - 18 -■大夫.................................................. - 18 -■士大夫 .............................................. - 18 -■太史.................................................. - 18 -■洗马.................................................. - 19 -■长史.................................................. - 19 -■侍郎.................................................. - 19 -■侍中.................................................. - 19 -■郎中.................................................. - 19 -■参军.................................................. - 20 -■令尹.................................................. - 20 -■尹 ..................................................... - 20 -■都尉.................................................. - 20 -■冏卿.................................................. - 20 -■司马.................................................. - 20 -■节度使 .............................................. - 21 -■经略使 .............................................. - 21 -■刺史.................................................. - 21 -■太守.................................................. - 21 -■都督.................................................. - 21 -■巡抚.................................................. - 22 -■抚军.................................................. - 22 -■校尉.................................................. - 22 -■教头.................................................. - 22 -■提辖.................................................. - 22 -■从事.................................................. - 22 -■知府.................................................. - 22 -■县令.................................................. - 22 -■里正.................................................. - 23 -■里胥.................................................. - 23 -■三省六部 .......................................... - 23 -■官职的任免升降................................ - 23 -三、天文历法 ......................................... -24-■星宿.................................................. - 24 -■二十八宿........................................... - 25 -■四象.................................................. - 25 -■分野.................................................. - 25 -■昴宿.................................................. - 27 -■参(shēn)商................................... - 27 -■壁宿.................................................. - 27 -■流火.................................................. - 27 -■北斗.................................................. - 28 -■北极星 .............................................. - 28 -■彗星袭月........................................... - 28 -■白虹贯日........................................... - 28 -■运交华盖........................................... - 28 -■月亮的别称....................................... - 29 -■东曦.................................................. - 29 -■天狼星 .............................................. - 29 -■老人星 .............................................. - 29 -■牵牛织女........................................... - 30 -■银河.................................................. - 30 -■文曲星 .............................................. - 30 -■天罡(gāng) .................................. - 30 -■云气.................................................. - 30 -■农历.................................................. - 31 -■二十四节气....................................... - 31 -四、古代地理 .. (31)■中国.................................................. - 32 -■中华.................................................. - 32 -■九州.................................................. - 32 -■赤县.................................................. - 32 -■中原.................................................. - 32 -■海内.................................................. - 32 -■四海.................................................. - 33 -■六合.................................................. - 33 -■八荒.................................................. - 33 -■江河.................................................. - 33 -■西河.................................................. - 33 -■江东.................................................. - 33 -■江左.................................................. - 34 -■江表.................................................. - 34 -■江南.................................................. - 34 -■淮左.................................................. - 34 -■山东.................................................. - 34 -■关东.................................................. - 34 -■关西.................................................. - 34 -■关中.................................................. - 34 -■西域.................................................. - 35 -■岭峤.................................................. - 35 -■朔漠.................................................. - 35 -■百越.................................................. - 35 -■五岳.................................................. - 35 -■京畿(jī)......................................... - 35 -■三辅.................................................. - 35 -■三秦.................................................. - 36 -■郡 ..................................................... - 36 -■州 ..................................................... - 36 -■道 ..................................................... - 36 -■路 ..................................................... - 36 -■山水阴阳........................................... - 36 -■古称、别称....................................... - 37 -五、科举制度 .. (37)■察举.................................................. - 37 -■征辟.................................................. - 37 -■孝廉.................................................. - 37 -■科举.................................................. - 38 -■童生试 .............................................. - 38 -■乡试.................................................. - 38 -■会试.................................................. - 38 -■殿试.................................................. - 39 -■及第.................................................. - 39 -■状元.................................................. - 39 -■会元.................................................. - 40 -■解元.................................................. - 40 -■连中三元 .......................................... - 40 -■鼎甲.................................................. - 40 -■贡士.................................................. - 40 -■举人.................................................. - 40 -■生员.................................................. - 40 -■八股文 .............................................. - 41 -■金榜.................................................. - 41 -■同年.................................................. - 41 -■校 ..................................................... - 41 -■庠(xiáng) ..................................... - 41 -■序 ..................................................... - 41 -■国学.................................................. - 42 -■乡学.................................................. - 42 -■稷下学宫 .......................................... - 42 -■太学.................................................. - 42 -■国子监(jiàn) ................................. - 42 -■书院.................................................. - 42 -■学官.................................................. - 43 -■祭酒.................................................. - 43 -■司业.................................................. - 43 -■学政.................................................. - 43 -■教授.................................................. - 44 -■助教.................................................. - 44 -■监生.................................................. - 44 -■诸生.................................................. - 44 -六、风俗礼仪 .. (44)■春节.................................................. - 44 -■元宵.................................................. - 44 -■寒食.................................................. - 45 -■清明.................................................. - 45 -■端午.................................................. - 45 -■乞巧.................................................. - 45 -■中秋.................................................. - 46 -■重阳.................................................. - 46 -■腊日.................................................. - 46 -■除夕.................................................. - 46 -■伯(孟)仲叔季................................ - 47 -■十二生肖........................................... - 47 -■生辰八字........................................... - 47 -■孝悌.................................................. - 47 -■牺牲.................................................. - 48 -■太牢、少牢....................................... - 48 -■家祭.................................................. - 48 -■朝仪.................................................. - 48 -■朝聘.................................................. - 48 -■朝觐.................................................. - 49 -■揖让.................................................. - 49 -■长揖.................................................. - 49 -■拱 ..................................................... - 49 -■顿首.................................................. - 49 -■稽首.................................................. - 49 -■九拜.................................................. - 50 -■跪 ..................................................... - 50 -■坐 ..................................................... - 50 -■座次.................................................. - 50 -■席次.................................................. - 51 -■冠礼.................................................. - 51 -■婚冠礼 .............................................. - 51 -■祖道.................................................. - 51 -■斋戒.................................................. - 52 -■虚左.................................................. - 52 -■再拜.................................................. - 52 -■膜拜.................................................. - 52 -■六礼.................................................. - 53 -■秦晋之好........................................... - 53 -■举案齐眉........................................... - 53 -■以文会友........................................... - 53 -■讳称.................................................. - 53 -七、饮食器用 .. (53)■五谷.................................................. - 53 -■五牲.................................................. - 54 -■五味.................................................. - 54 -■六畜.................................................. - 54 -■八珍.................................................. - 54 -■古代食器........................................... - 54 -■古代炊具........................................... - 55 -■古代酒器........................................... - 55 -■羹 ..................................................... - 56 -■脍炙.................................................. - 56 -■古代家具........................................... - 56 -八、音乐文娱 .. (57)■五声.................................................. - 57 -■宫调.................................................. - 57 -■十二律 .............................................. - 57 -■俗乐.................................................. - 57 -■雅乐.................................................. - 58 -■春江花月夜....................................... - 58 -■霓裳羽衣舞....................................... - 58 -■《十面埋伏》 ................................... - 58 -■五射.................................................. - 58 -■文房四宝 .......................................... - 59 -■书法.................................................. - 59 -■六书.................................................. - 59 -■永字八法 .......................................... - 60 -■阳文阴文 .......................................... - 60 -■岁寒三友 .......................................... - 60 -■花中四君子....................................... - 60 -九、文史典籍 .. (60)■四书.................................................. - 60 -■五经.................................................. - 60 -■六经.................................................. - 61 -■十三经 .............................................. - 61 -■《三字经》....................................... - 61 -■《千字文》....................................... - 61 -■《千家诗》....................................... - 61 -■《唐诗三百首》................................ - 62 -■《文选》 .......................................... - 62 -■《古文观止》 ................................... - 62 -■《古文辞类纂》................................ - 62 -■二十四史........................................... - 63 -■《史记》........................................... - 63 -■《资治通鉴》 ................................... - 63 -■《太平广记》 ................................... - 63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 63 -■史书编写方式 ................................... - 64 -十、目录、辞书.. (64)■目录学 .............................................. - 64 -■经史子集........................................... - 65 -■类书.................................................. - 65 -■《太平御览》 ................................... - 65 -■《永乐大典》 ................................... - 65 -■《古今图书集成》............................ - 66 -■丛书.................................................. - 66 -■《四库全书》 ................................... - 66 -■《四部丛刊》 ................................... - 66 -■《四部备要》 ................................... - 66 -■《尔雅》........................................... - 67 -■《说文解字》 ................................... - 67 -■《康熙字典》 ................................... - 67 -■《辞源》........................................... - 67 -■《辞海》........................................... - 68 -■《中华大字典》................................ - 68 -■《经传释词》 ................................... - 68 -■《文言虚字》 ................................... - 68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集锦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集锦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集锦版)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数千年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古代文化传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重要知识,从中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和价值观。

1. 五行学说: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认为自然界包含了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和水。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构成了中国传统医学、风水学、农业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2. 阴阳学说:又称为阴阳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了阴和阳两个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方面。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了医学、哲学、建筑学等领域。

3.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孔子、墨子、孟子等。

他们的思想和政治理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道家思想:又称为道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思维方式。

5. 儒家思想: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爱、孝道、中庸之道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大部分时期都是封建社会,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立。

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7. 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新。

著名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些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8. 书法和绘画:中国古代的书法和绘画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中国书法追求笔画的韵味和意境的抒发,绘画则注重观察真实世界与表达艺术境界的结合。

9. 中国古代服饰:中国古代的服饰多样而丰富,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款式和风格。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纺织品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衣物制作和贵族阶层的服饰。

10. 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包括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思想和价值观念。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代文化的常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的精彩之处。

古代文化常识一:礼乐文化古代中国有着严谨而独特的礼乐文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人强调礼仪之道,提倡人们按照规定的礼节行事,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尊严。

古代的乐曲被视为祭祀神灵、娱乐百姓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表达个人情感的途径。

在古代社会,学习礼乐被视为人们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程。

古代文化常识二:四书五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儒家核心思想的重要著作。

《五经》主要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是古代中国的经典文献。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对于古代中国人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后世文人学者研习的重要资料。

古代文化常识三:书法艺术古代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而尊贵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书法以汉字为媒介,通过笔墨纸砚的形式表达艺术家的个性、情感和境界。

古代书法分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四种字体,每个字体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书法作品的欣赏不仅仅在于笔画的工整,还在于能否把握住作品的气势、韵味和意境。

古代书法艺术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科技发明古代中国是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起源于古代中国。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指南针的发明使得古代航海家能够准确判断方向,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火药的发明则为军事战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生产和传播大大加速,对于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发明都是古代中国人才智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见证。

古代文化常识五:传统节日与习俗古代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古代知识常识

中国古代知识常识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的知识常识:
1.《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经典”。

2.《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3.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自唐代开始至清朝废除,持续了约一千
年。

4.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中心的故宫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5.《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6.花鸟画、山水画和人物画是中国古代画坛的三大门类,其中以山水画最为著名。

7.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
要影响。

8.长城是中国古代修建的重要工程,是中国境内最长的防御性建筑,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
一。

9.中国古代的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体系之一。

10.中国古代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其中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77个古代常识

77个古代常识

常见古代文化常识1 一、代称 1、黄发、垂髫: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代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来代指小孩。

如《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2、伛偻、提携:伛偻,驼背的意思,老年人弯着腰,故“伛偻”指老人;提携,小孩由大人搀着走,故指小孩。

如《醉翁亭记》:“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 3、布衣:古代平民服装以麻布制成,因此用“布衣”借称平民百姓。

如《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近代专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4、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丝竹”代指音乐。

如《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

”《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5、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

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如《陈涉世家》:“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 二、风俗礼仪 6、谥号:古代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以及鸿儒耆宿或有“忠勇义烈”行为的人死后,朝廷或私家给其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种称号叫做“谥”或“谥号”。

如范仲淹谥号“文正”,欧阳修谥号“文忠”。

7、避讳:封建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叫“避讳”。

如《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人风”即“民风”,改“民”为“人”是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

8、崩:古代皇帝死的讳称。

如《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9、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10、折腰: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尊之意。

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

如《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三、古代作品的命名方式 1、以籍贯命名,如《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人。

2、以官职命名,如《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

3、以谥号命名,如《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号“文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强调仁爱、道德、礼仪等价值观。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为孔子,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著名格言。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强调“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为老子,著有《道德经》等重要著作。

3.佛教传入: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对中国的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净心自淨”等教义,强调解脱生死苦难。

4.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有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诗歌方面,杜甫、李白等是著名的诗人;散文方面,韩愈、柳宗元等是重要的代表作家;戏剧方面,曹操、汉赋等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

5.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些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治理方式。

6.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

其中,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中国还发明了磁铁、漏壶、地动仪等。

7.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一种具有专制性质的政治制度。

皇帝拥有最高权力,国家的政权、制度和社会等方面都受到他的统治。

8.秦朝统一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的始皇帝通过对外战争和内政措施,最终统一了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9.三皇五帝: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人类最初是由三皇五帝所统治。

三皇是神奇的存在,五帝是人类的始祖,他们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0.京剧:京剧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代表了中国戏曲文化的最高艺术成就。

京剧的表演形式独特,配合唱腔、音乐和舞蹈,表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常识,这些文化传承了数千年,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文化悠久而深厚,几千年的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演变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华夏族部落在黄河流域逐渐形成,耕作、狩猎、渔猎的生活方式开始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部落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随后,周文化、秦文化、汉文化等相继出现,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一种以皇权为核心,官僚制度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形态。

这种封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族和宗族,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有明确的等级和地位。

社会上存在着天子、贵族、官僚、士人、工匠、庶民等不同阶层的人。

贵族享有特权,官僚拥有行政权力,士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有几个重要的方面: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孝道、忠诚,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之道,主张顺应自然,放松心态。

墨家思想强调公益、和平、无私。

法家思想则注重法制、刑罚以及效率。

兵家思想强调战争策略和军事实力。

四、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剧院、建筑等方面。

中国古代的绘画技法独特,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的表达。

中国古代的书法被视为一种艺术,汉字的优美书写被西方艺术家誉为“中国最伟大的发明”。

中国古代的音乐有丰富的种类,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

古代舞蹈注重手势和身体的优美动作,以及对剧情的表达。

而中国古代戏曲则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京剧、粤剧、评剧等。

五、中国古代的科技和发明中国古代的科技和发明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

古代中国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等重要的科技。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中国古代文学常识11、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2、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3、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4、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5、管仲把礼义廉耻四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

6、四六文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或六字相间为句,盛行于南朝。

7、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8、五等爵位指: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9、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0、五行: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11、五常(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12、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13、五音:宫商角徵羽14、五刑:(隋前)墨劓刖宫大辟(隋后)笞杖徒流死15、死的五称:天子—崩诸候—薨大夫—卒士—不禄平民—死16、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欧阳洵褚遂良张旭17、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18、五谷:稻麦黍菽麻19、五彩:青黄红白黑20、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1、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2、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23、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二更(21—23)三更(23—1)四更(1—3)五更(3—5)24、五官:耳目口鼻身25、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赵树理26、五荤:(佛语)大蒜韭菜薤葱兴渠27、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28、五味:甜酸苦辣咸29、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30、五脏:心肝脾肺肾31、五陵:高祖长陵惠祖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32、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3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34、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35、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书数射御36、造字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37、诗经六义措:风雅颂赋比兴38、六部;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39、六亲;父母兄弟妻子40、古代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清期亲迎41、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常识:
1.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
- 夏朝: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朝代,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 商朝:紧随夏朝之后,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 周朝:具有长期稳定的政权,历经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和西周(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时期。

2. 中国古代的文化与传统
- 儒家思想: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主张以仁爱和道德为核心,追求人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自然和无为而治的理念,追求个人的内心自由和与自然的合一。

- 传入:是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

- 中国书法:中国的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将汉字书写成美丽的图案,受到人们的喜爱。

3. 中国古代的器物与艺术
- 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古代生产了许多精美的瓷器,如青花瓷、汝窑等。

- 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和表现技巧。

-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俗
- 春节:中国传统的新年,以庆祝农历年的开始,包括舞龙舞狮和放鞭炮等活动。

-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的节日,人们会吃月饼、赏月和进行家庭聚会。

- 龙舟节:在端午节期间举行,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常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古代文化还有更多精彩的部分等待你去发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涵盖了各个领域,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共同汇总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它们。

一、五行生克五行生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五种元素:水、火、土、木、金,彼此之间的相生和相克关系。

相生是指某一个元素能够使另一个元素得以生长、发展和壮大;相克是指某一个元素能够抑制、制约、减弱另一个元素。

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二、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经典,是儒家道德修养的必修读物。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五经是古代中国社会经典的代表,其中《春秋》被认为是法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五经的重要性在汉代达到顶峰,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主要考试内容。

三、太极图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中的重要图像,也是一种符号。

它包含两个圆,一个黑圆,一个白圆,分别代表了阴和阳。

阴阳是宇宙中最基本的两种对立物质。

太极图中缠绕在圆周上的两条黑白鱼线表示了阴阳相生相克、渗透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无限智慧。

太极图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巅峰之作,并在后来的历史中成为了武术和健身的重要工具。

四、凤凰和龙凤凰和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动物。

凤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鸟,被视为祥瑞之物和吉祥的象征。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敬鬼神兽,是中国文化中的代表性图腾。

两者常被称为“龙凤呈祥”,在中式婚礼和传统节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五、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四项发明。

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造纸术是汉代时期的发明,为后来的书写和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指南针是宋朝的发明,对中国的海洋贸易和对外扩张产生了重要影响;火药的发明为中国军事力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书籍和文化知识的传播速度,促进了文化风潮的繁荣。

《古代文化常识一》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一》课件

古代的避讳称谓
1 2
避讳的原因
古代的避讳主要是为了避免对尊长的不敬,避讳 的对象主要是皇帝、父母、祖先等。
避讳的方法
古代避讳的方法主要有改字、缺笔、空格等,这 些方法都是为了避讳而采取的特殊处理方式。
3
避讳的影响
古代的避讳对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有些避讳甚至延续至今,如“正月”改称“初 春”等。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星座
中国古代把若干颗恒星组成的不同图案,称为星座,如二十八宿中的苍 龙、白虎、朱雀、玄武等。
03
星占
古代根据天象的变化预测吉凶祸福,用以指导政治、军事行动。如武王伐纣时出现彗星,被源自为是吉兆。历法常识阴历
根据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一 年为十二个月的历法。阴历在中 国古代主要用于指导农事活动。
阳历
根据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一年 分为十二个月的历法。阳历在中国 古代主要用于指导政治、军事活动 。
舞蹈常识
舞蹈起源
舞蹈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庆典等活动,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 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舞蹈种类
古代的舞蹈种类繁多,包括宫廷舞、民间舞、戏曲舞等,每种舞 蹈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舞蹈服饰
古代的舞蹈服饰精美华丽,多为宽袍大袖,以展现舞者的身姿和 气质,同时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古代乐器
乐器种类
总结词
古代地理名称是古代人们对地理现象的命名,反映了人们对 地理环境的认知和了解。
详细描述
古代地理名称包括山名、水名、地名等,这些名称通常具有 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通过对古代地理名称的研究, 可以了解古代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感受,以及他们的文 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主张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仁爱”,追求“仁者无敌”的境界。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家庭教育和社会秩序,对古代中国文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以自然之道为准则,追求自由、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道家思想强调非行动,主张顺应自然的变化,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3.佛教: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通过翻译、宣传和传承等方式在中国发展壮大。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的本质,主张通过修行消除痛苦,追求解脱和觉悟。

4.四书五经:四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用以教育和培养中国士人的道德观念和修养。

五经是指《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是古代中国的经典典籍,被视为国家治理与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5.文字和书法:中国古代文字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最初采用象形、指事和会意的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许多拼音和字根组成的象形文字。

书法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将文字与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各种风格独特的书体,如楷书、草书和行书。

6.音乐和舞蹈:中国古代音乐和舞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音乐以雅乐和俗乐为主,雅乐用于宫廷和祭祀,俗乐用于民间娱乐。

古代舞蹈在宫廷和庙会上广泛演出,以婉转多变的身姿和动作展示表演者的艺术技巧和情感表达。

7.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宗教信仰等紧密相连,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8.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宫殿、庙宇和园林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古代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讲究均衡和比例,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9.中国古代服饰:中国古代服饰多样丰富,不同朝代、地区和社会地位的人穿戴不同。

例如,汉族传统服饰有汉服、袍褂和襦裙等,隋唐时期盛行着华丽的宫廷装束,以及唐装和宋装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

“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九卿三公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

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

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

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第一折:三习一弊疏 孙嘉淦(清) 奏为勉竭愚衷,仰祈睿鉴事: 臣本至愚,荷蒙皇上圣恩,畀以风纪重任,日夜悚惶,思竭一得之虑,仰赞高深于万一。而每月以来捧读圣训,仁心仁政,恺切周详,凡臣民之心所欲而口不敢言者,皇上皆已行之矣。仁固已举行,臣愚更无可言。所欲言者,皇上之心而已。皇上之心,仁孝诚敬,明恕精一,岂复尚有可议?而臣犹欲有言者,正于心无不纯,政无不善之中,窃鳃鳃私忧过计而欲预防之也。 治乱之循环,如阴阳之运行,阴极盛而阳生,阳极盛而阴始。事当极盛之地,必有阴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及其既著,遂积重而不可返。此其间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仁政行,则民身受而感。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在臣民本非献谀,然而人主之耳则熟于此矣。耳与誉化,非誉则逆,故始而匡拂者拒,继而木讷者厌,久而颂扬之不工者亦绌矣。是谓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 上愈智则下愈愚,上愈能则下愈畏,趋跄谄胁,顾盼而皆然,免冠叩首,应声而即是。此在臣工以为尽礼,然而人君之目则熟于此矣。目与媚化,非媚则触,故始而倨野者斥,继而严惮者疏,久而便辟之不巧者亦忤矣。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敬求天下之事,见之多而以为无足奇也,则高己而卑人。慎办天下之务,阅之久而以为无难也,则雄才而易事,质之人而不闻其所短,返之己而不见其所失。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期于必行矣。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 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今夫进君子而退小人,岂独三代以上知之哉?虽叔季之君,孰不思用君子?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乃卒于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也。 德之君子之所独,才则君子小人共之,而且小人胜焉。语言奏对,君子讷而小人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习投矣。即课事考劳,君子孤行其意而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投矣。 小人挟其所长以善投,人主溺于所习而不觉,审听之而其言入耳,谛观之而其颜悦目,历试之而其才称乎心也。于是乎小人不约而自合,君子不逐而自离。 夫至于小人合而君子离,其患岂可胜言哉! 而揆厥所由,皆三习为之蔽焉。治乱之机,千古一辙,可考而知也。 我皇上圣明临御,如日中天,登庸耆硕,贤才汇升,岂惟并无此弊,抑且并无此习。然臣正及其未习也而言之,设其习既成,则或有知之而不敢言,抑或言之而不见听者矣。今欲预除三习,永杜一弊,不在乎外,惟在乎心,故臣愿言皇上之心也。语曰:“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此浅言也。夫圣人岂无过哉?惟圣人而后能知过,惟圣人而后能改过。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大过且有,小过可知也。圣人在下,过在一身;圣人在上,过在一世。 书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是也。故曰:文王视民如伤,望道如未之见,文王之民无冻馁,而犹以为伤,惟文王知其伤也;文王之易贯天人,而犹未见其道,惟文王知其未见也。是故贤人之过,贤人知之,庸人不知也;圣人之过,圣人知之,贤人不知也。欲望人绳愆纠谬而及于其所不知,难矣。故望皇上圣心自懔之也。危微之辨精,而后知执中难允;怀保之愿宏,而后知民隐难周。谨几存诚,返之己而真知其不足老安少怀,验之世而实见其未能。夫而后然不敢以自是。此不敢自是之意,流贯于用人行政之间,夫而后知谏争切磋,爱我良深,而谀悦为容者,愚己而陷之阱也。夫而后知严惮匡拂益我良多,而顺从不违者,推己而坠之渊也。耳目之习除,而便辟善佞之态,一见而若浼;取舍之极定,而嗜好宴安功利之说无缘以相投。夫而后众正盈朝,太平可睹矣。不然,自是之根不拔,则虽敛心为慎,慎之久而觉其无过,则谓可以少宽励志为勤,勤之久而觉其有功,则谓可以少慰。夫贤良辅弼,海宇升平,人君之心稍慰,而欲少自宽,似亦无害于天下。而不知此念一转,则嗜好宴安功利之说渐入耳而不烦,而便辟善柔便佞者,亦熟视而不见其可憎。久而习焉,不自知而为其之谓也。是岂可不慎戒而预防之哉?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又曰:“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大学言:“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贤而不能退”。至于好恶拂人之性。而推所由失,皆因于骄泰,即自是之谓也。由此观之,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主之一心;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敬者,君子之招,而治之本也;肆者,小人之谋,而乱之阶也。然则沿流溯源,约言蔽义,惟望我皇上时时事事常守此不敢自是之心,而天德王道举不外于此矣。语曰:“狂夫之言,而圣人择焉。”臣幸生圣世,昌言不讳,故敢竭其狂瞽之论,惟皇上包容而垂察焉,则天下幸甚!谨奏。 = = = = = = = = = = = = = = = = 清代名宦孙嘉淦,山西太原府兴县人,其父孙天绣“以侠义闻乡里”。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经起伏断续之从仕生涯,乾隆十八年(1753年)因病而死。乾隆皇帝曾叹:“朝中少一正臣也。” [ 本帖最后由 奇奇庄园 于 2008-9-27 05:53 编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