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手机依赖对焦虑的影响: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

合集下载

大、中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自尊和抑郁的关系好友数量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

大、中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自尊和抑郁的关系好友数量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

大、中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自尊和抑郁的关系好友数量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1引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开展,青少年的衣食住行、学习与工作都可以借助网络完成,社交活动也是如此.社交网站是指与脸书形态和功能类似、基于用户真实社交关系的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中国这类网站包括QQ空间、朋友圈、人人网等〔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央,2021a〕 o如今互联网技术迅速开展,社交网站已成为人类交往的第二个空间站自尊是一种情感体验,个人依靠自我评价来产生自尊,自爱,并希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王晨羽调查显示,使用社交网站进行人际互动会使个体自尊水平升高社交网站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和好友进行联系,网络好友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局部, 同过社交网站的平台,彼此在网络空间上联络着感情,不仅具备了打 ,发短信拥有的语音和文字的沟通功能,还突破了空间关系,通过视频使聊天的方式发生了飞跃式的开展, 实现了远程聊天面对面,让沟通变得切实可见.好友数量的多少影响着个体在社交网站上进行互动的时机的多少,影响着个体在社交网站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好友数量的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导致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个体心理开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男生和女生是个体本身的差异,不同性别的个体在使用社交网站时会有不同行为偏好,他们在社交网站的使用上存在的差异,也可能会进一步导致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个体的心理开展造成不同的影响. 一方面,男生和女生对社交网站的依赖程度,情感投入和共情程度不同.女生天性情感细腻,女生更愿意、在社交网站上表达个人情感,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不同性别有着不同的社会要求,男女生喜好的差异使得他们在社交网站上的行为方式不同,男生更喜欢打游戏,和好友一起进行娱乐活动.而女生更喜欢聊天,发朋友圈等方式来交流感情.在已有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自尊和抑郁关系的研究中,较少关注好友数量和性别在三者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考察和研究了好友数量在三者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三者关系中存在的性别差异.2研究方法1.1被试采用随机抽样法从海南师范大学、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市第一中学、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四所学校抽取1197名有社交网络〔新浪微博、QCg?间、微信朋友圈等〕使用经验的在校大学生和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1226份,有效问卷1179份.其中男生428人,女生751人〕,被试根本情况如表1所示:1.2研究工具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使用的是Ellison , Steinfield 和Lampe编制的社交网站强度量表测量自尊采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 )采用Radloff编制的流调中央抑郁量表(CES-D)对抑郁病症进行评估1.3统计处理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处理、统计与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拟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在各指标上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事后检验比拟不同受教育阶段在各指标上的差异.采用采用Pearson相关对社交网站的使用强度、自尊和抑郁进行了相关分析,根据温忠麟3.结果3.1大、中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自尊和抑郁的描述统计3.1.1大、中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的现状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事后检验等方法对不同受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中学生其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进行差异比拟,结果如表2所示:不同受教育阶段学生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显著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不同性别的大、中学生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城镇和农村的学生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上无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上无显著差异.3.1.2大、中学生自尊水平的现状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事后检验等方法对不同受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中学生其自尊水平进行差异比拟,结果如表3所示:不同受教育阶段学生在自尊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说明,初中和高中生的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大学生,高中生的自尊显著高于初中生.不同性别的大、中学生其自尊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比拟,男生在自尊水平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不同生源地的大、中学生自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的大、中学生在自尊水平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在自尊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3.1.3大、中学生抑郁的现状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事后检验等方法对不同受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及是否独生的大、中学生其抑郁水平进行差异比拟,结果如表4所示:不同受教育阶段的学生其抑郁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大、中学生的抑郁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不同生源地的大、中学生抑郁情况无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中学生在抑郁水平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3.2社交网站的使用强度、自尊和抑郁的相关分析采用由表5可见,大、中学生社交网站的使用强度与抑郁情况显著正相关,和自尊相关不显著, 自尊水平和抑郁情况呈现显著负相关.3.3好友数量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抑郁、自尊和抑郁中的中介作用社交网站的使用强度、社交网站的好友数量与抑郁两两相关到达显著水平,这符合进一步对抑郁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的统计学要求.为进一步探究〔1〕社交网站的好友数量在社交网站的使用强度与抑郁之间的关系〔2〕社交网站的好友数量在自尊和抑郁之间的关系, 根据前人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本研究初步建构了社交网站的使用强度、社交网站的好友数量和抑郁的关系模型,见图1:根据图1所示的路径,可知:社交网站的使用强度和自尊均可能直接影响抑郁,也可能通过社交网站的好友数量间接影响到抑郁.根据温忠麟根据以上中介关系的探讨,建构了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自尊、社交网站的好友数量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模式,估计路径系数并检验是否显著,得出三者之间的路径关系,见图2,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可直接影响抑郁,也可以通过社交网站的好友数量间接影响抑郁.建构了自尊、社交网站的好友数量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模式,得出三者之间的路径关系,见图3,自尊可直接影响抑郁,也可以通过社交网站的好友数量间接影响抑郁.3.4性别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抑郁、自尊和抑郁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为了考察性别在大、中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抑郁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以及性别在大、中学生自尊和抑郁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分别对其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分层回归的统计方法为了进一步揭示性别在大、中学生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其抑郁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我们进行了简单斜率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大、中学生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女生的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为了进一步揭示性别在大、中学生的自尊和其抑郁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我们进行了简单斜率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以看出,大、中学生的自尊对女生的抑郁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4.讨论4.1大、中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自尊和抑郁的现状讨论4.1.1大、中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的现状本研究显示女生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上显著高于男生.冯敏驰4.1.2大、中学生自尊的现状不同受教育阶段学生在自尊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高于初中生高于大学生,这是由于青春期阶段自尊水平逐渐升高有关.男生在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这和我们的认知一致, 谈到男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金钱、权利等,这些词都与男性应建立高大的形象有着密切的关联.自古以来,这个社会对男性就给予了更多的期望,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 社会对男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所以社会进化方面决定了男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还发现,城市学生的自尊心高于农村学生.这与徐含笑4.1.3大、中学生抑郁的现状不同受教育阶段学生,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的抑郁情况无显著差异.在季善玲4.2大、中学生社交网站的使用强度、自尊和抑郁的相关分析大、中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抑郁情况显著正相关.通过社交网站能建立亲密关系,吐露心声,发泄情绪等,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大、中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自尊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可能是由两者关系的非直接性而造成的.社交网站使用表达强度的是用户参与社交网站的程度,其不反映用户在社交网站的使用中的详细行为,而不同的使用行为也会对个体形成不同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自尊水平和抑郁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许多研究显示个体的自尊水平与抑郁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戴琴发现,较低的自尊水平与抑郁情绪之间有着共变关系4.3好友数量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抑郁、自尊和抑郁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抑郁情况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做回归分析发现大、中学生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抑郁水平存在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自尊对抑郁存在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当我们把好友数量这个变量也放入两个回归方程进行统计分析后,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个体的抑郁的预测作用变得更加显著了,自尊对个体的抑郁的预测作用反而削弱了.通过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好友数量在大、中学生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抑郁的正向预测作用和影响中具有局部作用,好友数量在大、中学生的自尊和抑郁的影响中具有局部中介作用.好友数量可以在大学生和中学生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抑郁的正向预测作用和影响中具有局部作用,这说明,对于大学生和中学生群体而言,他们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抑郁水平,也可以通过社交网站上的好友数量来影响个体的抑郁水平.这可能是由于高社交网站使用强度的学生通过和更多的线上好友沟通,通过关注好友的动态,不自觉形成上行社会比拟,从而加重的自己的抑郁,放大了自己的经历的不如意.好友数量在大学生和中学生的自尊和抑郁的影响中具有局部中介作用.自尊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抑郁水平,也可以通过社交网站的好友数量来影响个体抑郁.社交网站是当代学生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交流工具和平台,社交网站几乎成为了每个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局部,不仅仅用来传达消息更是可以维系和增进和好友的联系,高自尊的水平的个体更加可以巧妙的运用好社交网站的便利条件,在社交网站上建立新型的网络关系,延展自己的朋友圈,增强自己的交际水平,结交更多的朋友,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归属感,排遣自己的消极情绪,改善心情,降低自己的抑郁水平.这一结果说明,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其社交网站的好友数量对个体降低抑郁水平具有一定促进作用.4.4性别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抑郁、自尊和抑郁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发现了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抑郁的预测作用存在的性别差异,即社交网站使用强度的增加对女生抑郁具有加剧作用,对男生抑郁那么没有作用.女生攀比心比男生更重,在社交网站上女生更容易和朋友圈、空间好友的动态进行比拟.从而形成对自己的不满意,增加抑郁情绪.也可能男生和女生在社交网站上的使用模式存在差异,对社交网站上负能量信息对男生影响不大.而女生那么有更高的情感卷入,负面信息或不愉快的线上交友关系对女生有更大的影响,从而加剧了抑郁.同时还发现,自尊对抑郁的预测作用也存在性别差异,即自尊心弱的女孩比男孩越容易抑郁.这可能是由于女生和男生相比,比拟脆弱,自尊心弱的女生对自己评价更低,更容易受到打击.女生情感细腻,更情绪化,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当中.5.结论大、中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好友数量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抑郁的正向预测作用中起到局部中介作用.自尊和抑郁情况呈现显著负相关.好友数量在自尊对抑郁的负向预测中具有局部中介作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抑郁的预测作用存在的性别差异,社交网站使用强度的增加对女生抑郁具有加剧作用,对男生抑郁那么没有作用.自尊对抑郁的预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即自尊心弱的女生比男生越容易抑郁.。

青少年手机依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与对策

青少年手机依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与对策

青少年手机依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与对策一、青少年手机依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沟通方式的变化:随着手机的普及,青少年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逐渐被手机文字、语音和视频取代,这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能力下降,容易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2.社交圈子失衡:手机依赖导致青少年过度关注虚拟世界的社交,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子逐渐缩小。

长时间沉浸在虚拟社交中,使得他们在现实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孤独、内向等现象。

3.人际关系疏离:手机依赖使青少年对手机屏幕外的现实人际关系产生淡漠感,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矛盾。

此外,手机成瘾者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情绪波动、焦虑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人际关系。

4.信任危机:手机依赖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信任度降低,容易产生猜忌和防范心理。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甚至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二、应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人际关系对策1.家庭关爱:家长应关注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多进行面对面沟通,给予关爱和支持。

同时,家长应以身作则,减少自身对手机的依赖,树立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

2.的学校教育:学校应开展人际沟通技巧培训,提高青少年的沟通能力。

同时,加强校园社交活动的组织,让青少年在现实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关注青少年手机依赖问题,倡导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

媒体可以宣传手机依赖的危害,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

4.增强心理素质:青少年自身应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自我调适,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5.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青少年应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青少年手机依赖问题亟待解决。

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应共同努力,克服手机依赖,重建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高中生手机依赖对抑郁情绪产生的影响以人际关系困扰、学业拖延为中介

高中生手机依赖对抑郁情绪产生的影响以人际关系困扰、学业拖延为中介

高中生手机依赖对抑郁情绪产生的影响以人际关系困扰、学业拖延为中介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对于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手机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高中生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也日益凸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高中生手机依赖对抑郁情绪产生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人际关系困扰和学业拖延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手机依赖、抑郁情绪、人际关系困扰和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高中生建立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首先将对高中生手机依赖的现状进行概述,分析手机依赖对高中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随后,将探讨手机依赖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联,揭示手机依赖如何通过影响高中生的心理状态进而引发抑郁情绪。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人际关系困扰和学业拖延在手机依赖与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揭示这两个因素如何在手机依赖的影响下加剧抑郁情绪的产生。

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帮助高中生合理控制手机使用时间,减轻手机依赖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青少年群体。

高中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关于高中生手机依赖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联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手机依赖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困扰和学业拖延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中介作用。

在已有研究中,手机依赖被定义为个体过度依赖手机使用,导致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出现困扰或问题的一种现象。

对于高中生而言,手机依赖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抑郁情绪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抑郁情绪是指个体长时间感到沮丧、失落、失去兴趣等负面情绪,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业。

关于手机依赖与抑郁情绪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与早期干预效果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与早期干预效果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与早期干预效果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使用已经越来越普及,而中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明显。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与早期干预效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针对该问题展开探讨,以期能够帮助中学生及家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中学生手机依赖的问题。

一、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1.社交焦虑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中学生更容易通过手机与他人交流沟通。

过度依赖手机社交也会使得中学生对线下社交能力退化,导致线下社交焦虑。

他们在面对真实的社交场景时,会感到不安和紧张,无法自如地与人交流,依赖手机成为他们缓解焦虑的方式。

2.自我认同依赖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建立的关键时期,手机成为了他们塑造自我形象和获得自我认同的重要工具。

通过在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中学生得到了来自他人的认可和关注,从而满足了对自我价值的需求。

这种自我认同的依赖也会导致中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3.学业压力转移随着手机和网络的发展,中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同时也容易因为手机上的游戏、社交和视频等应用而分散注意力,导致学业压力转移。

中学生在手机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不愿意主动调整学习状态,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早期干预效果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该重视中学生手机依赖的问题,加强家庭教育。

首先要做好自我榜样,尽量减少家长自己在手机上的时间,避免成为中学生模仿的对象。

可以通过制定家规来限制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合理引导中学生使用手机。

家长还要多与中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关心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和自我认同。

2.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教育活动。

可以通过学校课程、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的作用和使用方式,增强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中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兴趣爱好,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危害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危害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危害手机依赖指的是对手机的过度依赖,甚至产生了对手机的强烈依赖心理,无法离开手机而产生不安和焦虑情绪。

这种现象在中学生群体中十分常见,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诸多危害。

第一,手机依赖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中学生应该将手机作为学习和必要沟通的工具,但是过度依赖手机却使他们在学习中分心,并且时间无法很好地管理。

他们可能会长时间地沉迷于手机游戏、社交媒体等,忽视了正常的学习时间和任务。

手机常常成为他们学习的干扰因素,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和成绩。

第二,手机依赖对眼睛健康造成影响。

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导致眼睛疲劳、干涩、视力下降等问题。

中学生正处于眼睛发育的关键期,如果长期沉迷手机,眼睛的健康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而且,过度使用手机还可能导致近视的加深和发展。

手机依赖使中学生的社交能力下降。

中学生本就处在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过度依赖手机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变得沉默、不会与人交流,也缺乏面对面交流的能力。

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利于培养真实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手机依赖引发身体健康问题。

手机使用过多会导致长时间静坐和缺乏运动,容易造成肥胖、体力下降、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导致脖子、腰椎等部位的问题,如颈椎病、腰肌劳损等。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危害不容忽视。

家长和教师应加强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引导和管理,帮助他们正确使用手机,合理分配时间,避免对手机过度依赖。

中学生也要培养自律和意识,合理利用手机,将其当作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工具,而不是沉迷其中的娱乐玩具。

只有这样,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保障,他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青少年手机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干预策略

青少年手机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干预策略

青少年手机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干预策略
一、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的普遍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日益严重。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手机拥有率已经达到90%以上,其中,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2小时的青少年占比超过70%。

长时间使用手机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如视力下降、颈椎病等,更重要的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交障碍:过度依赖手机社交软件可能导致青少年面对面沟通能力下降,出现社交恐惧症和人际关系紧张。

2.情绪问题:长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或网络小说等,容易导致青少年情绪波动、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3.学业压力:手机依赖使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分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

4.价值观扭曲:手机中的不良信息可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道德观念薄弱、行为失范。

三、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干预策略
1.家庭引导:家长应当加强对青少年手机使用的监督,合理设定使用时间,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开展手机依赖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手机依
赖的危害,增强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社会支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应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心理辅导:针对手机依赖导致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境。

四、结论
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采取有效干预策略,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手机,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高中生手机依赖对抑郁情绪产生的影响以人际关系困扰、学业拖延为中介

高中生手机依赖对抑郁情绪产生的影响以人际关系困扰、学业拖延为中介

高中生手机依赖对抑郁情绪产生的影响以人际关系困扰、学业拖延为中介一、概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日益强大,高中生作为其中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其手机依赖现象日益严重。

手机依赖不仅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和生活时间,更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其中抑郁情绪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中生手机依赖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这种关系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中介作用,其中人际关系困扰和学业拖延是两个重要的中介变量。

人际关系是高中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手机依赖可能导致学生过度沉迷于虚拟社交,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从而引发人际关系困扰。

这种困扰可能使学生感到孤独、无助和失落,进而产生抑郁情绪。

学业拖延也是高中生手机依赖可能带来的另一个问题。

由于手机具有娱乐和社交等多重功能,学生往往容易沉迷于从而忽视学习任务的完成。

学业拖延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习压力增大,进而引发学生的抑郁情绪。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手机依赖对抑郁情绪产生的影响,并以人际关系困扰和学业拖延为中介变量,深入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可以为预防和干预高中生手机依赖及其带来的心理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策略。

1. 高中生手机依赖现象普遍,引发社会关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中生作为年轻且充满好奇心的群体,他们与手机的互动日益频繁,手机依赖现象也随之普遍化,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高中生手机依赖的普遍性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在课堂上、课间休息时,还是在家中、外出时,高中生们几乎都离不开手机。

他们通过手机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娱乐消遣,甚至在手机上完成学习任务。

过度依赖手机不仅会影响高中生的身体健康,如导致视力下降、颈椎问题等,还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抑郁情绪是手机依赖问题所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自尊与中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的中介作用

自尊与中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的中介作用

自尊与中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的中介作用1. 内容综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自尊与中学生在问题性手机使用、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自尊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到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程度的感知。

而问题性手机使用是指个体在使用手机过程中出现的过度依赖、不能自控和频繁使用等现象。

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感受到的不安、担忧和自卑感。

逃避动机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困境和挑战时,倾向于采取逃避和回避的行为。

自尊与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这意味着自尊水平较高的中学生,更可能避免过度使用手机,从而降低问题性手机使用的风险。

在自尊水平较低的中学生群体中,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这可能与这些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的驱动,进而导致他们更频繁地使用手机来逃避现实和缓解压力。

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在中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社交焦虑会使中学生产生对自我形象和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从而增加他们在手机使用上的不安和担忧。

而逃避动机则驱使他们通过使用手机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境,以满足自己的安全和自我价值需求。

这两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中学生在问题性手机使用上的行为和态度。

自尊、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在中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中具有密切的联系。

为了有效预防和干预中学生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有必要关注他们的自尊水平、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通过培养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手机等,从而降低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发生率和影响程度。

1.1 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于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手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方式。

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过度依赖、沉迷网络、社交焦虑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如何帮助学生减轻手机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如何帮助学生减轻手机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如何帮助学生减轻手机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生而言,那更是如此。

然而,长时间的手机使用和依赖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减轻手机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认识手机依赖的影响手机依赖不仅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分心,还有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长时间的沉迷于手机世界中,学生们难以集中注意力和时间在学习上,进而影响学术表现。

同时,过度使用手机也可能导致社交隔离、孤独感和自尊心下降。

二、家庭教育角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帮助学生减轻手机依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家庭中,父母应当以身作则,自己首先正确使用手机,并引导孩子们正确使用手机。

家长应与孩子沟通,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和规则,并且加强对孩子学习的监督和支持。

通过家庭教育,让孩子们意识到手机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教授他们其他有效的娱乐和休闲方式。

三、学校教育角色的作用学校也承担着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责任。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手机使用规范宣传活动,提醒学生遵守规则,避免沉迷于手机。

此外,学校可以举办一些课程或者活动,引导学生们关注其他的兴趣爱好,如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以减轻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四、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学校和家庭都需要共同努力,为学生们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校可以提供安静的自习室或学习空间,以减少手机使用的诱惑。

家庭则可以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支持。

此外,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使他们更加关注学习和个人发展,从而减轻手机依赖的影响。

五、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对于那些已经对手机过度依赖并且影响心理健康的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可以配备专业的辅导师或心理咨询师,提供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

同时,也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学生宣传手机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危害,并提供应对和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同伴依恋与初中生手机成瘾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同伴依恋与初中生手机成瘾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同伴依恋与初中生手机成瘾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一、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同伴依恋与初中生手机成瘾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进一步通过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解析这一关系的潜在心理机制。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初中生群体中的手机过度使用现象日益凸显,其背后的心理动因逐渐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个体在同伴关系中的依恋模式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因为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和行为习惯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假设,同伴依恋可能通过影响初中生的情感满足、自我认同以及应对压力的方式间接促成了手机成瘾的行为表现。

同时,本研究还将考察其他潜在的个体差异变量(如自控能力、家庭环境等)在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复杂现象。

通过对大量样本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我们期望揭示同伴依恋如何通过某种中介机制,并在特定情境下受到其他因素调节,从而对初中生手机成瘾问题产生影响,进而为预防和干预该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同伴依恋,是指个体与其同伴之间建立的亲密、持久的情感联系。

Bowlby(1969)的依恋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依恋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影响着个体的情感、行为和认知发展。

同伴依恋的测量工具主要包括同伴依恋问卷(Peer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 PAQ)和同伴依恋评定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等。

手机成瘾,是指个体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受到负面影响的一种行为依赖。

Young(1998)提出的行为依赖诊断标准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手机成瘾的测量工具主要包括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martphone Addiction Scale, SAS)和手机依赖量表(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cale, MPD)等。

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手机依赖已经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对于青少年来说,其心理健康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

首先,手机依赖会导致青少年的社交能力下降。

过度使用手机意味着他们花费更少的时间和朋友面对面交流,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的社交能力迅速恶化。

长时间与屏幕相伴而缺乏真实的社交互动,使得他们难以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

此外,许多青少年将手机作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避免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这种社交隔离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加无助和孤独感。

其次,手机依赖还可能对青少年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很多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手机会使人们分散注意力,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可能会沉迷于社交媒体和游戏,并忽略了更重要的学习任务。

长期下来,这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手机依赖还可能引发延迟入眠和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除了对社交和学习能力的负面影响,手机依赖还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现代手机应用的设计都旨在引发用户的成瘾性。

研究发现,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许多年轻人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可能会对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评论过度关注,从而产生自我价值的依赖感。

此外,手机依赖还可能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离线时间,无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增加了自卑和情绪波动的风险。

然而,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

首先,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成为榜样,自己也要控制好手机使用时间,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亲密的关系。

其次,学校和社区可以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对手机使用风险的认识。

倡导他们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参与户外活动和集体游戏,保持身心的平衡发展。

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影响800字

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影响800字

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影响800字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青少年对手机的依赖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这种依赖不仅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首先,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会使颈椎、眼睛和手腕等部位承受过大的压力,导致颈椎疼痛、视力下降和手腕疼痛等问题。

此外,过度使用手机也会影响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导致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其次,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青少年在使用手机时往往容易陷入虚拟世界中,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和情感交流。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感到孤独和焦虑。

此外,过度使用手机也会导致他们沉迷于虚拟游戏、社交媒体和其他应用程序中,失去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兴趣。

最后,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青少年在学习时使用手机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

同时,过度使用手机也会使他们失去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难以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

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还会影响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

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和引导:首先,家长应该限制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时间,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

家长应该与孩子沟通并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规则,限制使用时间,监督孩子使用手机的内容。

同时,家长也应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减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

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手机使用规定,并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

同时,学校也应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手机依赖的危害,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社会应该加强宣传和管理,减少青少年对手机的依赖。

社会应该加强对手机使用的管理和监管,限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为青少年提供更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从教育角度看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

从教育角度看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

从教育角度看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日益严重,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从教育角度来看,青少年手机依赖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了诸多挑战。

以下文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分析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1.亲子关系:青少年手机依赖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减少,亲子关系逐渐疏远。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因为手机依赖问题而感到困扰,难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2.家庭教育方式:手机依赖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面临困境,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挑战。

家长在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感到力不从心。

二、学校教育1.学习成绩:青少年手机依赖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滑。

此外,课下时间也被手机占据,使得青少年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减少。

2.校园纪律: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在校园内日益严重,部分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影响教学秩序。

此外,手机依赖还可能导致学生沉迷网络,忽略学业,甚至产生逃课、旷课等不良行为。

3.师生关系:手机依赖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部分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导致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减少,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社会教育1.社会心理:青少年手机依赖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

2.价值观教育:手机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容易导致他们价值观扭曲、道德观念淡薄。

因此,在开展社会教育时,应关注青少年手机依赖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社会资源分配:手机依赖现象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尤其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面。

为了减轻青少年手机依赖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应加大教育投入,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青少年手机依赖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了诸多影响。

为应对这一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手机,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初中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手机成瘾的关系:自尊与人际疏离感的作用路径

初中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手机成瘾的关系:自尊与人际疏离感的作用路径

初中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手机成瘾的关系:自尊与人际疏离感的作用路径一、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手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过度依赖手机的使用不仅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理和人际方面出现问题。

有关初中生心理虐待与忽视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仍缺乏系统性的探讨。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初中生心理虐待与忽视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和人际疏离感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路径,为预防和干预初中生手机成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初中生心理虐待与忽视的现状和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初中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

在这个阶段,他们容易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虐待和忽视现象的发生。

这些不良现象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自尊心降低、人际疏离感增强等问题。

初中生心理虐待与忽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感。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过度关注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

在学校环境中,同伴之间的竞争压力、老师的评价和同学的排斥也可能使初中生产生自卑感。

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加容易放弃。

初中生心理虐待与忽视现象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人际疏离感,在家庭环境中,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使孩子在情感上感到孤独和无助。

在学校环境中,同伴关系的紧张和排斥也会使初中生产生人际疏离感。

这种疏离感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使他们在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时遇到困难。

初中生心理虐待与忽视现象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

在面对家庭和学校的负面压力时,一些初中生可能会选择逃避现实,沉迷于手机等电子产品中,以寻求心理慰藉。

长时间沉迷于手机会导致他们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进一步加剧心理问题的发展。

初中生活中的手机依赖

初中生活中的手机依赖

初中生活中的手机依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手机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然而,手机依赖也给初中生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初中生活中的手机依赖问题。

1.分散注意力当初中生沉迷于手机时,他们往往会忽略周围的人和事。

他们会不自觉地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手机上,而忽视了家庭、朋友和学校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他们会不经意地玩手机,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这种分散注意力的问题也会影响到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使得他们失去了珍贵的人际关系。

2.影响身体健康长时间使用手机对初中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首先,手机使用过多会导致眼睛疲劳和近视的加剧。

他们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眼睛容易干涩、疲劳和视力下降。

其次,手机使用过多也导致了姿势不良的问题。

他们常常低头看手机,导致颈椎和脊椎受到压力,引发颈椎病和腰肌劳损等问题。

长期以往,这些健康问题将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3.沉迷网络手机依赖还容易让初中生沉迷于网络世界。

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追求点赞和关注。

这种沉迷于虚拟世界的行为会导致他们与现实生活脱节,缺乏真实的社交经验。

同时,他们也容易受到网络暴力和不良信息的影响,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扭曲。

4.影响学业成绩手机的使用不仅影响了初中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对他们的学业成绩造成负面影响。

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而且,手机上的游戏和娱乐内容也会让他们无法自拔,影响学习时间的安排。

此外,过度使用手机还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减弱,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绩提升。

针对初中生活中的手机依赖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

首先,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建立起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规则,限制使用时间和内容。

学校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手机依赖的危害,并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危害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危害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危害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手机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手机的依赖和滥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中学生的健康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危害。

手机依赖会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效果。

现在的中学生很多都是手机一族,手机成为了他们学习和娱乐的主要工具。

一旦手机成为了学习的障碍,那么学习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中学生应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不是整天沉迷于手机中,这样只会拖慢学习的步伐。

长时间沉迷于手机,不仅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记忆力和专注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手机依赖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导致眼睛疲劳,甚至引发近视。

手机过度使用还会造成中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久坐不动易引发肥胖和心血管疾病。

过度使用手机也会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容易导致焦虑、失眠、抑郁等问题,甚至成瘾。

一些中学生长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社交媒体,不能自拔,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作息,甚至损害了他们的人际关系。

手机依赖会影响中学生的社交能力。

手机使得中学生与社交环境脱节,无法与同学进行正常的面对面交流,久而久之,会导致中学生的社交能力下降。

手机社交也容易导致中学生迷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与现实生活脱节,无法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手机依赖还可能导致中学生缺乏自控能力。

长时间使用手机,沉迷于会让中学生变得缺乏自制力,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对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中学生“手机依赖”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会影响学习效果,损害身心健康,影响社交能力,缺乏自控能力。

家长和学校都应该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中学生有效管理手机使用,降低手机依赖的危害。

家长应该带头做好榜样,合理使用手机,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沉迷于手机。

学校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最重要的是,中学生自己也应该意识到手机依赖的危害,主动控制使用时间,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中学生手机线上交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社会资本和手机关系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中学生手机线上交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社会资本和手机关系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总的来说,中学生的无聊倾向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影响他们是否会沉迷手机的关 键因素。理解和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管理手机成瘾问题。未来的 研究应继续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以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谢谢观看
然而,手机使用也有可能对中学生的社会资本产生负面影响。过度依赖手机可 能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网络成瘾问题严重。因此,探 讨中学生手机线上交流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手机使用对社会资本 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三、手机成瘾与中学生社会资本 的关系
手机成瘾对中学生社会资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过度使用手机可能导致中学生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从而影响他 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长期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可能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 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社交技巧减弱。
其次,手机成瘾可能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过度使用手机可能导致他 们缺乏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从而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同时,过度 依赖手机也可能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兴趣和热情,生活质量下降。
二、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在中学生 手机使用中的应用
社会资本理论主要涉及的是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获取能力和行动效率。在 手机使用背景下,社会资本理论可以理解为个体在手机网络中的社交、信息获 取和影响力。
在中学生群体中,手机不仅是他们社交、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构建和维 持社会资本的重要手段。例如,通过社交软件,中学生可以与同龄人进行交流, 分享学习经验和情感,从而深化他们的友谊和归属感。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 手机获取广泛的信息和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和认知。
二、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
无聊倾向是指个体对感觉无聊的倾向,这种倾向可能促使人们寻求刺激以填补 空虚感。有较高无聊倾向的人可能更易被手机等电子设备所吸引,从而陷入手 机成瘾的困境。

同伴关系调节自尊在中学生家庭功能和手机依赖间的中介作用

同伴关系调节自尊在中学生家庭功能和手机依赖间的中介作用

同伴关系调节自尊在中学生家庭功能和手机依赖间的中介作用刘洋;马洪林;高菲菲【期刊名称】《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53)1【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对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明确同伴关系和自尊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1326名中学生家庭功能、自尊、手机依赖等相关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及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性比较,利用Mplus 8.3软件对自尊在中学生家庭功能和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同伴关系在其中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

结果家庭功能对中学生手机依赖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91,95%CI:-0.361~-0.224,P<0.001),自尊在家庭功能与手机依赖间起中介作用(β=-0.066,95%CI:-0.096~-0.044,P<0.001),同伴关系调节自尊在家庭功能和手机依赖间有中介作用(β=0.117,95%CI:0.046~0.188,P=0.001)。

结论家庭功能不仅可直接作用于手机依赖,还可以通过自尊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且自尊的中介效应会随着同伴关系的提高而增加。

【总页数】5页(P34-38)【作者】刘洋;马洪林;高菲菲【作者单位】锦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儿少与妇幼保健学教研室;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79【相关文献】1.中学生手机依赖对焦虑的影响: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2.家庭功能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手机依赖和同伴信任的多重中介作用3.中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孤独感和自尊的中介作用4.学校归属感与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关系:学习焦虑的中介效应与同伴关系的调节效应5.农村初中学生亲子依恋回避与智能手机依赖: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和家庭经济困难的调节作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危害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危害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危害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人们几乎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

对于中学生来说,手机依赖带来了很多危害。

本文将从学习成绩下降、社交问题和健康问题三个方面探讨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危害。

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面影响。

在课堂上,一些中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听讲,而是沉迷于手游、社交网络等手机应用。

他们频繁检查手机,查看新消息、新动态,大大分散了注意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手机依赖还影响了中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一些中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经常被手机中的各种应用所诱惑,导致做作业的时间被大大延长。

有时候,他们甚至为了使用手机而拖延完成作业,最终导致作业质量下降。

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的社交问题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学生过度依赖手机,导致他们与家人、朋友面对面的交流减少。

家人之间的沟通受到了阻碍,亲子关系变得疏远。

中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受到了影响,他们更愿意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与朋友交流,而不是直接面对面交流。

这导致中学生缺乏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关系。

手机依赖还对中学生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长时间使用手机不仅会导致中学生的眼睛疲劳,还可能引发各种眼部疾病。

手机的长时间使用会导致中学生的身体活动减少,影响他们的锻炼时间。

长期以来,这可能导致中学生缺乏运动,增加肥胖和疾病的风险。

手机依赖还导致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易发生意外事故,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中学生“手机依赖”带来了许多危害。

它不仅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导致他们的社交问题和健康问题。

中学生应该正确使用手机,合理安排使用时间,以免手机成为负面影响他们生活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手机依赖对焦虑的影响: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作者:何琴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第36期〔摘要〕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自尊量表,调查了1075名中学生的手机使用状况和人际关系状况,探讨了手机依赖对焦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在手机依赖与焦虑之间存在中介作用;自尊调节了人际关系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手机依赖;人际关系;自尊;中学生〔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6-0004-04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手机越来越普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但手机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的生活,同时也造成了各种负面影响。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信息表明,在使用手机的群体中,中学生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已然成为手机网民中数量最多的群体,手机网民年龄不断偏小化。

中学生自我认知尚不稳定,自控力不足,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容易沉迷于手机而形成依赖。

手机依赖是指由于不当使用手机而造成的生理及心理的不适症状[1]。

手机依赖作为一种心理成瘾现象,会对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引导中学生合理使用手机、预防手机依赖,成为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焦虑是对未來的事感到难以驾驭而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2]。

近年来,随着手机依赖检出率在中学生群体中不断升高,手机依赖逐渐成为揭示中学生焦虑情绪产生及发展机制的新视角。

有学者指出,手机的过度使用会引起个体的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3-4]。

手机成瘾与抑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大学生手机成瘾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和焦虑[5]。

李楠楠[6]在关于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中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焦虑、紧张、自卑、抑郁等负性情绪。

然而目前关于手机影响焦虑内在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手机依赖如何影响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影响焦虑均需进一步探索。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7]。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类生活的环境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组成,个体在各个系统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成长。

对于中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与父母、老师、同伴的交往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以往研究表明,手机成瘾是造成个体社交焦虑以及人际关系困扰等问题的重要原因[8-9]。

国外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个体常常沉迷于网络世界,忽视了传统人际互动所维系的社会关系,降低了个体的人际关系亲密度[10]。

国内研究也表明,手机使用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线下社会交往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并因此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人际关系困扰、孤独等问题[8]。

此外,初中生人际困扰对特质焦虑有着很强的预测作用[11]。

因此,手机依赖所诱发的人际关系困扰可能是手机依赖导致焦虑情绪的重要桥梁。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第一个假设:人际关系在手机依赖与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此外,自尊也是影响个体人际关系和焦虑情绪的重要因素。

它是人们感受或评价自己的特定方式,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成分[12]。

Solomon和Pyszczynski[13]提出焦虑缓冲器假设,这种假设认为,自尊是一种“焦虑缓冲器”,自尊的强大会使个体较少受到焦虑的影响,不易产生与焦虑有关的行为;而自尊水平的减弱会使个体更多地受到焦虑的影响,更易产生与焦虑有关的行为[13]。

有研究指出,自尊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呈高度负相关,低自尊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和心理困扰,自尊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缓冲和保护作用[14-17]。

因此,本研究提出第二个假设:自尊调节了人际关系与焦虑之间的关系,进而调节了人际关系在手机依赖与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手机依赖、人际关系、自尊对中学生焦虑的综合影响,以期更好地预测中学生的焦虑水平,为开展危机事件干预、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金华市四所学校的1125名初中生、高中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75份。

其中女生480名,男生595名;初一学生293名,初二学生150名,高一学生279名,高二学生219名,高三学生134名。

(二)研究工具1.手机依赖量表采用熊捷、周宗奎、陈武等[1]编制的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包含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 4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手机成瘾倾向越严重。

总量表的α系数为 0.83,间隔1周的重测信度为 0.91。

2.人际关系量表采用郑日昌[18]1999年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主要测量人际困扰的程度,量表共有4个维度,分别是交谈困扰程度、交际困扰程度、待人接物困扰程度及与异性交往困扰程度,共28个问题。

总分得分越高,则表明人际困扰程度越严重;得分越低,则表明人际困扰程度越小。

该量表α系数为0.83。

3.焦虑自评量表采用Zung[19]于1971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该量表包括20个项目,分数越高表明焦虑程度高。

4.自尊自评量表自尊量表(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最初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之后由汪向东、王希林、马弘[20]作了修订,该量表由10个题目组成,4点计分。

自尊总分为各个题目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量表的α系数为0.88。

三、结果(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本研究所有变量的测量均采用问卷自我报告,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在分析前采用Harman 单因子检验对数据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有13个,第一个因子解释了21.39%的变异,小于40%的判断标准。

因此,本研究样本数据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相关分析通过SPSS 23.0对样本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各个变量之间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手机依赖、人际关系和焦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自尊与其他变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由此得知,各个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满足中介效应分析和调节效应模型的分析前提。

(三)人际关系在手机依赖与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本研究使用process3.0宏插件中的模型4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各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见表2。

人际关系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手机依赖对焦虑的直接效应为0.34,95%的置信区间为[0.26,0.36],手机依赖通过人际关系对焦虑的间接效应为0.15,95%的置信区间为[0.12,0.18],手机依赖对焦虑的总效应为0.46,95%的置信区间为[0.41,0.51]。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大小的31.9%,即人际关系在手机成瘾和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四)自尊在手机依赖通过人际关系影响焦虑间的调节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本研究使用process3.0宏插件来检验手机依赖通过人际关系影响焦虑的后半条路径是否受到自尊的调节。

结果如表3所示,自尊与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对焦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06,p<0.05),95%的置信区间为[-0.11,-0.02],表明自尊调节了手机依赖通过人际关系影响焦虑的后半段路径(人际关系→焦虑)。

为清楚地揭示自尊与人际关系交互效应的实质,需进行简单斜率检验。

为此,分别取自尊Z分数为正负1,绘制交互效应图。

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人际关系对焦虑的影响如何受到自尊的调节。

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在自尊水平较高时(Z=1),随着人际困扰的增加,中学生焦虑水平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β=0.17,t=4.48,p<0.001),在自尊水平较低时(Z=-1),随着人际困扰增加,中学生焦虑水平仍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β=0.30,t=9.55,p<0.001),但是,相对于自尊水平较高时,增加幅度增高。

换一个角度讲,手机依赖通过人际关系对焦虑的间接影响在自尊水平不同的个体中存在差异,手机依赖对焦虑的影响在自尊水平较低的中学生中要比在自尊水平高的中学生中更强。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手机依赖显著正向预测中学生的焦虑水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3-4]。

此外,人际关系在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焦虑的影响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即手机依赖一方面可以直接影响中学生的焦虑水平,一方面可以通过人际关系影响中学生的焦虑水平。

该结果支持了假设1。

因此,学校、教师及家长应多角度、多举措并举,加强对中学生手机使用管理的干预和指导,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交氛围,鼓励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本研究发现,自尊对手机依赖与焦虑之间的间接效应存在调节作用,自尊在人际关系对中学生焦虑水平风险作用中具有“缓冲”效应,人际关系对中学生焦虑水平的影响在自尊水平不同的个体中存在差异,即当面对同等的人際困扰时,自尊的强大会使个体较少受到焦虑的影响,不易出现与焦虑有关的行为;自尊的减弱会使个体更多地受到焦虑的影响,更易产生与焦虑有关的行为。

这一结果与 Solomon和Pyszczynski[13]提出的焦虑缓解器假设的预期相合,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并丰富了焦虑缓解器假设。

因此,学校有必要面向学生开展提升自尊水平的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本研究深入探索了中学生手机依赖与焦虑情绪关系的内部作用机制,考察了人际关系在手机依赖影响焦虑情绪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如何提高自尊水平对焦虑的缓冲作用,提出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为预防和减少中学生焦虑情绪提供了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1]熊婕,周宗奎,陈武,游志麒,翟紫艳.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3):222-225.[2]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174.[3]卿再花,曹建平,吴彩虹.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36-139.[4]申曦.孤独感与智能手机过度使用的关系:动机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6):352-357.[5]张玥,张冬静,熊琳,谷传华.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关系:中介与调节效应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6):1086-1090.[6]李楠楠.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及教育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14,29(8):61-63,87.[7]王帅青. 初中生人际关系与自尊、人格的关系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3.[8]廖慧云,钟云辉,王冉冉,唐宏.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自尊及羞怯与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5): 852-855.[9]Chen L,Yan Z,Tang W,et al. Mobile phone addiction levelsand negative emotions among Chinese young adul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55: 856-866[10]Yeh Y C,Ko H C,Wu J Y,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lationships of actual and virtual social support to Internet addiction mediated through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2008,11(4): 485-487[11]张洪杨. 初中生人际困扰与焦虑的关系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12]何灿,夏勉,江光荣,魏华.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1):58-60.[13]Solomon S.,Pyszczynski T .Why do people need self-esteem? Converging evidence that self-esteem serves an anxiety-buffering func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2,63(6):913-922.[14]孙志凤. 高中生自尊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1.[15]周帆,王登峰.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50(1):100-105.[16]周小琳,刘春雷.高职生自尊及焦虑、抑郁的现状及关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7):30.[17]姚玉红,刘亮,赵旭东.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自尊的调节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1):856-861.[18]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9]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 CD].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金华,321000)编辑/于洪终校/张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