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青岛版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课题】:“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信息窗1【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信息窗1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修改,学生经历自己的体验,体现学生为主体1.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体验什么是平均分,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 学生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学生养成礼貌待人和互相帮助的习惯,学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简析】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认识初始。

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过程。

【教学重点:】在分一分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平均分和包含分【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学具:学生自主准备好学具圆形硬纸板20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今天呀森林里的动物们可高兴了,因为它们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宴会,宴会上还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

它们还邀请我们大家一起去参加,你们想不想去参加?生:想师:一起看大屏幕(出示第1张课件)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活动一;分竹笋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生:有2只熊猫。

生:有5只小猴生:2只小兔生:2只小松鼠生:有10个竹笋、15个松果、20个桃子、12个萝卜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们要干什么?生:分食物吃师:猜的对极了,瞧两只熊猫盯着竹笋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帮它解决?生:想师(出示第2张课件)10个竹笋分给两只熊猫每只熊猫能分到几个?请同学们取出10个圆片代替竹笋分分看看,你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么分?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其他小伙伴说一说,比比谁的方法最多。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认识平均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认识平均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认识平均分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将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如分物品、数数等,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学内容包括:- 平均分的定义- 平均分的性质- 平均分的实际应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性质,并能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计算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情境,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 讲解平均分的定义和性质,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如分配物品、分糖果等,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3. 操作活动- 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如分物品、数数等,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 学生展示操作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以下板书设计:- 课题:认识平均分- 定义:平均分是指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或数值平均分配给若干个对象。

- 性质:平均分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

- 应用:平均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分配物品、分糖果等。

作业设计-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平均分的基本概念。

- 提高题:设计一些实际情境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讲解、举例、操作活动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性质,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第五单元《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第五单元《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标题:第五单元《平均分》——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到几个组中。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准确性。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及意义。

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3. 解决生活中的平均分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8个苹果,要分给4个小朋友,怎么分才是平均分呢?2. 新课导入(1)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及意义。

(2)讲解平均分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平均分。

(3)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计算平均分,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到几个组中。

例如,将18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组分到几个糖果?4.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平均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如: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等。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分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类型包括:计算题、应用题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面。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对平均分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实小何敏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橘子,师生分别准备小棒若干。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体验平均分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看过《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吗?生:看过师:那你们最喜欢里面的谁呀?生:孙悟空师:话说有一天,在取经的途中猪八戒感到又累又饿,于是猪八戒就悄悄和孙悟空商量,说:“你去摘桃子,回来咱两分。

”不一会儿,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摘来了,(出示6个桃子)这时,猪八戒立刻抢到,说:“我来分,我来分”,小朋友们,你们想想猪八戒会怎么分呢?谁来猜猜,猪八戒是怎么分的?生1:猪八戒5个,孙悟空1个生2:猪八戒4个,孙悟空2个生3:猪八戒3个,孙悟空3个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猪八戒是怎么分的孙悟空看到这样分,很生气,看看孙悟空是怎么分的?、师:你们觉得孙悟空和猪八戒谁分的公平?生:孙悟空师:为什么呀?为什么孙悟空这样分是公平的呢?生:因为他分的一样多师:同学们说因为他们分的同样多(板书:同样多)每个人同样多,也就是每份(板书:每份分得),那同学们知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什么吗?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认识了平均分,接下来我们比一比,看谁的眼睛和孙悟空一样火眼晶晶?(出示:做一做第一题)左边的是萝卜,右边的大家都认识吧?是草莓?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生;草莓师:为什么呢?生1:因为他们同样多。

生2:因为他们都是3个。

师:都是3个。

来我们看一下,这是一份3个,这也是一份3个,这还有一份也是3个。

青岛版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标分析《平均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 1 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

教材编排分为两段:一是认识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二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

信息窗1和信息窗2针对的是第一段内容,强调建立平均分概念,且窗2内容是窗1内容的进一步加深,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教材的编写特点是两种分法对比出现,又不截然分开。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不发达,所以加强直观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后提升就显得尤为关键。

“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也并不是一张“白纸”,而且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前熟悉了课本内容。

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在这节课中设计了这么几个点:1、导入——从看似随意的师生交流“分糖”开始。

孩子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畅谈自己的分法,说出生活中分东西的两种现象: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同时也感受到平均分就在我们身边。

2、过程——借助教材提供的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森林聚会,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从给自己分糖到帮助小动物分食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3、探究——利用学具进行直观操作,使学生主动参与“平均分”的过程。

在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了“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了相应的表象,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了基础。

4、交流——加强引导学生语言的表达。

观察情境图时锻炼孩子用数学语言描述。

在与汇报学生的“问—答”中,锻炼了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对平均分的理解是否到位。

5、练习——“分松果”开放式练习及时巩固了“每几个分一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本第60页信息窗1——森林聚会——平均分。

教学目标: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5.1.2《平均分的认识 》(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5.1.2《平均分的认识 》(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平均分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把一些数或一些物品等分。

2.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

2. 平均分的意义。

3. 平均分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把一些数或一些物品等分。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师出示8个苹果,提出问题:“如果要把这8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怎么分才是最公平的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每人分得4个苹果,才是最公平的。

2. 新课(1)出示例1,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物体的数量。

(2)让学生动手操作,把8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3)让学生交流操作过程,讨论如何确保每个小朋友分到的苹果数量相同。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概念:把一些数或一些物品等分,就是平均分。

3. 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互相检查,交流答案。

(3)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强化平均分的概念。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分的概念。

2. 让学生与家长交流,举例说明生活中平均分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乐趣。

3. 课后作业布置合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

2. 在操作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平均分的概念》(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平均分的概念》(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平均分的概念》(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教具若干。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故事内容如下:小明和小红去郊游,妈妈给他们准备了8个苹果,让他们平均分。

小明和小红想了想,就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到了4个苹果。

他们高高兴兴地去郊游了。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物品可以怎样平均分?”(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回答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均分的概念。

3. 实践操作(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

4.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5.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平均分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与家长分享所学内容,增进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案第一课时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案第一课时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在分物体的探索活动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2.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养成有序观察思考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利用平均分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喜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学方法教学本节课时,恰当运用自学、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用教师讲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课前准备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20根小棒。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情境、探索新知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森林里有两只笨狗熊,一天它们在寻找食物,发现了6个野果。

熊哥哥抢到了4个,熊弟弟只抢到了2个。

熊弟弟当然不愿意,坐在地上哭起来。

这时狐狸大婶走过来,小狗熊急忙去找她帮忙,狐狸大婶笑着说:“那好办!”它走到熊哥哥旁边拿起两个野果一口气就吞了下去。

这时熊弟弟高兴的拍着手说:“哈哈,现在我们可一样多了!”(现在它们每人有几个?)狐狸大婶走后,熊哥哥突然说:“哎呀,上当了,上当了,其实不用狐狸帮忙我们也能一样多!“小朋友们想一想,它们怎样做才能一样多?通过这根故事,今后碰到问题要互相谦让,肯动脑筋,做一个聪明的孩子。

接下来老师领着大家去参加一场动物聚会,看看那里又发生了哪些分东西的故事?二、学习新课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我发现了桌子上有12个桃子、6根竹笋、16根萝卜、15个松果。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青岛版

适用优选文件资料分享二年上册《除法的初步――均匀分》授课青版二年上册《除法的初步――均匀分》授课青版【授课内容】《教育程准教科 ? 数学》(青版)二年上册第五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 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 均匀分P50―53 。

)【教材析】本是在学生已有了分西的生活和数的分红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的基上行授课的。

除法是数学知系统的重要成部分,而理解均匀分的含是除法的重要前提。

教材通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学生在小物分食品的活中来充足感知均匀分,使学生在幽默存心的情境中主地张开学,体学的快,并后学除法的初步打下基。

【授课目】本元是青版程准教科第三册的授课内容,是本元学除法的开始,是一步学除法算的基。

理解均匀分的含是学本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均匀分很陌生,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授课中想方法引学生在操作中通分一分研究均匀分的方法,从直和真感觉中充足理解均匀分的含。

教怎样通学生的各样感官,学生在体中,在合作中研究,在深入中展,达到一个“再造“的程是十分重要的。

鉴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 1 、知技术初步明确“均匀分”的含,理解什么是均匀分,知道均匀分的含。

2 、感情与度均匀分的研究程,意会除法与人生活的亲密系。

3 、解决,数学思虑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碰到的数学。

【授课重点】理解均匀分的含,并会运用均匀分解决。

【授课点】理解均匀分的含,建构均匀分的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本、件、物投影,棋子【学方式】手操作、小合作的学方式。

【教学程】一、情境,提出信息:同学,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

大家想不想到美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生:想。

:那我就一同去看看吧,些小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在开丰产祝会呢。

(件出示情境):同学仔察,你了什么数学信息呢?(:学生可能会零零落散的:有12 个桃子⋯⋯):能不能够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完?其他学生又充:⋯⋯:的真圆满,那你知道些西是准的?(学生会:桃子是猴子准的,卜是兔子准的,竹笋是熊猫准的,松果是小松鼠准的。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青岛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0—3页。

)【教材简析】本节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

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本单元是青岛版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知识技能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本、、实物投影仪,棋子【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

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

《平均分的方法》(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平均分的方法》(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平均分的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及意义。

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3. 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有8个苹果,他想平均分给他的4个好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呢?2. 探究新知(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好朋友。

(2)引导学生发现,将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个苹果。

(3)总结平均分的概念: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将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并计算出每份的数量。

(2)引导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12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糖果?4.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平均分的方法》1. 平均分的概念: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将总数除以份数,得到每份的数量。

3. 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分配物品、计算人均收入等。

本节课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案模板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案模板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案模板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产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形,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案1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进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平均分”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知道掌控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控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各种食品若干。

五、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老师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情形,教师板书。

(二)、视察问题(1)、请小朋友视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觉了什么?(2)、学生视察汇报。

(3)、从视察中我们发觉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换、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觉平均分。

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爱好哪种分法?为何?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小学数学_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教学目标: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讲故事,课件辅助)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猴妈妈和她的四个孩子,有一天猴妈妈发现了一大片桃树林,于是,她就给孩子们摘回了8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回到家后,她让猴宝宝们自己分桃子。

猴老大拿了3个,猴老二拿了3个,猴老三1个,猴老四1个,结果老三和老四都哭了。

【设计意图:设计一个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件,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同学们你们说他们两个为什么哭呢?生:因为这样分太不公平了。

师:那你们有没有办法能公平的分一分呢?1.感悟平均分(生借助手中的学具用圈一圈的方法尝试公平的分一分)师:谁能告诉我,每只小猴能分得几个桃子?生:每人分两个。

师:你是怎样分得?生1:我是1个1个分的。

生2:我是2个2个分的。

师: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每只小猴分了2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平均分。

(师板书课题,生跟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帮小猴子分桃子,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感悟平均分。

】2.理解平均分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给出的情景图,借助学具,尝试平均分。

师:森林了来了好多小动物,想请你们把他们的食物公平的分一分,你最喜欢谁,就给谁分好吗?(师指名借助学具分一分,在分得过程中,着重让学生描述自己是怎样分的)【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这几个环节,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1.基本练习(课件展示)2.开放练习(有12瓶矿泉水,要平均分一分,怎样分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最基础的平均分问题到最后的开放题,难度渐渐加深,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表内乘法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今后理解除法的意义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平均分,教材安排了3个红点。

第一个红点通过分6个竹笋,借助同样多,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第二个红点和第三个红点是通过动手分实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情景图,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平均分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操作中学会平均分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课本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后教师提问: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谈话: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今天要举行盛大的聚会,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都来了哪些小动物?谈话:宴会上还为小动物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呢,看,都有什么?你知道这些食物分别是给谁准备的吗?谈话:宴会开始了,面对这么多诱人的食物,小动物们都馋坏了,看,两只熊猫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竹笋呢?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预设:学生提出该怎样分竹笋呢?学习目标:1.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学指导一认真阅读课本61页第一个红点部分这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分竹笋的?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1)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平均分。

随意分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想法,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替竹笋,按你的想法分一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情境导入,教学例1。

(1)、二(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

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出示课件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2)、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3)、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

(1)、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把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1、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像刚才的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2个是一份。

(2)、同学们再说说上面的分法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4、及时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1)、讨论平均分的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5)教师小结。

把一些物品案指疋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几个几个地分比较快。

2、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出示课件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地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48——49页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学设计:一、铺垫(理解解释同样多)1、老师这里有6块糖,要分给刚才表现好的三个同学。

第一个同学分到三个,第二个同学分到两个,第三个同学依然是一个。

有什么问题吗?生:不公平师:哦?怎么不公平?生:第一个同学分到三个,第二个同学分到两个,第三个同学分到一个,不一样多。

师:哦,要想公平咱们就要每人分得一样多,对吧?那老师重新分。

每人分到两个。

现在呢?我们就可以说每人分到的同样多。

(板书同样多)2、老师这里有一些柿子枣,请A同学分给后面听课的四位老师,没人要分的同样多。

其他同学数着每位老师分到了几个。

生:2个师:每人都是两个,那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分到的------同样多二、探究新知1、活动探究一:(1)看到老师和A同学分,你是不是也想动手分一下?拿出6个三角形,把他们分成三份,每份要分的同样多。

(2)分完后同桌两个互相看一下他是不是每份都分得同样多。

2、像刚才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方法就叫“平均分。

”3、活动探究二:在咱们平均分的时候小动物们正在森林里过丰收节呢,咱们快去看看吧。

呈现课本知识窗一的图片。

(1)这幅图上都有什么呀?(2)谁知道小动物们分别喜欢吃哪种食物?(3)咱们下面就用刚才学的“平均分”来帮小动物们分一分。

谁能用上平均分和图上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老师相帮熊猫分。

出示范例(4)生模仿范例帮其他小动物分。

4、(1)同学们刚才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小棒来摆摆看。

拿出十根小棒,这就代表十个竹笋,你来帮熊猫平均分一分,让每只熊猫分到的同样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

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

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体验“平均分”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预设学生会问:怎样分竹笋?)
师:小熊猫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怎样分竹笋?)这6个竹笋,它们该怎么分呢?同学们能帮帮它们吗?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12345
熊猫弟弟54321
师:我们有这么多分法,都有自己的道理。

大家可真聪明,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法,你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一种特别的分法呀?(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为什么觉得它最特别呀?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师:(课件演示)把6个竹笋,分给了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3个。

它们分得同样多。

在数学中,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叫“平均分”。

(教师板书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平均分。

师: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个。

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再说一遍?(生重复2-3次)
2.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猴见我们帮熊猫分了竹笋,它们也等不及了。

(出示课件)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板书信息: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
师:如何进行平均分?
(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帮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们怎样分的桃子?(学生上台展示如何平均分)
师: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
预设:1个1个的分的;2个2个的分的;3个3个分,再1个1个分的;4个4个分的。

师:分完了,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
学生能说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样多即可。

(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们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我们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还可以3个3个分,也可以4个4个的分。

但是不管我们用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个桃子,它们分得的结果一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谁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说一说。

3.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熊猫吃到鲜嫩的竹笋,小猴也吃到了香甜的桃子,一边的小兔子可等着急了,下面我们来听听可爱的小兔是怎么说的?
(出示课件)板书: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

师: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

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
师:可以再请棋子来帮忙分一分吗,这次要拿出多少个棋子?
生:15个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个棋子?怎样分的?分给了几只小兔?请一生上来分。

(使用学具分一分)
学生边说边分:拿出3个分给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个萝卜给了第二个小兔,再拿出3个分给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个萝卜,再给1只小兔。

这样15个萝卜分完了,我们就可以知道分给了5只小兔子。

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生:……
4.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
师: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师说悄悄话了: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谁听到小松鼠的悄悄话了?)
生: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师: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吗?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纸上用铅笔圈一圈。

师:谁来说说分给了几只小松鼠?
生:3只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
师:拿出5个分给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个有分给了一只小松鼠,还有5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松鼠,分给了3只小松鼠。

每只小松鼠5个松果。

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练习,构建语言模型
师:森林里的小猫和小猪也分到了食物,咱们来看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要追问:为什么小猫是平均分的,而小猪不是平均分的。

你能想个好办法帮小猪平均分吗?
(2)圈圈画画分苹果,初步认识平均分语言模型
师:咱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动物们分了食物,也试着用这种方法分一分咱们喜欢吃的食物好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12个苹果,平均分2盘,每盘分()个。

师:还是这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个。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3个,需要()个盘子。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个盘子。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乌鸦碰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帮它吗?18个西红柿,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