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细胞生物学4章 细胞膜与表面
二、弹性蛋白(elastin) 非糖基化纤维状蛋白 高度韧性与回缩能力
三、非胶原糖蛋白 纤粘连蛋白(FN) 层粘连蛋白(LN)
V字形 十字形
四、氨基聚糖与蛋白聚糖 重复二糖单位组成氨基聚糖 氨基聚糖与核心蛋白组成蛋白聚糖
蛋 白 聚 糖
第4章: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生物膜的特性 2.液态镶嵌模型 3.细胞的连接装置 4.细胞膜的特化结构和功能 5.细胞外基质的化学成分
第四节 细胞表面与特化
细胞表面(cell surface) 细胞表面是一个复合结构体系 细胞膜是核心 还有细胞外被、胞质溶胶、特化结构
一. 细胞外被(cell coat) 糖萼(glycocalyx) 组成寡糖链的单糖主要有7种: 半乳糖、葡萄糖、岩藻糖、甘露糖、乙酰 氨基半乳糖、乙酰氨基葡萄糖、唾液酸。
每个寡糖链不同: 1.单糖种类 2.数量 3.排列顺序 4.连接方式 5.有无分枝
细胞被的功能: 1.保护和润滑作用 2.通讯识别与黏着 3.构成细胞间连接装置 4.构成细胞膜抗原
二. 胞质溶胶(cytosol,cell sap) 细胞膜内表面0.1~0.2 μm的溶胶层 有微管、微丝等成分
三. 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1.微绒毛(小肠上皮细胞表面) 2.细胞膜内褶(肾小管上皮细胞基部) 3.纤毛(气管上皮细胞表面/输卵管上皮细胞) 4.鞭毛(精子的尾部)
甘油磷脂(甘油衍生物)
鞘磷脂(鞘氨醇衍生物)
神经鞘磷脂(SM)
亲水的头部(碱基、磷酸、甘油) 疏水的尾部(脂肪酸链) 既亲水又疏水的兼性分子
(二)胆固醇 极性羟基头部 非极性类固醇环 非极性碳氢链
(三)糖脂 半乳糖脑苷脂 鞘糖脂 神经节苷脂
细胞生物学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的结构与识别
细胞质膜简述细胞膜的生理作用1.限定细胞的范围,维持细胞的形状2.具有高度选择性,(为半透膜)并能进行主动运输使细胞内外形成不同离子浓度并保持细胞内物质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必要差别3.是接受外界信号的传感器,使细胞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当的反应4.与细胞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分化及癌变等重要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及其特点和意义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类和蛋白质。
其中脂类包括磷脂、糖脂和硫脂等,几乎都是两性分子,在水相中磷脂分子亲水的头部朝向水相,疏水的尾部相对,自发排列成疏水双分子层,而且双分子膜一旦破损也能自我闭合。
磷脂双分子层的这种自我装配、自我闭合的特点赋予细胞细胞膜对细胞起保护作用,使每一个细胞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
脂双层分子具有流动性,有利于嵌在膜内的功能蛋白的旋转和转移,便于其发挥相应的作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多种多样:从组成看有单纯蛋白质、糖蛋白和脂蛋白等。
从结合状态看有不同的镶嵌方式;从功能来分,有载体蛋白、受体蛋白和各种酶等。
由此保证有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的作用和细胞间相互识别以及传递各种信息的作用、感受和传递各种刺激的作用等多种功能,还使细胞具有多样性,保证了不同组织细胞和不同发育时期细胞膜功能的差异性。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什么?与它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指导)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1.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具有极性的头部和非极性的尾部的脂分子在水相中具有自发形成封闭膜系统的性质,以非极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中。
这一结构特点为细胞核细胞器的生理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细胞与外界、细胞器与细胞器之间有了一个界面2.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其中或者结合与表面,蛋白质的类型、数量多少、蛋白质分布的不对称性以及脂分子的协同作用赋予生物膜不同的特性和功能,这些结构有利于物质的选择运输,提供细胞识别位点,为多种酶提供了结合位点,同时参与形成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结构特征。
医学细胞生物学_重点名词解释
第三章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3.1细胞膜和细胞表面unit menmbrane单位膜细胞膜性结构在电镜下观察呈现出较为一致的3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电子致密度较低的中间层,称为单位膜。
fluid mosaic model流动镶嵌模型该模型认为细胞膜由流动的脂双层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具有液晶态特性。
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组成膜骨架;脂双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既具有晶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球形蛋白质分子以各种形式与脂质双分子层结合。
糖类附在膜外表面。
强调细胞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Cell surface细胞表面人们把细胞膜、细胞外被、细胞膜内面的胞质溶胶、各种细胞连接结构和细胞膜的一些特化结构统称为细胞表面。
fluidity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膜脂和膜蛋白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
这是生物膜的基本特征之一。
cell coat细胞外被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上所有糖类都位于膜的外表面。
在大多数真核细胞膜的表面,富糖类的周缘区常被称为细胞外被或糖萼。
细胞外被中的寡糖和多糖能吸附水分,形成黏性表面,可以保护细胞表面免受机械损伤和化学损伤;而且细胞外被在细胞与细胞间的识别和黏附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cell junction 细胞连接多细胞生物的已经丧失了某些独立性,为了促进细胞间的相互联系,相邻细胞膜接触区域特化形成一定的连接结构,称为细胞连接,其作用是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联系,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协调细胞间的功能活动。
分为闭锁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
amphipathic molecule双亲媒性分子:既亲水又疏水的分子叫做双亲媒性分子。
比如磷脂,头部为由磷酸和碱基组成的磷脂酰碱基,极性很强,有亲水性;尾部是两条非极性的脂肪酸链,有疏水性。
liposome脂质体:为了进一步减少双分子层两端疏水尾部与水接触的机会,脂质分子在水中排列成双分子后形成一种自我封闭的双层球型结构。
细胞生物学第四章 细胞质膜及其表面
磷脂与糖脂分布的不对称性
2.复合糖 的不对称性
• 膜糖以糖 蛋白或糖脂 的形式存在, 无论是糖蛋 白还是糖脂 的糖基都是 位于膜的外 表面
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
3、膜蛋白的 不对称性:
每种膜蛋白分子在 细胞膜上都具有特 定的方向性和分布 的区域性。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包括外周蛋白分布 的不对称以及整合 蛋白内外两侧氨基 酸残基数目的不对 称。
①,② integral protein; ③,④ lipid-anchored protein; ⑤,⑥ peripheral protein
膜蛋白的功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细胞膜的结构 一、细胞膜结构的研究历史
1. E. Overton 1895 发现凡是溶 于脂肪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的 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不 易透过细胞膜,因此推测细胞膜 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
1. 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 线粒体内膜上的心磷脂具有4个非极性尾部。 2. 脂肪酸碳链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或20个碳 原子组成。 3. 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
1、甘油磷脂
• 以甘油为骨架的磷脂类,在骨架上结合两个脂
肪酸链,磷酸基团,胆碱、乙醇胺、丝氨酸或肌醇 等分子籍磷酸基团连接到脂分子上。主要类型有:
• 细胞膜、 细胞外被和表层胞质溶胶构成细胞表面。
细胞生物学-细胞膜及其表面
2.脂质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s): 通过磷脂或脂肪酸锚定,共价结合。 分为两类:
1).糖磷脂酰肌醇(GPI)连接的蛋白: 用磷脂酶C(能识别含肌醇的磷脂)处理细胞,能释 放出结合的蛋白。许多细胞表面的受体、酶、细 胞粘附分子和引起羊瘙痒病的PrPC都是这类蛋白。 2).另一类脂锚定蛋白与插入质膜内小叶的长碳 氢链结合。
跨膜结构域两端携带正电荷的氨基酸 残基与磷脂分子带负电的极性头形成离子键, 或带负电的氨基酸残基通过Ca2+、Mg2+等 阳离子与带负电的磷脂极性头相互作用; 某些膜蛋白在细胞质基质一侧的半胱 氨酸残基上共价结合脂肪酸分子,插入脂双 层之间,进一步加强膜蛋白与脂双层的结合 力,还有少数蛋白与糖脂共价结合。
第二节 膜的分子结构
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E.Gorter和F.Grendel(1925): “蛋白质-脂 类-蛋白质”三夹板质膜结构模型; J.D.Robertson(1959):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 S.J.Singer和G.Nicolson(1972): 生物膜的 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K.Simons et al(1997):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 Functional rafts in Cell membranes. Nature 387:569-572
第六章 细胞表面及其特化
cell surface and specificity
第一节 细胞外被与胞质溶胶
细胞表面: 细胞膜 + 细胞外被 + 细胞外基质; 细胞表面的功能: 保护细胞,使细胞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 环境; 参与信号的识别和信息的传递; 参与细胞运动; 维护细胞的各种形态; 与免疫、癌变等有十分密切关系;
细胞生物学 第三章
图3-6
膜各个断面的名称
第一节
细胞膜
(1)膜脂的不对称性 膜脂的不对称性是指同一种膜脂分子在膜的脂双层中 呈不均匀分布。组成膜两个单层的膜脂种类不同。糖脂的 分布表现出完全不对称性,其糖侧链部都在质膜的ES面上, 所以糖脂仅存在质膜的细胞外小页中,糖脂的不对称分布 是完成其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膜脂的不对称性有重要的 生理意义,有一些疾病,如镰刀状贫血病、未分化肿瘤细 胞等疾病都是质膜脂双层的不对称性发生紊乱造成的。 (2)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指每种膜蛋白分子在细胞膜上都 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分布的区域性。各种生物膜的特征及功 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的,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生物膜完成 复杂有序的各种生理功能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保证。
第三节 细胞连接
2.胞间连丝 胞间连丝是植物细胞特有的通讯连接。是由穿过细胞壁的质膜围 成的细胞质通道,直径约20~40nm。因此植物体细胞可看作是一个巨 大的合胞体。通道中有一由膜围成的筒状结构,称为连丝小管。连丝 小管由光面内质网特化而成,管的两端与内质网相连。连丝小管与胞 间连丝的质膜内衬之间,填充有一圈细胞质溶质。一些小分子可通过 细胞质溶质环在相邻细胞间传递(图3-13)。
第三节 细胞连接
1.桥粒和半桥粒
在锚定连接中,如果细胞是通过中间纤维锚定到骨架上,这种连接方式 称为桥粒(desmosome)。通常在易受牵拉的组织结构中,桥粒最为丰富,如 皮肤、口腔、食管等处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易受撕拉和摩擦,其细胞间桥粒最 丰富。
图3-10 桥粒结构模式图
第三节 细胞连接
2.粘着带和粘着斑
第三节 细胞连接
一、封闭连接
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是指在相邻细胞的质膜之间,只 有2nm或更小,甚至没有间隔。
《细胞生物学》题库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细胞生物学》题库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一、名词解释1. 脂质体——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脂质体中可以裹入不同的药物或酶等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2. 流体镶嵌模型——主要强调:1.膜的流动性,膜脂和膜蛋白均可侧向运动2.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3. 细胞膜——又称质膜,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
4. 去垢剂——是一端亲水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试剂。
5. 膜内在蛋白——又称整合蛋白,多数为跨膜蛋白,与膜紧密结合。
6. 细胞外被——又称糖萼,曾用来指细胞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基质,实际上细胞外被中的糖与细胞膜的蛋白分子或脂质分子是共价结合的,形成糖蛋白和糖脂,所以,细胞外被应是细胞膜的正常结构组分,它不仅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而且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7. 细胞外基质——是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细胞外基质将细胞粘连在一起构成组织,同时,提供一个细胞外网架,在组织中或组织之间起支持作用。
8. 透明质酸——是一种重要的糖胺聚糖,是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尤其在胚胎组织中。
9. 细胞连接——是多细胞有机体中相邻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质膜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重要组织方式。
10. 细胞粘着——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同类细胞发生聚集,形成细胞团或组织的过程。
11. 整联蛋白家族——细胞膜上能够识别并结合各种能够含RGD三肽顺序的受体称整联蛋白家族。
12. 连接子——构成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
13.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CAM——分子结构中具有与免疫球蛋白类似的结构域的CAM超家族。
6.C7.A8.C9.C 10. B 11.C 12.C 13.B 14.D 15.A 16.B 17.B 18.D 19.C 20.D 21.B 22.C1. 膜脂的主要成分包括①磷脂②糖脂③胆固醇④中性脂质2. 膜脂分子有4种运动方式,其中生物学意义最重要的是.侧向运动3. 与细胞质基质接触的膜面称为质膜的.PS4. 细胞外被又称D.糖萼5. 胶原是胞外基质最基本成分之一。
细胞生物学4(1)
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1. 在相变温度以下,胆固醇可以增加膜的流动性,在相变温度以上,胆固醇可以限制流动性。
T
2. 人鼠细胞融合不仅直接证明了膜蛋白的流动性,同时也间接证明了膜脂的流动性。
T
3. 在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膜的流动性是不同的:M期流动性最小,G1期流动性最大。
F
4. 质膜是半通透性的,一般说,分子越小越容易通过细胞膜。
F
5. 细菌的细胞膜是多功能性的,它参与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信号转导、蛋白质的分泌、物质运输等重要的生命活动。
T
6. 锚定蛋白是通过蛋白的氨基酸残基同膜脂的脂肪酸链形成共价键而锚定在质膜上。
F
7. 胶原和弹性蛋白都能赋予细胞外基质以强度和弹性。
F
8. RGD序列是纤粘连蛋白的独特结构,功能是负责同细胞表面结合。
F
9. 细胞间隙连接的连接单位叫连接子,由六个亚基组成,中间有孔道,可以进行物质的自由交换。
F
10. 整合素是一种受体蛋白,参与内吞作用,并与细胞外基质相连。
F
11. 参与细胞粘着的免疫球蛋白不具有免疫功能。
T
12. 蛋白聚糖是在粗面内质网中装配的。
T
13. 纤维粘连蛋白以不溶的方式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以可溶的方式存在于血浆。
T
14. 胶原在内质网中是可溶的,在细胞外基质中是不可溶的。
T
15. 选择蛋白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蛋白介导的细胞粘着都是钙依赖性的。
F。
细胞生物学 2.细胞膜和细胞表面
位于质膜内叶的的脂筏则含有较多的脂酰化和异戊二 烯化蛋白 特别是信号转导蛋白,如Src、G蛋白的Gα亚基、内 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等
二、生物膜的特性
(一)不对称性 •膜脂的不对称性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质膜上复合糖的不对称性 (二)流动性 • 膜脂分子的运动 • 膜蛋白分子的运动 (三)影响膜脂流动性和膜蛋白运动性的各种因素
3. 胆固醇(cholesterol)
♦ 中性脂,原核细胞膜上无胆固醇 ♦ 动物细胞中胆固醇构成质膜的主要成分,其摩尔数与 磷脂相同。 ♦ 特点是:两亲性分子:极性头为羟基,非极性疏水的 尾部为甾环和烃链。 ♦ 胆固醇分子散布于磷脂分子之间,其极性头部紧靠磷 脂分子的极性头部,其余部分游离。其甾环与磷脂分 子临近头部的脂肪酸链相互作用。 ♦ 调节膜的流动性,增加膜的稳定性,降低水溶性物质 的通透性等。
各种物质与离子的输送具有方向性
各种信号的接受与传递也按一定方向进行。
(二)流动性
1. 膜脂分子的运动
(1)侧向扩散 (2)旋转运动
(3)钟摆运动
(4)伸缩振荡 (5)烃链的旋转异构化运动 (6)翻转运动
2.膜蛋白分子的运动
(1)膜蛋白分子的侧向扩散 许多膜蛋白在膜脂中自由漂浮和在膜表面扩散
第一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
♦ 质膜的主要成分:包括脂类、蛋白质、 糖类等 ♦ 膜脂与膜蛋白两类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 构成膜的主体
♦ 糖类多为复合糖,它与膜脂共价结合形 成糖脂,若与膜蛋白共价结合则形成糖 蛋白 ♦ 质膜上还含有水、无机盐和金属离子。
第一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
膜脂的种类和结构 膜蛋白的种类、结构及功能
♦ 从生物大分子的热力学特性来考虑,以疏水性和亲 水性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流动镶嵌的生物膜结构。 –膜中的脂和内在蛋白分子的非极性部分与水相 隔而在疏水区紧密排成镶嵌结构
细胞生物学-细胞膜和细胞表面
在水溶液中形成微团或脂双分子层
磷脂单分子层
liposome
磷脂双分子层
胆固醇是兼性分子吗?
糖脂是兼性分子吗?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膜脂
磷脂、胆固醇、糖脂
❖膜蛋白 ❖膜糖类
1.2 膜蛋白
❖ 膜蛋白:外在蛋白 20-30% 内在蛋白 70-80%
❖膜脂
磷脂、胆固醇、糖脂
❖膜蛋白
外在蛋白 、内在蛋白
❖膜糖
1.3 膜糖类
❖ 膜糖类:糖脂、糖蛋白 糖脂和糖蛋白的糖链分布在膜的外表面 糖被除了具有保护和润滑作用外,与细胞 的抗原结构、受体、细胞免疫、细胞识别 以及细胞癌变都有密切关系
细胞被
糖脂和糖蛋白
跨膜糖蛋白 吸附的糖蛋白
磷脂双 分子层
糖脂
EXAMPLE :Human ABO bloodgroup antigens
胞间连丝(植物细胞)
3.1 紧密连接
❖ 将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密 切地连接在一起阻止溶 液中的分子沿细胞间隙 渗入体内,起隔离和支 持作用
❖ 上皮细胞层对小分子的 封闭程度与嵴线的数量 有关,嵴线由成串排列 的特殊跨膜蛋白组成
Tight junctions
3.2 锚定连接
❖ 锚定连接通过细胞骨架系统将细胞与相 邻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连接起 来。
漂白区
时间
膜蛋白侧向移动实验
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
❖ 胆固醇:保持膜的机械稳定性 ❖ 不饱和键含量和链的长度
不饱和脂肪酸的存在增加膜的流动性,短 链能降低脂肪酸链尾部的相互作用,使膜 流动性增强 ❖ 脂质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内在蛋白越多,界面脂越多,膜的流动性 降低
细胞生物学 第四章细胞质膜
蛋白与膜的结合方式 ①、②整合蛋白;③、④脂锚定蛋白;⑤、⑥外周蛋白
(一)内在蛋白(integral proteins)
内在蛋白又称为整合蛋白,以不同程度嵌入脂双层的内部 ,有的为全跨膜蛋白(tansmembrane proteins)。膜蛋白为
两性分子。它与膜结合非常紧密,只有用去垢剂(detergent)
5.血型糖蛋白(glycophorin ) 血型糖蛋白又称涎糖蛋白(sialo glycoprotein),因 它富含唾液酸。血型糖蛋白是第一个被测定氨 基酸序列的蛋白质,有几种类型,包括A、B、C、 D。血型糖蛋白B、C、D在红细胞膜中浓度较 低。血型糖蛋白A是一种单次跨膜糖蛋白, 由 131个氨基酸组成, 其亲水的氨基端露在膜的外 侧, 结合16个低聚糖侧链。血型糖蛋白的基本 功能可能是在它的唾液酸中含有大量负电荷,防 止了红细胞在循环过程中经过狭小血管时相互 聚集沉积在血管中。
才能从膜上洗涤下来,常用SDS和Triton-X100。
内在蛋白的跨膜结构域形成亲水通道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多
个α螺旋组成亲水通道;二是由β折叠组成亲水通道。
内在蛋白与脂膜的结合方式:
膜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与脂双层分子的疏水核心的相互作用。
跨膜结构域两端带正电荷的aa残基与磷脂分子带负电的
极 性头形成离子键,或带负电的氨基酸残基通过Ca2+、Mg2+等 阳离子与带负电的磷脂极性头相互作用。 膜蛋白在细胞质基质一侧的半胱氨酸残基上共价结合脂肪 酸分子,插入脂双层之间, 还有少数蛋白与糖脂共价结合。
细胞融合技术观察蛋白质运动
光脱色恢复技术(FRAP)
4.膜流动性的意义
质膜的流动性是保证其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例如 跨膜物质运输、细胞信息传递、细胞识别、细胞免疫 、细胞分化以及激素的作用等等都与膜的流动性密切 相关。当膜的流动性低于一定的阈值时,许多酶的活 动和跨膜运输将停止,反之如果流动性过高,又会造
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四章细胞膜和细胞表面1.组成细胞膜的组要化学成分是什么?这些分子是如何排列的?膜脂、膜蛋白、膜糖类。
膜脂排列成双分子层,极性头部朝向内外两侧,非极性尾部相对排列位于膜的内部;整合膜蛋白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中,外在膜蛋白主要分布于膜的内表面;膜糖类是分布与细胞膜外表面的一层寡糖侧链。
2.生物膜的两个显着性特征是什么?①流动性:膜脂和膜蛋白都是可运动的。
②不对称性:膜的内外两层的膜脂种类、分布不同;整合膜蛋白不对称镶嵌,外在膜蛋白在内表面;膜糖类分布在外表面。
3.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1)被动运输其转运方向为顺浓度梯度,不消化代谢能。
(2)主动运输需要消化细胞的代谢能,但可以逆浓度梯度转运;包括离子泵和协同运输。
①离子泵本身具有ATPase活性,在分解ATP放能的同时实现离子的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协同运输在动物细胞是借助顺浓度转运Na+,即消耗Na+梯度的同时实现溶质的逆浓度转运,是间接地消耗ATP。
4.以钠钾泵为例,简述细胞膜的主动运输过程①在胞质侧结合3个钠离子;②水解ATP,本身磷酸化;③构象变化,钠离子转移到胞外侧,释放钠离子;④结合胞外2个钾离子;⑤去磷酸化;⑥构象变化,钾离子转移到胞质侧,释放钾离子。
5.以低密度脂蛋白(LDL)为例,简述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的主要过程①膜外侧LDL受体与LDL结合;②膜内陷形成有被小凹;③内陷进一步形成有被小泡;④有被小泡脱衣被,与内体融合;⑤内体酸性环境下受体与LDL分离,返回膜上。
、第五章细胞信号传导1.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有哪些区别和联系?是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主要2条信号转导通路。
信号通路的前半段是相同的:G蛋白偶联受体识别结合胞外信号分子,导致G蛋白三聚体解离,并发生GDP与GTP交换,游离的Gα-GTP处于活化状态,导致结合并激活效应器蛋白。
但两条通路的效应器并不相同,因此通路后半段组成及产生的细胞效应存在差别:(1)cAMP信号通路:第一个效应器是腺苷酸环化酶(AC),活化后产生第二信使cAMP,进而活化蛋白激酶A(PKA),导致靶蛋白磷酸化及一系列级联反应;(2)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第一个效应器是磷脂酶C(PLC),活化后产生第二信使IP3和DAG,DAG锚定于质膜内侧,IP3扩散至内质网,刺激内质网释放Ca2+,至胞质Ca2+浓度升高,DAG和Ca2+活化蛋白激酶C(PKC),并进一步使底物蛋白磷酸化。
细胞生物学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柱 状 上 皮 细 胞 各 种 细 胞 连 接
㈠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分布:体内管腔及腺体上皮细胞靠腔面的相 邻面。
结构:
• 是一种将相邻细胞膜网状嵌合在一起的连接 方式,将连接处的细胞间隙封闭。
• 相邻细胞的膜嵌入蛋白相互融合形成连接蛋 白。
电镜下,点状桥粒区的相邻细胞膜之间,有 宽约25nm的细胞间隙,充有丝状物质,其中央显示 有一条中央线,是相邻细胞膜表面的糖链等黏着物 质重叠形成的。
中央线 胞质斑 张力丝
桥粒连接的电镜照片 (两个皮肤细胞的桥粒连接)
连接处细胞膜内侧胞质面,有对称而平行的 电子密度高的两个圆盘形斑,称为胞质斑。
2. 细胞内褶(cell infolding) 结构:是指细胞膜折叠地伸入细胞体内部。
功能: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离子和液体 的交换。
细胞内褶通常见于液体及离子交换频繁的细 胞中,以肾小管上皮细胞基部的内褶最为典型。
二、细胞连接
定义:各细胞间为了必需的相互联系,相 邻细胞密切接触的区域特化形成一定的连接结 构称为细胞连接。
③ 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 息跨膜传递;
斑内侧细胞质中有大量的张力丝,汇集并附 着在胞质斑后又折回细胞质中。
功能:
为坚韧的细胞连接点。通常在易受牵拉的 组织结构中,桥粒最为丰富。例如:
口腔、食道、皮肤等处的复层鳞状上皮细 胞。
3.半桥粒 (hemidesmosome) 分布:位于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交界面。
结构:具有半个点状桥粒的结构,形态与完 整的桥粒相仿,只是相当于桥粒的 1/2。
㈠细胞外被(cell coa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内在膜蛋白:单次或多次穿过脂双分子层,与膜结合紧密。
21
膜蛋白的分离
内在膜蛋白:它与膜结合非常紧密,只有用去垢剂才能从
膜上洗涤下来,常用SDS和Triton-X100。
外在膜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
分子或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因此只要改变溶液的离
子强度甚至提高温度就可以从膜上分离下来。
缺点:
忽视了蛋白质分子对脂类分子流动性的控制作用。 忽视了膜的各部分流动性的不均匀性。
50
3.流动镶嵌模型的补充模型 晶格镶嵌模型 1975年提出。
晶格 界面脂质
生物膜中的脂类是处在无序 (液态) 和有序( 晶态) 之间的 动态转变; 膜蛋白对脂类分子的运动具限制作用。
46
单位膜模型的进步之处:
第一次描述了膜的厚度 描述蛋白质是β折叠
以上两种学说的不足:
把所有的膜都视为千篇一律,
无法解释不同膜的不同功能。
47
(三)流动镶嵌模型
S. J. Singer & G. Nicolson 1972年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 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
53
鞘磷脂具有较长的饱和脂肪酸链,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较强 胆固醇与鞘磷脂的亲和力高(像胶水)
脂筏是蛋白质停泊聚集的平台,便于蛋白质相互作用; 也提供蛋白质变构环境,形成有效变构。
54
脂筏的功能与信号转导、蛋白质分选、物质内吞、胆固 醇代谢等有关; 脂筏功能的紊乱已涉及HIV、肿瘤、动脉粥样硬化、老年 痴呆、疯牛病等
19
(二) 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
生物膜所含的蛋白称膜蛋白。 是膜特定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和执行者。 种类: 外在膜蛋白;内在膜蛋白
20
4
非胞质面 脂 质 双 层
3 512 Nhomakorabea胞质面
(1) 外在膜蛋白:分布在膜的内外表面,主要在内表面。通过内在蛋白 间接与膜连接,或与脂类分子的极性头部直接结合。
36
小鼠细胞
膜蛋白(抗原)
人细胞
异核细胞
抗小鼠膜蛋白抗体+荧光素B 抗人膜蛋白抗体+荧光素A
标记小鼠膜蛋白抗体 +小鼠膜蛋白(抗原)
标记人膜蛋白抗体+ 人膜蛋白(抗原) 孵育(370C,40分钟)
37
38
3. 影响膜脂流动的因素
(1) 磷脂分子结构
• 烃链长短:短,尾部不易发生 相互作用,易流动。 • 烃链的不饱和程度:不饱和程 度高,排列疏松,易流动。
22
(三)膜糖类
糖 脂
糖 蛋 白 磷 脂
糖类+膜脂 膜糖类
共价键
糖 脂 糖蛋白
23
糖类+膜蛋白
共价键
2. 种类:
存在于膜的糖类只有9种。 动物细胞膜上的糖主要有7种:半乳糖、甘露糖、岩藻 糖、半乳糖胺、葡萄糖、葡萄糖氨、唾液酸。
3. 分布特点:
绝对不对称。 糖链只分布在膜的非细胞质侧脂双分子层单层。
51
3.流动镶嵌模型的补充模型
• 1977年提出。认为膜的脂双层有两 种形式: • 刚性较大、能独立移动的脂质板块 (有序板块);
板块镶嵌模型
• 能流动的脂质区(无序板块) 。
两者之间处于连续的动态平衡。
52
(四)脂筏模型(lipid raft model)
近年发现含生物膜上胆固醇和鞘磷脂富集形成有序脂相, 膜其它部位厚,更有序,较少流动,如同脂筏一样载着各 种蛋白,称脂筏,是一种动态结构。
41
3. 影响膜脂流动的因素
(3) 卵磷脂/鞘磷脂的比值 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中卵磷脂/鞘磷脂的比 值逐渐下降,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 (4) 蛋白质的影响 内在蛋白越多,生物膜的流动性越小。
42
三、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James和Hugh Davson提出的(1935)片层结构模型(lamella structural model) J.D.Robertson(1959年):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 S.J.Singer 和 G.Nicolson(1972) :生物膜的 流动镶嵌模型 (fluid mosaic model) K.Simons et al(1997): 脂筏模型( lipid raft model)
第三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Cell Membrane and Cell Surface
教学目的
1. 掌握细胞膜、生物膜、单位膜的概念; 2. 掌握细胞膜的组成和磷脂的结构特点,了 解磷脂的种类、胆固醇和糖脂的结构; 3. 了解六种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及其优缺点, 掌握流动镶嵌模型;
4. 了解膜脂、膜蛋白的运动方式。掌握生物
CH3 CH3
N CH2 CH2
CH3 NH2 CH2 CH2
CH3
NH2 H—C—COOH CH2 O O P O O CH— CH—CH2 O CH3 N CH2 CH2 O CH3
O
O P O
O
O O P O O O
C
CH— CH—CH2 O C O O C O
P O O 神经 酰胺
CH— CH—CH2 O O
基本概念
1. 细胞膜cell membrane:
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 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 所组成的界膜。
2.生物膜biomembrane:
细胞膜与细胞内膜具有共同 的结构和相近的功能,统称 生物膜。
基本概念
3. 单位膜unit membrane:
生物膜在电镜下呈现出的较为一致的三层结构,即电子 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电子密度较低的中间层。
排列特点:
逐个相依地整齐排列脂双分子层,构成膜主体结构。
磷脂分子聚集排列特点:
球形分子团
13
脂质双分子层在水中形成一种自我封闭的结构 ——脂质体(Liposome)
胆固醇
14
2. 胆固醇
分子结构:
极性头部:羟基团
类 固 醇 环
极性头部
非极性尾部:脂肪酸链
固醇环连接头部与尾部
非 极 性 尾 部
面 (protoplasmic surface, PF) 和 质 膜 的 细 胞 外 小 页 断 裂 面
(extrocytopasmic face, EF)。
生物膜的不对称性指 细胞膜内外两层的结 构和功能有差异。
EF PF
28
1. 膜脂分布的不对称
磷脂种类、数量分布不对称 胆固醇集中在细胞膜的外层 糖脂不对称:糖链在细胞膜的外层
7
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 细胞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有脂质(lipid)、蛋白质 (protein)和糖类(sugar)。
8
(一) 膜脂(membrane lipid)
• 生物膜上的脂类统称膜脂。
膜脂的种类:: 磷脂(含量最丰富);胆固醇;糖脂
双亲性(水脂兼性)分子 分子结构共同特点: 头部亲水,尾部疏水
29
1. 膜脂分布的不对称
占 总 磷 脂 的 %
总磷脂 鞘磷脂 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
细胞外小叶
磷脂酰丝氨酸 磷脂酰肌醇
细胞质小叶
30
2. 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每种膜蛋白在膜中都有特定 细胞质侧(2800个/μm2)蛋白 2) 质含量高于外侧 (1400/ μ m 的排布方向是膜蛋白不对称 性的主要因素; 外周蛋白种类和数量分布的 不对称; 整合蛋白内外两侧氨基酸残 基数目的不对称; 糖蛋白糖残基均分布在质膜 的ES面。
15
2. 胆固醇
分布:
分布于磷脂分子中,极性头部 紧靠磷脂的极性头部,类固醇 环固定于磷脂的烃链上。
作用:
可调节膜的流动性,加强膜的 稳定性。
16
3. 糖脂
分子结构: 极性头部: 由1~数个糖基构成
非极性尾部:
两条脂肪酸链
17
糖 脂
磷脂
胆固醇
18
所有糖脂都分布在膜的非胞质面脂双分子层单层。 (2)分布:
脂 肪 酸
脂 肪 酸
磷 脂 酰 胆 碱 ( 卵 磷 脂 )
C
O C
O
脂 肪 酸
脂 肪 酸
磷 脂 酰 乙 醇 胺 ( 脑 磷 脂 )
O
O C O
脂 肪 酸
脂 肪 酸
磷 脂 酰 丝 氨 酸
鞘 磷 脂
11
1. 磷脂
结构特点:
亲水性头部: 疏水尾部: 一般两条脂肪酸链,每条14~24个碳原子。
一条饱和,一条不饱和。
39
(2) 胆固醇含量:
相变温度以下:阻止磷脂分
子聚集晶态结构,增加膜流
动性。
相变温度以上,增加磷脂分
子的有序性,限制膜流动。
40
胆固醇对生物膜稳定性的意义举例
一种突变细胞系,细胞自身不能合成胆固醇,在 无胆固醇培养液中培养该细胞株,细胞膜自溶而 致细胞死亡;
若在培养液中加适量胆固醇,细胞可摄取胆固醇 到膜上,使膜结构稳定,细胞得以存活。
55
膜的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复习题
1.生物膜是由哪几种物质构成的? 2.磷脂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它是以什么样的形式 构成膜的主体的?
43
片层结构模型(lamella structural model)
1935年由James和Hugh Davson提出的第一个细胞膜的 分子模型。 双层磷脂分子的疏水脂肪酸链在膜的内侧相对,亲水 端朝向膜的内外表面 球形蛋白质附着在脂双层的两侧表面,形成蛋白质-磷 脂-蛋白质三层甲板式结构
“流动镶嵌模型”。
断裂平 面 膜的冰冻蚀刻断 裂方法
48
1.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