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的容错和加密
通信工程重点难点分析
通信工程重点难点分析通信工程是电子信息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涉及了信号传输、数据传输和通信网络的设计、建设和运行。
通信工程是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基础,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以下是对通信工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1.信号传输技术的重点和难点:-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传输是基础中的基础,主要涉及到编码、调制、解调、多址和多路复用等技术。
其中,调制和解调是关键技术之一,它涉及到了信号的转换和传输过程。
在高速率、远距离、高信噪比环境下的调制和解调是一个难点,需要设计和改进合适的算法和方法。
-多址和多路复用是实现多个信号在同一时空中传输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频分多址、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等技术。
这些技术的设计和实现需要考虑到多用户之间的干扰问题、时钟同步问题和信道容量等因素。
2.数据传输技术的重点和难点:-数据传输是指在通信系统中实现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传输过程。
数据传输技术的重点之一是数据压缩和加密技术。
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地压缩数据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另外,安全性也是数据传输的重要考虑因素,因此数据加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是一个难点。
-数据传输技术的另一个重点是错误控制和纠错技术。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传输错误,因此需要设计合理的检错和纠错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3.通信网络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通信网络设计的重点是构建高效、可靠、安全的网络体系结构。
在设计网络时,需要平衡各方面因素,包括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网络协议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网络的扩展性、容错性和可管理性等因素。
-通信网络设计的难点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规模和复杂性的不断增加。
如何设计和管理大规模、分布式的网络体系结构成为一个挑战。
此外,随着物联网、5G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兴起,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通信网络设计中,也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4.通信网络运行的重点和难点:-通信网络运行的重点是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信网络是现代社会的神经系统,任何网络故障都可能导致重大的影响。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第1章计算机信息安全概述习题参考答案1. 对计算机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然威胁和⼈为威胁两种。
⾃然威胁包括:⾃然灾害、恶劣的场地环境、物理损坏、设备故障、电磁辐射和电磁⼲扰等。
⼈为威胁包括:⽆意威胁、有意威胁。
⾃然威胁的共同特点是突发性、⾃然性、⾮针对性。
这类不安全因素不仅对计算机信息安全造成威胁,⽽且严重威胁着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因为物理上的破坏很容易毁灭整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络系统。
⼈为恶意攻击有明显的企图,其危害性相当⼤,给信息安全、系统安全带来了巨⼤的威胁。
⼈为恶意攻击能得逞的原因是计算机系统本⾝有安全缺陷,如通信链路的缺陷、电磁辐射的缺陷、引进技术的缺陷、软件漏洞、⽹络服务的漏洞等。
2. 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特性有哪些?答:信息安全的特性有:⑴完整性完整性是指信息在存储或传输的过程中保持未经授权不能改变的特性,即对抗主动攻击,保证数据的⼀致性,防⽌数据被⾮法⽤户修改和破坏。
⑵可⽤性可⽤性是指信息可被授权者访问并按需求使⽤的特性,即保证合法⽤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不会被不合理地拒绝。
对可⽤性的攻击就是阻断信息的合理使⽤。
⑶保密性保密性是指信息不被泄露给未经授权者的特性,即对抗被动攻击,以保证机密信息不会泄露给⾮法⽤户或供其使⽤。
⑷可控性可控性是指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的特性。
授权机构可以随时控制信息的机密性,能够对信息实施安全监控。
⑸不可否认性不可否认性也称为不可抵赖性,即所有参与者都不可能否认或抵赖曾经完成的操作和承诺。
发送⽅不能否认已发送的信息,接收⽅也不能否认已收到的信息。
3. 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对策有哪些?答:要全⾯地应对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建⽴⼀个⽴体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般主要从三个层⾯来做⼯作,那就是技术、管理、⼈员。
(1)技术保障指运⽤⼀系列技术层⾯的措施来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营,检测、预防、应对信息安全问题。
分布式的原理
分布式的原理
分布式系统是由多个独立计算机节点通过网络连接进行协同工作的系统。
它有以下几个原理:
1. 无中心化:分布式系统没有一个中心节点来统一管理和控制,所有的节点都是平等的,并且可以相互协作完成任务。
2. 可伸缩性:分布式系统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根据需求增加或减少节点数量,从而实现系统的水平扩展或缩容,以适应不同规模的负载需求。
3. 容错性:分布式系统可以通过将数据或任务复制到多个节点上来实现容错。
如果某个节点发生故障或失效,其他节点可以接管其工作,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4. 数据一致性:分布式系统中的节点之间可能存在网络延迟或不稳定的情况,因此需要设计一致性协议来确保所有节点的数据保持一致。
常见的一致性协议包括 Paxos、Raft 和分布式共
识算法等。
5. 消息传递:分布式系统中的节点通过消息传递的方式进行通信和协作。
消息可以是同步的或异步的,通过合理的消息传递机制可以实现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任务分配。
6. 数据分片:分布式系统通常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为了提高效率和性能,可以将数据分割成多个片段,并分配到不同的节点上进行处理。
数据分片可以实现负载均衡和并行处理。
7. 安全性:分布式系统需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通过加密通信、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等机制来保护数据的安全。
8. 可靠性:分布式系统需要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通过备份和复原策略来防止数据丢失和系统故障。
总结来说,分布式系统的原理包括无中心化、可伸缩性、容错性、数据一致性、消息传递、数据分片、安全性和可靠性。
这些原理共同构成了分布式系统的基础,使其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通信数据简介
通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人 才,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来提高数 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数据分析的工具
数据可视化工具
如Tableau、Power BI等,用于制作图表、报表 等可视化内容,帮助用户直观地理解数据。
数据挖掘工具
如SPSS、SAS等,用于数据探索、模式识别、 预测等复杂的数据分析任务。
ABCD
数据处理工具
如Excel、Python等,用于数据的清洗、整理、 转换等操作,为数据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数据存储工具
如数据库、数据仓库等,用于 存储和管理大规模数据。
数据集成工具
如ETL工具等,用于将不同来源 的数据整合到一起。
数据处理的方法
01
02
03
04
描述性统计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如求 平均值、中位数、方差等,以
了解数据的分布和特征。
预测性建模
利用历史数据建立模型,预测 未来的趋势和结果。
分类与聚类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实现万物互联,使得通信数据的产生和交换更 加频繁。
云计算和边缘计算
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发展将使得数据处理和分析更加高效,满足实 时性要求。
通信数据的应用前景
01
智能交通
通信数据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 将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提高交通效率。
智能制造
02
03
智慧医疗
通过通信数据的应用,可以实现 智能制造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提 高生产效率。
差异备份
备份自上次完全备份以来发生更改的 数据,恢复时需要先恢复完全备份,
然后逐个恢复差异备份。
计算机网络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它不仅连接了电子设备和用户,还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
在计算机网络中,各种功能被广泛应用,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数据传输、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交流。
本文将就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进行论述。
一、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最基础的功能就是数据通信。
网络中的计算机节点通过通信链路相互连接,并利用各种通信协议完成数据传输。
数据通信分为点对点通信和广播通信两种形式。
点对点通信是指从源节点向目标节点发送数据,该数据只被目标节点接收。
广播通信则是指将数据发送给网络中的所有节点,所有节点都能够接收到这个数据。
在许多计算机网络中,数据通信使用分组交换进行,即将数据分为多个较小的数据包进行传输。
这样的方式更加高效和可靠,因为可以通过多条路径将数据包发送给目标节点,同时即使某些数据包丢失或损坏,也不会对整个数据传输造成太大影响。
二、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通过网络,用户可以访问和利用远程主机上的硬件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等。
这些设备可以被多个用户同时共享,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便捷性。
此外,计算机网络还可以提供软件资源的共享。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访问远程主机上的应用程序,这样就无需在本地安装大量的软件,节省了存储空间并方便了软件的更新与维护。
三、信息交流计算机网络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
通过网络,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通信工具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信息交流,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语音聊天和视频会议等。
这种方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与共享。
此外,计算机网络也为用户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新闻、学术资料、娱乐内容等。
网络搜索引擎的出现更是提高了信息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远程操作与管理计算机网络还可以实现远程操作和管理。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容错与恢复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容错与恢复技术有哪些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容错与恢复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容错与恢复技术有哪些计算机网络容错与恢复技术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为了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面临各种故障和意外情况时,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网络容错与恢复的概念以及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容错与恢复技术。
一、计算机网络容错与恢复的概念计算机网络容错与恢复是指当计算机网络发生故障或者遭到攻击时,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
容错是指通过错误检测、错误纠正、冗余备份等技术手段,预防或者提供智能处理来减少错误带来的恶果。
恢复是指在故障发生之后,通过切换、备份恢复、故障隔离、故障恢复等技术手段,保障网络的功能性和可用性。
二、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容错技术1. 错误检测与纠正技术错误检测技术可以通过校验和、循环冗余校验码(CRC)等方法检测出传输过程中的错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纠错技术则是通过使用一些纠错码,比如海明码或者RS码,根据一定算法对数据进行纠错,从而恢复被错误修改的数据。
2. 冗余备份技术冗余备份是指将关键数据、关键设备或者关键系统在多个不同的位置进行备份,当出现故障时,可以使用备份来代替故障设备或者系统的运行。
冗余备份可以分为硬件冗余和软件冗余两种,常见的硬件冗余包括热备份、冷备份和温备份,而软件冗余则通过集群和镜像等技术手段实现。
3. 容错路由技术容错路由技术是指在网络通信过程中,通过使用多个备选路径和故障转发机制,在主路径出现故障时,及时寻找可靠的备选路径来传输数据。
常见的容错路由技术包括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协议等。
三、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恢复技术1. 故障隔离技术故障隔离技术是指在网络中,当发生故障时,及时将故障节点或者故障链路从网络中隔离,以保护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
常见的故障隔离技术包括冗余链路、虚拟局域网(VLAN)和安全隔离等方法。
2. 故障恢复技术故障恢复技术是指在网络出现故障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恢复网络的正常运行。
消息队列技术参数要求
消息队列技术参数要求消息队列是一种常用的解决异步通信和解耦系统组件的技术方案。
在使用消息队列时,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会对消息队列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提出不同的技术参数要求。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消息队列技术参数要求的相关内容。
一、性能要求1. 吞吐量(Throughput):指消息队列能够处理的消息数量。
通常以每秒处理的消息数(Messages per Second, MPS)来衡量。
在高并发场景下,吞吐量要求较高,需要考虑消息队列的并发处理能力。
2. 延迟(Latency):指消息从发送到接收的时间间隔。
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延迟要求较低,需要考虑消息队列的传输效率和处理速度。
3. 可靠性(Reliability):指消息队列在消息传输过程中的数据丢失率。
对于不容忽视数据丢失的场景,可靠性要求较高,需要考虑消息队列的持久化能力和备份机制。
二、可靠性要求1. 持久化(Durability):指消息队列能够持久化存储消息,以防止数据丢失。
需要考虑消息队列的存储介质和持久化机制。
2. 可靠性传输(Reliable Delivery):指消息队列能够保证消息的可靠传输,不重复、不丢失、不乱序。
需要考虑消息队列的消息确认机制和重试机制。
3. 容错性(Fault Tolerance):指消息队列能够在发生故障时自动恢复,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需要考虑消息队列的故障检测和故障恢复机制。
三、可扩展性要求1. 水平扩展(Horizontal Scalability):指消息队列能够通过增加节点或分片来扩展处理能力。
需要考虑消息队列的集群部署和负载均衡机制。
2. 高并发(Concurrency):指消息队列能够处理大量并发的消息。
需要考虑消息队列的多线程处理和并发控制机制。
3. 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指消息队列能够在发生故障时保持可用状态。
需要考虑消息队列的主备切换和故障转移机制。
如何确保webservice的可靠性和容错性
如何确保webservice的可靠性和容错性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webservice 已成为许多企业和应用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承担着数据交换、业务流程集成等关键任务。
然而,要确保 webservice 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并在面对各种故障和异常情况时保持良好的性能,并非易事。
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开发和运维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其可靠性和容错性。
首先,从设计层面来说,一个良好的架构是确保 webservice 可靠性的基础。
在设计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以便在未来的业务增长和变化中能够轻松应对。
采用分层架构,将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和表示层分离,可以降低各层之间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
同时,合理规划服务的接口也是至关重要的。
接口定义应该清晰、简洁,并且具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规范。
避免过度复杂的参数传递和返回值结构,以减少因接口不清晰导致的错误。
此外,为了提高系统的容错性,我们可以在接口设计中引入一些容错机制,比如默认值、参数校验和错误码等。
在开发过程中,代码质量是影响webservice 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开发人员应该遵循良好的编程规范和最佳实践,编写清晰、易于理解和维护的代码。
进行充分的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确保代码的功能正确性和稳定性。
对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要进行全面的捕获和处理,避免程序因异常而崩溃。
数据的管理和存储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采用合适的数据存储技术和数据库设计,以及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演练,都是保障webservice 可靠性的重要措施。
在处理数据时,要注意并发控制和事务管理,防止出现数据冲突和不一致的情况。
除了设计和开发,部署和运维阶段同样对 webservice 的可靠性和容错性有着重要影响。
选择可靠的服务器和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优化,能够确保 webservice 在高负载和压力下依然稳定运行。
电信运营商通信网络安全保障方案
电信运营商通信网络安全保障方案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通信网络的安全保障变得至关重要。
电信运营商作为关键的网络服务提供者,需要制定有效的通信网络安全保障方案,以确保客户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本文将针对电信运营商通信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二、通信网络安全的重要性1.用户隐私保护电信运营商作为客户数据的托管者,需要保护用户的隐私。
在通信网络中,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通信内容都需要得到保密,以防止黑客入侵、数据泄露、身份盗窃等风险。
2.网络信息完整性通信网络的完整性是指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损坏或丢失。
电信运营商需要采取措施,防止恶意攻击者修改数据包和伪造信息,确保用户获得完整可信的数据。
3.网络服务可用性电信运营商需要确保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可用性,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网络故障、硬件故障、自然灾害等因素可能导致网络中断,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方案来应对这些突发情况,保持网络的稳定运行。
三、1.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电信运营商可以采用多种身份认证技术,如密码、双因素认证、生物识别等,来确保用户身份的可靠性。
同时,访问控制机制可以限制非法用户的访问,并对合法用户的权限进行管理和控制。
2.数据加密与传输安全在通信网络中,数据的加密是一种常用的保护方式,可以防止黑客窃取用户的敏感信息。
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使用安全协议和加密算法,为用户数据提供保密性和完整性保障。
同时,传输安全也是重要的一环,电信运营商需要采取措施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听或篡改。
3.网络监控与事件响应电信运营商需要建立网络监控体系,实时监测通信网络的状态和流量,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一旦发生安全事件,需要制定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事件响应和处理。
4.灾备和容错机制为了应对网络故障和自然灾害,电信运营商需要建立灾备和容错机制,确保网络服务的持续可用性。
这包括数据备份、冗余设备、备用电源等,以减少系统故障对用户的影响。
数据接口标准
数据接口标准一、概述。
数据接口标准是指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时所遵循的规范和约定。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各种应用系统之间需要进行数据交互,因此数据接口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档旨在对数据接口标准进行详细说明,以便各个系统在数据交换和共享时能够遵循统一的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数据格式。
1. 数据格式应采用统一的标准,如JSON、XML等,以便不同系统能够解析和处理数据。
2. 数据格式应包括必要的字段和数据类型,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数据格式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能够适应未来业务需求的变化。
三、数据传输。
1. 数据传输应采用安全可靠的通信协议,如HTTPS等,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
2. 数据传输应具有一定的压缩和加密机制,以减少网络传输的带宽占用和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四、数据接口。
1. 数据接口应提供统一的访问地址和身份验证机制,以确保数据的访问权限和安全性。
2. 数据接口应具有良好的可用性和稳定性,能够满足系统对数据的实时访问需求。
3. 数据接口应提供详细的接口文档和示例,以便系统开发人员能够快速了解和使用接口。
五、数据交互。
1. 数据交互应采用异步处理的方式,以减少系统之间的耦合性和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2. 数据交互应具有良好的容错和回滚机制,能够处理数据交互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六、数据安全。
1. 数据接口应具有严格的权限控制机制,确保数据只能被授权的系统和用户访问。
2. 数据接口应记录详细的访问日志,以便对数据的访问情况进行监控和审计。
3. 数据接口应采用有效的防护措施,防范常见的安全攻击,如SQL注入、跨站脚本等。
七、总结。
数据接口标准是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基础,其质量和规范性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在设计和实现数据接口时,应严格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档对各个系统在数据接口设计和实现时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电力系统通信设计导则
电力系统通信设计导则一、引言电力系统通信在现代电力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实现了电力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协调控制。
因此,合理的电力系统通信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电力系统通信设计导则。
二、通信网络设计1. 网络拓扑结构: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应考虑到电力系统的规模和复杂度,一般采用星型、环型或总线型等结构。
对于大规模电力系统,还可以采用分布式的网络结构。
2. 通信速率:根据不同的通信需求,确定通信速率。
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通信,如保护通信,应选择较高的速率。
3. 容错能力:通信网络应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能够抵抗通信链路中断或节点故障,保证通信的可靠性。
4. 安全性:通信网络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护通信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三、通信协议选择1. 标准化协议:选择通信协议时应考虑采用标准化的协议,如IEC 61850等,以保证通信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
2. 协议适应性:根据通信需求和设备特点,选择适应性较强的协议。
如对于保护设备通信,选择能够满足站到站通信需求的协议。
3. 协议性能:协议的性能指标如通信延迟、吞吐量等应符合电力系统的要求。
四、设备选型与配置1. 设备选型:根据通信需求和技术要求,选择适合的通信设备。
如对于远程通信需求,选择支持远程通信的终端设备。
2. 设备配置:合理配置通信设备的参数,如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确保设备能够正常通信。
五、通信安全设计1. 防火墙设置:在通信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设置防火墙,限制非授权访问,保护通信数据的安全。
2. 加密与认证:采用加密技术对通信数据进行加密,确保通信的机密性。
同时,采用认证技术对通信双方进行身份验证,防止伪造通信。
3. 安全策略: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包括访问控制、日志监测等,提高通信安全性。
六、通信监测与维护1. 通信监测:建立通信监测系统,对通信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通信故障或异常情况,保证通信的可靠性。
2. 故障排除:对于通信故障,采取相应的故障排除措施,如检查设备配置、检修通信链路等,快速恢复通信功能。
远程监测系统中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流程优化
远程监测系统中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流程优化远程监测系统是一种用于实时监测和管理设备运行状态的系统。
它通过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收集现场设备的各项参数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远程服务器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生成报告和预警信息。
在远程监测系统中,数据传输和处理流程的优化对于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数据传输是远程监测系统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它决定了数据的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为了优化数据传输流程,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传输协议和网络通信方案。
常用的传输协议包括TCP/IP、UDP和HTTP等,选择合适的协议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确定。
同时,在选择网络通信方案时,需要考虑网络带宽、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因素,确保数据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其次,对于数据的压缩和加密处理也是优化数据传输流程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可以减小数据包的大小,提高传输效率。
同时,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可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或泄露。
除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流程的优化也是远程监测系统中的关键环节。
在接收到数据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指标。
为了优化数据处理流程,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首先,使用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来处理数据。
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和处理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例如,对于需要频繁进行搜索和查询操作的数据,可以使用哈希表或二叉搜索树等数据结构来存储和检索数据。
其次,优化数据处理流程的并行化。
通过将数据处理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并行处理可以加快数据处理的速度。
可以利用多线程、多进程或分布式计算等技术来实现数据处理的并行化。
另外,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可以考虑使用分布式数据库或大数据处理框架来优化数据处理流程。
分布式数据库将数据存储在多个节点上,可以提高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效率。
而大数据处理框架可以利用集群中的多台计算机并行处理大规模数据,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效率。
解决软件开发中的网络通信问题
解决软件开发中的网络通信问题在软件开发中,网络通信问题是一个常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无论是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还是在分布式系统之间的通信,网络通信的稳定性和效率都是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一些解决软件开发中网络通信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选择合适的网络通信协议在软件开发中,选择适合的网络通信协议是解决网络通信问题的第一步。
常见的网络通信协议有TCP/IP、HTTP、FTP等。
TCP/IP协议是最基础的协议,适用于大部分网络通信场景。
HTTP协议适用于Web 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FTP协议适用于文件传输。
选择合适的协议可以提高网络通信的效率和稳定性。
二、使用合适的网络通信库或框架除了选择合适的网络通信协议,使用合适的网络通信库或框架也是解决网络通信问题的关键。
网络通信库或框架可以提供一些封装好的功能和接口,使得开发者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网络通信。
例如,常用的Java网络通信库有Netty、Apache HttpClient等,而Python网络通信库则有Requests、Twisted等。
根据项目需求和开发语言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网络通信库或框架可以简化网络通信的开发工作。
三、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网络通信的效率关系到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
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有以下几点建议:1. 数据压缩:在传输大量数据时,可以采用数据压缩的方式减小数据量,提高传输效率。
常见的数据压缩算法有Gzip、Deflate等。
2. 数据分包和合并:将大数据分成小包进行传输,可以减小数据包的丢失概率,提高传输效率。
同时,在接收端对接收到的小包进行合并,可以还原成完整的数据。
3. 并发传输:在数据传输时,采用并发的方式可以提高传输效率。
例如,可以使用多线程或异步IO方式进行并发传输。
四、保证网络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网络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软件开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保证网络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1. 错误处理:在网络通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连接中断、超时等错误。
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研究
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研究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是指网络在面对各种故障和攻击时,能够保持高可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能力。
为了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改进。
下面将分析并讨论几种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
1. 容错技术容错技术是一种通过增加冗余和自动故障恢复机制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在计算机网络中,常见的容错技术包括冗余路由、冗余链路和冗余数据传输等。
冗余路由可以通过多条路由路径来传输数据,一旦某条路径出现故障,可以自动切换到其他可用路径。
冗余链路可以通过在主链路上增加备用链路,当主链路故障时可以自动切换到备用链路。
冗余数据传输可以通过发送多个相同的数据包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2. 负载均衡技术负载均衡是一种通过将网络流量分散到多个服务器上,以提高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方法。
在计算机网络中,常见的负载均衡技术包括基于DNS的负载均衡和基于链路的负载均衡等。
基于DNS的负载均衡可以通过将同一域名映射到多个IP地址上来实现,当用户发起请求时,DNS服务器会将请求分发到不同的IP地址上。
基于链路的负载均衡可以通过根据链路的负载情况,将流量分发到不同的链路上。
3. 安全技术安全技术是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计算机网络中,常见的安全技术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加密通信等。
防火墙可以通过设置策略和规则,过滤网络流量,阻止恶意访问和攻击。
入侵检测系统可以通过监测网络流量和行为,及时发现和阻止网络攻击。
加密通信可以通过使用加密算法,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4. 高可用集群技术高可用集群技术是一种通过将多台服务器组成集群,以提高系统可用性和可靠性的方法。
在计算机网络中,高可用集群技术可以通过将服务器组织成主从结构或者对等结构。
主从结构中,主服务器负责处理用户请求,而从服务器负责备份主服务器的数据和状态,一旦主服务器故障,从服务器可以接管服务。
对等结构中,多台服务器负责处理用户请求,彼此之间可以进行负载均衡和故障转移。
通信系统的容错性和恢复机制
通信系统的容错性和恢复机制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普及,通信系统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各种不可预见的原因,通信系统可能会出现故障或中断。
为了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信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容错性和恢复机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通信系统容错性和恢复机制的步骤和内容。
第一部分:容错性1.多重备份在通信系统中,最常见的容错措施是多重备份。
通过在不同的地点或服务器上保存数据的多个副本,即使其中某个副本发生故障,系统仍然可以从其他副本中获取所需的数据。
2.纠错编码纠错编码是一种通过增加冗余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检测和纠正错误的技术。
通信系统使用纠错编码可以对发送的数据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冗余路由通过建立多条冗余路由,通信系统可以在某条路由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其他可用的路由。
这种容错措施可以确保通信的连通性,避免信息中断。
4.动态拓扑调整通信系统中的拓扑结构可以自动根据网络状况进行动态调整。
当某个节点故障或网络繁忙时,系统可以自动选择更优的路径,保证通信的稳定性。
第二部分:恢复机制1.故障检测通信系统通过监测和检测设备的状态来及时发现故障。
一旦发现故障,系统会立即执行相应的恢复措施,防止故障进一步扩大。
2.故障定位一旦出现故障,通信系统需要快速定位故障的具体位置。
通过使用故障定位技术,系统可以准确找到故障发生的地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
3.故障恢复故障恢复是通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发现故障并定位之后,系统需要迅速采取措施修复和恢复故障设备,以使通信系统尽快重新正常运行。
4.备份恢复如果通信系统中的某个设备无法立即修复,系统可以通过备份设备来尽快实现恢复。
备份设备可以接替故障设备的功能,保证通信的连续性。
总结:通信系统的容错性和恢复机制是保证通信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要素。
通过多重备份、纠错编码、冗余路由和动态拓扑调整等容错措施,以及故障检测、故障定位、故障恢复和备份恢复等恢复机制,通信系统可以在故障和中断发生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网络数据传输标准
网络数据传输标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已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
从金融、教育到医疗、娱乐,每个行业都离不开高效、安全、稳定的网络数据传输。
为了确保互联网的稳定运行和信息的安全传输,制定和遵守网络数据传输标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网络数据传输的概述网络数据传输是指将数据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的过程。
在互联网环境下,数据的传输是通过网络协议进行的。
网络协议是一种规范,定义了数据传输的各个环节和步骤,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遭到损坏或丢失。
二、网络数据传输标准的重要性1. 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网络数据传输标准的制定可以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减少数据传输延迟,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
2. 确保数据传输安全:网络数据传输标准能够保障数据的加密、完整性和防止未授权访问,防止敏感信息泄漏和数据被篡改。
3. 加强数据兼容性:网络数据传输标准可统一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格式和规范,解决不同系统数据兼容性问题,提高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4. 降低维护成本:制定网络数据传输标准能够减少系统维护成本和数据传输故障的发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网络数据传输标准的组成要素1. 通信协议:通信协议是规定数据传输的格式和规范。
常见的通信协议有TCP/IP、HTTP、FTP等。
通信协议定义了数据封装和解封装的格式,保证了数据的正常传输。
2. 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网络数据传输标准应包含对数据的加密和解密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
同时,还应提供身份验证机制,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泄漏。
3. 容错校验:网络数据传输标准应包含差错检测和纠错机制,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常用的容错校验算法包括CRC和海明码等。
4. 流量控制:网络数据传输标准应确保数据传输的平稳进行,避免网络拥塞。
流量控制机制可以通过限制传输速度、缓冲区管理等方式实现。
5. 冗余备份:为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持续性,网络数据传输标准应提供冗余备份机制,即数据的备份和恢复。
数字通信系统的特点
数字通信系统的特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通信系统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字通信系统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输和处理的一种通信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高效性数字通信系统具有高效性,即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更多的信息。
这是因为数字通信系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信息编码和解码,可以将信息压缩成较小的数据包,从而在传输过程中占用更少的带宽。
此外,数字通信系统还可以利用信道编码技术和差错校正技术,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灵活性数字通信系统具有灵活性,即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灵活配置和组合。
例如,数字通信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传输速率和带宽要求选择不同的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方式,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传输距离和信道环境选择不同的调制方式和功率控制方式。
此外,数字通信系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不同的接口类型和协议标准,以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三、可靠性数字通信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即在信道噪声和干扰等恶劣环境下,仍能够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这是因为数字通信系统可以利用差错校正技术和自适应调制技术,提高信息传输的抗干扰能力和容错能力。
此外,数字通信系统还可以利用多路径传输技术和自动重传机制,保证信息的可靠传输和及时交付。
四、安全性数字通信系统具有高安全性,即可以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防止信息被窃取和篡改。
这是因为数字通信系统可以利用加密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以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此外,数字通信系统还可以利用防篡改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防止信息被篡改和冒充。
总之,数字通信系统具有高效、灵活、可靠和安全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数字通信系统将会越来越普及和重要。
冗余性原理
冗余性原理冗余性原理是指在信息传输中,为了提高传输可靠性和容错性,通常会在信息中加入冗余信息。
这些冗余信息可以帮助接收端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从而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冗余性原理在通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将从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等方面来详细介绍冗余性原理的相关内容。
首先,冗余性原理在信息传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数字通信中,为了防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常常会采用差错检测码和纠错码来增加冗余信息。
差错检测码通过在数据中添加校验位来检测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错误,而纠错码则能够在检测到错误的情况下进行自动纠正,从而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这种冗余性原理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保障了通信的顺利进行。
其次,冗余性原理也在信息存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计算机存储系统中,为了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常常会采用数据冗余备份的方式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例如,RAID技术通过将数据分布在多个磁盘上,并在其中添加冗余信息来实现数据的备份和恢复,从而提高了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性。
此外,冗余性原理还可以应用在数据压缩和加密中,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提高数据的压缩率和安全性。
最后,冗余性原理还在信息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数字信号处理中,为了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质量,常常会采用冗余编码和纠错技术来对信号进行处理。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系统检测和纠正信号中的误差,从而提高了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此外,冗余性原理还可以应用在图像处理和音频处理中,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提高图像和音频的质量和清晰度。
总之,冗余性原理在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性,保障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未来的发展中,冗余性原理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信息通信和处理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peicp工作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peicp工作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PEICP(Polarized Electret Interfacial Coupling Principle,极化电介质界面耦合原理)是一种基于极化电介质能量传输的新型技术。
它通过利用极化电介质材料的特性,将能量从一个介质传输到另一个介质,实现无线能量传输和供电。
PEICP技术的关键原理是利用极化电介质材料的极化现象。
极化电介质是一种具有固定极向的电介质材料,可以通过外界电场的作用使内部产生正负电荷分布,形成电场极化。
这种极化电介质具有一定的存储能量,可以用于传输能量。
PEICP技术通过将两个极化电介质材料靠近并使其接触,形成一个极化电介质界面。
当外界电场施加在其中一个介质上时,这个介质就会发生极化,并产生一个静电场。
由于极化电介质材料具有存储能量的特性,这个静电场可以将能量储存在界面上。
当需要传输能量时,只需在另一个介质中施加一个外界电场。
这个外界电场会改变极化电介质界面的电场分布,使其中一个极化电介质释放储存的能量。
这样,能量就会从一个介质传输到另一个介质中。
PEICP技术具有高效、稳定、无线的特点。
由于能量是通过电场传输的,因此传输过程中无需物理接触,避免了传统有线传输中的摩擦损耗和插拔不稳定的问题。
同时,PEICP技术还能够实现远距离传输能量,为无线供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深入探讨PEICP技术的工作原理,并以此为基础,介绍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可能性。
通过对PEICP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无线能量传输和供电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创新。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2. 文章结构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以便清晰地阐述PEICP的工作原理。
2.1 第一个要点在第一个要点中,我们将介绍PEICP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我们将探讨它的起源和发展背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
2.2 第二个要点第二个要点将详细解释PEICP的工作原理。
ICCP工作原理
ICCP工作原理引言概述:ICCP(Inter-Control Center Communications Protocol)是一种用于电力系统之间通信的协议。
它允许不同控制中心之间交换信息,协调操作,并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ICCP的工作原理,包括数据传输、通信协议、安全性、故障处理和应用场景等方面。
一、数据传输1.1 数据格式:ICCP使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来传输信息,包括实时测量数据、状态数据、控制命令等。
这些数据以结构化的方式进行编码和解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2 数据传输方式:ICCP使用TCP/I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TCP协议提供了可靠的连接和数据包重传机制,以应对网络延迟、丢包等问题。
1.3 数据压缩和加密: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性,ICCP支持数据压缩和加密。
压缩可以减少数据传输的带宽占用,加密可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防止信息泄露。
二、通信协议2.1 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架构:ICCP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进行通信。
控制中心作为服务器,接收其他控制中心发送的请求,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和服务。
其他控制中心作为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并获取所需的数据。
2.2 请求/响应机制:ICCP使用请求/响应机制进行通信。
客户端发送请求消息给服务器,服务器收到请求后进行处理,并返回相应的响应消息给客户端。
这种机制确保了通信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2.3 异步通信:ICCP支持异步通信,即客户端可以同时向多个服务器发送请求,并接收多个响应。
这样可以提高通信的效率和并发性。
三、安全性3.1 认证和授权:ICCP使用认证和授权机制来确保通信的安全性。
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进行身份认证,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进行通信。
同时,服务器可以对客户端进行授权,限制其访问权限。
3.2 数据完整性和机密性:ICCP使用数据完整性校验和数据加密来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数据通信的容错和加密容错和加密是一种提高数字通信系统可靠性的技术。
本章简要介绍在信息的传输、存储和交换过程中广泛应用的奇偶校验码、循环码等差错控制码以及常用的数据加密技术。
11.1 数据通信的容错数据通信中的噪音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克服因此而造成的误差,数据通信中的容错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将着重介绍差错控制码的概念、模型以及奇偶校验码和循环冗余校验码。
11.1.1 引言1.差错控制码的概念香农(Shannon)于1984年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关于在噪声信道中传输信息的重要理论,即香农第二定理。
该定理指出:只要对信息进行适当的编码(提供足够的冗余),就可以在不牺牲信息传输率的前提下把噪声信道引起的差错减少到任意希望的程度。
香农的这一定理奠定了差错控制码的理论基础,后经海明(Hamming)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差错控制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差错控制码抑制(控制)噪声的影响(差错)的实质是通过增加额外的信息(冗余信息)来揭露(检测)和/或屏蔽(纠正)差错。
图11-1示出一个数字通信系统的模型。
源信息可能是消息、符号、数据或图表等信息。
编码器把源信息转换成可传输的符号序列。
这个序列中的每一个符号称为一个码符,表示一条信息的一个码符序列称为一个国字或码向量,表示所有源信息的码字的集合就称为一个码。
源信息被转换成码字的过程称为编码,码字被转换成它所表达的信息的过程称为译码。
以最有效的方式(即平均用最短的码符序列)来表达信息的码称为源码。
源码中含冗余最少,通常认为是无冗余码。
相反,非源码的码称为冗余码或差错控制码(因为冗余能够提供差错控制能力)。
具有检测差错能力的码称为检错码,具有纠正差错能力的码称为纠错码。
图11-1 差错控制码的应用尽管差错控制码是为数字通信系统设计的,但是,它的应用远不仅限于此。
事实上,只要把图11-1中的传输部件理解为存储部件或变换部件,立即可以看到差错控制码的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359–2.差错模型在码字的传输过程中,有许多原因(如环境的干扰、部件的失效等)都可能导致差错的发生。
差错的表现形式(差错模型)由系统及系统的应用环境决定。
本节将涉及以下几种最常见的差错模型并讨论控制这些差错的编码和译码技术。
(1)独立差错模型如果一个失效(或环境的一次干扰)只会使码字中的一个码符发生差错,或者说,一个码字的各个码符的差错的发生是相互独立的,则称失效的这种差错表现形式为独立差错。
(2)突发(burst)差错模型如果一个失效可能使一个码字的任意一段相邻的码符同时发生差错,则失效的这种差错表现形式被称为突发差错。
(3)b邻接差错如果一个码字被分成若干个长度为b的字段,一个失效可能使一个字段中的任意多个码发生差错,则失效的这种差错表现形式就称为长度为b的b邻接差错。
b邻接差错是突发差错的一个特例。
3.译码原则在图11-1所示的模型中,在正常情况下译码器的功能是把码S0的码向量转换成它所表达的信息,该功能只须执行S0的编码过程的逆过程就能实现。
当差错发生时,即当传输部件输出的序列(向量)Y∉S0时,编码过程的逆过程不能给出Y对应的源信息。
若S0是检错码,若发现了Y∉S0。
则检测到了差错。
若S0是纠错码,则译码器必须首先从S0中选择一个码向量V,把Y纠正成V,然后把V译成它所表达的信息。
问题是,如何选择V才最合理(真正达到纠错的目的)?通常有以下三种策略。
(1)条件极大似然译码当收到一个非码向量Y时,在S0中选择码向量V的最理想的原则是使Pr(Y|V=∈YVi))|Pr(maxVi S0 (11-1)式中)X是在Y出现的条件下出现X的概率。
满足式(11-1)的纠错原则称为条|Pr(Y件极大似然译码原则。
(2)极大似然译码在式(11-1)中,)Vi不仅同Vi与Y的差异和差错模型有关,而且同Vi对应的源Pr(Y|信息的出现概率有关。
精确地统计出所有源信息的出现概率往往是一件困难甚至不可能的工作。
为此,可以对式(11-1)作修改,使选择的码向量V满足在应该收到V的条件下可能收到Y的概率最大,即YY=∈|VPr(Vi)|)Pr(maxVi S0 (11-2)这一修改了的纠错原则称为极大似然译码原则。
当所有源信息的出现概率相等时,上述两种纠错原则是等效的。
(3)最近距离译码原则–360––361–当码向量的所有码符出差错的概率都相等时,极大似然译码原则简化为下述最近距离译码原则。
当收到向量Y 时,最近距离译码原则选择的码向量V ∈S 0。
满足d(Y ,V)=min d(Y ,V i ) ∈Vi S 0 (11-3)式中d (Y ,V )是向量Y 与V 间的距离,它反映Y 与V 之间的差异。
距离的概念将在以后的各种差错模型下得到具体化。
4. 差错控制的策略在图11-1所示的传输系统中,发信者和受信者之间仅有一条单向传输线路。
为了实现纠错,唯一的办法是传送纠错码。
这种差错控制策略通常称为前向纠错。
如果在发信者和受信者之间增加一条反向传输线路,则只须把源信息编成检错码就可以 实现纠错,因为当译码器检测到差错时,可以通过反向传输线路要求重发以消除差错。
这种差错控制策略通常称为自动重发请求(ARQ )。
ARQ 策略的优点是用检错码代替纠错码,因而可望比前向纠错策略用更少的正向传输线和更简单的编码器和译码器。
ARQ 策略的缺点是对传输部件的永久性故障引起的差错的控制能力不如前向纠错策略,而且,ARQ 策略使系统纠错的开销时间集中于差错发生时(重发)。
因此,ARQ 系统的实时响应性不如前向纠错系统。
目前,大多数编码系统中都采用了前向纠错策略,例如,存储系统、远程通信系统等。
ARQ 策略在电话、电报和某些卫星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事实上,容错技术中的重试、向后恢复等技术也采用了ARQ 策略。
11.1.2 循环冗余校验码––––CRC 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 )循还冗余校验码是目前通信传送系统和磁介质存储器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编码形式。
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CRC 码一般指在k 位信息码之后再拼接r 位校验码。
其编码格式如图11-3所示。
整个编码长度为n 位,其中k 位信息位,另外附加r=(n 一k)位校验位,这种编码又称(n ,k )码。
应用CRC 码的关键是如何从k 位信息位得到r 位校验位,以及如何从k +r 位信息码判断是否出错。
图11-3 CRC 编码(1) CRC 码的编码方法:对于一个给定的(n ,k )循环码,可以证明存在一个最高次幂为(n -k )的多项式q (x ),g (x )为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根据g (x )可以生成k 位信息的校验码。
(2) CRC 码的校验原理:假设被传送的k 位二进制信息用表达式C (x )表示,则C (x )=C k -1C k -2…C 1C 0,C i 取值0或1。
–362– 将C (x )左移n -k 位(即左移r 位),则可表示成C (x )·2r 。
这样C (x )的左边就会空出r 位,这r 位便是校验码的位置。
用C (x )·2r 除以g (x )生成多项式,所得到的余数即为所求的校验位。
假设余数表达式为r (x ),商的表达式为q (x ),C (x )·2r 除以g (x )后得:)()()()(2)(x g x r x q x g x C r +=∙将上式两边同乘以g (x )得:)()()(2)(x r x g x q x C r+∙=∙ 将上式右边的余数r (x )移到余式左边得:)()()(2)(x g x q x r x C r ∙=+∙上式左边的C(x)· 2r + r(x)即为所求的n 位CRC 码,r(x)就是校验位。
从上式可以看出,等式右边是g(x)的倍式,那么等式左边也应该是g(x)的倍式。
把等式左边生成的n 位CRC 码传送到接收方,接收方收到这n 位编码后,同样除以g(x),如果传送正确,余数应为0,如果余数不为0则传送出错。
为什么要将前面式子右边的r(x)移到等式的左边仍然为加r(x)呢?这是因为CRC 码编码所用到的特殊运算,即每一位二进制位在进行四则运算时都采用模2运算,运算时不考虑进位和借位。
● 模2加减:模2加减运算就是按位加,逻辑上可以用异或门实现。
模2加与模2减相同。
0±0=0,0±1=1,1±0=1,1±1=0。
● 模2乘:模2乘时用模2加求部分积之和。
例:● 模2除:模2除是按模2减求部分余数。
每上一位商,部分余数都要减一位。
上商规则是只要余数最高位为1,则商为1,否则为0。
当部分余数的位数小于除数时,该余数为最后余数。
例:在求CRC码过程中始终要遵循按位模2运算规则,因此r(x)移到等式左边后仍为位加。
(3)举例:有一个(7,4)码,求C(x)=1100的CRC码,生成多项式g(x)=1011。
解:C(x)=1100C(x)左移n-k=3位,即C(x)·23=1100·23=1100000g(x)=1011C(x)23除以g(x),余数位010形成CRC码位1100010(4)CRC码的纠错前面已经讲过,将收到的CRC码除以约定的生成多项式g(x),如果余数为0,则码字无错。
如果某一位出错,则余数不为0,不同位出错余数也不同。
表11-1列出了上例的出错模式。
更换不同的测试码字,只要生成多项式不变,余数与出错位的对应关系就不变。
表11-1 (7,4)循环校验码出错模式(生成多项式g(x)=1011)(5)关于生成多项式并不是任何一个最高次幂为(n-k)的多项式g(x)都可以作为生成多项式。
从检错和纠错的要求出发,生成多项式要满足以下要求:●任何一位发生错误都使余数不为0;●不同位数发生错误余数不同;●余数继续作模2除,应使余数循环。
使用者可以从有关资料上直接查到对应不同码制的生成多项式。
表11-2给出了部分生成多项式。
表11-2 部分生成多项式–363–11.2 数据加密技术随着数据通信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数据加密技术显得日益重要。
本节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数据加密算法并将给出其Basic实现程序。
11.2.1 概述1.密码技术历史回顾密码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英语中的cryptograph(密码学)一词源于古希腊的kryptos (隐藏)和graphein(写)这两个单词。
密码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
四千多年前至公元14世纪,是古典密码技术的孕育、兴起和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以手工作为加密手段。
14世纪到20世纪中叶,是古典密码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16世纪前后,广泛地采用了密表和密本作为密码的基本体制,著名的维吉尼亚密码就是其中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