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古玉鉴别的心得
美丽的红山文化玉器沁色——能将“光气神“”烂熟于心者方为高人
美丽的红山文化玉器沁色——能将“光气神“”烂熟于心者方为高人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大家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二光之陶熔。
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依我看,刘大同对古玉沁色的解说,恰恰说中了红山文化诸玉器的中心所在,红山文化古玉之所以能动人之心魄,其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之后,会受到地下各种矿物质和地址构造以及地域气候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使玉质的质地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被后人称之为“沁色”。
沁色漂亮的红山文化玉器可见,红山文化古玉的沁色是受天地阴阳之二气,日月精华之光的影响而产生的,红山古玉在使用之初本来就是用来与神灵沟通的神玉,又接受了几千年的天地之精华,所以,它更具一份精灵之气,又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的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红山文化古玉的重要手段。
红山文化勾云佩沁色漂亮的红山文化玉鸮受沁较重的红山文化玉琮玉器受沁虽说需经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于入土之后所处的土壤所含矿物质上的区别,根据时间长短不同,玉质的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的,南方多雨地湿,玉器易受沁变质;北方少雨较干燥,受沁较浅,或有历经数千年不受沁者。
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证可验的。
也就是说,这里也存在着入土地点具体环境的问题,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而红山文化诸玉器多数出自山顶之上,接受的是高山环境的影响,所以说,红山文化任何时期的玉器沁色都是受地质和周围气候环境的影响的。
可见,红山玉器的沁色是由外而向内沁入玉肌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会在玉表上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迹。
一般来说,玉器入土的时间越久,沁色也会重,而由于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气候比较干燥,冬夏温差比较明显,玉器入土后,经过冰冻、干旱、高温和雨水的浸泡等自然状况的不停交替反应,加之内蒙古地区土质多呈碱性等状况,受沁状况也是比较明显单一的。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特点及鉴定方法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特点及鉴定方法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独具特色。
玉器的鉴定方法一直是建筑学专家关注的话题,下面就来浅谈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和鉴定方法。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1、制作工艺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工匠在制作过程中都会规划好每一步的操作,以达到精美的效果。
因此,红山文化玉器的雕刻韵律感极强,包括玉石的声音、纹路和形状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2、材料选用红山文化玉器制作所用的原材料是优秀的玉石。
这些玉石质地致密,质地坚实,呈现出极高的透明度和纯净度。
这种玉石不仅有极高的价值,而且被广泛认为是玉器制作的上品。
3、题材特点红山文化玉器的题材十分丰富,除了宗教信仰和动物图案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题材。
例如,食物、精神和爱情等。
二、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方法1、观察玉石的外观在红山文化玉器鉴定过程中,观察玉石的外观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仔细观察玉石的质地、颜色、纹路和形状等,以判断玉石的真伪。
2、检测玉石的质地检测玉石的质地也是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步骤之一。
质地坚硬的玉石通常是真品,而玉石质地软的则可能是仿品。
3、比较题材和时代鉴定红山文化玉器还需要根据题材和时代的知识来判断。
因为红山文化玉器有着特定的时期和常见的题材,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真实性。
4、测量尺寸最后,在鉴定红山文化玉器时,我们还需要测量玉器的尺寸,以便确定它们的大小和形状是否符合红山文化玉器制作的特点。
三、总结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材料选用和题材特点方面。
为了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真实性,我们需要从玉石外观、质地、题材和尺寸等方面入手,并综合以上几方面的因素来确定。
总的来说,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对于建筑学专家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鉴定技巧和知识,就能够准确判断出红山文化玉器的真实与否,真正保护好千年古文化的珍贵遗产。
看红山玉器
一同学习.咱们网的研究主攻红山前文化的研究.一些朋友看不明白.可理解.上上古的玉质泌熟度与红山时期差别很大.用红山玉表很难套用在上上古.古玉表上,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1-16 14:36:40的发言:一、古玉鉴定辨伪必须十分重视信息源和积聚。
这里所说的信息源包含正、负两个方面。
所谓“正”信息源,便是我们所说的真古玉器。
在实践中有经验的鉴定专家,拿到一件古玉,往往到手第一眼就能八九不离十地说出个所以然来,就是因为他积累了大量的“正”信息。
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的正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对古玉的“神韵”有所领悟,体察出其特有的时代气息。
只有经常地、不断地与那些可以“验明正身”的真品打交道,才能慢慢地在头脑中形成厚实的信息,从而炼得辨伪的火眼金睛。
与此同时,古玉鉴定家同样不能忽视对负信息源的搜集。
现代工艺科学的发展,使仿古和伪古玉器的“乱真”水平不断提高。
如果不对那些高超的造假作坊和林林总总的地摊古玩市场有个大概的了解,不对那些层出不穷的制假工艺手段有个清楚的印象,那么,面对不断出现的高仿的“妖怪”,便会无所适从。
二、提倡古玉研究专家与民间收藏家优势互补。
古玉研究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古玉收藏家的收藏经验,都是科学的古玉鉴定辨伪宝库中的财富。
现在的问题是,在古玉研究专家与收藏家之间,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有一种脱节的关系,即一些专家对收藏家长期在收藏实践中形成的鉴别经验、方法、观点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一些古玉收藏家对专家经过科学考证而形成的研究成果也不屑一顾。
两家各自为政而互不尊重。
作为学术研究,百家争鸣方能推动文化的繁荣。
独尊一家,则不利于文化的进步。
作为一门学科,古玉鉴定辨伪亦是同理。
因此,在古玉研究专家与收藏家之间,应该有包容性,互相尊重对方的经验、成果,以科学的态度,不断探讨古玉鉴别中的新课题。
要知道,古玉的深奥就在于任何一件古玉的产生,都是玉工呕心沥血精心磨砺的单一产品。
古玉凝结着玉工的不断的创新和劳动的结晶,它永远不可能给你一个现成的模式。
红山古玉鉴别的心得
因此,“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谁却能够在浊世中慢慢修习到身心清静?这在道家有一套经过确实验证的方法与功夫。譬如,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这样长久平静下来,混浊的泥渣自然沉淀,终至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这是一个方法。然而,由浊到静,由静到清,这只是修道的前三个阶段,还不行。更要进一步,“孰能安以”,也就同佛家所讲的修止修观,或修定的功夫,久而安于本位,直到超越时间空间的范围,然后才谈得上得道。
任南先生红山古玉的<任氏鉴定法>,十二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也是将体相与作用,混合在一起讨论。而且在作用方面,所谓任氏的净、神、藏三字,可以讲是“道体”,也是出世的修道,和入世的行道,相互掺杂,应用无方,妙用无穷,甚至妙不可言。
一壶凑趣,斗胆给朋友们报告一下红山古玉鉴别的心得:
红山诸文化古玉所表达的简括和洗练——简到不能再简的寥寥几根线,几个曲度,就能那样准确而丰富地表达出动物、神、人、祭器的精神内涵。
---形不可尽,取之以神。
所谓神,即神通,即通神。一直被看作中国玉器的至高境界。这一境界,正是超越真实与写实的境界,正是一种抽象境界。
红山诸文化古玉追求一种超越的旷达,不惜作自说自话的主观陈述。看起来红山诸文化先民试图以表达的不确然性,去把握在他们看来,终极意义始终存在着问题的字宙和人生。
居士深研(易经)各书,鉴玉体会优劣立判。易含万象,易中自是万般皆有!古人云:生生变化为易,古往今来之常为经,识玉的自然变化自能鉴玉!!!
身心性命的中心,并非在身心神气两者之间而已。神气,还只是道的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能使身心神气相互发挥为用的,却是无名无相的道妙。为了使世俗观念容易了解,也可勉强另为它取名叫“玄览”,叫它为睿智或慧智。因此,便有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说法,所谓“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这是说到了道智成就的时候,澡雪精神还须洗炼,必须达到法天法地而“曲成万物而不遗”的纯粹无疵,才能返还本初,合于自然之道。到此才能心如明镜,照见万象。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洞烛机先,而心中不存丝毫物累。---南师见地
红山玉之我鉴
红山玉之我鉴高古玉一向是众多玉器爱好收藏者望而却步的门禁。
在众多玉器收藏拍卖中,能真正收集到高古玉的藏家少之又少,但是所有玩玉的藏家都希望能碰到一块真正的好的高古玉。
市场对高古玉的强劲需求使高古玉的身价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路飙升,而利益的驱动也引得作假频频,其中尤以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伪造居多。
从本世纪初开始,高古玉的市场开始萎靡不振,至今全国古玩集散地还可见大量的仿品出现,甚至还在市面上流通买卖。
随着全民收藏之风的逐渐盛行,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悠久的收藏文化,高古玉的买卖和收藏又有抬头之势。
其中红山文化玉器在市面流通最多,也是最易骗人的器类,故收藏爱好者们应当注意。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众多专家学者都发表了各自的高见,以下只是我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些体会心得,愿与众位古玉爱好者共同分享。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至6000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从各类出土报告分析来看,红山文化玉器小件较多,典型器为玉猪龙、马蹄形器、勾云形佩、玉鹗、玉龟等。
C形龙发现较少,学术争论颇多,不为典型器,就现有的出土报告和各大博物馆馆藏显示总共不超过5件。
结合各地考古报告和出土的实物对比显示,红山文化玉器主要从玉料、雕工、器形、纹饰、沁色和用途六个方面来鉴别。
玉料:红山文化玉器一般采用辽宁岫岩软玉,矿物成分主要为粗细不均的结晶状透闪石,玉料偏青或偏浅黄色,也有黄色的,一般硬度在6-6.5,比重2.9-3.1。
一般为蜡状光泽,也有一些呈玻璃光泽。
由于粗结晶岫玉的质地较软,内部结晶体构造粗大,所以很容易染色、上沁。
一般市场上看到的很多仿红山文化的玉料都被上过色,但是看起来比较自然,皆缘于此。
雕工:红山文化玉器的工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纹饰,一般简单的透雕比较多,多采用打洼工(就是俗称的瓦沟纹),线拉工也很少,纹饰一般都是用玛瑙或石英工具加水和解玉砂磨制而成,所以红山文化玉器一般边缘都有尖薄刃状之感。
红山玉器鉴定的主要知识
红山玉器鉴定的主要知识来源:玉器批发 /鉴定古玉,尤其鉴定红山古玉,近期似乎愈来愈艰难,定质品为真品、视真品为仿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其实,鉴定红山文化玉器,无须泛泛地套用什么“器型、纹饰、工法、沁色、材质”诸多繁琐的条条框框。
比如,有经验的收藏家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红山玉器的材质绝不限于一两种青玉或怕岩玉由于红山文化覆盖的区域十分广阔,因此其玉器的材质亦相当丰富,北方所产的诸多玉种以及绿松石玛瑙、煤精、青金石、鸡肝玛瑙、戈壁蓝石、东凌石等等,均有选用。
若仅限于帕岩青玉一种或两三种玉质,那必然挂一漏万,把许多别样玉质的红山玉器真品摒弃在质品之内了。
再如,红山玉器几乎没有固定的器型,就连最常见的玉猪龙或玉鹰,一模一样的玉品亦很罕见。
如果仅仅拘泥于出土玉器的器型,那么,必然把所有已经发展变化的红山玉器排除在真品之外了。
鉴选红山古玉,应该掌握要领,有所依循。
以下笔者把多年收藏与研究红山玉器的体会介绍给收藏家朋友们。
鉴定红山古玉,主要的依据只有两点:一为古沁,二为古法。
一件真正的红山玉器,不论它由什么材质制成,不论它是什么形制,不论它琢饰什么纹饰,它的身上一定承载着五千年前的信息,一定残留着五千余年自然沁蚀的迹象。
这是任何真正红山文化玉器必备的信息与迹象,只要掌握了这两个要点,红山玉器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真假难辨,亦不会发生或至少会减少鉴假为真或以真为假的情况。
红山古玉上承载的五千年前的信息,表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古人的宗教信仰,以及古人制玉的工艺水平。
我们只要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了解并掌握红山古玉工艺上的基本特征并不是很困难的。
红山古玉工艺方面的基本特征,在于制玉的工法与技艺两个方面,那个时代的制玉工具与操作规程留在红山古玉器上的迹象,是我们鉴别红山古玉的第一重要的依据。
制作红山古玉的工具主要有以下4种:切割与锯口的工具、钻孔的工具、刮磨玉表与刮刻纹饰的工具、抛磨玉面的工具。
其中钻孔用的石棒与刮磨用的石片,出土文物与民间收藏中已有所见,而切割、锯口的工具与抛磨玉面的工具则尚无实物现身。
收藏家谈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与收藏
收藏家谈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与收藏收藏家谈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与收藏1,所谓“美”,是指红山文化玉器的艺术性要高,要有美感,一眼看去就被其吸引的红山文化玉器自然是美玉。
以美作为判断红山文化玉器的优劣这一标准自古就有,古人形容一块玉好称其“美玉”,如美玉和氏璧,因为它美。
所以秦王愿意以10多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可见玉美的价值连城。
任何一件玉被人喜爱,首先是它的美感。
了解到这一点,对红山文化玉器投资十分重要。
“好”即是指玉完美、品相好。
美好的红山文化玉器是投资红山文化玉器的首要条件。
2,闻气味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放到嘴边轻轻呼气或是用温开水浸泡一会,放到鼻子上闻,会闻到一股浓浓的土香,并且这种气味每次实验,生坑的红山文化玉器都会存在。
反之,会有一股刺鼻的酸味或是臭哄哄的异味。
3,玉浆。
生坑的红山文化玉器,往往会在雕痕内、绺裂处、伤痕中生城一种黄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物。
用开水能将其煮出。
沁成这种程度需要2000年以上。
4,开窗。
红山文化玉器受沁最慢的地方是表面最光洁和距离边缘远的地方,的以,在到了满沁或者快到满沁的状态时,往往会留有一小块尚未受到沁染而显露原来红山文化玉器底子的地方,这片地方就称为“开窗“,从开窗的地方能清楚地看到红山文化玉器原来的本来面目。
沁到这样的程度,需要1800年以上。
5,红山文化玉器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收藏家对红山文化玉器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
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红山文化玉器的辨仿。
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下面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收藏经验、市场经验总结以下六点鉴定方法,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
红山玉鉴别
红山玉鉴别红山古玉真伪鉴别初探2007-11-29 13:59在对红山文化遗址的正式发掘期间,发掘出很多件红山文化玉器,这些玉器便成了红山文化玉器的“样板”标型器。
为民间收藏的“传世红山古玉”提供了可靠的鉴定依据。
据考证,早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300年时,沙美里亚人即用玛瑙制成应用于讲究仪式上的“斧头”(现藏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
资料图片距今50万年前的“北京人”遗址和距今1万年前的山西“峙峪文化”遗址里均发现有用“玉髓工具”制作的石器,东北曾发现很多用“玉髓”制作的制玉工具——“刮削器”(称细石器),即所谓“软玉”,在世界各地分布较广,史前的欧洲人也曾用软玉制作斧头、刮刀、兵器等。
史前的美洲人(如危地马拉、墨西哥人等),曾把软玉与迷信传说联系在一起,认为玉能镇惊驱邪、逢凶化吉、带来好运,甚至可以治疗疾病,延年益寿。
古代大洋洲的新西兰毛利人非常崇信软玉的神奇功能,几乎家家都藏有“软玉原石”和“饰物”,以保全家平安,富有文化素养的人总是玉不离身,珍贵的软玉饰物世代相传。
当一个家族灭绝时,“玉”作为传家之宝,随最后一个成员而陪葬。
东北地区很多村落百姓手中,均有一些无意在劳动中拾得的“红山型”古玉,散落民间,甚至有的传世几代人。
推理,是否与毛利人崇玉有相同之处呢?(当然,中国先民崇玉民俗要早数千年)。
对于传世古玉的识别与断代,好像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其实并非如此。
本人在考察、收藏古玉过程中略有体会,供各位藏家、学者探讨并乞指教。
目前所知,地壳里或自然界中有92种元素,它们在地壳里按不均匀分布而存在。
软玉是由两种以上的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型矿物”形成的,它们混生于各类岩石之间。
这些不同种类的矿物,通常具有相对的化学成份,特定的晶体结构,特有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而在正常条件下,不发生或不易发生变化。
数千年前,先民遗留的玉器、石器,经过漫长的岁月,深藏于山谷之中,浅葬于山巅之上或散落于原野河川。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浅薄认知及鉴定心得分享(1)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浅薄认知及鉴定心得分享(1)下面是本人对红山文化玉器的一点浅薄的认知,仅供玉友们交流参考。
泛红山文化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到5500年左右的牛河梁文化---再到3000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期间经历了近5000年的历史变迁,其文化相互传承发扬,脉络清晰,为今天的我们留存了一大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其鲜明而极具特色的玉制作品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精华。
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玉玦兴隆洼文化玉玦现就红山文化的玉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做工特点以及岁月烙印,谈一下自己的些许鉴别要点和感悟.。
1. 外形特征:神韵、简约红山玉器特有神韵,几分形似几分神似,绝非写实,寥寥几刀或几砣,就能把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大致轮廓和神韵充分地显现出来。
器物的边缘几乎不见直线,器物的表面也几乎不见平面,而大多数器物以弧线或略呈弧线或弧面或略呈弧面的形式来表现,且边缘大多成唇状或耳轮状。
人物的嘴唇较为性感。
以曲线和写意为美,是红山文化的艺术精髓。
简练传神2 加工特征:做工虽原始,但是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先进,即用线或绳、动物的筋、马尾、皮条或硬木条或动物的牙或特殊部位的骨头或用带尖刃状的天然玛瑙或经过加工了的细石器等为工具,和着水或动物的血及解玉沙,对原始玉石进行拉绳、片切割和琢磨、钻孔,推磨,使之成器。
体现在器物上就是:底部实心桯钻打孔圆润光洁加工方式复杂多样加工方式复杂多样加工方式复杂多样正面圆圈为管钻打洼,宽槽打洼,阴刻线推磨,边缘全为钝刃状反面有实心桯钻对打孔,片切割打洼多种多样的加工方式后面打孔处的宽砣痕1、纹饰和瓦沟纹:红山文化玉器表面一般不加纹饰,或仅用少量阴线或减地凸起的凸棱表现一下鸟头,羽翅,兽面及獠牙等,在线条使用上,干净利索,修长圆滑,传神入骨。
通常不见繁紊复杂纹饰,追求简洁明了,不太重视细部的刻划画,而是尽量反映和体现玉材或玉器本身的美感,有大写意之美;宽槽状瓦沟纹常见,这种瓦沟纹一般宽而浅,曲折流畅,打洼的地方及转折处柔和、光洁自然、通畅决不生硬。
红山玉器鉴定之要
红山玉器鉴定之要鉴定古玉,尤其鉴定红山古玉,近期似乎愈来愈艰难,定赝品为真品、视真品为仿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其实,鉴定红山文化玉器,无须泛泛地套用什么“器型、纹饰、工法、沁色、材质”诸多繁琐的条条框框。
比如,有经验的收藏家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红山玉器的材质绝不限于一两种青玉或岫岩玉。
由于红山文化覆盖的区域十分广阔,因此其玉器的材质亦相当丰富,北方所产的诸多玉种以及绿松石、玛瑙、煤精、青金石、鸡肝玛瑙、戈壁蓝石、东凌石等等,均有选用。
若仅限于岫岩青玉一种或两三种玉质,那必然挂一漏万,把许多别样玉质的红山玉器真品摒弃在赝品之内了。
再如,红山玉器几乎没有固定的器型,就连最常见的玉猪龙或玉鹰,一模一样的玉品亦很罕见。
如果仅仅拘泥于出土玉器的器型,那么必然把所有已经发展变化的红山玉器排除在真品之外了。
鉴选红山古玉,应该掌握要领,有所依循。
以下笔者把多年收藏与研究红山玉器的体会介绍给收藏家朋友们。
鉴定红山古玉,主要的依据只有两点:一为古沁,二为古法。
一件真正的红山玉器,不论它由什么材质制成,不论它是什么形制,不论它琢饰什么纹饰,它的身上一定承载着五千年前的信息,一定残留着五千余年自然沁蚀的迹象。
这是任何真正红山文化玉器必备的信息与迹象,只要掌握了这两个要点,红山玉器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真假难辨,亦不会发生或至少会减少鉴假为真或以真为假的情况。
红山古玉上承载的五千年前的信息,表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古人的宗教信仰,以及古人制玉的工艺水平。
我们只要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了解并掌握红山古玉工艺上的基本特征并不是很困难的。
红山古玉工艺方面的基本特征,在于制玉的工法与技艺两个方面,那个时代的制玉工具与操作规程留在红山古玉器上的迹象,是我们鉴别红山古玉的第一重要的依据。
制作红山古玉的工具主要有以下4种:切割与锯口的工具、钻孔的工具、刮磨玉表与刮刻纹饰的工具、抛磨玉面的工具。
其中钻孔用的石棒与刮磨用的石片,出土文物与民间收藏中已有所见,而切割、锯口的工具与抛磨玉面的工具则尚无实物现身。
简单鉴别红山古玉小窍门
简单鉴别红山古玉小窍门简单鉴别红山古玉小窍门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本人在鉴别红山古玉方面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今天在这里跟大家谈谈、聊聊,大家一起研究,一起探讨一下,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在这里先谢谢大家了。
我们国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出土的古玉,并将其命名为“红山古玉”而我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接触红山古玉了,那是由于父亲在军队,而我很自然的就作为随军家属跟随父亲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并与红山古玉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当时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玩具是十分有限的,我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以交换手中玩具的方式扩充自己的玩具总数,我经常用自己的小手枪,小汽车去交换朋友们从沙石场、石缝中找到的一些玉制的小摆件,当时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觉得他看起来造型很奇特,玉本身颜色特别好看,就刻意的把它保存了下来。
直到长大回到北京以后才从新闻中了解到我刻意保存下来的小玩艺儿很有可能就是他们称之为红山古玉的出土文物。
于是,我便开始了对红山古玉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我又从新回到了这片让我充满童年欢乐的土地上,继续为我的这些小东西追根述缘。
我又找到了那些儿时的玩伴,从他们那里又得到了一些古玉,但是收获甚微。
又找了很多收藏红山古玉的单位和朋友,经过这二十多年的走访、和深层研究如今使我对红山古玉的鉴别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得出自己的一套理论基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下面我就和大家说说,请各位指教。
对红山古玉的鉴别分为12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净”,玩过古玉的人都知道,玉出土是干净的,老玉出土要吐浆,要吐白浆、要吐黏浆、要吐灰。
它为什么干净呢?玉埋在土里会发生变化,它会吸收土壤中的元素,它遇水遇汗也会发生变化。
它会和它周围的东西结合,会生成二次生成的次生物,我这个方法也叫次生物之说。
玉吐浆必然和泥固化产生一层隔膜,它会自然的把玉保护起来。
它遇水以后,特别是手,手上有微酸,遇水以后上面那层隔膜会吐白浆,这层白浆是可以盘掉的,白浆的下面还有一层黏膜。
玉出红山第三辑,学会看玉质老熟,对鉴定红山古玉来说,至关重要
玉出红山第三辑,学会看玉质老熟,对鉴定红山古玉来说,至
关重要
红山古玉的熟,是五千多年埋藏的结果,受很多因素影响。
学会看熟,一针见血。
一、静熟
这种熟透,非常干净,有一种肥腻感,如同煮熟的萝卜。
皮壳打磨抛光十分精细,有明显的岁月摩挲痕。
这种熟感,在岫岩闪石玉制作的红山古玉上,表现十分显著。
换句话说,这是精工美玉历经岁月磨砺的结果。
这种材质跟皮壳的美玉,也是行家最喜欢的一种,盘起来手感绝佳。
这种熟透的古玉,散发出幽幽的宝光,魅力十足。
仔细观察,熟透的皮壳,间或呈现不规则打磨痕,杂乱无章,然而老化痕迹明显,与调动工痕迥异。
二、深熟
这种熟透,常常成鸡骨白。
多为地方玉,由于埋藏坑口较差,受沁严重,整体白化或被土咬,玉质出现明显熟透感。
深度熟透的高古玉,往往光气较差,表面土蚀明显。
上手后,整体感觉不太好,玉性降低。
深熟的古玉,尽量不要盘玩,保持原状收藏即可。
红山古玉由于年代久远,较容易出现白化现象,但由于北方降水较少,所以严重鸡骨白也比较少见,当为精品。
静熟和深熟都是古玉深埋地下的熟透感,只是玉质跟受沁程度不同。
学会感受熟,是我们鉴定古玉的重要技能。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材料鉴定红山玉石的第一步就是看它的材料。
红山玉器一种是用老岫岩玉,主要产自辽宁省一带。
老岫岩玉的硬度较低,有5到6度,达不到6度那么硬。
再一种就是新的岫岩玉,还有一些是杂玉、玛瑙和水晶。
周南泉认为,如果材料不对,再好的做工和玉料也不可信。
例如,冒出像和田玉的制品,即使材料再贵重,也不是红山文化玉器。
工艺在红山文化时期,穿孔工艺是用棍子带动解玉砂磨制出来,据现有资料了考证,红山文化时期尚未使用金属工具,制作时是不可能使用金属工具直接或间接去完成的。
红山文化玉器打磨,主要使用的物质是皮革,不是通常那样用它们包在轮子上,用器具带动轮子转动,直接在玉器表面摩擦,而是用手拉动皮革两端压住砂浆在玉器表面来回拉动琢磨。
因此,红山文化玉器边缘较薄,多有刃状感。
另外,红山文化玉器的阴线刻纹,主要是用动物骨或棍条拉动解玉砂完成,所以线条较粗放。
周南泉给记者对比了两件真伪红山古玉,真品的凹槽处没有砂轮磨痕,而赝品的凹槽处有明显直接用轮子磨出的痕迹。
颜色从颜色上来看,红山玉器除了少量以外,大部分颜色比较淡,不是很深。
五六千年的时间,颜色基本上比较淡薄,加上古代留下了沙的感觉,颜色比较均匀,比较旧。
周南泉拿出一块红山玉器赝品,颜色有明显差异,“一些赝品中有很明显的色彩差异,一看就是染色的。
”造型红山古玉的造型都很有特色。
总的感觉比较神秘。
做出的造型似像不像,例如玉猪龙,从图案上看就是猪和熊的造型结合,它的耳朵像猪,身子像熊。
红山玉器就目前来看,固定的造型大概有几十种,像猫头鹰就是一种图腾崇拜。
周南泉认为,红山文化时期的人对于这种昼伏夜出的动物感到很神秘,还有蝉的造型也较多。
上面提到的真假赝品中,赝品是兔子造型,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兔子造型的红山玉器。
另外,立体的器皿较少,但也有一些,比如口呈椭圆形的罐子,现代机器也很难做出这种造型。
用途红山先民制作玉器的用途就是三种:使用、佩用、祭祀。
周南泉猜测马蹄形玉器在红山文化时期有可能是用来做枕头的,和他收藏过一个红山文化时期的玉枕造型上颇为相似。
红山古玉潘家园观后感
红山古玉潘家园观后感潘家园地摊上的高仿红山玉器做的很精致,第一眼看上去都很象出土的,无论是从玉料,做工,造型上,还是沁色和古旧程度上都很不错.可是却禁不住认真推敲,如果仔细看看,大自然天地造化,古旧熟滑的,沁象和神韵,却看不到.这就是仿古玉的致命弱点.但这对于刚刚进入收藏圈的古玉爱好者来说,很容易上当受骗,给那些造假者以可乘之机!我不禁为那些为了谋取高额利润而不择手段,制假贩假的不法商贩们的行为感到可耻!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真品,出土的红山古玉真品,玉表面上可以清晰的看到4500_5000年甚至可以追溯到8000年的历史时代的烙印.玉石受到自然界各种客观因素影响,所产生由表及里的玉理质地与颜色变化。
这种直观形态变化,我称之为沁象。
所说的沁象,包括沁色、包浆、绺裂、孔洞、蚀斑、白化等不同形象的玉器浸后特征。
这些特征直观反映在红山文化玉器表面上,我们依此为科学依据来辨别每件玉器的真伪。
无论作伪者怎么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古玉出土后,那种大自然天地造化,鬼斧神工的古旧熟滑的沁象和神韵.有人要问,古玉能熟滑古旧到什么程度?墓穴里的古玉在出土之前,在地下埋藏几千年之久,因为受到外界气侯冷热差异变化影响,所以体内水份严重流失萎缩变形.玉体呈中空蜂窝状,表面有明显塌陷痕迹,凹凸不平.通体遍布深浅不一的麻坑麻斑,呈棕褐色针孔状.和人工作伪迥然有别.有专家曾这样形容过说,古玉受沁后,水分充盈,就像被蒸煮熟的白萝卜一样熟和透,一眼看上去就一目了然,行话叫"开门"!就我的亲身体会而言,我觉得对于那些初入门的藏友来说,一定要多看少动,到博物馆和大收藏家那里多看真品,多上手找感觉;最好有机会,找一个对古玉实战经验丰富的行家,能手把手的好好教一教,以免上当受骗;更要多看一些红山古玉的资料,像徐强老师编写的红山文化玉器的收藏与辩伪。
快速教你鉴定红山文化玉器!
快速教你鉴定红山文化玉器!
1,很多红山文化玉器鉴定高手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方法,往往看似轻描淡写间就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这种令人艳羡不已的高超眼力,让每一个爱玉朋友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2,另一方面“心态”则代表勇于否定自己的态度,红山文化玉器鉴定中的经验积累,其实正是对自己不断否定的一个过程,只有从容面对自己的失误,端正心态勇于改正,才能够不断进步。
3,红山文化玉器的艺术价值:红山文化玉器大多数都是官玉,标志着官员的身份和方位,每一件红山文化玉器作品都有着很强的艺术性,代表着汉代从前的文明艺术。
4,赝品伪造这种裂缝的受沁,采用的是高温高压的强化染色技术,这种强化染色的线条,显现的是一条红线,没有向纵深渗透的颜色过渡,裂缝没有腐蚀形成的锯齿形残痕,特别是裂缝中有粘性的沉积物。
5,斑块沁。
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300年。
6,薄膜沁。
不一定布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红山文化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
这种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
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
7,红山文化玉器的钙化过程,是一个物理的变化过程。
变化的过程中,仅仅是玉质内部的分子晶状结构排列和微量元素发生了变化,其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
所以,在盘玩时,红山文化玉器会慢慢恢复其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它的物理特征会慢慢发生变化,逐步恢复到趋向于原来的面貌。
这就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奥妙所在,也是众多玩玉人对红山文化玉器趋之若鹜的原因之一。
古玉居说玉:解读红山玉器沁坑
古玉居说玉:解读红山玉器沁坑沈阳新乐遗址几次挖掘,均有煤精制品。
煤精质地较为松软,红山煤精真品上,沁坑沁疤较多,沁孔较少。
器表受沁处,由于沁质集中侵入器表,出土接触水分之后,沁质因而膨胀,器表崩裂脱落,形成不规则的坑疤。
器表崩皮之处,可见坑底的侵蚀物质,或金属,或泥质,或炭灰质。
但经过一段时间,干燥粗糙的坑底便覆弥浆体。
但此类沁坑较大,不规则,作伪多为人工钻凿凹坑或人工酸咬,仿此沁坑。
但是,器表上的集簇状,或疏落大小不一的较小型的沁坑,却自然而然,不可人为。
红山古玉真品,至关重要的沁迹,并不在于沁色,因为高仿品可以普遍利用老玉的皮壳或沁色,或人工染色,而自然沁坑与自然沁孔的状态是极难仿制的,除利用老玉上的沁坑与沁孔之外,人为作伪的坑口容易识别。
红山玉器真品,可以说百分之百都有沁坑或沁孔,一点点天然沁坑的痕迹都没有的玉器,定是可疑品。
沁坑的典型状态为:倒圆壳状,似卵壳,似谷壳。
边缘多为漫圆棱。
坑底包浆,但并不光圆,浆内有沉淀的沁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沁坑较小,而且密集。
这与人为硕大圆坑圆疤或机械喷射的十分麻密的小坑,并不是一回事。
古玉包浆后,较大的沁坑会变小,较小的沁坑会变得更小,或消弭不见。
但经过盘拭,浮浆脱去,沁坑便会密集显现。
红山玉器无论生坑,还是熟坑,其沁坑状态,尤其集簇之状,显然是沙土颗粒经久沉压,侵蚀物质沿着微笑沙土颗粒,集中腐蚀玉表,而玉表成点簇状松化、异化、水溶后而下凹为坑状或集簇坑状。
有的玩家不注意观察或研究红山真品上的自然沁坑的状态,被玉表上的沁色或浆色障眼,或被点钻或刻划的人为凹坑或坑疤所蒙蔽。
此煤精狐首龙玦,器面布满微小沁坑,坑为自然土咬之状。
较大的沁坑有遇水膨胀而器表崩裂的痕迹,非人为钻凿之痕。
有较小的沁孔,孔内洞深,为侵蚀之状。
沁坑内与玉表包浆。
尤其耳棱部包浆甚厚。
奖为青白色。
阴线凹槽内有微小沁坑与细小沁孔。
钻孔内的螺纹上亦有沁坑。
红山古玉受沁有多种状态,沁坑较之沁色更为严重。
浅谈红山玉器鉴定
浅谈红山玉器鉴定红山玉器是中国史前文化中的重要遗产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使得其成为了中国玉器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对于红山玉器的鉴定工作,则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保证红山玉器的真伪,保护文物的安全,同时也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准确的资料。
本文将就红山玉器鉴定的相关知识进行一番浅谈。
一、红山玉器的特点红山玉器主要出土于中国北方地区,尤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为主要分布区域。
其制作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属于中国史前青铜文化的前身。
红山玉器包括玉琮、玉璧、玉璋等多种器物,其造型多为几何图形或抽象形象,线条简练,极富艺术美感。
而在红山玉器的材质上,通常以石英、燧石、蛇纹石等为原料,因此其色彩多为红色或棕色,有的还带有斑状或褐色的色彩。
而在纹饰方面,常见的有凹凸棱纹、虎纹、网纹、阂如纹等不同的纹饰图案,这些纹饰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
二、红山玉器鉴定的方法1.构造特征鉴定红山玉器的构造特征是鉴别真假的重要依据之一。
首先要对器物的整体外形、内部结构、纹饰安排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其制作工艺和特点。
红山玉器的制作工艺多为磨削、琢磨和打磨,所以在器物表面通常会留下明显的磨痕和痕迹。
也要观察器物的纹饰是否与红山玉器的特点相符,是否有明显的断裂和修补痕迹等。
2.材质鉴定红山玉器的原料多为石英、燧石、蛇纹石等多种矿物质,而在鉴定材质时,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进行鉴别。
首先可以通过目测和手感进行初步的判断,真品红山玉器的质地紧密、光洁,手感温润;而假冒品则往往材质较软,表面粗糙。
其次可以通过化学方法,使用硬度计、透射光学等仪器对红山玉器的材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鉴别。
硬度计可以用来测试其硬度,石英硬度为7,燧石硬度为6-7,因此可以通过硬度计来进行初步的判断。
3.纹饰和图案鉴定红山玉器的纹饰和图案是其独特之处,而在鉴定纹饰和图案时,要仔细观察其纹饰的线条、色彩、图案等方面,并与真品进行对比,了解其纹饰的风格和特点。
红山文化古玉皮壳鉴定法,学习工上自然态,提高鉴定眼力
红山文化古玉皮壳鉴定法,学习工上自然态,提高鉴定眼力
养玉
发布时间: 01-2314:58会员,刘磊,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
工上自然态是鉴定要点,尤其对生坑古玉,至关重要。
本文针对红山古玉,总结几点皮壳特征,以供参考。
一、干干净净的皮壳
大多选择上好的河磨黄玉,好玉难沁,除了有原料自带的颜色,其他地方干干净净。
这样的美品,可遇不可求,辽宁博物馆藏玉猪龙跟玉人,就属于这种,大美如新。
看似如新,仔细观察,表面仍有土咬痕迹、小的圆坑、残留打磨痕等。
整体会显现非常漂亮的宝光,熠熠生辉。
二、带有附土的皮壳
这种古玉的皮壳,往往附着黏土,有的形成结实的嘎巴,难以清理,这与土壤的碱性有关。
碱性土壤零星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等半干旱地区,土壤中含有碳酸钠与重碳酸钠,土壤胶体中含有交换性钠,PH值较高,在赤峰出土的红山玉器中,常常出现碱壳。
三、奶油白化皮壳
这种奶油皮,特别漂亮,深浅过渡自然,如同牛奶倾倒于水泥地面,俗称奶油皮,美不胜收。
随着玉质蜕变逐渐深入,白化面积也会越来越大。
白化与青黄色呼应,形成红山古玉特有的魅力,让人着迷。
我想,这种白化的红山玉器,几乎无人能抵挡。
四、鸡骨白皮壳
岁月如梭不停歇,白化逐步加深,直到整体成为鸡骨白。
红山鸡骨白玉器,有的虽白化但仍有宝光,非常漂亮,有的却白化严重,状如朽骨。
红山玉器由于玉材、埋藏环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皮壳状态,但有其规律性。
我们学习古玉鉴定,就是要多看真品,找到规律,才能辨伪。
希望本文能为您带去帮助,欢迎关注并转发,磊哥陪您一起养玉。
读懂古玉一件红山玉器的解读
读懂古玉一件红山玉器的解读高古玉鉴赏体系,说白了,就像我们上学时候解题用的“公式”、“方法论”。
古玉鉴赏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甚至先入为主去“替他做主”,让他“穿越”,这样容易闹笑话。
“方法论”用多了,习惯成自然,随着知识、经验、上手器物感悟的积累,就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古玉鉴赏体系,不受他人言语甚至器物虚构故事来历等外界的影响,从而作出客观的鉴赏和评价。
怎样培建属于自己的高古玉鉴赏体系呢?下面拿红山玉器的鉴赏举例说明。
也许有朋友说,红山玉器地处北方,年代久远,玉质、坑口与别的地方也不一样。
我只能说,在共性和个性之间,抛开个性,通过举例找出共性的东西,依靠自己的悟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红山文化,国内特别的东北内蒙等地,各地的红山文化研究会很多,国外特别的台湾的收藏家也收藏大量的红山文化玉器。
这里不谈具体鉴赏,只谈“方法论”。
鉴赏一件古玉器特别是高古玉器,要宏观和微观联系、结合,不能单独进行。
我一直强调:现在的仿古玉器特别是高仿,工艺、器型、纹饰,有的古代治玉用的玉质材料都能找到和仿制,但是永远仿不了的是“时间”和“古人的思想”。
第一部分:宏观观察:望气。
气,就是气场、气息、气脉,就是“古人的思想”。
“望气”的前提培养自己鉴赏古玉器的“审美观”,这个审美观的培养要靠不断地逛博物馆观察、阅读权威专业书籍、阅读历史等来培养建立。
不能用现在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去审视古人制作的东西。
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红山、齐家、良渚、商周战汉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玉器都有自己的气场和时代气息,要靠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去把握。
第二部分:次微观观察:埋变特征“次微观”,可以理解为古玉器经历千百年长时间的埋变,在内外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下造成玉质结构等所发生的的此生变化在玉器内部和表面的呈态,是一种“微痕呈态”。
具体可以参考《读懂古玉之一》。
一、皮壳和包浆首先强调一点:器物的包浆必须要整体一致,因为这一点可以排除老料改件或者残件后修等情况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山古玉鉴别的心得.txt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乐观和悲观对这个世界都有贡献,前者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
在介绍《老子》第一章的时候,曾首先指出,老子往往将道的体相与作用,混合在一起讨论。
而且在作用方面,所谓老庄的“道”,都是出世的修道,和入世的行道,相互掺杂,应用无方,妙用无穷,甚至妙不可言。
所以,读老庄如读《孙子兵法》一样,所谓“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那么,要想把《老子》的内涵,完全表达出来,是很费事的。
尤其在入世应用之道方面,常常牵涉到许多历史哲学。
利用史实,加以选择,透过超越事实的表面层,寻求接近形而上道理的讨论。
这在一般学府中应该属于一门专门课程。
但是许多地方,牵涉到历史事实的时候,就很难畅所欲言了。
任南先生红山古玉的<任氏鉴定法>,十二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也是将体相与作用,混合在一起讨论。
而且在作用方面,所谓任氏的净、神、藏三字,可以讲是“道体”,也是出世的修道,和入世的行道,相互掺杂,应用无方,妙用无穷,甚至妙不可言。
一壶凑趣,斗胆给朋友们报告一下红山古玉鉴别的心得:一壶谈的重点是体相与作用之间的“神”字,净、藏两字先恭恭敬敬放置宗庙供奉着,与上苍、神祗们和古圣先贤们先“感应道交”。
江湖之上的看相算命功夫,江湖术士看相大多仅看外五行,被现代重新推崇为一代名臣的曾国藩的看相法是内外五行兼顾,内五行为主;四柱八字算命,高手能算的八九不离,能达到八九不离十的准,最关键和最难之处在找“用神”,找不到“用神',那算的就偏了去了、差了远了。
居士深研(易经)各书,鉴玉体会优劣立判。
易含万象,易中自是万般皆有!古人云:生生变化为易,古往今来之常为经,识玉的自然变化自能鉴玉!!!一件真品的确定必须全方位的观察,不能仅用一种方法(次生物)鉴别,现公布几件从厂家购得的仿品。
形似尚可仿,神似不可求。
史前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推动力是神,神的旨意通过玉器这样的神物表现出来。
后人在仿制这时期的玉器时为的是牟利,由于没有对神灵、对祖先、对图腾的崇拜之情,因此,他们也就碾琢不出红山古玉所蕴藏的神韵。
所以仿品形似而难达神似。
识别伪红山古玉的形似神不似现象,只要熟知红山古玉器的造型和神韵,增强审美能力和水平,还是不难掌握的。
观任南先生红山诸文化藏品――动物形玉器之神态特征:1、全器形神具备,浑然若一,姿态刻划栩栩如生;2、刀法极其精准老倒,分寸拿捏的恰到好处;3、全器不务妍媚,重在传神而不拘泥于细部的描绘修饰。
现代仿红山诸文化动物形玉玉雕作品(赝品),均是徒有外表,缺少生气,造型呆板,刀法生硬拙劣,一眼望去,十分别扭。
一壶就此断言:红山诸文化玉器是很难仿得足以乱真的,现代仿红山诸文化动物形玉玉雕作品是易于辨别的。
关键是你的第六识中,有没有留存的“真”神(态),你的第八识中,“真”神种子被激活没有。
红山古玉内藏悠远、质朴、纯厚的本质,本质以形传递,不务妍媚,重在传神,刀法简练,大多只用寥寥几刀,恰如神来之笔。
红山诸文化古玉的应物象形是其表,而最终旨归,则在超越实在的形象,运以抽象的刀工,达到抒写胸中逸气、解放精神性灵的虚拟境界。
红山诸文化古玉的艺术造型,本来是人类抽象能力达到高度水平的产物,是思维高度抽象化的产物。
史前艺术并不原始。
史前文明与自然高度和谐。
红山诸文化古玉所表达的简括和洗练——简到不能再简的寥寥几根线,几个曲度,就能那样准确而丰富地表达出动物、神、人、祭器的精神内涵。
---形不可尽,取之以神。
所谓神,即神通,即通神。
一直被看作中国玉器的至高境界。
这一境界,正是超越真实与写实的境界,正是一种抽象境界。
红山诸文化古玉追求一种超越的旷达,不惜作自说自话的主观陈述。
看起来红山诸文化先民试图以表达的不确然性,去把握在他们看来,终极意义始终存在着问题的字宙和人生。
红山诸文化古玉在远古具宗教和政治功能性,是通神通灵的工具。
它的使用,一是助成教化;是“制玉象物,百物为备,使民知神奸”。
人类抽象能力本来就具高度水平,本来的思维就具高度抽象化的能力,红山诸文化古玉的艺术造型就是证明。
史前艺术并不原始,史前文明与自然高度和谐,红山诸文化古玉就是很好佐证。
但随着所谓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反影响人类的心理,内心贪嗔痴慢疑五毒的含量逐步加大,并放射出来,形成杀伤力,离本来愈来愈远,,,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所谓沿流不止,是说我们的思想情绪、知觉感觉,素来都是随波逐流,被外境牵引着顺流而去,自己无法把握中止。
如果能虚怀若谷,对境无心,只有反求诸已,自心反观自心,照见心绪的波动起灭处,不增不减,不迎不拒而不着任何阻力或助力,一派纯真似的,那么,便稍有一点像是虚灵不昧的真照用了。
总之,“道”,本来便是离名离相的一个东西,用文字语言来说它,是这样是那样都不对。
修它不对,不修它也不对。
但是在“绵绵若存”,沿流不止的功用上,却必须要随时随地照用同时,一点大意不得。
好比有一把极其锋利的宝剑,拿一根毫毛,捱着它的锋刃吹一口气,这根毫毛立刻就可截断。
虽然说它的锋刃快利,无以复加,但无论如何,一涉动用,必有些微的磨损,即非本相,何况久用、勤用、常用、多用,那当然会使利剑变成了钝铁。
所以说,即便是吹毛可断的利剑,也要一用便加修整。
随时保养,才能使它万古常新,“绵绵若存”。
这就是“用之不勤”的最好说明。
人为神的守护人人身本来就是一个空谷,古人曾形容它叫臭皮囊,或臭皮袋,它是生命的所属,是生命的工具,并非生命永恒的所有。
至于虚灵不昧,用之如神的生命元神,则借这往来只有一气如“橐籥”作用的空壳子以显灵。
如能在一动一静之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随时随地知时知量,知止知休,“吹毛用了急须磨”地“用之不勤”,“谷神”便自然不死。
何况死也只是一番大休大息的作用,死即有生。
“谷神”本来就是不死的,又何必要你忙忙碌碌守护它,才能使此“谷神”不死呢?真是如此,那么神不如人,守此“谷神”,又何足可贵!这大概都是急于自求长生不死的观念太切,把《老子》断章取义,弄出来的花招。
其实,再接下去,连着一读下文,便不致于被“谷神”所困,而且可以了解“用之不勤”也是天地万物自然的法则。
第一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群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居士深研(易经)各书,鉴玉体会优劣立判。
易含万象,易中自是万般皆有!古人云:生生变化为易,古往今来之常为经,识玉的自然变化自能鉴玉!!!身心性命的中心,并非在身心神气两者之间而已。
神气,还只是道的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能使身心神气相互发挥为用的,却是无名无相的道妙。
为了使世俗观念容易了解,也可勉强另为它取名叫“玄览”,叫它为睿智或慧智。
因此,便有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说法,所谓“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这是说到了道智成就的时候,澡雪精神还须洗炼,必须达到法天法地而“曲成万物而不遗”的纯粹无疵,才能返还本初,合于自然之道。
到此才能心如明镜,照见万象。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洞烛机先,而心中不存丝毫物累。
---南师见地心如明镜,照见万象。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洞烛机先,而心中不存丝毫物累。
--一壶造访任南先生时,碰上几次任南先生正在接待古玉收藏者,一壶不便惊扰独自泡茶自饮,那边任南先生耐心细致又言简意赅直入实质的情景,有此味道。
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出家容易守戒难信愿全无总是闲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情性攀缘空费力不成道果也徒然听闻容易实心难侮慢师尊总是闲自大贡高空费力聪明盖世也徒然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身在关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嗑破也徒然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憨山禅师(1546—1623年)乃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安徽和县绰庙人,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
父彦高,母洪氏。
生于明嘉清二十四年(1546年)。
大师幼结佛缘,十二岁寻佛金陵报恩寺,十九岁削发为僧。
大师终生学佛、拜佛、参禅,为佛教事业的振兴发展作了许多贡献。
如在五台上与妙峰和尚一道主持千人盛大法会,在山东崂山同建海印寺,江西庐山同建法云寺,尤其是大师历经千万苦重修南华寺,影响更为深远,当时誉为中兴祖庭宗师。
大师一生致力于佛教研究,著作累累,弟子万千。
大师一生业绩光辉,对佛学研究博大精深,在佛学界无愧为一位高僧、佛学大师。
憨山大师在中国思想学术界也是一位杰出哲人,写了许多专著,如《大学中庸直角指》、《庄子内篇注》、《观老庄影响论》、《春秋左氏传四法》等。
大师认为释、儒、道应该三教调和,共同发展,不应相互排斥。
在学术思想以及宗教界门户之见很深的封建社会,憨山大师站得高,看的远,胸怀博大,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位伟大哲人的风范。
憨山大师博学多才,通诗文,精书法,他的梦游诗构思奇特,禅意深邃,书法结构圆润,笔力遒劲,柔中寓刚。
明天启三年(1623)十月十一日,禅师世缘已尽,圆寂于南华禅寺,享年七十八岁。
大师的肉身至今仍供奉在广东南华寺内。
谈谈“净”(静-中国字同音同意)人的学问修养、身心状况,如何才能达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境界呢?只有一个办法,好好在混浊动乱的状态下平静下来,慢慢稳定下来,使之臻于纯粹清明的地步。
以后世佛道合流的话来说,就是“圆同太虚纤尘不染”,不但一点尘埃都没有,即便连“金屑”,黄金的粉末也都找不着,务必使之纯清绝顶。
--净!为理解“净”,可从其反面"浊"来辅助(就如古玉欲鉴真,可从识假入手):什么叫“浊”呢?佛学在《阿弥陀经》上有“五浊恶世”之说。
因此,我们古代的文字,也常描写这个世界为“浊世”。
例如形容一个年轻人很英俊潇洒,就说他是“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相当现在穿牛仔裤的年轻小伙子,长发披头,眼睛乌溜溜,东膘西膘,女孩子暗地里叫声“好帅”一样。
生长在世局纷乱,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我们静的修养怎样能够做到呢?这相当困难,尤其现代人,身处二十世纪末叶,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的时代。
人类内在思想的紊乱,和外在环境的乱七八糟,形成正比例的相互影响,早已不是“浊世”一词便能交待了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