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1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可能性(一)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可能性(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知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结果。
2. 能够运用可能性的思维解决问题。
3.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结果,总结可能性的规律。
教学重点:1. 理解可能性的概念。
2. 运用可能性的思维解决问题。
3. 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结果,总结可能性的规律。
教学准备:1. 数学教材《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2. 教学课件、实物道具和图片等教具3. 学生练习册4. 录音机、PPT等辅助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物品或数字等,引导学生思考可能出现的结果。
2. 引导学生描述出现的可能性,并向学生解释可能性的概念。
二、讲解新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导入部分的讨论,进一步解释可能性的概念,如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几种,每种结果出现的概率等。
2. 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例题讲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实际操作(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完成相关练习题。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在解决过程中记录结果。
3. 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理解可能性的规律。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可能性的规律,并记录在黑板上。
五、练习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可能性的思维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学互相核对答案。
3. 教师进行评价和点评。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可能性的概念,并能够借助实际操作和讨论,运用可能性的思维解决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学生能够观察和记录结果,总结可能性的规律。
通过练习和巩固,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通过与同学互相核对答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西师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西师版篇一: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万以上数的认识1、多位数的读写第一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教学内容课本第11—13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准备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3)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
(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猜一猜。
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一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
(2)认识数位分级。
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
①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②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
三、巩固练习提问: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四、全课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1题课题第二课时:多位数的读法教学内容课本第14—16页例1、例2,“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各位老师们,你们是怎么样写教案的?看看下面的四年级的数学教案吧,请看: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1】平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页上的内容,第97页上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平行的现象,理解平行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体会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3?经历探索平行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教师: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相交,你能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吗?学生画后,抽几个学生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教师:同学们能画两条相交的直线了,生活中有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吗?如果有,想象一下它们是什么样子。
学生想象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图中的跑道线延长出去会相交吗?学生回答:不会相交。
用多媒体课件延长跑道,证实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另一个内容,平行。
板书课题。
[点评:从学生原有知识入手教学新知识,既有利于强化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又有利于学生通过相交与平移的比较深刻地认识平移的本质属性;这样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进行新课1?认识平行线。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平行现象。
多媒体课件突出双杠、吊杆、长方形花台和新增加的铁轨图。
教师:这些图形都反映了这样一些数学现象。
多媒体课件闪动图中平行的两条边,并隐去图中的其他图形,只留下闪动的两条线。
图6?4教师:这4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特点?指导学生说出每组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宽的,并且把每组直线延长出去,都永远不会有交点。
教师:同学们选一组你喜欢的直线延长一下,看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
学生选一组直线来延长后,汇报自己的结果。
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四(1)班金祖敏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一、四则混合运算1、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585÷9+152、教学例2.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110-11÷793对比、发现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2、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教学内容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西师版小学生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1
西师版小学生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小学生数学四年级上册,主要围绕加法运算律展开。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第二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内容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解析以及应用实例,通过具体情境的引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购物场景:小明去超市购物,买了3个苹果和2个橙子,又买了2个苹果和3个橙子。
提问:小明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2. 例题讲解根据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3+2+2+3。
然后讲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这两个运算律。
3. 随堂练习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加法运算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加法交换律:a+b=b+a2. 加法结合律:(a+b)+c=a+(b+c)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计算下列各题,并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过程。
① 5+7+3+2② 4+6+8+2(2)应用题:小华有10个糖果,他分别给了小红3个,小丽2个,小强2个。
问小华还剩几个糖果?2. 答案(1)计算题答案:① 17② 20(2)应用题答案:小华还剩3个糖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加法运算律。
在讲解和练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加法运算律,并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西师版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西师版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西师版1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 、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教学重点/难点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结合树状算图,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口答: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
(1)复印机37分钟可复印多少张纸?生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2)实际每月生产多少辆汽车?生2: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3)小巧从家到学校走了多少分钟?生3:路程÷速度=时间出示课题“应用(二)”二、新课探究探究一:出示主题图和题目(1)小丁丁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示意图:①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②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从已知条件开始想,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出示:小丁丁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020米,需要走15分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生:1020÷15=68(米/分)出示: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师问: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你会列式计算吗?生:816÷(1020÷15)=816÷68=12(分钟)答: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12分钟。
探究三: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要走多少分钟?师问:你会解答吗?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解答。
(先讨论,再列式)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先汇报分析思考过程,再汇报算式340÷(1020÷15)=340÷68=5(分钟)答: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走5分钟。
三、课内练习练习一: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周大约要吃140千克的鲜竹,照这样计算,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个月大约要吃多少千克的鲜竹?(一个月按31天计算)生1:140÷7×31=20×31=620(千克)师问:你是怎么想的?生2:一只大熊猫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一个月吃的千克数练习二:选择题:(1)复印机5分钟复印了340张纸,照这样计算,复印2516张纸需复印多少分钟?算式是( )A、2516÷(340÷5 )B、340÷5×2516C、(2516-340)÷5问:你是怎么想的?选B或C问题可怎么改?生1:我选(A)我是从问题想的。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教案 (1)
2.进一步探索改写方法
(出示书第21页的第2和3幅图及信息)
3.试一试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总结改写规律
三。小结 : 本节课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什么?
你的收获是什么?
……
1、出示书上的中国地图及两条信息。读了这两条信息,你们知道了什么?
2.老师:真聪明,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把它们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的改写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多位数的读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助练习。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改写方法。
(1)独立尝试。出示9600000km和1300000000人
3.生:不同意,因为这个数读作九百六十万,不是九十六万,他多去掉了一个“0” 生:我也不同意,因为它的百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六,万位上是“0”表示960个万,所以只能省略个级里的四个0,写作960万。
4.独立探索,再交流生:80510000是整万的数,可以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8051万。 生:15000000也是整万的数,可以改写成1500万。
师:好办法,可以画出分级线帮助改写。
师;通过刚才的尝试,你发现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的方法是什么?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师指导)
1、学生1:我知道了我国的陆地面积约9600000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1300000000人。
西师版四上完整教案
西师版四上完整教案教案:《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编写,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等相关内容。
通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教材内容,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1.第一单元:巧算整百教学内容:掌握将两位数近似整百的方法,练习运算整百的加减法。
教学活动:(1)通过观察、回答问题等方式引入新知识;(2)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3)通过小组竞赛形式进行游戏练习。
2.第二单元:加减法小能手教学内容:学习并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体会加法交换律和减法换位律。
教学活动:(1)通过观察算式和数字情况,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2)学生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3)学生配对练习,两人互相出题并互相检查。
3.第三单元:整体和部分教学内容:学习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1)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答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2)学生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4.第四单元:数的个、十位数教学内容:学习并掌握两位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之间的关系,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1)通过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2)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3)小组合作完成综合性的问题解决。
五、教学反思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精品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精品教案
第一课:自然数
教学目标
- 了解自然数的定义及其特征
- 能正确读写自然数,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 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自然数运算问题并解决
教学重点
- 自然数的读写和计算
-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自然数运算问题
教学准备
- 教材: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 教具:纸张、铅笔、计算器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数的概念。
2. 讲解:介绍自然数的定义和特征,并教授自然数的读写规则。
3. 练:让学生进行自然数的读写和简单计算练。
4. 拓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其转化为自然数运算问
题并解决。
5. 总结:复自然数的概念和读写规则,并强调将实际问题转化
为数学问题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留下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
- 观察学生在练中的表现,包括读写自然数的准确性和简单计
算的正确性。
- 检查学生在拓展环节中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解决的
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主要以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自然数的概
念为主线。
通过多个具体的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数的定
义和特征,并培养他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自然数运算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了示意图和实物,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总体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表现积极,达到了教学目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6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精选6篇(一)教案名称:加减法的关系适用对象:小学四年级上册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 掌握加减法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和技巧3. 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教学重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及相互转换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教材《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教学课件等2. 准备好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等教具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1. 教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例开始引入加减法的关系,如:小明手中有5支铅笔,他又给了小红3支铅笔,问小明手中剩下几支铅笔?2.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小明手中原本有几支铅笔?”3. 学生回答:“5支铅笔。
”4.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小红拿走了几支铅笔?”5. 学生回答:“3支铅笔。
”6.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小明手中剩下几支铅笔?”7. 学生回答:“剩下2支铅笔。
”8. 教师总结,将这种情况表示为减法运算:5 - 3 = 2。
Step 2:探究加减法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将减法运算改写为加法运算:5 - 3 = 5 + (-3) = 2。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为什么减法运算可以改写为加法运算?”3. 学生思考一会后,教师给予提示:“想想在减法运算中,被减数、减数和差分别代表什么?”4. 学生回答:“被减数就是减法中的被减数,减数就是减法中的减数,差就是减法运算的结果。
”5.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问:“在加法运算中,被加数、加数和和分别代表什么?”6. 学生回答:“被加数就是加法中的被加数,加数就是加法中的加数,和就是加法运算的结果。
”7.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问:“要使等式5 - 3 = 5 + (-3)成立,被减数、减数、和和加数的关系是什么?”8. 学生思考一会后,教师给予提示:“想想被减数和和、减数和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9. 学生回答:“被减数和和、减数和加数之间的关系是相反数的关系。
最新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一万以上数的认识1.万以上数的读写第1课时万以上数的读法(一)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四上第1页至第4页例1,第5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4.让学生经历用万以内数的读法迁移万级以上数的读法的过程,会正确读出万级以上的数。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读数中相关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多位数卡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多媒体出示,学生口答)(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
(2)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排列的?(3)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老师可以抽生回答,再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数位顺序表。
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千百十个(一)2.激发认知需求。
投影仪出示主题图(1)同学们,这里是两名同学在网上查阅到我国国家图书馆的一些资料,仔细看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学生看完图后,老师抽生回答。
如果学生不会读出资料中的大数,老师可以顺势引出并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
如果学生会准确读出资料中的大数,老师可以追问这样读的理由是什么?是否正确?我们可以通过今天的学习验证一下。
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
二、探究新知(一)认识数位顺序表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引导学生用数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借助黑板上的数位顺序表格,让全体学生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九万后是十万,如何在数位顺序表上表示出来?(2)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并认识: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万是“十万”。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万、千万、亿的认识。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熟悉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会数简洁图形中的线段。
3、培育学生的观看、分析概括的力量。
重点难点: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分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线段、射线,会数简洁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把握三种线的读法教具预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看的特别认真,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刚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讨论直的线。
(板书:线的熟悉)二、探究活动,猎取新知1、熟悉直线同学们,笔直的线里也学问!电脑出示铁轨图,引导学生观看师:图中画的是铁轨,铁轨很长,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头,像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线,就叫做直线。
(1)画一画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2)说一说 (直线有什么特征? 直没有端点无限)2、熟悉线段电脑出示公路中的斑马线,引导学生观看公路中的斑马线大约有多长?(师:不管是几米,他都有肯定的长度,都可以度量出来,像这样的线叫做线段,它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
你能不能画一条线来表示它?(1)画一画(2)说一说 (线段有什么特征? 直两个端点有限)3、熟悉射线电脑出示夜景图,学生观看师:这是一条什么线?你什么时候见过?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的说说)你能画一画吗?(1)画一画让学生尝试画射线(2)说一说 (射线有什么特征? 直有一个端点无限)4、比拟三种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图形端点个数延长状况与直线的关系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线段两个端点不能延长是直线的一局部射线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是直线的一局部5、认一认、说一说(电脑出示各种直线、线段、射线)6、线的读法(1)直线一条直线有两种读法,可以读作直线AB,也可以把字母倒过来读作直线BA。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的认识与数的组成教材版本:西师版教学目标:1.认识个位数和十位数,理解数的组成。
2.掌握0-100的数的顺序排列。
3.能够进行0-100的数的比较大小。
4.学会用大小关系比较和排序。
教学重点:1.认识个位数和十位数。
2.理解数的组成和数的顺序排列。
3.掌握0-100数的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1.能够用大小关系比较和排序。
2.将数的理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教具、卡片。
教学过程:Step1 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0-100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卡片上的数字,并询问学生有什么规律可寻。
学生说数字分为两位数和个位数。
Step2 学习新知(20分钟)1.教师板书“个位数”和“十位数”的概念,并通过数字卡片的展示,让学生理解个位数是数字的右边的数,十位数是数字的左边的数。
2.教师将一些个位数与十位数卡片混合展示,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数字,判断它的十位数以及个位数,并在黑板上写出对应的数字。
3.教师出示一些不同顺序的数字卡片,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大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些数字,并让学生观察和总结数字的顺序规律。
Step3 合作探究(1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发给每组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通过卡片上的数字,进行小组内部的排序活动。
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鼓励。
2.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排好序的卡片粘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并通过对展示卡片的比较,学生自己总结,并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的排序思路。
Step4 知识回顾(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Step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绘制一个1-100的数轴,并在数轴上绘制0-100的数,要求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绘制。
Step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加强对数字的认识和数的组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字卡片的展示和排序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个位数和十位数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用大小关系比较和排序的能力。
(完整版)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课题:多位数的读写教学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难点:多位数的读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片。
教师:孩子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在哪个省市?谁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是多少吗?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呢?学生:查阅资料、上网查找。
教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有两个小朋友通过上网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 170000 m2,截至 1998年底馆内藏书 21600000册,并且每年以600000~700000册的速度递增……当他们看到这些资料时被图书馆的建筑宏大、历史悠久,藏书量的与日俱增所吸引。
小女孩说“这些数可真大呀!”小男孩说“该怎样读呢?”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学习怎样读多位数。
二、合作探究1.孩子们还记得在二年级时,我们已认识了万以内的数。
谁来说说10个一是多少? 10个一十? 10个一百?10个一千是多少?如果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10个十万是多少?怎样数?学生: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教师:10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像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那么用数字表示数时,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举例说明什么叫数位。
2.观察下面的数位顺序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学生:①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计数单位百所占的位置是“百位”。
②数位是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排列,计数单位也是从右到左从小到大的排列。
③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分一级,已经分出了个级、万级、亿级。
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教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西师版小学生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1
西师版小学生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小学生数学四年级上册,主要教学内容为加法运算律。
具体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掌握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具体例题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感受加法运算律在实际运算中的简便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便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计算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场景:小明、小红和小华去公园玩,他们一共买了三瓶饮料,分别是3元、4元和5元。
让学生计算他们一共花了多少钱。
2. 例题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情景,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具体步骤如下:(1)计算3+4+5的结果。
(2)让学生尝试改变加数的位置,如4+3+5,观察结果是否相同。
(3)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再让学生尝试将3和4先相加,或者将4和5先相加,观察结果是否相同。
3.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加法题目,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六、板书设计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 7+8+9② 12+15+18③ 23+27+11(2)应用题:小华买了一本书、一支笔和一把尺,分别是20元、8元和5元。
请运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小华一共花了多少钱。
2. 答案(1)① 24② 45③ 61(2)小华一共花了33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计算3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计算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计算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掌握如何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计算结果的审查和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1. 将每位学生的计算器都充好电。
2. 准备一些计算题目,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熟悉计算器的基本功能:a. 让学生观察计算器上的数字键、运算符键和等号键等。
b. 结合实例,让学生操作计算器上的数字键,观察屏幕上的显示,实现数字的输入。
c. 引导学生操作计算器上的运算符键,实现不同运算符的选取。
d. 结合实例,让学生操作计算器上的等号键,观察屏幕上的显示,实现运算结果的获取。
e. 结合实例,让学生操作计算器上的清零键,观察屏幕上的显示,实现清零操作。
2. 练习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计算:a. 让学生从上一节课学习的加减法运算中挑选出一些题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在纸上写下运算过程和结果。
b. 引导学生检查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比如是否忽视小数点、负号等。
c. 鼓励学生学会估算,并比较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的差异。
3. 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法和除法运算:a. 让学生观察计算器上的乘法键和除法键,并进行操作。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和解释,让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性质和操作方法。
b. 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法和除法计算练习,并检查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4. 提倡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复杂计算:a. 引导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进行较长数字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要求他们写下完整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b. 引导学生检查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包括小数点位置、数值大小等方面。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开方和求平方的计算。
2.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的百分比键。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计算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两条直线相交的概念,能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
最新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一、万以上数的认识1、万以上数的读写第一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准备: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3)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
(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猜一猜。
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一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
(2)认识数位分级。
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
①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②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
三、巩固练习提问: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四、全课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1题第二课时:多位数的读法教学内容:课本第3—4页例1、例2,“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1、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 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 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 教师:小明、小红和小强,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2 李老师也来到商店,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1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 引导学生汇报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
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 (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学生:7×13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100-7×13=100-91 =9(元)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
52+12×÷9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
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
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5 教师:想一想,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指名说说运算顺序。
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1 第7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 第7页,练习一,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 第7页,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2、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过程】出示教科书第2页例1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1:篮球每个35元,足球每个45元。
学生2:体育老师要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
教师: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学生:体育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教师: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在练习本上自己试一试。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学生1:我是这样做的:先算出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然后再加上买1个足球的钱,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5×4=140(元)140+45 =185(元)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35×4+45 =140+45=185(元)教师:请你(学生2)说说,你是先算的什么呢?学生2:先算买4个篮球—共要多少钱。
教师:他们都是先算出了买4个篮球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先算了乘法。
教师:这两道题该怎样计算呢?90×÷9+15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按什么运算顺序计算呢?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在一个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里,计算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页例3。
【教学目标】1 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探索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
3 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有括号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4+×172播放课件:小红与妈妈一起到服装商场去买衣服。
妈妈告诉售货员买一件成人衣服,售货员报价:78元。
妈妈:再买3件同样的儿童服装。
售货员:一共要213元。
小红:儿童服装多少钱—件呢?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究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怎样才能求出儿童服装的价钱呢?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 全班交流汇报,总结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13-78÷3213÷3-78(213-78)÷34 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算法。
教师: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应该先算什么呢?“78÷3”、“213÷3”分别表示什么?学生1:“78÷3”表示把成人衣服的价钱平均分成3份。
学生2:“214÷3”表示把买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的总价平均分成3份。
教师:这样求出来的,是一件儿童服装的价钱吗?学生:不是。
教师:第三种方法应该怎么算呢?先算什么?“213-78”表示什么?再除以3呢?学生1:先算“213-78”,表示3件儿童服装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2:再除以3就是求一件儿童服装要多少钱。
教师:第三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比较,有什么不同呢?学生1:第三种方法有括号,第一种方法没有。
学生2:第一种方法先算除法,第三种方法先算减法。
学生3:第三种方法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一种方法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算式里有了小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4 尝试练习。
教师:请看,你知道这两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同桌互相说说。
(125-87)×25455÷(102-97)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这两道题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运用1 算一算,并说说有什么不同。
100-72÷4(100-72)÷4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种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小括号的作用。
2 第7页,练习一,第4题。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读这两个算式,通过读让学生体会它们运算顺序的不同。
(1)100加10乘10的积,和是多少?(2)100加10的和,再乘10,积是多少?可以让学生反复读两遍,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然后再计算。
3 第8页,练习一,第5题。
这是两种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分清它们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进行计算,以利更熟练地掌握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4、解决问题【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1 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 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125×4+54340×2-120(90-25)×32情境引入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学生: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或让学生直接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
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1 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1:山雀每天吃害虫165只。
学生2:啄木鸟每天吃的害虫比山雀的3倍少45只。
教师:啄木鸟每天吃害虫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吗?学生:没有,比3倍少。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
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教师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
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或让学生直接观察例题插图),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