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1)
浅析移情训练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作用
浅析移情训练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作用作者:侯薇来源:《卷宗》2020年第01期摘要:攻击性行为被视为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中的一种不良行为。
近年来中外研究者发现,移情作为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抑制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中起到较好的作用。
因此探究适宜的移情训练能有效地帮助儿童学习理解和关心他人,从而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这对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和幼幼关系至关重要。
同时,为亲子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心理学教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
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移情1 移情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为有效评估移情在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中的作用,我们必须先了解移情的定义。
移情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认知性的,指对他人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接受;二是情绪性的,指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的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
移情中认知能力和情绪反应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只有认知他人的观点,才能产生替代性情绪体验。
提到移情,诸多中外研究着重于它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认为它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因。
但也有研究者开始探究移情与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提出,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通常在理解他人立场、关注他人需要、意识不良后果等方面表现出困难和缺乏动力;移情和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行为呈负相关关系。
2 移情训练在实验中发现,儿童的移情能力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得以提高。
心理学家Feshbach以他的移情三成份模型为基础开展移情训练,发现儿童的情绪情感确认能力、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情感反应能力均有提高,最终实现了提高其移情水平的目标。
杜红梅在她的研究中筛选出33名儿童,分为实验班18人,对照班15人。
实验班通过团体和个人的移情训练后,与对照班进行移情量表得分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在喜、怒、惧三种情感上移情水平出现显著的差异。
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引言5-6岁是儿童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而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时期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同理心、合作关系的形成以及对他人需求的关注等,是其对待他人感受的能力和行为表现。
而移情训练作为一种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被广泛研究和运用。
本文旨在探讨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移情训练概述移情训练,也被称为同理心训练或情感训练,通过培养幼儿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关注,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移情训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培养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
幼儿需要学会辨认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以便能够更好地分享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其次,培养幼儿的同理心能力。
同理心是指对他人感受的共情和关注,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最后,培养幼儿的合作与分享能力。
合作与分享是幼儿在社交互动中将同理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方式。
通过游戏、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分享能力,帮助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好地表现亲社会行为。
移情训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移情训练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
以下将从同理心、合作与分享以及社交关系等方面来讨论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首先,移情训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同理心。
研究发现,经过移情训练后,幼儿对他人的感受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共情能力。
他们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关注他人、理解他人的态度,并主动提供帮助。
此外,移情训练还能够促进幼儿对他人需求的关注,培养出更多的关爱和同情心。
其次,移情训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与分享能力。
通过合作游戏和小组活动,幼儿能够学习到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和解决冲突等。
他们会更愿意与他人分享,并学会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目标。
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
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案例介绍李某,男,6岁,小学一年级学生,脾气暴躁,常因一点儿小事就对同学拳脚相加,在班里人称“小霸王”。
如看到同学有好的玩具,伸手就拿,有时还用武力抢夺。
李某的父亲是下岗工人,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嗜赌,性情暴躁,蛮横不讲理,经常打骂妻子和孩子,对孩子不管不问。
案例分析李某表现为较强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生物因素儿童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
有些兴奋、冲动和攻击性强的儿童常常是对他们的父母特质的继承,基因确实影响个体的兴奋水平。
2.社会因素社交因素、同伴关系是产生攻击行为一个因素。
小学是同伴交往的集体,儿童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
同伴关系差、社交技能缺乏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被拒绝的儿童往往会对来自同伴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归因,认为别人都是怀有敌意的,所以会更加频繁地使用攻击手段,从而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恶性循环。
电视传媒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它表现为,它教给儿童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并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它使暴力“合法化”,并习以为常。
经常观看有暴力行为电视节目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3. 家庭因素家长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冷漠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他们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
这些冷漠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
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往往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失去了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机会。
辅导方法1、创造不利于产生攻击行为的环境。
父母要给孩子提供较为宽敞,提供丰富的娱乐器材,这样就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阻止孩子接触不良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
家长对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电视、影碟等要严加限制,避免接触,万一接触也要以批判的态度从正面加以引导。
2、教给儿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所能得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少于一般儿童。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何伟健吴思远梁熙维[摘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
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对其中的媒体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正确使用媒体的角度提出矫正的相关对策。
在个人内部冲突和社会性冲突中有的儿童缺乏有效的方式化解,于是采取攻击行为,阻碍了社会化发展。
只有正确认识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小学生克服攻击行为,学会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儿童;现状;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儿童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不仅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美国,在整个西方国家如此,中国也受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困扰。
可以这么说,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针对这样一种严峻形势而制定的,同时,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乃是证明社会认知具有内隐性的突破口,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极具迫切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行为,就是攻击,也称侵犯,也称侵犯或侵犯行为。
而对于攻击行为这一概念,学术界对其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方式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实例研究。
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1.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攻击是指个人或者团体有意地攻击或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或者损害他人财物的反社会行为。
儿童, 甚至是成年人都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言语攻击,即指通过取笑、讽刺、诽谤、谩骂、背后说别人坏话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格欺侮, 或者是恶意造谣中伤他人, 破坏别人之间的关系。
二是身体攻击, 即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是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工具攻击他人身体。
三是损害他人财物, 比如用暴力抢走他人的东西。
攻击性幼儿行为研究
攻击性幼儿行为研究作者:吴洁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55期儿童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
六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期间,让我发现幼儿园孩子攻击性的不良行为时常发生,而且那些具有明显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小朋友会对其产生疏远感,一般会说:“我不爱跟他玩,他老是打人。
”“我不喜欢XX。
他老是要抢我东西的。
”而且由于他态度不认真,无纪律性,常常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到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孤立的环境中成长,必定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一般把引起别人不安甚至恐怖的敌对性和侵犯性的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
这类行为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
例如:打人、咬人、用东西砸人、骂人、独霸、控制欲等。
如果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行为在身上经常出现,这种孩子就是攻击型的。
倘若不及时矫正,对孩子和社会都是非常有害的。
二、研究背景(某一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及主要问题概述在我所接触的幼儿中,有一个长相可爱,让人第一眼看到就非常惹人喜欢的男孩子。
此幼儿个性张扬,淘气,霸道,较急躁,控制欲强,外向,情绪化,多动,反应力很快,接受能力强,言语多。
在与其相处的半年中,我经常接到其他小朋友对他的控告。
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他的注意力也非常不集中,小动作不断,喜欢去干扰旁边的小朋友,被教师多次点名提醒后仍然不改。
每次最终因为他的干扰而导致与旁边的小朋友发生冲突行为。
针对幼儿的表现,我对其家庭背景也做了调查研究。
此幼儿在家表现比在园表现更加张扬,控制欲强,习惯指挥他人,脾气任性,急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发生攻击他人行为。
2 分析形成原因教师:主要向本幼儿奶奶反映孩子在园的表现。
家长:(1)工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孩子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2)孩子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
平时做事情动作较慢,对事物很难保持较长的兴趣。
移情训练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
移情训练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作者:李娟来源:《天津教育·中》2020年第09期【摘要】攻击行为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不良社会行为,在幼儿时期,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幼儿健康成长。
移情训练能够提升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对矫正幼儿的攻击行为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相较于其他方法,移情训练简单易行、实用性较强,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移情训练;幼儿;攻击行为;影响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6-0177-02【Abstract】Aggressive behavior is a relatively typical bad social behavior. Parents and educators need to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it and carry out timely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 in the early childhood.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 be guaranteed. Empathy training can improve children’s ability to perceive and understand other people’s emotions and emotions, and has a good effect on correcting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 vior. Compared with other methods, empathy training is simple and practical,and it is effective for children’s mind and body. Development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Keywords】Empathy training; Young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 Influence幼儿的攻击行为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一样,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摘要:在幼儿的交往中常常会出现种种不协调的关系,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就是其中的一种。
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极不成熟,生活经验少,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因而适度频率和强度的攻击性行为应该说是一种特定年龄阶段的自然表现,是幼儿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但是,如果一个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过高,攻击方式过于激烈的话,那就成为问题行为了。
过高频率的攻击性行为不仅阻碍幼儿正常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还容易导致情绪障碍和人格异常。
如果不及时进行引导而纵其成为习惯,还可能成为少年犯罪的隐患。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任何行为都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幼儿行为的攻击性有其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的影响。
并不是说父母把具体的行为遗传给了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过程较强、情绪容易激动等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
2.父母的育儿态度。
这是促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因素。
一般情况下,在倾向攻击性或对攻击性行为持容忍或放任态度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最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3.幼儿的个性特点。
这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先决条件。
如外倾气质的幼儿比其他气质的幼儿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自控力和坚持性差的幼儿和对人态度自私自利的幼儿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4.同伴的退缩可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同伴的反攻击可减少侵犯者的攻击性行为;同伴的拒绝和忍让会使攻击者情绪受挫,容易发生更加频繁的攻击性行为。
5.教师对幼儿的态度。
这是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攻击型幼儿由于同伴关系不好而频频与教师交往,教师若拒绝或否定他们或对他们不公正,会加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二、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过去教育者多采用压制的方式,现在似乎又走向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其发展的趋势。
因为有很多人认为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富有竞争性和进取心,将来不会被欺负,在社会上“站得住脚”,有些家长还有意教孩子攻击别人。
基于情绪教育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矫正策略
基于情绪教育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矫正策略【摘要】现代社会中,幼儿攻击性行为成为家长和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基于情绪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矫正策略。
在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与分类部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攻击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部分详细介绍了幼儿可能表现出的动作和言语攻击。
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部分揭示了幼儿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和情绪因素。
基于情绪教育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部分分析了情绪教育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机制。
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部分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矫正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了情绪教育在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并提出有效的矫正策略。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情绪教育、矫正策略、原因、影响、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定义、分类、表现形式。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攻击性或暴力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给幼儿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幼儿攻击性行为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幼儿攻击性行为不仅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健康成长,还可能引发家庭纠纷、学校暴力等社会问题,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矫正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随着情绪教育理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家庭开始注重幼儿情绪的培养和管理,希望通过有效的情绪教育来减轻和预防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目前对基于情绪教育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矫正策略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本文旨在通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原因、情绪教育的影响和矫正策略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情绪教育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性,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基于情绪教育的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矫正策略,深入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情绪教育来影响和矫正这些行为。
基于情绪教育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矫正策略
基于情绪教育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矫正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家长和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之一,这种行为不仅对幼儿本身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周围的环境和他人。
攻击性行为可能表现为打、踢、咬、推等各种形式,给周围的人和其他幼儿带来伤害和困扰。
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与幼儿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幼儿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因为情绪受到了负面刺激而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通过情绪教育来帮助幼儿有效地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有效预防和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实施情绪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仍然存在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情绪教育的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实用的指导。
1.2 研究意义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情绪发展最为脆弱的阶段,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对其身心发展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深入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矫正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存在不仅给幼儿本身带来负面影响,还可能对周围的人产生伤害。
通过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消除这种消极行为,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矫正策略对完善情绪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情绪教育在幼儿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深入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与情绪教育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发展幼儿情绪教育模式,提高其有效性和针对性,为幼儿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矫正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探究基于情绪教育的矫正策略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中的作用与效果,为幼儿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及实际操作指导。
通过分析情绪教育在幼儿攻击性行为上的影响,揭示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及机制,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矫正策略。
儿童依恋、移情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儿童依恋、移情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赵欢欢;张和云;王福兴;周宗奎
【期刊名称】《心理研究》
【年(卷),期】2012(005)003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良的社会性行为。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过程.其中依恋和移情是影响攻击性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
通过分析近年来有关依恋或移情的单一因素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儿童依恋和移情通过复杂的作用共同抑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未来研究应该在概念界定、研究方法、测量方法以及研究领域及指标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探索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深层机制。
【总页数】7页(P34-39,77)
【作者】赵欢欢;张和云;王福兴;周宗奎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4;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4.1
【相关文献】
1.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J], 任朝霞
2.皖北某地区小学高年级留守和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父母依恋状况及其关系分析
[J], 姚荣英;刘峰;庄蔚然;张建明;刘馨宇;付连国
3.中学生依恋、自我分化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J], 许学华;李颜苗;麻丽丽;李晓鹏
4.浅谈儿童攻击性行为和母亲抑郁症的关系 [J], 许晓童
5.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状况关系的研究 [J], 俞施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控制策略
城乡医疗网,铺百姓健康路——山东省菏泽市经济开发区关注民生发展卫生事业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控制策略“病有所医”是健康的基本保障,随着山东省菏泽市经济开发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市民的健康指数也不断提高。
近日,笔者走进菏泽市经济开发区陈集镇中心卫生院,医院的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住院部等科室设置,基本覆盖了群众日常就诊的门类。
“这几年乡镇卫生院的环境越来越好,新增了不少仪器,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
”患者刘述芝细说着乡镇卫生院的变化。
让刘述芝感慨的是,现在医生和护士服务态度都很热情,问得很详细,各方面检查做得都比较周到。
服务好,看病专业,百姓信得过,来这里看病的人比较多。
起初,由于该院受设施、设备、人才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周边群众就医更多选择到市里的大医院。
“当时医疗设备简陋,科室布局较乱,病房里也没有空调,完全跟不上医疗卫生发展需求。
”对于曾经的窘境,该院院长朱兴文深有体会。
后来,朱兴文经过多方面的协调,在上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重新调整了陈集镇中心卫生院的整体布局,合理规划了科室,新建了门诊综合楼,住院部的病房也得到升级改造,配备了空调,提升了医疗环境。
据介绍,卫生院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添置了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一批医疗设备,能够对常见病、多发病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为临床检查和治疗提供了“硬”保障。
作为基层群众“家门口的医院”,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群众看病的便捷程度。
为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充分利用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在辖区范围内进行乡镇卫生院的提标改造。
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医院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服务环境得到优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笔者来到经济开发区岳程街道东南隅社区卫生室,只见这里治疗室、观察室、康复室等宽敞明亮,就医条件让人踏实放心,乡村医生正在问诊前来看病的村民。
观察研究设计 儿童移情能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儿童移情能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1.关于攻击行为的研究攻击行为是儿童最主要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儿童个性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
攻击性行为发展具有阶段性、持续性的特征,所以在幼年时期发生的、尚未形成固习的攻击性行为,若不及时加以控制和矫正,在成年以后就可能会固性地表现在社会行为之中,造成家庭的不睦,同事关系的紧张,甚至危害他人安全和社会安定,从而给自身生涯发展代理极大的不利。
所以,对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继而寻求有效的控制方法,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者致力研究的课题。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心理学研究者在攻击性行为定义、影响因素、起因以及控制策略、行为矫正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有效的研究。
1.1 攻击行为的分类Dodge和Coie根据行为的起因把攻击划分为发起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Hartup根据行为者的动机把攻击划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Lagerspetz和Bjrkqvist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和类型学知识把攻击行为划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简介攻击。
1.2 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及其矫正影响攻击性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内外因素有很多,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生物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1、教会儿童合理地宣泄。
2、营造氛围,环境育人。
3、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
1.3 关于攻击行为的研究内容早期关于攻击行为的研究,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攻击行为的表现的研究,包括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发生的频率,多发的事件,发生的原因,多发的对象,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攻击性行为的特点等,这些研究主要采取观察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第二,关于攻击性行为的原因的研究,包括攻击性行为儿童的认知特点、个性特点、社会关系、成长环境等等,这类研究主要是一些相关性分析的调查研究;第三关于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和纠正。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页2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_页2,移情性儿童是在情绪性攻击反应出现之前利用了移情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其愤怒情绪的。
移情对工具性攻击或敌意性攻击同样具有抑制作用。
对此,既有实验证明亦有理论依据。
实验结果表明,移情促发的行为与攻击行为是不相容的。
比如在对一系列关于利他、分享、慷慨等行为的调查研究中,移情被证明为是儿童做出此类行为的关键中介因素。
Feshbach[3]认为,攻击行为具有较多的敌意,容易造成冤冤相报的局面,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同情和关注他人能力的途径,因为个体的积极反应往往会被愤怒和狂乱所压倒。
年龄较长儿童比幼儿更容易表现出攻击与亲社会行为的不相容现象;男孩与女孩相比也是如此。
简单地说,一个能够考虑他人及具有理解他人需要和情感的移情能力的个体可以成功地抑制攻击性,并因此促进亲社会行为。
从理论上看,移情亦被认为是攻击的抑制因素。
攻击行为会引起受伤害者的痛苦和悲伤。
如果攻击行为的始作俑者是一个移情性男孩,那么看到对方的痛苦和悲伤就会诱发他的伤感情绪反应,于是,这种替代性的移情情绪反应就导致了个体攻击性的降低。
Olweus(1993)对挪威和瑞典中小学儿童欺侮行为的研究表明,在中小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间的欺侮和被欺侮率呈下降趋势。
AhmadY和SmithP.K(1993)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社会化,他们比以前更清楚什么行为是可接受的,而且更能体会到别人被欺侮的感情[11]。
Feshbach[3]的移情三成份模型进一步解释了移情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作用。
Feshbach[3]认为,移情包括两种认知成分和一种情感成份:认知成份是辨别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及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情感成份是指情绪反应能力。
移情就是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是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它是三种成份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辨别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能力。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若要对另一个人的情绪反应产生移情,此人必须能够从不同人的不同情绪状态中区分和辨认出相关的情感线索。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我国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一、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概述(一)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概念20世纪以来,儿童攻击性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心理学家帕克和斯雷比指出,"在本世纪过去的岁月,很少有课题像攻击及控制那样引起如此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关注"。
的确,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始,直到近年来的认知心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儿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于攻击性的定义是各种各样的。
弗洛伊德等人认为,攻击和争斗是人与动物的本能;驱力论认为,攻击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学习到的;社会认知论认为攻击是因为攻击者对于社会信息的错误知觉而引起的;社会生态学者认为,个体周围环境的每一个影响源都可能引起攻击。
人类的攻击是一种普遍现象,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儿童时期出现的攻击行为较多的是打人、咬人、骂人、说脏话、叫别人的绰号,以及用表情、手势和其他体态语言引起他人气恼。
另外还有一些不明显的攻击行为,例如,在暗中给别人下绊,告诉别人不要和某某人玩;自己生闷气、有意伤害自己的身体等等。
攻击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而且对儿童的今后的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
那么到底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
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
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二)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这期间,年轻的父母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很容易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稍不如意,就以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