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评审面试说课稿--《黄鹤楼》
教案 黄鹤楼
教案黄鹤楼教案黄鹤楼教案目标:1. 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于黄鹤楼的好奇心。
步骤二:背景知识(10分钟)给学生讲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建造时间、地理位置、建筑特点等。
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辅助讲解。
步骤三: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一篇关于黄鹤楼的文章,并提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
问题可以包括黄鹤楼的建筑风格、文学作品中的黄鹤楼描写等。
步骤四:讨论与分享(15分钟)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他们对于黄鹤楼的印象和感受,并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例如历史意义、文化价值等。
步骤五: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于黄鹤楼的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短文。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例如引导学生描述黄鹤楼的外观、内部结构、文化意义等。
步骤六:展示与评价(10分钟)让学生互相交换他们的写作作品,并进行展示与评价。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评价标准,例如语言表达是否准确、观点是否清晰等。
步骤七:总结与延伸(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延伸阅读或研究的建议,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黄鹤楼的相关内容。
教学资源:1. 黄鹤楼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 关于黄鹤楼的文章和阅读理解问题。
3. 学生写作练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评估:1. 学生在阅读理解环节的参与度和答题情况。
2.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3. 学生在讨论与分享环节中的表现和观点贡献。
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黄鹤楼,进一步了解其建筑风格和历史意义。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黄鹤楼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影响。
3.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艺术创作,例如绘画、摄影等。
教案撰写完毕后,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结合。
《黄鹤楼》说课稿 初中语文教师编招聘面试
《黄鹤楼》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下面,我将从说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黄鹤楼》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篇课文唐诗五首中的一首。
体裁是七言律诗。
本首诗歌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二、说学情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中的学生并不陌生,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为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走进古诗文,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文章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妙处;了解律诗知识,学会划分律诗的节奏,能说明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掌握诗文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诗歌大意,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妙处为我的教学重点;初步掌握诗文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理解诗歌中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语句特点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词析句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故事导入的方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黄鹤楼》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黄鹤楼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特点,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掌握黄鹤楼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建筑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黄鹤楼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简单介绍黄鹤楼的知名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呈现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问题一:“你们是否听说过黄鹤楼?”•问题二:“你们对黄鹤楼了解多少?”阅读课文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2.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归纳黄鹤楼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3.教师辅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包括首尾呼应和修辞手法等;2.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课文所描绘的场景和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3.学生就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解释和理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朗读与模仿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语音语调的模仿和表情的表达。
互动讨论1.分组讨论,学生就黄鹤楼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展开辩论;2.学生就课文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如诗人乘舟观黄鹤的情景、黄鹤楼的建筑特点等。
2023年《黄鹤楼》说课稿
2023年《黄鹤楼》说课稿2023年《黄鹤楼》说课稿1教材简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讲的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好朋友孟浩然去扬州的事,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纯真友情。
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专题组材,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要相互关爱。
这首诗的作者是有着“诗仙”美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借景抒情。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之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情景交融,含吐不露,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语言表达、自主学习及创新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打算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在读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在读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在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情。
让学生背一背自己平时积累的古诗,让他们比赛背,看谁背得多背得好;然后加大难度,让他们听《送别》的音乐,背抒发离别之情的古诗,学生应该能联想到学过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诗句;接着,就导入新课。
二、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从题入手,初读古诗。
首先,我让学生读诗题,在理解“之”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从这个题目当中能读懂什么。
我想学生应该能读懂“在黄鹤楼送朋友”,“朋友是孟浩然”,“孟浩然要去广陵”等这些内容。
并相机和学生一起交流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理解下文的“西辞”。
然后我问学生:除此之外,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他们是什么时候分别的、送别时的情景如何、他们之间的友情怎样?”等等。
黄鹤楼说课稿
《黄鹤楼》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黄鹤楼》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建筑艺术”为主题展开。
《黄鹤楼》是一篇古代建筑的碑记,也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介绍了黄鹤楼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出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本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以“仙”字贯穿全文。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极具文采,使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一样,因文而更有名,因文而更使之流传千古。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熟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3、学会欣赏本文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
4、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了解黄鹤楼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情由于本课是一篇古代建筑的碑记,也是一篇文言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1、学会欣赏本文严谨的结构和优美准确的语言。
2、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并体会作者的感情三、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 、采用电教手段,使教学形象化。
利用多媒体,直接呈现黄鹤楼的图片,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可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去体悟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感情。
黄鹤楼说课稿
《黄鹤楼》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文章出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十四课《短文两篇》之一。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五大方面对本文教学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本单元介绍了古今中外闻名于世的建筑,有巍峨、雄伟、庄严地人民英雄纪念碑;有钟山南麓巍巍的中山陵;还有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和体现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
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可以领略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黄鹤楼》一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的感情。
本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
是本单元中第一篇说明古代建筑的文章,是了解古代建筑的代表文章,又对后文《于园》的教学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
由此可见,本文的教学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说明的方法。
3.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查资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的原因。
2.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名建筑的优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名胜山水的思想。
教学重点为: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欣赏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奇、美。
教学难点为: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说教法结合新课标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所以,本节课我采用“预习、反馈、辅导、训练”的四步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预习”是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做到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黄鹤楼说课
读读悟悟品味深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安化萸江学校的张寒雨。
今天,非常高兴能代表我们团队和大家一起交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教学,一起感受古诗学习的快乐。
我将从以下几个流程进行说课。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们知道:中年级古诗教学的目标是:能诵读诗文,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了解诗文大意。
本课的教学时间只有30分钟,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二、结合学情说目标:1、认识5个生字,正确读写“陵”及其他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送别的情境,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们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送别的情境,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灵动课堂说过程本堂课结合《新课标》理念进行设计,我们将采用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的目的。
具体的教学方法是:(1)以朗读促感悟。
(2)以合作促交流。
(3)以想象促说话。
本堂课,我们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复习古诗,读题解题。
2、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3、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感悟诗情。
5、资料拓展,情感升华。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不在这里一一阐述。
怎样引领学生透过文字领悟诗中的深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将重点和大家谈谈,我们是如何突破这个难点的。
简单来说,我们准备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1)理解诗歌内容,想象送别场景。
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我们抓住“烟花三月”这个词,利用课件出示图片,结合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训练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黄鹤楼》说课稿
《黄鹤楼》说课稿一、教材《黄鹤楼》,是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二篇。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古代诗文中歌咏山水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反复诵读,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二、学情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基础,一方面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诗歌的初步欣赏,另一方面,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声音(朗读和吟唱)来体现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得吟诵者得语文,吟诵是诗词学习的有效途径,据此及初二学生的学情特点,笔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悲凉惆怅的情感(重点)。
2.感受诗歌超凡的立意,浑成的气象及音韵美(难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悲凉惆怅的情感。
难点:尝试吟诵,感受诗歌超凡的立意,浑成的气象及音韵美。
四、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如下:在听读和诵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对诗歌形成整体上的认知。
接着,结合课下注释及资料,多层面探讨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然后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尝试吟唱,来体会诗人仕途不遂的失意及浓郁的乡愁。
最后,背诵全诗。
1.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宋·严羽《沧浪诗话》有言:“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
”连“诗仙”李白游黄鹤楼时也感慨“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的诗就是《黄鹤楼》,可见其魅力之大,今天我们来感受这首诗的精妙。
(二)吟诵感知1.听读。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教师多媒体出示朗读符号批注范式。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及简单批注法写朗读脚本,为下面三个活动做准备,如着重号表示重音,用喜欢的颜色圈出景物,用波浪线划出修饰词等。
此活动目的使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体会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师职称评审面试说课稿--《黄鹤楼》
教师职称评审面试说课稿--《黄鹤楼》教师职称评审面试说课稿说课稿学校:泗洪县龙集中学内容:《黄鹤楼》编辑:时间:2019年11月1日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及注释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教学目标: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出示课件)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
《黄鹤楼》 说课稿
《黄鹤楼》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它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是唐诗中的佳作。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能够让学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但对于诗歌的深层内涵和艺术手法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在学习中可能会缺乏耐心和细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语言、韵律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诗歌鉴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深层内涵。
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
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引言】在中国教育界,说课稿一等奖无疑是一项崇高的荣誉。
近日,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篇文章将围绕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的得主、说课内容以及背后的教学技巧与策略展开介绍。
【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位于长江之滨的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
黄鹤楼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声大噪,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说课稿一等奖意义】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不仅是对得主教学能力的肯定,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褒奖。
说课稿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一等奖的说课稿更是具备较高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对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说课稿内容概述】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的得主针对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之呈现给学生。
说课稿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既突显了黄鹤楼的历史地位,又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
【说课技巧与策略】在说课过程中,得主运用了多种教学技巧与策略,使课堂生动有趣。
首先,得主注重导入,通过讲述黄鹤楼的传说引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得主善于利用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黄鹤楼的历史与文化。
此外,得主还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说课内容更加形象直观。
最后,得主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结论】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得主以独特的教学魅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课堂。
通过对这堂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工作者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探索。
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
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原创版)目录一、黄鹤楼简介二、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的意义三、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的评选标准四、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获奖者的表现五、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对知识类写作的启示正文黄鹤楼,位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是武汉市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 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 1985 年。
黄鹤楼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的美誉。
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 51.4 米,底层边宽 30 米,顶层边宽 18 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 72 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 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
黄鹤楼公园是国家重点公园,也是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是武汉市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是对于黄鹤楼相关的知识类写作的一种荣誉,是对于写作者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评选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有着一套严格的标准,不仅需要写作者对于黄鹤楼的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有着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写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文字功底,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展现黄鹤楼的魅力。
获得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的写作者们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他们的作品不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还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将黄鹤楼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是黄鹤楼知识类写作的优秀代表。
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对于知识类写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知识类写作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才能够通过文字将知识的魅力展现出来。
黄鹤楼说课稿一等奖
黄鹤楼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首中国传统诗歌《黄鹤楼》。
《黄鹤楼》是唐代文学家崔颢创作的一首长诗,描绘了他怀念家乡的情感和对黄鹤楼的赞美。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黄鹤楼》共分为四十九首,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写成。
整首诗以崔颢远离家乡,望故乡黄鹤楼的情景为线索,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一至第三首,崔颢描述了他远离家乡,乘船而行的情景,通过描写长江的波涛和长空的落霞,将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接着,第四至第十八首,崔颢提到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楼中的英雄人物,表达了他对黄鹤楼的仰慕之情。
接下来,崔颢在第十九至第二十四首呼唤着自己的故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他思念的对象既是乡亲们的人情味,也是故乡的山川湖海。
最后,崔颢在第二十五至第四十九首,写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黄鹤楼的追忆之情,手握笔从长云洗根发、手挥雕翰章龙楼的气象之处,表达了他渴望重返故乡的心愿。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首先是形式特点,整首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每首四句,押韵平仄工整,节奏明快流畅。
其次,崔颢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同时,崔颢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通过描写长江与黄鹤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最后,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首诗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黄鹤楼》,崔颢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现了对故乡情愫的浓烈和对黄鹤楼的景仰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离别故乡的苦楚和对黄鹤楼壮丽景色的赞美,既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又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总结一下,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思念的优秀唐代长诗。
通过对黄鹤楼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融合,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首诗既展现了作者个人情感,又具有普遍的人文情怀,堪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明珠。
谢谢大家!。
初中语文《黄鹤楼》说课稿
初中语文《黄鹤楼》说课稿各位教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
对于教材的深化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头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黄鹤楼》选自部编版八班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单从诗作本身来说,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
诗人在仕途失意之时,登临古迹黄鹤楼,看到眼前之景,不由得诗兴大作,于虚实交叉间写就了一首自然旷达、音韵和睦的诗。
此外,还因"诗仙'李白对这首诗的推崇和敬佩,更为此诗增添了一抹值得品尝的亮色。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向的同学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八班级的同学已经学过无数首古诗,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悟感知诗歌的大意和情感。
但是,对于诗歌中包含的较为细腻的意蕴美和不怜悯感,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同学语文素质'的基本理念动身,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控制重点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味古诗情感。
2.通过老师范读、同学小组研究、品词析句等方式,理解诗歌大意,体味作者情感。
3.感触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按照同学已有的学问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味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感触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说教学办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积极权交给同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同学采纳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研究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同学牢牢地吸引住。
不但使同学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盼,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说课稿:黄鹤楼—唐·崔颢
说课稿:黄鹤楼—唐·崔颢01诗词背景诗人简介: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
《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昔费祎(yi)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那时它只是一个军事楼,三国统一后,此楼便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黄鹤楼逐步演变成官商行旅或宴请宾客的观赏楼。
然而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历代文人墨客都在此处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而崔颢所写的《黄鹤楼》是其中最经典的一首。
02词句赏析诗题“黄鹤楼”,此诗描写的是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观所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诗人慕名来到黄鹤楼,可是昔日的仙人已经驾鹤远去,眼前只剩下一座再寻常不过的黄鹤楼。
这句描写了黄鹤楼的近景,同时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黄鹤一去就再也没有返回,千百年来鹤去楼空,只看见白云悠悠地飘荡着。
诗人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同时,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景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川,平川、原野。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qi),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诗人笔锋一转,由先前的虚景转而描写眼前的实景,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碧树历历可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清晰可见。
向我们勾勒了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关,故乡。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上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这句描写了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03思想感情赏析诗篇以“愁”收尾,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惆怅的心情,同时和开篇的“昔人已乘黄鹤去”相照应,抒发了浓浓的乡愁。
这是一首吊古怀今的佳作,诗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语如联珠,后两句对仗工整、音律谐美。
语文《黄鹤楼》说课稿5篇
语文《黄鹤楼》说课稿语文《黄鹤楼》说课稿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黄鹤楼》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黄鹤楼》说课稿1一.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黄鹤楼》说课稿
《黄鹤楼》说课稿龙泉中学张林丽一、说教材:《黄鹤楼》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的最后一课,是一篇碑记,也是一篇短小精练的文言说明文。
本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节选部分只有115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疑,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所以我确立学习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了解古代的建筑艺术,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名胜山水的思想。
二、说教法: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前让学生分组商量本课学习的方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多媒体,广泛收集相关信息,扩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学习资料的运用和分类。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法,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语感让学生感受黄鹤楼的高大雄伟。
还让学生对文言词汇比较辨析,不断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课外拓展引申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提高其文言学习的兴趣。
三、说学法: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我课前让学生去收集黄鹤楼的相关资料。
先在小组内讨论筛选,也可以制作成课件,以便于展示。
学生在分组讨论筛选的过程中,锻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课堂上,学生朗读互相评议,能更透彻地掌握课文内容。
四、说过程。
首先以崔颢的《黄鹤楼》导入新课,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除此之外,黄鹤楼还有“天下绝景”的美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教学以朗读为主要的学习方法,我重视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自由读相结合,再到有感情的朗读、品读,使学生充分感受朗读带来的愉悦享受。
紧接着进入精读阶段,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交流讨论如何介绍黄鹤楼。
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黄鹤楼的雄伟高大,油然而生的热爱、赞美之情就水到渠成了。
《黄鹤楼》说课稿_1
《黄鹤楼》说课稿《黄鹤楼》说课稿1【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
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者和引导者。
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
力求让学生在与的氛围中学习,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
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设计思路】:“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
黄鹤楼说课稿
黄鹤楼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们将以黄鹤楼为话题,通过学习黄鹤楼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与传说故事,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文化底蕴以及民间传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2.掌握黄鹤楼相关的传说故事。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
三、教学难点1.理解黄鹤楼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传说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呈现一张黄鹤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建筑,引起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
2.新课讲解(15分钟)介绍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包括:-黄鹤楼的位置和建筑风格-黄鹤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黄鹤楼的典故和相关传说通过讲解使学生对黄鹤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引发学生的思考。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黄鹤楼的传说故事,并展示给全班。
要求学生从故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了解黄鹤楼对民间信仰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4.课堂互动(20分钟)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黄鹤楼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现代人有何启示?-你们认为黄鹤楼这样的传统建筑对于城市的发展有何影响?-你有没有类似于黄鹤楼的建筑在你们家乡?它是否有着类似的文化内涵?通过互动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黄鹤楼的意义,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拓展延伸(2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自行整理一个黄鹤楼的参观计划。
要求学生从黄鹤楼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相关传说等方面,来设计一个有趣且能够吸引游客的参观路线。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鹤楼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民间传说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作文,内容可以包括黄鹤楼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民间传说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职称评审面试说课稿说课稿学校:泗洪县龙集中学内容:《黄鹤楼》编辑:时间:2019年11月1日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及注释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教学目标: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出示课件)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
(学生读题。
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此人很慷慨。
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
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
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
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
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
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
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晴川”。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
(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生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8: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
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
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哦起来:(生读整首诗)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师的第一作品。
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当然,李白虽然这次没有留下什么诗作,但是不是白白走了一遭呢?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学生读,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生谈: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
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四、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
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来到了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板书:黄鹤楼起→用典引出黄鹤楼承→感慨仙人已去转→描写登楼所见合→抒发思乡之情说课稿一、说教材崔颢《黄鹤楼》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l2课《唐诗五首》中的一首诗。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古代诗文中歌咏山水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反复诵读,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己经具各了一定的古诗文基础,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诗歌的初步欣赏。
三说教学目标因为赏析诗歌是多年来中考试卷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再基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初二学生的学情特点,我把本首诗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意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
四、教学思路:我的教学思路是先在听读和诵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然后从不同的方而品味赏析诗歌的意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再总结赏析诗歌的方法。
最后用另一首乡愁诗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去运用学到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从而使乡愁这种情感也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五教学过程一、导八新课(用李白对崔颢黄鹤楼钦佩不已的事件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人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他就是崔颢。
崔颢曾经在黄鹤楼上提了一首诗,当李白去黄鹤楼游玩,也想题诗一首的时候,他看到这首诗,大喊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郁郁地转身而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叹不如的诗——黄鹤楼》。
二、简介黄鹤楼(让学生了解黄鹤楼景点的声望,为下文赏析做铺垫。
)(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情(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整体感知。
但是我没有用常规的借助注释解释诗意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听读、诵读,感知内容,体会诗情,再谈理解。
学生有感而发,内化其中。
) ’。
1、请同学们倾听名家朗诵《黄鹤楼》,欣赏画面,感知诗歌内容(播放康桥朗诵的《黄鹤楼》)2、学生齐读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