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君子知“怕”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

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

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

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

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

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

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

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

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

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

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

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

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

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

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A.个人应该懂得畏惧。

B.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应该心存畏惧。

C.人应该至少有两“怕”:一“怕”法律,二“怕”道德。

D.国家也要学会知道“怕”。

(2)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B.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3)下面这则材料如果作为选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里合适?请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材料】1956年,我国开始了原子武器的研究。

邓稼先奉命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两弹”分别于1964年和1967年爆炸成功,我国国防自卫武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A.④段
B.⑤段
C.③段
D.②段
【答案】(1)B
(2)D
(3)A
【解析】【分析】⑴这篇文章开头用朋友的例子以及作者的评价引出中心论点,引用孔子的话论证观点,接着阐述了一个人应该知“怕”,然后阐述了民族和国家应该知“怕”,最后总结知“怕”的意义,总结全文。

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

结合文章的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二段: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故选B。

⑵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

结合第四段内容可知,列举爱尔兰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将有的国家不知“怕”的心理和有的国家知“怕”的心理作对比,属于对比论证,故选D。

⑶这个材料说的是我国研究成功原子弹和氢弹,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知怕的表现;由此阅读文章可知,应该放在第四段,因为第四段论述的是“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故选A。

故答案为:⑴B;⑵D;⑶A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答题时应注意,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

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找到作者概括性句子。

⑵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⑶本道题考查分析论据的使用。

的同时也,准确把握全文中心论点、论证思路、文章结构,需要首先明确这个材料的内容,结合全文判断作答。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功名与功德
①“功名”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功业和名声”。

纵观古今,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

②孔子不反对追求功名,讲“见利思义”“富而可求也……吾亦为之”,但他尤其看重精神的
“功名”,认为“仁义”比功名更重要。

庄子对功名持超然的态度:“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他还认为追求功名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功名使得人们相互倾轧,使人丧失自由。

③科举时代,世人热衷功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功名意识深入千家万户。

人人能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便是明证。

面对世人追逐的功名,当代国学大师熊十力的见解:“所谓功名富贵者,世人以之为乐,志学者不以为乐也。

”世人因热衷功名、追逐功名,苦便随之而来;志学者因只求神清思澈,心地干净,便不以为乐,也不以为苦。

④追求功名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

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讲过一个小故事:一学生来旁听,思维迅捷,课后常与他磋磨学问,更兼意趣相投。

某日,这个学生踌躇着开口请求一封推荐信,他爽快应允,这学生便获得一份足够分量的“敲门砖”。

然而,推荐信一出他便再无踪迹,先前的所作所为成了功利的假象。

⑤这位学生想获取功名固然无错,只是功利思想太强。

像这种获取功名的做法,为仁德之士所不齿,而且这种人也很难有大作为。

功利如同厚厚的灰尘遮蔽着我们的眼睛,常常让我们忽略了追求功名的真正意义。

⑥追求功名时,我们还要积累功德,否则,即便拥有了功名也可能失去。

“功是善行,德是善心。

”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

从本质上讲,功德是利他的,是修养升华而成的一种帮助别人的智慧。

对待功名、功德的态度,可以映照出一个人的品格和胸襟。

焦裕禄心中只有“民利”,鞠躬尽瘁为兰考,从不考虑个人名利:钱学森坚决不同意为他自己立碑塑像,世人赞他“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他们这种“名利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对那些整天沉醉于功名富贵的人来说,不啻为一服清醒剂。

⑦,面对功名,我们要坚守本心,思想上保持一份清醒,行动上恪守一份理智。

在追求功名时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选文有删改)(1)在第⑦段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追求功名危害性极大,应保持心地干净。

B.追求功名为世人所认同,但应取之有道。

C.功德是追求功名的修养,重在克己利他。

D.积累功德,有助于我们正确树立功名观。

(3)梳理文章思路,完成填空。

文章从解说“功名”起笔,先阐述了________,然后议论了________,接着进一步阐明了________,最后归结出了________(中心论点)。

(4)你是否赞同第⑥段画线句的说法?请用举例论证或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理由。

【答案】(1)因此(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等)
(2)A
(3)①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②我们应正确对待功名(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③追求功名时我们要积累功德;④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功名观(我们要坚守本心,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
(4)【示例】①同意。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中所想的从来不是什么功名,而是如何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让“全中国人不再挨饿”,“造福全人类”,这足以反映他的品格和胸襟。

②同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在功名面前始终保持“神清思澈,心地干净”,他一心辅助刘备父子,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展现了令人称颂的品格和胸襟。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思考。

阅读文章,可知这篇议论文在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所以横线上应填写“因此”“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

(2)分析文章内容,可知第四段“追求功名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阐述了如何让正确对待功名,由此可知A项“追求功名危害性极大,应保持心地干净”说法不正确,B项“追求功名为世人所认同,但应取之有道”说法正确。

根据第六段“功德是利他的,是修养升华而成的一种帮助别人的智慧。

对待功名、功德的态度,可以映照出一个人的品格和胸襟”可知C项说法正确。

根据最后一段“在追求功名时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可知D项说法正确。

故选A。

(3)文章第一段解说什么是“功名”;第二、三段阐述了人们对待功名的不同态度;第四、五段通过列举反面事例“追求功名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第六段进一步阐明“追求功名时,我们还要积累功德”;最后一段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我们要坚守本心,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

据此作答即可。

(4)选取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名人事例来回答即可。

示例:同意。

陶渊明做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

一天,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

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因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乡下种田去了。

陶渊明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对待功名的态度充分证明了他的品格和胸襟。

故答案为:⑴因此(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等)
⑵ A
⑶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我们应正确对待功名(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追求功名时我们要积累功德;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功名观(我们要坚守本心,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
⑷【示例】①同意。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中所想的从来不是什么功名,而是如何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让“全中国人不再挨饿”,“造福全人类”,这足以反映他的品格和胸襟。

②同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在功名面前始终保持“神清思澈,心地干净”,他一心辅助刘备父子,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展现了令人称颂的品格和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明确分句关系,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⑶本题考查文章论证思路,首先通读全文,明确隔断内容,然后划分段落层次,总结文章论证思路。

⑷本题考查学生补充议论文论据的能力。

首先要明白论据的类型,然后从积累中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凡事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
①人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

有些人稍微遇到一些不合心意的事情,就开始消极对待生活。

实际上,悲观又消极的态度,只能让一个人变得更糟糕。

②喜欢从消极层面思考的人,很容易引起恶性循环,因为常常沮丧会让别人远离并且讨厌你,做事情就会开始变得不顺,而事情变得不顺以后,运气就会变差,运气变差以后又会继续觉得生活太不顺,就会形成一个死循环,永远无法脱离。

③如果我们的思想消极,那结果一定也是他的不好的方面去发展。

《吸引力法则》里面说:“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

”那些常常悲观看问题,觉得自己运气太差的人,一定会吸引来更糟糕的事情。

他们不懂得从一个更好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所以只好把不满推给生活。

就像有些人跳舞跳得不好,总是抱怨自己的鞋子穿着太硬。

④其实,许多时候,换一个思维去思考,也许生活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就像下雨一样,有人很讨厌,有些人却很喜欢。

在电影《贝拉的奇幻花园》里,在花园收拾的贝拉,突然间遭受到了一场大雨,她开始变得很沮丧。

邻居看出她非常讨厌下雨,于是告诉她:“不妨换个角度去看待这场雨。

下雨的时候,有些人只会跑到屋檐下找遮蔽物,把雨水当搞坏昂贵发型和让出租司机发横财的讨厌鬼。

而有人却觉得雨水美到窒息,就像从巨大熔炉落下的火花,甚至有国家会因为开始下雨而办舞会呢!”贝拉刚刚才觉得讨厌的事情,瞬间变成美妙的一切。

雨后初晴,她在邻居种满了异域风情花卉的花园里,看到了一道七色彩虹。

⑤原来,当我们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一座美丽的奇幻花园。

⑥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

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卖草帽。

老太太终日愁眉苦脸,对生活发愁不已。

一位大师路过,就问她:“老人家,你为何愁眉不展呢?”老太太伤心地说:“天晴的时候,我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一到下雨,我又怕卖草帽的女儿帽子卖不出去,所以天天都为她们俩发愁啊!”大师说:“老人家,你应该往好的方面想,如果下大雨的时候,你就为卖伞的女儿高兴;如果出太阳,就为卖草帽的女儿高兴。

因为不管下大雨还是出太阳,你总有一个女儿可以把自己的货物卖出去啊!”老太太听后,眉开眼笑起来。

⑦事情还是没有改变,但是当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向改变了,心态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乐观的女孩,她总是记不清老人说的到底说左眼跳财,还是右眼跳财,总之只要每次她的眼皮一跳,就会觉得自己的好运气要来了。

古语常说:“否极泰来。

”万事万物,发展到达了一个极端,一定会反弹过来。

⑧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心如死灰,度日如年。

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花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

那些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幸运的人,会越来越幸运,而那些总觉得自己很倒霉的人,就会越来越倒霉。

因为吸引力法则是这样说的:“你所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吸引来什么。


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心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所以,即便生活虐我们一万遍,我们也可以对待生活如初恋。

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

记住罗曼·罗兰说的话:“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9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第⑨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两个行进在沙漠的人都只剩下半瓶水。

一个说:“唉,只剩下半瓶水了。

”另一个说:“真好,还有半瓶水。

”后来,前者永眠沙漠,后者活出精彩。

(4)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比别人幸福?
【答案】(1)B
(2)道理论证。

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要溶易得到平安喜乐”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3)第⑥段。

这段材料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的观点。

与第⑥段论述观点一致,因此应放在第⑥段。

(4)①换个角度看问题;②凡事往好处想;③对生活要有所期待。

【解析】【分析】(1)①②③阐释出的是要积极对待生活,认真对待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够让生活充满无穷的趣味。

④⑤⑥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突出了不同的内容。

⑧⑨则是具体总结。

故本文的段落结构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故选A。

(2)“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是道理论证,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要溶易得到平安喜乐”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据此分析即可。

(3)“两个行进在沙漠的人都只剩下半瓶水……前者永眠沙漠,后者活出精彩”在文本中能够具体承接,应该放置在第⑥段,这段材料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的观点。

与第⑥段论述观点一致,据此分析即可。

(4)结合“不妨换个角度去看待这场雨。

下雨的时候,有些人只会跑到屋檐下找遮蔽物,把雨水当搞坏昂贵发型和让出租司机发横财的讨厌鬼”“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

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卖草帽。

老太太终日愁眉苦脸,对生活发愁不已”“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心如死灰,度日如年。

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花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答题要点。

故答案为:(1)B;
(2)道理论证。

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要溶易得到平安喜乐”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3)第⑥段。

这段材料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的观点。

与第⑥段论述观点一致,因此应放在第⑥段。

(4)①换个角度看问题;②凡事往好处想;③对生活要有所期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梳理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逐段分析。

(2)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3)本题考查的是论据的作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在理解所给材料的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论证了什么观点,放在哪里合适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人是一个高责的身份
鲁先圣
①在我们的社会中,究竟有多少个身份,恐怕谁都说不清楚。

因为,不仅仅社会上的行业有多少难以说清,同一个行业里又因为岗位和职务的不同身份也千差万别。

而且,就是具体到一个人,往往也有多个身份:在社会上一个身份,在家庭中一个身份,在朋友中一个身份等等。

②身份,是一个人的标志,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资本,更是一个人享有多少社会尊严的尺度。

③但是,不论有多少身份,我以为,读书人始终是一个高贵的身份。

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

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④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其实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标志。

一个拒绝阅读的人,是不可能有很高文化素养的。

⑤在现在的大学里,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

其实,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自己不过是一个专业工具,那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比如两个弹奏铜琴的人。

两人同样拥有熟练的演奏技巧,一个是有着丰富文化知识的人,他在用钢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一个却仅仅是个熟练的演奏者,他看重的仅仅是钢琴的技法。

他们最后的区别是:前者成了伟大的钢琴家,后者仅仅是个钢琴演员。

.
⑥很多海外的华人。

现在最苦闷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

他们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

过着优裕的生活,说着流利的外语,但是他们的内心却非常空虚。

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了文化的归属感,没有作为一个读书人的那份深厚和优雅。

说自己是华人,对于中华文化一无所知;说自己是外国人,自己又没有外国人的血统。

我们所熟知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就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他们都有着深厚
的中华文化修养,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华文明的一分子,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祖国文明的渴望和追求。

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从国内买了大量的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的课,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读书人。

⑦读书人往往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因为那样的读书失去了读书的真味。

黄山谷曾经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出了读书的真味精髓。

读书人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

这样的读书人,抛却了世俗和功利。

仅仅剩下一种美好而高贵的身份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认为读书人是一一个高贵的身份?请用原文回答。

(3)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读书人?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对于文章的结构思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⑧①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1)读书人是一个高贵的身份。

(2)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

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3)真正的读书人首先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而且应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他们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他们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

(4)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把很多海外华人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与李政道等华人科学家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加强文化阅读的重要,具体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

中心论点是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完整的话,一般会出现在题目、首段、末段这几个位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即:读书人是一个高贵的身份。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三段中的“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

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可提炼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四段中的“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可知:真正的读书人首先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

根据第五段中的“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可知:真正的读书人应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

根据第七段中的“读书人往往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读书人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可知真正的读书人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他们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