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母亲》的叙事话语与结构
《母亲》课文
《母亲》课文
(实用版)
目录
1.母亲的形象
2.母亲对子女的爱
3.子女对母亲的爱
4.母亲的影响
正文
《母亲》这篇课文通过描绘母亲的形象,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私爱意以及子女对母亲的深深敬爱。
文章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
首先,母亲的形象在文中被刻画得非常立体。
母亲是家庭的支柱,她照顾子女,关心丈夫,默默地为家庭付出。
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始终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她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和学习,还教育他们如何做人,怎样处理人际关系。
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充满爱心、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的形象。
其次,母亲对子女的爱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主题。
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她愿意为子女付出一切。
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为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操劳,她关心子女的健康,关注他们的成长。
母亲对子女的爱,是伟大的,是深沉的,是无私的。
同时,子女对母亲的爱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子女对母亲的深深敬爱。
他们感激母亲的付出,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他们尊重母亲,热爱母亲,希望能够回报母亲的爱。
最后,母亲的影响是本文的一个主题。
母亲的爱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母亲的教诲,让子女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母亲的榜样,让子
女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
母亲的影响,使子女更加坚强,更加勇敢,更加善良。
总的来说,《母亲》这篇课文描绘了母亲的形象,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以及子女对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
赏析散文《母亲》
赏析散文《母亲》关于赏析散文《母亲》关于赏析散文《母亲》母爱,从来都是平凡、伟大的。
此次征文里就有多篇涉及这个主题的文章,每每读来总能打动人心。
此篇依然是这样的,那就看文吧。
对于我们来讲,母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从古至今,人们赋予母亲、母爱太多的诠释,同时也给予了太多的内涵。
此篇《母亲》,作者就向读者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母亲,展示了她无私的母爱。
“午后的阳光有些斑驳,墙的色泽有些旧了,母亲坐在一把残破的椅子上,拆着电线丝。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引出了——母亲。
在这一段落里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了母亲的特点:苍老、辛苦、节俭、朴实。
此处,作者寥寥几笔,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真实,却给读者很多关于母亲的想象。
而最后一句“母亲的白发是年轻时的一夜白头。
”又给读者留了一个悬念,让读者慢慢解开答案。
既然给读者留了悬念,作者从第二段落开始直至倒数第五段基本上讲述了母亲的一生。
细数这些母亲走过的场景:从打小知道照顾妹妹——懂事。
应了那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亲生父亲病逝,母亲再嫁。
——忍辱负重。
一夜白头。
——焦心劳思。
自我记事起,就知道母亲每天都很忙碌。
——含辛茹苦。
不是母亲动作太慢,而是她想把最好吃的留给我们,她只吃剩下的。
——无微不至。
这一个个场景,淋漓尽致的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一个母亲的伟大和无私!作为读者,我们也会想到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仿佛都都看见过类似的场景,也许这时,我们的记忆里也会出现这样一幕幕的场景。
母亲,就是这样用行动描绘出母爱的内涵,诠释了母爱的真谛。
同时作者细致入微的通过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从而凸显母爱的伟大。
尤其是这句:“一直以来,我都知道母亲吃饭是家里最慢的一个,每次大家都下桌了,母亲还要吃上一段时间,才放下筷子。
一直我都以为,是母亲动作太慢。
直到这天,和母亲闲聊的`恍然间,我才突然醒悟,一直以来,不是母亲动作太慢,而是她想把最好吃的留给我们,她只吃剩下的。
《母亲》的分析
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的素材来源于1902年下诺夫戈雷德索尔莫沃区的工人五一游行及其组织者扎罗莫夫和他母亲的事迹。
母亲尼洛芙娜是小说最主要的人物形象。
她是一个从普通群众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典型。
小说开头时母亲时一个典型的旧俄时代工人的妻子和母亲的形象,“黯淡的眼睛里流露出工人区大多数妇女都有的那种愁苦不安的神情”。
她不但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利,经济上不能独立,而且还要忍受夫权的压迫。
过度操劳、挨打流泪是她生活的主要内容。
但也正是这种备受压迫的处境使她易于接受革命思想。
在小说的第四章,当母亲发现儿子在读禁书时,儿子和她进行了一次长谈。
巴威尔能正确理解母亲的生活,讲出了她的痛苦,这在母亲心中引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喜交集的感情,并使她第一次回忆和思考了自己的生活,被苦难折磨得麻木了的心灵开始复苏。
工人自学小组在家中的活动,使母亲了解了一些革命道理,启发了她的觉悟。
“沼地戈比”事件后,母亲答应去工厂送传单,虽然她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搭救在狱中的儿子,但这毕竟是她第一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加革命斗争。
五一游行是母亲成长的重要一步。
当听到儿子要举红旗并可能因此被捕时,母亲已不像过去那样只会软弱地流泪,而是强压住自己的悲痛支持了儿子的决定。
游行那天,她和儿子一同走上街头,面对挥舞着皮鞭的骑警,她精神抖擞的站在儿子身后。
游行队伍被冲散,巴威尔被警察抓走后,母亲从地上捡起被扯碎的红旗,向着街角还未散去的群众大声宣讲革命道理。
这时的母亲已开始自觉地参加革命斗争了。
巴威尔再次被捕后,母亲搬到城里和革命知识分子住在一起,她不仅积极参加送传单等革命活动,而且内心也变的越来越充实,人也变得稳重、坚强、开朗。
当母亲在法庭上倾听巴威尔的演讲时,她已完全理解了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
在小说的结尾处,母亲不顾暗探的毒打,向群众散发传单,进行演讲,她一边挣扎,一边高呼,“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这时的母亲和小说开始时早已判若两人,她勇敢坚强,具有革命理想,是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
母亲高尔基《母亲》简介
母亲高尔基《母亲》简介《母亲》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一个贫穷工人家庭的母亲为主人公,通过她的艰苦生活和不幸遭遇,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人类的尊严。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佩利卡诺娃的母亲,她是一位贫穷的工人妇女,生活在一个苏联小城镇。
佩利卡诺娃的丈夫是一位酗酒的工人,他不仅不赚钱,还经常欺负妻子和孩子。
在这个家庭中,佩利卡诺娃成为了支撑整个家庭的中心人物,她不仅要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还要出去打工赚钱养家。
在小说中,佩利卡诺娃经历了许多不幸的遭遇。
她的儿子帕维尔被警察逮捕,因为他参加了一次工人罢工,而佩利卡诺娃为了拯救儿子,不惜到处求情,甚至去找警察局长,但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救出儿子。
佩利卡诺娃的丈夫也因为酗酒而死去,让她不得不面对孤身一人的生活。
尽管佩利卡诺娃经历了许多不幸,但她却始终保持着坚强和勇气。
她从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孩子的爱,不断地奋斗和努力。
她的母爱和毅力感动了周围的人,也成为了小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母亲》是一部具有浓郁社会主义思想的小说。
它通过佩利卡诺娃这个普通工人妇女的形象,展现了苏联社会中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苦难和反抗。
同时,小说也呼吁人们要团结起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总之,《母亲》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文主义思想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对一个母亲的生活和遭遇的描写,呈现了人类的尊严和社会的丑恶,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这部小说不仅是苏联文学的珍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母亲高尔基《母亲》主要内容
母亲:无私的奉献与无尽的爱《母亲》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绘了一个母亲在艰难环境下的奋斗和牺牲,展现出母亲对子女的深爱与无私的奉献精神。
本文将从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描写以及主题论述三个方面来介绍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主要情节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俄罗斯,描写了一个虽贫穷但幸福的家庭。
母亲——聪明、善良而敬业的妇女,替丈夫带着小儿子尼洛姆艰难生活。
她努力工作,尽可能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给家人。
然而,一场洪水摧毁了他们所有的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
母亲即使面对这样的挫折,却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
她把所有的家当倾尽去买食物,即使自己饥肠辘辘,也确保儿子能够吃得好,并告诉儿子要节约食物。
她的无尽爱意在这个情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次,母亲发现尼洛姆表现出了一些悲观情绪,而且他不肯告诉她为什么。
通过儿子的一番描述,母亲发现他发现了一个蝶蛹,但后来却突然找不到了。
母亲细心倾听儿子的话,了解到他的痛苦所在。
于是,母亲立即明白儿子看到的蝶蛹被倒下的花瓶砸碎了。
她以神秘的方式告诉儿子,他们将会在这个杯子里找到蝴蝶。
于是,母亲凭借难以置信的耐心、无私的爱心,用自己虚弱的手引导儿子用碎裂的杯子寻找蝴蝶。
尽管杯子碎裂,她还是鼓励并告诉儿子要记住那个惊人而美丽的瞬间,因为它充满了希望。
人物描写母亲是本文的主角,她是一位善良而勤劳的女性。
她有着超乎寻常的母爱,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给家人。
她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并用自己的智慧激励着儿子。
高尔基通过细腻地描写母亲的举动和对话,展示了她的真实和深情。
尼洛姆是母亲的儿子,他是一个聪明而敏感的孩子。
他对母亲抱有无限的崇拜和爱戴,并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通过他的视角,读者也能感受到母亲的伟大。
主题论述《母亲》以母爱为主题,通过描绘母子之间的感人故事,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沉爱意和母爱的伟大力量。
母亲没有重新振作的道路,但她在不断的努力中磨砺自己的母性,为了儿子付出一切,并给予他希望和鼓励。
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深刻体现母性的伟大!
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深刻体现母性的伟大!原文:故事一:因为饥饿无力,我打碎了家里唯一的热水瓶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大爱和亲情。
故事二:母亲教会我什么是宽容和理解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故事三:母亲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乞讨老人的碗里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
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怜悯和同情。
莫言父亲与母亲故事四: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母亲
西方名著鉴赏《母亲》的赏析内容摘要:《母亲》是一部反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全景式的作品。
作品展现了俄国工人运动的整个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小组的成长,人民群众的觉醒。
而我想通过介绍《母亲》这部作品,来让读者能够更好的了解作者以及《母亲》这部小说本身。
我会分为五个方面来介绍《母亲》这部小说,作者介绍、《母亲》写作背景、《母亲》内容介绍、《母亲》里的人物性格分析、最后是《母亲》的文学成就。
关键词:高尔基《母亲》一、作者介绍《底层》的作者是高尔基(1868.3.28―1936.6.18)。
高尔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
他的父亲是木匠。
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
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
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
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
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二、《母亲》的写作背景想要更好的了解一部优秀的作品,就得好好的去了解一下那部作品的写作背景。
文学源自生活,又回归生活!《母亲》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是,20世纪初,在作家的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附近的工人区索尔莫沃,工人运动高涨。
1902年“五一”节,在社会民主工人党的领导下,工人举行了政治性的示威游行。
当时高尔基和地下党组织有密切联系,并熟悉工人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彼得·扎洛莫夫和他的母亲安娜·扎洛莫娃。
浅谈《母亲》的叙事理论
浅谈《母亲》的叙事理论“母爱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责任”。
““没什么。
”她难为情地走了出去。
但是,在厨房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她忍不住又走到儿子的身边!“我想问你一句话,”她说,“你总是看些什么书?””……从这些对话来看,我们知道这是高尔基《母亲》中的话语,很细腻的描写出了母亲和儿子之间的互动。
现在我们就进入高尔基的小说中,分析一下《母亲》的叙事理论等。
《母亲》是高尔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的问世,揭开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新纪元。
小说共分两部。
第一部重点写帕维尔·符拉索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和革命实践中逐步成长的过程。
第二部通过母亲彼拉盖雅·尼洛夫娜的精神觉醒,描写人民群众在革命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力量。
作品以1905年俄国革命中的工人运动为背景,集中描绘了攻读禁书、“沼地戈比”事件、五一游行、法庭斗争、车站被捕等中心情节。
本文摘要:我们在西方文论这门课中了解到了—叙事学属于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的理论,它主要研讨作者与叙事人的关系,叙事人和作品中人物的关系,作品的人物特性、叙事特点、叙事方式和结构,作品叙事和外部世界的相关性等。
其中叙事视点和结构占主要的地位,是当代叙事学理论关注的重心。
同样,叙事视点和结构也是本文谈论的主旨,本文从叙事视点和叙事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母亲》的叙事理论。
关键词:叙事视点叙事结构(一)叙事视点叙事视点即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什么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
按美国文论家艾伯拉姆斯的定义,叙事视点是指“叙述故事的方法—作者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小说的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景和事件”。
〈1〉叙事人的人称问题,即他在小说中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叙事,还是用作品中的人物“我”来叙事。
在高尔基《母亲》中除了作者的观点以外,还建立起了小说人物的观点。
在《母亲》中,高尔基十分突出地建立起尼洛夫娜的观点。
作家借她的眼神、面部表情、语言声调、用词方式、举止步态、心理情绪、与周围人物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描绘了作品中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场面,又通过她的观察,写儿子帕维尔的觉醒,写许许多多知识分子和农民的觉醒,写各种事件在她内心引起的反响。
莫言《母亲》赏析
莫言《母亲》赏析 莫言 的散文 文笔简洁, 风格恬淡。
读他的散文, 就像是在倾听他以高密人的朴实的话语, 娓娓地向我们讲述他的见闻经历,诉说他的生活感悟,感觉是那样的随和。
而读 后再细细一品味,就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艺术魅力。
《母亲》一文,作者如话 家常地叙写母亲在艰难岁月里的经历,刻画了一位坚强、乐观的母亲形象。
接下 来小编为你带来莫言《母亲》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母亲 莫 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5 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 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 用 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 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 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 学 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 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 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
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 小说 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 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 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 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 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 不认识文字, 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 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 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 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 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 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 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1. 引言1.1 介绍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母亲》是韩国舞蹈家崔承喜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舞蹈作品。
这部作品以崔承喜对母亲的深刻思考和情感为灵感,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刻影响和牺牲精神。
舞蹈通过抽象的舞姿和情绪表达,深刻揭示了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里被忽视的母亲的贡献和价值。
崔承喜通过《母亲》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自己对母亲的尊重和感恩之情,也呼吁观众反思和重视母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作品不仅在舞蹈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在当代舞蹈作品中,《母亲》的悲剧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启发人们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深刻反思,引发对社会价值和伦理观念的思考和探讨。
1.2 概述悲剧性分析的重要性悲剧性分析在艺术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观众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悲剧性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情感冲突以及人类存在的困境。
通过对悲剧性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在舞蹈作品中,悲剧性分析尤为重要,因为舞蹈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和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悲剧性元素的运用可以让观众在情感上更深刻地体验到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
对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进行悲剧性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也可以让我们深入探讨悲剧性在舞蹈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和作用,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探索提供启示。
【200字】2. 正文2.1 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背景介绍崔承喜是一位备受瞩目的现代舞编导和舞者,他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母亲》是他在舞蹈领域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
《母亲》这部舞蹈作品是崔承喜致敬母亲的一次深情表达。
在创作这部舞蹈之前,崔承喜经历了母亲生病的艰难时期,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灵感和创作。
他希望通过舞蹈《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
母亲章节概括与主旨解析
母亲章节概括与主旨解析《母亲》这篇文章真的是太感人了,看的时候心里各种酸酸的,眼睛也不自觉地湿了。
要说作者把母亲这个角色写得真是生动又有温度,仿佛能从纸面上感受到母亲那种既平凡又伟大的力量。
嗯,母亲的形象好像也有种神奇的魔力,能让人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妈妈。
你看她们虽然总是默默无闻地忙碌着,却总是有着让你依赖的肩膀和温暖的怀抱。
要是你回头想想,平时我们是不是都太习惯了妈妈的照顾,甚至有点理所当然了?但《母亲》这篇文章却让人意识到,其实母亲这一角色背后背负了多么沉重的责任,承受了多少的辛酸和无奈。
哎,说实话,谁能真正理解母亲的那份心呢?故事里的母亲,是个充满牺牲精神的人,她似乎从来不需要什么回报,只是一心一意地付出,甚至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坚持着为家庭撑起一片天。
读着读着,突然就觉得,她的生活和她的情感世界,真的是被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忽视了多少次啊。
每当她提到“我没事”时,其实我们是不是都太过疏远了,根本没能去看她眼中的疲惫和那份难言的孤独呢?记得里面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那就是“她一生的付出,几乎没有机会停下来喘口气”。
你能想象吗?一个女人为了家庭和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把自己当做了微不足道的存在。
她们的世界里,好像只有孩子和丈夫,自己的愿望总是被压在心底,永远都排在最后。
最让人心疼的是,母亲好像总是那么宽容那么大度。
她们会在最疲惫的时刻仍旧为家里的人着想,甚至还会装作什么都不在意,其实内心早就已经满是酸楚。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母亲往往都是在大家眼前扮演着那个坚强的角色,反而把自己的软弱藏得严严实实。
有时候真的很想问问,她们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享受一下属于自己的时间呢?可惜,现实中,往往很难。
就像《母亲》里写的,母亲总是在为别人着想,却很少考虑自己。
要说这也是一种伟大吧,伟大到让你心疼又无力。
你看看,母亲也有自己的梦想和情感,也有曾经的青春,也有想要得到呵护的时候,可是谁又真的知道呢?每次看到她们忙前忙后,真的有时候会心生愧疚。
电影《妈妈!》的叙事主体和文本结构探赜
电影《妈妈!》的叙事主体和文本结构探赜电影《妈妈!》的叙事主体和文本结构探寻电影《妈妈!》是一部于2017年上映的法国心理悬疑片,由法国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执导。
这部电影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故事情节紧张引人,并通过叙事手法的独特运用呈现出一系列令人议论纷纷的事件。
本文将探讨《妈妈!》电影的叙事主体以及文本结构。
首先,电影的叙事主体可以被看作是女主角——一位年轻的作家妈妈。
这个角色由珍妮弗·劳伦斯出演,她敏感而坚定的表演非常突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整部电影的核心人物,妈妈的思维和情感起伏让整个故事更富有张力。
妈妈的叙事视角在电影中占据重要地位。
观众通过她的视角,观察到了一系列古怪的、离奇的事件。
导演将镜头对准了妈妈的内心世界,以她独特的视觉和感觉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对妈妈而言,房子是她的一切,这也是电影中的主要舞台背景。
她使自己的家变得完美无瑕,装修、清洁、整理,不容一丝尘埃,代表着她对与家庭的热爱和渴望。
从妈妈的视角,观众感受到了她的孤独、焦虑和对家人的深情。
通过她的目光,电影呈现出一种更加真实而动人的感受,引发了与她一起经历种种狂轰滥炸的观众共鸣。
其次,电影《妈妈!》的文本结构也是引人注意的。
导演选取了一个激进的、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观影冲击力。
整个电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代表了不同的情节发展层次。
第一部分是妈妈的建筑师丈夫开始逐渐被一群陌生人侵扰。
这部分电影以恐怖悬疑的方式引发观众的好奇心,也为后面的事件埋下伏笔。
接着,第二部分是妈妈的孤立无援。
从这里开始,电影逐渐变得更加荒诞,展示了一连串怪异的来客和突发事件,这些事件不断地以加剧的方式引发观众的恐惧和疑问。
第三部分电影进入了一个迷幻的高潮,事件的发展达到了极致。
观众不断被意想不到的剧情折扣所震撼,荒诞的场面不断上演,不知道何时会停止。
最后,第四部分是电影的结尾,也是最扣人心弦的部分。
在这里导演选择了一个宏大的场景,以集体的方式展示出了人性的野蛮和疯狂,将故事带向了最高潮。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崔承喜是一位备受瞩目的韩国舞蹈艺术家,他以其深刻的个人风格和精湛的舞蹈技巧而闻名。
他的作品《母亲》是一部扣人心弦的舞蹈作品,描绘了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悲剧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在舞蹈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观众对于家庭、亲情、悲剧的深刻思考。
在《母亲》中,崔承喜通过舞蹈来表现了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厚谊。
他运用了身体语言,借助音乐和灯光等元素,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情感丰富、充满戏剧性的世界。
崔承喜通过舞蹈动作和情绪表达,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尽关爱和牺牲。
他也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倚重和依赖。
这种深刻的母子情感,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家庭中那份无私的爱与守护。
崔承喜并没有停留在家庭温馨的描绘上。
在《母亲》中,他巧妙地融入了悲剧元素,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在舞蹈的高潮部分,观众不禁为母亲和儿子的命运担心,因为他们能够感受到悲剧的气息在作品中逐渐升温。
崔承喜通过舞蹈动作的精湛演绎,以及音乐和灯光的配合,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悲剧的冲击力,让人不禁为母子的遭遇而心碎。
在《母亲》中,崔承喜将舞蹈与悲剧情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审美与情感的统一。
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被舞蹈的美感所折服,更被作品所传达的深刻情感所打动。
崔承喜通过舞蹈艺术,向观众展现了家庭、亲情、悲剧这些永恒的主题,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母亲》的悲剧性分析,不仅体现在其剧情的发展上,也体现在其情感的表达上。
崔承喜将舞蹈作为表达情感的工具,通过舞蹈动作和肢体语言,将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厚谊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母亲和儿子之间的那份深沉的爱,以及悲剧所带来的心碎感。
崔承喜在舞蹈作品中还运用了音乐和灯光等元素,为悲剧情节的表达增添了厚重感。
音乐旋律的变幻与舞者的动作相呼应,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悲剧的冲击力。
灯光的运用也为舞蹈作品增添了戏剧性的色彩,加深了观众对悲剧情节的体验。
电影母亲的伏笔,插叙,环境描写
电影母亲的伏笔,插叙,环境描写
《母亲》电影中,在衰草遍地的无人旷野中,她尽情地舞动着身体,似乎要把那些压在肩头的重担一并甩开。
她时而掩面狂笑,时而捂着嘴巴哭泣,这种看似疯疯癫癫的样子实际上就是她在脱离现实世界之后发泄内心最真实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无法向任何人展示,当舞蹈停止拉回到现实,她伫立在寒风中,目光呆滞地捂着自己的胃部,我感觉那里是冰凉的,在残酷的世界中能安慰自己的只有自己。
女性既是生命的创造者,也可以瞬间成为生命的毁灭者。
这个道理在这个女人的身上显露无疑。
当她手持铡刀切中药材的时候,阴暗的屋子里有节奏的“咔嚓,咔嚓“的声音你会感觉到一种力量的铿锵。
兜售加工中药材是她维持母子生计的重要方式。
这种年复一年的磨练,让她举起扳手砸向疯汉的头颅时,你会感觉扳手就成了铡刀,每一下都像她切药材般稳准狠,绝对致命的。
《母亲》 读书分享心得
《母亲》读书分享心得
《母亲》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母亲为了孩子不惜一切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主人公母亲的坚强和无私所感动。
她为了孩子可以不顾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让我感受到了母亲的无私和坚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母亲的付出和牺牲,而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激自己的母亲。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这个物质社会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我更加珍惜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珍惜家庭的温暖。
总的来说,《母亲》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激母亲的付出,也让我更加珍惜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这本书
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感人肺腑的故事,它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莫言《母亲》的“孤独”
莫言《母亲》的“孤独”莫言的《母亲》是一篇讲述了母亲孤独的故事的小说。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对母亲角色的刻画,描绘了一个孤独的母亲是如何在生活中承受各种压力和困难的。
故事中的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她的丈夫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生命,而她只能和她的两个孩子一起过着艰苦的日子。
这样的境况使得母亲孤立无助,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母亲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她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母亲独自撑起了这个家庭,她要照顾孩子,照料家务,还要应对各种不易发悲的困难。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母亲始终感到孤独,她为家庭的负担和压力独自承担,却又无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心声。
在社会关系的孤寂中,母亲的心灵也变得日益脆弱。
她在困难中挣扎,身心俱疲,而她唯一的依靠就是未来的希望。
未来是未知的,孤独却是现实的。
故事中的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种种心灵的挣扎。
她在孩子需要父爱的关键时刻,却始终无法填补丈夫留下的空缺,更让她感到了母亲在家庭中的孤独。
而孩子们的成长又使她越来越担心,越来越不安,这使得她的孤独感更加加剧。
就在母亲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她却从未放弃。
她用自己的勇敢和坚持,支撑着整个家庭。
她的坚持与母爱使得她在孤独中依旧坚强地走过每一天。
在描述母亲的孤独时,莫言通过具体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母亲的内心挣扎和孤独。
读者会对母亲在困境中的坚强和无私感到钦佩,也会对她所承受的孤独和艰辛感到心疼。
通过对母亲孤独的描写,莫言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母亲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和独立,这也是他对母亲伟大母爱的一种赞美和致敬。
母亲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孤独,母亲都会用她坚强的内心和伟大的爱去面对,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和宝贵。
通过《母亲》这个故事,莫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的母亲是如何在孤独中坚强为家庭付出的。
她的故事所透露出的那份坚强、执着和母爱,都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这种对母亲的赞美与敬重,也正是对母亲这个伟大角色的最好的礼赞。
母亲高尔基赏析
《母亲》赏析《母亲》是俄国作家高尔基的一部文学杰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基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壮大。
首先,该小说具有卓越的艺术价值。
高尔基在作品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如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环境描绘、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等,将现实生活中的平凡细节与革命运动的壮丽场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部小说既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又富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特别是对母亲这一角色的塑造,高尔基将一位普通妇女的生平经历和内心的转变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她的思想、情感和成长历程。
其次,这部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小说描述的是20世纪初的俄国,当时社会充满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无产阶级在贫困和压迫下开始反抗,而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也参与到了革命队伍中。
高尔基通过小说揭示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人民的力量和勇气。
最后,这部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她代表着当时俄国社会中觉醒的女性。
在革命运动中,她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成长为一个勇敢的革命者,她的成长历程不仅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气,也揭示了— 1 —革命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此外,小说中还通过母亲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展示了革命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和改变。
《母亲》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深刻思想内涵的小说。
它既展示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历程,也揭示了女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研究。
— 2 —。
赏析散文母亲
赏析散文母亲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
母亲的可爱、无私和伟大,总是让人感动不已。
散文《母亲》就是一篇赞美母爱的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篇散文。
《母亲》这篇散文的作者是鲁迅。
他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位母亲的伟大,揭示了母爱的深沉和无私。
文章以“母亲”的形象为中心展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这个母亲的伟大与无私。
首先,文章通过对母亲的外貌特点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母亲的形象。
例如:“她过去的美丽的黑发斑白了,两鬓已经有了丝丝的灰。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母亲的年迈和岁月的流逝,也体会到了母亲为了家庭,为了孩子所做出的牺牲和付出。
接着,作者通过对母亲优秀品质的赞美,进一步突显了母亲的伟大。
例如,“她那温柔的目光,那深长的沟,那慈和的面容……。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母亲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彰显了母亲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宽容。
她不计较得失,只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
文章的后半部分,鲁迅通过将自己在外地求学的日子描写出来,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他用细腻动人的文字再现了母亲照顾他的场景,借此表达了自己内心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同时,这也再次强调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母爱是伟大的,她像大地一样包容着我们,给予我们力量和温暖。
散文《母亲》用鲁迅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母亲的伟大形象,激发着人们对母亲无尽的敬爱与感激。
在赏析这篇散文时,读者可以通过细读文中的细节描写,如母亲的外貌特点、善良和无私的品质,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来感受和思考母亲的伟大。
同时,可以对比自身与母亲的关系,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思考如何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总之,《母亲》这篇散文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文字,刻画出了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宽广与深沉。
通过赏析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母爱,同时,也激励我们向母亲学习,将母爱传承下去。
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支持者和守护者,她们的伟大和无私将永远值得我们敬爱和感激。
《母亲》作品解读
《母亲》作品解读解读第一部分母亲小马哥:在母亲节即将到来,在这个全世界母亲的节日里,小马代表品味书香栏目,向所有的母亲致以节日的问候。
母亲们用博大而无私的爱养育了我们,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那么,就让我们在全世界母亲们的节日来临之前,来看一看世界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看一看作家笔下那些形象各异的母亲们。
今天请到的,还是我们的老朋友,作家安子。
安子,来,给大家打个招呼吧。
安子:小马哥好,各位听众朋友们好,安子在这里,祝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幸福健康。
注解:高尔基全名:玛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1906年,高尔基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
母亲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
1934年高尔基当选苏联作协主席,作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为苏维埃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1936年6月18日,68岁的高尔基因病去世。
小马哥:安子,提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能不能请你先概括一下,在文学作品中,母亲一般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的呢?注解:母亲是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06年在美国写成。
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
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流放。
高尔基在游行以后,和继续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有了交往。
母亲以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写成,标志着高尔基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安子:好的,母亲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可以说,绝大多数文学作品中,都有母亲的形象。
从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到高尔基的小说母亲里的母亲尼洛夫娜,从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里的春宝娘,到莫言的丰乳肥臀里的上官鲁氏,母亲多以慈祥、宽容、博爱、隐忍和坚毅的形象出现。
《母亲》母亲高尔基
艺术价值
人物塑造:成功地塑造了母亲这一光 辉的革命母亲形象
情节安排:情节曲折,结构紧凑,引 人入胜
语言特色: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 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 劳动人民在革命中英勇无畏的精神
读者评价
感人至深:作品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独特视角:以母亲的角度展现社会变革,具有独特价值 语言优美:作品语言质朴自然,读来朗朗上口 启迪心灵:作品对人性、家庭、社会等方面有深刻的思考,启迪读者心灵
生动形象:通过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富有表现力。
内涵深刻:语言内敛而不做作,寓意深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地域特色:高尔基的《母亲》语言质朴自然,富有俄国地域特色,展现 了作者对俄罗斯文化的热爱和了解。
语言修辞
比喻:高尔基善于运用比喻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高尔基在《母亲》中运用拟人手法,使语言更加富有情感。 排比:高尔基在《母亲》中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夸张:高尔基在《母亲》中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事物的特点,引起读者的共鸣。
儿子形象
儿子是母亲的 精神支柱,是 家庭生活的希 望
儿子在小说中 展现出对母亲 的爱和关心, 以及为了家庭 奋斗的决心
儿子的成长经 历和性格特点, 反映了当时社 会底层人民的 生活状态和思 想观念
儿子的命运和 结局,揭示了 当时社会的不 公和黑暗现实
其他人物形象
尼洛夫娜:一位善良、勤劳、坚强的母亲,对儿子充满爱和期望 尼洛夫:一个正直、勇敢、有理想的青年,对母亲十分孝顺 索菲亚:一个善良、温柔、贤惠的女性,对家庭充满责任感 伊凡·伊格纳季奇:一个善良、朴实的农民,对家庭和友情十分忠诚
THANK YOU
汇报人:XX
顺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 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1月 Vol. 25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3──────────收稿日期:2002-03-04作者简介:周亚明(1963-),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
- 40 -谈《母亲》的叙事话语与结构周亚明(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母亲》构建出了作为文明社会的人在原欲与理性发生冲突时,所经历的巨大的精神痛苦与拼死挣扎,叙述者采用了带魔幻性的叙述话语和隐含的重复性故事的叙事策略,对人物的复杂心理内涵进行了深刻、准确而生动的揭示。
关键词:《母亲》;原欲;理性;魔幻色彩;隐含故事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3)01-0040-03192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意大利女作家格拉齐亚·黛莱达于192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母亲》,是一极具魅力的文本,它的魅力来自于作者对故事中人物的复杂心理内涵的深刻而生动的揭示,而这种揭示又是通过叙述者有效的叙述话语实现的。
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名叫保罗的28岁的神父与一个女人之间发生了被上帝所禁止的恋爱关系,在宗教禁忌与爱情之间,保罗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对于这个故事,作者运用了带有魔幻色彩的话语以及隐含重复的故事结构,对人物的深层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写出了人物心理的复杂性。
首先,叙述者运用了神秘的具有魔幻色彩的话语进行叙述,这种叙述话语对揭示人物的心理内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请看下面的叙述:这个教区先前曾有一个仁慈圣洁的神父不知何故变得像魔鬼一样邪恶。
“他是身染重病死去的,可鬼魂常回村子作怪。
”“被风摇撼的咿呀作响的屋子里,响起了脚步声,一位矮胖的神父站在屋子中央,冲着她(母亲)笑。
她立刻认出他是以前那位神父。
”“她又好像听见那鬼魂的脚步,轻轻穿过厨房,从紧闭的大门中消失。
”“他(保罗)记起母亲在黑暗中神秘的声音:‘老神父要把我们赶出教区!’”类似的叙述在小说中还有不少,这些叙述话语显然颇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本的叙述话语相似。
马尔克斯一直坚持称他的《百年孤独》等其他文本是现实主义的,因为拉丁美洲的现实就是具有种种神秘魔幻色彩的,但我们把它理解为除了拉丁美洲自然世界的神秘外,拉美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土著印第安人的相信神灵等意识是马尔克斯声称拉美人眼中的现实就是其文本所叙述的样子,或者说他的文本叙述出了拉美人心目中的现实的真正所指。
而黛莱达的《母亲》发表早于《百年孤独》整整47年,作者也一直生活于意大利,她不大可能接触拉美文化并受其影响,但她却在自己的叙述中加进了魔幻的成分,对此我们或许可以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去理解,因为她曾那么沉醉于她的故乡撒丁岛上的种种传说故事,并把它们作为自己小说素材的来源之一,但我更愿意相信,其如此具有魔幻色彩的叙述话语,是由于黛莱达深谙人类的心理,洞悉人类深层潜意识的心理特征(当然,这不排除她可能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对精神分析学说有所接受,因为在她创作《母亲》前后,正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全世界产生影响的时候。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发表于1900-1923年间)。
对黛莱达这种用具有魔幻色彩的话语叙述出来的故事,我们显然不能将其视为现实,那么就只能把它们解释为人物的心理图景,这种图景是人物所不愿看到或听到的可怕现实的一种心理折射,由于对这种现实的恐惧,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忧虑使人物产生了幻觉幻听,“焦虑也许只有在梦境中,在身体上的伴随症状里,在通常的草率里才显露出来,无需被有意识地察觉”。
[1](P134)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母亲和保罗意识到他们可能面对的可怕现实,于是极力想把内心的恐惧压下去,压入到无意识深层,然而清醒的意识是无能为力的,周亚明:谈《母亲》的叙事话语与结构- 41 -强大的无意识暗中乔装改扮,在意识不留神之中以变形的姿态浮出水面。
运用具有魔幻色彩的叙述话语,叙述者把母亲和保罗内心深处最为隐秘的东西揭示出来,描绘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紧张、焦虑、不安和恐惧,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外在世界的处境和周围环境的严酷,而人物的这种紧张、焦虑、恐惧主要不是来源于对上帝的不忠,害怕遭到上帝的惩罚,而是害怕面对他们周围的世界,保罗十分清楚:沉溺于自己的感情,就等于对众人宣布,他违反了他们的宗教道德禁忌,他是不配作忠于上帝的神父的。
神父是上帝理性的体现者,他的肮脏不洁又如何使那些教民顶礼膜拜?他的行为与其说是对上帝的亵渎,不如说是对教民们的纯洁感情的亵渎,而这种亵渎所带来的严重可怕的后果是难以想像的。
对于保罗来说,他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母亲的期望,成为神父后他所受到的敬重等等,都使他害怕面对这个世界以及人们对他的指责,“对一个自恋型的人来说,他的安全感寄于被人欣赏和羡慕,致命的危险就是失去社会地位的危险。
如果他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不认可他的环境,焦虑就可能在他身上出现。
”[1](P131)保罗在上帝、神父、(可敬的)地位甚至母亲与自己的感情、欲望、艾葛娜丝之间陷入了痛苦矛盾中,理性告诫他选择忠于上帝,但他的感情又逼迫他身不由己地往下陷,保罗陷入了原欲与理性的两难选择之中,舍弃哪一个都是他无法接受的,其内心进行着痛苦的挣扎与搏斗,他对艾葛娜丝说:“我像是一个身上着了火的人,越要逃出火焰越烧得厉害。
今天我克制自己不要来,什么办法没想过?我还是来了,我不能忘记你。
可是我们得保护我们的名誉!我们一定要保护我们的爱情,用自制。
”与保罗相比,艾葛娜丝更少一些顾忌,她不满于保罗的经过淌血的内心搏斗后所做出的准备牺牲情感,与她保持纯精神之恋的打算,威胁保罗要把两人的“丑事”公之于众,在即将面临的打击面前,保罗原本脆弱的理性坍塌了,产生了一种“害怕伪装被揭的恐惧”,而“害怕面具被揭去的恐惧是许多无形痛苦的根源”。
[1](P150)“他觉得自己正一步一步朝骷髅路上爬去”。
在这场原欲与理性的生死较量中,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而在母亲的心理内容中,也曾进行过类似的斗争,“为什么不准神父结婚呢?”这是母亲脑中曾经出现过的念头,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对上帝理性的大胆怀疑,对神父被剥夺作为一个人所应享受的世俗生活的隐隐不满,母亲很快发现这想法的可怕,但不是怕这想法被上帝知道,而是怕它会动摇自己的坚定信念及其所必将产生的可怕后果,于是母亲把这种怀疑压下去,时刻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要保护儿子及自己在村子里的名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安身立命,否则就要被赶出这个教区,那自己一生的心血(大半生守寡,抗拒了各种诱惑,逃过了一切陷阱,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神父)也就付之东流了。
当她得知儿子所受到的艾葛娜丝要将“丑事”公之于众的威胁时,她只能无言地站在儿子身边,(无济于事地)作为对儿子的保护。
对未卜前途的担忧和焦虑,个人面对危险的孤苦无助,终于使她因承受不了艾葛娜丝的惊吓而死。
在这场理性与原欲的较量中,保罗心里强烈地感到“死”的必要,而母亲虽咬紧牙关,不让自己喊出来,却把它化作了事实。
黛莱达的深刻就在于她通过这一故事揭示出理性与原欲应携手合作,互相调节,如果偏执于一方,那么必将危及生命。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
《母亲》这篇小说的深刻内涵,除了用魔幻性的叙事话语对人物的深层心理内涵进行揭示外,还在于叙述者在讲了一个保罗和她母亲的故事的背后,又用一种隐含的形式写出了这种原欲与理性的冲突决不只是个别的意志薄弱者身上所具有的,而是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承续下来。
由叙述者的叙述话语,我们可以推测出,保罗所在的这个教区先前的那个神父也曾有过一个故事,那个神父曾经是:“仁慈圣洁,建起了教堂,修好了桥。
可是后来变了,变得像魔鬼一样邪恶,酗酒、专横、口出粗言,村民们都不愿接近他。
他是身染重病死去的,可鬼魂常会在村子作怪。
”那么是什么使那神父产生如此具大的变化呢?叙述者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而只是以相当少的叙述话语和隐含的形式把他的故事透露些许,其余便留给读者自己去加以建构。
叙述者让他的鬼魂在与母亲对话时道破天机:“……让保罗去追随自己的命运吧,要不然他会重蹈我的覆辙。
”可以想见,他有一个与保罗相类似的故事,我们可以依据自身的经验由叙述者提供给我们的包涵着极大信息量的极少的话语构建起一个(过去的但我们——也包括保罗母子——所不知道的)新故事。
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想像力去填补叙述者留下的空白,勾勒出一个具有众多不同细节的故事,但可以肯定无疑的是,那也是一个原欲与理性冲突的悲剧,或许那神父克制了自己的原欲,也没有受到情人的威胁,但他在压抑了自己人性欲求的同时或之后,也随之失去了自身的理性,他无法再像从前一样仁慈圣洁,一心一意侍奉上帝,而是被逼发疯,强迫地压制已复苏的人性导致其精神崩溃。
那第25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 42 -神父的悲剧可以说是原欲萌发所导致的,也可以说是过分的理性压抑所带来的,更确切的说是由于原欲与理性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而保罗的悲剧又可以看作是那已死神父的悲剧的影子,母亲的恐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害怕她的儿子重蹈先前神父的悲剧。
宗教戒律的惨无人道,上帝理性的灭绝人性原欲,造成了一代代如保罗这样的神父的悲剧,但更可悲的是,悲剧远没有停止。
叙述者通过一段寓意深藏的对话揭示出人们对此悲剧的不自知,看守教堂的少年安提奥楚斯也想将来长大了当神父,他对保罗的母亲说:“我一辈子不会有小孩,神父是不能有小孩的。
”“神父是不准结婚的,假如有一天你想娶个太太,怎么办?”“我不想娶太太,因为这是上帝禁止的。
”“事后会后悔的。
”这个天真的少年,还不知道什么叫做青春的烦恼,更没有意识到神父母亲与他对话的沉重分量,他以为因为上帝禁止,他就可以不做上帝不允许他做的事。
他哪里知道,保罗何尝不曾有过与他一样的想法,到头来却不能压制住自己的人性欲望,而先前的神父压下了自己的欲望又怎么样呢?还不是把自己逼得失去理性而发疯!悲剧很可能延续下去,在新的一代身上重演,对此,作为过来人又深受精神折磨的保罗满怀忧虑,他不愿那孩子将来也遭受他的痛苦,于是找到孩子的母亲,告诫说:“让他当神父的话,你要好好想想你得担负的责任。
”少年将来的故事会怎样呢?叙述者把两个隐藏在背后的故事与保罗的故事编织在一起,从表面看,三个故事没有重复、重叠之处,背后的两个故事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保罗故事的一般性组成材料,主要用于揭示保罗母子的精神世界与心理内涵,但在其深刻的内涵方面,它们三者既有重复重叠,又有各自独立的价值。
这种重复不是在表面材料上的,而是在其思想意义上的,他们共同揭示了一个主题,而它们的独立价值在于,保罗的故事背后如果缺少了其他两个故事中的任何一个,小说的思想内涵就是不完整的。
三个故事一实二虚,作者把保罗的故事作为前景,进行了较为实化的叙写,故事从头到尾是完整清晰的,而对另外两个故事进行了虚化处理,它们一个藏头露尾,另一个露头隐尾,对它们的解读需要读者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