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把脉中国经济
中国十大知名经济学家 观点
3、林毅夫
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他的头衔多得像在纸上画了一棵大树。
林毅夫教授治学勤奋,研究领域比较广泛,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学术思想。他强调制度的内生性,早在1980年代后期,他就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前提是放弃推行带有赶超色彩的发展战略。在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后,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假说。
郎咸平的《整合》、《运作》、《操纵》在图书市场上销量也极好。他的学术成果得到世界一流商学院的普遍认可。
8、胡鞍钢
胡鞍钢参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并作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员,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他是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2000年初,胡鞍钢被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联合聘为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旨在建成国内一流的国家决策思想库。
他的主要欢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也有人把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不景气部分归罪于他。
2、厉以宁
厉教授是2001年与吴教授论战的排头兵,由于网上流传有关其家族暴富内幕的文章使得有关厉教授的争议和其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样脍炙人口。
厉以宁教授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所以在海内外享有"厉股份"之称。
萧灼基多年研究《资本论》,近年着重运用《资本论》理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10、张五常
张五常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理论主张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其对国内股份转让、外汇转让、政府管制等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张五常在广州谈中国应对WTO挑战时,认为中国农业人口未来应降到25%……几乎他的每次公开言论都会引起一片哗然--当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有张五常教授对自己夸张的评价赢得了很多眼球的作用。
张维迎简历_张维迎个人资料简介_中国讲师网
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张维迎简介擅长领域:集团管控| |擅长行业:教育培训政府机关讲师简介:张维迎,2002年至今北京大学校长助理,2006年至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和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
1994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4-1990年曾在国家体改委工作。
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张维迎从诺贝尔奖得主JamesMirrlees教授和产业组织理论专家DonaldHay,主攻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
致力于推动中国大学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商学院教育体制的改革。
2003年北京大学教师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设计者。
1999年开始任学院副院长。
2005年任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6年9月8日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张维迎以一个独立学者的立场,积极参与到中国改革实践的洪流中。
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他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企业改革的理论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引文索引》统计,张维迎的论文被引用率连续多年名列第一。
2000年,张维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张维迎发表的有关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观点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2002年,张维迎关于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如何做大、如何重建社会信任和企业信誉的阐述,引起人们对这三大问题的空前关注和讨论,当选为“CCTV200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06年3月他发表了《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的长文,将有关改革的争论推向了一个高潮。
主要著作《产权、政府与信誉》(2001)《信息、信任与法律》(2003)《大学的逻辑》(2004)《论企业家》(2004再版)《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2005)《竞争力与企业成长》(2006)《价格、市场与企业家》(2006)培训客户:张维迎兼任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的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及国家体改委企业改革咨询委员,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学术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学科专家评审组委员……。
意见中国经济学家访谈录之张维迎
意见中国经济学家访谈录之张维迎栏目近日专访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
张维迎是市场经济的捍卫者,也是中国争议最多的经济学家之一,如今,他以心平气和的心态宣讲市场经济。
2009年2月,张维迎在亚布力会议上提出“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但是,2009年全世界却都在救市。
一年多过去,张维迎如何看全球大救市?如何看他埋葬凯恩斯主义的理想?张维迎教授于近日来到网易演播室,畅谈了两个小时。
在这两个小时里,张维迎谈到他的新书《市场的逻辑》。
他希望《市场的逻辑》至少能够引起人们对流行的经济学谬误的怀疑与思考。
在访谈中,张维迎对中国经济形势、收入问题、腐败问题、房价问题、经济学信念问题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见解。
他特别解释了自己为什么对市场这么执着。
在访谈的上半场,张维迎认为,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是美联储的低息政策和美国政府的住房政策引起了这轮金融危机。
在危机发生之后,各国政府采取凯恩斯主义的救市政策,只是使问题暂时掩盖,以后会更严重地爆发出来。
张维迎对去年政府救市非常担心。
他说:“我对政府用大规模的花钱去救市是非常非常担心的,最简单的就是它会把一个小问题变成一个大问题,破坏了市场整体的运作法则。
”“凡是以增加当年GDP为指导思想的投资,90%都是浪费的,从好多国家的经验和历史来看都是这样的。
”针对当前出现的救市后遗症,张维迎说,千万不能进行二次刺激,否则,将会像抓着老虎尾巴一样被拖垮。
张维迎说:“当你犯过第一个错误之后,不要再犯第二个错误。
你犯了错误就会受到惩罚。
你想避免这个惩罚,可能将来会积累更多的惩罚。
”张维迎认为,高房价的根源是土地供应太少。
是房价决定地价,而不是地价决定房价。
如果不改变土地供应状况,那么,即使把土地白送给开发商,也不可能降低房价。
对人们的收入水平,张维迎认为,越是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地区,收入差距越大。
他说:“现在好多我们观察到的、我们看起来好像是市场导致的收入差距,实际上真正在背后操作的这只手是政府导致的,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
小度写范文经济学家预测2019中国经济年【专访经济学家张维迎:中国经济的前途在民间】模板
经济学家预测2019中国经济年【专访经济学家张维迎:中国经济的前途在民间】时至今日,经济学家张维迎仍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
面对公众,他从不畏惧抛出自己最尖锐的观点:从“中国经济发展靠柳传志,不靠周小川”到“市场制度最道德”,等等,他的每一次发声总能引发公众对于经济改革的一轮新探讨。
他从不畏惧被推至风口浪尖,也愿意与意见不同者辩论;作为央视财经频道专家顾问委员会的委员,他一次次公开表达自己对中国改革的见解。
对于中国的改革,张维迎有着自己的见解。
2010年7月,张维迎出版了《市场的逻辑》一书,提出了两个概念:“强盗逻辑”和”市场逻辑”。
“强盗逻辑”,是通过使别人变得不幸福,而让自己变得幸福;“市场逻辑”,是通过使别人幸福,让自己变得幸福。
强盗逻辑是分配财富,不增加总量,甚至减少总财富,但是改变分配格局的发展方式;而市场逻辑是一个创造财富的过程,它使得蛋糕变得越来越大。
张维迎认为,人类历史上,“强盗逻辑”和“市场逻辑”同时在起作用,有时“市场逻辑”更强一点,有时“强盗逻辑”更强一点。
比如现在,美国人在自己国内使用的基本是“市场逻辑”,在国际上则经常用“强盗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走向‘市场逻辑’,但仍然有好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好多仍然是‘强盗逻辑’。
”张维迎说。
今年7月,张维迎出版了新著《什么改变中国:中国改革的全景和路径》,书中继续对中国如何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表达了他对未来改革道路的担心和忧虑。
8月14日,就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未来改革的方向,《中国经济周刊》专访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
金融市场不应控制太严《中国经周刊》:对于经济领域内的改革,您认为应该着重于哪个方面?张维迎: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我认为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理念的变化,从包产到户,到地方财政包干等,几乎每一个变革都是理念、观念的变革。
第二个是领导力,因为这种观念的变化是对传统既得利益的对抗,需要很强的领导力。
对话张维迎--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的转型活动实录
主持人:各位尊贵的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是凤凰财经的主持人权静,非常荣幸地受到邀请主持今天的读书会。
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们今天的读书会是由中关村软件园和北京世纪文景联合举办的,本场读书会的主题大家都看到了,叫“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的转型”。
同时本场活动得到了2014书香中国第四届北京阅读季的大力支持。
对于这个主题我相信每位朋友都有自己的思考,当前中国经济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面临什么样的转型的压力,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企业家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他们承担责任的过程当中又要逾越哪些障碍,遇到什么样的挑战,这都是今天主讲嘉宾将给我们展开的议题。
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欢迎张老师!现在把张老师请上台,同时我要跟大家隆重介绍一下《企业家》和《理解公司》。
《企业家》1989年人民出版社首版,2004年再版,这次是第三版了。
这本书当中的内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反而更有针对性,这个是对一个学者非常高的褒奖。
我们现在用热烈的掌声把张老师请上台,欢迎您!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张老师,给我们带来一场思想盛宴。
张维迎:谢谢权静小姐。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到我们软件园和各位企业家、媒体朋友交流一些看法。
按照读书会的要求,我先给大家讲,最后有对话的环节。
我讲的题目和读书会的主题是一样的,“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的转型”。
我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框架。
所谓的中国经济转型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这个转型包括两方面,第一个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1978开始,到现在仍然没有结束,什么时候结束我们也不知道。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企业家是完成这个转型最关键的,1984年我写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读书》杂志上,关于企业家的文章,时代需要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当时提出一个观点,那时候叫商品经济的话,那么企业家就是一个核心。
第二个是近几年谈的多的,就是整改方式的转型。
这个转型就是从配置效率提升推动着创新驱动的整改,核心也是企业家。
中国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前景
中国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前景张维迎11月25日,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北大法学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前景》的演讲。
支撑中国30年经济高速增长优势在消失张维迎:我讲一下中国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的前景。
首先讲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判断,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趋势性的,第二个是周期性的。
从趋势性的角度来讲,中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增速有一个趋势性的下降、下调,大家普遍认可的在7%左右。
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的后发优势,包括劳动力成本优势、资源成本优势、国际市场的开放等。
这种后发优势现在都在消失:劳动力供给下降、环境成本快速上升、国际市场变化。
第二个是从周期性角度,首先2009年之后,中国政府实行了非常强的刺激政策,2009年全世界都是零增长、负增长,中国维持9.2%的增长,但我们为这个增长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个代价到现在还没全部表现出来或者最大的代价还没有到来,这是我们下一步面临的困难。
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未来一两年内,中国经济可能有一个巨大的困难。
宽松货币政策是抓老虎尾巴这里我引用哈耶克的比喻,就是说一个国家如果用货币政策和利率来维持增长,他就像抓住老虎的尾巴,那么我们想象一下,抓住老虎的尾巴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就是你跟着老虎跑,最后累死了,另一种你把老虎尾巴放开,老虎把你吃了。
今年6月份可能就是想放开老虎的尾巴,但是差点被吃掉,就是当时的“钱荒”。
所以很快又抓起来,现在仍然抓着老虎的尾巴,但是这是没有办法持续的,因为下一步可能爆发问题的是地方债务,估计有20多万亿,好多地方其实已经还不起了。
地方政府还不起债就会影响到企业,有很多企业给政府做项目,但拿不到钱。
未来经济增长潜力靠企业家精神我刚才讲的一个是趋势,一个是周期,再看更长远的话,就是经济的增长潜力怎么样,这个潜力就是市场规模,包括我们工业化、城市化。
亚当•斯密在200多年前就强调市场规模对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市场规模带来分工,分工带来技术进步。
张维迎“中国经济信心之旅”巡讲企业如何过冬
张维迎“中国经济信心之旅”巡讲:企业如何过冬
2020-4-3 2020年3月31日,由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主办的“中国经济信心之旅”在古城西安举行活动,闻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治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发表了题为“中国企业如安在过冬中成长”的演讲,随后又和西安市长陈宝根一路回答了西安官产学界的诸多问题。
新浪财经全程报导了本次活动。
以下为西安站的实录:
赵赫:
观众朋友们,大伙儿好!那个地址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专门节目“中国经济信心之旅”。
今天咱们的“信心之旅”来到了陕西省省会西安市,西安不单单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基地,是咱们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形下,它会面临如何的挑战和机缘?我想这也是咱们大伙儿超级关注的话题。
今天咱们“中国经济信心之旅”邀请到的是北京大学光华治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先生,张教授一直致力于企业和企业家的研究,同时张教授也一直关注着西安市的转变,过一会儿张教授将会与陈宝根市长就如何应付金融危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
有请张教授为咱们今天的信心之旅带来研究,他今天的发言题目是“中国企业如安在过冬中成长”。
张维迎:
谢谢,到西安以后谈经济危机仍是第一次,只是咱们的目的仍是要鼓舞信心。
咱们此刻正在面临的这次全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何时能够走出危机?坦率地讲没有任何人能够告知咱们准确的答案。
可是有一点能够确信,咱们多快的速度能够苏醒,走出危机,以咱们政府采取的政策和咱们企业家付出的尽力是有关系的。
张维迎:全面理解中国经济改革
如, 改革 开 放 之 前 , 国最 缺少 的 中
是轻 工业 产 品 , 因为计划 官员 固执
地认 为 , 对一 个 国家 的经 济 发展来
说 , 重 要 的 是 重 工 业 , 以 大 量 最 所
场 , 了价 格信 号 , 有 需求 诱发 供 给 ,
什 么样 的产 品消 费者评 价最 高 , 资 源 就被引 导去生产 什么产 品。价格 不 仅 调节 资源 在 不 同产 品之 间 的
铁 原 材 料 ) 本 都 是 由 国 家 计 划 配 基
活 动 的信 号 , 是激 励人 们做 出最 也 优选择 的机制 。价格 由产 品的社 会 价 值和 生产 成本 决定 , 映 的是 供 反 求 关 系 。改 革 开放 以后 , 入 了市 引
给 国有 企 业 , 来 , 后 由于 乡 镇 企业 和 民营企业 出现 ,它们效 率 更高 , 愿 意 支付 更高 的价 格 , 这 些本 来 使 归 国有 企 业使 用 的资源 , 过各 种 通
维普资讯
专 家视 点
张维 迎 : 面 理解 中国经济 改革 全
名经济学家 、 北大光华 管
/ f
理学院 院长张维迎在 《 中 国改 革 3 O年 :O位经 济 1
学 家 的思考 》一 书 的序言 中指 出 ,
中国改 革路 程如 此漫 长 , 改革 成就
如 此 之 大 ,都 来 自一 个 共 同 的原 因 , 是 中国在 3 就 O年 的 时间里 , 走 了一 条 以市 场 化 为 导 向 的改 革 道 路 。 当初 , 我们 不仅 没有 认识 到建 立 市场 经 济是 如此艰 难 , 更没 有认 识 到 市场 经 济 创 造 财 富 的威 力 是
是 一场剥夺 既得利 益 的革命 。 今 天 , 格 信号 不 仅 在调 节 绝 价
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
242010 1 国际融资每个人的生活或事业,有高峰也有低潮。
低潮时人们容易过度悲观,高峰时却往往得意忘形。
一个国家或社会也是这样。
今天的世界经济,处于相对低潮的阶段,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消除。
如何看待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未来?最好把它放到更长的历史视野中。
人口大国将重返经济大国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五千多年。
根据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 经济学家谈中国经济增长・我有一个大胆的推测,按照目前的趋势,未来50年、100年之后,人类可能又回归到19世纪之前的状态,即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相当,人口大国也是经济大国。
・产业的升级换代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要靠企业家去发现。
市场的好处在于,总能挑选出能够预见未来趋势的企业家,使他们成为新产业的领导者。
・一般而言,支撑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有几大要素:第一是产权保护;第二是科学、理性的思维;第三是资本市场的发展;第四是交通和通讯Zhang Weiying: forecast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研究,在人类历史相当长的时间里,各国(地区)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高度相关;或者说,人口规模决定经济规模。
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分离,是近200多年发生的。
以人均GDP衡量,过去国与国之间相差不大,例如公元1500年,最富国家的人均GDP是最穷国家的3倍;而现在,像美国以及少数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落后国家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基于麦迪森的数据,可以算出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相关系数,在1500年为0.9972,1700年为0.964,1820年仍FORUM财经论坛252010 1 国际融资International Financing然高达0.9423,但之后急剧下降:1870年为0.6393,1913年为0.3404,1950年为0.1554,1973年为0.148——也就是说,到1973年的时候,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已没什么关系,如占世界人口54.6%的亚洲(不包括日本),GDP只占世界的16.4%;而占世界人口18.4%的发达国家,GDP占世界的58.7%。
张维迎 所谓的中国国情 其实是掩盖问题
张维迎所谓的中国国情其实是掩盖问题谈市场与政府发展中国家赶超的时候,都有一种本能的倾向,希望人为地靠政府的力量去赶超问:差不多每隔10年左右,你跟林毅夫先生就有一次关于中国前途的争论进入到大众视野中,你们分歧的根本点在哪里?答:其实我们从一开始,第一次争论,就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
有一个报纸还起了一个很耸人听闻的标题,北大发生「交火」事件,我吓了一跳,还以为是北大发生什么战斗了呢。
当时谈到我们的观点的争议,关于国有企业应该怎么改,涉及对所有制的看法,我们之间有分歧。
就像人说半瓶子水,有人看到的是空的那一半,有人看到的是有水的那一半,两个人的思想可能就不太一样。
当别人很少谈到企业家,只谈管理的时候,我看到企业家才是重要的。
在别人也开始认识到企业家重要的时候,但是他们又可能认为,所有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家,管它国有私有,只要有企业家就行,那我就开始研究,为什么有些体制出企业家,有些出不了呢?企业家究竟依赖于什么呢?我的结论就是,没有所有制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企业家产生,我的这个观点可能就跟好多人不太一样。
当我们经济学家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有的人可能会说,注重观察那些事实,然后可能就会得出结论。
那我更注意的是什么?逻辑的推论。
因为在我看来,事实本身不一定会导向正确的结论。
我记得从前我有一篇文章,1996年在《经济研究》发的,我批评另外一个经济学家,也是我的好朋友,我用了一个比喻,就是你不能看到有一个没有手的人他用脚指头画画,画得很好,然后你就告诉大家说,所有人要当画家,就把手砍掉,对吧?你可能用河南南街村做例子,然后说集体化多好,我没调查,我首先假定你说的事实是对的,但是你的结论在逻辑上是错的,你不能认为南街村好,你就说全中国都来学它。
我们人类有好多的成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而一项政策如果涉及整个体制的话,我们一定要找到相对有必然性的东西。
我们不能根据任何一个个案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除非你在逻辑上能够自圆其说。
林毅夫与张维迎——姚树洁
林毅夫与张维迎———姚树洁来源:刘万顺.Shleifer的日志姚树洁,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著名华裔经济学家, 西安交通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全英中国专业团体联和会副主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经济顾问,到过20个亚非欧国家工作。
张维迎的政治走向落凤坡,林毅夫世行上任两年多展示中国经济学家特有的魅力。
林张两人的沉与浮透视了中国学术和政治之间的博弈谜团。
从他们身上,人们可以学到许多有价值的人身哲学。
张维迎把博弈论推广到中国,自己却被中国的政治体制和他的众多对手彻底博下了落凤坡。
他的经历证明,在中国,要同时当好一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是件超越普通人类的事情。
张维迎做为经济学家应该是出类拔萃的,也是难得的。
做为政治家,他是彻底失败的。
他并不能适应于尔虞我诈的中国官场。
在当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4年里,他遭受各种无情的打击和诽谤,才50岁不到,满头皆白。
与张维迎不同,林毅夫平静为人。
在学术上他磨刀砺剑,用精湛的学术成果赢得中外同行和政界的推崇和尊敬。
政治上,他采用‘无为而治’的策略。
在中国,除了守住他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山头,把它做大做强,他从来不愿意进入中国的官场。
应该说,林毅夫的这种大智慧才使他终于修成正果,在中外经济学界创造了人人皆知的佳话。
说起来,林毅夫和张维迎都是我20多年来的好友和熟人。
第一次认识林毅夫是1987年冬。
那年,他刚从美国回到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我刚开始在曼彻斯特大学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由于老师的介绍,我到北京拜访他,向他学习如何做博士,如何做好学问。
初次见面,林毅夫对我非常好。
他跟我说做学问,一定要有理论基础,同时必须结合实际,要把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做数学模型不能只是为了做模型,而是如何用模型来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
他当年还年轻,在中国还没有人知道他是谁,而我却从他的谈话中得到了启发,影响了我后来的学术道路和研究风格。
林毅夫不仅学问做得好,为人更好。
中国主流经济学十大精英
二○○六中国主流经济学十大精英1,高尚全(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拥有政治资源最雄厚的官僚学者,中国知识精英“公车上书”的组织者,西山会议的政治领袖。
其代表观点: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邓小平是中国历史上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伟大的领导。
2,张维迎(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中国西方经济学的少壮派领袖,中国私有化理论的优秀代表。
其代表观点:私有化最优论,腐败次优论。
3,厉以宁厉以宁(北大教授、博导,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学界知行合一最优秀的学者,号称“厉股份”,其亲属组成的厉家军横扫中国股市,在其染指的一个接个国有企业的轰然倒塌中,形成了天下瞩目的家族资本。
国有企业“冰棍理论”的创始人。
其原话最能代表其观点:“中国的贫富差距大吗?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步,和谐社会才能有希望。
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都有仇富心理。
我要为富人说话,杀富济不了贫,穷人应该将富人看成自己的大哥,大哥穿新衣小弟穿旧衣,天经地义。
”“在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必然的,不必大惊小怪。
只要把企业财产经营权改为“法人财产权”(即私有化),国有企业的一切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
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
”4,樊纲(教授,研究员,博导,中国改革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西方发达国家一致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其领导的国民经济研究所一直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该基金会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几乎是一套人马)。
国有企业“靓女先嫁”理论的创始人。
把义和团妖魔化邪恶代名词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观点:“两个就是”即,经济学家就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经济学家就是应该不讲道德。
不要担心贫富两极分化,财富分配应该以老百姓不造反为底线。
林毅夫、张维迎关于产业政策争论的核心问题
林毅夫、张维迎争论的核心问题林毅夫、张维迎,两个优秀的经济学家,同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今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初始创立者,20多年来亦敌亦友,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多争锋相对的思考。
2016年11月9日,一场关于产业政策的思辨会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一辩论中二人各具见解。
两人关于产业政策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什么是产业政策?林毅夫认为,产业政策是指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促进某种产业在该国或该地区发展而有意识地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关税和贸易保护政策、税收优惠、工业园和出口加工区、研发工作中的科研补贴、垄断和特许、政府采购及强制规定等。
在他看来,产业政策将帮助企业解决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
张维迎表示,“我理解的产业政策是指政府出于经济发展或其他目的,对私人产品生产领域进行的选择性干预和歧视性对待,其手段包括市场准入限制、投资规模控制、信贷资金配给、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进出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土地价格优惠等。
”在他看来,政府在公共产品上的投资不属于产业政策,普遍性的政策也不属于产业政策。
2.产业政策是否该存在?林毅夫表示,“我没有见过不用产业政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没见过不用产业政策而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
”他认为,大多数成功的经济体正是因为积极有为的政府制定了产业政策,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不能因为产业政策大部分是失败的就放弃产业政策,而更应做到的是提高成功的概率、减少失败的概率。
张维迎认为“产业政策是披着马甲的计划经济”,坚决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成功的例子凤毛麟角,对此他表示,产业政策会误导企业家,使他们将资源投入不该投入的领域和不该投入的项目,所以中国企业家需要的是自由和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而不是产业政策的扶植。
3.产业政策为什么会无效?林毅夫认为,除了政府的执行能力存在问题之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急于赶超,过度支持先进的产业;而发达国家的失败则是为了就业而去支持失掉比较优势的产业。
中国主流经济十大精英人物
中国主流经济十大精英人物(组图)发布时间:2007-03-02 07:001,高尚全(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拥有政治资源最雄厚的官僚学者,中国知识精英“公车上书”的组织者,西山会议的政治领袖。
其代表观点: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邓小平是中国历史上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伟大的领导。
2,张维迎(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西方经济学的少壮派领袖,中国私有化理论的优秀代表。
其代表观点:私有化最优论,腐败次优论。
中国主流经济十大精英人物(组图)发布时间:2007-03-02 07:003,厉以宁(北大教授、博导,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学界知行合一最优秀的学者,号称“厉股份”,其亲属组成的厉家军横扫中国股市,在其染指的一个接个国有企业的轰然倒塌中,形成了天下瞩目的家族资本。
国有企业“冰棍理论”的创始人。
其原话最能代表其观点:“中国的贫富差距大吗?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步,和谐社会才能有希望。
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都有仇富心理。
我要为富人说话,杀富济不了贫,穷人应该将富人看成自己的大哥,大哥穿新衣小弟穿旧衣,天经地义。
”“在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必然的,不必大惊小怪。
只要把企业财产经营权改为“法人财产权”(即私有化),国有企业的一切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
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
”4,樊纲(教授,研究员,博导,中国改革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西方发达国家一致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其领导的国民经济研究所一直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该基金会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几乎是一套人马)。
国有企业“靓女先嫁”理论的创始人。
把义和团妖魔化邪恶代名词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观点:“两个就是”即,经济学家就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经济学家就是应该不讲道德。
中国经济会有一些麻烦——作者张维迎
7月11日,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在《对话张维迎: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转型》活动上表示,中国经济将会面临较大的危机,如果希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我们的改革必须从"功利主义的改革"转变为"权利导向型改革",由配置效率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的增长。
对于企业而言,在接下来的经济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受政策的误导,不要贪便宜拿不该拿的钱"。
【中国经济会有一些麻烦,这是不可避免的】两个原因:第一是我刚才讲的趋势性的,过去的高增长主要靠借来的,这些后发优势在消失,下一步我们怎么继续维持它。
我们不要期待中国再像过去那么高的增长,5%、6%、7%已经很不错了,以后变成3%就正常了。
如果中国经济十年后能在3%的速度上,表明我们是很正常的国家、正常的经济,现在属于非正常阶段。
我之前用过一个比喻,用信贷刺激增长就类似抓住老虎的尾巴,只有两种出路,一种就是你把老虎尾巴放开,老虎把你吃了,或者你追着老虎跑,最后累死。
我们现在还抓着老虎尾巴,抓到什么时候,我觉得累得已经不行了。
李克强总理很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我们有一些现实的考虑,我们还要抓,但是我觉得非常危险。
中国经济会有一些大的危机,逃不过去,想逃的话会问题越来越严重。
可以拖,拖到最后,就像抽鸦片一样,烟瘾发作了继续抽,毛病会越来越大。
中国会有一些企业死掉的,人类的发展就是会有一些企业死掉才能发展。
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伤心,我太不尽人情了,实际上就是这样。
新的企业、伟大的企业不断出现,生生死死有一个淘汰的问题,对淘汰者来说就是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可能要做好准备。
【即使目的正当也不能不择手段】我们过去的改革都太功利主义,有些东西不可以从功利角度考虑。
人活着为什么是人?拆迁,印度要修个路很难,没法拆迁,在中国你不拆迁,推土机给你推了就行了,没有你的二话可说。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吗?难道我们为了修路快就可以不顾基本的人权吗?这是不对的。
北京大学张维迎老师实战经历真情演讲
北京大学张维迎老师实战经历真情演讲张维迎:点评很不容易,刚才主持人已经介绍了,我和冯仑是大学同班同学,但是我在我们班的时候,我们看他有潜力成为一个政治家,没想到他后来变成了一个企业家。
因为他是搞研究出身,所以下海之后仍然不断的进行学术研究,所以自己读书,而且拿到了博士学位,所以被称为商业界的思想家。
我本人和他的交流比较多,所以他很多故事我原来有一部分听过。
刚才他讲的非常精彩,他是以自己做企业的感受,讲到民营企业经历的几个阶段,特别是谈到怎么处理创业元老之间的关系,怎么分家,一直到现在怎么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
主持人说我对他的观点有批评,今天也他不上批评,我们只是交流,也许对郭总的批评更多一点,但是他不想让我批评他,所以安排别人点评。
给我安排一个小时时间,我觉得有点长,既然如此,我就结合点评他,讲一些更宏观的问题。
有一个统计,就是200年前,人类所有消费产品是十的二次方到三次方,就是几百种,各种各样的、镰刀、斧头、钥匙都算上。
现在人类消费产品有多少呢?是十的八到十次方。
我们消费感觉并没有那么多,因为我们消费东西的时候,比如手机的时候,实际上是花费了成千上万的产品生产出来的。
人类最初消费基本上都是很直接的,比如镰刀、斧头这些工具,尽管我们可以直接看到麦子是怎么种下来,怎么收割,然后面市。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张维迎老师怎么是十的二到三次方产品变成十的八到十次方呢?这里面我们看到是各种产业链条的延长,原来一个人做的事,现在无数人去做,我们在吃馒头的时候,在座的可能没有人种过麦子,没有人磨过面,但是这些都有人去做。
问题是怎么能够实现这样一个转变?在80年代的时候,我就有这样一个结论,就是靠企业家精神,包括在座的各位。
我们想一下,我们看西方200年,我们想中国30多年前,我们除了“富二代”之外,大量跟我年龄一样的,更小的是70后的应该有记忆,我们产品非常匮乏。
我们今天用的大部分产品,我们真的想不到,就是打死也想不到说20年之后、30年之后我们可以用上手机等等这些东西。
北大学者建言中国经济
北大学者建言中国经济:转型重在依靠市场逻辑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兼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1959年出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年西北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1994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4年-1990年在国家体改委工作。
1999年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2005年任学院常务副院长,2006年9月8日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兼任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研究员,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学术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学科专家评审组委员。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发表了题为“市场的逻辑与中国的历史转型”的主题演讲。
张维迎在演讲中表示,人类在最近200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得益于“市场的逻辑”,简单地说就是你要自己幸福,首先要使别人幸福。
“科学的发展总是在进步,之后的东西是不是比之前的东西更正确,其实并不是这样。
如今,亚当·斯密,甚至亚当·斯密之前好多伟大的理论被忘掉了。
所以我们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不要只看现代的书,一定要读一些古典的东西,伟大的思想很多在古典的东西里。
”张维迎说。
市场逻辑引起世界巨变“我们人类从会制造工具开始大约有250万年的历史,即使从智人的时代开始算也有15—20万年的历史,可以说,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其实进步非常非常慢。
200年前,世界各国人们过的生活可能跟古罗马时代差不了很多,甚至有的地方还不如古罗马时代。
但是过去的200年里,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差距也日益明显。
”张维迎说,世界发生转变就是最近这两百年。
1500年的时候,世界最富的国家和最穷的国家人均G D P比大概就是三倍左右,现在最富的国家和最穷的国家差距可能有四百多倍。
张维迎:中国经济不能再任凯恩斯主义忽悠了
张维迎:中国经济不能再任凯恩斯主义忽悠了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集体经济》》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中国经济转轨,特别是最近非常强调的增长模式的转变,有很多人关心和讨论。
这里比较一下,从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理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有什么不一样。
【总页数】3页(P21-2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张维迎:中国经济,前途在民间 [J], 张璐晶
2.张维迎:拯救中国经济的关键是企业家 [J], 张维迎;;
3.张维迎:r拯救中国经济的关键是企业家 [J], 张维迎
4.基于张维迎的市场经济观看中国经济改革 [J], 杨婷婷
5.张维迎:中国经济不能再任凯恩斯主义忽悠了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张维迎(博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每个人的生活或事业,有高峰也有低潮。
低潮时人们容易过度悲观,高峰时却往往得意忘形。
一个国家或社会也是这样。
今天的世界经济,处于相对低潮的阶段,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消除。
如何看待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未来?最好把它放到更长的历史视野中。
人口大国将重返经济大国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五千多年。
根据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在人类历史相当长的时间里,各国(地区)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高度相关;或者说,人口规模决定经济规模。
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分离,是近200多年发生的。
以人均GDP衡量,过去国与国之间相差不大,例如公元1500年,最富国家的人均GDP是最穷国家的3倍;而现在,像美国以及少数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落后国家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基于麦迪森的数据,可以算出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相关系数,在1500年为0.9972,1700年为0.964,1820年仍然高达0.9423,但之后急剧下降:1870年为0.6393,1913年为0.3404,1950年为0.1554,1973年为0.148——也就是说,到1973年的时候,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已没什么关系,如占世界人口54.6%亚洲(不包括日本),GDP只占世界的16.4%;而占世界人口18.4%的发达国家,GDP占世界的58.7%。
这种情况在过去的30年里开始发生逆转: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相关系数2003年上升到0.5185,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0.733。
人口数与GDP规模的相关系数(1000-2003)为什么过去250年里各国人均GDP差距拉大,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不再有大致的对等关系?简单地说,是因为不同的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制度之路——有些国家率先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而有些国家没有。
尽管还有各种细节上的争论,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是发展经济、改进民生的最有效手段。
如果经济制度不再有市场经济与否的差异,就是说全世界都实行市场经济,人均GDP的差异就会逐渐消失。
这正是过去30年发生的情况。
中国等国的市场化改革,开始逆转过去200年里出现的世界范围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之间的背离。
所以,我有一个大胆的推测,按照目前的趋势,未来50年、100年之后,人类可能又回归到19世纪之前的状态,即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相当,人口大国也是经济大国。
当今世界,除了中国,印度人口最多,亚洲人口占世界的近60%。
所谓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也就是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关系的回归,或者说,是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中预测的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的均等化(equalization)。
现在已经可以看到这一趋势。
主要经济体GDP占世界GDP比重(点击看清晰大图)上图是麦迪森估计的的比重。
大致来说,按照购买力平价算,公元0年中国西汉时,印度的GDP占世界比重1/3左右,到了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1/3左右,再到了二战时期之后的1950年,美国的GDP占世界的1/4强(27.3%)。
未来的状态会是怎样?他推测,公元2030年,也就是再过20年,中国的GDP可能达到世界总量的23%,印度为10%,美国为17%,西欧国家合计达世界的13%左右。
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在过去30年里的巨变。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份量和话语权,取决于它的经济实力。
近几年,世界真的离不开中国,无论好事还是坏事,原来是人家不带你玩,G7、G8、OECD等等,都没有中国的份;现在是做什么事都得跟你商量,都得带上你。
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后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世纪”真的会到来吗?答案取决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
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会如何?我想三个转变最为关键:一是从主要依靠出口推动的增长,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更为平衡的增长;二是从低成本、廉价资源、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增长,到基于创新、更高附加值式的增长;三是从企业的自然型增长,到产业整合型增长。
而这些转变进展如何,又依赖于中国的体制改革,包括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全球化则是这些转变的背景。
全球化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经济的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第一次全球化高潮发生在1870年到1913年之间的40多年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1950年则是“去全球化”时代。
以出口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世界平均水平1870年是4.6%,1913年上升到7.9%。
一战爆发后,主要交战国的贸易几乎中断,尽管非交战国的贸易还在增加。
在1929年大萧条之后,贸易保护主义流行起来,加上二战的影响,到1950年,世界出口占GDP的比重下降到5.5%,仅比1870年高0.9个百分点(如下图)。
全世界及主要经济体商品出口值占其GDP比重(点击看清晰大图)1950年后,全球化出现新的浪潮,特别1980年代后,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加速。
2007年时,世界平均出口占GDP的比重是25.6%。
同样重要的是,这次全球化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也就是从简单的产品贸易到价值链分工的全球化。
原来是你生产苹果、我生产桃,你把苹果卖给我、我把桃卖给你,现在是有人专门育苗,有人专门施肥,有人专门采摘,分工越来越细致。
重点不是最终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是价值链上不同区域之间的贸易;价值链上的某个环节做出优势,企业就可能成功。
这是当前全球化的一个特征。
全球化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
如果说第一次全球化时,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那么这次的全球化,中国则是最大受益者——虽然总体而言,各国都是这次的全球化的受益者。
没有这次的全球化,中国经济不可能保持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也不会有现在的国际地位。
这次全球化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分割开来,以非一体化的生产过程,实现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中国正是抓住这一机遇,成为制造业的第一大国。
100年多年前全球化和100多年后的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影响。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会不会重蹈1929年危机后去全球化的覆辙?我个人判断,出口占GDP比重的增长会停滞,甚至下降,但不会出现大规模倒退。
上一次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贸易保护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美国于1931年公布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试图保护美国企业,由此导致全球贸易的倒退,反而延续了那次危机。
多数的贸易保护政策,都是一部分人打着国家的旗号争取私利。
这是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启示。
如果世界各国再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我们在萧条中停留的时间会更长,而不是更短。
以出口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在过去30年的大部分年份里,中国的国际贸易增长率都是高于GDP的增长率。
大致来说,中国的实际GDP年增长率在10%左右,出口实际年增长率在15%左右。
按照名义值算,2008年的出口是1978年的553倍,GDP是1978年的83倍,前者是后者的6.7倍。
结果是,贸易占GDP的比重大幅攀升。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出口与GDP的比例1978年为4.6%,1990年是16.1%,2000年是20.8%,2007年是37.5%。
这一年,中国贸易顺差占GDP的8%,而美国逆差是其GDP的8%。
2008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
中国进出口占GDP比率(点击看清晰大图)2001年之后,中国的出口增长有一个飞跃。
有好多原因,包括加入WTO和中国竞争力的提升,不可否认,也与人民币汇率有关。
因为人民币被低估了,对企业而言,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更有利可图。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对出口继续补贴,但没有考虑这个出口补贴多大是好,好像只是为了出口而出口。
今年上半年出口达到8000亿,相当于GDP 的5%。
这里面有多少出口补贴?付出这些补贴值不值?需要认真研究。
这次危机后,中国的出口受到阻碍,我认为它不是一两年的短期危机,而是个长期的调整过程。
为什么?一般而言,经济规模越大,贸易占GDP的比重越小(极端而言,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这一比重就是0)。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世界十大经济体里,只有德国的出口占GDP比重(39.9%)高于中国(37.5%)。
其他的国家,美国8.4%,日本16.3%,英国15.7%,法国21.6%,意大利23.4%,西班牙7.4%,加拿大29.2%,巴西12.2%,包括世界平均的25.6%,都低于中国(见下图)。
这意味着什么呢?一种可能是我们的GDP被低估了,另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出口依存度确实太高了。
各主要经济体出口占GDP比重((2007,按经济规模排序)(点击看清晰大图)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中国的官方统计,全国人口的55%都是农业人口,这种情况下,出口占GDP比重不应该这么高,至少不能跟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因为农民有很多产品是自给自足的。
现在,中国的出口占GDP比重那么高,同时又有那么多农民,说明其中存在问题。
如果此次金融危机与贸易失衡有关,那说明我们的出口增长不能再维持下去。
无论其他国家是否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未来中国要以出口来带动GDP的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
下一步怎么办?就需要两个市场的均衡,尤其是开发国内市场。
这里说的开发国内市场,不是大家经常听到的“扩大内需”,不是搞货币扩张或者政府投资刺激经济,而是扩大市场自由,激发企业家精神,更合理地利用资源,去满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需求。
这是中国经济本身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更深程度的“改革开放”。
问题是这个市场的潜力有多大?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全球”首先看一下经济规模。
中国大陆有31个省级经济区,如果我们把每个经济区当作一个独立的“国家”排名,然后把它们和世界各国的经济规模做个比较,结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中国经济排名前四位的省份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
广东如果被当作独立的经济体,其经济规模2008年可以排在世界的第18位(按照汇率换算的GDP总量,下同),在土耳其之后(相当于土耳其的67%),超过波兰、印度尼西亚(世界第4大人口国)、比利时、瑞士、瑞典、沙特阿拉伯;——排名第2和第3位的山东和江苏,经济规模都超过挪威、奥地利、伊朗、希腊、丹麦、阿根廷;——排名第4位的浙江,经济规模超过委内瑞拉、爱尔兰、南非;——排名第5位的河南,经济规模超过芬兰、泰国、葡萄牙,哥伦比亚;——排名第6位的河北,经济规模超过捷克、香港、尼日利亚;——排名第7位的上海和第8位的辽宁,经济规模都超过罗马尼亚、以色列、马来西亚;——排名第9位的四川,经济规模超过新加坡、乌克兰、阿尔及利亚、智利;——排名第10位的湖北,经济规模超过巴基斯坦、菲律宾;——排名第11位的湖南,经济规模超过阿联酋、埃及;——排名第12位的福建和第13位的北京,经济规模都超过匈牙利;——排名第14位的安徽,经济规模超过哈萨克、新西兰、秘鲁;——排名第15位的黑龙江和第16位的内蒙古,经济规模都超过科威特;——排名第17位的广西、第18位的山西、第19位的陕西,经济规模都超过利比亚;——排名第20位江西,经济规模超过斯洛伐克;——排名第21位的天津和第22位的吉林,经济规模都超过越南和摩洛哥;——排名第23位的云南,经济规模超过安哥拉和孟加拉国;——排名第24位的重庆,经济规模超过克罗地亚;——排名第25位的新疆,经济规模超过白俄罗斯、苏丹、卢森堡、卡塔尔、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排名第26位贵州和27位的甘肃,经济规模超过立陶宛、多米尼加、斯里兰卡、乌拉圭、巴拿马等;——排名第28位的海南,经济规模超过塞浦路斯、坦桑尼亚、约旦、玻利维亚、冰岛;——排名第29位的宁夏,经济规模超过加纳、牙买加、乌干达;——排名第30位的青海,经济规模超过赞比亚、洪都拉斯、尼泊尔、缅甸;——排在最后面的西藏,经济规模也超过蒙古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