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_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

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

提供专业的word版文档,优质的服务,希望对您有帮助/双击去除
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
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
刚刚把金克木老先生的《书读完了》看完,虽然内容深奥难懂,但是比较浅显的一些内容还是可以理解的。

本书开篇借历史学家陈寅恪见历史学家夏曾佑,夏曾佑说书读完了。

这件小事开篇点明本书的主题,书是可以读完的!为什么书是可以读完的呢?老先生解释道,书和书是不同的,有些书是基础,是主干;而有些书却是依附于基础的,
是枝叶。

这就简单明了的理清了读书的主次关系。

而却基础是书一共也就那么几本,花些时间是可以读完的,然后再发展些枝桠,整个体系就完善了。

然而光是有了大局还不行,还要对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这就涉及到了专业的学科研究了,对于我这种门外汉实在显得深奥麻烦。

但是不得不说,金老先生学识之深之广,实在令人佩服,特别是对佛教的研究和理解,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有时不禁想,如国金先生剃度了,多半也是同李叔同一样,做什么像什么,也是一代高僧大德。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怎么样来读书,用什么的方法,在这以前我是完全没有清晰的逻辑,认为读书就是读就好了,还有其他吗?个人认为这本书可以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一起
阅读,相辅相成。

前者重大局,侧重于中国古典研究,后者重细节,侧重于书的读法,典型的西方逻辑。

总体来讲,如果能越早些时候读这样的书,无疑对以后的阅读方向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南,省了许多功夫。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

《书夜话》读后感(600字)作文

《书夜话》读后感(600字)作文

精选作文:《书的夜话》读后感(600字)作文《书的夜话》是现代着名作家叶圣陶写的。

他通过三本书的不同经历讽刺了不同的藏书人或读书人。

紫皮书的主人是一个要看书而没有书、要看书而不看书的人。

他很穷,想从这些书中吸取哪怕最小的一部分用以改善自己的处境。

后来,他攒了点钱,买了几本书。

最初,他看得很用心,把书里最细微的错误都校对出来了。

后来,他认为把书从头看到尾是很愚蠢的,他发现了一个最简捷的办法,就是只看序文。

他看了几本书的序文之后,写了一篇文章,投给报馆。

这篇文章被刊登出来了,他得到了一笔稿费。

于是,他继续写文章,材料不用愁,从许许多多的书的序文中找。

钱财来了,名誉也来了。

他成了读书大家、成了博览群书的人。

对他而言,读书只是他的生财之道,只是他欺世盗名的工具而已。

红皮书的主人只买书,从来不去读书,而是凭借藏书来附庸风雅,把自己鼓吹成一个博学多才的文人。

对他而言,藏书只是伪文人的一种外包装而已。

破书的主人们读破书耗尽心力,学成了,就去教学生。

学生据此学成了,再去教学生的学生。

书被他们吃进去,吐出来;再吃进去,再吐出来。

除了吃和吐,他们没干别的。

没对世界做出一点新的贡献。

叶老用童话故事的方式讽喻了形形色色的伪知识分子,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不得不为之慨叹,也会不由自主地以此和现实生活的某些人对号入座。

慨叹之余,我们应当以此警醒自己:书只是我们的学习工具,而不是包装某种身份或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道具,同时,我们要讲究读书方法,切忌死读书、读死书,要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读书,灵活掌握书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创造更多更有意义的价值。

六年级:孙海琳曼篇一:《书读完了》读后感《书读完了》读后感在十年前,我在新华书店的库存部,看到一本三联出版社直排简体的《孔乙己外传》,觉得好奇就购买了一本。

作者叫做金克木,因为学习历史时知道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觉得这个名字起得有名堂,至于书中的故事,就觉得更加离奇古怪了。

不过,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了金克木这位生活在当下时代的智者。

金克木散文的趣味性研究

金克木散文的趣味性研究

金克木散文的趣味性研究作者:李梅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金克木的散文以丰富的学养为基石,以文化为主要言说对象,以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主要内容。

这使得他的散文以学术取胜的同时还表现出了一个智者雅致的情趣。

而这种趣味主要从其散文的内容选择、语言表达、写作技巧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关键词:金克木;散文;趣味金克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老生代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大多属于文化随笔,从佛教、语言学、数学、地理、天文、哲学等各个角度对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谢冕先生在评价金克木时曾说他“把传统的散文小品学术化了”[1],文化确实是他散文写作的主要对象。

但他往往从身边小事入手,然后气定神闲的将学术问题引入散文,用浅显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学术问题还原到日常生活中,如话家常般展示着他对文化的独特见解,这就赋予了他的散文一种与众不同的趣味。

一、复杂有趣的内容选择金克木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做底蕴,散文的内容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但无论内容如何复杂多变,最后都落脚到对文化的思考上来,且都有一种风趣活泼的格调,吸引着读者。

金克木有许多怀念先师故友的文章,他们有些是中国文坛上赫赫有名的大学者,有些则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

可金克木先生总能抓住他们性格中最与众不同的那部分来写,如他在《记徐祖正》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徐先生个子很矮,皮鞋是特制的高低,手里经常拿着一根西式拐杖。

我一见他就仿佛遇上了夏目漱石。

”在此,金先生以一种调侃甚至戏谑的口吻,短短几十个字就让徐祖正教授“老顽童”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他还在散文《忘了的名人》中表现了“傅胖子”(傅雷)的霸道、在《少年徐迟》中表现了徐迟永远只有18岁等特点,读过后总能让人对他们过目不忘。

金克木的散文中还有许多记叙他经历的往事的文章,这些文章同样写得趣味十足,读来总能让人捧腹。

如《挨炸记》中就讲述了他自己在战争中“逃警报”时的几件趣事,在轰炸平息后“母子两人吃了一顿庆祝自己生命财产无损失的酒菜饭,醉醺醺睡了一大觉,醒来天已黑了。

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

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

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谭轶斌【推荐理由】教古典作品,不少教师只把文本当作语言材料,疏通字词句,分析语法,在此注、彼注间考据,于是乎,经典文本成了风干的语言标本。

也有教师倒是乐于阐发,但或套话成堆,空话连篇,或照搬教参,了无新意。

如此课堂,学生昏昏欲睡,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何解读古代经典文本,如何让语文教师在古代经典面前拥有自信,如何使古代经典作品的教学摆脱“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局面,如何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灵对接,张文江教授的《古典学术讲要》,或许能为我们找到一条“渔人之路”。

张教授对经典的解释,不是只钻故纸堆,而是“打破中西体用之类的限制”,与今人对话。

闪烁着思想光芒的话语,随便翻到哪一页,俯拾皆是。

它时时让你感受到,什么是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什么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什么是左右勾连、洞幽烛微,什么是思如泉涌,智慧满溢……有意思的是,张教授解释中国古代经典,常和西方硕儒心意相通。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塞、怀特海……他在中国古代典籍和西方哲人之间架起了桥梁。

至此,你会明白,研究古代典籍的张教授不是跟不上时代节拍的古书蠹虫,而是真正的读书高手(据材料显示,他家中藏书甚少,因其每每翻完一本便送人)。

可以说,他在古典学术典籍的研究中洞开了一方新天地,此种对经典的解释,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视角、新思维、新方法。

与此同时,张教授也在经典的解释中找到了非常个人化的表达方式。

他面对古代经典,是一句一句解读,而不是囫囵吞枣式的阐释。

如若没有十二分的功力,是不敢这样做的。

正因为张教授对经典已成竹在胸,所以不用虚张声势,而是老僧说家常话般,用通俗浅白、大家都听得懂领悟得了的话语来表述观点。

如《史记?货殖列传》:“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张教授如此解读:“这就是经济影响到法律。

《书读完了》读书笔记

《书读完了》读书笔记

《书读完了》读书笔记最近在看金克木先生的作品集《书读完了》,可以说翻到第一篇时就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文字中浓厚的文化氛围,引用的书籍和典故无一不彰显了金克木先生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让人敬佩不已。

能写关于读书的作品的人,定是看了不少书的。

更难得的是先生在看完书后还将其中的渊源、历史年代和背景都整理了出来,介绍给更多人来方便大家挑书选书。

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实际不然,教育界有句俗话:想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

这样的逻辑在写作方面亦然。

如果没有多年的辛苦钻研、阅读丰富的图书,怎么可能顺手拈来长篇的文字谈论书该怎样去读?我认为《书读完了》集合的作品给很多想要了解中国文学却苦于不知从哪下手的人一张明确的寻宝地图。

照着上面的指示一一阅读下去,或许对于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先以一个故事开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

”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

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

敢说中国古书几十种的人也就是本书的作者金克木先生。

他认为就书而言,总有些书是大部分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

就像在外国文学中总是有《圣经》的影子一样,中国的文学基本建立在《易》《诗》《书》《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之上,不了解它们就无法理解古书中的很多内容。

《红楼梦》《西厢记》《镜花缘》等等文学作品中都有上述书籍内容的引用,如果不知道“经”的内容,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又怎么能理解以其为基础构造起来的作品呢?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当初看《达芬奇密码》的时候,很长时间我都无法沉浸到作品之中,圣杯是什么?密码到底指向什么?即便看完全本从文字上知道了故事大概,可还是不理解符号和密语之间的关联。

很大的程度是因为这部小说的基本工具就是《圣经》,了解《圣经》故事才有把握了解整部小说的来龙去脉。

我所认识的金克木先生

我所认识的金克木先生

31家世金克木先生祖籍安徽寿县,1912年8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一个旧官僚家庭。

他父亲本是个穷秀才出身,多年苦读不第,五十多岁才捐到一个县官的位置,但在县官任上屁股还没有坐热,便逢上了辛亥革命,不仅削职为民,而且成为革命的对象。

至于他母亲,本是个穷丫头出身,由于天生一双大脚,一生中竟被卖过三次!只是在他父亲做官以后,花了三百两银子才买进门的。

金老太爷在家庭生活上也十分不幸,五十多岁的人竟四次丧偶,在得到第四任续弦夫人的同意后,才将这位大脚大手、勤快能干的烧火丫头收为偏房。

没想到他父亲的这位偏房倒真有福气,竟在这“鼎革”之年,老爷头上的花翎和顶戴都掉了下来的倒霉年头,给他生下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金克木先生。

而他母亲从生产的痛苦中清醒过来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生了一个儿子,该不会再卖我了吧?”据金先生回忆,“民国成立后,父亲就离开了人世。

我生下来就遭遇抄家,尿片都被搜检过。

”因此,金先生的童年并没有过上什么富贵生活。

金先生一生只拿过小学文凭,少年时,在安徽寿县第一小学毕业后,读了一年中学,便因家道彻底败落而不得不辍学。

为了支撑家庭,他16岁至18岁,托人介绍,曾在家乡教小学,养活自己和母亲。

这段时间也正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金克木先生曾参加过共产党外围组织的活动,并为共产党散发过传单。

求学1930年,刚满19岁的金克木先生,便到北平求学, 李工真金克木先生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

他先与一群因种种原因读不了大学的年轻“北大迷”一起,到当时还设在沙滩红楼的北京大学旁听,学习英文、法文、德文和世界语。

因此,这位只拿过小学文凭、全靠自学成才、年仅34岁的金克木,成为了当时人才济济的国立武汉大学教授队伍中的一员。

我所认识的金克木先生无家无业在这古都中漂泊。

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

他先与一群因种种原因读不了大学的年轻“北大迷”一起,到当时还设在沙滩红楼的北京大学旁听,学习英文、法文、德文和世界语。

作文范文之著名学者金克木作文

作文范文之著名学者金克木作文

著名学者金克木作文【篇一:2015年杭州中考作文】2015年杭州中考作文:著名学者金克木,年轻时曾是大学图书管理员。

一次,他偶然看到某位大学者的一份借书单,于是,他一有时间就找书单上的书阅读。

渐渐地,他读的书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广阔。

学问越来越深厚。

最后他成为在文学、历史、翻译等诸多方面卓有成就的学者。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

点评:材料阅读无障碍,审题立意无困难,创意发挥有空间点评者:周慧杭州市青春中学今年杭州市中考作文考的是一则材料作文,估计很多考生拿到这则作文题都会暗暗吁一口气:这个题目不难写。

确实,今年的作文难度适中,材料简洁明确,学生很容易就能从所给的文字中提炼出自己的写作思路,展开记叙和评述,不太会跑题。

比较有意思的是,今年浙江省高考的作文题和杭州市中考的作文题,都把目光投到了相似的话题上。

高考作文题是“文章和人品”,而中考作文题则是“阅读与成长”,这两者之间,还真的隐隐有一些联系和牵扯。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今年中高考的命题在引导让学生更加关注阅读写作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作为作文考题,“阅读”这个话题绝不“惊艳”,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因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最为紧密,所以也更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说今年的中考作文题乍看比较平常,但下笔行文却足可见考生的功底,通俗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写但又比较难写好的题目。

作文材料不长,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的对象和“阅读”的内容——大学者和大学者的借书单;二是“阅读”的作用,主要是开阔眼界,增长学问。

大学者的感召力给了金克木极大的学习动力,而大学者的书单又为金克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丰富的学习内容。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金克木通过广泛阅读,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

这些写作思路,对于考生而言,不难提炼和概括。

同时,材料所指向的“阅读”这个话题,符合初中生的实际,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触,让每一个考生有话可说,让喜欢阅读的考生有兴趣去说去写,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还可以抒情。

刘少华《正是青年读书时》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题)

刘少华《正是青年读书时》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题)

刘少华《正是青年读书时》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题)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正是青年读书时刘少华①人年轻时,无论多么忙碌或是贫穷,有一种快乐谁都无法剥夺,那便是读书。

但青年人读书,有时会有热情、少方法,战略上异常重视、战术上捉襟见肘,不得其门而入。

关于如何读书,前人进行了诸多总结,依我看,如下四点能做到便十分不易,却也十分有益。

②首先,要追求把书“读完”。

当年,金克木先生写《书读完了》,让人大吃一惊。

别说书海无边、时间有限,就算只读2019年初至今出版的中文书,正常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

为何金克木先生敢说“书读完了”?其实,这背后是对读书的系统思考。

比如中国古书,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有据可循,其中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金先生举例说,如果研究“红学”,那么《红楼梦》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捷径,非读不可。

③以此类推,青年人读书,应当从源头去读,在脑海中搭起一个“格式塔”,日拱一卒。

在青年时期、记忆力最强时,先尽量“输入”,快速吸收基础知识,打好底子。

书当然是看不完的,但在年轻时打下广博的基础,却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④其次,要仰仗经典之力。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

这话听着刺耳、偏执,背后却有一番考量。

大浪淘沙始见金,时间这个公平的见证者,为人类淘汰了不计其数的书,却同样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佳作。

阅读经典,是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

⑤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此感受极深,甚至专门写出一本《为什么读经典》。

书中,他为经典作品下了诸多定义,其中第一条便是,“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信哉斯言!因为经典作品反复接受一代又一代人洗礼,总能跨越时代,进入群体的记忆中。

即便这些作品需要你花力气、下功夫阅读,也是值得的。

知识青年,不读经典,何以自立?⑥此外,还要经常打开新书。

书读完了

书读完了
有些部分不错。 这本书不能被书名和序言所蒙蔽了,教读书的内容其实很少,更是作者本人关于一些事物和书籍的随笔集。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要有尚友古人的胸襟和气魄,敢于并且从容地跟作者交朋友(却并不自认能比 作者更好地理解他本人);一层是跟着作者的思路前进,看他对问题的描述或论证能否说服我们。 最初是被这个题目吸引。启发在于读书不必局限于心中的那点期待。 推荐篇说,只陈寅恪和钱锺书堪称大家,再加一个老头儿就是金克木。也学着起一个名字“木克土”。 第一次听到金克木的名字以为是一个笔名,于是去查了一下,人家笔名叫辛竹,才知本人孤陋寡闻。 正当想多看古籍补补功课,不知从何入手,瞌睡送枕头,金老先生这本《书读完了》就推到了跟前。老头儿 说,读书可以观其大略,要“不求甚解”,又要“探骊得珠”,就是要讲效率,不浪费时间。同样的有些文章读 来费劲,似乎不太体谅读者层次,只给听得懂的“内部人”讲,不给外人普及。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就中国古书而言,不过是《易》《诗》《书》《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等数种;就外国书而言,也不过《圣经》《古兰经》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 康德、黑格尔、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
《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简单说,这种方法是“眼前无异路”式的,集全部心力于一处,心无旁骛,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 读书可以把书当作教师,只要取其所长,不要责其所短。 宇宙、社会、人生都是些大谜语,其中有日出不穷的大小案件;如果没有猜谜和破案的兴趣,缺乏好奇心, 那就一切索然无味了。 道和逻各斯一样,兼有语言、思想、行为三义,是言、思、行,也是闻、思、修。 先练习看目录、作提要当然可以,另外还有个补救办法是把人代替书,在人多的地方练习观察人。 《妙法莲华经》。这是一部文丛。思想中心是信仰。任何宗教离不开信仰,没有信仰的不是宗教。有信仰, 不叫宗教也是宗教。

提高文笔的十本课外必读书目

提高文笔的十本课外必读书目

提高文笔的十本课外必读书目书是我们放眼世界的窗口,同时也是我们打开世界的大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提高文笔的十本课外必读书目,希望大家喜欢!提高文笔的十本课外必读书目:1、《围城》作者:钱钟书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

《围城》是钱钟书撰写的一部新《儒林外史》。

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描写了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

《围城》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

2、《旅行的艺术》作者:[英]阿兰德波顿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

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辩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

该书分为出发、动机、风景、艺术和回归五个章节,通过对不同地点的旅行,来重点描述作者的心理感受,同时回顾历史,通过对福楼拜、波德莱尔等人人生旅程以及作品的分析,寻找旅行地点中的人文情怀。

与一般的旅行推介不同,该书并没有那些收拾行装,旅程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琐碎的事情。

在这本书中,作者刻意把旅行写成一种精神上的体验,而不是肉体上的奔波。

在不同地点的旅行过程当中,也有大量曾生活在此地的文艺家的回顾,记录作者自己心灵的历程。

3、《何处是归程》作者:黎阳《何处是归程》也是一本语言非常优美的小说,它采用了独特的散文化、诗化语言形式,它描写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心灵蜕变史,呼唤当代青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碰撞中坚守理想和精神的高度。

用唯美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作者在小说中刻意承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学的优美、博大和精深。

面对着势不可挡的西学东渐的时尚,作者高扬起东学西渐的旗帜,并且以她的小说勉力实践之。

仅从语言上看,黎阳的这部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华彩独异,风流尽显,精美地演绎了汉语言的音、形、义之美,形成了独特的黎阳现象。

这不是我的第一本书——《弱水三千-梁文道书话》序

这不是我的第一本书——《弱水三千-梁文道书话》序
果然是读得完的! 这是会过 日 子的老人家才到得了的境界。 由于很早开始就懂得倒数计时, 所以看甚
信, 就算到了咽下最后一口气的那刻来临之 前, 前面的地平线还是无限宽广, 时间还会 给我停下来看看风景发发呆的余裕。
所以这本书绝对不是书单 , 甚至不是开给 自己的功课。 它更像是自己的课外阅读报 告, 所以零散, 而且偏食的倾向严重。 用美 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来排列这批报告 , 原 意是想为它们套上个系统 ,好看一点, 不 料后果却很搞笑 , 比方说是漫画集 《 锦绣 蓝田》 原来属于 “ 工业、 土地用途 、 劳工” 类, 而食谱则是一种 “ 科技” “ 书。 任何系 统都有它的临界点” 果然不是句虚话。 , 这不是我的第一本书 , 虽然它是我出版的
阅读课, 但是老师们并不指定任何读物, 他 们只是把我们丢进一个小型的图书馆, 然 后就关上门一小时。 在这一小时里, 我们肆 意翻弄架上的图书, 甚至把它们抽出来当 成武器互相丢掷。 累了 , 就坐在地上随便 检阅那些被摧残得破碎零落的绘本与童 话, 重组掉页的故事和彩图。 看着看着, 大
联大任事, 偶然从傅斯年先生处得到了一
本拉丁文与英文对照的《 高卢战纪》 于是 , 一页页慢慢看将下来,越看越有兴头 , 然 后再查对书后附的拉丁文语法简要。 就是 这样, 在不断的空袭替报声中, 他读完了 《 高卢战纪》 同时也学懂了拉丁文。 ,
曾经, 我也以为书是看得完的。 我当然没有 金先生这等本事, 也不是真的相信自己读书 的速度赶得上出版的速度, 但就是隐隐约约 有这份直觉和欲望。尤其是买书的时候, 我 一边把书放进购物篮里, 一边就会为它策划 最佳的阅读时机, 并且喜孜孜地想象它能带 给我多少好东西。 结果如何, 不问可知。 我今年三十五岁了, 运气好的话, 人生或许 还有一半, 眼看着就要从不需要书单的季节 迈进需要书单的年份了。 书看不完的遗憾日 益浓厚, 倒数压力开始出现。 但我还是不甘 心, 不想就此跟着书单度日;我仍然愿意相

书痴悔悟记:书到搬时方恨多,书斋成“书灾”

书痴悔悟记:书到搬时方恨多,书斋成“书灾”

书痴悔悟记:书到搬时方恨多,书斋成“书灾”本文选自:《纸页上的足印》,彭程著,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版。

不久前,一次搬新居的经历,让我对拥书过多的弊病,有了切肤的感受。

说“弊病”,可能言重了,但它确实是一个问题,一种负担,一重麻烦。

早就明白,书太多的话,一旦搬起家来会十分费事,琐碎繁杂,不像桌子柜子沙发等大个头的家具,几个人一抬就走了。

所以在定下搬家日期前半个多月,就开始慢慢倒腾了。

每天晚饭后大约两个多小时,都用在这上面了。

下架,分类,打捆,堆放在客厅的一个角落里。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却是要说“书到搬时才知多”。

平时也知道自己的书会是个不小的数目,不料在整理的过程中却发现,比估计的数量还要多出许多。

好几天过去,眼瞅着客厅那个角落里书堆越来越大,但书柜里却似乎并未明显减少。

因为聚书成瘾,平时也时常招来老婆孩子的抱怨,但癖好始终不曾收敛,反而是逐渐升级。

一段时间未进书店、不曾买书,就会觉得心里浮躁难捺,必须要去逛上半天、搬回来一摞,心境才告稍安。

这就好像产生了药物依赖性的瘾君子,毒瘾发作时,理性和自制力等都不管用,只能以毒攻毒,靠吸食或注射来暂时压制住。

这么多年来,买书,藏书,基本上是只进不出。

一个人只进食不排泄,早晚要被撑出毛病来。

迅速增多的书之于有限的空间,也是如此。

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就没有想到?时常也会有醒悟的时候,那时节也总是痛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多加注意,但这点儿念头总是虎头蛇尾,难以坚持下去。

一经过书店门口,脚步就由不得自己了,看到报纸上介绍哪儿开办书市了,总是心里痒痒的,想去看看。

总之,让我故态复萌的环境、因素实在是太多了,防不胜防。

因此我的所思与所为,可谓严重脱节。

不妨说,我是从反面深入理解了“知行合一”这个成语的。

这般日积月累,于是书斋成“书灾”、满坑满谷举目皆书的局面是在所难免了。

在原先那间只有几个平方米的小书房里,书先是在书柜里繁衍,一排变为两排,后来书脊上方与隔板间的空隙也横着插满了书。

第一章会说话的木头的读后感

第一章会说话的木头的读后感

第一章会说话的木头的读后感第一章会说话的木头的读后感木头,多年来被认为是沉默而无声的,只能静静地躺在角落里,等待着被人类利用。

然而,在《会说话的木头》这本书中,木头们的角色变得独特而生动,他们竟能说话、聪明而有思想。

读完这一章,我对木头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节沉默了千年的木头以往我们只把木头当做一种建筑材料或家具的原材料,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内在世界。

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木头是有灵性的,他们有着独特的个性。

他们可以思考、感受,他们记得曾经成为一棵大树的时光,记得人们用他们做成的各种物品。

他们为了寻求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选择破坏被人们损坏的家具,扮演了主动者的角色。

这种与传统印象截然相反的形象,让我震撼不已。

第二节木头的选择书中的木头们具有自己的意识和选择权。

他们选择与人类合作,学习语言、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规律,甚至与人类建立深厚的友谊。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见解。

看到木头们如此积极主动地与人类互动,我不禁对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感到惊讶。

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被使用,而是主动塑造自己的命运。

第三节探寻木头的灵魂作者在书中巧妙地通过木头的角度,探究了人类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人类往往因为物质的积累而忽略了对内心灵魂的探索,而木头们却告诉我们,每一件物品都有其灵魂和价值。

他们追求着与人类对话的机会,希望能够被理解和认可。

木头们的思考和感悟深深触动了我。

第四节对话的重要性《会说话的木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启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多么重要。

通过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愿望,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起更加深入的关系。

而书中的木头们正是通过对话,与人类建立起一段段真挚的友谊。

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对话的力量,以及我们需要正视他人的存在和认同。

总结这使我认识到,人类与木头之间有着更深层次的联系和共通之处。

木头不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载体。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尊重身边的物品,不只是因为它们的实用价值,更是因为它们承载着无尽的故事和灵魂。

金克木的满分作文范文

金克木的满分作文范文

金克木的满分作文范文一、范文金克木的600字作文在成长的路上,漂亮就如路边的野花,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摇曳,在轰隆隆的夏雷中绽放,在哗啦啦的秋叶中坚韧怒放,在白皑皑的冬雪中傲立枝头。

专心体会成长的路上,漂亮组成了一道风景线……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春日里,我带着被同学误会的忧愁走向家里,一个刚刚搬来的阿姨悄悄叫住我:“我买了太多东西,你能帮我拿一些吗?”我点点头,她便感谢地对我浅笑,我心中的忧愁转瞬就消逝了。

我关心了她,也欢乐了本人。

于是后来,每当我们相遇时,我都会收到一个浅笑。

伴着这浅笑,我开头着每一个新的一天,结束着每一个充实的一天,更喜爱着每一个美妙的一天。

于是,遭到感动的我发觉,漂亮就在付出与报答里,在每一个相遇的浅笑里——浅笑在身旁,漂亮就组成了一道风景线。

在“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季里,乘凉的我打开一本簇新的宋词集。

悄悄品读,细细体会,竟感动不已。

“勇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悲愤,“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婉凄凉,“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的激扬奔放……从今我爱上了宋词,爱它的豪壮,爱它的动听。

于是,爱上宋词的我发觉,漂亮就在词句的精髓里——宋词在身旁,漂亮就组成了一道风景线。

在“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日里,愁闷的我在家整理书本,不经意间发觉了夹在本子中的一些枫叶,也不知它们在黑暗中度过了多少时日,然而它们照旧平整漂亮。

深红的纹络包含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如在深秋枝头的坚韧、随风飘落的执着;艳丽的叶面红得发亮,像一盏饱含盼望的灯,始终照到我的心底。

于是,遭到兴奋的我发觉,漂亮就在片片枫叶里,在不屈不挠、布满盼望的精神里——枫叶在身旁,漂亮就组成了一道风景线。

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季里,我总会期盼下一场雪,那雪白的颜色总让我联想到纯净。

纯洁暗香的百合谷地,纯洁无私的白衣天使,纯洁恬淡的几抹云彩。

纯洁的白掩盖了污浊,奉献了净化心间的最美的颜色。

于是宠爱雪白的我发觉,漂亮就在雪白的白争里,在净化心间的白色里——白色在身旁,漂亮就组成了一道风景线。

2024年羚羊木雕读书心得体会样本(二篇)

2024年羚羊木雕读书心得体会样本(二篇)

2024年羚羊木雕读书心得体会样本财富与友谊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

正如名人所说:“财富非友,而友乃财。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过于注重物质,忽视了情谊,尤其是成年人群。

他们往往不理解我们这些年轻人对于友情的珍视。

《羚羊木雕》的故事深刻体现了这一现象。

故事中,“我”将珍贵的羚羊木雕赠予好友,却因父母的要求不得不收回。

这一行为不仅让“我”内心痛苦,更对好友万方造成了伤害。

这个故事引发我们深思:如果万方是个小心眼的人,那么或许会因为一个小小的木雕导致友谊破裂。

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正是“我”的父母。

个人认为,友谊远比金钱珍贵,它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宝贵财富。

作为未成年人,“我”可能并不清楚羚羊木雕的金钱价值,但知道其独特性。

在未经深入了解父亲感受的情况下,就将这份礼物转送他人,这是否有些鲁莽?在处理他人赠送的物品时,是否应先考虑对方的感受?我深感庆幸,因为我有许多能与之交心的好友。

他们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我伤心时给予鼓励,在我骄傲时让我保持清醒。

记得有一次出游,我们玩得兴起,不一会儿便感到口渴。

我发现水壶空了,原来盖子没拧紧,水都洒了。

就在这时,好友伸出手递来半瓶水和巧克力,让我免受低血糖的困扰。

她的无私让我感到水的甘甜胜过蜜糖。

还有一次,我的作文得分全班最高,让我有些得意忘形。

随后几次作业,我变得粗心大意,错误连连。

邻桌的同学提醒我:“一次的成功不代表一切,我期待你更出色的表现。

”这句话让我如梦初醒,重新找回真实的自我。

随着成长,我们是否能保持这份纯洁而向上的友谊?我坚信,现实中有许多感人的真挚友谊,它们不为名利,以赤诚的心相交。

我衷心祝愿天下所有的朋友都能拥有快乐和幸福,直到永远。

2024年羚羊木雕读书心得体会样本(二)《羚羊木雕》是一部描绘友谊深刻内涵的作品。

故事讲述了新宇和万方两位主人公之间深厚的友情。

在日常生活中,万方对新宇关怀备至,给予了许多帮助。

某日,万方拜访新宇家中,对桌上的一尊羚羊木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木遇奇遇记读后感

木遇奇遇记读后感

木遇奇遇记读后感《以木遇奇遇记》读后感。

《以木遇奇遇记》是一部以木材为主题的小说,作者通过对木材的描述,展现了木材的生命力和魅力。

小说中的主人公以木材为伴,经历了一系列奇遇,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木材的魅力,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木材的描写,展现了木材的生命力和魅力。

木材是大自然的产物,它们在大自然中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成为了坚硬的材料。

木材的美丽和魅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但是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木材的描写,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木材的价值和魅力。

木材不仅是一种材料,更是一种生命力和魅力的体现,它们在不断地成长和变化,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小说中,主人公以木材为伴,经历了一系列奇遇,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主人公在小说中通过与木材的交流和互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木材的魅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过程让人们感受到了木材的力量和魅力,也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迷失在繁杂的生活中,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但是通过这部小说,人们可以从木材的故事中找到启示,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阅读《以木遇奇遇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木材的魅力和生命力,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木材不仅是一种材料,更是一种生命力和魅力的体现,它们在不断地成长和变化,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通过与木材的交流和互动,人们可以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这部小说让我对木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这部小说,重新认识木材的魅力,也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文学家金克木:写文章从现在开始,不要等

文学家金克木:写文章从现在开始,不要等

文学家金克木:写文章从现在开始,不要等金克木,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与季羡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

金克木先生的“不要等”陈纳今年(2012年——小编,注)正值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百年诞辰,本文忆述金先生的治学往事,以表怀念。

在我结识的许多老师中,有些并非我的任课老师,却深深地影响了我,令我终身铭记。

金克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

我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学习。

当时,许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出名的老一辈学者还健在。

同学们在宿舍里聊天,常常就以这些老学者以及其他已故名流为话题――某某先生,学问如何高深,性情如何乖戾,有怎样的传奇故事等等。

其实,刚读了几本书的大学生,对老先生们的学问实在乏力置评,往往只是津津乐道于那些道听途说的名人轶事。

金克木先生是北大东语系的著名教授,有着不凡的人生经历和卓著的学术造诣,当然也是我们聊天的对象。

不过,使得金先生成为热议话题还有另一个原因――他是《读书》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当时,新创刊的《读书》提出“读书无禁区”的口号,刊载了大量引领时代新风的文章,在青年学生中影响极大。

每期《读书》一到,都会在同学中争相传阅并引发议论。

我读金先生的文章也是从《读书》开始的。

金先生最初的几篇《读书》文章与“东方学”相关,我读了有些云里雾里。

1981年6月,金先生发表《记〈菊与刀〉――兼谈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文章着重介绍了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文化研究的背景和方法,以及《菊与刀》这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的重大影响。

当时,我对人类学一无所知,仅对文化有点朦胧的意识,读到这样的文章真有振聋发聩的感觉,顿时萌生了拜见金先生的想法。

于是,我给金先生家里打了个电话,自我介绍以后,忐忑不安地提出拜访的请求,没想到金先生一口就爽快地答应了,还仔细地告诉我他家的地址和走法,让我当天下午就去。

出北大西校门,一路之隔是蔚秀园,历史上曾经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几经沿革成了北京大学的宿舍区,文革后新建了一片公寓楼,金先生的住所在园子西北角那座楼的一楼。

美文书籍读后感600字数7年级5篇

美文书籍读后感600字数7年级5篇

美文书籍读后感600字数7年级5篇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情操得到陶冶,梦想得以放飞。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美文书籍读后感600字数7年级,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美文书籍读后感600字数7年级1读完了开复老师的这本书,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与乔布斯自传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本书是开复老师亲自参与的,里面的内容当然大多数也是对他积极的评价。

开复老师一直注重中国的教育,我也为此一直崇拜的他。

但我想到的是,这本书难道体现的不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吗?我想这本自传也只是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吧?当然我这也是随意的猜测。

回来说说感受。

对于开复老师,我想我不是崇拜,而是敬佩这个词来描述。

他一心为着中国的学生,一心担忧着中国的教育。

直至最终的创新工场,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改变中国下一代人的梦想。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是有胆识的。

无论是在苹果、微软,还是google,他用他自己的智慧去创造的期间,为了自己的梦想放弃国外安定的生活,来到中国从新开始;本可以在google 享受他的职业经理人生活,但最终还是放弃开办了创新工场。

就像文中所说的:他更喜欢从无到有的创造。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这句话是开复老师在文中提到那位要捐赠钱建立学校的老人而给予的评价,我想说开复老师也是如此。

我知道与这个境界我还差的很远,从小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长大的我,还是在各种金钱与名利的充斥中生活,这是我现在的必需品。

也许有一天,我也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有资本去寻找自己真正的梦想,去真正的做到无求。

美文书籍读后感600字数7年级2提起李开复,我想每位大学生都不陌生。

他曾写的《给大学生的一封信》及创立的“我学网”拉近了大学生与他的距离。

李开复曾在苹果、SGi、微软、谷歌等世界一流公司任要职,要么主管,要么副总裁,他本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但功名成就的他并没有这样做,他于09年9月份离开谷歌,已年近知天命的他不辞辛劳,回国创办了创新工厂,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平台。

积累学习名人故事

积累学习名人故事

积累学习名人故事关于积累学习名人故事(通用23篇)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可想而知日常的积累是有多大的作用,所以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积累学习名人故事,请慢慢阅读。

积累学习名人故事篇1——的“数量”是创作“质量”的保证清代的袁枚十分注重语言 , 他许多的好词佳句都是从村夫僧人那里得到的。

有一次,在二月梅花盛开的时节,站在梅树下的一个村夫很高兴地对袁枚说:“你看,梅树有了一身花了!”袁枚听了,心想:“这不是诗吗?”他便默默地记下,久久咀嚼,后来就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

还有一次,一位给袁枚送行的僧人,惋惜地说:“可惜园里梅花正盛开,您带不去!”袁枚吟得“只怜香梅千百树,不得随身带上船”的诗句,一直为人称道。

积累学习名人故事篇2——时间是不可缺少的“支出”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把会前会后、饭前饭后的时间比喻为零布头,并加以利用。

他在参加五届三次人大会议期间,抓紧空隙时间完成了《仿射学微分几何》的后半部分。

他说:“别看时间零碎,分分秒秒的时间好比零布头,只要充分利用,能做不少事情呢。

”时间本来是一定的,但是,对于善于利用它的人来说,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助跑器”。

积累学习名人故事篇3——成功离不开积累当年叱咤疆场,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一个给法兰西人民带来无限荣耀,一个向世人发出“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的誓言的“自信家”,早年是何等勤苦地。

在他于巴黎军校攻读炮兵攻略,海军知识时,一直是勤勉地苦学,用心地。

当室友们吃午餐的时候,拿破仑依旧潜心于对地理、历史和数学的研究并乐此不疲。

这一直持续了他整个生涯的过程,为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终于,拿破仑成就了法兰西帝国,而长期的则成就了拿破仑,成就了他近似疯狂的自信。

积累学习名人故事篇4——要从点滴开始顾炎武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大学问家。

他生长在江苏昆山,据传说,他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勤奋读书,没有多少年,昆山所能找到的书都被他读完了,至今还流传着“昆山无书”的美谈。

化尘残影 金克木

化尘残影 金克木
• 第三个片段(13):执教古诗词,教学生比较词 的用法。第四个片段(14):讲《史记》,教学 生看出史公笔法。第三部分(15):结尾,写教 员对自己的影响之大
细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文中的人物有哪几次讲话? (2)本文通过人物的这几次谈话,表现了他们怎样的 性格或思想? (3)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怎样的情感?
明确:国文老师秉承了私塾国文教育的菁华, 牢牢牵住了语文学习的牛鼻子——背诵。让背 诵成为了语文学习最最重要的童子功。
3、老师在讲解古诗《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 时,顺手捎带,为学生讲解荆浩、关全、董源、 巨然等大画家的作品和风格,说明了什么?
明确:其美学素养,深不可测。
研读课文
4、对“孟轲”的“轲”字的解释,《病 梅馆记》中涉及的文学流派,古诗词中不 同句子中出现的“寒”字的比较,以及 《鸿门宴》中“立”字的深入剖析,是那 样精妙绝伦。可以看出教员教学时什么理 念? 明确:教给学生语言的规律,学习的方法, 做人的道理。这几个教学片断,大有“点 石成金”的风范。
化尘残影
金克木
解题:
化尘,化为尘埃。指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不能 长久。但它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值得回味的残影。
回忆性散文: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闹 述,回忆描写。首先,回忆性散文是片段式的,不追求完整性。其次,回忆性散文有双重视角:一是体 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 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熟悉课文,积累字词:
1、匾(biǎn)额:题有作为标记或表示赞扬文 字的长方形木牌。 2、侮(wǔ))辱:欺负,羞辱。 3、避讳(huì):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 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么字都 不直接说出或写出。 4、樊哙(kuài) 5、罗衾(qīn):丝绸被褥。 6、玉玦(jué):佩玉的一种,形如环而有缺口。 7、诛(zhū)杀:杀戮 8、关仝(tó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
刚刚把金克木老先生的《书读完了》看完,虽然内容深奥难懂,但是比较浅显的一些内容还是可以理解的。

本书开篇借历史学家陈寅恪见历史学家夏曾佑,夏曾佑说书读完了。

这件小事开篇点明本书的主题,书是可以读完的!为什么书是可以读完的呢?老先生解释道,书和书是不同的,有些书是基础,是主干;而有些书却是依附于基础的,是枝叶。

这就简单明了的理清了读书的主次关系。

而却基础是书一共也就那么几本,花些时间是可以读完的,然后再发展些枝桠,整个体系就完善了。

然而光是有了大局还不行,还要对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这就涉及到了专业的学科研究了,对于我这种门外汉实在显得深奥麻烦。

但是不得不说,金老先生学识之深之广,实在令人佩服,特别是对佛教的研究和理解,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有时不禁想,如国金先生剃度了,多半也是同李叔同一样,做什么像什么,也是一代高僧大德。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怎么样来读书,用什么的方法,在这以前我是完全没有清晰的逻辑,认为读书就是读就好了,还有其他吗?个人认为这本书可以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一起阅读,相辅相成。

前者重大局,侧重于中国古典研究,后者重细节,侧重于书的读法,典型的西方逻辑。

总体来讲,如果能越早些时候读这样的书,无疑对以后的阅读方向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南,省了许多功夫。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