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网络文化平台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网络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探析
网络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探析作者:胡颖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7期[摘要]加强网络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生活化、网络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
其中: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是根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网络文化各领域,增强网络受众的凝聚力是关键;以“两种精神”为纽带强化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核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生动活泼的网络舆论氛围是基础。
[关键词]网络文化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要性主要内容[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247-02网络文化作为当今社会思潮的新形式和新载体,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实践方式,而且已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1]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强网络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现代人类获取知识信息的主渠道及传播思想舆论的主要媒介。
网络文化“是在互联网影响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以网络传播为载体,以网络资源为支点,依赖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精神文化现象”。
[2]近年来,中共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3]当代中国正置身于复杂多元的国际环境中,正经历着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工业化,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既是推动其大众化、生活化、网络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途径一、概述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培育方式,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和深入践行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它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是引领社会风尚、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力量。
在当前网络环境中,信息多元化、价值多样化的特点使得一些负面信息和价值观念得以传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途径,既是对传统培育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也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升培育效果的必然选择。
通过网络平台,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引导广大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广泛传播和深入践行。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与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更是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石,对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国家发展的引领作用。
在国家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些理念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
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发全体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联系观和发展观
2015年4月,习近平在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时发表题为《弘扬万隆精 神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其中引用非洲谚语“一根原木盖不起一幢房 屋”后,又补了句中国古话“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希望亚非国家加 强互利合作,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1)针对传统年俗的变化,有人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 节日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也有人认为会进发出新的生机。你 支持哪一种观点?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观点二:会迸发出新的生机。 理由: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应因时而 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节日文化应不断发展,赋予 新的时代内涵。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互联网 的发展推动了节日文化的有效传承。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打破了空 间与时间的限制,让传统节日有了更广阔的共享空间。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发展, 使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
(2)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的知识,分析当今时代为什么人 们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互联网已经普遍 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从沟通交流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对人们 的生活生重要影响。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 随意性。人们与互联网之间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 互联网对人的影响不能人为割断和否认。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重视联系的中间环节,以时间地点条件为 转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之间以及互联网与人们之间复杂 多样的联系不断加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与核心价值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与核心价值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形式和价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文化载体和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和越来越高的审美水平,新兴的媒体技术和平台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和载体。
1.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已经不再是单向的、线性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交互性的特点。
传统的文化载体和传播方式,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以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而新兴的媒体技术和平台,如微信、微博、直播等,则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自主选择、自由发布和转发内容,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格局。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以碎片化、个性化、用户参与为特点,消费者不再是单纯的文化接受者,而是具有文化参与、创造和传播能力的主体。
文化产品的创作、传播和消费都正在从单一封闭到开放互动的方向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从文化产品的定制、推广、传播到用户的选择、反馈、参与,都需要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支撑,构建一套全链条的文化传播生态系统。
2.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核心价值在新媒体时代,文化的核心价值开始从单一的审美及叙事价值扩展到多元化的内容价值和社会价值。
文化产品不仅仅是追求创意和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更要面向多重社会现实问题,达到延展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新媒体时代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发掘出很多优秀的作品,正是因为作品之所以被人们所接受和喜欢,不仅仅因为它的艺术性和创意性,更因为它能够切实地反映社会的潮流和需要,能够引导公众的心理和思想。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核心价值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1)人性价值,即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人权,与人们的内心、生命和自由相一致;2)正义价值,即反映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的理念,以及对不公、不义行为的谴责;3)价值观教育,即通过文化产品的传播和互动实现人的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4)创新和开放,即鼓励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形式,同时建立开放共享的文化传播平台,让更多的文化产品得以被传播和消费。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移动网络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移动网络教育1. 引言1.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移动网络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移动网络教育是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养的过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移动网络教育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体现。
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移动网络教育的发展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移动网络教育,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教育App等工具,大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权威、科学、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增强自身的思想理论素养。
在移动网络教育的支持下,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更好地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
移动网络教育有助于拓宽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渠道,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
2. 正文2.1 移动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网络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被整合到移动App和网站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灵活的学习方式。
在移动网络教育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无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目前,国内外许多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移动网络教育平台,涵盖了各种学科和领域的课程。
通过这些平台,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传统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还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
同时,移动网络教育还为学生提供了在线测试、作业批改、互动讨论等功能,提升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的高时效性 、 多样性 、 共享性等特征 , 使社会思潮的传播和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 度。在广阔的网络空间中, 社会思潮 的传播效率更 加快捷 , 影 响受众 面 更 加 宽 泛 , 观 点 更加 激 烈 : 网络
文化成 为 承载 多样化 社会 思潮 的重要 平 台 。在 互联 网影 响 E l 渐深化 的 时代 背景 下 , 加 之 多元 文 化 形 态 的勃 兴和 改革 开放 深 入 推进 , 各 种 社 会 思潮 以 网络 为阵地 表 达不 同阶 级 阶层 的利 益 诉求 、 内心需 要 和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1 — 0 5
变人们 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 网络文化与社会思 潮呈现出耦合共生 、 同频共振 的效应 。正如美 国学 者 萨姆 所 言 : “ 人 们 再 也 不 能 互 相 回避 或 坚 持 闭关
自守 的孤立 主义 政 策 。不 断 增 强 的流 动性 , 现代 化
动而创 造 的物 质财 富和精 神财 富的总 和” …【 P ’ 。
网络 文化 不仅 包含 着一 整套 技术 实体 和 网络制 度规
范, 还 是一 种 文化观 念 , 是人 类文 化 网络形 态 的典型
表征。在实质上 , 网络文化 以虚拟 的赛博 空间为基 本传播渠道 , 以数字化为主要 的技术手段 , 是人与网 络技术、 信息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产物, 包括网 络物质文化、 网络精 神文化和 网络制度文化及蕴含
值体系具有整合引领超越其他文化价值形态的巨大漫长历史的积淀与升华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能量能够主动吸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经验和优秀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相互激荡相互砥砺凝聚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择善而从在丰成绵延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富多样的网络内容多元开发的知识信息多姿多彩明成果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网络技术的文化形态中引进外来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在平台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无限广阔网络阵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及意义研究
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及意义研究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建立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其主旨在于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核心理念,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和引导作用,在正确网络文化发展观的引导下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真正体现文化服务人民的发展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文化自信一直以来,国家对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2017年,国家文化部颁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对网络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中国网络文化发展观也在逐步完善,认清网络文化发展观的核心主旨和精神实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推动网络文化更快更好发展。
一、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一)对全球化本质的正确认知和把握互联网属于全球性资源,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的网络文化更要坚守社会主义文化特色,认准两个核心思想:一是对西方网络文化价值观保持理性情形的认识,不盲目、不跟风、不妄自菲薄,建立起文化自信。
二是公众要在网络中保持并坚守自己的民族身份,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分辨能力,能够主动辨别和抵御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袭,能够有正确的站位和坚定的文化理想。
在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快速传播,信息安全和不确定干扰因素明显增加,这就需要我们在尊重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对全球化本质有正确认识和把握。
(二)对我国主流文化的坚守和自信历史经验证明,民族繁荣是以坚定主流文化自信为基础的,中国网络文化发展观要求我们与创新意识和兼收并蓄的文化素养,但同时更要坚持中国特色、坚持社会主义特色。
网络文化视域下我们要勇于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更要有以文化自信强国的信念。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研究
练 社 会 主 义 核 心价 值 观 、 予 价 值 文 本 以 生 活 化 的 色 彩 , 显 教 育 语 言 的 时 代 和 地 方 性 特 色 ,才 能 有 效 推 进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教 育 的 赋 彰
大众 化 。
关键 词 :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育 大众化 中 图分 类号 : G4 文 献标 识 码 : A
参 考 文献
2 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众 化的 障 碍
2. 理 论 性强 制约 着大 众认 同 1
[】谢 宏忠 .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大 众 化 1 社 的 障碍 性 因素 简 析 []思 想 理 论 教 育导 J. 刊 ,0 01 ) 2 1 (2 . 3 1 凝 练 社会 主义 核心 价值 观 . 【】赵 野 田 .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大 众 化 2 社 北 师大 副 校 长 韩 震 指 出 , 要 让 群 众 掌 “ 的 困 境 与 出路 探 析 [] 思 想 教 育 研 究 , J.
文章编号 : 6 3 9 9 ( 0 2 o ( ) O 4 -0 1 7 — 7 5 2 1 ) 2b - 2 1 1 使 人 们 容 易理 解 和 记 住 其 中 最 重 要 、 关 最 键 的价 值 观 念 , 务 之 急就 是 如 何 凝 练社 当 会主 义 核 心价 值 观 。 为 破 除 社 会 主 义 核心 ” 价 值 体 系 的 理 论 性 对 人 民 大 众 理 解 的 束 缚 , 需 要 从 表述 的 文 字 、 式 等 各 方 面 认 就 形 真斟 酌 , 做 到 深 入 浅 出 、 俗 易懂 , 需 为 通 就 要把 其 精 髓 和 精 神 实 质用 简 练 、 单 的语 简 言 凝 练 出 来 , 人 民 群 众 喜 闻 乐 见 的语 言 以 形式 展 示 给 他 们 , 通 俗 易 懂 的 表 现 形式 以 和入 耳 入 脑 的 传 播 效 果 让 他 们 牢 记 心 中 。 3 2 赋价值 文 本 以生活 色彩 . 人 们 对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接 受 和 认 同 的 困 难 , 实 质 是 人 们 的 需 要 与 需 要 对 其 象 的 不 统 一 。 我 们 的 对 策 就 是 使 两 者 一 那 致 起 来 , 现 实 的 可 能 是 调 适 人 们 的 价 值 而
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芜湖市高校的实际调查为饲
校 园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大众化的过程 中还存在 目标不 明确 , 织不到位 , 与不广泛等 问题 , 效 组 参 成 还需进 一步强化 。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加大校 园文化活动理论研 究与策划、 不断创新校 园文化 活动形式 、 大其参 扩 与面并加强对它的宏观控制 、构建行之有效的校 园文化建设评 估体 系是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大众化 的有
价值体 系的认 知程度 、 获知途 径和方法 , 调查他们对 社 , 1. 7 %。他们 获悉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途径以课 堂 9 会主 义核 心价 值体系 的接 受现状 ;② 获悉芜湖 市高校 学 习为主 , 其次是 自己阅读 , 而经文化活 动体验获得 的 学生对校 园文化活动 的运行 载体 、 运行 机制 、 运行 阻力 及效果评价 等 的了解状况 ,分析校 园文化活动对 学生 的吸引情况 及学 生 自己对校 园文 化活 动的意 愿如何 ; ③把握芜湖市 高校学生对依 托校 园文化 平 台推进社 会 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大众化 的认知程度 ;④ 在 问卷 调查 的基础上 ,进行 芜湖市高校依 托校 园文化平 台推进 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大众化 的可行性 分析 ,使得校 园 文化真正成为 推进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 系大众化 的平
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深 熔铸 在 每 一 个 中 华 儿女 的心 中 。已 经 获得 了普 遍 价 值 认 同。 把这 些 本 已获 得价 值认 同的 民族 化 内容 用 传 统文 化 的经
这 是 价值 内化 的 过 程 ,是 实 现 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 值 体 系大 众 化 的基本 前 提 和 心理 基 础 ; 一 方 面 , 另 价值 认 同 向价 值行 为 转 化 , 是 理 论 践 行 的过 程 , 这 自觉 地 把 理 论 转 化 为 实 践 , 这 是 社 会 主义 核 心 价 值体 系大 众 化 的 实 现 和结 果 。积 淀 于 民
统 文化 中 明礼 、 知耻 等基 本 道 德 规 范 。 为新 时 期 以 “ 荣 八 八
建设 发 展 社会 主义 核 心价 值 体 系 的题 中之 意 。 21 年 l 01 0月 ,中共 中 央关 于 深化 文 化 体 制 改 革 推 动 < 社会 主义 文 化 大发 展 大 繁荣 若 干重 大 问题 的 决定 》 中提 出 , “ 秀 传 统 文 化 凝 聚 着 中华 民族 自强 不 息 的精 神 追 求 和 历 优 久 弥 新 的精 神财 富 , 发 展 社 会 主义 先 进 文 化 的深 厚 基 础 。 是 是 建 设 中华 民族 共有 精 神 家 园 的重 要支 撑 。 社 会 主 义核 心 ” 价 值 体系 作 为 社会 主义 意 识 形 态 的本 质 体 现 。具 有鲜 明 的 文 化 属性 , 且是 社 会 主 义先 进 文 化 的代 表 。 秀 传 统文 化 并 优
理 解 和 掌握 。 积 淀 于民族 心 理 之 中的传 统 文化 , 为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值 体 系大 众 化过 程 中的 内化 和 践 行提 供 了丰 富 的 资源 依托 和借 鉴 。
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媒体引导向度
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 需要新 闻宣传工作在打牢全党全 国各族人 民团结奋斗 的共同思想基 础方 面 发挥积 极 作用 , 在传 播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值 体 系方 面 发挥 积 极 作 用 。 … 为此 , ” 我们 要 善 于借 助 各
种媒 体 的力 量 , 成舆 论强 势 , 形 唱响 主旋 律 , 大张旗 鼓 、 腔热 情 地 宣传 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 值 体 系 , 其 更 满 使
中央 电视 台各 频道 能按 照专 业特 色 , 各 角度 、 方 面宣传 中 国特色 社会 主义 共 同理想 , 从 各 紧抓大 事件 、 大 发展 、 大成 就 , 时政 报道 恢 弘大气 、 点宣 传 出新 出彩 、 重 成就 宣传 丰 富充 实 、 型活 动报 道影 响 巨大 、 大 文艺 宣 传感 染力 强 , 充分 展 现 了中 国特色 社会 主义 政治 、 济 、 化 和社 会 生 活 的 大繁 荣 , 到 了方 向正 确 、 经 文 做
之一。
[ 者 简 介 ]陈赵 阳 , 建 师 范 大 学 福 清 分 校 经 济 法 律 系 讲 师 , 士 ,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 作 福 硕 主
( 州 福 300 ) 5 30
媒体具有快速广泛地传播信息 、 集中公开地表达意见等特点 , 是公众获取信息 、 交流意见的重要平
・
1 0・ 2
合唱。同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传统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中有着不可替
代 的作 用 , 人力 、 在 财力 、 物力 上 加大 对传 统媒 体建 设 的投 入 力 度 , 强化 对 媒 体 宣传 的管 理 , 大 限度 地 最
压缩各种噪音 、 杂音 的传播空间, 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以中央电视 台为例 , 它为倡导社会 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作出了巨大努力 , 取得了丰硕成果 , 其成功经验值得各级 、 各类媒体 的借鉴和推广 。首先 ,
新时代网络文化多元性与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3.网络道德失范和民族意识泛化构成对社 会秩序的挑战。网络的低门槛、开放性与自由 性,使人人都能参与,且人人都能自由无限畅 游。但有些人是非观念混淆不清,网络“恶搞”, 传播极具个人主义色彩的不良信息,造成严重 的信息污染。这对于鉴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来 说,极易产生思想道德观念混乱,从而削弱思想 防范意识,导致心灵蜕变,心态扭曲。由于网络 的实时性和匿名性等特点,网络赌博诈骗、低俗 表演气焰嚣张,网络暴力犯罪、网络恐怖主义屡 禁不止,这些道德法律底线失守的行为,不利于 社会公序良俗的养成,对稳定社会秩序构成极 大的危害。在意识形态领域鼓噪新自由主义、历 史虚无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煽动民族仇恨,离 间民族关系,宣扬民粹主义,时常挑唆宗教矛 盾,造成民族团结观念的淡薄泛化,企图扭曲和 瓦解青少年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挑战民族 国家政府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时代,随着网络传媒新工具、新渠道的开发而产 生的新兴虚拟文化,是具有独特个性、交互性、 即时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的文化。目前,新媒体 领域内涌现出来的以播客、博客、维客、红客、黑 客、晒客、试客、换客等名称表现的各种网络客 文化形式,这些客元素共同构成了网络客文化 的整体。
2.网络微文化。网络微文化是在信息时代 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传递的即时性的背景 下产生的,它是民生文化的一种形式,表现为微 电影、微信、微支付、微公益、微博、微表情等。微 文化虽然是微言文化、微行文化、微民文化和微 妙文化,具有去中心化、分工化、碎片化等特征, 但同时具有网络积聚能量的特殊作用,能把属 于微不足道的个体“微力量”汇集起来,形成数 量惊人的“超力量”,不经意间就能改变人们的 生活。目前,微文化已悄无声息地到来,这为新 时代网络媒体开辟了崭新的广阔前景。
论新时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五大举措
论新时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五大举措摘要: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之后,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针对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存在的“被动灌输”、“不接地气”、“知行脱节”等问题,必须遵循知行统一、群众本位、循序渐进的基本要求,坚持以舆论宣传为先导、以国民教育为抓手、以融入渗透为路径、以理论创新为动力、以机制建设为保障,积极探索,扎实推进。
只有这样,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三个提倡”;国民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正式文献中第一次采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与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有机融合。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科学概括是我们党近些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探索的重要阶段性成果,①符合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愿望,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但也应看到,“三个倡导”作为一种动态开放的理论体系,在理论的深化研究中尚有较大的空间,在现实的实施推进中,普及性、操作性、机制性层面的研究仍比较薄弱,还存在着“被动灌输”、“不接地气”、“知行脱节”等诸多问题。
②为此,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必须坚持知行统一、群众本位、循序渐进的基本要求,必须采取以下五大方面举措。
一、以舆论宣传为先导,大力营造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能否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引导全体公民积极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体作为新闻和信息的主要传播工具,是人们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发挥着维系国家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西方社会称媒体为“第四权力”,并把其喻为现代社会通畅运转的社会“神经”和“血管”。
③因此,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媒体在培育本国核心价值观中的引导、教化、监督作用。
贵州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代化的思想 、观念 、伦理 、品格 、气质 、心理等精神因素的总 称 ” ,它既是对 源远流长的贵州文化 的继承与凝聚 ,更是升
20 1 论坛 人民
神”作 为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的契合 ,与其他地方精神一道 ,
为社会 主义 核心价值体 系的形成与发展 提供 了丰厚 的精 神文
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腹地 ,集 “ 、少 、边 ,穷 、山”于一 老 “ 贵州精神”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中的地 位和作用源于两者 内在的辩证统一关 系。这种相互影 响、相互
体 ,山川 阻隔 、交 通不便 ,造 成了它 的文化 具有相对 的封 闭 I 性 ,文化 的传承在某种意义上大于文化 的传播 ,呈现 出明显 的
责 编/ 晓 张
化养料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 主义文化的根本 内 容 、社会主义制度 的内在精神 ,则为 “ 贵州精神 ”在新时期 的 内容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与丰富的实践方法。
神 的认 同和发扬 ,对最广大人民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提升,使 “ 贵州精神 ”具有了鲜明的人文特征与时代特色 。作为贵州人 民集体智慧的结 晶, “ 贵州精神”要在新世纪新 阶段求得新发
【 关键词 】 贵州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 大众化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当前我 国建设社会主 华和发展 ;既是对积淀深厚的贵州文化的提炼和概括 ,又是反 的精 神和风貌 ,所 以闪耀着现代文明的光彩 。从 “ 不甘
依存 的关系是 “ 贵州精神”之所 以能够在推进社会 主义核心价
“ 山地文化 ”特征。贵州这种特殊 的地理环境 ,以及受此影 响 值体系大众化中发挥其重要功能和效用 的根本依据 。主要体现 而形成 的生产方式 、生活 习惯 、文化传统和民俗信仰等 ,无不 在 :一是功能与作用的辩证统一 。 “ 贵州精神”与社会主义核 渗入到 “ 贵州精 神”当中。 “ 贵州精神”作 为贵州 民族文化 的 心价值体系同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 中,社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文化条件
个 附庸 国 , 而且 就连 想要 发展 起来 也不容 易 。 l 在 当前 国际 意识形 态 领域 的斗争 愈来 愈 复杂 化 的局 面 ”2 下, 推进 社会 主义核 心价 值体 系大众 化 , 必须 高度 重视 和切 实做 好 意识 形 态工 作 , 入 回答 与社 会 主义 深
来说 , 当前 国际意识 形态领 域 的斗争 , 就是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 体系 同资本 主义 价值体 系之 间的较量 。早
在冷 战时期 , 西方一 些主要 国家 的媒 体机构就 共 同制 定 了一份 针对社 会 主义 国家 的 旨在 宣扬 西方 价值 观和生 活方式 、 抵制 马克思 主义 的反社 会主义 、 共产 主义 的宣传 提纲 , 份提 纲也 一直 是西 方 资本 主义 这
和思想 文化条件 。社 会 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属 于思想文 化领域 , 是社会 主义意识 形态 的本 质体现 。 因此 , 从思想 文化方 面阐明 当前我 国推进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 系大众 化所面 临 的思想 文化环 境及其所 具备 的 文化条件 就显得异 常重要 。
一
、
思 想 文化 条 件 的 国 际分 析
1 国际意识 形态 斗争的错综 复杂决定 了我 国推 进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体 系大众 化的 紧迫性和艰 巨性 . 胡锦涛 于 20 05年《 全 国加强 和改进 大学 生思 想政 治 教育 工作 会 议上 的讲话 》 在 强调 指 出 : 当前 在
的国际 国内条 件下 , 方敌对势力 同我们 争夺下一代 的斗争 日趋尖 锐和复杂 , 西 意识形 态领域历 来是 敌对
2023职称继续教育公需课答案7-《“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解读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解读一、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要以(B)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A、文化传承B、高质量文化供给C、文化数字化D、文化创新改革2、《“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以()为根本动力。
A、文化供给侧改革B、文化数字化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文化改革创新3、《“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以()为引领。
A、文化创新B、文化数字化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文化高质量发展4、()是文明最显性的载体。
A、经传B、文字C、书法D、图画5、在错综复杂国际环境中化解新矛盾、迎接新挑战、形成新优势,文化是()。
A、重要领域B、重要软实力C、重要力量源泉D、重要支点6、近代百年以来中国经济严重萎缩衰落的事实表明,()是国计民生的基石。
A、国家安全B、政治体制C、文化生态D、环境生态7、()是最有韧性的文化符号。
A、经传B、文字C、书法D、图画二、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1、《“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注重()。
A、原始创新B、集成创新C、内容创新D、传播方式创新E、数字化创新2、“亚洲价值”说认为,儒家文化(),是东亚区域能够在资本主义体系里获得成功的关键。
A、崇奉集体主义B、尊重权威C、选贤任能D、重文教E、尚节俭3、《“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
A、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B、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C、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D、建设省市文化大数据体系E、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4、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更加自觉地用文化()。
A、提升经济B、引领风尚C、教育人民D、服务社会E、推动发展5、《“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积极发展(),促进供需在“云端”“指尖”对接。
A、云购物B、云展览C、云阅读D、云视听E、云体验6、文化是()。
A、重要内容B、重要支点C、重要因素D、重要领域E、重要力量源泉三、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1、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红歌传唱_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红歌传唱_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途径红歌传唱: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使命和责任。
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红歌传唱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宣传和教育方式,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全社会传递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红歌传唱在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红歌传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需要有一个支持其发展并激发学生参与的良好舆论环境。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青年学生参与红歌创作、红歌演唱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红歌传唱的创作和演唱,提高学生对于红歌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红歌传唱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红歌的渊源和背后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对红歌的认可度和喜爱度。
只有在这样的良好舆论环境下,红歌传唱才能在高校中迅速普及和传播。
二、丰富多样的红歌内容高校红歌传唱活动应该注重丰富多样的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红歌传唱的内容可以选择经典的红歌作品,如《东方红》、《歌唱祖国》等,这些红歌充满了激情和革命意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可以通过创作一些新的红歌作品,反映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和人民生活的美好。
这样可以更好地与现代大学生群体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热爱。
三、创新红歌传唱教学方法在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红歌传唱的教学方法需要有创新和针对性。
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演唱、MV制作、红歌歌词解读等形式,将红歌传唱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同时,可以在课堂之外设立专门的红歌传唱活动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自由创作的空间。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推动红歌传唱的在线学习和分享,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更好的传唱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传 队伍 , 确保 网络文化传 播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 主义 、 忠于党 、 忠于人 民的人手 中。 [ 关键词 ]网络传播 ;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 ; 大众化 ; 实现 [ 中图分类号 ]D 6 [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 号]1 0 0 9— 5 1 0 1 ( 2 0 1 4 ) 0 1 — 0 0 8 9— 0 5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网络文化的出现 为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推进了 社 会 主义核 心价值 体 系 的创 新 和发展 。同时 , 网络
文 化 的开放性 、 多 元化 等特 点 , 促 进 了不 同 国家 、 民 族 文 化之 间进行 平等 的交 流 , 使 社会 主 义核 心价值
所 获得 的信 息 , 再 加上 网络 的技 术载体 是 服务器 和 互联网, 并不 直接 隶 属 于 哪个 信 息 发 布 机 构 , 这 就 决 定 了传 播 内容 的非 中心性 。网 络 的共 享 性 是 指
便 于人们 理 解 和接 受 。二是 网络 文 化 为社 会 主 义 核 心价值 体 系注 入 了时代 因子 , 有利 于提 高社会 主
接 了人类 、 组织 和 社 会 。 ” 这 就是 说 , 网络 不 仅 是
种技术存在 , 也具有其文化属性和功能。网络文 化既是社会文化的网络化表达方式 , 也是人们在 网
一
络生存方式中特有 的文化创造活动 。作为一种新 型文化形态, 网络文化的传播具有开放性、 多元性、
8 9・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9—1 0 [ 基金项 目]教育厅人文社会科 学( 马克 思主义理论 学科) 研 究项 目“ 社会 主义 核心价 值体 系大 众化 网 络传播平 台建设研 究” ( 2 0 1 2一MY B一 0 6 3 ) ; 河 南省哲 学社会科 学规 划基金项 目“ 社会 主义核心价 值体 系 融入精神文 明建设全过程研 究” ( 2 0 1 2 C K S 0 1 0 )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 0 1 4年 2月
口 政 治 学 研 究
依托 网络文化平 台推进核心价值体 系大众 化
崔 志 胜
[ 摘 要 ]网络文化是一种 以计算机信 息技 术为基础 的新型文化形态 , 是我 国社会 主义 文化 的重要组成
部分之 一。 网络文化 既给我 国为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体 系大 众化 的实现提供 了重 要的平 台和 载体 形式 , 同时也带来 了不可 忽视 的消极影响 。新 时期依托 网络文化传 播平 台推进社 会主 义核 心价值 体 系, 需要 协调好 网络传播过程各要 素之 间的关 系, 牢牢把握 网上舆论 引导主动权 , 积极探索 网络领域 思想和文化 宣传工作的规律和特 点, 培养一支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 、 又能熟练掌握 网络传 播技术的高素 质 网络文化
[ 作者简介 ]崔志胜 ,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教授 , 硕 士 生导 师, 武 汉大学博 士, 主要从事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研 究。( 开封 4 7 5 0 0 1 )
网络 是 一 把 双 刃 剑 , 我 国 网 络 文 化 的快 速 发
交互 性 、 时效性 、 虚拟性 、 非 中心性 和共享性等特 点 。
利实 现无 疑就 成为 目前 亟待解 决 的重 大课题 。
一
和 民族文化 、 各种思潮 和“ 主义” 的集散地和竞技 场 。交互性是网络区别于传统媒体 的一个显著特 征 。传统媒体的信息大多是单向传播 , 而网络信息 则是双 向互动传播 , 信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可通过 网络数据传输 自由地进行信息交流 。时效性是 网 络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具有便捷和传 播 速度 快 的特点 , 通过 网络 能够 实现信 息 在广 域 内 的瞬 时传播 , 及 时地将 信息 传达 到受众 。网络 的虚 拟性是指在 网络空间不存在现实的有生命 的个体 , 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交流都是 以一种虚拟的身份并 在 一个 虚拟 的情 景 当 中进 行 的 。非 中心性 是 指 网 络传播内容的去中心化 。在网络空间, 每一个都可 以成为 1期
北华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B E I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o l _ 1 5 N o . 1
Fe b . 2 01 4
・
、
网络文化 的传 播特点
网 络文 化 是 我 国社 会 主义 文 化 的一 个 重 要 组
成部分 , 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 , 以计算机 网 络 为载体 的_ 种 新 型 的文 化 形 态 。唐 ・ 泰 普 斯 科
特 曾经说 过 : “ 今 日的 网络 , 不仅 结 合 了科技 , 更 连
网络是 一个 全 球 性 的开 放 系 统 , 在 网络 空 间 ,
展, 为传播信息 、 学习知识 、 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 策发 挥 了积极 作用 , 同时也 给我 国社会 主义 文化 建
设提 出了新 的课 题 。在 当前 大 力 推进 社 会 主 义 核
每个人均可成为信息的传播主体和受体。在这里 , 人 们 只要具 备一 定 的上 网知识 和硬件 条 件 , 就可 通 过 网络发布信息 , 阐明 自己的观点 和见解 , 同时可 通过网络获取 自己所需 的各种信息 。网络的开放
性 也使 网络 文化 呈 现 出一 种 多元 特 质 。在 网络 世 界 中, 各 种 文化 得 以 自由传 播 , 网络 成 了不 同 国家
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深刻背景下 , 如何积极利用和 有效 管理 互联 网 , 构 筑 中 国特 色 的 网络 文化 传播 体 系, 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 地, 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目 标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