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

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
材料13
1925联共(布)十四大提出 工业化方针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 出农业集体化方针
自1928年始实行五年计划
1936年苏联新宪法宣布社会主 义已基本建成
材料2: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 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 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 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民曾经

不得不去挽

救国家,无

报酬地缴纳

余粮,但是 他们现在已 经经受不住 这样的重 担。”
农 民 的 意 见
“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 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 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
思考探究
材料1:在生产力 高度发达的资本 主义基础上建立 的社会主义,实行 公有制、计划经 济和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生产和 货币。
——马克思
列宁的困惑
材料2: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 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 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 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 断。”
(注:普特沙皇时期俄国的主要重量单位,1普特=40俄磅≈16.38千克。)
材料7:教材P65《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 复和发展情况》表
材料8:农民: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 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士兵: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 精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 精品

新经济政策的缺陷:
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显示了巨大 的生产力,但是它和当时否定社会主义存在商品市场 经济,否定社会主义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理论不一致。 所以当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战时共 产主义 政策
1.使苏俄政府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的人力 物力以战胜敌人; 2.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病和错误,但它 符合当时实际,因此是必要的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恢复和 发展农业,巩固了工农联盟; 2.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在恢复国民经济的 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取得了显著成果,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人民 生活有所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新经济政策:
新在什么地方?
我们要把它与战时共产主义进行比较才 能得出结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 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余粮征集制
工 业
商 容 业
工业国有化
有区别地对待大、 中、小工业
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 贸易
分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工资级别制,按 配 劳分配
影响
你参加红 军了吗?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分析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样德处境? 苏维埃政府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卫革命成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定义】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 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 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 些临时性的措施。是非常 时期的非常政策。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不同结果说明什么?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b.工艺: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国外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c.商业: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d.分配:按劳分配。
4 特点 a.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b.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不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 存在,一定限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1921年
1.背景
a.政治:俄国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了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叛 军,妄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b.军事:1918年,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战争时期。 c.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
a.一切为了前线,集中一切力量保证战争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b.以此直接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a.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b.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c.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工业化改革;农业全盘集体化;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
2.确立标志
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3.特征
a.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b.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经济。 d.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e.优先发展重工业,高积累,高投资。
4.影响
积极:a.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 义建设取到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 化。b.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为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恢复 发挥作用,开辟了一条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化模式的路,为其他国家提供 借鉴。

高一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件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一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件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 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 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 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别的办法是没有的。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的形势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适应这些变化,苏俄建立起了怎样的经济体制?产生了怎
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 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
中的经验教训。 3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 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4 .了解 1929 ~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 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5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 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 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由国家经营;
__________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国内外 资本家经营;恢复__________。 (3)流通:由____________转为允许____________。 5.评价 (1)是过渡到________的正确途径。 (2)受到广大________和________的支持。 (3)使________得到恢复和发展,________得到巩固。
(2)农民对________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 (3) 国 家 没 有 能 力 直 接 领 导 和 组 织 所 有 ________ 的 ________。 2.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________和________。 3.时间:________年3月开始实行。
4.主要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__________代替__________。

版高一历史必修二: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 (共20张PPT)

版高一历史必修二: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 (共20张PPT)
评价2:
材料三: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
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
陷。
希特勒微笑着声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的仪式,
但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德军不仅被全线扼止,而且开始
遭遇反攻。
希特勒不明白,已经失去西部工业基地的苏联,为什
么会越战越强?
……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
(一)背景: 目的:
(二)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流通方面: 分配方面:
(三)评价:
二、新经济政策
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 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 木材却属于你们。”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 产党人参加”的口号。苏维埃政权的形式十分危急。
材料一: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的 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 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 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评价1:
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材料二: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 “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 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 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 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 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 联。
材料反映了什么?
二、新经济政策
(一)背景: 目的:
(二)内容及实质
政策 内容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 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管理)
固定粮食税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 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并存)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2.实施:1921年 俄共(布)十大
3.内容:
农业
工业 流通
4.评价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形势的需 要,极大的挫伤了苏俄人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同时还引发了苏军一个海军基地的部分士兵兵 变。这就迫使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逐步 调整经济政策,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
3.评价: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
工 业 化 宣 传 画
农 业 集 体 化 宣 传 画
个 体 农 户 申 请 加 入 集 体 农 庄
高 尔 基 汽 车 制 造 厂 制 造 出 第 万 辆 汽 车
10
第 聂 伯 河 水 电 站
问题探究III:
苏联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对我国建设 社会主义有哪些启示?
苏联(1922年—1991年)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生机勃勃的工厂
农民欢庆水利工程建设完工
问题探究II:
新经济政策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容与方法上与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不同? 新经济政策“新”在大林时期的经济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表现: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 式,被成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 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 业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 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 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注意区分三个不同的名称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课堂小结:
从性质到社会主义 经济形式的直接过渡。

【马平·课堂笔记】岳麓版历史必修2__第14课__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马平·课堂笔记】岳麓版历史必修2__第14课__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堂笔记】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国际:帝国主义对新生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②国内:政治上反革命叛乱;经济上粮食严重匮乏。

(2)措施: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业:取消商品贸易;(实物配给制)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义务劳动制)(3)目的:取得军事胜利(战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4)评价:①积极: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最终引发经济政治危机;③战时共产主义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经济:经济遭战争严重破坏,亟需恢复;②政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措施: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工业:允许资本家和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3)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解决经济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4)评价:①经济上: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②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思想上:表明苏俄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找到了使落后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特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斯大林体制:(1)背景:①国际: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②经济:苏俄落后的经济状况(小农经济占优势);③政治: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④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个人性格;追求形式——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速度(2)措施:农业:农业集体化;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3单元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素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3单元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素材)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素材)【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十月》片断):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后所面临的新课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

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
政治危机严重




农业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贸禁止商品贸易从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形式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

列宁向开赴前线反击波兰武装干涉者的红军发表演讲。

第14课_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_高中历史_必修二_经济史_岳麓版 2

第14课_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_高中历史_必修二_经济史_岳麓版 2

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三、斯大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①外部帝国主义包围威胁,国内经济文化落后, 苏联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可供借鉴; ③俄国社会政治传统; ④斯大林个人因素。
2、确立途径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第聂伯河上的水力发电站(始建于 1932年,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水电站)
过渡途径:新经济政策
1936(20C30S) 体制建立:斯大林体制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
杰米扬〃别德内依
请回答: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
牛奶会有的 ,面包会有的, 一切都会有的。
请回答:当时的俄国面临怎样的经济 形势?
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单一公有制;直 接过渡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 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 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 商品生产和货币。
结合材料思考: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是否是向社会主义经 济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直接原因 ①长期战争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反抗; ③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 生产。 (2)深层原因 列宁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新思考 (3)根本原因
取消商品贸易,集中分配 强制劳动, “不劳动者不得食 ”
评价
*如何进行历史评价? 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点明本质 (积极、消极、特点)

积极作用: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 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岳麓版

)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
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
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
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 B.是特
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
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国家征购价
6 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 卢布
黑市价格
200 卢布
材料二 1921年,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中央苏 维埃命令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他 们渡过饥荒。可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 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材料三 1921年2月28日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 水兵暴动,他们的口号是:
材料一:1913年—1925年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1913年
农业总产值(%) 100
畜牧业(%)
100
粮食(万吨) 7.65
1920年 67 72 4.52
1925年 112 121 7.25
材料二:1913年—1926年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 102.51 14.1 计算,单位:亿卢布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之路
马克思设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余粮征集制
公有制 工业:大中业国有化 、小企业监督
计划经济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
按劳分配
强制劳动, 平均分配
材料:1919年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 粮食制度。我国史学界以往译为“余粮收集制”。 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 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其基本内容是: 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 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 、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 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本课是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第一课。

本单元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

第二部分是资本主义国家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解决危机的途径,突破传统的经济模式,开辟一条促进资本主义的新路子。

这一课,主要围绕着列宁、斯大林时代,如何在政治和经济、军事等危机挑战下,认识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道路,对经济体制做出创新和调整,以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学情分析在初中及其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十月革命、苏联电影、歌曲、人物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如何神入历史,从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认识”的角度出发,思考经济政策的创新和调整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政策做出客观的评价则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理解这一政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掌握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的的内容、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很好素材,通过学习,明确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和创新是历史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苏联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其探索与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联系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之路的史实,体会到国家发展与国民幸福之间的关联。

教学重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认识。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史料分析法、问题导学法、情感教学法教学过程以身边的春色导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三、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三、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 农 余粮征集制 容 业 工 工业国有化 业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中、 小工业
商 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业 中分配
分 强制劳动,“不劳者不 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 配 得食”
四、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体制) • 斯大林体制是苏联兴亡的钥匙!成也斯大 林体制,败也斯大林体制 ! • 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着木犁的国家,留 下的是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丘吉尔
四、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体制)
• 时间:1932年 • 地点:莫斯科 • 人物:农民、工人、企业主
• 思考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 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 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实验原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 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角色:农民、企业主、商人、普通市民 要求:结合表格和教材,小组讨论2分钟后各组新闻发言人 成果展示

三、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生机勃勃的工厂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
• 一个共产党元老曾指着列宁的鼻子说“这是对十月革
命的背叛”
• 1922年共产国际执委会上,法国共产党代表团抱头痛
哭,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会使资本主义在俄国复辟, 葬送十月革命在俄国的成果,威胁整个世界的社会主 义运动。 • 很多人因为看不惯新经济政策纷纷退出共青团和共产 党,更有甚者举枪自杀 。

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3单元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2) (共43张PPT)

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3单元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2) (共43张PPT)

也根本不可能、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只是人们
走向正确所必须经过的错误,是走向正确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推进新课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从积极的方面看: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苏联在特 教 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初 师 步尝试,它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制度有着不可分割 点 的联系,而且斯大林模式对保证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拨 及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增强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推进新课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问 题 1斯93大6年林《执苏政维时埃期社开会创主的义社共会和主国义宪建法设》模颁式布,,被标称志为 情 着“斯大林模式建”立,。这一模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境
推进新课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推进新课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问 题 实概行括高斯度大集林中经的济国模家式指的令主性要计特划征管。理。以行政手段 情 来管理经济,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 境
推进新课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问 政治上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在意识形 题 态和在国政家治精和神思生想活文上化形方成面对,斯斯大大林林个体人制崇有拜哪的些社表会现风?潮; 情 用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思想和学术问题,否定学术思想 境 自由和艺术的多样性。
推进新课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模式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
业国有化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强制劳动
劳动报酬级别制
推进新课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
教 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师 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施的原因:苏俄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材料一: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 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 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 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 资产阶级(境内叛军)的叛乱 材料二: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 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 材料三: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 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 天才领到1/8磅面包。 国内物资匮乏,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各抒己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有哪些弊端? 农业:余粮征集制 战时 共产 主义 政策 的内 容
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 性,引起农民的不满。
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国家无能力直接领导和组 织全部分企业的生产。
分配:强制劳动,实物配给制
严重挫伤生产积极性。
4、评价
进步性: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局限性: 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需要的限度,引起农民的不满。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材料十: 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5年/1913年 农业总产值(%) 种植业(%) 100 100 67 64 112 107 112 107
畜牧业(%)
粮食(万吨) 牛(万头) 猪(万头)
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达标检测
1.(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1918年,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针对
这种困难情况,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B.实行余粮征集制
C.扩大集体农庄规模
D.大规模开垦荒地
解析 1918年面对国内战争,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征集制是其农业 措施,故B项正确。
√D.推动了苏联模式的确立
解析 根据材料“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 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可知,在。
解析 “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 税的法令”表明苏俄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调整,对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故B项正确。
123456
3.(2018·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列宁认为,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 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 已经失败了。这一失败表明 A.外来武装干涉阻碍了苏俄发展
(2)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3)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5)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6)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2.教训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3)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知识结构
新经济政策“新”的表现、实质及历史作用 (1)表现 ①所有制: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②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 ③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 ④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2)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历史作用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政治经济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 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②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 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③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 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
针对练 1925年,苏联“私人资本在其作用相对降低的情况下有了绝对增长……农村 富农经济随着农村分化的加剧而日益增长;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这一系
5.意义 (1)理论: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 的正确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 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 国民经济 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 得到巩固。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确立:在斯大林领导下,经过工业化和 农业集体化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逐步取消了 新经济政策 ,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问题思考 材料 ……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 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大国崛起》解说词 思考 材料反映了苏联什么样的国情? 提示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
√B.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C.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国情 D.苏俄放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 试已经失败了”,该尝试指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的关系,故B项正确。
123456
4.斯大林在1929年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
提示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开始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 4.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 粮食税 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 ①关系国家 经济命脉 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②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 资本家 经营。 ③恢复 私人小企业 。 (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 自由贸易。
2.表现 (1)实行单一的 公有制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 (3)实行排斥市场的 指令性计划经济 。 (4)主要以 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
概念阐释
苏联模式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 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 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史料二 下图为苏联的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增长示意图
应用2 史料二反映出苏联经济建设中存在着片面发展 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 重失调的问题。
2.获取材料信息 史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 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 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 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 应用1 依据史料一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 提示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意义: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苏维埃政 权的巩固,同时说明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突破。
123456
2.(2018·德阳期末)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 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表明 苏俄 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 D.作出废除余粮征集制的决定
2.内容 项目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内容 实行_余__粮__征__集__制___ 普遍实行 工业国有化 ,将大中企业收归 国有 ,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取消 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 不劳动者不得食 ”的原则
3.评价 (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 了军事斗争 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基本结束后,情况不仅没有缓解, 反而进一步加强,破坏了经济,激化了矛盾。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国民经济。 (2)农民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 政治危机 。
判断正误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 × )
列增长的政策因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B.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是1918—1921年,故A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实施,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模式的特点,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 农业集体化是1929年开始实施的,故D项错误。
内容索引
壹贰叁
基核达 础心标 落素检 实养测

基础落实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 武装干涉。 (2)国内: 国内战争 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 社会主义 经济形式。
问题思考 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 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对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这里实现“粮食产量最高”的途
径是指
A.实行余粮收集制
√C.开展农业集体化
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D.扩大农场的自主权
解析 农业集体化是苏联模式的重要内容,在当时实行的最初阶段有利于提高粮食 产量,故C项正确。
123456
5.(2018·洛阳高一下学期期中)《全球文明史》中写道:“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 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 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材料中的“这项工作”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C.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史料二 “苏联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 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 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应用2 史料二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 提示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历史解释
3.评价 (1)积极作用 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 _工__业__化___。 ②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 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 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 ①片面发展 重工业 ,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 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 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苏联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 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原因及评价。 2.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及评价。 3.“苏联模式”的建立、主要特点及在实 践中的经验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