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六单元 22 地图上的发现》精品课教案_16
四年级语文s版22 地图上的发现(详案)内附全解
1地图上的发现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wèi )格纳正在家里养病。
他漫不经心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
2[①“漫不经心”说明了什么?]突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kuò),跟非洲西海岸线很吻合。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cēn cī] 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②“突然”说明了什么?魏格纳的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3段导读:这一自然段讲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世界各大洲拼接在一起可以成为一整块。
4 格纳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❶说”。
[句导读:“进一步”说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提出不是没有根据的胡说,而是有科学预见性的,而这种预见性恰恰在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
]大陆漂移说认为,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原是一整块。
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上各大洲的分布。
[句导读:这里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解释了“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5[③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1☜ 2①说明魏格纳不是带着什么目的和想法去看的。
3②说明魏格纳的这个发现是不经意间看到的。
这一发现就是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前提和条件。
4❶漂移: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5 ③魏格纳坚信这一发现不是偶然的巧合,于是他开始了大陆漂移的研究。
经过了两年的研究,才提出来的。
是,这只是一个假说,魏格纳没有证据证明这些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许多人不接受大陆漂移说。
6[④为什么说“这只是一个假说”?人们为什么不接受?]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
1913年,一个考察小组在南极洲找到了煤。
这些煤块上显示出远古时代湿热环境下生长的植物的痕(hén)迹。
这些植物怎么会出现在南极洲这个严寒的冰雪世界中呢?7[⑤这个反问句突出了什么?]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考察小组发现在南极洲的煤块上有远古时代生长的植物的痕迹。
2018-2019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2地图上的发现教案设计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世界地图。
一 导入(出示世界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在一百年前,德国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就是通过看地图,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让我们到课文中看看究竟是什么惊人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新词,随时纠正读音。
轮廓吻合锯齿拼接参差不齐悬崖携带适合位置生存漫不经心(2)书写指导。
①吻:右边是“勿”,不要写成“匆”。
②置:下面是“直”,内有三“横”,不能漏写一横。
③崖:注意与“涯”的区别。
(3)分小组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由此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第二部分(第3~8自然段):科学工作者的发现,使“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4.根据段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5.教师简单介绍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
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这课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听、读、思、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求证”的阅读全过程中,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的发展。
学习本课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可通过讲故事、听录音、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地图上的发现 ∣语文S版
语文s版四年级上第22课教学设计目标重点1.识字、写字。
2.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并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科学家后来的发现支持了这个假说。
难点1.理解相关的地理专业术语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文章叙述顺序。
学法问题学习、探究学习教法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师:大家观察一幅地图解说:这是两幅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指出非洲和南美洲。
你有什么发现?你产生了什么问题?你所思考的恰恰是1910年,一位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的问题。
2.今天我们来学习《地图上的发现》。
学生交流能够吻合在一起学生读课题指名读鼓励学生说话,不拘于形式,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思考。
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拓宽知识面。
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本课重点词语:(演轮廓痕迹携带相称参差不齐逐渐适合悬崖位置漫不经心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生字卡认读生字。
同学之间交流互相提问识记生字。
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在轻松的状态下认识本课所学字词。
(1)各种形式读词语。
(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2)词语理解。
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3.理解重点词语:轮廓:构成任何一个形状的边界或外形线。
参差不齐:本意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
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吻合:完全符合。
拼接:接在一起。
漫不经心:说话办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锯齿:锯条上的尖齿。
4.魏格纳简介: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自己亲自考察搜集证据来证实自己的观指名读学生查阅资料学生交流共同总结让学生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地图上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教 学难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课前准备:
1. 课件。 2. 搜集春天的诗句、图片等。
5
语文(S)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2 地图上的发现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一)同学们,不知不觉春姑娘已经来到了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 的涌流,挤进颐
我们身边,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春天美丽极
了,谁能用我们学过的诗句热情赞美生机盎然
的春天?
(二)学生背有关春天的古诗。
(三)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句跟
“春”有关的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
游人多处行。”
交流:谁来说一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设计说明 “ 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拼图游戏”就是本节 课中学生最大的兴趣,它能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为自主学习作铺垫。
1
语文(S)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2 地图上的发现
整的方形纸。)
(三)同学们,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魏格纳在地
引发学生的思考:地图
图上的发现是不是跟上述的拼图一样呢?让我们看 上的发现是不是跟拼图相
9
语文(S)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2 地图上的发现
1. 自读,思考:在知春亭畔冰心奶奶看到了什么? 2. 大屏幕出示第 3 自然段。(展示课件第五屏) (师引)“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生读)“座 无隙地! 女孩子……”(师引)“也有些孩子——(生读)大概是……”(师引) “湖面”——(生读)“无数坐满儿童……” (二)引读第 4 自然段。 (三)讲读第 5、6 自然段。 过渡:迎着儿童的涌流,冰心奶奶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她看到了什么? 1. 指名读第 5 自然段。 交流,品读。这几棵海棠开得怎么样? (展示课件六至十三屏) 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2. 读第 6 自然段。提问:看着这些海棠花,冰心奶奶忍不住赞叹。她赞叹什么? 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 7、8 自然段。 过渡:冰心奶奶正在赞叹春光和春天的力量的时候,孩子们围聚过来了。冰心 奶奶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交谈的情景是怎样的? (1)自读第 7 自然段。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 过渡:看着开得正旺的海棠,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冰心奶奶又想了些什么 呢? (1)指名朗读第 8 自然段。 (2)交流,并进一步讨论:花儿和儿童有哪些共同点?(需要人培育;活泼、 生命力旺盛;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风采;给别人带来欢乐。) 学生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朗读 7、8 两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地图上的发现_语文S版-精选教学文档
1地图上的发现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wèi)格纳正在家里养病。
他漫不经心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
2[①“漫不经心”说明了什么?]突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kuò),跟非洲西海岸线很吻合。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cēn cī]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②“突然”说明了什么?魏格纳的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3段导读:这一自然段讲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世界各大洲拼接在一起可以成为一整块。
4 格纳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❶说”。
[句导读:“进一步”说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提出不是没有根据的胡说,而是有科学预见性的,而这种预见性恰恰在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
]大陆漂移说认为,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原是一整块。
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上各大洲的分布。
[句导读:这里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解释了“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5[③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魏格纳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讲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世界各大洲拼接在一起可1☜2①说明魏格纳不是带着什么目的和想法去看的。
3②说明魏格纳的这个发现是不经意间看到的。
这一发现就是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前提和条件。
4❶漂移: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5③魏格纳坚信这一发现不是偶然的巧合,于是他开始了大陆漂移的研究。
经过了两年的研究,才提出来的。
以成为一整块,由此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是,这只是一个假说,魏格纳没有证据证明这些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许多人不接受大陆漂移说。
6[④为什么说“这只是一个假说”?人们为什么不接受?]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
1913年,一个考察小组在南极洲找到了煤。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地图上的发现教案2语文S版
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学生夸讲,与评价的语言。
朗读时把握住:
1、人物的对话
2、对于那些能够表现李四光最终揭开巨大石头的由来之谜的关键词语,要加重语气来读。
1、读时注意:
1)这么大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
2)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
1、补充词语花篮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细读理解
1、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合作解决。
2、引导讨论:
三、巩固练习
1、认读本课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补充空的词语花篮
3、读一读,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用它造句。
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各大洲的分布。
四、课外拓展
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来解答。
2、引导思考: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是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3)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假说”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1、补充资料:
魏格纳: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于第四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遇难。
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四年级上册语文学案-22 地图上的发现∣语文S版
22 地图上的发现课题地图上的发现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设计,先引导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自学后,可以通过检查朗读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学前准备 1.搜集魏格纳的资料。
(师生)2.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前准备1.搜集魏格纳的资料。
(师生)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
(学生)3.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
(用时:5分钟)1.导入:李四光勤于思考、执着求索,成了著名的地质学家。
今天,我们再来看看魏格纳在地图上有了什么新发现呢?2.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交流魏格纳的资料。
1.魏格是国的家、家。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注意字音:廓、携、痕。
(2)注意字形:悬、崖、适、存、置。
2.选字填空。
剧锯()烈电()()本()子涯崖山()天()生()悬()值置位()()日()勤()换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组织汇报交流。
1.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两方面的内容:先写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由此提出了“大陆漂移说”;接着写科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许多事实,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
2.全班交流。
3.课文主要写的是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地图上的发现教案2语文S版(最新整理)
22地图上的发现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四年级上册语文学案-22地图上的发现∣语文S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学案-22 地图上的发现∣语文S版课题地图上的发觉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设计,先引导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明白得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自学后,能够通过检查朗读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能够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能够留待深入阅读时明白得。
学前预备 1.搜集魏格纳的资料。
(师生)2.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明白得“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前预备1.搜集魏格纳的资料。
(师生)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
(学生)3.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
(用时:5分钟)1.导入:李四光勤于摸索、执着求索,成了闻名的地质学家。
今天,我们再来看看魏格纳在地图上有了什么新发觉呢?2.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交流魏格纳的资料。
1.魏格是国的家、家。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
2.检查字词学习情形。
1.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
2.交流字词学习情形。
(1)注意字音:廓、携、痕。
(2)注意字形:悬、崖、适、存、置。
2.选字填空。
剧锯()烈电()()本()子涯崖山()天()生()悬()值置位()()日()勤()换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组织汇报交流。
1.本文按情况进展的顺序写了两方面的内容:先写魏格纳从地图上发觉了一个有味的现象,由此提出了“大陆漂移说”;接着写科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许多事实,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
2.全班交流。
3.课文要紧写的是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2(教案) 地图上的发现教案2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内容
22地图上的发现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
难点
地理知识
教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拨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来解答。
2、引导思考: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是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3)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假说”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1、补充资料:
魏格纳: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于第四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遇难。
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吻合:完全符合。
2、《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学生夸讲,与评价的语言。
朗读时把握住:
1、人物的对话
2、对于那些能够表现李四光最终揭开巨大石头的由来之谜的关键词语,要加重语气来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学案22地图上的发现语文S版
1. 魏格是
国的
家、
家。
2. 选字填空。
二、初读课 文,疏通字 词。(用时: 15 分钟)
剧
1.自由读课文,自学字
( )烈
词。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
( )本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文,自学字词。
涯
(1)注意字音:廓、携、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山( )
痕。
生( )
(2)注意字形:悬、崖、
值
适、存、置。
位( )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前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大部分
只是一个“假说”。科学
3.汇报交流。
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
足够有力说明事实的证据。 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
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 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 2 亿
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科 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冰雪
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覆盖的样子,而是一个适合
8. 找出文章中你最欣赏的 片段写下来,并练习有感情地 朗读。
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紧紧抓住课文重点部分来展开教学,通过
引导学生自读、质疑、交流、合作探讨、拟小标题等各
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
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
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 魏 教学反思
锯 电( ) ( )子
崖 天( ) 悬( )
置 ( )日
( )勤
( )换
1. 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
序写了两方面的内容:先写
三、再读课 文,整体感 知。(用时: 15 分钟)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 文讲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金水区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地图上的发现教案1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地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随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意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忆江南古诗内容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新丰县XX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地图上的发现教案1语文S版
3.听了宝葫芦的介绍,你觉得它神奇在哪儿呢?
4.导入本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生字.
(5)后来不用说,他们全都过上了好日子。
四、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
谁-—怎么得到——结果
习作:游____
1.培养学生参与交流的意识.
2.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评改,从中学到评改的方法。
3.再次感受、体验并掌握游记的最基本的习作要点。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用笔记录下了自己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一、zhuìyóu shìzhāi
二、成熟的季节碧绿的树叶甜滋滋的果汁熟透的柿子
高高的树杈敏捷的猴子
三、1.小心翼翼2.欣赏3.敏捷
四、1.分享2.享受
25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本课所节选的部分选自张天翼的代表作《宝葫芦的秘密》,是这部小说的第一章。作为整篇小说的开端,介绍了王葆在听了奶奶讲的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后,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一个宝葫芦的故事。故事奇妙,语言通俗易懂,易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感受人物形象。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看插图1。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长期艰苦的考察:(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5.齐读最后一段.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意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S版《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语文S版《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内容简析】课文记述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表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中提出问题,在充分读书后,小组合作交流个人阅读时的理解,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1.认识“魏、廓”等生字,会写“吻、锯、拼”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师: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成了著名的地质学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魏格纳又在地图上发现了什么?请响亮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词,纠正对方的错音。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生字词。
4.识记生字,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5.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6.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7.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三、细读课文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2)汇报:用“__”画出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用“~~~”画出“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3)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南美洲和非洲的位置,看看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跟非洲西海岸线的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很吻合。
(4)指导读好画出来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2.学习第三至第八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至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科学家是怎样证明“大陆漂移说”这一假说的?(2)四人小组内交流。
(3)检查汇报。
(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在南极洲找到了显示植物生长痕迹的煤块,找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还发现了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的冰碛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指导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2.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3.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指导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前师生沟通。
2.我说你猜。
向学生介绍李四光、鲁班、魏格钠的重要事迹,让学生猜出他们的名字。
2.板书:地图上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引导质疑,激发兴趣
1.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观看“大陆漂移说”视频,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世界地图——提出“大陆漂移说”
2.对“大陆漂移说”提出问题。
3.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三、走进科学殿堂,理解感悟课文。
过渡:小科学家们,让我们来到科学之旅第一站——齐读,走进科学。
看看我们的科学小任务。
自学提示(一)1.读默读课文1、2自然段,用“——”画出魏格钠的发现,用“~~~”画出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
2.议魏格钠是一个怎样的人?
汇报: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1)生A:“经过仔细观察,魏格纳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
(2)师:什么叫参差不齐?请看插图1。
(3)师:你们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吗?谁能说说你从这些词语的体会?感悟中指导朗读。
(4)师: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
魏格纳却漫不经心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
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5)生B: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生板书)
2.自由轻声读3到7自然段,教师引导学习。
(1)师: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
“假说”是什么意思?
(2)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
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同学们,让我们启航,前往南极去科学考察吧!小科考队员们,让我们前往南极第二站——齐读“科学考察”
自学提示(二)
1.读自由读4、5、6自然段,用笔画一画科学工作者寻找到了哪些“大陆漂移说”的依据?
2.说小组合作说一说。
3.看到大家探索的这么执着,你们的科考之旅一定非常成功,收获满满,现在老师来请我们的科学家召开一个科考成果新闻发布会,找代表汇报。
生A: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
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生B: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生C:……
师:从1963年到1960年,48年,一个人的大半辈子,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都交给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可以说是历经艰辛,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问的?或者你有什么话想对科学家说的?
生A:找到这些煤,你们什么心情?
生B:南极气候这么恶劣,科考之旅异常艰辛,你们没想过放弃吗?
生C:……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科学家们,也送给我们自己,祝贺这次发布会圆满成功。
(8)师:正是因为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所以证明,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9)齐读第七自然段科研成果。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的科考之旅已经结束,可是我们的科学探索将永无止境,请同学们观看南极图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南极?
生A: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南极。
师:可是这里却有一批齐读:科学工作者,正在进行着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生B:这是一个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的南极。
师:可是这里还是有一批齐读:科学工作者,正在进行着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生C:这是一个滴水成冰,寒风刺骨的南极。
师:可是这里始终有、永远都会有一批齐读:科学工作者,正在进行着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2.同学们,科学家的发现从来就不是一种偶然,课文学到这里,你能告诉我,你看到了一种怎样的科学精神?(进取、奉献、执着、努力、反复论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学生板书科学精神。
3.科学精神照亮班级,点燃地球。
是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浸透着科学家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发明创造,才有了我们科技的进步,世界的腾飞,老师相信,成功一定属于我们。
4.观看科技视频,看完后说一说,未来的我们应该怎样做?
结语:科学永无止境,未来全靠我们!
五、拓展
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六、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2、完成本课练习册练习。
板书设计
22、地图上的发现
世界地图──提出“大陆漂移说”──证明假说(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