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生活
思想汇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尊敬的党组织:你好!一个寒假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逝去,作为一个入党的积极分子,我一直以来都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
寒假期间,我不仅仅加强了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学习了关于党对农村的政策。
作为一个在农村成长的大学生,对于农村的发展,我是额外关注的。
相信,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将会提出更多关于农村发展的议案,农民的生活也将越来越好。
这个寒假期间,我为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走访了一些农村地区,调查后,发现了农村地区现行发展的一些状况。
从经济方面来说,我们知道,要发展就要先修路。
在调查过程中,看到农村地区在交通方面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从以前的下雨天无法出门,到现在水泥路几乎通到了每家每户了。
而且,现在农民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了。
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小汽车,一步一步的在发展。
在农村的文化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现在的农民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一点也不比城市的人含糊。
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上有一定的建树,将来能为报效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所以,现在的农村教育事业也是国家引起重视的一大块。
为了与城市的生活接轨,现在好多村子里也都开始组织了娱乐活动,譬如:召集了一批有兴趣,有激情的人打鼓,跳舞等等。
还有一些地方也开始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做了一些准备。
这些都为丰富农民的日常生活做出了很大的创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知道,三农问题一直是反复地被党中央列为工作重点,还有全面减免农业税,对农业实行补贴制度等等。
从2009年年底开始,农村开始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
这一大举措,使农民的养老有了保障。
从调查中,我看到,大家都在称赞中国共产党好,说党没有忘记农民,还处处为农民着想,差不多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待遇了。
这样的政策,让农民心里很受感动。
在十二五规划中,农村的发展依旧是一个热点问题。
从现在的总体水平上来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实践基础。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新农村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新农村东风镇迅速掀起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东风镇党委便狠抓落实,在全镇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首先,镇党委组织全体机关干部集中收看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现场电视直播,并利用学习日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学习讨论。
其次,组织各村党支部,利用收割后的农闲时间,召开党员大会,在认真学习《公报》原文的基础上,结合本村的具体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具有特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通过深入学习,集思广益,该镇的叶家村的泥鳅鱼养殖基地、东风村的千亩棚菜基地、河沿大岗子村的奶牛和黄牛养殖基地等群众致富工程,已被纳入近期发展规划,目前,全镇各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优”的生产格局。
东风镇王瑞庆
2008年10月17日。
怎样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怎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蒙山县新圩镇党委书记梁威龙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统筹发展”,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为真正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实到实处,抓出成效。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五个方面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着力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农村经济。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只有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基础。
因此,要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为龙头,着力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
建设新农村,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必须“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分类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实施。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村镇面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但长期以来,各村建设规划大多数忽视了农村住房建设乃至整个村镇建设。
五中全会里指出,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县、镇政府理应切实担负起责任,以建制镇和自然村为单位,抓紧编制村镇规划,并抓好规划落实,使村镇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
三、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素质不高、创业能力不强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源之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眼于城乡协调发展 ,又要努 力着 眼于农村产 业发展的新格 各种利益 关系趋于复杂化 ,社会矛盾处于 多发 期。农村社会
局 、农 民生活的新提高 、民风 民俗 的新风 尚 、乡村面貌的新 矛 盾 尤 其 突 出 ,因 征 地 拆 迁 、土 地 承 包 等 引 发 的 矛 盾 时 有 发
一
26一
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着新农 村建设的成败 。一方面 ,农 民是建 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的重 大问题 。推进新农村建设 ,就应 当以 设新农村的利益主体 ,是这项 事业的直接受益者 。推进新农 统筹城 乡发展为核心 ,积极 建立新型 城乡关系 。在 工业 化、
三农 ”问题解决 “ 三 村建设 ,要把实现好 、维 护好 、发展好广大农 民群众的根本 城镇 化 、市场化条件下 ,不 能单纯就 “ 三农 ”问题 。 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 民愿意不愿意 、高兴不高兴 、 农 ” 问题 ,而需要通 过统筹城 乡发展 来解决 “
l 幸发疆 1 农 | 。
生 ,农 民上 访和农 村群体 性事 件有 昕增加 ,… 些地方 党群 、
稳 定 的 重 耍 因 素 。 同时 , 由于 经 融 危 机 造 成 返 乡农 民工 增 加 ,
农业 经 济
2 1/0 0 01
境治理与保 护的有机结合 。深化农 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战略性 业区域结构 、产 品结构和 农村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和农 村经
生和单打一 ,防 (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充分发挥农 民群众 的 持全 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 ,就要 防止片面 I 新村 建设 ” “ 象工 、 形 主体作 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人民群众 是创造 止急功近利和短 期行 为。避免 出现 “
、 政 。 历史的主人 ,也是新 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 民群众 中蕴藏着 无 程 ” “ 绩 工 程 ” ( 三)贯彻 落实科学 发展观有 利于建立新 型城 乡关 系 。 穷的聪 明智 慧和巨大的创造力 。推进新农村建设 ,必须 坚持 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能否做到这一点 ,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 的基 本要求 。城乡关系始终是 关系 我
科学发展观与农村的文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农村的文化建设21世纪的中国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艰巨的,一个国家的兴衰是从看整体的综合实力强弱,这个而言,我们中国相对于世界来说,是比较弱的,一个国家中的农村真正达到富裕的,那才能说这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是强大的,对于中国来说发展农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更重要的是利用科学来发展文化,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这个重要环节。
文化对于一个群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协调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拓展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农村不同于外国,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
所以我们认清形势,增强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紧迫感。
众所周知,基层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文化工作,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县区及以下基层文化建设仍比较薄弱,当前造成县区及以下等基层文化建设滞后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原因主要是:一是领导不够重视。
个别领导同志片面认识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群众文化淡漠、忽视,工作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
二是缺乏制度保障。
多年来,各级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缺少对文化工作投入比例的明确要求,往往一个时期领导干部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就可以得到长足发展,反之,就滑坡回落,甚至出现阵地被占,经费断源。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大寨镇党委书记邓毅伟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高举科学发展观的大旗,把“三农”工作的重心放到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我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近七年基层工作中,对广大农村的长远发展也有一些理解和看法,现从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倡导乡风文明、改善镇容村貌、创新农村管理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情况。
一、基本概况杨陵区大寨镇位于杨陵区西北部,东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陵区街道办、揉谷、五泉镇接壤,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共有13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4336户,17101人,辖区内土地平坦、肥沃,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全镇主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优质杂果、苗木花卉和小麦良种等主导产业,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72元,与2005年人均纯收入3551元相比增加了3721元,年均增长率15.5%。
2010年6月被省委授予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先进乡(镇)党委。
二、围绕二十字方针,创新工作思路常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
镇党委、政府成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镇客观现状,立足镇情基础,创新工作思路,开拓性地开展工作。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
大寨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在“农”字上做文章是我镇工作的重心,2009年全镇乘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大好机遇,认真实施“五个万”工程,着力发展“八大产业”,积极争取项目建设,充分运用园区功能,带动了以高效设施农业、优质杂果、畜牧养殖、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在随后的产业发展过程中,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高产、优质、高效的多膜覆盖、立体栽培新模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逐步实施标准化生产,同时成立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建立土地银行10个,配备了14名专业技术员,现代农业管理趋于规范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05.11.07•【文号】中办发[2005]27号•【施行日期】2005.11.07•【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2005年11月7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3.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农村文化建设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并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对农村发展的需求,更是对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方法。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民是国家的主体。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一直滞后于城市,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限制。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农村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由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让农民更好地了解、认同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更是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丰富的文化生活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激发创新思维,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3.促进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让农民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权益,也是为了帮助农民实现全面发展。
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自我发展的可能性。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法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并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采取以下方法:1.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农村文化设施,包括文化活动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等,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
2.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例如,农村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农民音乐会、农民艺术展览等,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3.关注农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
这不仅包括基础教育,还包括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提升自身素质。
4.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政府应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引入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力量,共同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在2007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并以人为本,注重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建设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农业发展,还要关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进步。
要发展农村经济,就要注重发展农村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要关注农村社会问题,改善农民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同时,要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倡导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保护土地、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只有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其次,科学发展观倡导协调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需要注重城乡之间、农村内部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发展的互动和互补。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要加强农村与城市的人才流动,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
另一方面,要注重农村内部的协调发展。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金融等发展,推动农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实现增收致富。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能只追求眼前的效益,还要注重长远的发展。
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实现高效、节约、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
发展农民合作社,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要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耕地保护,防止土地退化和水资源污染。
鼓励农民参与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和稳定。
最后,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要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村和农业发展呈现了积极态势,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局面尚未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完整而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同时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切实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切实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第一篇: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切实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切实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随着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重视,而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应受到关注。
下面我来谈谈如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一、强化目标责任,提高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强化目标责任意识,旨在抓好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落实,为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强化目标责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并且把农民对文化需求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制定有关《考核细则》。
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针对当前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总体上与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差距较大的现实状况,应加大“文化资金”的投入。
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单列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
二是将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加大对镇村级文化设施的投入。
(三)抓好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村实用技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已经成为农民最为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
应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加大教育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村实用技能。
针对农民的需求,抓好形势政策、科学文化和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同时,要针对当前还有不少农民信仰缺乏、精神空虚、封建迷信、色情、赌博等不良现象,强化主流文化的教育培训,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农村风貌。
最新-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质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 精品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质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全面、深刻和循序渐进的。
在社会方面,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的思维方式、伦理风俗、行为准则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经济方面,经济飞速发展,繁荣昌盛,包括最贫困人口在内的国民年收入在不断增加。
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是我们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新论断,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乡镇是我们党在农村基层的一级政府,它的工作涵盖着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这也是我们党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这意味着乡镇工作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要大力促进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争取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大丰收。
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努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作用毛泽东同志断言,“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先进的国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1986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这是我们党作出的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门决议,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地位、主要任务和基本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了两个文明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的理论成果写进了党的章程,明确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在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中,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199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农村文化建设
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摘要:只有加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虽然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农村的文化事业仍比较落后,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因此,很有必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创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坚持这一要求,努力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这四个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而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其他建设就没有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
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推进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只有加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虽然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农村的文化事业仍比较落后,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因此,很有必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
一、以人为本搞好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建设创新新型国家,必须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到创新文化。
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意见》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新形势下,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
《意见》指出,要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大力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制订村镇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自然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动村庄美化、环境净化。
深化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康村等创建工作。
加强农村文明社区、文明集市建设,努力营造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环境和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整洁有序的市场环境。
制订完善乡规民约,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育文明乡风。
大力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平安村镇建设,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深入开展城乡共创活动,有效整合城市、行业、单位和农村的创建资源,加大城乡共建力度,建设更多的文明县城、文明小城镇。
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问题,鼓励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与务工地共同开展创建活动。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农村文化生态建设(论文)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引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
农村文化生态建设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推进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包含着“发展是硬道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利益至上”等重要内容。
在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中,我们需要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贯彻落实。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农村文化生态建设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文化、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确保文化生态的可持续性。
只有协调发展各个方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村文化生态的长久发展。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利益至上”。
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作为最终目标。
只有关注农民的实际需求,才能推动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农村文化生态建设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可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可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内涵。
其次,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农村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可以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的文化软实力。
最后,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可以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可以建设文化广场、图书馆、书店等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策略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文化生态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我国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农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推动新农村建设并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的关系,探讨如何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一、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是指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表现。
在传统意义上,农民的生活以务农为主,精神文化生活较为贫乏。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也在不断提升。
二、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新农村建设是指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素质。
新农村建设不仅关乎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为了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生活品质。
三、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村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因此,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农业生产者,可以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当地的发展。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改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升通讯网络和交通条件,可以为农民提供更便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五、教育与文化传承教育是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加强农村教育资源建设,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促进农村文化传承和创新,可以为农民打开更广阔的精神世界,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
六、乡村旅游与文化活动乡村旅游是一种重要的农村发展模式,有助于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举办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文艺演出等,也可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感。
七、健康与生活方式健康是人们的第一财富,农村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发展。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鼓励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素养。
八、科技创新与农村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资源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生活
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
就是要把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需求,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立足建设,增强农村文化的繁荣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从我市发展的全局来看,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已深深融注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建设需要强大的先进文化支撑,农村文化建设由此而凸显其服务全局的战略地位。
在今后的农村文化发展中,我们将立足建设,增强农村文化繁荣意识,紧紧抓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既扬剧艺术中心、农家书屋和各镇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开展基层文化培训和辅导,举办文化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积极帮助乡村自办文化工作,逐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庄为基础的文化发展网络,促进农村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明确目标,实现镇村文化的和谐发展面对我市新农村发展的新态势、新变化和新格局,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十一五”文化改革和发展的紧迫课题,又是一项贯穿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长期战略任务,为此,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排查困难问题,分析当前态势,明确发展目标,谋求实现镇村文化的和谐发展。
(一)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经过近几年的共同努力,全市已经有11个镇完成了文化站达标建设,力争明年完成最后2个镇的建设。
客观地讲,这个目标的实现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是来自于资金保障方面的压力比较大。
但在前期建设过程中,各级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比如提高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与镇党校、政校、广播电视、体育健身、成人教育、科普培训等综合考虑;市政府安排引导资金,凡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站的镇,经验收合格,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10万元等等。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为基、规划先行、以人为本。
坚持发展为基,加快富民步伐发展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股份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搞活农产品流通。
努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推进城镇化。
按照“注重特色、注重规模、注重区位、注重产业实力”的要求,推进城乡区域调整,集中发展规模较大、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镇,提高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扶持和鼓励农民进城兴办二、三产业。
遵循“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农民就业和外出务工创造宽松环境。
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工业化。
扶持和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帮助其做大做强。
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的辐射带动力,构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
坚持规划先行,促进协调发展规划是龙头,规划的水平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注重系统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统一,既要严格标准,又要符合实际。
在建设模式上,力求自然和谐、形式多样;在建设方法上,一次规划、分次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系统性。
依据统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正确把握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规划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
就是要把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需求,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立足建设,增强农村文化的繁荣意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从我市发展的全局来看,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已深深融注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建设需要强大的先进文化支撑,农村文化建设由此而凸显其服务全局的战略地位。
在今后的农村文化发展中,我们将立足建设,增强农村文化繁荣意识,紧紧抓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既扬剧艺术中心、农家书屋和各镇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开展基层文化培训和辅导,举办文化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积极帮助乡村自办文化工作,逐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庄为基础的文化发展网络,促进农村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明确目标,实现镇村文化的和谐发展
面对我市新农村发展的新态势、新变化和新格局,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十一五”文化改革和发展的紧迫课题,又是一项贯穿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长期战略任务,为此,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排查困难问题,分析当前态势,明确发展目标,谋求实现镇村文化的和谐发展。
(一)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经过近几年的共同努力,全市已经有11个镇完成了文化站达标建设,力争明年完成最后2个镇的建设。
客观地讲,这个目标的实现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是于资金保障方面的压力比较大。
但在前期建设过程中,各级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比如提高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与镇党校、政校、广播电视、体育健身、成人教育、科普培训等综合考虑;市政府安排引导资金,凡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站的镇,经验收合格,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10万元等等。
当前,关键是要切实将这项建设列入集镇建设规划通盘考虑,统一安排。
这样,20xx年镇文化站达标建设目标才能够实现。
除此之外,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镇,应抓紧建设与本镇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文化广场和影剧院,村级建立综合文化室,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场所,增加集镇的文化含量,提升集镇的整体形象。
(二)实施“农家书香”工程。
我市的“农家书屋”建设,年年走在扬州市前列,明年将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
后期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标准不降,要求不低。
每个书屋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杂志不少于10种、音像制品不少于100张的文化活动室,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为文化活动室配备电脑、电视机和dvd机等设备。
坚持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建成“农家书屋”的行政村给予奖励。
按照“建成一批,投入使用一批”的原则,认真抓好“农家书屋”开放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运行和考核机制,切实发挥它们的应有作用,努力成为群众接受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开展“送书、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
1、送书。
市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资金,集中购买农村适用、农民喜爱、内容健康的科普图书,配送到有关镇文化站,由镇文化站以流动文化服务的形式,将图书送至行政村文化活动室,方便群众就近读书。
各镇也要加强文化站图书室的投入,镇文化站图书室每年增添新书不少于500册,订阅报刊不少于20种,藏书总量达万册,已达万册的镇创造条件建设2万册图书室。
3、送戏。
按照“每个镇每年送文艺、送戏不少于4场”的要求,采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方式,由市、镇两级政府共同承担费用。
13个镇年演出52场,年需演出资金40.2万元。
市财政每年安排演出经费20.1万元,其余由各镇在文体活动专项经费中解决。
具体工作由市文化旅游局和各镇政府组织实施。
(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文化站阵地活动项目要达到10个以上,主要包括综合展览厅、多功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