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合集下载

生物监测-精品课件.ppt

生物监测-精品课件.ppt
三、个体因素:就生物的个体而言的 1、种属、品系和个体的差别: 2、年龄和发育: 3、性别与激素:在动物中,一般,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敏感。 4、遗传因素:(“有百毒不侵的”) 5、健康状况与营养:二者影响代谢水平和酶活性。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二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第三节 生物污染监测 第四节 生态监测
生物指数(BI)=2A+B
式中:A、B——分别为敏感底栖动物种类数和耐污底栖动物 种类数。
贝克生物指数: 从采样点采到的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当BI>10时,为清洁水域;BI为1~6时,为中 等污染水域;BI=0时,为严重污染水域。
贝克-津田生物指数: 所有拟评价或监测的河段各种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当BI≥20,为清洁水区;10<BI<20,为轻度 污染水区;6<BI≤10,为中等污染水区;0<BI≤6, 为严重污染水区 。
最大的<200μg/ mg;
2、镉
天然水中,本底值为0.1μg/ ml 现在,汞的排放量:????
主要环境污染物及其环境毒理学效应
污染物与毒物及毒作用。
(二)重金属环境毒理学效应
什么是重金属?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威胁生物和生态系统。 生物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分解,而且,生物能在体内富集重金属, 并能将某些重金属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几乎不以离子状态存在于生物体内)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环境监测中理化监测的不足:
目前在环境监测中,一般采用各种仪器和化学分析手 段.对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可以比较快速而灵敏地分析测 定出来,其中某些常规检验已经能够连续监测。但大部分 测定项目或参数还需定期采样。因而只反映采样瞬时的污 染物浓度,不能反映环境已经发生的变化。

06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学监测与评价

06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学监测与评价

凡数值在上、下限值时,定位上一级污染。
42
(二) 染色体畸变技术
(三) 非预定DNA合成 七、利用生态系统综合指标监测环境污染
43
八、水体营养化的评价 (一) 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二) 富营养化的评价方法 1、数学模型法; 2、参数指标法 (1) COD指标; (2) P-N浓度指标 3、底栖生物法; 4、生理评价法
1、对群落的影响 群落中的敏感种类减少或消失,抗性 强的种类保存下来,甚至发展,与生态环 境基本相同的群落组成相比较,其种类组 成和最小面积减少。
10
2、对个体的影响
个体生长减慢、发育受阻、失绿发黄和 早衰等症状。 3、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叶组织坏死、出现伤斑及坏死斑;
有害气体对叶片伤害的症状特征是空气 污染“伤害诊断”的主要依据。
11
4、对细胞和细胞器的影响 细胞膜系统的适应性被破坏,引起水分 和离子平衡失调;光合作用下降;干扰生物 合成。
5、对酶系统的影响 污染物通过酶系统的作用而影响生化反 应,破坏生理代谢。
12
三、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植物监测 (一) 植物监测环境污染的依据 1、产生可见症状; 2、生理代谢活动发生变化; 3、植物组成成分种类和含量变化; 4、植物种类或类群的变化。
细胞数
39
(8) 数据处理 MCN(‰)==
测试样品(或对照)观察到的MCN数
--------------------------------测试样品(或对照)观察的细胞数(1000)
40
(9) 水质评价
①直接采用MCN的千分率为标准来判断 水质状况: MCN‰ 水质状况
10‰以下
10~18‰
基本没有污染
31
2、津田松苗法

第六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第六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四川农业大学优质特色课程
2、监测氟化氢的植物有:杏树(Prunus armeniaca)、北美黄杉
(Pseudotsuga menziesii)、美国黄松(Pinus ponderosa)、唐菖蒲 (Gladiodus hortulanus)、小苍兰(Freesia hybrida)以及地衣等。
举例:在磷肥厂附近放置氟化物监测植物唐菖蒲,监测磷肥厂周围大 气的氟污染状况。如果几天以后,唐菖蒲出现了典型的氟化物危害症 状(叶片先端和边缘产生淡棕黄色片状伤斑),表明该厂周围已被氟
水渗出并起皱。这几种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出现。
随着时间推移,症状继续发展,成为比较明显的失绿斑,呈灰 绿色,然后逐渐失水干枯,直至出现显著的坏死斑。
四川农业大学优质特色课程
2、监测二氧化硫的植物有一年生早熟禾、芥菜、堇菜、百日草 (Zinnia eleguns)、欧洲蕨(Idium pter)、苹果树(Malus)、 颤 杨 ( Populus tremuloides ) 、 美 国 白 蜡 树 ( Fraxinus americana ) 、 欧 洲 白 桦 ( Betula pendula ) 、 紫 花 苜 蓿
最广的方法。
需要区分的两个概念
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定
指示植物
性反应,指示环境污染物的存在。

监测植物
不仅能够反映污染物的存在,而且能 够反映污染物的量。
监测生物必然是指示生物,同时它还 要回答环境中污染物多少的问题。
四川农业大学优质特色课程
第二节
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的慨念:利用生物对大气污染的这些
发育,并且加速植物组织的老化。
2、 监测C2H4的植物通常有兰花(Cattleya spp.)、麝香石竹 (Dianthus caryaphyllus)、黄瓜(Cucumis sativus)、西红柿 (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万寿菊(Tagetes erecta)、皂荚

生物污染监测的方法

生物污染监测的方法

2.
2. 生物指数法
运用数学公式反映生物种群或 群落结构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 量的数值。 贝克生物指数(BI)= 2nA + nB BI=0 时 , 属 严 重 污 染 区 域 , BI=1-6 时,为中等有机物污染区 域,BI=10-40时,为清洁水区。
是指
二、细菌学检验法 水的细菌学检验,在卫生学上 具有重要意义。实际工作中,常 以检验细菌总数,特别是检验作 为粪便污染的指示细菌,来间接 判断水的卫生学质量。 ( 1 )水样的采集 : 严格按无菌操 作要求进行,防止在运输过程中 被污染,并应迅速进行检验。
(二)生物放大
一、定义
污染物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 现象叫生物放大。
二、因素 不同物质:Fe 、Ba 、Mn 、Zn 、Cd 、As 、Cr 、Hg等。 藤壶,沙蚕(大);牡蛎;蓝蟹最小 三、生物积累:污染物浓度不断增大的现象 (三)生物半衰期 定义: 由于新陈代谢作用,污染物在机体或器官 内的量减少到原有量的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称为生物半衰期:T1/2。 T1/2长的,中毒危险性大于T1/2小的;不 同器官可以不同。例如:Hg在脑中T1/2长。
6.1.1浓缩系数 (一)定义 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 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 该物质的浓度的比值,以表示生 物浓缩的程度。 (二)浓缩系数的影响因素 6.1-1浓缩系数的影响因素
6.1.2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一)生物浓缩 一 、定义 生物机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 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 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注:生物富集用浓缩系数表示。 湖水中:DDT:0.0006ppm ,水生植物内 可达2.1ppm 二、形成 摄入量大于排除分解消除。

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数量
6次/ 年
种类、数量
2次/ 年
含量
4次/ 年
种类、数量
4次/ 年
数量
4次/ 年
种类、数量
4次/ 年
备注
选测 选测 必测 选测
必测
二、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
(一)污水生物系统法 (二)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三)生物测试法 (四)叶绿素a得测定 (五)微囊藻毒素得测定
(一)污水生物系统法
将受有机物污染得河流按照污染程度和自净过 程,自上游向下游划分为四个相互连续得河段,即多污 带段、α-中污带段、β-中污带段和寡污带段,每个带 都有自己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根据这些特 征进行判断。
仍以微型动物占大多数
多种多样
有变形虫、纤毛虫,但无太阳虫、 仍然没有双鞭毛虫,但逐渐 太阳虫、吸管虫中耐污性差得
双鞭毛虫、吸管虫等出现
出现太阳虫、吸管虫等
种类出现,双鞭毛虫也出现
仅有少数轮虫、蠕形动物、昆 虫幼虫出现;水螅、淡水海绵、 苔藓动物、小型甲壳类、鱼类 不能生存
没有淡水海绵、苔藓动物, 有贝类、甲壳类、昆虫出 现,鱼类中得鲤、鲫、鲶等 可在此带栖息
① 马格里夫多样性指数计算式为:
d S 1 ln N
d——种类多样性指数;
N——各类生物的总个数; S——生物种类数。
②沙农-威尔姆种类多样性指数
d
s
i 1
ni N
log 2
ni N
d ——种类多样性指数; N——单位面积样品中收集得各类动物得总数; ni——单位面积样品中第i种动物得个数; S——收集到得动物种类数。
PFU微型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参数
结构参数
1)种类数
分类学得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2.生物指数监测法 生物指数是指运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的反应生物种群或群 落结构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 主要有四种方法。
(1)贝克生物指数
由贝克于1955年首次提出:将从采样点采到的底栖大型 无脊椎动物分成两类,一类是不耐有机污染物的敏感种,另 一类为耐有机污染物的耐污种,通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生物指数(BI)=2A+B A-敏感底栖动物种类数 B-耐污底栖动物种类数 BI>10 BI=1~6 BI=0 清洁水 中等污染水 严重污染水域
敏感植物主要有烟草、矮牵牛花、马唐、花生、马铃薯、
洋葱、萝卜、丁香、牡丹、长叶莴笋、瑞士甜菜及早熟禾等 6.持久性有机物的指示植物受害症状 地衣、苔藓以及某些植物的叶片
(二)监测方法 1、栽培指示植物监测法: 先将指示植物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中盆栽或地栽培植,待 生长到适宜大小时,移至监测点观察它们的受害症状和程度。
般农药喷洒后,水果表皮的残留量较大,果肉中的残留量较少, 而脂溶性的农药,其渗透性比较大,更容易渗透到果肉中,见 表6-12。
(二)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分布
环境中的污染物一般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 进入动物体内; 动物吸收污染物质后,主要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传输 到全身各组织。 按照污染物性质和进入动物组织的类型不同,大体有以 下五种分布规律:
(六)细菌学检验法
通过检验水中的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
粪链球菌、沙门氏菌(肠道病菌)等,来间接判断水的卫生
学质量。 水样采集 采样瓶、采样器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防止 在运送过程中被污染,并应迅速进行检验。一般从采样到检
验不宜超过2h;在10℃以下冷藏保存不得超过6h。
第二节、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一、利用植物监测

第六章 生物污染监测

第六章 生物污染监测

第六章生物污染监测6.1 概述生物监测是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通过对生物体所含环境污染物的分析,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其与大气污染监测、水体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分析对象的特殊性。

6.2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6.2 .1 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植物受污染物的途径有表面附着(如:散逸到大气中的各种气态污染物、施用农药、大气中的粉尘降落及含大气污染的降水等,会有一部分粘附在植物表面上,造成对植物的污染和危害。

)、植物吸收(如:二氧化硫被植物叶片的气孔吸入使叶片的叶绿体遭到破坏,组织坏死,在叶子外表出现伤斑。

)等。

植物吸收污染物后,其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与植物种类、吸收污染物的途径等因素有关。

从土壤和水体中吸收污染物的植物,一般分布规律和残留含量的顺序是:根 > 茎 > 叶 > 穗 > 壳 > 种子6.2.2 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环境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等途径进入动物体,通过食物链而得到浓缩富集,最后进入人体。

6.2.2 .1 动物吸收及其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转化与排泄污染物被吸收后,可在动物体内发生转化与排泄作用。

有机污染物质进入动物体后,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分子量小的毒物可以原形排出外,绝大部分都要经过某种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毒性,增强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

无机污染物质,进入动物体后,一部分参加生化代谢过程,转化为化学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也有一部分直接于细胞各部分。

各种污染物质经转化后,其排泄途径主要通过肾脏,消化道和呼吸道,也有少量随汗液,乳汁等分泌液排出。

6.2.2 .2 生物浓缩作用1 、定义:生物机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2 、形成:摄入量大于排除分解消除6.2.2 .3 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大体存在以下五个规律:( 1 )能溶解于体液的物质,如钾、钠、锂、氟、氯、溴等离子,在体内分布比较均匀。

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精品

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精品
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从 环小期一复但接境水浮综,间定杂不受长中中游合是的时。能综污人期浓生富过 食 级 体性随 概 间 理 确 合染 类度物性集生 物 进 进时 况 内 切 作物 生化为(某物 链 行 行以富0间 。 环 说 用的 产监.些0集监 放 分 全上而 而 境 明 ,含、测0元07测 大 析 面0过变生变对不量生只.03素3万手了,评程化活化生仅和活能m。倍段的才价g,的于情物仅其所获/如),各能。只。一况有是它产得L水通营对有理定反机个环生各中过养水通化区映体别境的种D监域出的组条污成DT测内来影分件染份农只的。响的改物的药能 生 。影变,类: 代 物 而响的 成别表 , 生,强 份和取 能 物所度 极含样 把 是以大 其量,
河流:根据长度,至少设上(对照)、中(污 染)、下游(观察)三个断面;采样点数视水面宽、 水深、生物分布特点等确定。
湖泊(水库):入湖(库)区、中心区、出口 区、最深水区、清洁区等处设监测断面。
生物监测主要方法
一、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二、生物测试法 三、细菌学检验法
一、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生物群落监测中的对象: 未受污染的环境水体中生活浮着游多动种物多(原样生的动水

的生成 臭味
水中 蛋白质、多肽等高 有机物 分子物质大量存在
底泥
水中 细菌
常有黑色硫化铁存 在,呈黑色
大量存在,每毫升 可达100万个以上
高分子化合物分解产 生氨基酸、氨等
硫化铁氧化成氢氧化 铁,底泥不呈黑色 细菌较多,每毫升在 10万个以上
大部分有机 有机物全分解 物已完成无 机化过程
有Fe2O3存 大部分氧化 在
黄瓜
5. 氮氧化物指示植物
向日葵
菠菜
秋海棠

第6章 生物监测

第6章 生物监测

H:黄海 Ⅰ :浅水Ⅰ型网网底表垂直拖网 0902:2009年2月 A1:站号
浮游动物生物量以浅水Ι 型浮游生物网的样品为准。
所需工具:筛绢、滤纸、布氏漏斗、真空抽滤泵、 电子天平、镊子等。
布氏漏斗
真空抽滤泵
生物量测定步骤:
将筛绢剪成与布氏漏斗等大,浸湿铺到漏斗中,用真空泵抽去多余 水分后,称量筛绢的重量; 将样品转移到布氏漏斗的筛绢上,用真空泵抽去多余水分; 将样品连同筛绢转移到滤纸上,进一步吸干水分; 放入电子天平称重; 样品重量=总重量-筛绢重量
浮游植物监测法具体步骤
① 水样的采集 ② 水样的固定 ③ 沉淀和浓缩 ④ 计数 ⑤ 生物量的测算 ⑥ 结果计算
调查内容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数量分布
生物监测 分层次采水
调查方法
浮游植物:采水、拖网 浮游动物:拖网
详细了解种类组成 底表垂直拖网或分层拖网
昼夜连续观测:每2h或3h采样一次
生物监测法
1. 生态监测 2. 生物测试(毒性测定、致突变测定) 3. 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4. 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测定
生物监测技术与理化监测比较 生物监测能:反映各种污染物的综合影响,具有直 观、客观、综合和历史可溯源性的特点;
可以直接反应环境质量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
理化监测是定期采样,结果不能反映采样前、后 某一时刻污染物的情况,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汇集了 整个生长期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
水鸟 25mg/kg
(833万倍)
生物监测技术的优缺点
局限性: 1、不能象理化监测那样获得污染物准确数据。 2、对污染因子的敏感性随生活在污染环境中时间 增长而降低,专一性差。

6 第六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6 第六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植物受二氧化硫伤害后出现的初 始典型症状:
• 微微失去膨压,失去原来光泽,出现呈 暗绿色的水渍状斑点,叶面微微有水渗 出并起皱。这几种症状可以单独出现, 也可能同时出现。随着时间推移,症状 继续发展,成为比较明显的失绿斑,呈 灰绿色,然后逐渐失去干枯,直至出现 显著的坏死斑。坏死斑颜色有深(黄褐 色、红棕色、深褐色和黑色)有浅(灰 白色、象牙色、灰黄色和浅灰色),但 以浅色为主。
氟化物的指示植物
慈竹
郁金香 雪松 金钱草
葡萄
唐菖蒲
杏树
(四)乙烯(C2H4)
• 乙烯本是植物生成的一种天然的植物激 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目前成为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主要由机动车辆 排放。
• (C2H4)对植物的影响,一般是影响植 物的生长及花和果实的发育,并且加速 植物组织的老化。

引起植物产生反应的乙烯阈值浓度为10~ 100ppb,饱和反应浓度为1~10ppm。乙烯对植 物的危害不像其他污染物那样会造成叶组织的 破坏,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特殊的 效应是“偏上生长”,就是使叶柄上下两边的 生长速度不等,从而使叶片下垂(见彩图[乙烯污 染指示植物──番茄。左为污染引起的偏上反 应,右为正][常]、[乙烯污染指示植物──中国 石竹。左为污染引起的闭花反应,右为正常])。
• 生物监测方法从生物学层次来分,主要 包括生态监测(群落生态和个体生态)、 生物测试(急性毒性测定、亚急性毒性 测定上和慢性毒性测定)以及分子、生 理、生化指标和污染物在体内的行为等 几个方面。
• 生物监测已经从传统的生物种类、数量 和行为的描述发展到现代化的自动分析; 从单纯的生态学方法扩展到与生理、生 化、毒理学和生物体残留量分析等领域 相结合的研究。
• 污染物的浓度愈大,植物受害愈重。植物 受害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浓度或极限浓度。 • 植物从接触临界浓度以上的有毒气体时起, 到植物体出现受害症状时为止,这段时间 称为临界时间。

环境监测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环境监测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常用的消解试剂体系有:硝酸-高氯
酸、硝酸-硫酸、硫酸-过氧化氢、硫 酸-高锰酸钾、硝酸-硫酸-五氧化二 钒等。
(二)灰化法 不使用或者少使用化学试剂
,并可处理较大称量的样品, 有利于提高测定微量元素的准 确度,但是因为灰化温度一般 为450-550摄氏度,不宜处理 测定易挥发组分的样品。此外 ,灰化所用的时间也较长。
T1/2长的,中毒危险性大于T1/2小的;不 同器官可以不同。例如:Hg在脑中T1/2长。
6.1.3生物污染的特点 1.污染物在体内浓度>环境浓度 2.污染物在体内毒性>环境中毒性(生物 转化的增毒)
3.污染物在体内浓度>环境中浓度 4.污染物在体内毒性<环境中毒性(生物 转化的减毒)
5.污染物被生物降解或净化(同时可造 成生物浓缩,积累)
动物吸收污染物质后,主要通过血液和淋
巴系统传输到全身各组织发生危害。污染物 性质和进入动物组织的类型不同,分布规律
(三)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转化与排泄
6.2.1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植物样品的采集 2、植物样品的制备 (1)平均样的获得 (2)四分法、切成块的1/4-1/8混合 (3)分析试样的制备 a.鲜样 b.风干样:60-70摄氏度低温真空干燥箱中 烘干(匀浆、小片)
四、 其他方法
用生物监测水体污染程度和毒性的方法还有水生 植物生产力的测定、生物体内残毒的测定、致突变 试验等。
6.1.1浓缩系数 (一)定义
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 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 该物质的浓度的比值,以表示生 物浓缩的程度。 (二)浓缩系数的影响因素 6.1-1浓缩系数的影响因素
6.1.2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一)生物浓缩 一 、定义
生物机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监测中获得:降雨量、土壤湿度、小型动物、动 物残余物(粪便、尿和残余食物)等。
第四节
生物污染监测
• 生物污染监测: 应用各种检测手段测定生物体内 的有害物质,以便及时掌握被污染的程度。 • 生物污染监测的步骤:
生物样品的采集 生物样品制备
预处理
污染物的测定
一、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分布
(1)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生态系统或动植物区系位移; (2) 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的分布及其栖息地; (3) 水土流失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对环境影响; (4) 沙漠化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对环境影响; (5) 草场沙化退化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对环境影响; (6) 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农田、荒漠 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7) 水环境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湖泊、水库、河流和海 洋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8) 主要环境污染物(农药、化肥、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 在土壤-植物-水体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 (9) 水土流失地、沙漠化地及草原退化地优化治理模式的 生态平衡恢复过程; (10) 各生态系统中微量气体的释放通量与吸收情况。
第一节 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
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项目

目的:了解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状况,判别和测定 水体污染的类型和程度,为制定控制污染措施,使水 环境生态系统保持平衡提供依据。 样品采集:尽可能与化学监测断面一致,采样点数使 视具体情况而定。见表。 监测项目:见表(P292)


二、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生物指数(BI)= 2A+B
A类—敏感底栖动物种类数 B类—耐污底栖动物种类数 BI=10-40,清洁水域;BI=1-6,中等污染水域;BI=0,严重 污染区域。
2、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
ni ni d log 2 N i 1 N
• 特点:
能定量反映生物群 落结构的种类、数量及 群落中种类组成变化信 息。
3、其他监测方法
• 生产力测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叶绿素a等
生理指标
• 污染物含量测定
第三节 生态监测
• 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对一定区域
范围内的生态系统或生态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 成要素进行系统的测定和观察的过程。
生态监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观察、测试的过程,少
则一个或几个生态变化周期,多则几十个、几百个生态变化 周期。在时空上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
(1)普通盆栽法;(2)植物监测器法;
(3)微核监测技术
2、现场调查法
(1)植物群落调查法;(2)调查地衣和苔藓;
(3)调查树木年轮
3、其他监测方法
1、盆栽植物监测法
(1)普通盆栽法
• 先将指示植物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中盆栽或地栽培植,待生 长到适宜大小时,移至监测点观察它们的受害症状和程度。 • 例如:唐菖蒲监测大气中氟化物污染 • 非污染环境唐菖蒲(3-4叶)放在距污染源主导风向下 风向不同距离地方定期观察(叶尖、叶缘是否有伤斑出 现,且伤斑与正常组织间有一明显界线)
一、生态监测的类型及内容
(一) 宏观生态监测
宏观监测地域面积至少应在一定区域范围之内,对一 个或若干个生态系统进行监测,最大范围可扩展至一个国 家、一个地区基至全球。
(二) 微观生态监测
微观监测指对一个或几个生态系统内各生态要素指标 进行物理、化学、生态学方面的监测。
(三) 我国优先监测的生态项目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一节 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
第二节 大气污染生物监测
第三节 生态监测
第四节 生物污染监测

生物监测
1、定义:
通过生物(动、植物及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长发育 状况及生理生化指标和生态系统的变化,来研究环境污染的 情况,测定污染物毒性的一类监测方法。
2、手段:
了解生物群落变化——生态监测 观察生物受害症状——毒性、致突变测定 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 测定生物生理生化反应
二、监测仪器
(1) 国家采用的生态监测仪器属大型监测设备,如: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图像系统; (2) 常规生态监测选择小型仪器。一般的测试系统,应由 传感器、中间变换设备、传输设备、数据处理设备、显示记录 设备几部分组成。
四、生态监测方法
1. 地面监测 2. 空中监测 3. 卫星监测
1.地面监测
1. 卫生学质量的判断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以检验细菌总数,特别是检验 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细菌,如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 粪链球菌、肠道病毒等,来间接判断水的卫生学质量。
2. 利用细菌的新陈代谢能力检测废水毒性
– – – 利用细菌的活动能力 利用用细菌生长抑制试验 利用细菌的呼吸代谢检测
第二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 地衣、苔藓对某些污染物反应敏感 ,如SO2年均浓度0.015-0.105cm3/m3, 可使地衣绝迹; 浓度达 0.017 cm3/m3,绝大多数苔藓不能生存。
1)现场调查法:重污染区——少数壳状地衣
中污染区——枝状地衣 轻污染区——叶状地衣 严重污染地带——除极个别耐污品种外,很少有地衣、 苔藓

生物群落法的理论依据:未受污染的水体生态系统保
持相对平衡,当水体受到污染后,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 种类和个体数量发生变化,使自然生态平衡系统遭到破坏, 最终结果是敏感生物消亡,抗性生物旺盛生长,群落结构 单一。
(一)水污染指示生物
• 1、浮游生物:
• 2、着生生物:
• 3、底栖动物: • 4、鱼类:
应或生理机能的变化,来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确定毒物安 全浓度的方法。
按水流方式:静水式和流水式 分 类 按测试时间分类:急性试验和慢性试验
按受试活体分类:水生生物和发光细菌等
发光细菌法

原理:利用污染物对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微生物所发射出
的蓝绿光强度的影响,来判断水质受污染的情况。

凡是干扰或损害细菌呼吸或生理过程的任何因素都能使细 菌的发光强度立即发生改变,并随毒物浓度增加,发光强 度减弱。 具有较高灵敏度和重现性,特别是测定综合毒性。

指示生物
• 定义:能够对环境中污染物作出定性、定量反应的生
物。
• 敏感性指示生物:污染物浓度很低时,就表现出某
些灵敏反应的指示生物。如牵牛花对光化学烟雾很敏 感。
• 耐性指示生物:在不良的环境中却表现出良好的生
长势的指示生物。也就是说污染了的环境反而促进了 这类植物的生长。如:水体富营养化,蓝藻大量出现。
• 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是利用生物对存在于大气中的污染物的反应,监 测有害气体的成分和含量,以确定大气的环境质 量水平。
一、利用植物监测
(一)指示植物及其受害症状 • 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灵敏,用以指
示和反映大气污染状况的植物,称为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二)监测方法
1、盆栽植物监测法
(3)微核检测技术
• 可以测定大气、水体中三致物质(致癌、畸、突变) • 紫露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单子叶、鸭趾草科。
• 原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受到污
染而破坏,在四分体中形成微核,以微核增加数量作 为判断污染程度的指标。 • 监测:紫露草开花盛期的幼期花序 插入盛有清洁 自来水的杯子中 监测点 一段时间后观察微 核数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测定方法:
1、新鲜发光细菌培养物测定法
检测发光细菌加入测试水样后(作用10-20min)的发光强度变化。
2、发光细菌与海藻混合测定法
利用有毒物质对发光细菌没有直接毒害作用,而对藻类有毒害作用的 特点。因为毒物的作用使藻类放氧能力下降,发光细菌发光能力也下降。
3、冷冻干燥发光细菌制剂测定法
四、细菌学检验法
植物吸收:根系从土壤或水体中吸收污染物
二、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一)消解和灰化
湿法消解 灰化法
提取方法
(二) 提取、分离
振荡浸取法 组织捣碎提取法 脂肪提取器提取 直接球磨提取法 液-液萃取法 蒸馏法 (柱)层析法 磺化法和皂化法 气提法和液上空间法 低温冷冻法
分离方法
蒸馏法 (三) 浓缩方法 K-D浓缩器 蒸发法等
A——不耐污染藻类的种类数; B——广谱性藻类的种类数; C——仅在污染水域才出现的藻类种类数。 指数0~50为多污带;50~100为α-中污带;100~150为β中污带;50~200为轻污带。
三、生物测试法
(一)水生生物毒性实验 (二)发光细菌法 (三)其他方法
生物测试法
定义:利用生物受到污染物质危害或毒害后所产生的反
s
• d——种类多样性指数 • N——单位面积样品中收集到 的各类动物的总个数 • ni——单位面积样品中第 i种动 物的个数 • s——收集到的动物种类数
• d <1.0 严重污染 • d=1.0-3.0 中等污染 • d >3.0 清洁
3、硅藻生物指数
2 A B 2C 100 硅藻指数 = A B C
三、污染物的测定
• 测定方法主要有: 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荧光分光光度法 色谱法 质谱法 联机法
• 5、微生物
(二)生物指数法
• 生物指数:运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的反映生物种群或
群落结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
1、贝克生物指数
2、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
3、硅藻生物指数
1、贝克生物指数
• 由贝克于1955年首次提出:将从采样点采到的底栖大型无脊 椎动物分成两类,一类是不耐有机污染物的敏感种,另一类 为耐有机污染物的耐污种,通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移植试验:非污染区地衣、苔藓连同基质一起取下,移植到污染区
的不同监测点上。
3)地衣、苔藓分析法: Pb、Cu、Cd、S、Cl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