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佛经翻译初考

合集下载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原文及翻译白居易原文: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

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

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

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

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

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

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

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

下铺白石,为出入道。

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堄,杂木异草,盖覆其上。

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

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永日。

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

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覙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

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稳之态。

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

一旦蹇剥,来佐江郡。

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

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

庐山远公话

庐山远公话

庐山远公话发布时间:2006-12-25 16:18:30 被阅览数:771 次来源:中国国学网文字〖〗)庐山远公话盖闻法王荡荡,佛教巍巍,王法无私,佛行平等。

王留玫(政)教,佛演真宗。

皆是十二部尊经,□是释迦梁津。

如来灭度之后,众圣潜形于像法中。

有一和尚,号曰旃檀。

有一弟子,名曰惠远。

说这惠远,家住雁门,兄弟二人,更无外族。

兄名惠远,舍俗出家;弟名惠持,侍养于母。

惠远于旃檀和尚处,常念正法,每睹直(真)经,知三禅定如(而)乐,便委世之不远。

遂于一日,合掌启和尚曰:“弟子伏事和尚,积载年深,学艺荒芜,自为愚钝,今拟访一名山,寻溪渡水,访道参僧,●(隐)●(遁)于岩谷之边,以畅平生可矣。

”师曰:“汝今既去,拟往何山?”惠远曰:“但弟子东西不辩(辨),南北岂知,只有去心,未知去处。

”师曰:“汝今既去,但往江佐(左),作意巡礼,逢●山即住,便是汝修行之处。

”惠远闻语,喜不自胜,既蒙师处分,而已丁宁,岂敢有违。

遂即进步向前,合掌鞠穷(躬),再礼辞于和尚,便登长路。

远公迤逦而行,将一部涅盘之经,来往●山修道。

是时也,春光扬艳,薰色芳菲,渌(绿)柳随风而尾婀娜,望云山而迢递,睹寒雁之归忙。

自为学道心坚,意愿早达真理。

远公行经数日,便至江州。

巡诸巷陌,歇息数朝,又乃进发。

向西行经五十余里,整行之次,路逢一山。

间(问)人曰:“此是甚山?”乡人对曰:“此是●山。

”远公曰:“我当初辞师之日,处分交代,逢●即住,只此便是我山修道之处。

”且见其山非常,异境何似生?●(嵯)峨万岫,叠掌千●(层),崒●(岏)高峰,崎岖峻岭。

猿啼幽谷,虎●(啸)深溪。

枯松〔□〕万岁之藤萝,桃花弄千春之色。

远公贪玩此山,日将西遇,遂入深山,觅一居止之处。

便于香● (炉)峰顶北边,权时结一草庵。

●间取其火石,叩其火石,遂焚无价宝香,●跏敷座,便念涅盘经,约有数卷。

是经声朗朗,远近皆闻,法韵珊珊,梵音远振。

敢(感)得大石摇动,百草●身,瑞鸟灵禽,皆来赞叹。

初一文言文语句翻译

初一文言文语句翻译

庐山谣,庐山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庐山的歌谣,庐山的歌谣,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落下,黄河奔腾着汇入大海。

想要看尽千里风光,就请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灵。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而感觉不到简陋。

苔藓长满了台阶,显得格外青绿,草色映入了竹帘,显得格外清新。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敦煌文献佛经原文与解析

敦煌文献佛经原文与解析

敦煌文献佛经原文与解析敦煌文献是指在甘肃省敦煌地区的莫高窟中发现的大量古代文献。

这些文献包含了丰富的佛教经典,被认为是了解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其中,佛经原文是敦煌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佛教思想、传播以及敦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佛经原文的发现敦煌文献的发现始于20世纪初,当时有人在莫高窟中发现了一批古代文书。

随着对文献的深入研究,人们意识到这其中包含了许多佛经原文。

佛经原文主要以古代印度梵文和由梵文演变而来的高僧音译的龠字文书写。

二、佛经原文的研究和翻译佛经原文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学者们通过对佛经原文的研究和翻译,不仅能够还原佛教经典的原貌,也可以理解佛教教义的深层含义。

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和演变,佛经原文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和文化的特点。

在研究佛经原文时,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对经文语言、文献年代、文献形态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详细分析。

通过对佛经原文的解析,学者们能够还原佛经的原貌,理解其中蕴含的佛法智慧。

三、佛经原文的内容敦煌文献中的佛经原文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佛教教义、修行方法、佛教史传等方面。

其中著名的佛经包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涅槃经》等。

这些佛经原文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也为后代研究和修行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四、佛经原文与敦煌文化的关系佛经原文的发现与敦煌文化密不可分。

敦煌地区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中转站。

敦煌文献中的佛经原文,既受到了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又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

通过研究佛经原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敦煌地区古代的宗教、社会和文化背景。

五、佛经原文的价值与意义佛经原文作为敦煌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佛教学说、佛陀的思想、世界佛教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佛经原文的解析和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核心教义,从而对我们的生活和修行产生积极的影响。

庐山,人文圣山)

庐山,人文圣山)

庐山——人文圣山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人文圣山第一集——开山【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幸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自然界的开山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庐山的诸峰在飘缈不定的云雾中忽隐忽现,仿佛天上的瑶池飘落人间,仍旧带着恋恋不舍的仙气。

古往今来,这座大山不知折服了多少英雄和才子,亦不知见证过多少幕历史的大戏。

10亿年前这里原是浅海沉积的古老地层,经历反复几次的抬升和陆沉,最终才浮出水面。

此后2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地层开始断裂,裂隙处在地壳的挤压下缓慢上升,初现山的样子。

300万年前,这个山谷同星球上其他地方一样,正在经历着冰川世纪。

这时,大地忽然开始抖动。

巨大的冰晶推搡着已经不堪重负的岩石和沙砾跌下山崖。

沉睡的冰河开始苏醒,那些随波逐流的岩石用刀锋一样的棱角,切割着所经之处的每一寸浅滩和山体。

这就是科学家所说的——第四纪冰川运动。

自然界的开山——特殊的地质和冰河运动塑造了庐山风景的独一无二。

自然造化恩宠于斯。

据史学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晚期,庐山周围便有人类生活。

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先民用无数的神话传说勾勒着他们看到的大千世界,那些传说至今仍在高山低谷间随风传颂……之所以叫庐山庐山流传最广的当是匡俗的故事。

周武烈王时代,一个叫匡俗的人进庐山求仙学道,天子想请他出山,匡俗拒不肯从,当人们找到匡俗的住处,却只见到一间茅庐,匡俗从此不知所终。

庐山之所以叫庐山,又或叫匡庐,就是因为这个叫匡俗的人。

关于“庐山”二字何时最早见诸文字,说法不一。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考证得出,早在战国时代一本名为《竹书纪年》的书中就有“王南巡狩至九江庐山”的记载。

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庐山”这两个字之所以耳熟能详,却完全是始自一位书写历史的汉朝人。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一个年轻人在远离中原的庐山上进行着他人生的探索。

游庐山日记的译文

游庐山日记的译文

游庐山日记的译文游庐山日记的译文戊午(万历四十六年,1618)八月十八日我同族兄雷门、白夫到九江。

换乘小船,沿长江向南航行,进入龙开河,行驶二十里水路,在李裁缝堰停泊。

登上陆地,走五里路,经过西林寺,到达东林寺。

东林寺正对庐山的北面,南方面对庐山,北边倚靠着东林山。

东林山不很高,是庐山的外廓。

山中有条大溪,从东向西流,中间有释路作为分界,是九江到建昌的要道。

东林寺前门面临溪水,进门是虎溪桥,规模很大,正殿已经毁坏,夷为平地,右边是三笑堂。

十九日走出东林寺,顺山麓向西南方行走。

走五里路,跨越广济桥,开始舍弃官道,沿溪岸向东走。

又走二里路,溪流迂回,山峦四合,雾色浓厚有如霏霏小雨。

有一人站立溪口边,问他路,得知由这里向东上山为天池大路,向南转登上石门,是天池寺侧面的小路。

我很熟知石门风景的奇异,路很险要没法攀爬上去,于是请那人做我的向导,相约二位兄长自己到天池寺等待。

于是向南渡过两条小溪,经过报国寺,从青绿色的石条阶上,在芬芳的云气中攀登了五里路,仰望浓雾中有一对石峰高耸兀立,那就是石门了。

一路上由石岩缝隙中进入,又有两座石峰相对着屹立。

路在石峰缝隙中宛转曲折,往下俯瞰陡峻的山涧旁的那些山峰,在铁船峰旁的,都从山涧底高耸屹立,直上云天,并立的山峰距离不过咫尺,争雄竞秀,而层层云烟在重叠的翠峰间缭绕,澄映于四面山峦之外。

山峰下汹涌的涧水,浪如喷雪,声如奔雷,腾空起伏,震荡山谷,人的耳、目因为这些景色而狂喜过望。

二十日清晨,雾气完全收敛起来。

走出天池寺,奔向文殊台。

四面的岩壁高达万协,从上俯看铁船峰,好像一只飞属,正好可供神仙来去乘坐。

山北面的各座山峦,低矮得就像聚集一处的蚂蚁。

匡湖边洋洋数十里山麓,与长江仅有一衣带的距离,而江水却远流到天际。

因此第二次作石门之游,走三里路,越过昨天所经过的险要地方,到的时候僧人容成正拿着佛经出来迎接,很高兴,引导我一一游览各山峰。

上行到神龙宫右边,转身向下走,进入神龙宫。

远公在庐山中文言文

远公在庐山中文言文

远公在庐山中文言文
原文:
世说新语《远公在庐山》
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回。

弟子中或有堕者回。

远公曰:“桑榆回之光,理无远照。

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

”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

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译文:慧远和尚住在庐山,虽然年迈,仍
然讲经不断。

弟子中有懒惰的人,慧远和
尚就说:“我已经是傍晚时分的斜阳,照
理说已经无法照耀多少时间了,非常希望
你们如同朝阳的光芒,越来越明亮!”于
是手执佛经,登上坐堂,开始朗诵经书,
声音洪亮流畅,言辞与神色十分恳切。

那些卓异出色的弟子,都肃然倾听,更增加了对他的敬意。

庐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庐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封面及书名页题四库全书所收守山阁丛书残本日本大正刊大藏经所收大谷大学藏本及元禄十年刊本合教本书题
庐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庐山记
《庐山记》,古代中国宗教人文地理志。共三卷,附《庐山纪略》一卷。封面及书名页题“四库全书所收守山阁丛书残本、日本大正刊大藏经所收大谷大学藏本及元禄十年刊本合教本”书题:“宋陈舜俞庐山记合教本”、“重修庐山志副刊品”。►0条名句
序卷一·叙山水篇卷二·叙山南篇三·山行易览卷四·古人留题篇卷五·古碑目

佛教-段落及翻译

佛教-段落及翻译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佛教在大约两干年前的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它的传入和西域的开辟有关,因为这使中印之间的交流比过去容易了。

公元67年,两名天竺僧人到了当时的国都洛阳。

汉明帝下令为他们建造了白马寺,让他们在那里把佛经译成中文。

后来,印度和西亚的僧人陆续到达了中国。

起初,只有上层阶级的人才知道佛教。

到南北朝时期,佛教才在平民中流传开来。

Buddhism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China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ich was about 2,000 years ago. This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Western Regions, which mad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easier than before. In 67 AD, two Indian monks came to Luoyang, the capital of the Eastern Han. Emperor Mingdi, ordered the building of a temple, which vas named White Horse Temple, and asked the Indian monks to translate Buddhist scriptures into Chinese there. Later, they were followed by other monks from India and West Asia. At first, Buddhism was known only to members of the upper classes. It wa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at it vas spread among the ordinary people.在中国,小孩的满月酒(One-Month-Old Feast)和抓周(One-Year-Old Catch)仪式独具特色。

带经堂集文言文翻译

带经堂集文言文翻译

吾昔游于山林之间,见一古寺,曰经堂。

寺内古木参天,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恍若仙境。

余心向往,遂入寺观览。

寺中僧人法号慧远,年逾古稀,眉目慈祥,言语和蔼。

余问:“经堂何所得名?”慧远答曰:“此寺始建于唐,因藏有《大藏经》一部,故得名经堂。

”余闻言,心向往之。

慧远见余神色,知其意,遂引余至藏经阁。

阁中书籍满架,尘埃不染,光彩夺目。

慧远取出一部《大藏经》,曰:“此经乃佛教圣典,涵盖宇宙万物,世人皆应读之。

”余览经片刻,心中有所感悟,遂问:“经中所述,何为人生真谛?”慧远微笑答曰:“人生真谛,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者,修身养性,追求道德之至善;齐家者,和睦家庭,关爱亲人,传承美德;治国者,以民为本,勤政爱民,使国家繁荣昌盛;平天下者,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消除战乱,共创和平。

”余闻之,茅塞顿开。

慧远又曰:“经中尚有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此八正道,为修行者必经之路,能使人心灵净化,达到觉悟之境。

”余问:“如何修行?”慧远答曰:“修行之道,无他,唯心而已。

心正则道正,心邪则道邪。

修行者,当以慈悲为怀,以智慧为导,以道德为行,以精进为力,方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余深感其言,遂请教慧远:“如何才能做到心正?”慧远曰:“心正者,无私心也。

无私心者,无欲无求,无贪无嗔。

修行者当远离贪嗔痴,放下世间烦恼,以清净心面对人生。

”余心悦诚服,遂留寺修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余在经堂修心养性,感悟人生真谛。

终于,余悟出八正道之真谛,心灵得以净化,达到了觉悟之境。

翻译:I once traveled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 forests, where I saw anancient temple, known as Jingtang. Inside the temple, ancient trees reached the sky, winding paths led to a secluded place, birds sang and flowers bloomed, as if in a fairyland. My heart yearned for this place, so I entered the temple to take a look.In the temple, there was a monk named Huiyuan, over seventy years old, with kind eyes and gentle speech. I asked, "Why is this temple calledJingtang?" Huiyuan replied, "This temple was built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s it houses a copy of the Great Tripitaka, hence the name Jingtang."Upon hearing this, I was eager to see it. Huiyuan noticed my expression and knew my intention, so he led me to the library of scriptures. The shelves were filled with books, dust-free, shining brightly. Huiyuan took out a copy of the Great Tripitaka and said, "This scripture is a sacred text of Buddhism, encompassing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and everyone should read it."I read the scripture for a while and felt a sense of enlightenment. I asked, "What is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as described in the scripture?" Hui。

简述佛经翻译中“译场”的发展及作用

简述佛经翻译中“译场”的发展及作用

简述佛经翻译中“译场”的发展及作用佛经作为佛教重要的经典文献,自古以来一直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进行传播和翻译。

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译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译场即指在佛经翻译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化、语言和学术环境,是翻译活动进行的地方和范围。

在佛经的翻译过程中,译场的发展和作用对于佛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场的发展与佛教在各地的传播息息相关。

在佛教初传到中国时,由于印度与中国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语言障碍,因此需要进行佛经的翻译工作。

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出现了著名的译经家如庐山宝积寺的法显和大唐玄奘等。

这些译经家在中国创立了佛教的译场,将印度佛教经典翻译成了中国人民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汉语版本。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除了中国以外,佛经也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例如藏文、梵文、日文、韩文等。

这些地区和国家也相应地形成了自己的译场。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译场的发展为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民提供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佛教教义,促进了佛教在全世界的传播。

译场不仅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于佛教的学术研究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佛经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广泛,需要大量的专业学者来进行研究和传承。

在各个译场中,相应的佛教教育和学术机构也得到了发展,为佛教学术研究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译场的发展,佛教在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使得佛教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译场的作用还体现在佛教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上。

通过译场的发展,佛教诗歌、艺术、哲学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丰富的发展。

这些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也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译场在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对外交流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日语高手翻译文言文

日语高手翻译文言文

庐山谣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翻译如下:登上高山,俯瞰天地间,浩渺的长江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

万里黄云随风飘动,波涛汹涌的江水如同九道雪山的流水。

我喜爱庐山的风景,因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闲暇时,我欣赏着石镜,它清澈了我的心灵,仿佛谢安行走之处,青苔已覆盖。

我早年修炼还丹,已经没有了世俗的情感,琴心三叠,道法初成。

远远地看到仙人就在彩云之中,手捧荷花,朝着玉京而去。

我期望在汗漫九垓之上,能够迎接卢敖,一起游历太清。

翻译说明:1. 登高壮观天地间:登上高山,俯瞰天地间的壮丽景色。

2. 大江茫茫去不还:浩渺的长江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

3. 黄云万里动风色:万里黄云随风飘动,色彩斑斓。

4. 白波九道流雪山:波涛汹涌的江水如同九道雪山的流水。

5.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我喜爱庐山的风景,因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6. 闲窥石镜清我心:闲暇时,我欣赏着石镜,它清澈了我的心灵。

7. 谢公行处苍苔没:仿佛谢安行走之处,青苔已覆盖。

8. 早服还丹无世情:早年修炼还丹,已经没有了世俗的情感。

9. 琴心三叠道初成:琴心三叠,道法初成。

10. 遥见仙人彩云里:远远地看到仙人就在彩云之中。

11. 手把芙蓉朝玉京:手捧荷花,朝着玉京而去。

12. 先期汗漫九垓上:我期望在汗漫九垓之上。

13. 愿接卢敖游太清:能够迎接卢敖,一起游历太清。

这篇文言文翻译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和韵味,同时也符合现代日语的表达习惯。

第03讲+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2)

第03讲+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2)


THE END
4)玄奘译经的质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前代以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 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然后笔人 观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今所 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 词人随写,即可披玩。(《续高僧传》)

他的翻译最擅胜的地方,在由于学力的 深厚,和对于华梵语文的通彻,所以能 够自在运用文字来融化了原本所说的义 理,借以发挥他自己信奉的一家之言。 换句话说,就是玄奘能很熟练而巧妙地 拿一家之言来贯通原本,甚至改动原本。 这样事实在从前没有梵文原典的对照是 看不出来的。(吕澂《慈恩宗》)
5)玄奘的翻译理论
玄奘的翻译理论主要有两点: (1)“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2)“五种不翻”

“五种不翻”
唐·奘法师论五种不翻: 一、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 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自在,炽盛, 端庄,名称,吉祥,尊贵)。 三、此无故,如,“阎浮树”(胜金树),中夏实无 此木。 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正偏知),非不可翻, 而摩腾以来,长存梵音。 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而七 迷之作,乃谓“释迦牟尼”,此名“能仁”,“能仁” 之义位卑周孔;“阿耨菩提”,名“正偏知”,此土 老子之教先有无上正真之道,无以为异;“菩提萨 陲”,名“(周敦义《翻译名义序》1157)大道心众生”,其明 下劣。皆掩而不翻。





(2)唐代译场制度: 唐代的翻译职司多达11种: 1)译主 2)证义 3)证文(或称证梵本) 4)度语 5)笔受 6)缀文 7)参译 8)刊定 9)润文 10)梵呗 11)监护大使
3)玄奘的翻译技巧

1)补充法; 2)省略法; 3)变位法; 4)分合法; 5)译名假借法; 6)代词还原法。

一章节佛教在中国初传

一章节佛教在中国初传
(桓帝)設華蓋以祠浮屠、老子。
二、精神不滅
魂神固不滅矣,但身自朽爛耳。身,譬如五榖之根葉; 魂神,如五榖之種實。根葉生必當死,種實豈有終已?得道 身滅耳。
有道雖死,神歸福堂;為惡既死,神當其殃。 ——《牟子理惑論》
身為四大,終各歸本,非己常寶,謂之非身。 ——《陰持入經註》
第三節:三教關係略論
一、夷夏之辨
二、經典翻譯概況
(一)四十二章經 (二)安世高
博綜經藏,尤精阿毗曇學,諷持禪經,略盡其妙。 ——《出三藏記集》
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修行道地經 五停心觀 :
不淨觀 、慈悲觀 、緣起觀 、界分別觀 、數息觀
(三)支婁迦讖
道行般若經 、般舟三昧經
(四)其他譯者:
支謙 、康僧會
第二節:漢魏佛教的禮儀之爭
問題:毀傷髮膚、絕嗣無後、變裝易服、不敬其親
苟有大德,不拘於小。 妻子財物,世之餘也;清躬無為,道之妙也。 三皇之時,食肉衣皮,巢居穴處,以崇質朴,豈復須章 甫之冠、曲裘之餝哉! 苟見其大,不拘於小,大人豈拘常也?須大挐覩世之無 常,財貨非己寶,故恣意布施,以成大道。父國受其祚,怨 家不得入,至於成佛,父母兄弟皆得度世。是不為孝,是不 為仁,孰為仁孝哉!
三、多元並存
眾道叢殘,凡有九十六種,淡泊無為,莫尚於佛。
堯舜周孔,修世事也;佛與老子,無為志也。仲尼栖栖 七十餘國;許由聞禪,洗耳於淵。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 嘿或語,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為貴,在乎所用,何 棄之有乎!
書不必孔丘之言,藥不必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病者 良。君子博取衆善以輔其身。
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漢言覺,其 數以修慈心為主,不殺生,專務清淨。其精者號沙門。沙門 者,漢言息心,蓋息意去欲,而欲歸於無為也。又以人死精 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所貴行善修 道,以煉精神不已,以至無為而得為佛也。佛身長一丈六尺, 金黃色,項中佩日月光,變化無方,無所不入,故能通百物 而大濟群生。……有經數十萬,以虛無為宗,包羅精粗,無 所不統,善為宏闊勝大之言,所求在一體之內,而所明在視 聽之外,世俗之人以為虛誕,然歸於玄微深遠,難得而測。 故王公大人,觀生死報應之際,莫不瞿然自失。

庐山佛经翻译及经录之概况

庐山佛经翻译及经录之概况

庐山佛经翻译及经录之概况
李勤合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上半月》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作为佛教重要载体的佛经,是佛教活动的依据,向为佛教内外人士所重视。

佛教初传人中国,求取和翻译佛经是佛教活动的最重要部分。

为了整理佛经翻译的成果和记载当时佛经的流传,出现了佛家经录。

庐山东林寺千百年来,几经兴废,曾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佛教中心和佛经翻译场所。

有关庐山东林寺佛经翻译和经录的具体情况限于资料,或语焉不详,或付诸阙如。

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作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李勤合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9.2
【相关文献】
1.庐山佛经翻译及经录之概况 [J], 李勤合
2.庐山佛经翻译初考 [J], 李勤合;刘娟
3.弘扬杏林文,倡导健康养生——首届庐山杏林论坛秘书长冯模健先生访谈录 [J], 张皓臣
4.华南地区水产养殖概况及趋势探讨——《新闻会客厅》水产专场访谈录 [J],
5.穿透蔽日阴云识破庐山真容
——国外环境卫星发展概况 [J], 杨诗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晋庐山释慧远(之三)

晋庐山释慧远(之三)

晋庐山释慧远(之三)殷仲堪之荆州,过山展敬,与远共临北涧论《易》体,移景不倦。

见而叹曰:“识信深明,实难庶几。

”司徒王谧、护军王默等,并钦慕风德,遥致师敬。

谧修书曰:“年始四十,而衰同耳顺。

”远答曰:“古人不爱尺璧,而重寸阴,观其所存,似不在长年耳。

檀越既履顺而游性,乘佛理以御心,因此而推,复何羡于遐龄耶?聊想斯理,久已得之,为复酬来信耳。

”卢循初下据江州城,入山诣远。

远少与循父嘏同为书生,及见循,欢然道旧,因朝夕音问。

僧有谏远者曰:“循为国寇,与之交厚,得不疑乎?”远曰:“我佛法中情无取舍,岂不为识者所察?此不足惧。

”及宋武追讨卢循,设帐桑尾,左右曰:“远公素王庐山,与循交厚。

”宋武曰:“远公世表之人,必无彼此。

”乃遣使赍书致敬,并遗钱米,于是远近方服其明见。

初,经流江东,多有未备,禅法无闻,律藏残阙。

远慨其道缺,乃令弟子法净、法领等,远寻众经,踰越沙、雪,旷岁方反,皆获梵本,得以传译。

昔安法师在关,请昙摩难提出《阿毘昙心》。

其人未善晋言,颇多疑滞。

后有罽宾沙门僧伽提婆,博识众典,以晋太元十六年,来至浔阳。

远请重译《阿毘昙心》及《三法度论》,于是二学乃兴,并制序标宗,贻于学者。

孜孜为道,务在弘法,每逢西域一宾,辄恳恻谘访,闻罗什入关,即遣书通好曰:“释慧远顿首。

去岁得姚左军书,具承德问。

仁者曩绝殊域,越自外境,于时音译未交,闻风而悦,但江湖难寘,以形乖为叹耳。

顷知承否通之会,怀宝来游,至止有问,则一日九驰,徒情欣雅味,而无由造尽,寓目望途,固已增其劳伫。

每欣大法宣流,三方同遇,虽运钟其末,而趣均在昔。

诚未能扣津妙门,感彻遗灵。

至于虚衿遗契,亦无日不怀。

夫旃檀移植,则异物同熏;摩尼吐曜,则众珍自积。

是惟教合之道,犹虚往实归,况宗一无像,而应不以情者乎?是故负荷大法者,必以无报为心;会友以仁者,使功不自已。

若令法轮不停轸于八正之路,三宝不辍音于将尽之期,则满愿不专美于绝代,龙树岂独善于前踪。

今往比量衣裁,愿登高座为著之,并天漉之器,此既法物,聊以示怀。

梵书文言文翻译

梵书文言文翻译

昔者,梵书之作,源于古印度,其文辞深奥,义理精微,乃印度古文明之瑰宝。

然自佛教东传,梵书亦随之传入中土,然当时之人,鲜能通其文者。

故吾人今日欲探究其义,需先将其文言文翻译成汉语,以俾学者得以窥其全貌。

《梵书》者,印度婆罗门教经典也。

其中又分为《吠陀》、《梵书》、《奥义书》、《梵论》等,各有其宗。

今试以《吠陀》为例,略述其文辞及义理,并译为汉语。

《吠陀》之文,古奥难解,其辞多咏叹,多祈求,多颂赞。

如《黎俱吠陀》中有云:“阿嚩婆,阿嚩婆,阿嚩婆摩诃婆罗婆,阿嚩婆摩诃婆罗婆,阿嚩婆摩诃婆罗婆,阿嚩婆摩诃婆罗婆。

”此句之意,译为汉语,则为:“阿嚩婆啊,阿嚩婆啊,伟大的阿嚩婆啊,伟大的阿嚩婆啊,伟大的阿嚩婆啊,伟大的阿嚩婆啊。

”此乃颂赞阿嚩婆神之词,阿嚩婆神为印度婆罗门教之主神。

又如《阿闼婆吠陀》中有云:“阿闼婆,阿闼婆,阿闼婆摩诃婆罗婆,阿闼婆摩诃婆罗婆,阿闼婆摩诃婆罗婆,阿闼婆摩诃婆罗婆。

”译为汉语,则为:“阿闼婆啊,阿闼婆啊,伟大的阿闼婆啊,伟大的阿闼婆啊,伟大的阿闼婆啊,伟大的阿闼婆啊。

”此句亦为颂赞阿闼婆神之词。

《吠陀》之中,又多载祭祀之仪、神祇之名、星辰之位、自然之理等。

如《阿闼婆吠陀》中有云:“天地四方,四时八节,日月星辰,各安其位。

”译为汉语,则为:“天地四方,四季八节,日月星辰,各守其位。

”此句说明天地自然之秩序,强调万物有序,不可违背。

《吠陀》之文,虽多颂赞祈求,然其中亦含有哲理。

如《阿闼婆吠陀》中有云:“生者必死,死者必生,生死循环,恒常不已。

”译为汉语,则为:“生者必将死亡,死者必将重生,生死循环,永恒不息。

”此句阐述生死轮回之理,表明生命无常,生死相续。

翻译梵书文言文,非易事也。

须先通晓梵文,而后方能了解其义。

然梵文之难,非一日之功,故翻译者须具备深厚之学养,方能胜任。

今试以《吠陀》为例,略述翻译之要点。

一、音译与意译相结合。

梵文之音,与汉语之音,多有不同,故翻译时,需兼顾音译与意译,以使读者既能领略梵文之美,又能明了其义。

庐山远公话

庐山远公话

盖参究人人本具之佛性乃宗门之大事于他是阿谁一语中特以原为疑问用语之阿谁作为佛性之代称并以之为参究对象令学人领悟他是阿谁之主词他既非向外求取可得者亦非执着内心而能求得者
廬山遠公話
15級 吳曉芳
遣 此 山 中 ”
若 與 我 此 山 安 樂 , 即 便 從 伊 。 若 與 我 此 山 不 安 , 如 便 當 時 發
厶 段注:韓非曰。倉頡作字。自營爲厶。見五蠧篇。今本 韓非營作環。二字雙聲語轉。營訓帀居。環訓旋繞。其義亦相 通。自營爲厶。六書之指事也。八厶爲公。六書之會意也。息 夷切。十五部。凡厶之屬皆从厶。 “私”的古字。自营。为自己利益,不择手段去营求。与 “公”相对。 某 酸果也。此是今梅子正字。說見梅下。從木甘。闕。此闕謂義 訓酸而形從甘,不得其解也。玉裁謂。甘者,酸之母也。几食 甘多易作酸味。水土合而生木之驗也。莫厚切。古音在一部。
【唱喏】 唱《说文》:“唱,导也,从口,昌声。”本义为领唱,即众人一起歌咏时依照乐律 带头开口发出声音。后引申为大声念的意思。 喏《说文》:“喏,敬言”本义为古代下属见上司行礼时表示敬意的呼喊。 唱喏(rě):出声回答;古人见尊长,双手作揖,口念颂词,叫唱喏或声喏。(本文) 【一头三面,眼如悬镜】 《山海经· 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大荒之山 ,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 是 颛顼 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 大荒之野 。” 郭璞 注:“言人头三边各 有面也。”
敢 ( 感 ) 得 大 石 搖 動 , 百 草 亞 身 , 瑞 鳥 靈 禽 , 皆 來 讚 歎 。
敢(感)得大石搖動,百草亞身,瑞鳥 靈禽,皆來讚歎。
亚身:《说文》:亞,丑也。象人局背之形。亚身即曲身 之意。即草木摇晃。 瑞鸟:象征吉祥的鸟,如鸾凤等 灵禽:珍禽神鸟,有灵性的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 是不 可缺 少 的一环 。 作 为佛 教 之 重 要 载体 的佛 经 ,是 佛 教 活 动 的 依 据 ,向为 佛 教 内外 人 士所 重 视 。佛 教 初 传 人 中
国 ,求 取 和 翻 译 佛 经 是 佛 教 活 动 的 最 重 要 部 分 。 为 了整 理佛 经 翻译 的成 果 和记 载 当时佛 经 的 流传 , 则 出现 了佛 家经 录 。 庐 山东林 寺 千 百 年 来 ,几 经兴 废 ,曾是 中 国 历史 上 重要 的佛 教 中心 和 佛 经 翻译 场 所 。有 关 庐 山东林 寺佛经 翻译和经 录的具 体情况 限于资料 ,
也 ” [ 。] 。
基金项 目:本文 为江 西省 高校 人文 社科 重 点研 究基 地 2 1 0 1年度 研 究项 目 “ 山佛 教史 ” 成 果 之一 ,项 目批 准 号 : 庐
J 0 0。 D1 6
收稿 日期 :2 1 0 2 0 1— 3— 2 作者简介 :李 勤合 ( 98一) 17 ,湖北枣 阳人 ,九江 学院庐 山文化研究 中心兼职研 究 员,图书馆信 息咨询部 副主任 ,研 究方
或语焉不详 ,或付诸阙如。本文试 图在前人 的基 础上 对此 做些 探讨 ,以就教 于方家 。 庐 山佛 经翻译 之事 业 佛教 正式 传 人 中 国是 在 东 汉 。佛 教 初 传 人 中 国,出于立足之考 虑,吸收道家道教仪式和玄学 理论 ,失去了 自身 特点 。这种状况在西晋时 已开 始有所改变 ,表现 之一就是佛 教徒不 辞辛 苦,远 足西域 、印度 求 取 原 始 佛 经 ,较 著 名 的 求 经 人 有 法 显 、智严 等人 。 同时 ,西 域 之 僧 东来 也 带 来 更 多佛经 。
向 :佛 教 文 献 。

4 0・
九江学院学报
21 0 1年第 4期
现在可考的参与庐 山译经事业 的僧人大略介 绍 如下 。 慧 远 。慧远 亲 自领导 和参与 了庐 山译 经 ,《 出 三藏记集》保存了慧远所作 《 山出修行方便 禅 庐 经统序》 阿毗昙心序》 三法度经序》 大智 、《 、《 、《 度论抄序》 ,是其明证。在译经过程中,慧远还提 出 了 “ 中” 的 翻译 思 想 ,主 张意 译 与 直 译 之 间 厥 的平 衡 。 慧持 。 《 高僧传》记载慧持 ( 慧远之弟) 曾 在东 安寺 和 西域 沙 门僧 伽 罗 叉 受 王 殉邀 请 一 起 翻 译 《 中阿含经》 l 由此可以推知 ,慧持在庐 山二 。 5 十年 ,应 该也参 加 了译经 活动 。 法净 、法 领 。此 二 人 既 参 与 西 行 求 经 活 动 , 揆之 于理 ,应 当也 参 与 了译 经 活 动 ,并 且 在 梵 文 方面 可能 比慧远 等人 还具有 优势 ,可 惜文献 无征 。 佛 驮跋 陀罗 。佛 驮跋 陀罗 ,《 出三 藏记集 》 作 佛驮跋 陀 , 《 僧传 》 作 佛 驮 跋 陀罗 ,又 名 觉 贤 、 高 佛 贤 ,译名 不 同而 已。佛 驮 跋 陀 罗 在 长 安受 到 鸠 摩 罗什 门人 的 排挤 ,来 到 江南 。慧 远邀 请 他 到 庐 山翻译 佛 经 ,还 帮助 他解 除与 长 安 僧人 之 间 的 嫌 隙,事见 《 出三藏记集》卷 十四 《 佛驮跋陀传》 , 和 《 高僧传》卷二 《 晋京师道场师佛驮跋陀罗》 。 佛 陀跋 多罗在 庐 山译 出 《 出生 无 量 门持 经 》 和其 他一 些禅 经 。 僧伽 提婆 。僧 伽 提 婆 从 洛 阳 到 江南 后 ,也 被 慧远请 到 庐 山 。僧 伽 提 婆 在 晋 太 元 十 六 年 ( 9 31 年 )译 出 《 阿毗昙心 》 和 《 三法 度》 《 授 比丘 、 教 尼法》等经,事见 《 出三藏记集》卷十二 《 僧伽 提婆传》 和 《 高僧传》卷一 《 晋庐山僧伽提婆》 。 道流。《 高僧传》 鸠摩罗什传中说姚兴曾使道 流等八 百 余 人 ,向鸠 摩 罗什 问学 ,咨受 什 旨。庐 山道流 在庐 山七 年 ,编 撰 佛教 经 录 《 经 录 》 未 众 成 ,年 二十八 而 卒 。慧 远 赞 他 “ 义 英 茂 ,清 悟 才 日新 ” 。道 流、道 祖 能够 编 撰 当 时较 全 面 的经 录 , 和庐山当时繁荣 的佛 经翻译事业和丰富的藏 经是 分不 开 的 。 道祖 。 《 历代三宝记》 卷七 中僧伽提婆 翻译 《 中阿含 经六 十卷 》 下 注 : “ 隆安 元 年 十一 月 于东 亭寺 出 。至 二 年 六 月 讫 。道祖 笔受 。第 二 译 。 - ”6 道祖既能在隆安元 年参 与译经活动 ,则其在庐 山 七年期 间也有极 大可能参 与了译经活动。并且他 将道流未完成 的 《 众经录》 编撰完毕 ,保存 了魏 晋时期佛经翻译 的珍贵资料。这也是道祖参与庐 山译 经 活动 的 明证 。 昙 邕。昙 邕先 随道 安 出 家 ,后 又 追 随 慧 远 至 庐 山 。慧远 和鸠摩 罗什 之 间讨 论请 益 、交 换 经典 , 都是昙 邕作为使者。 《 高僧传》卷六 《 晋庐山释


这些求取带来 的佛经 ,有的流传 了下来 ,有 的却遗失 了。“ 章和以降,经出盖阙。良由梵文虽 至 ,缘运 或 殊 ,有 译 乃 传 ,无 译 乃 隐 。 ¨ 这 就 可 ” 以看 出翻译 对 于 佛 经 的 重 要性 。在 这 求 经 译 经 的 大 潮 中 ,庐 山东 林 寺 占据 着 突 出的地 位 。 首先 ,东林 寺 派 出许 多 僧 人 开 展 了西行 求法 活 动 ,带 回许 多佛 经 。 《 出三 藏 记 集 》 载 : “ , 初 经流江东 ,多有未备 ,禅法无 闻,律藏残缺 。远 大存教本 ,愤 慨道缺 ,乃命弟子法净等远寻众经 , 逾越 沙 雪 ,旷 载 方 还 , 皆获 胡 本 ,得 以传 译 。 _ ”2 J 庐 山东林 寺 到底 有 多少 人 参 与西 行 求 法 ?其 确 数 已不 可知 ,有名 者为 法净 、法 领二人 。《 出三 藏记 集》 中只记 载 了法 净 一 人 名字 ,而 《 高僧 传 》 则 载 明法 净 、法领 二人 。他们 不 仅 把佛 经 带 回庐 山 , 而且也传播到其他地方。 其次 ,东林寺组 织翻译 了许 多经典佛经。慧 远在东林寺设 般若 台,专 门翻译 法净、法领等人 带 回的胡 本 佛 经 。虽 然 资 料 缺 乏 ,无 法 得 知 其 详 细译经 情况 。但 既有西 行求 经 ,又有 专 门译 经 台 , 其 译经 规 模 自可想 见 。不 仅 如 此 ,慧 远 还 抓 住 一 切机会 ,邀请 路过 庐 山的高 僧 参 与庐 山译 经 事 业 。 慧远 “ 每遇西 域一 宾 ,辄 恳 侧咨访 ” ,还 和长安 鸠 摩罗什、昙摩流支 等人互通信息 ,交换佛经和译 经经验 ,并促成昙摩流支译 出 《 十诵律》 葱外 ,“ 妙典 ,关 中 胜 说 ,所 以 来 集 兹 土 者 ,皆 远 之 力
庐 山佛 经 翻 译 初 考 冰
李 勤合 刘 娟 '
( . 江学院庐 山文化研 究 中心 2 1九 .九江学院图书馆 江西九江 32 0 ) 30 5
摘 要 : 山 东林寺 由于慧远 主持 之 力 , 西域 求 法和 佛 经翻 译 中做 出 了 巨大贡 献 , 当 庐 在 是
时重要 的佛经翻译 中心之一。庐 山经录不仅是 当时佛教翻译的记 录, 还是佛教发展 的重要 文献。庐山经录开创 了断代经录的先河, 在我 国佛教 史和 目录学史上 占据着重要地位 。 关 键词 : 山 译 经 经录 东林 寺 庐 中 图分 类号 : 4 文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 号 :6 3— 5 0 2 1 ) 4— 0 9一( 3 B9 8 _ A 17 4 8 (0 1 0 03 0)
庐 山作 为 中 国唯 一 入选 联 合 国 的世 界 文 化 景 观 ,宗 教 文化 是 其 中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庐 山 五 教 同 山 ,其 中佛 教 最 为 历 史 悠久 。庐 山 佛 教起 于 东 晋 ,其 中又 以净 土 祖 庭 东林 寺 影 响最 为深 远 。胡 适 评庐 山 的 史 迹 代 表 了 中 国历 史 上 的 三 大 趋 势 , “ 慧远 的东林 寺代 表 中 国佛教 化与 佛 教 中 国化 的大 趋 势 ” 是其 中 第 一 件 。庐 山佛 教 之 于 中 国历 史 ,
2 1 年第 4期 01 N , 2 1 o4,0 1
九江学院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Jun l f i i gU iesy(oi cec dt n ora o J j n nvrt Sca SineE io ) ua i l i
( 总第 13期 ) 6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O 13 Sm N 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