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文化部(历史)教案

合集下载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文化部(历史)教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文化部(历史)教
除军阀D.平均地权
9.(16分)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3)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的理由: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4分。答出新中国成立的其他意义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4分)。
质的差别:前者的观点主要依据是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变。后者的依据是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改变。(2分)
【自主检测】见《凤凰台》课后检测与评估P79-80
C.形象地描述了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D.无奈地迎合了老百姓心中的帝王思想
3.“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这一人会誓词后来纳入“三民主义”思想中的D
A.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B.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
C.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D.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
4.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沪金星公司等欢送两院议员会上的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三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下面四位同学对此评论正确的是B
理解:①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
③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4分,写到其中2点即可)
(2)推翻满清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2分)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分。若学生写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等观点也可给2分)。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育教学计划舞钢市第二高级中学杨锐一、教学目标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14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指导思想运用“三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依据“三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三情”(教情、学情、考情),着眼“三立足”(立足基础,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识;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制定有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技巧的能力,努力提高高三复习质量,以备战高考。

三、教学重点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

“全”即讲解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目标要求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托,以新高考试题为参照,充分研读“三纲”,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三维”出发,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史学新范式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

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史学新范式,尤其“三史观”的思想应用得较多。

2012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攻略课件第一部分模块三专题十

2012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攻略课件第一部分模块三专题十

高考例析
(2011年高考天津卷 )(节选)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 , 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 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 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 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法
专题十 中国现代政治文明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 交成就
2012高考导航
高考瞭望
考纲扫描
1.新中国成立、现代民主政治、文化大革命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 成就 3.“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4.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
考情播报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 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2.“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中共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的 基本纲领,其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
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梦想考场 1.(2011年浙江慈溪模拟)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 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 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
的挫折和新时期的发展。
祖国统一大业和新中国的外交
一、“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
1.理论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
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
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_2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_2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1)西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郡县、封国并存。

(2)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后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魏晋南北朝:拥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和监督。

隋唐时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4.北宋: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加强了皇权。

5.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削弱了皇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起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

3.隋唐:(1)隋唐科举制的完善: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历史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历史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历史答案21、答案:(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者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

)(2分)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

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2分)(2)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2分)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

(2分)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专制达到顶峰,错过了主动融入世界近代化潮流的时机。

(1分)(3)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4分)22、(1)新现象:当时手工工场规模较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

(2分)因素: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地主富商把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2分)(2)特征:中国民族资本与外资相比,处于弱势;近代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海沿江地区发展较快;近代工人占总人口比例小。

(4分)(3)条件:新中国的建立;苏联的援助;“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3分)(4)认识: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保证。

(4分,言之有理即可)23、(1)理由:葡萄牙、西班牙最早支持开辟了新航路。

(2分)政治:英国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确立。

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分)(2)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交通方式的出现;新型娱乐传媒的出现;世界市场的形成。

(3分)(3)美国克林顿主张顺应全球化潮流,古巴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是要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2分)原因: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的扩张(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有弊(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

高三历史优秀教案

高三历史优秀教案

高三历史优秀教案高三历史优秀教案1一.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世界历史》。

本课属于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中第三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课,其主要内容是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趋势及影响。

二.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

由于学生已在前两节课:冷战中的对峙、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所以在学习本课时对于战后世界的局势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不叫熟悉,接受较快,容易进入新的学习,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思考会比较深刻。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具体表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难点。

2.通过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搜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并和同学一起分析有关实例、阅读教材,使同学明确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可以播放有关视频,有关新闻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认真自主的学习态度。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应抓住机遇,勇于挑战,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的和平安定奉献一份力量。

四.教学重点掌握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具体表现。

五.教学难点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六.教法设计历史情境教学法历史情境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理论、初中生历史学科特点和初中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大脑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2012年—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文科)答案

2012年—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文科)答案

2012年—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文科)答案
31.(20分)参考答案
(1)分别是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6分)
(2)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8分,每例分析4分,任两例即可)
(3)都强调实事求是,以民为本,抓住时机发展经济。

(4分)
意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分)
32.(20分)参考答案
(1)含义: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提倡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

(4分)
(2)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发展;(2分)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或封建文化的专制统治)(2分)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民主。

(2分)
(3)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2分)黄宗羲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2分)
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2分)孟德斯鸠等资产阶级思想家以科学为指导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2分)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2分)。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一、基本事情分析:2.教师及课程基本事情高一惟独本人一位历史教师,中学历史一级教师,9年教龄,负责六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兼任班主任,平均每班每周2节课,每周坐班2晚共6节晚自习。

课时相对每班别多,但是教师的整体课时量很多,因此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而别是额外增加教学时刻。

3.教材分析高一历史要紧是学习历史(岳麓版)必修1,属于中外古今政治进展史,采取的是模块化设置,每一单元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系,再加上增加了古代世界政治史,学生和老师都相对生疏,更应该重点把握。

相对初中历史而言,学生比较习惯编年体的教材,当今的高中历史教材,以模块化设置,更加需要学生掌握历史学习办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经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进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别同政治制度的产生,进展及其历史妨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进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具漫长而艰苦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一辈子理想。

三、针对性措施:1.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预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究,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2.细心组织教学,努力做到让学生主动去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适应。

3.充分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刻,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注意教学办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并且,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办法。

让学生改变初中对历史学习的观念,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办法。

四、教学安排:针对学生需要一段时刻习惯,及必修一前几模块知识比较重要的的特点如今思考赋予前几模块相对较多的教学课时,最后几个模块适当加快速度,做到有重有轻,合理安排。

高三上册历史教案5篇

高三上册历史教案5篇

高三上册历史教案5篇1.高三上册历史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先秦商业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

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1.商业繁荣的原因播放敦煌纪录片关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时期壁画《XX》片段,同时展示开元通宝图片,学生思考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

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

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教师出示白居易《XX》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

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中历史学科组教学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中历史学科组教学工作计划
创新教学方法,以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3)各年级大力倡导、引导教师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努力将现代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提高课堂的效益和容量,深刻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改变“一言堂”“独角戏”的滞后教学方式,努力提升教育教学及管理能力和水平。
2、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围绕课堂抓常规, 并推陈出新,力争体现教研组的学科教学和校本课程的特色。
3、抓好集体备课。发扬组内同志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强化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提高各年级的整体水平。
4、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加强对年轻老师的业务培训和教育教学的指导,使其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中历史学科组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学年历史组将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围绕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思路,调动全组教师的积极性,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创建高效课堂
(1)强化教学常规的落实,加大“学案导学”、“分层次教学”的推进力度,严格落实“先学后教,模块达标”的原则,强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提倡精品意识,细化过程,以高效的课堂铸就教学的高质量。
5、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提升学科能力的开发,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三、具体工作
(一)狠抓教学质量,坚持不懈、深入细致地抓好教学常规
1、强化集体备课
遵循 “三备”、“四定”、“五统一”的精神,“三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主讲人。“五统一”即统一进度、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

2012 届高考历史必修 1 专题教学设计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的条件1.地理环境:(1)古希腊以大海为依靠,航海和国外贸易条件优厚。

(2)山岭与河流把希腊人切割在相互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2.城邦制度:(1)形成:公元前 8~前 6 世纪渐渐形成。

(2)特色: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3)性质:拥有共同血缘和地区的公民集体。

凡父亲母亲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必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公民资格。

(4)影响: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加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益。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成立1.梭伦改革——确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1)背景:社会矛盾尖利。

(2)时间:公元前 6 世纪初。

(3)内容:①依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益越大。

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益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③成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当选。

④成立公民陪审法庭。

⑤取销债奴制等。

(4)意义:摇动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益,为雅典民主政治确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定雅典民主政治。

(1)时间:公元前 6 世纪末。

(2)内容:①成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②成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番执政。

③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④持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益等。

(3)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定起来。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1.时间:公元前 5 世纪,在伯利克里担当首席将军期间。

2.表现:(1)所有成年男性公民能够担当几乎全部官职。

他们也都能够参加公民大会,约定城邦重要事务。

(2)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3)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督查机关。

(4)向担当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下班资。

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先人总结的学习方法,在今日仍然实用。

边听讲或边看书的同时,在课本上面写、边做记号,能够促使注意力的集中,提升复习效率,并为此后的持续复习创建条件。

高三历史教案范例5篇

高三历史教案范例5篇

高三历史教案范例5篇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学问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同学,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力量,填补学问、技能的空白。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三历史教案范例5篇,盼望大家喜爱!高三历史教案范例篇1【课标要求】以欧洲联盟、__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熟悉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展趋势。

【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理解欧盟形成的缘由、过程及其意义,分析__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概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过程,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与方式;探究在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下,各国应如何面对历史与现实消退隔阂、加强合作;各国应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过程与方法:通过争论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的共同缘由,进一步思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借鉴其合理的方法与正确的阅历,学习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力量,通过分组学习,梳理欧盟、__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相关资料,熟悉当今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欧盟、__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学习和了解,体会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当今国家间加强合作、竞争与进展的重要性,树立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了解欧洲联盟、__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熟悉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展趋势。

难点:如何熟悉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展趋势。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设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围绕战后世界经济中消失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重点介绍了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__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消失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快速上升;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爱护主义抬头。

高三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范例6篇

高三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范例6篇

高三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范例6篇1.高三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范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中国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历法、农学和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②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③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推论中国四大发明产生的便利,在老师引导下理解中国古代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②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我国在数学、天文学和农学上的成就,在老师引导下探讨中国古代的科技结构,并分析其原因;③学生通过对比东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联系所学知识,探讨中国古代科技长期而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通过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萌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②学生通过探讨中国科技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科学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学习难点】(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2)对于数学、天文学和历法基础知识的掌握2.高三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范例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013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6

2013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6

一、“光荣革命”1.原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发展资本主义。

2.历程:(1)内战阶段:1640~1649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两次内战。

(2)独裁阶段: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后,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实行独裁统治。

(3)复辟阶段: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直接威胁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4)“光荣革命”:1688年,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三世为英国国王。

3.意义: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1.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力,扩大议会的权力。

2.内容:(1)《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2)《王位继承法》: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权力掌握在议会手里。

3.意义: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历程:(1)“光荣革命”前,国王有一个最高咨询机构——枢密院。

(2)“光荣革命”后,内阁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3)1721年,沃尔波尔开创了议会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

(4)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2.内容:(1)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2)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四、1832年议会改革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2.结果: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

3.作用:工业资产阶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产阶级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都由原因、经过和结果三部分组成,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因果连环。

分析因果关系有:远近、内外,必然、偶然,主要、次要,直接、间接,根本、一般,现象、本质,背景、条件,实质、性质,结果、后果等区别。

因果关系是识记和理解的重点内容,分析因果关系是能力考查的重点内容。

2013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2

2013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2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秦统一的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

2.秦统一的过程:秦王嬴政先后灭掉六国,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1)确立皇帝称号,总揽天下大权。

(2)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1)建立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2)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为百官之首,之下还有诸卿。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郡:中央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行政长官称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2.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

四、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作用:(1)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4)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消极作用:专制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极盛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在影响学习和考试的众多因素中,心态是第一位的。

在进入高三后的第一轮复习中,有一些心理因素影响了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主要是:影响第一轮复习的心理因素对第一轮复习不重视。

第一轮复习一般的做法是“滚课本”,即按照课本顺序,老师把每一课像上新课一样再上一遍。

有的同学认为课本在高一、二已经上了,老师是在“炒现饭”,因此上课时不认真听讲,静不下心来看书。

把历史复习简单理解为看书和背书。

把看书作为复习的唯一方式、把记忆作为复习的唯一目的;视做题为负担,即使做题也只做选择题。

迷信资料,“告别”课本。

把资料作为复习的主要依据,上课自习资料不离手,或热衷于做题,而把课本打入“冷宫”,视而不见。

舍不得花时间,寄望于第二个学期“打突击”。

认为历史是副科,甚至上历史课时也偷偷摸摸地学习其他科目,认为可以通过短期突击提高历史成绩。

2013届高考历史必修3专题教案16

2013届高考历史必修3专题教案16

1.背景三教合一,儒学地位受到挑战。

2.概念理学是北宋时候形成,融合了佛、道和儒三家新的儒学体系。

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3.主要代表人物3.主要代表人物组合式选择题每个选项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合而成。

此类题型主要特点是容量大,考查的信息范围广,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可以是异同比较,这便于考查学生的理解、综合、归纳、比较、推理等能力。

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技巧之一是学会观察和分析选项,重视选项组合规律,确定应选择的点或应排除的点。

所以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最好采用“基选法”,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备选内容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便可快捷正确作答,少走弯路。

组合式选择题的特点和解法1.对理学的基本认识“二程”和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历经数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1.对理学的基本认识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D.说明理学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C2.宋明理学的特点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1)特点: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高三历史学生教案七篇

高三历史学生教案七篇

高三历史学生教案七篇高三历史学生教案七篇高三历史学生教案都有哪些?历史与故事的联系和区别:“历史”的意思是:“历”是经历,“史”是过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学生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三历史学生教案(精选篇1)第六节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1787年宪法难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美国国旗导入本节的教学,“请同学介绍一下美国国旗的含义”。

美国国旗记载着美国由13个州扩张演变为50个州的历史,也纪念着最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3个州参加独立战争并最终为赢得独立做出的贡献。

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2.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内容请学生归纳,也可换一种方法,例如给出几段原始材料,通过学生分析理解,归纳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北部殖民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

中部殖民地,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被称为“面包殖民地”。

南部殖民地,盛行资本主义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主要作物是烟草、蓝靛,有一批“蓝靛百万富翁”材料二 1660年的《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国船只运输,一切物品只能运往英国。

1765年的《印花税法》规定,所有的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同学们能否从中分析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归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盘剥和束缚,双方矛盾激化致使战争一触即发。

3.独立战争的经过。

建议教师给学生一段时间阅读教材关于战争进程的有关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总结独立战争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制作一张大事年表。

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和第二届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约克镇大捷,战争胜利结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等几个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D
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8.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最基本的相同点是C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2.孙中山说:“共和国家成立以后,是用谁来做皇帝呢?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B
A.平易地解释了要实行民权主义的思想B.通俗地表明了要建立君主立宪的思想
(3)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的理由: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4分。答出新中国成立的其他意义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4分)。
质的差别:前者的观点主要依据是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变。后者的依据是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改变。(2分)
【自主检测】见《凤凰台》课后检测与评估P79-80
教学方法:分类归总、课堂识记、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二次
备课
考点一、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有问必答】1、三民主义提出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含义和评价。
2、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标志和内容及其意义。
3、三民主义要素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新三民主义“新”在何处?
【考点诊断】1.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D
材料二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A.人பைடு நூலகம்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
6.“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A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画川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教案
课题:4/1三民主义主备人:顾爱萍
备课时间:2012.11.13上课时间:审核人:备课组
上课班级:高三()课时: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三民主义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
比较新旧三民主义,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理解:①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
③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4分,写到其中2点即可)
(2)推翻满清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2分)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分。若学生写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等观点也可给2分)。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注:历史分期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换个角度看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6分)
(2)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4分)
(3)相对于第一种观点,材料三把新中国作为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历史分期方法,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6分)
【答案】
(1)特点: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2分)
A.“该设想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即已得到完整体现”
B.“说明孙中山推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
C.“可见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于欧美代议制”
D.“反映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越”
5.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C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节制资本C.打倒列强,除军阀D.平均地权
9.(16分)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C.形象地描述了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D.无奈地迎合了老百姓心中的帝王思想
3.“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这一人会誓词后来纳入“三民主义”思想中的D
A.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B.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
C.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D.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
4.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沪金星公司等欢送两院议员会上的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三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下面四位同学对此评论正确的是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