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研究近三年进展
1、炎症反应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影响
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细胞因子、炎性 介质和氧化应激等炎症因素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失调,促进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此外,炎症反应还可 促进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破裂,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对AS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有了新的认识。 研究发现,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 用。巨噬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在动脉粥样斑块中的浸润和活化导致炎症反应和血 栓形成,从而加速AS的发展。因此,针对炎症反应的靶向治疗成为防治AS的新策 略。
研究方法
然而,目前研究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存在 差异,可能影响研究的可靠性。其次,当前研究多单个因素或信号通路,而动脉 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复杂性要求研究应更全面、系统。
主要成果与不足
主要成果与不足
近三年,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人员在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个层面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此 外,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手段和治疗策略也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2、动脉粥样硬化对炎症反应的 促进作用
2、动脉粥样硬化对炎症反应的促进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本身可促进炎症反应的进展。斑块内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 细胞可分泌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 等,进一步刺激炎症反应。此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氧化应激也可促进炎症 反应,导致病情恶化。
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研究 近三年进展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结论
目录
02 研究现状 04 主要成果与不足 06 参考内容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概述•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01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概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在于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动脉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和血管壁钙化。
定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包括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和继发性病变四个阶段。
脂纹是早期的病变,表现为内皮细胞下脂质沉积;纤维斑块是由脂纹发展而来,形成纤维帽覆盖在脂质沉积部位上方;粥样斑块是纤维斑块的进一步发展,脂质核心增大并与纤维帽融合,使动脉管腔狭窄;继发性病变包括斑块出血、血栓形成和钙化等。
病理过程定义与病理过程遗传因素家族史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一级亲属中有患病者,其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和载脂蛋白B升高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
高血压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吸烟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体格检查包括血压测量、心脏听诊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脂、血糖、肝功能等;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CT、MRI等。
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包括降脂药、抗血小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减肥、低盐低脂饮食等。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与治疗02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研究全球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总结词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详细描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大动脉和中等动脉,引起血管壁的狭窄和阻塞,从而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血管疾病,其特征是脂质和复合病变在动脉内膜和中膜的积聚,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以及对治疗药物的开发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脂质代谢、内皮功能、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本文还将对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抗氧化药物等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综述这些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等。
脂质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当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时,过量的LDL会沉积在动脉内膜下,经过氧化修饰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早期事件。
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血栓、抗炎和维持血管稳态的作用。
内皮细胞损伤后,其功能会发生变化,促进单核细胞粘附、迁移和转化为巨噬细胞,进而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
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
内皮细胞损伤后,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等,这些炎症因子会进一步促进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导致活性氧(ROS)的产生过多。
CD40系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106包头医学院学报JoURNALOFBAoToUMEDlCALCOLLEGE2009年第25卷第6期V01.25No.62009CD40系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赵文卿王蒙琴(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包头14010)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与免疫几乎贯穿整个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乃至斑块破裂的全过程【l-2],并对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和与此相关的致死、致残率有很大的影响。
在炎症反应中,一些细胞因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白细胞分化抗原40及其配体(CD40--CD40L)信号通路在As的炎症免疫调节中日益明确[3]。
本文旨在对CD40系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作一综述。
1CIM0--CD40L系统CD40(clusterofdifferentiation40)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的成员,分子量为48kD的型跨膜蛋白,可表达于B细胞、血管活化的内皮细胞(ECs)、胸腺上皮细胞、单核细胞等表面。
人CD40基因位于20qll一13,其所编码蛋白产物含有277个氨基酸。
CD40配体(CD40ligand,CD40L)亦即CDl54、gp39是一种Ⅱ型跨膜蛋白,含261个氨基酸残基,其三维结构类似于肿瘤坏死因子口(TNF—a),属于TNF超家族中的细胞因子H]。
CD40L以膜型和可溶性两种形式存在,都可与CD40相互作用。
除了39kD的模型,还有两种分子量更小的可溶形式(18kD和31kD),同样具有生物学活性.存在于未被激活的血小板内部的CD40L在血小板激活后迅速表达于血小板表面,在几分钟或是几小时内被水解成可溶性片段脱落进入血循环,CD40与CD40L结合后可激活一些第二信使系统,激发NF—KB/Rel蛋白的活化,从而参与IgG、IgA及IgE的类剃转换的转录机制,而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转换。
…。
2CD40—CIMOL系统与AS2.1CD40--CD40L系统在AS中的表达Gerritse等¨。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孟 娟娟 ME NG J u a n - j u a n
( 陕西 中医学 院公共卫生 系, 咸阳 7 1 2 0 4 6 )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u b l i c H e a l t h , S h a a n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X i a n y a n g 7 1 2 46 0 , C h i n a )
关键词 : 动脉 粥样硬化 ; 血管内 皮 细胞 ; 研 究进展
Ke Y wo r d s : a he t r o s e l e r o s i s ; v a s c u l r a e n d o t h e l i l a c e i l s ;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溶、 白细胞黏 附与迁移的过程 。
3 . 1~氧 化氦( N O) 1 9 8 0 年 首次发现的血管 内皮舒张 因子现 已证 实为 N O 。N O是 由一氧化 氦合 酶 ( N O S) 催 化 L _ 精 氨酸 的胍 基氦氧 化而成 , N O S包括三 种 同工酶 , 根据 它们 的细 胞来源或表达方式不 同被分别命名 为 : 神经 元型 N O S ( n N O S ) 、 内皮 型 N O S ( e N O S) 和诱 导型 N O S ( i N O S ) [ 6 1 。 其中 i N O S是在 细胞 内毒素和炎症细胞 因子 ,如肿瘤坏 死 因子一 仅和 白细胞 介素 ,干扰素等诱导 下生成 的 , i N O S存 在 于心肌细胞、 血管平滑肌细胞 、 成纤维细胞 、 内皮细胞 及 炎症 细胞 中 , 可诱导 巨噬细胞和淋 巴细 咆的浸 润[ 7 - 8 1 。 总之 , 众 多动脉 粥样硬化的危险 因子作用的重要靶点 这 也需要改善和提 3 _ 2内皮 素( E T) 内皮 素是 与诸 多心血 管 发病机 制相 就是血管 内皮 功能是 否阻碍 早起动 脉 , 互联 系的一个重要 的因素 , 因为它拥有很强 的促血管收缩 高血管 内皮功 能发展 的新思路。
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研究和治疗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研究和治疗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主要由于血管内膜上的脂肪沉积、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等因素引起。
这种疾病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严重时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不少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炎症反应性疾病,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不仅是单纯的血管壁内脂质沉积与血管壁增厚,还包括病理性细胞、血小板、血池等细胞和物质的聚集。
另外,最近的研究也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通过菌群的转移和转化,微生物代谢产物进入内环境,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进展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有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ACEI/ARB类药物等。
近年来,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型治疗手段也有所涌现。
1. PCSK9药物PCSK9(前蛋白转运蛋白原样多肽)是一种主要调节胆固醇代谢的蛋白质,通过降低LDL-C水平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相比于传统的他汀类药物,PCSK9药物针对性更强,可快速降低LDL-C 的水平,并能有效预防缺血性事件。
2. Sirolimus药物Sirolimus是一种免疫抑制药物,最初用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目前在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防止再狭窄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药物可以阻止免疫细胞的增殖,抑制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并能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3. 抗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因此抗炎治疗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该疾病的治疗。
目前,已有一些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炎治疗药物,如阿特罗伐汀、红景天、载脂蛋白(a)抗体等,这些药物可以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内皮功能和生物活性,并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复杂,研究和治疗也需要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
内皮素-1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内皮素-1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内皮素(endothelin,ET)是目前已知最强的长效内源性血管收缩调节因子,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细胞中,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在正常生理活动及某些疾病,尤其是血管病变有关的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发现的ET有三种异构体:即ET-1,ET-2和ET-3。
体内多种组织可合成ET,内皮细胞仅产生ET-1,而ET-2主要在肾脏中表达,ET-3主要在神经系统中表达,它们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其中以ET-1的作用最强。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累及全身动脉系统疾病,与一些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如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脑出血、和周围动脉阻塞综合症等。
在分子水平对AS病变过程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新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以阻断和减缓AS的发展。
本文就内皮素-1的分子构成、作用与调节机制,以及在AS病理生理状态下的变化与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内皮素-1的来源与结构Hickey[1]等学者首次发现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种引起血管收缩的肽类物质。
Yanagisawa[2]等从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得到ET-1,它是一种由21 个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血管活性多肽。
另两个内皮素亚型ET-2和 ET-3,分别有两个和六个AA残基不同。
近年发现的ET-1(1-31)是内皮素家族的最新成员,其对心血管也具有调节作用[3]。
内皮素由大内皮素 (Big-endothelin)在内皮素转化酶 (ECE)作用下得到。
人ET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已经确定,ET-1基因位于第6 号染色体p22-p24,全长1246 bp,有5 个外显子和4 个内含子;ET-2,ET-3基因分别定位于1 号染色体及20 号染色体,其表达各有不同的组织特异性,如人ET-1基因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而ET-2基因,ET-3基因几乎不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4]。
高糖诱导内皮细胞损伤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tdi h m ncrio esta aqi ddu s t c[ ] It e n u a acnma l t cur rgr ia e J .n cl h e e sn J
C ne,0 4 12 6 :7 8 . acr2 0 ,1 ( ) 94— 5
( 收稿 日 : 1 — 8 1 ) 期 2 1 0 — 5 0
1 6 2 :2 3 . 3 ( ) 35— 5
[3 a 3 ]Y hF,WagX n M,LuZ e a.NK , NK a dJ K r n i C,t 1J 1 J 2, n N 3a i. e
v le n P— le p o e n me i td mu t r e i tn e o e a o e— o v d i gy o r ti - d a e l d ug r ssa c f p tc l i h
ll acnm el[ ] H ptblr aeet sIt 2 1 ,9 ua crio acl J . e a iayPnra n , 0 0 r s o i Di
( ):8 3 2 7~9 . 5 [4 Booi A, rzG, himan M, t 1L n r c vt n o 3 ] r v Fi C rt n e a. o gt m at ai f z e t s e i o
Ab t a t Re e t ,c r iv s u a ie s s a c mp n e y d a e e l t s a e ic e sn l e iu ,n w ih a h r s lr ss i h s r c : c nl y a d o a c lr d s a e c o a id b ib ts mel u n r a i gy s r s i h c t e o ce o i s t e i r o
MST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MST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MST1((mammalian sterile 20-like kinase 1)在同型半胱氨酸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分为正常对照组(0μmol/L Hcy)、同型半胱氨酸组(100μmol/L Hcy)和干预组(100μmol/L Hcy+叶酸+维生素B12),48h后收集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S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TT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活性。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cy组MST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P<0.05),内皮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Hcy组相比,Hcy+叶酸+维生素B12组MST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1),内皮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
结论:MST1参与了Hcy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叶酸+维生素B12能够减轻Hcy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MST1;同型半胱氨酸【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0-0185-03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往往伴随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1],因此深入研究HHcy的发生机制已成为As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HHcy的机制包括加速血栓形成、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炎性反应、氧化应激、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激活与增殖、血管重建等[2]。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是Hcy致As的起始因素[3],但具体机制不清。
蛋白激酶(mammalian sterile 20-like kinase, MST)是由多种组织产生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同时调控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
血管内皮功能影响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功能影响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河北职工医学院东校区病理教研室(071000)马焕云魏芳[关键词]血管内皮血管内皮功能动脉粥样硬化1 引言血管内皮的功能主要是屏障作用,同时血管内皮还可合成和释放多种内皮衍生血管活性因子,在血管的自稳态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管内皮既是内分泌组织又是激素反应组织,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损伤血管内皮的诸因素中,如血脂异常、中心型肥胖、瘦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PPARs)γC161-T基因多态性、衰老、绝经等,都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减少内皮损伤,改善和提高血管内皮功能是防治AS的一种新思路。
下面就影响血管内皮的因素与AS的关系作一综述。
2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2.1 损伤内皮形态结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对内皮细胞有毒性作用,可使内皮细胞皱缩,细胞内连接不清晰,胞浆内嗜锇物增加,糖原和三磷腺苷减少,改变细胞形态和结构,破坏内皮细胞完整性,严重可致内皮细胞脱落,内皮保护屏障破坏,血中单核细胞和LDL等成分易于进入内皮下,促进AS的发生[1]。
体外研究显示,当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时,OX-LDL抑制内皮的再生和内皮细胞的迁移,不利于血管修复,加维生素E后阻止了OX-LDL的这种作用。
2.2 增强内皮黏附功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天然的LDL和轻度增加的OX-LDL能刺激内皮细胞产生一系列依赖核因子-k B(nuclear factor-k B,NF-k B)的趋化因子和黏附因子[2]。
在体内,循环中的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会局限于动脉壁并被氧化修饰,同时伴有动脉NF-k B系统的激活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9-04-17T15:21:04.130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第02期作者:巩祥文[导读]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取得了巨大进步,本文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新进展。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人民医院 323600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随着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发展,血管内皮粘附因子的发病机制已被认识。
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他汀类药物和ASI的确切作用已得到充分证实。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取得了巨大进步,本文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新进展。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治疗;药物动脉粥样硬化(AS)是指在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有脂质沉着,其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胆固醇及胆固醇脂久同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下增生,使内膜增厚,形成黄色或灰黄色状如粥样物质的斑块。
AS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损害可累及全身各器官,已成为各种中老年常见病的基本病灶。
AS最常累及心脏、大脑和肾脏,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高度相关。
AS是各种脑血管事件的病理基础,与颅内动脉瘤和慢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大脑血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颅脑手术的成功和术后恢复。
动脉粥样硬化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在动脉内膜上出现结缔组织脂滴的黄色条纹。
第二阶段:随着脂质(磷脂、脂蛋白、胆固醇)的积累,条纹变大变软,形成斑块。
III期:斑块表面纤维改变,呈灰白色或珍珠白色,内膜内部肿胀增厚,且内部蛋白常含有胆固醇结晶,斑块向中间发展。
第四阶段:斑块表面受损脱落,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溃疡、钙盐沉积和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塞、器官缺血和功能障碍。
1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动脉壁内皮损伤和脂质沉积是目前公认的AS的起始因子,其基本过程如下:血管内皮细胞在受到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一定因素的损伤后,功能发生改变,通透性增加。
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子
2.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VEGF是由两个相同多肽链以二硫键组成 的同源二聚体糖蛋白,由内皮细胞、平滑肌 细胞、巨噬细胞分泌产生,它能作用于内皮 细胞,促进细胞有丝分裂进而引起血管新生, 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有研究认为,AS血管内 皮细胞VEGF的表达增加,诱导新生血管形成, 增加血管壁的厚度,促进AS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VEGF在AS斑块进展期起较大作用。
3. 小结
对众多相关危险因子作用 的重要靶点研究可能为 AS的治疗带来突破性进 展,也必将为我国冠心病、 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预防 和治疗提供新方向。
谢谢聆听
2.1 一氧化氮(NO)
AS发展中,内皮源性NO的抗感染活 性和抗AS活性迅速丧失与活性氧(ROS)有 关。ROS代谢失调导致氧化应激,主要由 于超氧化物与NO生成之间平衡失调所致, 并能产生过氧化亚硝酸盐(OONO-)导致内 皮氧化损伤加速AS病程。
2.2 内皮素(ET)
ET不仅存在于血管内皮,也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细胞中, 是调节心血管功能的重要因子,在维持基础血管张力与心血管 系统稳态发挥重要作用。ET是迄今所知最强的缩血管物质, NO是最重要的舒血管因子,两者都被认为是反映血管内皮功 能的代表性指标。
3. 小结
1.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主要由存在于心、血管 和淋巴管内表面的扁平上皮细胞组成,是 一层有活性的细胞,主要生理功能是屏障 功能,是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屏障,同时 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可合成和释放多 种内皮衍生的血管活性因子,具有减少血 管通透性、抑制细胞的迁移与趋化、调节 血管收缩与舒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黏 附等多种生理功能。
2.6 前列环素(PGI2)
PGI2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血管平滑肌舒 张剂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它是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 物,其半衰期短,是一种在局部起作用的不稳定活性 物质。PGI2是血栓素的对抗剂,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 酶,使血小板前列醇内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增高, 从而导致血管舒张反应、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拮抗血 栓烷A2(TXA2)的缩血管和血小板聚集作用。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
现代诊 断与治疗 2 1 S p 2 ( ) 0 1 et 2 5
血 管 内皮功 能检 测 的研 究进 展
高浩 源 综述, 柳 茵 审校( 青海大学医学院 20 级专业班研究生 , 09 青海 西宁 80 1) 106
Re e r h Pr g e s o Dee m i to fEn t l lFun to s a c o r s n t r na i n o do hei a cin
血管 内皮 细 胞 ( acl nohl elV C) V sua edtea cl E 除 r i l ,
测 。( ) 创 方 法 : 分 为 功 能性 检 测 和生 物 化 学 检 2无 可 测 。功能性 检测 包 括 流 量介 导 的血 管 舒 张 功 能检 测 、
作为血管壁和血液之间的屏 障和信息传递外 , 其生理 功能还包括 : 维持血管结构及平滑肌张力 以保持血管 收缩及 舒 张平衡 , 调节血 管 生成及 细胞 增殖 , 导炎 症 介 与免疫反应 , 调节血管通透性 , 维持凝血与纤溶 的平衡
致多种生长调节因子 、 细胞 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 的表 达 、 活 紊 乱 , 滑 肌 细 胞 ( m o ucecl S 激 平 S ot m sl el MC) h ,
增 殖 和凋 亡 之 间 内在 平 衡 联 系 消 失 。V C 是 多 种 心 E 血管疾 病 或危 险 因子 作 用 的靶 器 官 , 内皮 功 能损 伤 常
方法的优缺点 , 立未来 检测血管 内皮功能 的规范操作 流程对探 讨心血管疾病 的发生 、 建 发展 、 诊断及治疗意义深 远。
关键词 : 血管 内皮 细胞 ; 内皮功能 中图分类号 : 3 1 3 R 3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87 ( 0 1 0 -290 10 -14 2 1 ) 50 8 -3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郝晓娟【摘要】In the recent studies it is discovered that dysfun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s one of the factors leading to th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iabetic vascular lesion.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play a vital role in maintaining and regulating the function of cells in body,not only as target cells induced by variety environments and mediums, but also with the active metabolism which can maintain the state of vessels systolic and diastolic function by secreting all kinds of active substance, regulating the blooding in organs meanwhil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lood clotting, whites activity, platelet aggregation, ischemia, inflammation, immune and so on.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and its function,which can lead to diseases or even deterioration. 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these factors in order to take measures for early intervention and identify the treatment target.%近年来研究发现,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病共同的始动环节之一.内皮细胞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的平衡调节及细胞功能调控,既作为各种外界刺激和体液介质的靶细胞,本身又具有非常活跃的代谢功能,通过分泌多种活性物质维持血管的舒缩状态,调节器官血流的同时对血液凝固、白细胞活性及血小板聚集在脏器的缺血、炎症、免疫等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内皮细胞及其功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这种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而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认识,有助于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早期的干预及明确的治疗靶点.【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018)020【总页数】4页(P3371-3374)【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调控;代谢;影响因素;机制【作者】郝晓娟【作者单位】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内分泌科,石家庄,05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3;R543自1865年首次提出内皮这一概念以来,人们开始对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有了初步的认识,认为VEC是衬附在血管内壁,维持血管内膜的光滑,作为半透膜将血管内外分开。
中医药保护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研究进展
结 合 复 制 大 鼠高 脂 血 症 与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模 型 , 人 参 二 醇 组 皂 苷 能 够 降 低 大 鼠血 清 T C 、 L D I 一 C, 人 参 二 醇 组 皂 苷 通 过 降血 脂 ,
明显改善 , P AI 一1 及P AI 一 1 / t —P A 比值 下 降 。 提 示 姜 黄 素 可
能通过降低 v WF、 P A l 一1 及 P Al 一1 / t —P A水 平 , 改 善 血 液 高
凝状态 , 保 护 血 管 内皮 功 能 。
2 . 2 清 热 类 中 药 丁 辉 等 ¨ 7 将 5 6只 大 鼠 , 随 机 分 为 对 照 组
谢 。秦 俭 等 _ 9 实 验 结 果 证 实 虎杖 能 改 善 血 管 内皮 依 赖 性 舒 张 功 能, 降 低 胸 主 动 脉 AS斑 块 面 积 。刘 月 丽 等 l 1 0 ] 研 究 山苦 茶 提 取
物 对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大 鼠 血 管 内皮 功 能 的影 响 , 结 果 发 现 山 苦 茶
RAS均 表 现 为 不 同程 度 的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性 损 伤 , 小 檗 碱 对 动 脉
与 机 体 复 杂 功 能 的 调 节 过 程 。血 管 内皮 细 胞 可 以产 生 和 分 泌 几
十 种 生 物 活 性 物 质 。 大 致 可 分 为 :血 管 收 缩 因 子 , 如 内 皮 素 ( E T) 、 血管紧张索 I ( AG I ) 、 血栓素 ; 血管舒张 因子 , 如 一 氧 化 氮
( NO) 、 前 列腺 素 ( P G E) 等 黏附 因子 , 如 血 管 细 胞 黏 附 因 子 一1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是构成内皮层的主要细胞,其将血管间隙与周围组织隔开,同时还参与了许多的生物化学反应,并具有调节血管张力、保护血管壁等功能。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NO、PGI2 等,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但是,当人体进入到一些病理状态时,例如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时,血管内皮细胞陷入到了异常的状态,同时这也被认为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机制之一。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关系的慢性疾病,其特征为动脉内膜的炎症、血小板和单核细胞在内膜下的聚集,形成黄色瘤(atheromatous plaques),导致血管的狭窄、硬化,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从理论上讲,由于内皮层对血液的粘度和动力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内皮细胞的损害和功能异常会直接影响到皮下组织的营养以及皮肤毛细血管的扩张等等。
同时,也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具体而言,科学家们在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时,发现几种主要的内皮细胞健康状况下所产生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够抑制细胞音波中的某些过程,例如炎症、一氧化氮(NOxa2)的释放、血凝、血管通透性,以及反应性氮种的传递等等。
另一方面,当动脉粥样硬化出现时,这些生物化学反应会被加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构成的膜被破坏,接受这些反应的细胞则受到了细胞凋亡和炎症等的影响,最终导致了皮肤的超氧化物和酸含量的增加,从而进一步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机制科学家们同时也注意到,虽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但是内皮细胞的机制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其中之一。
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异常与许多生理过程、生理学疾病有关。
为了继续深入探索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下面会针对其中的三个主要机制做一个简单的讲解: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炎症反应细胞,当局部受到感染、损伤和其他一些刺激作用时,内皮细胞会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包括白细胞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会导致炎症反应的进一步加剧,刺激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
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导致动脉壁内的沉积物在血管中逐渐增多而引起的。
内皮细胞是血管内皮组织中的主要细胞,它们在维持血液内环境平衡、调节血管舒张、抵御血管内缘紊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内皮细胞的功能发生了异常变化,它们释放了多种促炎细胞因子,激活了单核细胞,加速了动脉硬化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内皮细胞是血管内皮组织中的单层扁平细胞,它们密布于血管的内壁,具有维持血管内循环环境稳定、调节血压、平滑肌舒张、防止血管内缘紊乱等多种功能。
然而,当人体缺乏锻炼、饮食不均、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时,内皮细胞的功能会发生异常变化,进一步影响到血管的健康。
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过程是由于内皮细胞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促使单核细胞黏附于血管壁上,进而形成斑块沉积。
内皮细胞在炎症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为它可以诱导血管内转化生长因子(VEGF)的产生,激活单核细胞,破坏动脉的内皮层,更有利于脂蛋白和炎性因子渗入血管壁。
此外,内皮细胞也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β)等,它们能够激发单核细胞向血管壁的部位聚集,进一步加速斑块的形成和沉积。
内皮细胞调控血管舒张和收缩的作用内皮细胞是血管内皮组织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外层的一层细胞,它们在调节血管舒张和收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内皮细胞感应到血管的高压力和炎症反应时,会释放一系列生物酶和细胞因子,如NO、磷酸酰肌酸酰基酰化酶(PKG)等,然后这些生物酶和细胞因子会作用于血管肌肉细胞,使其发生舒张作用,使血管内径增大,血流量增加,这就是所谓的内皮细胞介导的血管舒张。
rhsTM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是一种由脂质堆积引起的多灶性、缓慢进展性、免疫炎症性血管疾病。
由AS 引发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最严峻的生命威胁之一。
内皮细胞损伤、血管炎症刺激、脂质代谢异常、凝血系统紊乱是AS 的主要病理机制。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 )是一种主要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
它通过抗凝、抗炎和细胞保护的功能在维持血管系统的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TM 胞外区域为基本结构的重组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recombinant human soluble TM ,rhsTM ),有很大潜能成为治疗AS 的新工具。
该文简述了TM 的结构与功能,并对rhsTM 在AS 中的治疗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AS 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调节蛋白;炎症;凝血中图分类号:R54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501(2023)07-0832-09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7.015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是由脂蛋白滞留在动脉壁而引发的炎症性过程[1]。
AS 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包括高龄、男性、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一般也认为AS 是由这些危险因素与动脉壁细胞相互作用引发的慢性血管炎症[2]。
AS 的形成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可能从童年开始,并在多年后无任何临床症状。
AS 起始于脂肪和/或纤维物质在动脉内膜中的积聚[3],这损伤了内皮细胞的功能,有利于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 )进入内皮下间隙。
修饰的LDL 激活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诱导单核细胞在内膜中的募集,并使其分化为巨噬细胞,进一步形成脂质负载的泡沫细胞诱导炎症反应。
进入内皮下间隙的LDL 同时诱导中膜的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 ,SMCs )向内膜迁移,驻留和招募的SMCs 产生细胞外基质分子,促使内膜变厚。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摘要】心脑血管病是人类第一杀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脑血管病重要病理基础,防治AS是开展相关疾病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AS发生的始发事件,内皮损伤可削弱其生理功能,增加脂质浸润风险,致NO生物活性下降、平滑细胞迁移、斑块不稳定、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主要通过血管收缩与舒张因子、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凝血纤溶物质等血管活性因子参与AS发生进展,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血管紧张素Ⅱ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参与AS发生进展。
许多抗AS药物可作用于血管内皮功能及其相关作用途径,此靶点也为抗AS新药开发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功能障碍心脑血管病是人类第一杀手,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现状不容乐观,仅心血管病患者便已超2.5亿人,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扩大。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血管病,是心脑血管病重要病理基础。
不同部位AS可引发不同类型疾病,发生于冠脉可进展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coronary heart diseas,CHD,简称冠心病),发生于颈部动脉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AS还与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外周神经功能病变等疾病密切相关,防治AS是开展以上疾病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1]。
AS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晰,AS是多基因、多因素、多阶段疾病,可能与全身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内膜慢性炎症、管腔狭窄密切相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流行病学调查的普及,越来越的证据表明血脂增高与紊乱是AS发生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AS发生的始发事件[2]。
以下就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供借鉴。
1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AS形成的关键环节之一1.1 血管内皮功能血管壁可分为内膜、中膜以及外膜构成,AS发生、进展过程实质上是血管壁损伤与修复的过程,血管壁主要成分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其周围细胞外基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娟娟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15期
摘要:随着近年来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目前被普遍接受的Ross修正的“损伤反应”学说认为,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的始动环节。
本文就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biology unceasingly thorough, the currently accepted Ross correction "response to injury" theory thinks that endothelial cell dysfunc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in earl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atherosclerosis.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研究进展
Key words: atherosclerosis;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esearch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R5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295-02
0 引言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1-2],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状态,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些年来随着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功能的不断认识探究,被普遍所接受的Ross修正的“损伤反应”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早起形成的始动环节是内皮细胞功能的阻碍。
本文就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做一综述。
1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体循环系统以及大型弹力动脉和中型弹力动脉内膜为主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成进行性发展,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壁出现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三种类型的变化。
2 血管内皮的简介
血管内皮主要由扁平细胞组成,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表面积可达1000m3。
其主要功能有:内分泌功能、屏障功能、信息传递功能、血小板调节功能和抗黏附功能。
3 血管内皮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
血管内皮细胞并不是单单覆盖在血管内壁的一层无活性的细胞,其主要具有内分泌的功能,调节平滑肌细胞的稳态和增值,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调节着凝血、纤溶、白细胞黏附与迁移的过程[3-5]。
3.1 一氧化氮(NO) 1980年首次发现的血管内皮舒张因子现已证实为NO。
NO是由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L-精氨酸的胍基氮氧化而成,NOS包括三种同工酶,根据它们的细胞来源或表达方式不同被分别命名为:神经元型NOS(nNOS)、内皮型NOS(eNOS)和诱导型NOS(iNOS)[6]。
其中iNOS是在细胞内毒素和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诱导下生成的,iNOS存在于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及炎症细胞中,可诱导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浸润[7-8]。
3.2 内皮素(ET)内皮素是与诸多心血管发病机制相互联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它拥有很强的促血管收缩的作用和促进血管增殖的作用。
其中内皮素家族有三个亚型,包括ET-1、ET-2、ET-3。
在这三种内皮素的亚型中,ET-1在心血管系统中被认为是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能促进血管收缩,促进炎症反应的形成,促有丝分裂和血管平滑肌增殖的作用,刺激产生氧自由基并引起血小板的激活。
ET-1的受体有ETa和ETb两种亚型,ETa受体则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上,其兴奋使血管收缩,而ET-1也可能直接通过内皮血栓素A2的合成发挥血管收缩的作用,ETb受体主要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上,但在血管平滑肌上也有一定表达,当ETb 受体兴奋后可促进内源性血管舒张PGI2的释放,从而使血管舒张,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ET-1和ETb受体结合并激活后却引起缩血管反应[9-10]。
3.3 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TXA2)细胞受到刺激(如切应力、缺氧等)时,花生四烯酸从膜磷脂中释放出来,经过两条代谢途径生成白三烯(LTS)及PGI2和TXA2。
其中PGI2具有强有力的细胞保护功能,它与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可以活化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的含量升高,拮抗TXA2的缩血管和血小板聚集作用,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对维持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4 C反应蛋白(CRP)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C反应蛋白被认为是低水平炎症的敏感标志物,是动脉硬化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CPR属于正五聚蛋白家族成员,它由5个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包括对称排列的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118×103,主要在白细胞介素(IL)-6介导下产生,白细胞介素(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也会促进肝细胞合成和分泌CRP,近来研究发现肾脏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外周单核巨噬细胞也会合成和表达CRP。
综上,CRP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炎症介质。
总之,众多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作用的重要靶点就是血管内皮功能是否阻碍早起动脉,这也需要改善和提高血管内皮功能发展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Libby P, RidkerPM, MaseriA. 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Circulation, 2002, 105(9): 1135-1143.
[2]李薇,杜军保.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58-60.
[3]Landmesser U, Hornig B,etal. Endothelial Function A Critical Determinant in Atherosclerosis Circulation.2004;109[supplII]:II-27-II-33.
[4]Vanhoutte PM ,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the first step toward coronary arteriosclerosis. Circ J. 2009 Apr;73(4):595-601. Epub 2009 Feb 18. Review.
[5]赵奇江,施克文.内皮功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7,7(2):119-120.
[6]Lubos E, Handy DE,etal. Role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nitric oxide in atherothrombosis,Front Biosci. 2008 May 1;13:5323-44.
[7]孟祥艳,孔麟麟,张文成.一氧化氮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及防治[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2):76-78.
[8]邓次妮.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与心血管疾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4):603-604.
[9]Ohkita M, Takaoka M,etal. Endothelin-1 production and its involvement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Yakugaku Zasshi. 2007 Sep;127(9):1319-29. Review. Japanese.
[10]B■hm F, Pernow J. The importance of endothelin-1 for vascular dysfunctio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rdiovasc Res. 2007 Oct 1;76(1):8-18. Epub 2007 Jun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