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案1
《狼》教案(一)
教案:《狼》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狼》这部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狼》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情节;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2.分析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和叙事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音乐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狼》的世界;2.讲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3.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探讨的问题;4.解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入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5.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激发学生的思维;6.文学鉴赏:指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和叙事技巧;7.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或小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8.作业布置:布置阅读任务或文学作品分析,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3.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再现,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小说的情节和氛围;4.小组展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教学手段1.多媒体设备:PPT、投影仪、音响等;2.图片、音乐、视频等素材;3.黑板、粉笔;4.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思维的活跃度、表达的准确性等;2.作业的评价,包括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文学作品分析的深度等;3.学生的小组展示和角色扮演表现。
八、教学反思1.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包括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学生学习情况等;2.梳理学生的问题和困惑,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初中《狼》语文教案
初中《狼》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概括狼的形象特点。
2. 能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 能够领悟故事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 故事的主题思想及教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狼的狡猾手段及其与人的智慧斗争。
2. 故事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和表现。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相关狼的图片或插图。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狼的形象特点。
然后简要介绍作者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语言魅力。
教师监督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 理解故事内容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讲述了什么事件?b. 狼的形象特点有哪些?c. 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是什么?4. 分析狼的形象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狼的形象特点,如狡猾、贪婪、凶残等。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狼的这些特点。
5. 领悟故事主题学生思考故事想要传达的信息,如人的智慧可以战胜狡猾的狼。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正确的道德观念,如勇敢、智慧、善良等。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续写故事,设想牧羊人如何利用智慧彻底消灭狼。
同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的作文。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狼》这篇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道德观念。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狼》教案
初中语文《狼》教案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狼和羊的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狼》、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述一个有关狼和羊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文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狼》,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思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
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狼和羊的形象、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狼和羊的斗争,揭示狼的狡猾、凶残的本性,以及羊的聪明、勇敢的
一面。
3.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自主学习的情况,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狼和羊的形象和文章的主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1.根据课文内容,总结狼和羊的形象。
2.写一篇关于狼和羊斗争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狼和羊的寓言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狼和羊的形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
要注重课堂练习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教材狼教案
初中教材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2)能够分析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协作的精神;(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2)课文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狼的形象分析;(2)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狼的成语、故事,如“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2)提问:你们对狼有什么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狼》又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3)让学生思考:狼在课文中象征着什么?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狼的形象特点,如狡猾、凶残等;(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总结狼的形象特点;(3)教师点评,总结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4.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分析课文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5. 课堂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2)讨论如何保护环境、热爱自然;(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2)强调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重要性;(3)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
《狼》初中教案
《狼》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的特点和习性。
(2)能够把握课文结构,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模仿、改编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品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把握。
(3)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生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狼的特点和习性,引起学生对狼的兴趣。
(2)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结构,总结狼的特点和习性。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狼的看法。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展示(1)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课文片段的表演,要求学生注重情感的表达。
5. 模仿改编(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对课文进行模仿或改编。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6. 课堂讨论、辩论(1)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分成两队进行辩论,锻炼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7.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狼的特点和习性。
《狼》教案
《狼》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了解并掌握有关狼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狼的故事和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和自然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了解狼的基本知识。
2. 通过故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起学生对狼的兴趣。
2.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并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将课堂布置得温馨且充满大自然的感觉,可在墙壁上张贴一些狼的图片,并播放一些与狼有关的音乐。
2. 导入新课:教师引入狼的话题,激发学生对狼的兴趣,或者讲述一个与狼有关的故事。
3. 学习新知:3.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关于狼的知识,然后小组内交流并回答问题。
3.2 教师逐一指导学生完成填空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学习拓展:4.1 分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份关于狼的小报告,并进行展示。
4.2 学生通过观察狼的图片,尝试用画笔或铅笔在纸上描绘一只狼,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只狼。
5. 活动总结:5.1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狼的重要性,并讨论保护动物和自然的重要性。
5.2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保护狼的倡议书,并将其贴在教室的窗户上。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狼的话题、故事的讲述、小组的合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狼产生兴趣,并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思考的欲望。
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和自主绘画等活动,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此外,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意识和责任感。
六、教学延伸:1. 阅读延伸:让学生阅读与狼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狼图腾》、《狼行动》等,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2.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狼的观察实践活动,可以参观动物园或者观看纪录片,了解真实的狼的习性和生活方式。
3. 生态保护:组织学生参与生态保护活动,例如参加植树活动、参观动物保护中心等,提高学生对于保护狼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
《狼》核心素养教案及反思简短
《狼》核心素养教案及反思简短
《狼》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讲述狼和羊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善于辨别是非,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
我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让他们明白故事中的道理。
通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了不能轻信别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故事中的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了尊重他人的观点,也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我还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讨论,学生们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为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反思这次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都做得比较好。
但在课堂氛围的营造方面还有待加强,有时候学生们的讨论不够热烈,可能是因为我在引导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狼初中教案
狼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背景知识;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如词汇、句式等;分析并解读课文内容,理解狼的形象及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狼的讽刺和批判,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狼的形象及其寓意;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教学难点:1. 狼的形象及其寓意;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狼》,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汇和句式做好标记;2. 引导学生关注狼的形象及其变化。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狼的形象及其寓意;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2. 分析狼的形象及其寓意,阐述作者的讽刺和批判。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笔;2. 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狼的形象及其寓意;2. 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其他篇目,拓展知识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狼的形象及其寓意,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狼初中 教案
狼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狼的形象特点,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增强对邪恶势力的识别和抵制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狼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狼的狡猾与贪婪,以及农民的智慧和勇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狼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狼的狡猾与贪婪,以及农民的智慧和勇敢。
4. 分析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总结狼的形象特点,揭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5. 实践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面对困难和邪恶势力。
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狼的狡猾与贪婪,以及农民的智慧和勇敢。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讲解等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狼的形象特点,掌握了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在实践拓展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如何面对困难和邪恶势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在合作探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狼》这篇课文具有深刻的寓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了狼的狡猾与贪婪,以及农民的智慧和勇敢。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能够借鉴课文中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抵制邪恶势力,成长为有担当、有道德的新一代。
《狼》教案
《狼》教案教案:狼教材:短篇故事《狼》教学目标:1. 了解狼的基本特征和习性;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短篇故事的主要内容;2. 理解和描述狼的特征和习性;3. 提取故事中的关键信息。
教学步骤:导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狼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单介绍狼的一些基本特征;2. 引发学生对狼的想法和猜测,激起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阅读理解:1. 教师给学生分发《狼》的短篇故事,要求学生默读;2. 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故事内容的基本问题,以确保他们对故事有基本的理解;3. 教师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提问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细节、主题和人物心理等;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理解;5. 教师全班讨论,梳理和总结学生的共同发现和理解。
启发思考: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狼的形象和行为,比如为什么有人会把狼看作是残酷的动物?2.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采纳学生的想法,激发他们对不同动物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界的关注和保护。
3.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下一篇关于狼的文章,可以是描述狼特征的、讲述狼与其他动物关系的或是描写狼的生活习性的。
巩固练习:1. 教师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阅读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2. 学生完成练习题,检查答案。
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一篇关于狼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小短文或小故事;2. 学生将作业带到下一堂课上,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写作,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1.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课堂讨论来评估学生对短篇故事的理解程度,以便调整后续教学内容;2. 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观点和解读;3.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对课堂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案续)拓展活动:1. 了解狼的物种多样性: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狼,例如灰狼、红狼、北美短趾狼等,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习性。
有关狼教案范文范文
有关狼教案范文范文
【篇一】
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狼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和食性等基本知识,认识狼的价值与意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狼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对动物的保护和环境的关爱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对狼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进行研究与分析,了解狼的食性,掌握狼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
如何培养学生的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意识,正确对待狼的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
1.讲述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狼的知识。
2.实验法:通过搭建展示箱,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和交流狼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
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步骤及内容
1.导入
介绍狼的形象和基本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
(1)狼的生活习性
讲解狼的栖息地、群体结构、喜好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
(2)狼的繁殖方式
讲解狼的交配、受孕、分娩和抚养后代等过程。
(3)狼的食性
讲解狼是肉食动物,以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同时也吃植物。
3.展示实验
利用展示箱展示狼的模型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狼的特征和行为。
4.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狼的价值和意义。
鼓励学生发表自
己的观点,并跟组员进行交流。
5.总结归纳
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给予点评,澄清误区。
6.拓展延伸。
狼教案初中
狼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狼的形象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狼的形象和特点的把握。
2. 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狼的形象和特点的深入理解。
2. 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课文《狼》的文本。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狼的形象。
2. 提问:你们对狼有什么了解?狼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狼》,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分析讨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狼的形象和特点,如:狼的聪明、狡猾、凶猛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思考与启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人类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引导学生思考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狼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写一篇关于狼的短文,可以是狼的故事、狼的观察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狼的形象和特点的把握,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狼》(第一课时)教案
2.你在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这些问题,下面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①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③两狼之并驱如故
④顾野有麦场
⑤屠自后断其股
教师出示学生在预习疏通文义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难字,引导学生关注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联,结合字源推断语意。另外引导学生勾连以往学过的文言文知识、成语的语意等推断语意。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狼》(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增强语感,理解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字源和语境推断字义,积累“缀”“止”“并”“前”“犬”“洞”“顾”“股”等文言词语。
3.理清文章内容,揣摩情节变化,把握节奏。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字源和语境推断字义,积累“缀”“止”“并”“前”“犬”“洞”“顾”“股”等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运用默读方法,理清文章内容,揣摩情节变化,把握节奏。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一、教师导入
第五单元的课文都是与动物有关的。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随作者认识了他们生活中性情各异的小动物,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动物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但当我们与动物处于你死我亡的对立关系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蒲松龄的一篇文言小说《狼》,看看大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会有怎样新的思考。
明确:人与狼交锋对垒,紧密交织,力量此消彼长。
2.根据屠夫与狼的几次交锋的对抗变化,撰写朗读脚本,注意揣摩语气和节奏的变化,再现故事中的情景。
教师出示第一段节奏曲线图示பைடு நூலகம்朗读脚本示例并进行朗读示范,引导学生揣摩情节的张弛。
朗读脚本示例:
狼初中语文的教案
教案:《狼》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狼的形象特征,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意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认识。
教学重点:分析狼的形象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狼》的朗读录音,相关狼的图片或视频,课文注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课文《狼》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狼的形象。
2. 展示相关狼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二、朗读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狼的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狼的特点,如贪婪、狡猾、凶残等,同时提醒学生不要一味地厌恶狼,要理性地看待狼。
三、分析与写作(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狼的形象特征,如狼的体型、习性、行为等,并思考这些特征是如何通过作者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2. 学生进行写作,可以选择描述狼的形象,或者表达自己对狼的看法。
四、分享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2.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对狼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狼的态度。
五、拓展与思考(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狼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狼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狼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对狼的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正确看待狼,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狼,避免过度厌恶或美化狼的形象。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相关课外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探索个人与群体:《狼》教案设计
探索个人与群体:《狼》教案设计。
一、教案概述《狼》教案设计是一种以探究个人与群体关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全新教育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将对学生主动探究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主动合作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未来的整体素质。
二、教学实施步骤1、教师提供学习框架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框架,对学生们进行知识导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探索个人与群体关系的重要性。
这里可以使用《狼》的故事情节,提醒学生注意到不同类型人群与狼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在学生了解重要性之后,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每组分别探究个人与群体关系在不同场景下的情况。
例如,在工作或学习时需要如何处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对于家庭、社交圈子和群体的交往计划等问题需要采取哪些策略以便处理好各自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积极思考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内在原理。
3、团队合作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时机安排让不同的组之间互相交流,促进不同组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
每个小组可以就不同场景下的个人与群体关系收集所得到的重要信息,并向其它小组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策略,相互评估,寻求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经验交流。
4、教师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加入其中,引导学生们深化自己的思考。
教师可以点评学生们的思维和表达,帮助学生们加深对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认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自主思考和策略制定的能力。
三、教学收获通过《狼》故事情节的引导,学生们时刻保持着对个人与群体关系的探究。
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拓宽了他们思维的广度。
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们围绕着一个关键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思考,锻炼了对个人与群体关系的深入理解和意识。
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加深对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认识,培养了自主学习和主动合作的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关于初中狼的教案
关于初中狼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狼”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认识到“狼”所代表的困难和挑战。
2.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克服挑战的信心和决心。
3. 引导学生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狼”,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会遇到各种“狼”,并学会正确面对。
2.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克服挑战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使之成为成长的动力。
2. 如何培养学生面对挑战时的积极心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出“狼”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故事:《小红帽与狼》从前,有一个小村庄,住着一个聪明勇敢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小红帽。
有一天,小红帽的妈妈让她去给奶奶送一件衣服。
妈妈告诫她,千万不要离开小路,否则会遇到狼。
小红帽答应了妈妈,带着衣服上路了。
在路上,小红帽遇到了狼。
狼欺骗她,说她的奶奶生病了,让她去看望。
小红帽相信了狼的话,跟着狼来到了奶奶家。
狼把奶奶吞进了肚子,又装成奶奶的样子,等待着小红帽。
小红帽到了奶奶家,发现奶奶的样子很奇怪。
她打电话给妈妈,妈妈告诉她,狼把她奶奶吞进了肚子。
小红帽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到了一个办法。
她告诉狼,她要把衣服给奶奶,让狼把奶奶吐出来。
狼信以为真,把奶奶吐了出来。
小红帽和奶奶一起把狼骗到树上,然后打电话给警察。
警察把狼抓走了。
故事讲完后,提问学生:故事中的狼象征着什么?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狼”吗?2.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会遇到各种“狼”,并学会正确面对。
教师讲解:生活中,狼象征着困难和挑战。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狼”,如学习上的困难、人际关系的问题、心理压力等。
面对这些“狼”,我们不能害怕,要勇敢地去应对。
3.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克服挑战的信心和决心。
教师讲解:勇敢面对困难,克服挑战,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品质。
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生活中的“狼”。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狼》教例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狼》教例评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狼》,使学生了解作者蒲松龄及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赛读赛讲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蒲松龄及作品《狼》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赛读《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对文本的感知。
3. 课文讲解:引导学生赛讲《狼》,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分层互促: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狼》进行讨论分析,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狼》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作品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蒲松龄及作品《狼》的背景。
3.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赛读《狼》,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4. 课文讲解:引导学生赛讲《狼》,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分层互促: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狼》进行讨论分析。
6. 总结:对学生的赛读赛讲进行点评,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通过赛读,观察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朗读能力。
2. 学生讲解能力的提升:通过赛讲,评价学生在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方面的表现。
3. 小组合作能力的增强:在分层互促环节,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狼》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蒲松龄及《狼》的相关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六、教学策略1. 赛读赛讲: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讲解能力。
2. 分层互促:鼓励学生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狼 教学目标设计
狼教学目标设计
狼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具有复杂的行为和生活习性。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了解狼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
- 学习狼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 了解狼的身体特征、食性和繁殖习性;
- 了解狼群结构和社会组织。
2. 探索狼的行为沟通和交流方式:
- 学习狼的语言和沟通方式;
- 研究狼的行为特征,如嗥叫、姿态和面部表情的意义;
- 了解狼的社会行为,如打架、合作狩猎等。
3. 分析狼与其他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 研究狼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探索狼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如农牧业和保护计划的影响;
- 分析狼与家犬的关系,如基因和行为的联系。
4. 培养对狼的保护意识和环境意识:
- 强调狼作为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保护狼种群的必要性;
- 培养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思考和意识,提倡环保行动;
- 鼓励学生参与狼保护项目,了解相关保护组织和倡议。
5. 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和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
- 鼓励学生进行狼相关的实地调查和研究项目;
- 提高学生的报告和演讲能力,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研究结果和观点。
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意识,通过对狼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培养对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的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http://221.12.63.242 2012年04月05日 07:50 中学组字号:T|T《狼》的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西门中学单娜文课堂实录:一、导入:(PPT)成语PK:说说有关于“狼”的成语生答:狼吞虎咽、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师:老师也给同学们找了一些。
(PPT出示)豺狼当道鬼哭狼嚎虎狼之势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如狼似虎引狼入室师:从以上成语看,狼给我们的印象怎么样?生:不好,很差。
师:是啊,光是“鬼哭狼嚎”四个字,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了。
今天我们来看看蒲松龄笔下的《狼》,是否会有不一样呢?二、整体感知①预习检测:师:同学们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生沉默)那么老师就要出题来考考大家了啊!(PPT出示)以小火车的方式检测以下字词,纠正读音缀行(zhuì)大窘(jiǒng)苫蔽(shàn)弛刀(chí)眈耽(dān)少时(shǎo)瞑(míng)隧(suì)尻尾(kāo)顷刻(qǐng)黠(xiá)师:考验升级,请同学们解释下面四句话中的四个字。
注意哦,这里有陷阱,要小心了。
(PPT出示)前: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犬: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洞:一狼洞其中。
(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隧: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用为动词,钻洞。
)(生答)师:他们在用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文言文中的特殊现象,称为?生:词类活用。
(PPT出示:词类活用)师:难度继续加大,这里一共有五组词,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下列标志的词的意思。
A止有剩骨(通“只”只有)一狼得骨止(停止)B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盖以诱敌(敌人)C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乃悟前狼(才)D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盘算)E投以骨(把)盖以诱敌(用来)以刀劈狼首(用)生答②读,狼的故事。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则故事,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生自由读③说,狼的故事师:读完了,就该来讲讲这个故事了。
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译读全文。
(第一组—1、2段;第二组—3段;第三组4段)(2’),并由代表讲述大意(5’)。
(注意以下句子:倒装句:A投以骨 B两狼并驱如故C意暇甚 D身以半入(宾前))师:这是一场狼与人之间的殊死较量,如果我把第一段故事的开端概括为“遇狼”,那么第二段用什么词呢?把“遇”字替换掉。
生七嘴八舌:恐狼、怕狼师:能不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下啊?生齐:惧狼师:这是故事发展,那么第三段和第四段呢,又可以怎么概括?生:第三段是御狼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屠户是在防御狼呢?生:第三段的屠户他不丢骨头了,而是“弛担持刀”,拿出了他的刀。
师:对啊,这里屠户不再心存侥幸,而是准备反抗,进行防御了,分析得很好,那么第四段呢?生齐:杀狼师:这在故事情节发展上,是属于什么部分?生:高潮和结局(PPT出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师:屠户杀狼,绝地反击,一举获胜,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则让那个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吧。
生齐读1——4段师:同学们读得很顺畅,声音很响亮,但是只要读通顺就够了吗?生:不是,还要读出感情师:没错,比方说,第二段,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生:害怕、恐惧师:同学们自己先读读看,读出恐惧、害怕的感觉。
生自读第二段,然后一位同学范读师:读得非常有感觉,只是漏了一个字。
“骨已尽矣”的“矣”,同学们自己再读读看,有“矣”跟没“矣”,哪个好,为什么?生自读生:有“矣”,恐惧、害怕的语气就更强烈了。
师:是啊,不要小看这个语气助词,对文章情感的表达可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
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第二段。
三、文本研读(写,“高”人一等)师:《狼》,选自蒲松龄的什么作品啊?生:《聊斋志异》师:没错,这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用一副对联来评价这本书,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生: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PPT出示对联)师:怎么理解?生:描写鬼和妖的水平比别人高出一等,对贪官污吏的讽刺又比别人深刻。
①两狼一心师:既然本文题为“狼”,那我们从“狼”入手,看看到底高明在哪。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狼的词句。
生自读课文一生回答,其他补充师:老师把同学们找的放在一起了。
(PPT出示)第1段“缀行甚远”;第2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第3段“狼不敢前,耽耽向前”;第4段“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齐读师:结合以上语句谈谈,这是两只(PPT)“的狼”。
生:我从第四段这些句子中看出,狼非常狡猾师:请你给同学们稍微分析一下生:一只狼假装睡觉来迷惑敌人,好让另一只狼有时间和机会从后面攻击屠户,很狡猾。
师:原来,狼还用了计谋啊,一定要把屠户吃掉。
生:我从第二段的几句话中看出,狼也很贪婪。
吃完了屠户的骨头仍然不满足,还像原来一样紧跟着屠户。
师:看样子狼的目标不是骨头,而是谁啊?生:屠户(板书:贪婪、狡猾)②殊死较量。
师:本文除了写狼,还写了——屠户(板书),请同学们自由读3、4段,思考文中是通过什么来刻画屠户的?生:动作师:那么请从文中圈画出屠户与狼搏斗时的动作,并分析,从中你看到“的屠户”。
(PPT出示)生读课文生1:我从“暴起”“劈”“毙”看出这个屠户很勇敢,用刀把狼砍死。
师:这三个词里面,只能看出屠户的勇敢吗?生1:还有机智师:从哪看出来的?分析一下。
生2:“暴起”的“暴”,说明屠户是突然起来的,他能够把握时机,趁狼假装睡觉的时候,把狼杀死。
师:这个屠户的确是充满智慧的,你分析得很好。
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看出屠户的勇敢、机智呢?生3:从“奔倚”也可以看出屠户的机智。
屠户倚靠在柴草推边,给自己做掩护,让自己隐蔽起来。
生4:我从第4段中的“断”“毙”等动词也看出屠户是很勇敢的。
师:屠户已经杀死一只狼了,可以离开了,可是此时他却有另一个动作,是什么啊?生齐:“转视”师:这又能看出什么?生:屠户非常谨慎、很小心(板书:机智、勇敢、谨慎)师:同学们很厉害,能够抓住关键词分析出屠户的形象。
当然,蒲松龄也写得厉害,果然是“高人一等”的。
好文章呢,是要反复地读才能读出味道来,我们来个趣味朗读(PPT出示“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盖以诱敌”)请在这段文字中加上一个“啊”字,来表现不同的语气,同时读出你想象中屠户的心理。
生自读生1:我想把“啊”加在最后,能够表现屠户恍然大悟的心理。
师:请你读读看生读生2:我把“啊”加在“身已半入”的后面,表达一种惊讶的感觉。
师:也请你给大家示范朗读生读四、主旨探究(刺,“入”骨三分)师:从对狼和屠户的描写上,我们看到了蒲松龄的“高人一等”,那他的讽刺“入骨三分”,又体现在文章哪一段呢?生:最后一段师:这段是作者在发表自己的一种观点,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生:议论师:同学们发现没,这篇文章和《伤仲永》在写法上是有共同之处的,都是前面(生补充叙事),最后一段(生补充议论,叙议结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最后一段。
生齐读,一生翻译师:在作者眼中,可笑的仅仅只是狼吗?生:不是。
师:那还笑谁?生:还讽刺像狼一样狡猾、贪婪的人。
师:这样的人有什么下场?生:被杀死,被消灭。
师:那当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人时候,应该怎么做呢?生: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勇敢地跟他做斗争。
师:没错,我们不仅要勇于斗争,更要运用智慧善于斗争,这也就是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PPT出示本文启示,学生齐读)师:(PPT出示)正如钱钟书所说的:小说就像一面镜子,多数人都只会看他光滑的正面,而镜子背后,才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体察。
那么蒲松龄怎么能够写出这样“入骨三分”的文章呢?这又与蒲松龄的生平遭遇有关了。
(PPT出示他的生平遭遇,及《梦狼》中的描绘)师做简要的解说。
五、作业师:本文是《狼三则》中的第二则,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第一则和第三则。
教学反思:“活”水源头,延绵长流蒲松龄的《狼》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最后一篇文言文。
课文通过叙述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面对像狼一样狡猾、贪婪的恶人,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主题。
如此看来,讲解字词,疏通课文必然少不了,还要整理故事情节,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特点,探究蒲松龄的写作意图,要学的内容实在是不少,用一课时完成教学,显然有难度。
那么,到底应如何教呢?以下是我基于本课教学的反思。
一、以“活”养“实”。
课文读不通,读不懂,怎谈形象分析,主旨探究?因而字词教学,就成了文言文课堂的主宰,老师不厌其烦地从实词讲到虚词,从词类活用讲到特殊句式,慷慨激昂地再三强调,只是不巧,语法也是学生最为厌恶的学习内容,老师越强调,学生记得越少,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最后变成老师捶足顿足、扼腕叹息,学生苦不堪言,两败俱伤。
当然,不是说字词不教,只是要教“活”,夯实基础。
首先,“授之以渔”,以不变应万变。
语文教学本也应是教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
文言文学习当然也不例外,教授翻译方法远比教授具体字词意思,来得实在,“删、补、换、调、留”这五字,即是箴言。
课堂上有意识要求学生在翻译时指出此处所用的方法,比如说《狼》中“投以骨”、“意暇甚”、“并驱如故”、“身以半入”的翻译时,只是我一句反问,学生便意识到需要调换语序,是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其次,老师的“教”不应代替学生的“学”。
相信学生,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给予一条“活路”,师只需掌着检测、巩固这两把舵就可以了。
因而在教学《狼》时,我设计了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查阅注释和工具书,进而课堂再检测,查漏补缺,补足预习作业未涉及的知识点,双管齐下。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也的确没有让人失望。
二、以“活”激趣。
古文,“文”虽精妙,“古”字恰当道,学生学起来自然多了几份畏惧,少了几份亲切,真是越“古”越无趣,这样就要看老师怎么耍“花样”了。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不是一堂好课,那么如何耍好“读”这套剑法呢?形式可多样化。
《狼》的篇幅不长,我设计了两次读全文环节,或自读、或齐读,俱是在梳理“狼的故事”一节;抓重点段落反复读,加强朗读指导,比方说重读第二段,指导学生读出屠户与狼对峙时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紧张,尤其是抓住第二段中“骨已尽矣”中的“矣”字,对比朗读、学生个别读、自读体味分析,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兴致盎然;趣味朗读,要求学生在“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盖以诱敌”中加入语气词“啊”,来表现不同的语气,同时揣摩屠户当时的心理,披文入情,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呈现时自然就精彩不断。
出其不意,无疑生疑。
答案不是我们的追求,得出结论思维过程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