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夫海纳论审美体验的主要特征
美学导论期末考试答案
美学导论期末考试答案美学导论期末考试答案美学导论期末考都会考哪些内容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美学导论期末考试答案,欢迎参考阅读!一.作者作品1. 古希腊《诗学》亚里士多德2. 刘勰的《文心雕龙》3. 费希纳在《美学导论》4. 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5. 康德《判断力批判》6. 英国的爱德华布洛《心理距离》7.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8. 苏东坡的《琴诗》9. 费舍尔《A sthetik或美的科学》10. 杜夫海纳:《美学和艺术科学主潮》11. 阿诺德《文化与混乱》12.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13. 萨特:《论意象》14. 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15. 朗吉诺斯的《论崇高》16. 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17. 霍布斯《人类本性》18.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19. 黑格尔《美学》、维柯《新科学》20. 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21. 法国大文豪雨果《克伦威尔序言》22. 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二.选择题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A.感性认识 B.审美意识 C.审美关系 D.知、情、意【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
1750年其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宣告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因此,我们把鲍姆嘉登尊崇为“美学之父”。
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
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
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
"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
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
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论
收稿日期: 2007-10-10作者简介: 陶谊(1981-),女,江苏镇江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文艺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第23卷第6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3No .62007年12月J ou rnal ofN ort h Ch i na Insti tute ofW ater Conservancy and H ydroel ectric Po w er(Soci al Science)Dec 2007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论陶 谊(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 要: 现象学认为知觉作用具有指向性,物体就是被知觉的物体。
在审美活动中,要搁置各种主动附加的内容,让审美对象能够直接地呈现于我们,使审美知觉的特征显现出来。
杜夫海纳则在此基础上把分析感觉与知觉看成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
对活生生的审美知觉的描述和向往,意味着人们渴望追寻到鲍姆嘉通aest hetic (感性学)的原意,返回到希腊人称之为 感性经验 的那种基本的和具体的人类原初经验。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杜夫海纳的美学认识论的基础。
审美知觉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呈现阶段、表象与想象的阶段和反思和情感阶段。
审美知觉是一种具有明显意向性的现象学的知觉,是一种纯粹的知觉,也是一种能把艺术作品变成审美对象的知觉。
它既是感性的,同时也是归纳性的。
关键词: 杜夫海纳;知觉;审美知觉;审美对象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444(2007)06 0052 03知觉是我们认识的初始,是一切行为得以开展的基础,因此研究认识活动必先从知觉开始。
认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清楚地分析知觉与外在世界是如何发生关系,并了解知觉在认识活动中起了什么作用,观念是如何建立的。
现象学讨论知觉问题,就是研究知觉是如何进行的,还原知觉活动的原貌。
因为知觉是 被知觉的事物在它们真正的实在中呈现给我们的那种活动 [1](p116)。
“先验”的音乐美学观——杜夫海纳审美经验论
米凯尔·杜夫海纳(Mikel Dufrenne,1910—1995),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曾任法国巴黎大学美学讲座教授,著作有《审美经验现象学》(1953)、《先验的概念》(1959)、《语言与哲学》(1963)、《诗学》(1963)、《为了人类》(1968)、三册论文集《美学与哲学》(1967—1976)等,其中《审美经验现象学》较为系统集中地体现了其现象学美学思想。
《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是现象学美学研究在法国取得重大进展的成果。
全书共由四编构成,一编“审美对象的现象学”以辩证思维对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进行区分,明确指出前者的自律性与后者的他律性;二编“艺术作品的分析”从本体论视角对音乐作品、绘画作品和一般艺术作品的材料构成作客观研究;三编“审美知觉的现象学”将一般知觉理论呈现的三大阶段,即显现、再现和思考引入审美对象领域,提出与之相对的感性、再现对象及表现世界;四编“审美经验批判”结合康德的理性“先验”论,提出情感先验视域下的审美经验论。
本文主要以四编中杜夫海纳对康德理性“先验”论的吸收和发展,对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体系中的审美经验论中体现的音乐美学观作进一步探讨。
一、从理性“先验”到“情感先验”“情感先验”是杜夫海纳审美经验论中的核心概念,是对康德“先验”思想的移植和发展。
“情感先验”是杜夫海纳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命题,是对康德“先验”思想的吸收。
杜夫海纳对康德“先验”的解读与康德原意基本一致,二者都将“先验”视为一种逻辑先存条件,对认知活动产生影响,但非可被明确认知的对象。
杜冯钰文“先验”的音乐美学观——杜夫海纳审美经验论夫海纳解读道:“按照康德的说法,先验首先是一种认识的特性,这种认识在逻辑上而非在心理上先于经验......‘先验的’这个术语——至少在康德的著作中——‘最初总是用于一种认识’,表示‘与经验的相对的东西。
这种东西是经验的先验条件,不是经验的材料’。
”[1]立足现象学原理,在审美经验论中,杜夫海纳将康德“先天”(理性知识)和“先验”(理性认识)的对立立场[2],改造为基于心理层面上的“先天”、“先验”一元论。
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理论论述
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理论论述【摘要】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卓然大家。
他的审美对象理论在他的现象学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从艺术作品出发定义审美对象,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知觉对象,是被审美地知觉的艺术作品,它是自在的、为我们的、有意义的,并且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本文就是要从这三方面对杜夫海纳的审美对象理论进行论述,同时阐明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杜夫海纳;审美对象;审美知觉;艺术作品法国米盖尔·杜夫海纳是现在国外学术界公认的现象学美学理论家,他在现象学美学方面卓有成就,甚至被誉为现象学美学的当代巨擘。
他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他的审美对象理论,尽管是在批判和继承其他现象学美学家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他之前,现象学美学家萨特、茵加登、康拉德等人就已经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萨特将审美对象看作是一种想象之物,茵加登将审美对象看做是一种意向对象,康拉德则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观念的对象。
然而,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这一命题所做的全面而具体的论述是独特的,在其现象学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也是相当重要的。
他的这方面理论集中体现在他两卷本的《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当中,占了全书的一半以上,同时也见于《美学与哲学》一书。
本文主要围绕这两本书中的内容,对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理论进行论述,目的是为让更多的读者进一步了解现象学范围内的审美对象,并且阐明杜夫海纳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
一、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的阐释在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领域谈论审美对象,那就必然离不开艺术作品,因为杜夫海纳是用艺术作品界定审美对象的,杜夫海纳说“因此我们便从审美对象说起,并从艺术作品出发给审美对象下定义”[1]P7。
(一)审美对象是被审美地知觉的艺术作品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审美地被知觉的客体,亦即作为审美物被知觉的客体”[1]P8。
然而可以成为审美对象的客体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艺术作品,一类是非艺术作品。
概述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
概述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
(1)杜夫海纳受到法国现象学哲学家梅洛—庞蒂和萨特的影响,也十分推崇德国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并直接受惠于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其审美经验现象学是现象学与传统美学的嫁接。
(2)其主要理论主张有:
①艺术作品是感性的情感结构。
a杜夫海纳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结构,审美对象是艺术作品加上审美感知而显现的东西,审美感知不过是在感知中审美地显现出来的艺术作品本身。
b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的区别仅仅在于显现和隐蔽而已,审美感知是审美经验得以可能的主体条件。
②审美知觉三阶段:
a呈现:即对象在知觉中的呈现,是审美感知的真正基础。
b表象与想象:知觉倾向于它初步感知到的对象客观化而成为表象,并有了想象的介入,审美知觉往往要抑制想象以保证对象在感性直观中的本真呈现。
c反思与感受:杜夫海纳认为审美知觉要抑制这种理性反思而进入一种感受性的内省或同感性的反思,以便直观体验审美对象所表现的情感生活世界。
③批评家的三种职能:说明、解释和判断。
杜夫海纳认为只有说明是现象学的批评方式,是一种回到作品本身的批
评方式。
杜夫海纳的主体间性美学
杜夫海纳的主体间性美学杜夫海纳(DolfHanna)20世纪末最重要的性美学理论家之一,他的理论特别注重主体间性之间的能力和关系。
他相信,一个人独自存在是不可能的,人类处在一个总体的社会背景中,与他人保持关系是建立社会的基础,应该努力去建立一种民主的、安全的、平等的社会。
海纳的性美学提出了一个理论:主体间性美学。
他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而不是一边是强者,一边是弱者;互联互动的关系能够改善少数的不平等,从而实现最大的共融。
主体间性美学主要重视一些重要的概念,其中包括联系、互动和协商。
首先,杜夫海纳指出,主体间性美学强调和支持人们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在社会生活和文学中,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需要超越边界,允许不同观点和信仰得以融合,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多元拥护的社会环境。
在联系的同时,杜夫海纳还提倡人们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的对话,让他们的思想和信仰得以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
在互动的基础上,主体间性美学还提倡进行协商,让双方能够自由地坦诚沟通,消除不同意见之间的隔阂,形成共识。
主体间性美学主张民主、平等,他们认为人们之间的政治、性别、种族和宗教观念等因素不应允许差别对待,应遵循一致的共识。
实际上,杜夫海纳的主体间性美学正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答案。
他倡导的民主、公正的社会观,无论是反对制度性的歧视,还是促进少数族裔间的和谐共处,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海纳的主体间性美学被大量应用到社会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中,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无限赞许。
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狭隘观念,让社会更加包容、多元文化更加流行,他的思想也得到了老一代人的认可,大家都在努力改善少数族裔的不平等,从而改善和提升社会民主。
杜夫海纳的主体性美学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性美学理论,他从人们之间的关系上强调了联系、互动、协商等概念,提倡个体彼此交流,实现共融,让更多人受益,改善社会不平等。
他的思想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也在实践中塑造了一个多元化的、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037美学历年真题及答案2019-202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037美学历年真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21年10月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美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美学思想是()A、系统的理论思考B、朦胧的审美体验C、具体的审美活动D、主观的审美感受2、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A、美的科学B、艺术的科学C、美感经验的科学D、感性认识的科学3、在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位置的是()A、审美趣味B、审美理想C、审美需要D、审美观念4、“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句话说明审美对象具有()A、实体性B、确定性C、有限性D、开放性5、审美对象是()A、先于审美主体而存在的B、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前提C、由审美主体主观创造的D、在审美活动中现实生成的6、提出“劳动先于艺术”这一命题的美学家是()A、马克思B、普列汉诺夫C、卢卡契D、列宁7、在审美形态的划分标准中,统摄性是指()A、同一性B、地域性C、融具体于抽象D、集杂多于统一8、明确把美划分为“秀美”与“威严”两种类型的美学家是()A、西塞罗B、休谟C、黑格尔D、席勒9、审美形态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这说明了审美形态的()A、普适性B、历史性C、贯通性D、二重性10、认为优美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压抑的美学家是()A、康德B、荷迦兹C、苏格拉底D、柏拉图11、开启现代丑学的是()A、波德莱尔的《恶之花》B、雨果的《克伦威尔)序》C、阿多诺的《美学理论》D、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12、博克进行比较研究的两种审美形态是()A、悲剧与喜剧B、荒诞与丑C、壮美与滑稽D、优美与崇高13、杜威的美学思想属于()A、解释学B、实用主义C、存在主义D、分析美学14、叔本华认为审美是一种()A、感性活动B、理性活动C、意志活动D、观审活动15、“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A、比德说B、畅神说C、言志说D、比兴说16、夏夫兹博里认为,审辨美丑的能力依赖于()A、内在感官B、外在感官C、视觉器官D、听觉器官17、在英加登看来,审美经验开始于()A、审美感知B、审美理解C、原始情感D、原始想象18、审美经验中最活跃的要素是()A、感知B、想象C、情感D、理解19、立普斯提出了()A、净化说B、移情说C、心理距离说D、审美距离说20、雕塑属于()A、时间艺术B、语言艺术C、空间艺术D、视听艺术21、但丁提出,文学作品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A、抽象的意义B、神秘的意义C、现代的意义D、传统的意义22、艺术接受的核心是()A、形式的鉴赏B、作品的评价C、意义的阐释D、意象的重建23、黑格尔认为古典型艺术的代表是()A、古埃及的雕刻B、古埃及的建筑C、古巴比伦的建筑D、古希腊的雕刻24、“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句话指的是艺术创造活动中的()A、艺术想象力B、艺术敏感C、艺术技巧D、艺术灵感25、克莱夫·贝尔提出的艺术理论是()A、心理距离说B、有意味的形式说C、欲望升华说D、集体无意识说26、美育在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于()A、明清B、近代C、现代D、当代27、提出“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的是()A、孔子B、徐幹C、孟子D、王勃28、席勒认为实现自由的唯一途径是()A、人格教育B、情感教育C、道德教育D、审美教育29、贺拉斯“寓教于乐”的原则强调()A、美育与德育的统一B、美育与智育的统一C、美育与体育的统一D、德育与智育的统一30、美育的怡情养性功能指的是()A、通过调节达到心理平衡B、追求智力的提高C、依靠强制的手段D、依靠道德说教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理论述评
第20卷第4期2007年10月镇江高专学报Journal o f Zhenjiang Co ll e geV o.l 20 No .4O c.t ,2007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理论述评陶 谊(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摘 要:杜夫海纳的审美对象理论是在批判和继承现象学美学家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他将审美对象看作是一种知觉对象,认为审美对象是一个层级性的结构性存在,是由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和为我们的存在相互关联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他企图从根本上纠正现象学此前的审美对象理论主观化的错误,恢复意向性在审美对象理论中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杜夫海纳;现象学;审美对象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8148(2007)04 0017 03收稿日期:2007-06-27作者简介:陶 谊(1981-),女,江苏镇江人,硕士,主要从事美学研究。
法国美学家米盖尔 杜夫海纳(M i k el Duf renne ,1910-)被誉为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
杜夫海纳首先着重研究的是审美对象。
他曾经明确指出: 如果从审美知觉出发,那就会诱使我们将审美对象从属于审美知觉,结果就赋予审美对象一种宽泛的意义:凡是被任何审美经验审美化的客体都是审美对象。
[1]6他主张从欣赏者的审美经验出发,将审美对象放在一个相对客观的位置上。
杜夫海纳认为,解释与感受者的经验相互作用的审美对象,要比解释与作者的经验相互作用的审美可靠得多。
审美对象与作者的经验之间的联系很容易被人误解 [2]230。
审美对象的存在问题一直是美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现象学各家对意向性的理解和把握存在着具体的分歧和差异,就相应地导致对审美对象存在方式的理解和把握的分歧与差异[3]484。
在杜夫海纳之前,现象学美学家萨特(Jean Pau l Sar tre ,1905-1980)、康拉德(W alde m ar Conard 1878-1915)、茵加登(Ro m an I ngarden,1893-1970)等人就已经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度不同的研究,萨特将审美对象看作是一种想象之物,康拉德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观念的对象,而茵加登则将审美对象界定为一种意向对象。
感性_意义与形式_论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
2010年5月第33卷/第3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RN AL O F HE BEI NO RMAL U NIVE RSITY /Ph ilos ophy a nd S ocial Scien ces E dition /M ay.2010Vol.33No.3收稿日期:2009 12 24作者简介:董惠芳(1977 ),女,内蒙古托克托县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美学研究感性、意义与形式论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董惠芳(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锦州!121000)摘!要:目前,学界对杜夫海纳审美对象构成要素的认识尚存分歧。
事实上,杜夫海纳的审美对象,就其自身的内在结构而言,主要由感性、意义与形式构成。
这是一种内在式的包蕴结构:意义内在于形式,形式内在于感性。
其中,意义是内核,感性的形式是外观,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由此杜夫海纳思想的复杂性已经有所显现:作为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他并不固守现象学的方法,而是积极吸纳各种思想来充实自己的体系。
这也是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一个总体特点。
关键词:杜夫海纳;审美对象;构成要素;感性;意义;形式中图分类号:B 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587(2010)03 0081 05!!目前,学界对杜夫海纳审美对象构成要素的认识尚存分歧。
张永清在∀从现象学角度看审美对象的构成#一文中指出:∃一个完整的审美对象的呈现,究竟需要哪些构成要素?根据现象学原理,大致需要三大要素:感性与意义,审美知觉,情感先验。
%[1](P48)公允地说,审美对象的呈现确实离不开感性与意义,审美知觉,情感先验,但并不能就此认为这三大要素就是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
因为,很显然,审美经验也离不开这几个要素。
而且,审美对象的呈现并不等于审美对象的构成,呈现强调的是过程,而构成注重的是内在结构,所以,张文实际上混淆了审美对象的呈现过程和构成要素。
感性的膜拜: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思想解析
感性的膜拜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思想解析硕士专业:美学姓名:指导老师:华南师范大学2009.05摘要:尽管对于现象学哲学的研究在中国已形成了一种广泛的热潮,但是对于现象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理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美学涉及到的审美对象、美感、艺术等范畴在历史、时代的变化之中,需要得以丰富甚至可以说需要得以重新认识。
现象学美学肯定审美主体性,综合分析审美知觉与审美对象的互动性,使美学理论由抽象性的逻辑推演转变为具体化的感性描述,法国学者、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对审美经验的阐述就体现出了这种理论趋势,他对艺术感性的分析和描述既有广度性,又有深度性,很好的解决了主体性审美经验与客体性审美规律的矛盾问题。
传统美学理论注重审美的客观规律研究,讲究对艺术规律的寻求与阐述,然而面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各样新的审美形态,美学理论自身必须发展。
现象学美学理论与文艺批评理论可以从另一角度丰富美学的内涵,它的意义在于既能深刻地理解现代艺术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全新的审美现象,又紧密地联系传统美学的客观性与社会性。
现象学美学承袭康德主观论美学,下启接受美学,在现代美学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现象学美学代表之一,法国哲学家杜夫海纳对现象学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论文尝试分析杜夫海纳美学理论的内涵和意义,揭示其在整个现象学美学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现象学美学、接受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语言分析美学四种彼此区别又密切联系的理论来阐释杜夫海纳美学理论在整个现代美学史中的继承与创新之处。
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理论的影响因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而得到了实际的展示,因此,现象学美学学派最终牢牢地与现代艺术结合在一起,在当代艺术理论史和美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着力点就在于从艺术发展史的整体上来分析杜夫海纳的美学理论,探索杜夫海纳美学理论的涵义和意义。
关键词:杜夫海纳现象学审美对象感性THE SENSITIVE FACULTY WORSHIP:THEPHENOMENOLOGY ESTHETICS THOUGHT OFMIKEL.DUFRENNE ANALYZEMajor: EstheticsName: LiuliboSupervisor: DuanjifangABSTRACT:Though for phenomenology theories of research at China already for mat-ion a kind of extensive of fever, but for phenomenology esthetics and literature animadversion theories of research treat further tho rough.The esthetics involve of appreciate beauty categories, such as object, plea-sant impression and art...etc. in the variety of history, ages, demand -can abundant even can say demand can afresh understand ing.Phenomenology esthetics affirmation appreciate beauty corpus, com prehensive analysis appreciate beauty consciousness with appreciate b eauty the interaction of object, make the esthetics theories be push by the logic of abstracti-on to play change for embody of sensitive faculty description.Elaborate of Dufrenne confrontation the United St ates experience appear for the body phenomenology of this kind of ori es trend.He analyze art sensitive faculty and the description curren t wide degree, have depth again, good solved corpus to appreciate bea uty experience and guest body to apprecia-te beauty regulation of ant inomy problem.The esthetics theories of the tradition in domestic pay attention to appreciate beauty of objective regulation research, pay attention tolook for art regulation with elaborate.However various each kind fa ced to appear in development and modern society of modern art new o f appreciate beauty appearance, esthetics theories oneself have to d evelopment.The animadversion theories of theories and literature of t he phenomenology esthetics can be abundant from the some dime degree esthetics of content.Should say phenomenology esthetics to be placed in from tradition esthetics arrive modern esthetics of transition pe riod, it of the meaning lie in since ability deep geography solution the modern art appear with modern in the society of all newly appreci ate beauty phenomenon, again closely contact tradition esthetics of objectivity and society.The phenomenology esthetics inherit title the Comte subjective theory esthetics, descend Qi to accept esthetics and occupy in the modern esthe-tics history importance of a seat.One of the phenomenology est hetics representatives, philosopher Du in France man sea Na to phen omenology esthetics theorie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made very big of contrib-ute.This thesis try analysis the Du man sea Na esthet ics theories of content and meaning, announce to public it in the p osition and the funct-ion in the whole phenomenology esthetics ories, and combine phenomenolo-gy esthetics and accept esthetics, existenti alism esthetics, language analysis esthetics 4 kind each other diffe rentiation and then close cont-act of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estheti cs theories of the Du man sea Na in the whole modern esthetics histor y of inherit with innovation of plac-e.The phenomenology esthetics of the Du man sea Na the core standpoint of the theories is that the subjective guest for appreciate beauty un ify, since affirmation appreciate beauty of corpus, again affirmatio n appreci-ate beauty self-discipline and objectivity of object, this ising after the Comte, beard to after fill Er again involve to apprec iate beauty hos-t and guest view's unity be after fill Erthis topic, this be the Du man sea Na esthetics theories of innovation of place. The phenomenology esthetics of the Du man sea Na theories of influenc e because of modern art of booming development but get actual of demo nstration, therefore, the school of thought end prison ground in the prison of the phenomenology esthetics and modern art combine together, at contemporary history and esthetics history of the art theories to p exertive importance of function.However, is still less in the domes tic currently to the research of the Du man sea Na thesis, and mostly from a certain narrow and small of angle as to it's do some kind of elaborate, so usually have unilateral.This text put forth effort a po int lie in from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history of whole come up ana lysis the Du man sea Na of esthetics theories, make connotation and m eaning of the esthetics theories of the Du man sea Na all present.Keyword: Dufrenne phenomenology Appreciate beauty object Sensitive faculty目录绪论 (1)第一章从审美主观论到审美本体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渊源 (4)第一节康德论审美快感与“二律背反”理论 (5)第二节胡塞尔意向性理论与审美感知 (9)第三节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与胡塞尔认识本体论 (14)第二章“感性世界”: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理论 (18)第一节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呈现 (19)第二节杜夫海纳论审美知觉的意向性 (22)第三节审美对象的“感性世界”及其生成 (27)第四节“感性世界”的主体间性结构及其美学意义 (32)第三章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拓展与超越 (36)第一节读者“接受视域”与审美经验的复杂性: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面对“接受”的挑战................................................................... .37 第二节语言的阻隔:分析美学的责难. (42)第三节现象学批评: 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理论与艺术批评实践 (45)结语 (49)参考文献 (50)后记 (53)绪论我国对于现象学理论的研究现在已形成了一种广泛的热潮,但是对于现象学美学理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同时美学理论中的审美对象、美感、艺术等范畴在历史、时代的变化之中,也需要得以丰富或者说需要得以重新认识。
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就在于有新鲜感
∙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就在于有新鲜感。
∙美感的直觉有以下四个特点:1.感觉的直接性2.感觉的突然性3.感觉的专注性4.感觉的透明性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是怎样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转化的(即作用):(1)完形作用,这种完形作用时之人在知觉的瞬间,就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2)选择作用,知觉本身不是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主动选择客观世界(3)意向作用,在审美活动中,选择是有一定的意向的(4)知觉和表象是从现实生活通向审美世界的桥梁想象与联想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
他是人们外在队形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在审美活动中,就的知觉与新的知觉表象,相互重叠组合,在即一种经由新的,类似或相关的对象的触发产生联想。
联想的范围非常广阔。
主要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
接近联想:主要质两件物象之间,在实践和空间上相当接近,人们习惯上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一感受到甲便自然联想到乙,并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
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瑞雪兆丰年”等都属于接近联想:“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相似联想:主要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是人们习惯上把他们联系起来,从而由此物联想到彼物。
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丽细如愁”对比联想:是只有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从而强化了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如:“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为什么我们会在审美活动中产生通感现象:(1)首先,我们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感官出发,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2)其次,未了更好地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用,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3)再次,美感有时还借助于调动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种感觉器官过渡或扩大到另一种器官最后,各种感觉器官的交互作用,常常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简述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
简述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审美体验是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快乐,它源于审美对象本身及其与人的生命状态的同构,因而显得十分自由和广阔。
这样一种心理过程,是不能用语言来说明的。
审美体验是一种直接、瞬间的生命体验,是对审美对象独特性的亲切感受,是创造性的精神生活与审美对象相互交融所产生的一种纯粹、活泼的、快感式的愉悦。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生命快感”,即在对象与自己生命共在一体的状态下产生的,由于生命活力的激发而呈现出来的那种兴奋状态。
这种愉快或者是轻微的、暂时的,或者是强烈的、深刻的,甚至是终身难忘的。
审美体验有三个基本特征:它首先是具有不确定性、自由性和生成性,审美体验是由审美主体生命自由奔放的个性特征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审美客体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审美观照活动的结果。
审美体验作为一种生命活动和创造活动,完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不是单一地在物质中展开的,而是表现为对审美客体和对象化的自然物的整体的体悟,或者称之为整体的艺术把握。
从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程度看,它又具有明确性和具体性,即主体在感知和判断时必须清晰地意识到客体的存在和价值,它既不允许模糊、不确定,更不允许随意、任意,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总是以审美客体作为思维的出发点。
审美体验是在无拘无束的自由联想和自由想象中进行的,它没有特定的目标、标准,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步骤,只要认为美就足够了。
在感知和判断时的自由联想和自由想象正是创造性的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它使人类的灵魂变成了思想的精灵。
审美体验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主体按照自己的情趣与愿望对美的内涵进行再创造。
因此,对审美体验的理解,必须与哲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联系起来,应当着眼于那些充满了丰富想象的诗的境界。
审美体验是不完全指向功利性目的的,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并不放弃获取功利的可能性,它给予了每个人都平等的机会,使人们能够选择和控制自己的审美情趣,这就使审美体验有别于生活中的其他的情感体验。
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论
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论杜夫海纳是20世纪初著名的审美理论家,他在《艺术与视觉体验》一书中提出了审美知觉论。
按照他的理论,美学体验是一种主动的,有个体参与的过程,艺术品是需要观众去发现、理解和欣赏的。
此外,杜夫海纳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整体性”的、动态的过程,审美过程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互相关联,缺失任何一个元素都会对整个体验产生影响。
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论对于今天的艺术研究可以说是颇有启发性的,因为他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仍然被广泛讨论并得到了应用。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通过5个例子来进一步探讨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论。
1. 情感体验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杜夫海纳认为,情感体验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主观感受与艺术品本身的客观属性相结合的结果。
这个观点可以通过一幅画来进一步理解。
参观者可以观看一幅名画,如果观众没经过足够的历练,可能只会感到画中人物颜色的好看,但是如果观众经过艺术教育,看到的不仅是人物颜色的好看,还会注意到画稿线条的流畅性、构图的谐调性等更加主观的情感因素。
此外,杜夫海纳强调了专业知识对于艺术作品获得更好的体验的重要性。
专业知识将使观察者有能力去突出展现而使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从而实现更深入的艺术体验。
2. 艺术品是由一系列元素组成的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品的整体体验由艺术品中的各种元素组合得来。
这些元素包括颜色、形状、质感、构图、线条、图案等等。
举例来说,在一个音乐作品或演唱会中,乐曲的旋律、和声、节奏、歌词都会对整个体验产生影响。
同样,在一部电影、剧本或小说中,情节、角色、语言、环境等等因素同样具有重要性。
因此,艺术品中的元素不应该单独考虑,而应该作为整体来看待。
3. 观察者是主动的参与者杜夫海纳认为,观众不仅仅是艺术品的观察者和评价者,更是创意和体验的活跃参与者。
在艺术体验过程中,观众需要表达自己的情感、过程和思考,并且经常会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
比如,有些作品需要观众在其中互动,观众可以自由地解读这些作品,为了理解这些作品,观众还可能观察作品,重新阅读作品,探究创作背后的故事,以此进一步的理解艺术品。
浅议杜夫海纳美学的“审美对象”
浅议杜夫海纳美学的“审美对象”作者:裴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从欣赏者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探讨建立在胡塞尔现象学基础上的杜夫海纳美学的审美对象这一概念的实质。
从而指出杜夫海纳美学的审美对象存在于想象与非想象之间的现象学特征。
关键词:胡塞尔、杜夫海纳、审美对象杜夫海纳美学始终是围绕着审美对象的形成展开的。
他孜孜以求的是审美对象如何形成、何以形成,其特殊之处何在?这里,我们就从一次单个的审美过程来解读他的审美对象论。
假设有一个作者面对一部作品,这时,他的知觉俘获了什么?杜夫海纳认为:一是作品的物的因素,如词汇的语音、绘画的颜色等;二是作品的意义,这些意义是由作者预设到作品中去的先验因子。
怎样使这些先验因子完满地呈现出来的便是欣赏者的审美的使命。
如此,审美对象的呈现:1、片刻不能离开对作品本身的感知、把握,因为审美对象的呈现是感觉的一次辉煌,是知觉的胜利。
一旦离开对象的物质接触,审美即刻中断。
2、片刻不能离开欣赏者天才的审美知觉。
审美对象离不开作品本身,因为它就在作品之中。
但审美对象又不能仅靠作品本身来呈现,因为意识一旦缺席,一切认识都无从谈起。
审美对象只能在审美知觉的真挚的观照之中方可完满展露它的神秘的身姿。
但是杜夫海纳美学审美对象的基本观点并不能清楚显示其美学思想关于审美对象的全部精髓。
因为我们肯定还远不清楚:作者是如何把先验因子预设到作品中去的,也不明白为什么欣赏者能够使这些先验因子呈现出来,从而使作品成为欣赏者的作品,使欣赏者成为作品的欣赏者。
就艺术作品而言,按照杜夫海纳的观点,作者和作品的关系同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没什么不同,要说不同也仅在于一个是表现,一个是呈现,而这里的表现和呈现其实是一回事。
以绘画为例,肖像画的作者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整个绘画过程中,作者的目光一刻也不能脱离对象的外观,环顾左右。
同时,作者的审美感知也一刻也不停地运动着,以期待在冥冥之中呈现出对象的“真我”。
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思想
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思想张法【摘要】杜夫海纳以现象学方法建立了完整的现代美学原理体系,这一体系由审美对象的生成论、艺术作品的结构论和审美经验的本体论三部分构成.借助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杜夫海纳给予美学基本问题以新的言说.【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05(021)004【总页数】6页(P87-92)【关键词】现象学;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审美经验【作者】张法【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2005 年 7 月廖,. 1外语学院学报 July , 2005第 21 卷第 4 期Joumalof Sichuan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Vol.21No.4===!==竺=!=!===========!!!!!竺兰!======!!!!竺====!!!!!!!!!!!!竺!!!!!!!!竺!!!!!!!!竺!!!!!竺!!!!!!!!!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思想张法(四川外语学院,重庆 400031)提要:杜夫海纳以现象学方法建立了完整的现代美学原理体系,这一体系由审美对象的生成论、艺术作品的结构论和审美经验的本体论三部分构成。
借助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杜夫海纳给予美学基本问题以新的言说。
关键词:现象学;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审美经验中图分类号:B83- 06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3831(2005)04 - 0087-06 The PhenomenologicalAestheticsof Mikel Dufrenne ZH4NGFaAbstract:Dufrennehas established 8completesystemof modemaesthetic theory whichis composedof the following three sections:thedevelopmentof the aestheticobjects,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Eutisticworks,andthe ontology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By the essentialintuitionalmeansof phenomenology,Dufrennehasendowedthe basic problemsof aesthetics with anewintemretation. Keywords:phenomenology;aesthetic objects;aestheticsense;aestheticexpenence一、现象学与杜夫海纳的体系结构杜夫海纳以《审美经验现象学》 (1953) 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他的成功受益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
杜夫海纳的审美形而上学
2012年第1期(总第209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Social Sciences )No.12012General Serial No.209杜夫海纳的审美形而上学李晓林(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收稿日期:2011-09-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象学美学史”(11BZX084)作者简介:李晓林,女,山东金乡人,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摘要:作为现象学美学发展的顶峰,杜夫海纳的美学经历了从现象学到存在论的转向。
这一转向体现在艺术的审美经验分析,即重建艺术与真理的关联;体现在自然的审美经验分析,即认为自然与人的统一并非源于审美的虚幻性,而是有其存在论的深层依据。
杜夫海纳上述思想不仅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而且对于哲学甚至伦理学都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杜夫海纳;审美形而上学;情感先验;现象学美学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1-0071-08关于美的本质,除了美感论和形式论的传统之外,西方美学史从柏拉图、普罗丁到黑格尔甚至叔本华一直是形而上学美学传统,即以最高的概念“理念”、“神”或“意志”来作为美的终极依据。
以现象学、存在论和解释学美学为代表的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反形而上学,即反主客二分、反本质和现象二分。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现代美学在力图终结思辨形而上学的同时,却沿袭了审美形而上学的道路,依然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的呼应。
本文以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审美形而上学的内涵及现象学美学对于当代美学研究的启示。
一、何谓审美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一词尽管众说纷纭,却有一个最基本的含义本体论,它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研究,即先于或高于物理对象的事物,或作为终极原因的科学。
康德区分了思辨的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反对传统形而上学,认为它以对存在者的探讨遗忘了存在,但海德格尔并非要终结形而上学,而是以存在论继承和改造了形而上学。
杜夫海纳审美知觉特质论
杜夫海纳审美知觉特质论
董惠芳
【期刊名称】《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1)003
【摘要】杜夫海纳认为,审美知觉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觉方式存在的。
这主要是通过与普通知觉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
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延续了现象学前辈克服主客二元对立的目标。
审美知觉与审美对象二者不可分离。
审美知觉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觉,具有鲜明的主客体统一性,从而有别于普通知觉。
【总页数】5页(P12-15,21)
【作者】董惠芳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杜夫海纳审美知觉中的理性因素试析 [J], 董惠芳
2.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论 [J], 陶谊
3.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知觉理论 [J], 李瑞春
4.杜夫海纳审美知觉论 [J], 戴茂堂
5.从历史的发展看杜夫海纳关于审美知觉的论述 [J], 陶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
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一、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我们知道,审美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了研究、了解的方便,我们在教材中把这一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心理准备阶段的“虚静”、感知阶段的“感物”、心意层面的“会心”和神志层面的“畅神”等等。
其中,“会心”和“畅神”比较难以理解,在这里着重谈谈审美体验的这两种精神状态。
我们用了“会心”这个平易的词语,就暗示了审美是发生在一切人生活中的现实体验,一点也不神秘。
我们常说,心领神会,会心一笑,心有灵犀一点通,说的就是对于所感觉到的东西心有所感,意有所动。
这种心意层面上的审美体验就是“会心”。
“会心”,是审美体验的第二层次或第二种境界。
不过,我们应明确指出,对自然现象的审美体验中的“会心”,是在一种比喻的意义上说的。
意思是说,主体精神与对象的感性形式的互相作用而引起的愉悦,像两个人在倾心对话一样。
心意层面的“会心”,标志着审美体验进入精神活动。
这可以更具体地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从对象方面说,它的形式和结构所体现的存在,传达了一种活跃的生命。
人们常说,山含笑,水含情,风在呜咽,云在流连……无非是说山水富有活力,显得生机勃勃。
在这些景象之中,人读懂了天地的“心”。
第二,从主体方面说,他的情感和想象运动把一切对象都变成了心灵跃动的符号。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外在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主体情感的运动模式形成了一种异质的同构,白鹤飞翔在晴空,诗人的情感也升华到碧霄之上。
主体与对象、我与物之间的界限完全消失了,精神在这种主体与对象的交融中获得了愉快。
“会心”,就是对事物生命的把握,又是主体情感的投射。
这个过程不是事物单方面对心灵的感动,也不是主体向事物的单向度移情,而是主体和对象的互相对答、同情与共鸣。
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说,“会心”是主体心灵对事物生命的深刻把握。
这里的心,不是逻辑的心,而是妙悟的心。
妙悟是通过直觉一下子就切中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就是被体验着的对象的“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夫海纳论审美体验的主要特征作者:蔡志刚来源:《学理论·上》2015年第02期摘要:杜夫海纳认为,审美体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处于审美体验中的审美主体是全身心投入以及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在审美体验中的协调和统一,这一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和融合性。
整体性的层面表现是融合性,它主要是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在审美体验中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关键词:审美体验;整体性;融合性中图分类号:B83-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100-02在杜夫海纳看来,审美体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处于审美体验中的审美主体是全身心投入以及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在审美体验中的协调和统一,这一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和融合性。
这里首先会涉及所谓审美对象的问题,这一问题是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中的头等重要问题,我们已有专文进行过论述,这里只从审美主体方面谈谈杜夫海纳眼中的审美体验及其整体性和融合性。
一、杜夫海纳审美体验的整体性特征我们先来看艺术创作活动作为审美体验的整体性特征。
在美学史上,人们大体上提出了三种艺术创作理论。
玛克斯·德索在其名著《美学与艺术理论》中把它们分别概括为灵感理论、强化理论和优良技巧判断理论:按照第一种理论,艺术家在一种隐秘的梦幻状态中进行创作;按照第二种理论,艺术家是那种具有高级本领的人,他有活跃的思想、较强的移情能力、更丰富的想象和一种“狂热的情绪”;第三种观点则认为艺术能力就存在于创作技巧之中——灵巧的手、绝对的音准等等,就存在于勤勉、耐心、审慎以及对于自己突然出现的意念采取批评态度的才能之中[1]173。
在这里,作者最具创造性的贡献就在于把这样相互平行的三种理论解释为“创作活动短暂发展的不同阶段”:先是灵感突然地降临在艺术家身上,使他被一种创作的情绪所浸染,但一切都处于模糊和不确定之中,甚至对于能否从这样的混乱和无序之中产生出什么有用的东西这一点也还是会有怀疑;接着是在理智、思想、想象等多种心理能力作用下的“艺术概念的形成”,即不确定的内容逐渐得到确定的时刻,这个过程可以有反复、中断,但成功的艺术创作终将走到下一步;这最后一步就是对象化,到目前为止一直在想象中徘徊的东西必须以工匠们一丝不苟的技艺去将它变为实际,否则一切都将归于虚无[1]173-182。
回顾如上所述的创作过程,艺术创作的整体特征就非常明显了。
首先,艺术创作虽然可以在理论分析的时候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但实际上是灵感、思想和技巧的协同合作才真正完成了它,是整个身心高度紧张和辛苦劳作的结果。
其次,灵感阶段的创作情绪之所以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那主要是因为所得印象的完整性。
艺术家的观察现实,主要不是为了某种实在目的而看,像物理学家和侦探那样,而是像我们爬山遇到危险的时候那样,无意中就在脑海之中留下了所有的印象。
艺术构思必须从一个总的轮廓开始,正如理论分析必须以清楚界定的每个概念开始一样。
事实上,正是留在艺术家脑海中的这个总体印象决定了“概念形成”和“对象化”阶段的材料选择,创作中所用的任何材料必须与其他材料密切联结以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才会评价说某一作品的某一部分显得突兀,而另一部分则显得不可更改。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同一个材料才会在不同的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杜夫海纳以巴赫用两种不同方式给同一旋律配和声为例指出的就是这一点。
所以,真正的艺术创作并不是将零碎的东西拼在一起,而是使当初完整地呈现在眼前的东西成为细节上可见的。
它将整体当作先于部分的东西。
它把一切都立刻创造出来。
实际上,画家在画布上画下第一笔的时候,第二笔已经接踵而来。
同样的整体性特征也表现在欣赏活动中的欣赏者身上。
合格的欣赏活动不是娱乐休闲,而是参与到自然或作品所表现的意义中去,使它得以显现和完成。
这样的欣赏活动对于欣赏者来说,是邀请、召唤、要求,我们必须全力以赴,调动我们的整个心灵(甚至包括身体)去观看、倾听、朗读才能不辱使命。
“感觉只有当意识的所有能力都在感觉中得到显示时才能在这经验中出现。
”[2]其实这一点在康德那里就有所暗示。
当康德说人的所有认识能力,主要是想象力和智性的自由、和谐的运用给人带来愉快的时候,这种完整性的要求已经被附带地说明了。
视审美经验的研究为美学主要任务的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通过很多实例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这一点。
在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的时候,他说道:“它(音乐,引者注)是对耳朵并通过耳朵,对全身提出的一个命题”[3]287。
他的意思是说,是耳朵在听,但同时也有一种思想在建构,不过这种思想几乎完全融入到了身体之中、耳朵之中,所以是耳朵“听”(判断)出了某个和声的不协调,某处有了中断或者转折。
在歌剧院观看演出的审美经验似乎更能说明问题。
为了“领略在造型、图画和几乎是舞蹈的一致配合下的这种音响的激扬,领略这种感性的最高峰”[3]36,我必须全身在场。
而且,我必须全神贯注于这辉煌感性的呈现而不能有任何的分神,必须把自己整个地投入到演出之中而毫无保留。
邻座观众头部的摇动,一个群众角色的笨拙举动,或者乐队指挥身体的摇摇摆摆,以及剧院座位的巧妙安排、介绍演出的节目单、将观众引到座位上去的领座员的奇特发型等等一切与演出无关的东西都必须在我眼前“消失”,一句话,所有为感知审美对象所做的准备活动都必须停止,我只是听和看,而意义也就在这听和看中被获得了。
二、杜夫海纳审美体验的融合性特征整体性的层面表现是融合性,它主要是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在审美体验中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在审美的高峰体验中,审美主体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完全交付出去而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创作者的身心完全被创作的激情所占据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甚至竟会感到身不由己;在欣赏者的欣赏活动中,“感性使我心醉神迷,我完全沉浸在感性之中:我变成了双簧管的尖细悦耳的音调、小提琴的纯旋律线和铜乐器的声响;我变成了哥特式尖顶的气势或绘画的协调色彩;我变成了词语及其持有的面貌,变成了当我念词语时词语留在我口中的那种滋味;我好像精神发生错乱,因为感性在我心中回荡,而我不可能是别的,只是感性表现的地方和它的势力的反响。
”[3]263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所以能够协调首先是因为二者共有的感性要素。
感性是二者的共同行为,也是二者在审美体验中相互融合从而实现一种独特“交流”的关节点,因为审美对象只向知觉呈现自己,而呈现于感官的也只是审美对象那不可阻挡的辉煌感性而已。
这是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反复讲到过的一个要点。
实际上,虽然作者在展开自己的理论分析的时候一直都把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分为两极,但二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却始终是贯穿整个著作的中心课题,正如作者在论文答辩的时候自己讲过的那样:“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思想是主导线索”[3]616。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所以能够协调还在于使二者得以可能的“先验”方面。
在《审美经验现象学》最后的结论部分,杜夫海纳从现象学立场转到了先验哲学立场,从审美经验的纯粹现象学描述转到了审美经验的批判性考察,一句话,从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转向了康德。
他跟随康德,在“一个对象被给予、被思维的条件”的意义上使用“先验”这个概念。
他认为,审美经验运用的是真正的情感先验,这种先验与康德的感性先验和理性先验所起作用类似,是“一个世界能被感受的条件”[3]477。
他进一步区分了作为宇宙论现象的情感先验和作为存在现象的情感先验,认为前者存在于审美对象之中,使之自成一个具有表现性的独特世界,后者存在于审美主体之中,使主体通过已经拥有的某些情感范畴,如“悲剧性”、“崇高”、“哀婉”、“秀丽”等等,能够顺利地领会和把握这个被表现世界的先天结构,即它的构成性的气氛或者是情感特质。
当然,我们对自己身上所有的这些情感范畴的认识也许是模糊的和无意识的,但一旦在审美对象之审美感性的强大冲击力面前苏醒过来,就会显出它那非常确定的一面。
不仅如此,情感先验的这两个方面还是彼此协调相互配合的,否则我们就不会有我们实际上已经拥有的审美经验。
而这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就在先验的层面上实现了高度的和谐。
不仅如此,问题还有更为深入的一个层面。
也就是说,在协调之外还有统一。
情感先验之区分为“宇宙论的”和“存在的”两个方面的做法本身就暗示着它们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统一。
这个一切本体论的最终项就是“存在”,“先验为主体和客体所共有,只是因为先验奠定主体和客体的基础,因为它在本质上属于存在”[3]501。
“存在在这里就是意义本身,或者如我们所提出的,就是这样一种先验:它先于自己的存在的规定性和宇宙论的规定性,它仿佛同时建立主体和客体、人和世界。
”[2]589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正是这种从先验方面向本体论方向的转移完成了“审美经验批判”,并证实了审美对象的真实性以及审美经验在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地位:艺术可以是真实的,可以表现现实,“因为现实和艺术都从属于存在”[3],它们无非是无所不包的存在的两个侧面而已。
这是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和融合性的本体基础。
参考文献:[1]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M].兰金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米盖尔·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Duff Hainer on aesthetic experienceCAI Zhigang(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1,China)Abstract: Duff Heiner think that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that the aesthetic subject in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devoted and coordination and unity in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aesthetic subject and aesthetic object. This feature can be simply summarized as the integrity and fus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level is the fusion, It mainly refers to the coordination and unity in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between the aesthetic subject and aesthetic object.Key words: aesthetic experience;integrity;fusion收稿日期:2014-12-08作者简介:蔡志刚(1973-),男,湖北罗田人,副教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