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一、二单元提纲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起源: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2、地域差异:黄河、长江流域-------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3、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4、家畜饲养:“六畜”、农畜并存发展二、生产工具的变革:1、远古和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2、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3、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4、唐代:曲辕犁5、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三、水利设施的完善:1、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2、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四、生产方式的变化1、千耦其耘:(1)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2)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2、自耕农经济:(1)原因:私有土地出现,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2)产生:春秋时期(3)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己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五、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井田制1、形成:商周时期2、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3、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4、瓦解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5、表现:大量公田抛荒,部分“私田”逐渐私有二、土地私有制1、确立时间:战国时期2、标志: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来源)自耕农土地私有制4、演变:(1)宋初:不抑兼并(2)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5、土地兼并不能抑制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6、均田制:(1)内容:国家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2)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三、租佃制1、确立及演变:(1)战国:产生(2) 汉代:较普遍(3)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4)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2、趋势:(1)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2)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四大经济区1、司马迁的划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2、特色:(1)山东、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传统的农业区,宋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

最新修订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知识框架

最新修订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知识框架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岳麓版-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最新修订全册知识框架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起源:约一万年前,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地域分布:黄河、长江流域,形成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农业的起源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农作物:培植粟、水稻,逐渐出现“五谷”家畜饲养:“六畜”、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并存发展工具材料:石、木、骨器青铜器铁器商周以前:主要使用木耒和骨耜生产工具的变革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耕作工具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唐代:曲辕犁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精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耕水利工程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细水利设施的完善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作水利知识:《河防一览》明代潘季训编著的水利专著农业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千耦其耘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产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模生产方式的变化原因私有土地出现式产生:春秋时期的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形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成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模式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精耕细作日臻完善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存在,生产力落后的表现形成:商周时期阡陌纵横,成“井”字型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井田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有使用权,无占有权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中瓦解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国大量公田抛荒古表现部分“私田”逐渐私有代时间:战国时期的“公田”、“私田”逐渐转化为私有土地土私有制确立原因齐国、鲁国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地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制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度土地私有制多种形式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来源)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产生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是必然现象汉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土地兼并发展趋势宋初:不抑兼并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国家对策:均田制、限田制、屯田制原因:土地兼并导致土地的集中,并产生大量失地农民战国:产生租佃关系发展汉代:较普遍日益普遍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趋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三)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汉代经济分布: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司马迁划分)山东、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形成原因江南: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区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域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山东、山西:传统的农业区经区域经济特点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济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和山东、山西:宋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重区域经济地位江南: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心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有限、游牧业为主全国经济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原因:主要是战乱方向:周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永嘉东渡)南中原人口的南迁过程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后移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给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影响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高中历史岳麓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岳麓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复习提纲(经典)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1)产生的时间:出现于春秋时期(2)产生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显著进步:①铁制农具的出现和使用②牛耕的出现和推广(3)小农经济的特点:①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即男耕女织。

②自给自足。

(4)评价:①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因此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小农经济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1)时间:实行于商周时期(2)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崩溃的时间:春秋时期(4)崩溃的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②各诸侯国先后变法,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土地私有制:(1)时间: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完全确立,在中国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

(2)确立的标志: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进行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给与全面肯定。

(3)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来源:土地兼并(4)土地兼并在封建社会不能彻底根除的主要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依据:司马迁依据汉代_经济分布的特点_,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表现:(1)山东、山西地区:①分布:_以河南崤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

②特点:_经济势力强,长期处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③原因:__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政治中心的影响,人口稠密。

提示:①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

②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

③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江南地区:①分布: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②特点:人口稀少,生产技术的落后,经济实力与黄河流域相差较大。

③原因:江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笔记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笔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笔记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条件(1)生产工具改进(铁犁牛耕)(2)技术进步(3)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一、农业的起源1、产生: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区域: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格局:北粟南稻)3、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地域差别。

(五谷、六畜)二、从耒耜到曲辕犁(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一)过程1、原始社会:石斧、石铲、耒耜等。

2、商周时期:青铜制品(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耒耜(主要工具)3、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春秋后期)(铁犁用于牛耕为战国中后期,犁壁为西汉中期)4、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翻车、筒车(二)特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2、西汉:漕渠、白渠、坎儿井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商周时期:千耦其耘3、春秋时期:小农经济(1)原因: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点:①拥有部分土地②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③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评价:①优点: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弊端: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分散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落后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脆弱性)。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doc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doc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重要问题: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一是由采集产生了原始农业;二是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三是以种植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

)二、从耒耦到曲辕犁(一)耕作工具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耦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耕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竝(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的三个优点:①曲辕和犁槃的出现,淘汰了犁衡,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②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③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致,利于水山使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春秋战国之后)(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春秋战国之后)二、耕作工具和水利建设(1)古代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原始社会末期——商周时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清朝)三、农业生产方式(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集体耕作(2)春秋战国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出现。

出现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3)小农经济特点(丛书第2页)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缴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面对天灾人祸的脆弱性(注意:小农经济因为自给自足所以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以绝不能说小农经济具有先进性或完善性)(4)评价积极性:①农民生活稳定,勉强自给自足,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有利于推动农业技术改革,精耕细作,促进封建经济繁荣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局限性:①生产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②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它容易因天灾或封建剥削破产。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一、土地所有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以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不允许私自买卖)公田私田区别:①公田实际上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②公田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产品缴纳给贵族,私田收获归己。

(3)春秋战国——清朝末年土地私有制确立过程:①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公田大量抛荒,私田逐渐被私人②随着土地私有日益普遍,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③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给予土地私有全面肯定。

历史必修二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岳麓版,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复习考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纲课标解读: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1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2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3(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春秋战国之后)5(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春秋战国之后)6二、耕作工具和水利建设7(1)古代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原始社会末期——商周时8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清朝)9(2)三、农业生产方式10(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集体耕作1112(2)春秋战国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出现。

出现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13(3)小农经济特点(丛书第2页)14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1516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17③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缴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面对天灾人祸的脆弱性1819(注意:小农经济因为自给自足所以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20所以绝不能说小农经济具有先进性或完善性)21(4)评价22积极性:①农民生活稳定,勉强自给自足,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3②有利于推动农业技术改革,精耕细作,促进封建经济繁荣24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25局限性:①生产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26济的发展,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②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它容易因天灾或封建剥削破产。

272829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30一、土地所有制度31(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32(2)商周时期以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不允许私自买卖)3334公田私田区别:①公田实际上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536②公田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产品缴纳给贵族,私田收获归己。

37(3)春秋战国——清朝末年土地私有制确立过程:①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公田大量抛荒,私田逐渐被私人3839②随着土地私有日益普遍,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40土地的私有权,41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42③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给予土地私有全面43肯定。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原始农业的格局是南稻北粟。

2、我国古代家畜饲养业通常说的六畜是:猪、马、牛、羊、鸡、狗。

3、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时期掌握了冶铁技术,战国时铁农具推广,生产力提高,大约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力用于牛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江东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古代灌溉工具:东汉时期,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唐代的筒车。

古代修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其中的代表。

4、自耕农出现于春秋,小农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

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产业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2)耕作方式:精耕细作(3)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6、商周时期井田制出现,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战国时期废除,我国古代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废除在2006年。

7、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封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土地兼并,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在中国古代,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直接提供者。

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8、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9、古代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两晋之际、唐安史之乱以后、两宋之际,南迁原因:战乱,南迁影响:(1)促进南北文化融合(2)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0、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政治重心南移,统治者重视(3)江南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的巨大潜力经济重心南移过程:(1)孙吴、东晋、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2)中唐以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3)南宋时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影响:(1)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2)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11、我国的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北宋时,用煤冶铁相当普遍。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考答题的点已标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考答题的点已标出)..

(打★的可能有大题)单元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主要耕作方式进步;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2.早期农作物:北方(黄河流域):粟;南方(长江流域)稻3.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方式的进步①原始社会:石、木、骨器;“刀耕火种”②商周: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大规模简单协作③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个体的精耕细作,形成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④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⑤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⑥灌溉工具:有翻车(三国、人力)、筒车(唐、水力)等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郑国渠4、土地制度:商周时期:井田制。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春秋时期:(1)井田制崩溃:公田抛荒,私田私有(2)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3)商鞅变法: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全面肯定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丝织业: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素纱禅衣图片)②宋元:棉花迅速传播,黄道婆改进技术③明代:松江成为棉织中心,棉布成为主要衣料2、冶金业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南北朝:灌钢法④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北宋用煤冶铁非常普遍,我国是最早用煤的国家;南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起源的特点⑴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⑵多元交汇:最早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呈现地域差别,北方以粟卖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二、中国古代农工业经济的基本特点㈠产业构成特点: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六畜十二生肖㈡农业生产模式的特点:精耕细作1、原因:必要性:人多地少,自耕农经济的存在可能性: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完善2、表现:(1)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原始社会:木、石、骨、蚌等为材料的打磨工具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工具,但仍以木、石、骨、蚌为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普及,推动牛耕在战国开始出现西汉时期:铁犁牛耕推广,到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牛耕技术广泛推广,称作二牛一人犁耕法,这是农用动力的革命。

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灌溉工具翻车(靠人力)唐朝: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这时还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水力),是农业动力的又一次突破归纳总结:农业工具的演变特点材料方面:又最初的木、石、骨、蚌到青铜、铁制的金属农具制造工艺方面:由打磨到冶炼动力方面:由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2)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勺陂(淮河)、都江堰(岷江)、郑国渠(黄河)西汉时期:漕渠(黄河)、白渠(黄河)、坎儿井(西域)东汉时期: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㈢农业经营(组织)方式的特点:男耕女织⑴演变过程: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的简单协作)原因:生产力水平很低春秋战国: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耕⑵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⑶特征: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分散性)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封闭性、保守性)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落后性)④由于规模小、分散经营、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⑷评价:A积极①在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部分土地,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稳定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国家政权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④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鸦片战后随着外来商品的涌入,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消极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安土重迁”,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②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因素之一(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农民经常破产)③小农经济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长期延缓的重要原因三、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生产力方面: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关系方面:由大规模的简单协作的集体耕作到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四、对现代农业的启示大力兴修水利;减少农民的赋税压力,取消农业税;减负增收;提高耕作技术;控制人口的增长;种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加强城乡联系,减少发展差距;发展科技,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要有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机制,加强对自然的利用;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1、含义2、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公田和私田二、封建社会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私有土地的出现)(1)井田制的崩溃,表现:①大量“公田”被荒废②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2)春秋税制改革,加速井田制的瓦解,实质是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化(3)战国商鞅变法,意义①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使得土地私有制有了全面的肯定②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2、土地私有制的重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土地私有、自耕农私有土地3、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土地兼并(最主要)和土地买卖(1土地兼并危害:①(对农民)失去土地,遭到剥削,经济状态恶化,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对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财政状况恶化,被迫改革,缓解矛盾(2)封建政府的解决措施:均田、限田(屯田)。

均田:土地国有结果: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兼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4)宋代以来土地兼并使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光斩天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三、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经营方式的变化1、自耕农土地私有制:继续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自耕农经营方式2、地主土地私有制:大地主田庄式经营和中小地主租佃式经营(1)租佃式经营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2)发展历程: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式经营进一步发展(3)原因:①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加剧②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繁荣,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③人口数量增加,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④农民斗争(抗租、减租)取得永久租佃土地⑤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影响:①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取得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力,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稳定发展,推动农产品商品化,商品经济发展并孕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业1、冶铜业⑴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⑵商周时代:铸造技术最成熟发达2、冶铁和冶钢业(铁器时代)⑴冶铁冶钢技术:春秋时期发明冶铁和冶钢技术(作用: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⑵冶铁燃料:①煤冶铁:从汉代开始到北宋时期相当普遍②焦炭冶铁:从南宋开始使用,到明朝流行(中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二、纺织业(三大古代手工行业领先于世界,其中丝织业和制瓷业对西方影响最大)1、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已开始养蚕缫丝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远销欧亚,已有“丝国”美誉唐代:出现缂丝技术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棉纺织技术宋末元初: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开始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元代:黄道婆革新革新内地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使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原因:①物美价廉,可以御寒②棉纺织技术成熟③植棉区扩大,原料充足④统治重视鼓励支持三、烧陶制瓷业(瓷器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发明)东汉晚期:青瓷南北朝:白瓷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唐代瓷窑遍布南北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器元代:进入彩瓷时期明清: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四、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经营方式产品特点发展情况作用官营手工业①官府统一管理,工匠职业世袭,强制服役,超经济剥削②宋代后,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产品、原料由官府制定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供官府贵族消费,不是商品明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优:①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②有利于手工业技艺提高;弊①引起工匠不满②缺乏竞争,不与市场联系,不利于新经济因素成长私营手工业唐宋代以前家庭小作坊;明中后期,手工工场,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从事商品生产,唐宋以来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促进手工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家庭手工业个体农户副业产品多供自己消费,缴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五、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多2、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不断增加3、历史悠久,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体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4、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中心分布地区也相应发生变化5、官营、家庭、私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6、随着手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经营方式也在不断变化7、尽管中国古代手工业很发达,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六、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原因①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②农业发展为手工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③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④经验积累和古代科技创新发展⑤商品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⑥环境的相对稳定,相对统一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商业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商朝:出现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西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私商出现,并逐步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都会出现大的都会隋唐时期:①交通: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联系,同时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兴盛②商业贸易:出现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来往频繁宋元:古代商业步入高峰期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集市和夜市兴盛元代纸币在更大范围内流通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①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③农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④形成许多区域性大商帮⑤商业市镇兴起⑥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二、城市的繁荣1、发展历程从周秦到唐代⑴县治以上的城市才可设市,官府统一管理⑵有明显的坊市限制和时间空间限制[3]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不显著从宋代到明清⑴县治以下的地方也可设市(草市、互市)⑵坊市界限被打破,时空限制打破,出现晓市、夜市、草市等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城市2、中国古代的三种城市类型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兴起一座座城市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交通要地,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商业市镇。

三、重农抑商——古代社会重要的经济政策1、原因⑴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⑵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战国时强调耕战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⑶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2、表现⑴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首次提出“重农抑商”⑵汉代:打压⑶中唐以来:有所松动⑷明清时期:强化3、评价⑴前期:积极作用为主在封建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起到了稳定小农经济,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稳定,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⑵后期:消极作用为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活跃,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依然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违背了经济规律,越来越压制、束缚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四、归纳古代商业特点①起源早,历史悠久②货币流通领域发达③城市商业经济发达④贸易发达⑤市场形式多样⑥交通发达⑦商人群体活跃⑧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始终未占主导五、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推动商品经济的繁荣2、国家统一,社会稳定3、统治者对商业的政策4、社会需求的扩大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近代前夜的发展㈠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1、表现⑴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传统科技巨著《天工开物》涉及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⑵农业方面:①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②玉米和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③广泛植棉,使人们的衣料发生变化,④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使原来的“一条鞭法”演变成“摊丁入亩”⑶手工业方面明清时期,私用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⑷商业方面:(见第5课)2、影响:综合国力强盛,领先世界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原因条件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思考:条件(从原料、市场、劳动力、商业资本、科技巨著等方面考虑)2、本质特征:是为增值利润满足生产需要进行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手工工场3、比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与传统手工业劳动方式的区别资本主义萌芽传统官办家庭生产目的为增值利润,满足生产需要进行的商品生产只供官府、贵族消费自给自足生产组织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高分工细致,规模大不计成本,效率低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劳动关系自由雇佣关系隶属关系4、表现:见课本28页二、近代前夜的迟滞㈠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经济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占主导地位,不利于新经济因素成长2、官府沉重剥削,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变革(表现: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争购、苛税盘剥、压制打击)政治:腐朽的君主专制统治加强思想文化:八股取士、文字狱,以儒家思想为主,实行文化专制对外:对外闭关锁国政策(海禁)⑴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直接原因:防范东部沿海人民聚集力量反清防范西方列强侵略,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③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固步自封⑵影响:脱离世界大势,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㈡近代前夜的危机后果:中西力量对比迅速发生逆转,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落后挨打,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一、历史背景1、经济根源:15世纪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2、社会需求:《马可·波罗游记》对亚洲黄金、香料的描述,欧洲社会产生“黄金热”3、政治因素:欧洲各国君主为强化王权,积极扩张4、宗教原因:基督教会向海外传播基督教的企图,成为精神动力5、客观条件:⑴西欧生产力的发展⑵地理知识的进步⑶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⑷指南针传入及被广泛应用于航海6、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引发商业危机7、思想: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的推动葡萄牙和西班牙为走在前列?1、地理位置:两国地处大西洋沿岸2、国家实力:两国中央集权巩固、政府支持,有能力组织航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