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也有失误和挫折。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

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

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

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1、思想基础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结果是: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时间:1978年12月
3、★主要内容有: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
(3)经济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4、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召开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始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
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新中国建立后政治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党政企不分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

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

3、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

四、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
(1)★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联产到劳;创办乡镇企业;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3)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到1987年,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①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
③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①管理体制上: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
体制。

②所有制上: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上: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④产权制度改革:1992年,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4)★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
体达到小康水平。

3、★基本特点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
(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点)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线)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面)。

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4)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三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
3、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

二、★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

2、经济稳定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