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知识讲解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知识讲解

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一、春秋(一)孔子(儒)--创立1.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3.影响: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成为时代主流(二)老子(道)《道德经》1.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精华)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2.影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为其提供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危,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统治者没有绝对权威(二)孟子和荀子(儒)===发展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②影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教育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先,礼法并施②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墨)1.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2.影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②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四)道家1、庄子①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韩非子》1.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③变法革新2.影响:①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六)兵家《孙子兵法》(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

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解读】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人教版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而教育能够使人理解自己已有的美德。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薄伽丘,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但丁,长诗《神曲》;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

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主要思想: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能够得救;②每个*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影响: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

法国:()伏尔泰——君主立宪、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相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峰,之后,又传播到其他国家。

德意志:康德——强调人的重要性、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人要自律。

启蒙思想的进步意义:①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②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③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二】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促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春秋时期,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作出“楚辞”体,又称“骚体”。

他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称为“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单元。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记录和反思。

历史必修三作为高中历史的必修课程之一,重点讲述了近代史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历史必修三教材(人教版)的知识点总结。

一、世界形势和近代化进程
1.世界工业革命的影响;
2.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
3.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4.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5.殖民体系的建立和殖民地的反抗。

二、中国近代的启蒙运动
1.洋务运动的影响;
2.戊戌变法的失败;
3.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改良思想;
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晚清的政治改革和农民起义
1.光绪改革的失败;
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3.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过程;
4.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大革命时期
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
2.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3.共产党人在国共合作中的作用;
4.北伐战争的胜利和蒋介石的篡权。

五、第二次国共内战和新中国的建立
1.蒋介石的对共产党的围剿;
2.长征和抗日战争中的红军;
3.日本战败和中国的民主进程;
4.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以上是历史必修三教材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作用。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的社会和政治形势,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动。

作为一代年轻人,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历史,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一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概念2、▲原因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②经济: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私人讲学)出现3、代表人/性质影响最大儒、道、墨、法→儒、墨、法,重政治道德→道家重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归宿)→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性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春秋(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有优秀学生七十二贤,被后人尊称为至圣①思想观: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爱人、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克己复礼”②政治观:以德治民→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任意刑杀注重政治与人事,✔“敬鬼神而远之”→反映中国文化重人性③教育观:a.首创私人讲学b.主张“有教无类”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性相近(人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e.整理《诗、书、礼、易、春秋》言行载于《论语》2、★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前372-前289)亚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①提倡“仁政”学说②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性本善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前313-前238)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①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是中国最早的唯物主义思想、“天行有常”②“仁政”“王道”(秩序化、有序化),礼法并重✔董仲舒继承和发展荀子思想③“君舟民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④人之性恶(人性本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老子:春秋哲学观:①世界万物本源是“道”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无、难易、贵贱、祸福相互依存、不断转化)政治主张:①“无为而治”②“小国寡民”社会★庄子:战国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近代史》一、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末期,中国国力渐衰,然而,随着大英帝国、法兰西和俄罗斯不断扩张,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失败的鸦片战争(1839-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之一。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此外,中国的“百日维新”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另一重要标志。

光绪皇帝垂帘听政,洪七公担纲负责执行政改大计,官办新学、自强、新币、驻洋员、置商部、置农工部,大力主张学习洋务之道,同时推动变法,短短的三个月时间维新派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得维新运动成为了中国近代民主改革的先河。

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1、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中最重要的一次政治变革。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也宣告了封建王朝的灭亡。

辛亥革命的胜利,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创造了前提条件。

2、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四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所领导的,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主义运动,宣布废止对日本的一切协约,对各国的无赔偿资派华运动,被国际间称为中国青年爱国精神的首次表现,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活动之一。

五四运动不仅激发了中国青少年群体的爱国激情,也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初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初步探索是指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各项探索和重大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中度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为了摆脱外国压迫和建设一个独立的、积极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知识点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⑴“仁政”学说;⑵君轻民贵。

荀子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⑵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齐物”、“逍遥”。

法家韩非⑴“法”、“术”、“势”结合;⑵加强君主集权;⑶主张变法。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3、相关人物创立者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王阳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大全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课1“百家争鸣”出现历史背景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②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③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④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2.“百家争鸣" 的历史影响中国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孔子的主要思想核心思想:“仁”和“礼”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敬而远之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事求是、温故知新坚持不懈、学思结合、当仁不让4孔子的教育成就创办私学,扩大教育范围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诗》《书》《礼》《易》《乐》《春秋》)5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创新改造,汉朝至清朝一直是正统思想;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深渊远影响;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6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⑴、主要思想①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a、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b、影响: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重民)-施行仁政的途径③、伦理观:性善论。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④、人的修养:倡导“养浩然之气"。

义利观:提倡:“重义轻利"。

7如何看待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8荀子-丰富完善孔子思想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礼法并施。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 “性恶论”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9荀子的思想: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吸收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部分)10孟子和荀子的贡献:儒家体系的形成,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11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12老子的思想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治大国如烹小鱼;无为无不为、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辩证法思想 13老子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1、《孙子兵法》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一)汉初的黄老之学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主要内容: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4、新儒学的影响: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1)内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2)历史地位: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2、陆王心学(1)内容:陆九渊:①“心即理也”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王阳明:③“致良知”④知行合一(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一)异端思想家李贽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一)天文学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二)数学: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③东汉:《九章算术》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三)四大农书: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四)医学: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五)四大发明: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2、印刷术: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3、火药: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

火炮、火箭、突火枪等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4、指南针:①战国:司南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欧洲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文艺一、书法艺术1 汉字起源和演变: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2 书法艺术发展1、秦汉小篆、隶书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兰亭序》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二、绘画艺术1、起源:新石器时代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6、明清:八大山人木刻版画、年画等三、文学(一)诗歌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3、汉赋:司马相如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关汉卿《窦娥冤》(四)小说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2、宋代:话本3、明清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五)戏曲1、原始-汉唐:傩舞2、两宋:南戏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4、清代:京剧必修三复习提纲(2)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一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单元主题: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5、实践:洋务运动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四、维新思想1、出现背景: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4、与顽固派论战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5、实践:戊戌变法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五、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1、背景: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②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③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新文化运动概况:①标志:1915.9 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③思想阵地:《新青年》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影响: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