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而设计的一节课教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 分析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课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主体部分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不同阶段和代表性人物,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分组讨论各个思想流派的特点和观点,并汇报讨论结果。
2.分析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各个思想流派的影响力和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等。
–分组讨论各自观点,并向全班汇报。
3.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分析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影响,如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状况和价值。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前景,并汇报讨论结果。
第三步:课堂练习•提供一些与课题相关的案例或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四步:课堂总结•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培养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小结,总结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思想及其影响以上为本节课教案的详细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⑴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⑵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从孔子引入。
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
“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教案.doc
【时空坐标】【线索引领】线索1: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具体历程是: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线索2:古代中国科技: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线索3:古代中国文学: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线索4:古代中国书画戏曲艺术: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中国的国粹。
第2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早期儒学的形成(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间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①主张“兼爱”、“非攻”。
②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③主张“尚贤”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
[误区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考点清单】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知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教育网--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type=#_x0000_t75>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知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知识: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知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
(一)背景。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26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与学案【专题点睛】本专题主要讲授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在古代兴起、确立和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理学产生和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等史实。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通过探讨传统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增强对祖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标考点1】知道诸子百家主要主张及代表人物,重点掌握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解析考点1】1.简述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及在政治、教育方面的思想观点。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他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
孔子主张遵循“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
在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主张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在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学与思相结合起来。
2.简述孟子的思想主张及历史地位.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他还认为天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顺从人民的意愿就是敬天。
主张人性本善说。
提出先义后利,重义轻利思想。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
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
(完整word版)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考点清单)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知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2。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重点知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知识: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4。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知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二)诸子百家1。
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
主要流派和代表:(1)道家:老子、庄子;(2)儒家:孔子、孟子、荀子;(3)墨家:墨子;(4)法家:商鞅、韩非子.(三)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3)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各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3)以儒家思想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一、百家争鸣:知识点1、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一)儒家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春秋时期(与老子同时代)鲁国人。
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后人称之为“至圣”。
)(1)政治上:①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倡导“礼”,主张贵贱有序、克已复礼。
③政治上主张“德治”。
(体现了一种民本的思想)(2)教育上: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自然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注重政治与人事。
(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4)人性论:性相近。
2、孟子(战国中期、“亚圣”)(1)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能够: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3.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演变过程及影响。
2.2 教学难点•对思想的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3.1 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2.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4.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5.Legalism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6.各思想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过程。
3.2 学时安排学时内容2学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4学时学习儒家思想3学时学习道家思想3学时学习墨家思想3学时学习Legalism思想5学时思想之间的影响和演变过程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教师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主探讨各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报告展示:让学生进行小组报告,分享他们的发现和理解;4.视频欣赏:播放相关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思想的演变过程;5.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完成小组任务、提出问题等;2.书面作业:撰写学习心得、案例分析;3.课堂测试:主要考察对思想的理解和评价能力;4.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六、教学资源1.课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导论》;2.视频资源:相关思想的讲解和演变过程。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谈谈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印象。
7.2 知识讲授(30分钟)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价值观以及儒家、道家、墨家、Legalism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导言】: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本章主要探索了儒家思想的演变,并对导致这种演变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面对社会的大变革,不同的阶级的代表人物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西汉武帝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要求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思想家董仲舒适应这一需要,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汉武帝办太学、兴儒学、用儒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唐朝关秀的《五经正义》,成为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
宋朝时,经过程程颢、程颐的改造,儒学发展为理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明朝的王阳明更是把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末以后,儒学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展开了批判,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情景导入:同学们,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亲朋好友在聚会的时候,往往喜欢喝“三孔”啤酒。
那“三孔”指哪什么呢?(课件显示“三孔”啤酒商标)大家看看上面几幅图片,你自然就会想起你曾去过的,这就是我国著名旅游景点—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
“三孔”之所以著名,源于孔子及其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本课向你讲述的,正是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曲折历程……研习教材重难点研习点1 “百家争鸣”的局面【知识·梳理】1、概念含义⑴“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⑵“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2、社会原因⑴ 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
⑵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⑶ 阶级关系上,原来低层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
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教案必修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难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什么?概述其历史地位、演变过程,列举为其演变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学法指导1.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的演变应是重中之重。
2.要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观点来复习本单元。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出现到后来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产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充分说明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同时证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3.在学习方法上要注意三个结合:一是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二是结合某一阶段的时代特征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三是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教学过程【知识点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孔子(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2)思想: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A.“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
B.“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等级名分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
C.“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
D.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教案
2018-2019年平定县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模拟期末测试无答案一、想一想,填一填(填空题)1. 猜字谜。
①山上有山山连山。
________ ②有一大口吃小口。
________③人旁有人人碰人。
________ ④月边有月月并肩。
________ 2. 生字组词。
也( )( ) 走( )( ) 听( )( ) 点( )( ) 3. 花儿开了,真(____)啊! 4. 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
亻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扌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5. 我能把它们对号入座(选择正确的音节填写在括号里)。
曲(q ǔ q ū) 和(huo h é) 好(h ǎo h ǎo )这首歌曲 ( )真好听。
山间小路弯弯曲曲( )。
春天的天气很暖和( )。
我( )小明是好朋友。
小明是个好( )孩子。
小金鱼对外面的世界很好( )奇。
6. 根据图片选择适合词语。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黄牛 花猫 鸭子 7. 我会填量词只 头 条 朵 双 个一( )人 一( )牛 一( )河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鸟一()云8.给下列字各组两个词语。
走________ ________ 过________ ________说________ ________ 跟________ ________沙________ ________ 点________ ________9.读(dú)句(jù)子(zi),给(gěi)加(jiā)点(diǎn)的(de)字(zì)选(xuǎn)择(zé)正(zhèng)确(què)的(de)读(dú)音(yī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考点清单)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知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知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知识: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知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 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二)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1)道家:老子、庄子;(2)儒家:孔子、孟子、荀子;(3)墨家: 墨子;(4)法家:商鞅、韩非子。
(三)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古代中国的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侧;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儒学勃兴1.孔子创立儒学(1)政治思想:①“仁”为核心;②“德政”,即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③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孟子(1)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1)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观点;(3)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5.道家、法家和墨家①老子创立道家学派a.唯心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b.政治思想:无为而治;c.朴素辩证思想:万物、社会是运动的,关系是相对的。
②庄子对道家学派的发展a主张:认为世界万物是相对的。
b.影响: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韩非子对法家思想的贡献a贡献:以法治国,法、权、势相结合;b作用:利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c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④墨子的主张和影响a主张:第一,“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第二,“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第三,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第四,治国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b影响: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 •背景(1)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2)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为董仲舒阐发儒学思想提供了良机。
2•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3•主要思想主张(1)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⑵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董仲舒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4•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1)“春秋大一统”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社会秩序起着积极作用。
但是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应批判。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应批判。
(4)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在当时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也有积极影响。
(5)“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提倡孝道,对中华美德的发扬广大起了积极作用,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也具有深刻的启示,但是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二)汉武帝措施1•措施:⑴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2)儒家垄断教育;(3)兴办太学,各郡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挑战;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
4.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一一“理学”。
(二)程朱理学:1.二程主张: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先物后;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物皆有理,把知识、道理、天理联系起来。
2.朱熹主张:①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②“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③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影响:①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和生活;③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日本、朝鲜和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的主张: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 ‘理”;②天地万物都在心中:③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2.王阳明主张: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②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3•影响:①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②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宋明理学在产生初期不为统治者重视,到明朝开始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是积极的,对人的人格、气质、品行、立志、责任感等方面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所规定的“三纲五常” 等伦理道德规范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制思想进步,消极影响是突出的。
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观点有何异同【要点透析】(1)相同点:①背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②目的: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
③性质:包含民本思想,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古典人文主义性质。
④内容: 主张“仁”和德治,以德治国,施政以德。
(2)不同点:在人性和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主张礼法并施,使人便善,与孟子主张有明显分歧。
2 •联系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学的发展,分析一定时期影响思想发展的因素。
(1)发展a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
b秦灭六国后。
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c西汉时期,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对此全面肯定,并加以全面推行,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影响因素:a借鉴吸收其他思想中合理成分并加以改造;b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c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并得到其支持;d.根植于群众;e.思想家的个人努力。
3•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全面认识(1)背景:①汉武帝时期,“无为”思想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②土地兼并、边界不宁、王国问题困扰西汉统治,西汉需要一种新的统治思想;③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造。
(2)核心:“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3)特点: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4)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5)影响:①对当时的影响:对维护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②对历史的影响: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
把儒家思想神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4•比较理学与心学的异同点(1)相同点:同属于唯心主义范畴,主张克服“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2)不同点: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位的,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客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反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理”,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是主观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