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沪教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翻译。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和创作背景。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3. 示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4. 实践法:朗读、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准备相关资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生僻字词的含义,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白居易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翻译。
(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4. 分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鉴赏。
5. 朗读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优秀3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优秀3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和沧桑感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重现情景,导入新课。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
席间,白居易(略显醉态):刘兄。
你远在巴山楚水凄凉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
来来来!你为我倒酒,我为你击盘而歌!(边举杯喝酒,边用筷子击盘吟诵)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眼含热泪):白兄。
好久不见了。
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你老了我也老了,青春年华就这样逝去了。
我在边远之地寂寞倒是不觉得苦啊!苦的是我满腔热情无处可施啊!心中可感慨万千了。
二、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乐天,白居易的字。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
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三、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提醒学生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和沧桑感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诗人生平与创作背景,复习律诗格律知识,并能完整背诵。
2、理解诗歌写作技巧:用典抒情、借景抒情的特点。
并能分析模仿。
3、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学习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2、体会诗歌中的用典作用,把握诗句的“言外之意”。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通过理解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名句来诗中的情境和深刻含义。
2.领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诵体会诗人刘禹锡在诗歌中是如何表达从悲愤压抑的心情向豁达乐观心境的转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提问法3 朗诵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内容和步棸(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假设一下,如果你与一个很久没见过面的好朋友突然相遇,会是怎样的情景和心情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代两位故人相聚时作的诗。
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一下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诗歌背景介绍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来答谢白居易。
三.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四.解题“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乐天”白居易的字。
地点是在扬州。
“初逢”理解为久别之后,再次相逢。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五.先看诗歌中的重点难点字音字形酬chóu 刘禹锡yǔ xī吟yín 烂柯人làn kē侧畔cè pàn 暂凭zàn píng 长精神zhǎng六.先通读《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注意朗诵时的节奏,重音,然后思考以下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古典诗歌的基本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诗歌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字词的理解。
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杨柳、桃花等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提问学生是否曾经为某个景物而感动,从而引出诗人与朋友间的情感交流。
3.2 诗歌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和记忆力。
3.3 生字词学习:针对诗歌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组词等方式进行学习。
讨论生字词在诗歌中的含义和作用。
四、课堂练习与作业4.1 课堂练习: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一句诗句,说明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4.2 作业:背诵诗歌。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与某个特定自然景物的情感联系。
五、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2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并体会诗歌意境。
2.通过对诗歌的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并提升朗读能力。
3.让学生理解“乐天”精神的内涵,并以此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意境。
2.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并提升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乐天”精神的内涵,并以此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通过诗歌的意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琵琶行》,引出本课内容。
二、介绍背景和作者:介绍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为理解诗歌中的“乐天”精神做铺垫。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齐读,并纠正字音和停顿。
3.指名学生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四、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哲理和意境。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名句的深层含义。
同时,通过意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重点讲解“乐天”精神的内涵。
通过分析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引导学生理解“乐天”精神的实质,并讨论这种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同时,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天”精神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3.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巩固练习:1.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作业。
2.请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精彩教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精彩教案
简介:
这是一份名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精彩教案》的文档,主要记录了在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一份精彩教案。
教案内容:
1. 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帮助学生了解扬州的特色和文化。
2. 教案步骤:
- 引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扬州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 研究:研究扬州的历史、名胜古迹、传统文化等知识。
-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活动,如扬州方言对对碰、扬州美食品尝等。
-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展示他们对扬州的理解。
3. 教学资源:PPT、图片、视频等。
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活动的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估。
教案意义:
这份教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扬州的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研究扬州的知识,同时增进对扬州的兴趣和热爱。
结语: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精彩教案》是一份充满创意和趣味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扬州的特色和文化。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效果,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酬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案
《酬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案教案:酬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和讨论《酬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使学生能够:- 理解和欣赏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了解和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研究和运用一些常用的诗歌修辞手法;-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阅读与理解:学生们首先将阅读《酬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理解其基本内容和主题。
老师可以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表达方式。
2. 诗歌特点:讨论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例如押韵、格律、意象和意境等。
与学生一起分析诗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3. 创作背景:介绍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唐代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当时的文化氛围,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含义和情感。
4. 表达和创作:鼓励学生们进行诗歌表达和创作,可以通过仿写或对唐代诗歌的创作体验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5. 欣赏和评价:鼓励学生欣赏其他唐代诗歌作品,并通过对诗歌的评价和讨论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研究目标1. 理解和欣赏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2. 掌握常用的诗歌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并能够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5. 提高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们通过问答、讨论或分享相关的文化信息,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组织学生集中阅读《酬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 诗歌特点:与学生一起讨论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并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4. 创作背景:介绍诗人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5. 表达和创作: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达和创作活动,鼓励他们用唐代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了解其韵律、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了解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刘禹锡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翻译和理解。
(2)诗歌结构、韵律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描绘诗歌画面。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运用所学,自选一首古诗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正确翻译诗句。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描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_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flash在线欣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mp3音频朗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ppt课件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ppt课件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ppt课件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ppt课件4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要点.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1-3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4-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知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赠给好友白居易的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朗读、默写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友谊。
(2)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诗歌背景知识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2. 诗歌意境的体会。
3.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内容、诗人简介、图片等。
2. 准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全文和注释。
3.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友谊。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提问:“酬乐天”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与诗歌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见解。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赠给白居易友谊、乐观、向上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要进行全面的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学生能够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中对友情、人生哲理和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
2.2 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
2.3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诗的背景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白居易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诗人要写这首诗,送给谁,以及诗中的“乐天”是指谁。
3.2 朗读诗歌: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押韵和韵律特点。
3.3 解析诗歌: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生僻词汇。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
3.4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诗人为线索,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白居易的其他作品,并与同学分享。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文本。
白居易的介绍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资料。
网络和多媒体资源,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刘禹锡的豁达情怀和坚定信念。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翻译和主题分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解释。
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3. 诗歌艺术特色的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原文和翻译。
2. 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
3. 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背景和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学生翻译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和评价。
5. 课堂小结(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
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课后朗读和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周分享。
7. 板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板书诗歌、作者和诗句)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诗歌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刘禹锡的豁达情怀和坚定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字词理解、翻译和主题分析,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通过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七年级语文上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沪教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目标:1、明确诗中名句所包含的自然哲理,并理解其新的内涵。
2、进行诗歌赏析的初步训练,学会写简单的赏析文章,初步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说明:本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作为当代学生,要想真切地理解和感悟与生活年代相隔甚远作品的内容,是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此本教学设计试通过反复的朗读,在了解古诗背景的前提下,着重分析诗句含义并对名句作进一步的阐述,读写结合,从而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诗歌赏析能力。
说明: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为了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背景介绍1、情景表演激趣。
预设朋友久别重逢的情境场面。
2、诗歌背景介绍,解题。
学生表演:握手、拥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别后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等。
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潜力,通过表演来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
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古诗意境1、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古诗分组说话,生生互动。
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对诗歌的体验。
意境。
2、指导学生分组逐层分析诗句的含义。
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
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激疑探究进行小结1、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现实意义的?、 2、老师作简洁的诗歌写、作特色赏析介绍。
1、结合名句的本义与社会现实,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古诗意境。
2、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掌握赏析诗歌的能力。
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并培养鉴赏能力。
布置作业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自由背诵。
加深理解。
思路点拨:教学本诗也可以用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引出,并进行对比分析教学。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doc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齐背刘禹锡的《秋词》来导入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 之称。
世称“刘宾客”。
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來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三、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來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乂兀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一一永贞革新。
失败后,一再遭贬。
宝历二年(826 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 回京。
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
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 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
白居易写了《醉赠 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
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 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四、了解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诗的大意:你为我举杯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击盘吟诗。
可惜你写诗才华堪 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
放眼望去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 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跄。
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 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习指导朗读。
202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初一上册语文教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
此诗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表达了诗人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3、识记每篇文章的出处,作者及所处的年代。
4、背诵诗词。
教学过程解题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
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
\'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1、作家作品简介: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思考: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
3、名句赏析: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前二首诗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3、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法指导:初步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事迹,体会他们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名句作一些浅显的分析教师导学:一、学习第一首《回乡偶书》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作者简介及导入课题:贺知章,以写七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
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师板书课题)三、据题质疑:⑴这里的“偶书”是什么意思?诗人并非着意作诗,只是把回乡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记下来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⒈ 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⒉ 检查反馈: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思考:1、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这时他的心情如何?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
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案标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杜甫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培养学生对于唐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乐天与杜甫的友谊,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的态度和追求。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理解乐天与杜甫的友谊。
3. 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欣赏和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1. 杜甫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歌原文和翻译。
2. 课堂展示工具,如投影仪或白板。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介绍乐天与杜甫的背景和友谊。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5分钟)通过展示乐天与杜甫的肖像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两位唐代文学家,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背景和友谊。
Step 2: 诗歌欣赏 (15分钟)1. 分发《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他们阅读一遍。
2. 请学生朗读诗歌,并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比喻,让他们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Step 3: 文化背景分析 (15分钟)1. 介绍乐天与杜甫的友谊背景,让学生了解他们是如何相识的。
2. 解释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如扬州的繁荣和乐天的官职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乐天与杜甫的友谊对于他们的创作和人生态度的影响。
Step 4: 文学鉴赏 (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让他们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2.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3. 鼓励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供一些评价诗歌的标准和方法。
Step 5: 总结和评价 (10分钟)1. 总结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回顾课堂讨论的重点和亮点。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乐天与杜甫友谊和诗歌的个人看法和感受。
3. 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欣赏唐代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沪教版教学目标:
1、明确诗中名句所包含的自然哲理,并理解其新的内涵。
2、进行诗歌赏析的初步训练,学会写简单的赏析文章,初步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说明:
本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作为当代学生,要想真切地理解和感悟与生活年代相隔甚远作品的内容,是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此本教学设计试通过反复的朗读,在了解古诗背景的前提下,着重分析诗句含义并对名句作进一步的阐述,读写结合,从而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诗歌赏析能力。
说明: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为了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教学本诗也可以用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引出,并进行对比分析教学。
练习举隅:
1、诗中哪两句诗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新陈代谢规律的生动表述,常被人引
用?
2、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
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34226 85B2 薲F 31631 7B8F 箏)23063 5A17 娗24403 5F53 当36458 8E6A 蹪30654 77BE 瞾x22617 5859 塙'36543 8EBF 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