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痛经分型与手法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症状之一,它困扰着很多很多女性,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上来讲,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或者着凉受寒引起,由于不同病因所致,痛经出现的具体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痛经分为很多种类,有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不同的类型由不同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原发性痛经中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1.什么是原发性痛经呢原发性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痉挛性疼痛,伴有腰痛或其他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
原发性痛经多发于年轻女性,受各种因素所影响,例如精神因素、心理压力或者经期进食生冷食物、饮食不规律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有痛经家族史等,原发性痛经是不伴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月经期腹痛,如果不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面色发白、四肢冰冷甚至会出现晕厥等。
在中医妇科学中,痛经主要有两大病因,一是不荣则痛,如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二是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病机是充任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出现的痛经。
中医很早就对原发性痛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在《华佗神方》中写道:“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
”这是最早对痛经下的定义。
在南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
”痛经的发生有虚有实,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 实者则实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气滞、湿热瘀阻导致的不通而产生的疼痛,虚者则由于肾气亏损、气血虚弱导致的不荣,子宫失于濡养产生的疼痛。
1.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临床表现呢在中医中,原发性痛经分为很多种类型,在之前的内容中也有提到过,本文主要是谈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
那么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特别的临床表现呢?首先,寒凝血瘀型痛经是实证,它是在经期中产生疼痛,拒按,疼痛性质为冷痛,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全身表现为寒症、血瘀证的表现,舌脉表现为舌黯苔白、脉沉紧,应该以散寒、化瘀、止痛的护治原则来进行治疗和护理。
中医痛经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痛经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妇女正直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之为痛经。
是临床常见病。
二、治疗方法1.穴位敷贴疗法【药物】桃仁30g,红花20g,当归60g,川芎20g,乳香30g,没药30g,肉桂20g,续断15g,打碎成粗末,倒入600ml麻油浸泡1周,煎至药枯,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再次加热,分别加入血竭粉10g冰片10g以蜂蜡50g入油,收膏,装广口容器冷却后备用。
【操作】每次取伤湿解痛膏1/3张,中央抹直径约0.5cm 的舒经膏敷贴于关元穴、阿是穴,每日敷贴1次。
2.推拿疗法【主穴】气海、关元、中极、归来、血海、合谷、足三里、地机、三阴交、太冲、腰阳关、气海俞、八醪穴。
【手法】揉法、攘法、按法、擦法、震颤法。
【操作】医病人俯卧位医者在腰骶部沿两侧膀胱经及督脉以掌揉法3分钟。
点按腰阳关、气海俞、八醪穴,每次1分钟。
在第4腰椎至下醪穴处涂冬青膏,施以横擦法,以透热为度。
患者仰卧位,沿任脉从中脘穴至曲骨穴做掌揉法3分钟。
点按合谷、气海、关元、中极、归来、血海、足三里、地机、三阴交、太冲,每穴1分钟。
双手迭掌以关元为中心施震颤法,以患者有热感为度。
治疗时间:经前10天开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
3.穴位注射【穴位】双侧三阴交。
【操作】患者坐位,确定穴位后,用75%乙醇棉球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5号注射器,每次抽取丹参注射液2ml,分别注射双侧三阴交。
以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缓慢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缓慢将药液注入。
疗程:每次于行经前5天开始,隔日1次,至经行第3天,3个月为1个疗程。
4.中药泡足【药物】青皮、乌药、益母草各30g,川芍、红花各10g。
【操作】加水约2L,50ml左右的醋,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煎煮30分钟,等药冷却至50℃时连渣倒入盆中泡足,盆中药液浸没踝关节为宜,如果药液不足,可适量加温水。
足在药中不停地活动,让足底接受药渣轻微的物理刺激,每次30分钟以上。
中医对痛经的病理分析与治疗
痛经 - 中医妇科痛经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
痛经好发于15-25岁及初潮后的6个月至两年内,是妇科最常见症状之一。
痛经分为两类:1.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今天讲的就是这个);2.继发性痛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中医也称作“痛经”,或称为“经行腹痛”。
病因病机中医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声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
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崇仁、胞宫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1.气滞血瘀: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随气流通,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2.寒凝血瘀:久居潮湿之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
3.湿热瘀互结: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结;更合经行、产后,摄生不慎,或洗涤不洁,不禁房事,湿热之邪内犯胞中,稽留于冲任,肝气与湿热搏结于胞脉,发为痛经。
4.气血虚弱:素体虚弱,或脾胃素弱,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伤耗气血,以致精血不足,胞脉失养而作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血失温运,胞宫阳虚寒凝,经水滞行而作痛。
5.肝肾不足:先天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
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经将净血海更虚,故而作痛。
现代医学认为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及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
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增厚及异位、盆腔炎等都可出现痛经。
西医辨证施治气血瘀滞痛经·气滞血瘀证(dysmenorrhea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为常见症的痛经证候。
痛经
痛经是很多妇科疾病的表现之一,痛经有可能掩盖了正在发生的其他疾病。
一、一般处理进行必要的卫生常识宣教,消除焦虑、紧张和恐惧,解除精神负担。
及时治疗全身慢性疾病。
发育不良、体质虚弱者应设法纠正。
开始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防止受寒,注意经期卫生。
二、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为减少前列腺素的释放,可于经前3~5天口服消炎痛25mg,或乙酰水扬酸0.3g,或甲氯灭酸250mg,均每日2~4次,可能有显效。
三、针灸治疗痛经发作时,针(或灸)主穴:气海、合谷、三阴交;配穴:关元、子宫、足三里。
先针主穴,强刺激,留针10~15分钟。
疼痛不止加配穴或灸气海、关元。
四、性激素治疗1、抑制排卵由于痛经主要发生在有排卵周期,可试服避孕药Ⅰ或Ⅱ号,以抑制排卵,用法同避孕方法,可能减轻症状。
也可口服安宫黄体酮5~10mg/日、炔诺酮2.5~5mg或甲地孕酮4~8mg,每日一次,月经第5日开始服用,连服20~22天,共3个周期。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年较长者均可使用。
2、雌激素常用于子宫发育欠佳者。
每晚服用已烯雌酚1mg,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用,连服20天,重复三个周期。
此法能抑制排卵,亦能促使子宫发育,但应随访。
3、孕激素治疗膜性痛经。
通过补充孕激素,使与雌激素重新恢复平衡,月经期子宫内膜得以按正常情况以碎片状剥脱,可减轻子宫因痉挛性收缩所造成的疼痛,自月经第二十一天起,肌注黄体酮20mg/日,共5次。
五、止痛解痉下腹置热水袋,酌服索米痛、可待因或颠茄合剂,必要时注射阿托品0.5mg。
最好不用或少用杜冷丁、吗啡等,以防成瘾。
六、对症治疗宫颈口小或颈管狭窄病人,试月经前用宫颈扩张器,缓慢地按顺序扩至6~7号,使经血畅流,并能减低宫颈口周围交感神经纤维的感受能力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必要时可连续进行2~3周期;子宫后倾后屈者,可试胸膝卧位,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中药元胡止痛片吃过吗?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用月月舒女性都是因为平常穿衣服不注意,穿了低腰或者是高腰的衣服,凉了肚子那一截,或者是受了风寒,所以平常一定要注意痛经的原因及饮食调养1.痛经的原因月经期间发生剧烈的小肚子痛,月经过后自然消失的现象,叫做痛经。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中医学的毕业论文范文原发性痛经(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又称“经行腹痛”.西医认为原发痛经,是由内在的子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1].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防治措施多有研究,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本文对近年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内治法1.1朱小南先生治疗痛经,不仅重视辨证分型,而且认为掌握医治时机也很重要。
虚寒气滞型痛经,在行经初期,小腹不畅时用药最为妥当。
与寒证治疗时机相同,则为血瘀型痛经,两者又有气滞血阻,也应在行经初期,经水涩滞、腹痛剧烈、夹有瘀块时服药。
常用活血调经药如山楂、枳壳、川芎、当归尾、乳香、没药、青皮、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至于虚性痛经无论是气虚、血虚、还是冲任虚弱,都是由于身体虚弱引起,以致经来腹痛,因此体虚是本,经痛是标。
此证适合平时服药,气虚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血虚用当归、地黄、川芎、芍药;冲任虚弱用紫河车、鹿角霜、巴戟肉、仙灵脾等药;再略加苏梗、陈皮、木香、砂仁等行气醒脾药。
到行经期间不一定要服药,痛经也会逐渐缓解。
1.2刘奉五先生认为引起痛经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常见证型为:(1)肝郁气滞,由于忧思郁怒,气机不得宣畅,气滞则血瘀,滞与胞宫而作痛;(2)血瘀气阻,血不循经,阻滞于胞中形成瘀血,阻碍气机流畅,前者以气滞为主,后者以血瘀为主;(3)寒湿凝滞,经期淋雨感寒或过食生冷,寒湿客于胞中,凝聚而不行;(4)肝郁血热,肝郁日久化热,气血郁结,不能宣通,聚于胞中;(5) 湿热下注,湿热博结,阻碍气血不得通畅;(6)气血亏虚,胞脉空虚,运行不畅,经血瘀滞;(7)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脉虚寒,经来寒气客于脾胃。
刘老[4]认为脾胃虚寒是痛经最重之证型,其症状特点一是痛泄,一是脐周痛甚(脐周属太阴脾经,此证型的病因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化源不足、冲任失调受阻。
综刘老的经验,以附子理中汤为主方,温中散寒治其本,用沉香取其辛香温化,元胡、香附等温经舒气,共奏温通降气止痛之效。
痛经诊疗方案
痛经诊疗方案痛经,也称为月经痛或经痛,是指女性在经期或经前会出现的腹痛不适感。
虽然痛经在女性中非常常见,但是它可能给女性的生活造成严重的不适和困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痛经诊疗方案,以帮助女性更好地应对痛经问题。
一、诊断在确定痛经诊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准确的诊断。
痛经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痛经是指没有明显妇科疾病引起的痛经,而继发性痛经是由妇科疾病引起的。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确立痛经的类型和原因。
二、非药物治疗1. 热敷:在经期或经前,可以将热水袋放在腹部,用热毛巾敷在腹部,或者用热水泡澡,以缓解痛经症状。
2. 腹部按摩:使用温和的手法,用手指轻轻按摩腹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痛经。
3. 适当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可以帮助缓解痛经症状,促进身体的放松和舒缓痛感。
4.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和浓茶等,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B、钙和镁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豆类、绿叶蔬菜和坚果等。
三、药物治疗1. 非处方药:在轻至中度痛经症状下,可以选用非处方药物来缓解疼痛,如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乙酰水杨酸等。
在使用时,需要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
2. 处方药:在疼痛较为严重或者伴有其他症状时,可能需要使用处方药来治疗痛经。
例如,口服避孕药可以调整月经周期,减轻经痛症状;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可以降低雌激素的作用,缓解痛经等。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缓解痛经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比如,川芎、益母草等中药可以舒经活血、调经止痛,但是使用中药时需要遵循中医医师的指导,避免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由妇科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例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变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或纠正来解决。
手术治疗一般是在其他治疗无效或不适用的情况下才考虑,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徒手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痛经是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根据有无盆腔器质性疾病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前者病因不明确,不伴盆腔器质性疾病。
后者病因明确,因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经期腹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
原发性痛经占痛经90%以上,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有关,PGF2ɑ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子宫缺血缺氧,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
增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还会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症状。
对于原发性痛经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和避孕药为主。
痛经发生是由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从而导致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
中医将痛经主要分为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肝肾亏损、阳虚内寒、气血虚弱、湿热瘀阻6种证型,其中以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证最多。
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畏寒或手足欠温,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白,脉弦或沉紧。
以上各症,但见两症便是,不必悉具。
痛经中医简易紧急解痛方法(一)按揉穴位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刺激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神经、平衡内分泌等作用。
刺激耳穴可提高脑内抗痛结构的功能,释放内啡肽、脑啡肽,因此止痛效果好。
急性痛经可以用手指或棉签的硬头等工具按压以下五个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取按压最酸胀处,直上直下按压,一个穴位按压30下再换下一个穴位按压。
穴位:血海、地机、三阴交、十七椎找穴位的时候,可以用手压一下,如果有明显的酸麻重胀感,就是找对位置。
可选择手指按压,或将穴位表层的皮肤提起,穴无定处,按压时存在酸麻重胀感为宜,力度由轻至重,可按可揉可提起皮肤都能达到刺激的作用,可主按压一个穴位,也可多个穴位搭配按摩,不可一直按住不动,要按一下起一下,使血液流通。
痛经的中医诊疗技术
痛经中医诊疗技术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骶部疼痛,甚则剧痛难忍,常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称为“痛经”,亦称“行经腹痛”。
西医学把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前者又称为功能性痛经,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慢性盆腔炎、妇科肿瘤、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口粘连狭窄等。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若肝气郁结,或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或素有湿热内蕴,感受湿热之邪,可使冲任瘀阻,胞脉不通则痛;若肾气不足,或气血不足,可使冲任失去濡养,不荣则痛。
推拿治疗1.治疗原则通调气血,调经止痛。
气滞血瘀者,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寒湿凝滞者,温经散寒,祛痰止痛;气血虚弱者,补气养血,和中止痛;肝肾亏损者,滋补肝肾,养血止痛。
2.基本操作(1)患者仰卧位;自膻中至中极推任脉8~10遍;顺时针方向摩少腹约5分钟;一指禅推或揉气海、关元、中极,往返2~3遍;按、揉气海、关元各一分钟;拿、揉血海、三阴交、合谷各一分钟。
(2)患者俯卧位:掖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约4分钟;一指禅推或按、揉肝俞、脾俞、膈俞、肾俞、八髎各一分钟,以酸胀为度;擦肾俞、八髎及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3.辨证施治(1)气滞血瘀:加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各0.5分钟;掐太冲0.5分钟;拿血海、三阴交3~5次,以酸胀为度;从后向前斜擦两胁7~8遍;叩打八髎8~10次。
(2)寒湿凝滞:直擦背部督脉8~10次;横擦腰部肾俞、命门8~10次,以透热为度;两指分点太溪,以有热感为度;按大椎、曲池、丰隆各一分钟;拿风池3~5次;按、揉血海、三阴交各一分钟。
(3)气血虚弱:直擦背部督脉8~10次;横擦左侧背部8~10次,以透热为度;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各一分钟;按、揉中脘2~3分钟;振关元3分钟。
(4)肝肾亏损:按、揉肝俞、肾俞、血海、筑宾、涌泉各一分钟。
中医痛经试题及答案及解析
中医痛经试题及答案及解析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给很多女性带来了痛苦和不便。
了解中医对痛经的认识以及对痛经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关于中医痛经的试题,以及对应的答案及解析。
试题一:痛经是由于什么原因引发的?答案及解析:根据中医理论,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肝气郁结、经络不畅等因素引发的。
经期血瘀是痛经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肝气郁结则是导致经期血瘀的主要因素。
试题二:中医将痛经分为几种类型?分别采取什么治疗方法?答案及解析:中医将痛经分为经行腹痛、经前腹痛和不孕症痛经等类型。
对于经行腹痛,主要采取理气活血、温通经络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方剂有茴香暖宫丸,川芎茴香丸等;对于经前腹痛,主要采取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方剂有逍遥丸、月月舒颗粒等;对于不孕症痛经,主要采取调理气血、滋养肝肾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方剂有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试题三:中医推拿在痛经治疗中有何作用?答案及解析:中医推拿是一种辅助治疗痛经的有效方法。
通过经络推拿可以改善气血运行,舒缓经脉,促进气血畅通,从而减轻痛经的症状。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捏、推、拿等。
试题四:中医药膳在缓解痛经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及解析:中医药膳是针对疾病症状调配的一种饮食疗法。
在缓解痛经方面,中医药膳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活血化瘀的作用,减轻月经痛的症状。
例如,可以选用花生炖红枣、当归炖红豆等药膳进行调理。
试题五:传统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有哪些?答案及解析:传统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拔罐疗法等。
中药治疗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来改善痛经的症状;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脉气血,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拔罐疗法可以通过疏通经络、消散瘀血的方法来缓解痛经。
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的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对于痛经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
对于患者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如果遇到痛经的情况,建议及时就诊中医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达到缓解痛经的效果。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不适和疼痛感。
它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其进行经验总结,并分享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分型在中医中,痛经的辨证分型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中医将痛经分为经前或经期出现的经行痛、经后持续性痛和不规则经痛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经验总结1. 调和气血中医认为,痛经常与气血失调有关。
因此,调和气血是经验总结中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益母草等,它们具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功效。
2. 补肾养血肾气不足和血虚也是导致痛经的原因之一。
通过补肾养血,可以缓解痛经的症状。
中医常使用的药物包括熟地黄、枸杞子、山药等。
3. 祛湿化痰湿气和痰湿的聚积也可能导致痛经。
祛湿化痰的方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
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白术、陈皮等。
它们有利于排除湿气和痰湿,从而缓解痛经。
4. 调理经络中医强调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善痛经。
采用针灸、拔罐等手法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达到缓解痛经的效果。
三、案例分享以下是一位患者的案例。
患者年龄为28岁,每次月经期出现严重的经行痛,伴有腹胀、头晕等症状。
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诊断为气血虚弱,经络堵塞所致。
治疗方案包括:1. 中药调和气血:方剂使用了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补气血的中药,每日两次口服。
2. 针灸疏通经络:每次月经前后,进行一次针灸治疗,主要刺激腧穴和委中穴。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摄取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红枣、黑豆、菠菜等。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痛经的症状明显减轻,月经期间的不适感也明显改善。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痛经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建议避免寒冷和寒凉食物。
中医治痛经
中医治痛经
女性在每个月都有例假的烦恼,常常会有些不良的症状的出现,比如,头晕目眩,呕吐,经痛,四肢无力等等。
但是最让女性朋友受折腾的应该就是经痛了,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不说,还影响我们的工作或生活。
而且,在这期间要注意的事情也很多,饮食各方面也都要小心。
女性在工作时候痛经难忍,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服用止痛药,可吃多了也对人体不好。
虽然中药相对于西药来说见效慢,但是它是个调理的过程,我们在例假前调养好身体是有帮助的。
★1、贴膏药法治疗痛经
用麝香止痛膏,经前作痛、腹痛拒按者于经前开始贴;在月经中后期隐隐作痛、喜按喜热者在行经时贴。
在疼痛部位及尾骶部各贴1张,1天换1次,连贴3天可见效。
★2、点穴法治疗痛经
以食指指腹点按合谷、三阴交穴,各点按1分钟,有酸、麻、重、胀感时效果较好。
也可在地机穴周围扪按,寻找最敏感点,用拇指的指腹由轻及重地按压敏感点,以能忍受为度。
持续按压1分钟,疼痛会很快缓解或消失。
可于经前数日及月经期间进行,每日1~2次。
★3、熨脐法治疗痛经
用肉桂10克,吴茱萸20克,茴香、元胡各15克,共研极细末,用黄酒适量炒热,纳入纱布袋,温度适宜时,置脐部或小腹部,不停熨敷。
冷却后,可再炒热熨敷直至痛经消失为止。
由上述所说的以外,女性朋友在平时或经期,多食用寒凉生冷食品,也可导致痛经。
最主要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上要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经常锻炼,也能有效的缓解痛经,营养也要补充及时,否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摘要: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绝大多数女孩的痛经属于原发性痛经,也就是说不是由于生殖器官的畸形、肿瘤或炎性病变引起的。
痛经一般出现在月经初潮后的2~3年,25岁以后便逐渐减少,结婚和生育以后就很少再出现了。
引起痛经的原因很多,一般都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如情绪激动(生气)、抑郁、精神紧张等,有时过度疲劳、剧烈活动、淋雨、受凉、大量服冷饮等也可以引起痛经。
痛经固然在月经过后会自然消失,但若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坐等苦熬,将会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本文着重阐述了痛经的证型及中医中药的辨证治疗。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治疗祖国医学认为:妇女在经期和月经前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此时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容则痛”。
痛经多因情志所伤。
六淫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
中医称本病为“经行腹痛”。
痛经的主证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苔、脉象而辨别寒热虚实。
如经血量少、质稠、挟块而痛发于经前者,多属实;经血量少、色暗红、质薄而痛发于经后者,多属虚;痛为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属实;痛为隐痛、坠痛、喜揉按者属虚。
另外肠痈、癥瘕、胃脘痛等疾病出现的腹痛证,亦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
临床上痛经可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虚四个证型。
1.气滞血瘀主证: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
分析:冲住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
痛经14个证型的中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经行腹痛
[概念] 经行腹痛简称"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或行经前後小腹疼痛难忍的症状。如果 经期仅感小腹或腰部轻微胀痛,这是正常现象,不属"经行腹痛"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肝郁气滞经行腹痛 经前或经行小腹坠胀而痛,经量多少不定、血色或红或紫,亦可夹有血块,经行 不畅,胁痛乳胀,烦躁胸闷,舌质正常或紫黯,脉弦。肝郁日久化热,则证见口 苦,目赤,眩晕,胸胁闷脤,月经色紫粘稠,便秘溲赤,舌质暗红,脉细数或弦 数。
3
经行身痛
[概念] 经行遍身作痛,经後消失者,称为"经行身痛"。"痹症"身痛,不属本条讨论范围。
[鉴别]
血虚经行身痛 经行遍身酸痛麻木,经量多色淡,面色萎黄,小腹隐痛,头晕目眩。舌淡,苔薄 腻,脉细。
外感风寒经行身痛 经行遍身骨节酸痛,恶寒发热,鼻塞头痛,无汗,月经量少不畅,小腹凉痛。舌 淡,苔薄白,脉浮细而紧,若恶风有汗,则脉浮细而缓。
肝肾亏损经行腹痛与气血两虚经行腹痛:两者同为虚证。
肝肾亏损经行腹痛,多由禀赋不足,肝肾素弱,或因房事不节,阴精暗耗,经後 血海更虚,胞脉失养所致。临床表现为:经行过後,小腹隐痛,血量较少,周期 延後,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沉细。治宜补益肝肾,理气止痛, 方用归芍地黄汤或一贯煎加减。
气血两虚经行腹痛,多由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之後,气血虚弱,运行无力所致。 临床表现为: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黄,精神倦怠,头晕 心慌,语言低微,倦怠无力,舌苔薄白,质淡,脉虚细,治宜补气养血,方用当 归建中汤或三才大补丸。
痛经14个证型的中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经行头痛 经行身痛 痛经 经行腹痛
痛经分型及程度
痛经分型及程度1. 引言痛经(也称月经疼痛或经痛)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经期疼痛症状。
痛经是常见的妇科问题之一,大多数女性在生殖期内都会经历痛经。
痛经程度和类型可能因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而有所不同。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痛经的分型及程度,以帮助女性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痛经问题。
2. 痛经分型2.1 首发性痛经首发性痛经又称为原发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初潮后的最初几年内出现的痛经。
这种痛经通常是由于子宫收缩过度引起的,其原因与女性的生理发育和激素变化有关。
首发性痛经通常在20岁之前开始,可能逐渐减轻或消失。
此类型的痛经一般为生理性,不会导致严重的妇科问题。
2.2 继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是指女性在生殖期内,突然出现或逐渐加重的痛经症状。
这种痛经通常是由一些妇科问题引起的,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宫颈炎症等。
继发性痛经通常伴随着其他症状,如经期不规律、异常阴道出血等。
确诊继发性痛经需要通过妇科检查和相关检测来确认病因。
2.3 非器质性痛经非器质性痛经是指在妇科检查中未发现器质性异常,但女性仍然出现痛经症状的情况。
这种痛经可能是由于精神压力、情绪波动、生活习惯、饮食不当等因素引起的。
非器质性痛经通常与女性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调节情绪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3. 痛经程度3.1 轻度痛经轻度痛经是指痛经症状不严重,可以忍受并不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太大影响的情况。
轻度痛经通常表现为腹部轻微疼痛或不适感,可能伴有少量阴道出血。
这种程度的痛经可以通过在家中休息、应用热敷和服用非处方止痛药来缓解。
3.2 中度痛经中度痛经是指痛经症状较为明显,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情况。
中度痛经的症状包括腹部剧烈疼痛、腰酸、头痛、恶心、呕吐等,并可能伴有较多的阴道出血。
对于中度痛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处方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炎药、避孕药等。
3.3 重度痛经重度痛经是指痛经症状非常严重,会极大地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痛经
附:遗精
[治则]:益肾固摄。 [主穴];关元、三阴交、志室 [配穴]:心肾不交者,加心俞、神门、 太溪;湿热下注,加阴陵泉;肾精亏者, 加肾俞、太溪。 [操作]:主穴用毫针补。配穴按虚补实 泻。
遗尿
[治则] 健脾益气, 温肾固摄 [主穴] 关元、中极、 膀胱俞、三阴交 [操作] 毫针补法, 配合灸。
宗上方,仍在经前五日以平补平泻施术治之, 每次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得气一次。起 针后,气海穴施艾灸30壮。又经五次的连续 施术治拌斯,诸疟悉除,停止治疗而告痊愈。 妇人经行腹痛重, 中极三阴金针行, 行间绝骨以症刺, 气海针后加灸攻。
病案举隅2
依朗卓玛,女,26岁,甘肃省合作市市 政府职员。1962年4月3日来院就诊。 主诉 小腹痛,有硬块半年余。 病史 半年前,因工作问题与他人发生 争吵后,行经不畅,后又出外工件,食 用生冷食物及凉酸奶子,遂致经闭腹痛。 经多方治疗,效不明显,故专乘来院就 诊。
结束
病人在经前1~2日,或者行经期间,小 腹部胀痛拒按,伴有胸胁、乳房胀痛, 经血量少,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 疼痛减轻,经净后疼痛消失,舌质紫暗 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则与处方
行气活血
祛瘀止痛
泻
诊断要点
病人经期小腹冷痛,遇寒痛剧,得热痛 减,经量少,经色暗,夹有血块,小便 清长,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病案举隅1
韦x x,女,24岁,陕西省富平县农民。1970 年2月19日来院就诊。 主诉:痛经五年。 病史 五年前因在行经期间,当地发洪水, 而涉水后,每至经期则少腹冷痛,喜温喜按, 病时牵引腰部,甚至不能做家务,月经后期, 量少,色紫有块,痛时腰腿憋胀不适,腹冷。 近半年来,每经前和经期疼痛加重。经多方 治疗后,治疗期间有效,停止治疗即发,故 专乘来院邀余诊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痛 经分型与手法治疗
胡 玮
武汉 403 300 湖 北 省武 汉市 按 摩 医 院 。湖 北
【 关键词 】 :痛经 ;手法 ;针摩
【 中图分类号 】R 4 . 2 41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10 — 5 7 (0 9 7 0 2 一 1 0 7 8 1 20 )0 - 13 O
行腹痛 ” 。若 在 月 经 初 潮 后 即有 疼 痛 。而 盆 腔 内未 见 明显 病
变 ,称 为 “ 发 性 痛 经 ” 原 ;若 由于 生 殖 器 炎 症 、肿 瘤 、子 宫 内膜 异 位 等 器 质 性 病 变 引起 痛 经多 责 之 于 气 滞 、血 瘀 、寒 湿 凝 滞 、 冲 任 虚 寒 、肝
脉 “ 通则痛” 不 。若 因 冒雨 涉 水 ,久 居湿 地 、贪 凉 饮 冷 ,寒
湿 之 邪 凝 滞 胞 脉 ,致 使 气 血 运 行 不 畅 而 痛 。其 痛 较 剧 ,而 冲任 虚 寒 、肝 肾 亏损 之痛 经 ,疼 痛 较 缓 ,多 由于 久 病 体 虚 、 多 产 房 劳 , 以 致 肾 阴亏 乏 ,水 不 涵 木 ; 肾 阳不 足 ,命 门 火 衰 ,冲 任 失 养 所 致 。 推 拿 手 法 有 着 简 便 安 全 ,疗 效 迅 速 , 无 痛 苦 等 特 点 , 广 大 妇 女 患 者 乐 于 接 受 。 经 笔 者 数 年 临 床 摸 索 , 自拟 舒 肝 穴 、点 穴 治 疗 ,可 迅 速 止 痛 ;若 腹 痛 如 刺 或 胀 满 窜 痛 属 于 实证 者 ,摩 腹 时 ,循 顺 时 针 方 向 ,以 泄 其 有 余 ;若 腹 痛 隐 隐 、空 痛 等 属 于 虚 证 时 ,逆 时 针 摩 腹 , 以
妇 女 在 月 经 期 或 行 经 前 后 出 现 小 腹 及 腰 骶 部 疼 痛 , 甚
至 面 色 苍 白 、恶 心 呕 吐 、 昏厥 者 .称 为 “ 经 ” 痛 ,亦 称 “ 经
例 四 :郗 × 6岁 。经 后 小 腹 空 痛 畏 寒 ,喜 温喜 按 ,腰 ,2 痛 肢 冷 , 白带 清 稀 ,脉 沉 细 。 辨 证 : 冲 任 虚 寒 。 治 则 : 温
气滞 。治则 :舒肝 理气 。治 法 :①令 患者俯 卧 ,从上 至下
推 腰 背 部 2分 钟 ,点 双 侧 肝 俞 ,脾 俞 各 1分 钟 ,点 舒 肝 穴 ( 者 自拟 穴 ,在 脚 底 四 、五 趾 间后 五 分 处 ) 1 笔 . 钟 ;( 5分
令 患者 仰 卧 ,顺 时 针 摩 小 腹 6 0圈 ,一 指 禅 推 关 元 1 . 钟; 5分
③ 擦两 胁 1 钟 ,一指 禅推膻 中、 日月 、期 门各 1分 钟 。 分
疗 效 :一 次 治疗 后 痛 减 ,三 次 愈 。 于 下 次 月 经 前 再 行 治 疗 三 次 以巩 固疗 效 。嘱 避 免情 志刺 激 。
例 二 :王×,3 0岁 。 经期 小 腹 刺 痛 ,痛 处 不 移 , 拒 按 ,
前 五 天 治疗 五 次 ,经 净 后 治 疗 五 次 , 治疗 三 个 月 经 周 期 后
痊 愈。
痛 经有 虚 实 之 别 。以 实 证 多 见 。其 病 机 多 为 情 志 刺 激 。 气 机 不 畅 , 血 行 瘀 滞 ; 或 因 产 后 、术 后 瘀 血 内 停 , 阻 于 胞
经 行 量 少 。 色 紫 暗 有 血 块 ,脉 细 涩 。 辨 证 : 胞 官 瘀 血 。治
则 :活血化 瘀 。治 法 :①令 患者 俯卧 ,从上至 下推腰 部 2 分钟 ,点双 肾俞 1分钟 ;② 令 患者 仰 卧 ,顺 时针 摩腹 6 0 圈 ,点 中脘 、关元 各 1 分钟 ;③ 开 三门 ( 医者 用双拇 指指
腹 从 期 门经 章 门 推 至 亲 门 )6 o次 ;4、放 双 侧 气 冲 各 1 ; 次
肾 亏 损 。今 录 五 则 。望 纠 正 于 同道 。
阳暖宫散寒 。治法 : 令患者仰 卧 ,逆 时针 大面积 摩腹至 ①
腹 内有热感 ,点气海 、关元各 1分钟 ;②令 患者俯 卧 。推
腰 骶 2分 钟 ,点 命 门 、 双 肾俞 各 1分 钟 ,擦 八 髂 2分 钟 ;
③拿公孙 、 缺各 6 次 。疗效 :治疗三次后诸症 减轻 ,七 列 0
5 、拿 双 血 海 、三 阴 交 各 2 0次 。疗 效 : 三 次 治 疗 后 疼 痛 大 减 ,连 推 五 次 ,症 状 消 失 。 例 三 :蒋 × 3岁 。经 行 小 腹 冷 痛 ,婚后 加剧 ,伴 形 寒 ,2 肢 冷 ,腰 部 沉 重 发 凉 ,呕 吐 ,便 溏 ,头 身 重 , 脉 沉 紧 。 辨 证 :寒 湿 凝 滞 。 治 则 : 温 经 散 寒 。 治 法 : 1 、令 患 者 仰 卧 ,
则 :调 补肝 肾。治法 :①令 患者俯 卧 ,推腰骶 3分钟 ,点
双肝 俞 ;肾 俞各 1 钟 ,擦 八器 2 分 分钟 ;② 令患者 仰 卧 ,
摩腹 2 分钟 , 一指禅推关元 1 分钟 ; . 5 ③点双阳陵泉、三阴
交 各 1 钟 ,捏 拿 双 中渚 、足 临 泣 2 分 0次 。 疗 效 :每 次 月经
l 分 析 与研 究 I 奎床
Cl i n lssa d rs ac i ca ayi n ee rh n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junl f tn m dcn n tnp amay hn s ra h o e iieadeh ohr c o oe
・ 23・ 1
次后症状消失 。
例 一 :朱 ×,2 2岁 。 经 前 小 腹 胀 痛 拒 按 ,胸 胁 乳 房 胀 痛 ,攻 窜 不 定 ,每 随 情 志 变 化 增 减 , 脉 沉 弦 。 辨 证 : 肝 郁
例 五 :罗 × 8岁 。 经后 小 腹 隐 痛 ,月 经 量 少 ,色 淡 , ,2 头 晕 耳 鸣 ,腰 膝 酸 软 ,脉 沉 而 细 数 。 辨 证 :肝 肾 亏 损 。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