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201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2011-02-25 来源: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编辑:杨屹发布人:杨屹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大困难的一年,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克难攻坚,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国民经济保持了积极增长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中原崛起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29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3.2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3226.84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6452.64亿元,增长10.5%。
三次产业结构为14.2:57.7:28.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7.9%。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7%。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8%。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1%。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类别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5 #城市103.4农村103.8 #食品107.9 #粮食110.3肉禽及其制品104.0蛋108.4鲜菜117.9烟酒及用品101.2衣着101.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99.6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103.2品交通和通信99.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100.6及服务居住104.3图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各月环比指数年末从业人员6025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2.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2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7.6万人。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
全年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2293.37亿元,增长19.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税收收入1016.55亿元,增长23.7%,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2010年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奋斗目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把保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巩固。
一、综合经济发展速度稳健上行。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05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3.7%,增幅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5.3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1099.5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756.9亿元,增长18.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9:54.5:35.6调整为9.5:53.6:36.9。
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GDP增速4.4个百分点,各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15.6%、16.5%、17.1%和18.1%,增速逐步加快。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45.5%。
物价总水平上涨明显。
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2.8%。
其中食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居住类全年分别上涨7.4%、2.5%、2.6%、1.3%和1.7%;交通和通讯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0.5%、0.7%和0.1%。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2%。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6%。
就业创业成效显著。
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7.6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万人,安置就业特困人员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3.8%的控制目标,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万人。
湖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湖北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11【实施日期】201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湖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北省统计局2011年)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和各种挑战,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统筹做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巩固了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
全省经济在应对严峻挑战中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在战略性调整中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在统筹谋划中进一步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增强,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在共建共享中进一步改善。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不仅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为今后战胜新的困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综合2010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5806.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4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764.65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894.44亿元,增长10.1%。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3.8∶46.6∶39.6调整为13.6∶49.1∶37.3。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及其他服务业分别增长10.6%、9.5%、11.1%、6.7%、7.3%和11.5%。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102.9,价格水平上涨2.9%,其中:城市上涨2.8%,农村上涨3.1%。
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5.8%,衣着类价格上涨0.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上涨1.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2%,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2%,居住类价格上涨3.4%。
北京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2010年暨“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全市经济在调整中继续平稳复苏回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稳步推进,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3亿元,下降1.6%;第二产业增加值3323.1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0330.5亿元,增长9.1%。
表1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1.4%、9.5%和12.3%。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29.1:69.6变化为2010年的0.9:24.1:75。
图1 2006-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财政: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23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其中,实现增值税和营业税210亿元和855.4亿元,分别增长16.8%和13.7%,实现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513.1亿元和215.3亿元,分别增长19.2%和21.1%。
地方财政支出(一般预算,含中央追加支出)2716亿元,增长17.1%。
其中,用于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分别增长22.9%、41.6%和18%。
全市完成国税、地税税收(费)收入64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其中,地税税收(费)收入21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和支出(一般预算,含中央追加支出)累计分别达到8827.9亿元和9941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7倍和2.6倍。
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开高走,四季度明显加大。
10月份突破3%,11月份超过4%,12月份继续走高,达到4.7%。
2010年大连市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2011-04-02 来源:城市联合信息网作者:admin2010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3月25日2010年,大连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落实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取得重大成就。
全市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圆满完成了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515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5.1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2645.5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2167.5亿元,增长10.9%。
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6.7∶51.3∶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64.7%和32.7%。
财政税收: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5.1%。
其中,市本级186亿元,增长17.3%;县区级314.8亿元,增长30.3%。
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教育、科技、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及就业、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28.4%、43.4%、49.8%、24.6%和19.3%。
地税局组织各项税收392.6亿元,增长27.9%;国税局组织各项税收477.3亿元,增长26.8%;海关代征税收389.2亿元,增长41.2%。
价格指数: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7%,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9%。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56%。
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3.03%。
二、农业农业生产:全年现价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6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6.2%。
其中,农业产值165.9亿元,林业产值5.4亿元,牧业产值167.5亿元,渔业产值244.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5.6亿元,分别增长-0.3%、5.4%、1.8%、17.1%和-6.3%。
安徽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公布日期】2011.02.24•【字号】•【施行日期】2011.02.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安徽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1年2月24日)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宏观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226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391.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4143.3亿元,增长10%。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9∶48.7∶36.4变化为14.1∶52.1∶33.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为43.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十一五”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上涨2.2%,上半年上涨2.5%,前三季度上涨2.6%,全年上涨3.1%。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
年末在岗职工339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70.8万人,增加110.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6%,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16.4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0.8千公顷,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892.6千公顷,扩大126.1千公顷。
武汉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抢抓多项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城市功能继续增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面实现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圆满完成“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5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0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532.82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2812.90亿元,增长12.5%。
一、二、三产业比重3.1:45.9:51.0,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0.1个百分点,二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0.6个百分点。
表1: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4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40.9%。
地方财政收入814.04亿元,增长52.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0.19亿元,增长23.4%。
其中,税收收入306.41亿元,增长23.6%;非税收入83.78亿元,增长23.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0%。
其中,食品类上涨4.8%,非食品类上涨2.1%;消费品类上涨3.4%,服务项目类上涨1.6%。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8%。
其中,轻工业品上涨0.9%,重工业品上涨6.9%;生产资料上涨6.6%,生活资料下降0.1%。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8%。
表2: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市企业总数17.56万户,比上年增加1.57万户。
其中,私营企业14.55万户。
个体工商户35.81万户。
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170万人,增加9.05万人。
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数75万人,增加4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8万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5.0万人,帮扶困难群体再就业2.1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62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初步预计,年末全国总人口[16]134100万人。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
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城镇为35.7%。
按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1274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09万人。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6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23万人。
其中参保职工19374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299万人。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3206万人,增加3059万人。
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7]人数23734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9472万人。
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农民工4583万人,增加249万人。
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3376万人,增加660万人。
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16173万人,增加1278万人。
其中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6329万人,增加741万人。
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2306万人,增加1430万人。
267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832亿元,累计受益7.0亿人次。
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
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09万人。
全年2311.1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减少34.5万人;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增加468.4万人;554.9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济[18],增加1.5万人。
吉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吉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吉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科学谋划、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协同推进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经济企稳向好态势不断增强,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577.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50.1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17.39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09.52亿元,增长10.4%。
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全省人均GDP达到31306元,增长13.6%。
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2.2∶51.5∶36.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67.1%和29.9%。
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219.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2%;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955.9亿元,增长30.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降低12.0%。
图1:2006—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2010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7(以上年为100,下同),价格水平同比上涨3.7%。
其中,农村为104.1,上涨4.1%;城市为103.4,上涨3.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9.1,下降0.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5.2,上涨5.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8.6,上涨8.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3.4,上涨3.4%。
表1:2010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年=100全年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602.41亿元,增长23.7%。
2010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组图)来源:长春新闻网-长春日报2011年06月08日06:57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2011年5月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有序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不断改善,“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9.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2.7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719.9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增加值1356.4亿元,增长12.6%。
三次产业结构为7.6%∶51.7%∶4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64.1%、34.4%。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3936元(按户籍年平均人口数计算),比上年增长14.8%,折合6635美元。
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563.4亿元,增长25.0%。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80.8亿元,增长26.8%,其中,税收收入141.1亿元,增长21.2 %。
地方财政支出382.9亿元,增长25.1%,其中,教育支出57.9亿元,增长20.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1.1亿元,增长5.0%;医疗卫生支出25.6亿元,增长 6.6%;交通运输支出7.9亿元,下降0.6%。
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6.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6%,增幅比上年上升3.8个百分点,分八大类看,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的消费品价格比上年有所上涨,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的消费品价格有不同程度下降。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2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15%,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39%。
承德市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承德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承德政府网2011年02月17日10时30分承德市统计局2011年2月15日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遇到困难最多、挑战最大的一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紧紧围绕“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这个核心,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巩固和扩大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成果,科学调度,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迈出坚实步伐,全市呈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社会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民生继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经济总量突破800亿元。
初步测算,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11.4%;第二产业增加值449.5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13.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9∶51.6∶33.5改变为15.8∶51.0∶33.2。
财政收入明显增加。
全年全部财政收入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4.8亿元,增长21.4%。
其中,税收收入49.5亿元,增长30.2%。
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49.5亿元,增长26.1%。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教育支出分别增长19.1%、1.6%、26.5%、5.6%、17.1%。
市场价格上行。
据抽样调查,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2.3%,其中,城市和农村分别上涨2.2%和2.5%。
从八大类价格看,呈现出“四涨四降”格局。
其中,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是食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居住类、烟酒及用品类,分别上涨8.4%、2.8%、2.6%、0.6%;价格下降幅度较大的是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分别下降6.4%、2.0%、1.0%、0.6%。
2010年普洱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我市面对八十年未遇的冬春持续干旱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心谋发展、优化结构建支柱、依托资源抓特色、民族团结共发展、保护生态建和谐,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围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的各项工作要求,全市呈现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一)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47.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增幅上升0.5个百分点,已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66亿元,增长6.7%,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82.98亿元,增长19.2%,拉动经济增长6.8个百分点。
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53.04亿元,增长16.0%,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29.95亿元,增长25.4%,拉动经济增长3.0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90.66亿元,增长14.6%,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4:32.5:37.1调整为29.8:33.5:36.7,“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更加稳固。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33.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加快。
人均生产总值9553元,比上年增加1360元,人均达1399美元,比上年增加254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1%。
(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53.40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3.9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9%,提高到38.0%,上升1.1个百分点。
(三)财政收支同步快速增长。
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47.52亿元,比上年增收21.02亿元,增长79.3%。
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解放日报分享| 收藏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五个确保”的要求,全力以赴办好世博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6872.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15亿元,下降6.6%;第二产业增加值7139.96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9618.31亿元,增长5%。
“十一五”时期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69054.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1%。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537.87亿元,比上年增长8.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334.55亿元,增长11.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8.4%提高到49.4%。
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4060.29亿元,增长10.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1%。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18.45万户,比上年增长9.4%。
其中,企业12.52万户,增长16.4%;个体工商户5.81万户,下降3.2%。
在新设立企业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4155户,增长5%;外商投资企业6457户,增长27.1%;私营企业11.46万户,增长16.3%。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87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其中,增值税388.62亿元,增长4.3%;营业税933.91亿元,增长11.2%;个人所得税261.2亿元,增长13.3%;企业所得税606.05亿元,增长25.8%。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330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2010年中国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农民工[3]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0%。
全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加13680亿元,增长23.0%。
2010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日期:2011年03月17日来源:中山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2011年3月14日2010年,中山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力做好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和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大力推进经济强市、和谐中山等方面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开新步伐。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826.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3.5%,总量继续居全省第五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52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73.60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702.20亿元,增长11.0%。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58.7:38.5。
民营经济增加值830.63亿元,增长14.5%,占全社会GDP的比重达45.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0%,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3.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
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六升二降”态势,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6.0%、0.6%、3.8%、1.2%、0.9%和5.1%;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分别下降6.9%和0.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6%,其中轻工业上涨1.3%,重工业上涨4.2%。
年末全市新增就业人员8.01万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9.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9.38亿元,增长26.2%;其中税收收入127.74亿元,增长27.1%。
二、农业全年农业总产值86.82亿元,增长3.2%。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43万亩,下降0.5%;经济作物种植面积8.05万亩,增长11.1%;蔬菜种植面积34.71万亩,下降7.3%;水果种植面积10.52万亩,下降5.3%。
呼和浩特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呼和浩特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11【实施日期】201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呼和浩特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2011年)2010年,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高首府经济首位度为目标,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综合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5.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1.33亿元,比上年增长4.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7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9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4.9∶36.4∶58.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102.6,较上年上涨2.6%。
分八大类指数看,呈现“五升三降”的态势,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和居住类分别上涨7.5%、2.9%、1.3%、0.4%和3.3%;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9%、1.1%和1.1%。
农村生活消费品价格总指数达103.9,比上年上涨3.9%,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住房、交通和服务项目分别比上年上涨6.0%、5.6%、3.8%、5.7%、3.5%、2.2%、0.3%和2.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1万人。
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21.1万人,增加0.44万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0万人,减少0.01万人;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从业人员9.37万人,增加1.18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4300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20828人,其中,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6029人。
深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深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深圳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1.04.25
【实施日期】2011.04.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深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深圳市统计局2011年4月25日)
2010年,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本地生产总值9510.91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2.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0亿元,下降14.3%;第二产业增加值4523.36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4981.55亿元,增长9.9%。
三次产业结构为0.1∶47.5∶52.4。
现代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362.86亿元,增长10.0%。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
售业增长15.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3%,房地产业下降5.4%。
民营经济增加值2510.56亿元,增长11.8%。
图1:2006-2010年本地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略)
表1:2010年分区本地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指标全国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 3.3 3.2 3.6食品7.27.17.5其中:粮食11.811.512.3肉禽及其制品 2.9 2.6 3.5油脂 3.8 3.4 4.4蛋8.38.48.2鲜菜18.717.821.3鲜果15.615.017.5非食品 1.4 1.3 1.8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0.0-0.10.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3.2 3.2 3.2交通和通信-0.4-0.60.3居住 4.5 4.5 4.5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农民工[3]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0%。
全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加13680亿元,增长23.0%。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98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89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85万公顷,减少10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97万公顷,增加3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92万公顷,增加3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产2.9%。
其中,夏粮产量12310万吨,减产0.3%;早稻产量3132万吨,减产6.1%;秋粮产量39199万吨,增产4.8%。
全年棉花产量597万吨,比上年减产6.3%。
油料产量3239万吨,增产2.7%。
糖料产量12045万吨,减产1.9%。
烤烟产量271万吨,减产3.9%。
茶叶产量145万吨,增产6.4%。
全年肉类总产量7925万吨,比上年增长3.6%。
其中,猪肉产量5070万吨,增长3.7%;牛肉产量653万吨,增长2.7%;羊肉产量398万吨,增长2.2%。
生猪年末存栏46440万头,下降1.2%;生猪出栏66700万头,增长3.3%。
禽蛋产量2765万吨,增长0.8%。
牛奶产量3570万吨,增长1.5%。
全年水产品产量5366万吨,增长4.9%。
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3850万吨,增长6.3%;捕捞水产品产量1516万吨,增长1.4%。
全年木材产量7284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1%。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3.4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97.5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60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7%;集体企业增长9.4%,股份制企业增长1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4.5%;私营企业增长20.0%。
轻工业增长13.6%,重工业增长16.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0%;纺织业增长11.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2.4%,其中汽车制造增长24.8%,铁路运输设备制造增长25.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6.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8.7%。
六大高耗能行业[4]比上年增长13.5%,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5.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1.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9.6%。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6%。
表2: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产品名称单位产量比上年增长%纱万吨2717.013.5布亿米800.0 6.2化学纤维万吨3090.012.5成品糖万吨1102.9-17.6卷烟亿支23752.6 3.7彩色电视机万台11830.019.5其中:液晶电视机万台8937.532.1家用电冰箱万台7300.823.1房间空气调节器万台10899.634.9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亿吨标准煤29.98.7原煤亿吨32.48.9原油亿吨 2.037.1天然气亿立方米967.613.5发电量亿千瓦小时42065.413.2其中:火电亿千瓦小时33301.311.6水电亿千瓦小时7210.217.1核电亿千瓦小时738.8 5.3粗钢万吨62695.99.6钢材[5]万吨79775.514.9十种有色金属万吨3092.616.8其中:精炼铜(电解铜)万吨457.310.6原铝(电解铝)万吨1565.021.4氧化铝万吨2893.921.6水泥亿吨18.814.4硫酸万吨7090.819.0纯碱万吨2029.3 4.3烧碱万吨2086.713.9乙烯万吨1418.932.3化肥(折100%)万吨6740.6 5.6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万千瓦12880.29.8汽车万辆1826.9932.4其中:轿车万辆957.627.9大中型拖拉机万台38.4 3.3集成电路亿块652.557.4程控交换机万线3133.3-24.5移动通信手持机万台99827.446.4微型计算机设备万台24584.535.0: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88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4%。
表3:2010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指标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3882849.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92459.1其中:集体企业68934.6股份制企业2110049.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13146.3其中:私营企业1043049.4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6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3422亿元,增长25.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90亿元,增长35.0%。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
其中,城镇投资241415亿元,增长24.5%;农村投资36725亿元,增长19.7%。
东部地区投资[6]115970亿元,比上年增长21.4%;中部地区投资62894亿元,增长26.2%;西部地区投资61875亿元,增长24.5%;东北地区投资30726亿元,增长29.5%。
表4:2010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行业投资额比上年增长%总计24141524.5农、林、牧、渔业396618.2采矿业965318.1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377023.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893 3.6制造业7452827.0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362628.1食品制造业194428.8纺织业223026.4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41234.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07612.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86314.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55628.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465 6.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92435.8金属制品业362228.6通用设备制造业545922.4专用设备制造业415435.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55431.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99640.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88948.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45357.3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11869 6.6建筑业233248.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782019.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392-6.0批发和零售业521616.2住宿和餐饮业297127.6金融业47636.5房地产业[7]5755733.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49032.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28818.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226124.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5846.1教育371714.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96715.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59622.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489121.2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第二产业投资101048亿元,增长23.2%;第三产业投资136401亿元,增长25.6%。
表5: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指标单位绝对数新增发电机组容量万千瓦9118新增22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万千伏安25816新建铁路投产里程公里4986其中:高速铁路公里1554增建铁路复线投产里程公里3747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公里5948新建公路公里104457其中:高速公路公里8258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万吨27202新增光缆线路长度万公里166新增数字蜂窝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万户6433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8267亿元,比上年增长33.2%。
其中,商品住宅投资34038亿元,增长32.9%;办公楼投资1807亿元,增长31.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5599亿元,增长33.9%。
全年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
表6:2010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投资完成额亿元4826733.2其中:商品住宅亿元3403832.9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亿元1066527.4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40553926.6其中:商品住宅万平方米31494325.3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16377740.7其中:商品住宅万平方米12946838.8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75961 4.5其中:商品住宅万平方米61216 2.7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10434910.1其中:商品住宅万平方米930528.0本年资金来源亿元7249425.4其中:国内贷款亿元1254010.3其中:个人按揭贷款亿元92117.6本年购置土地面积万平方米4097028.4完成开发土地面积万平方米21254-7.7土地购置费亿元999265.9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