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总结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单元一、二知识点总结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1.背景:约BC2070年,禹建立夏朝,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2.标志: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3.传承方式:父死子继 or 兄终弟及4.影响:“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二、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以藩屏周”):1.实行目的:为了有效统治(or巩固统治)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3.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4.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5.影响:积极:加强了统治,扩大了西周统治疆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埋下了分裂割据的祸根6.结果: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三、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4影响:消极:重男轻女、任人唯亲、传宗接代积极: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祖国统一(续家谱、认祖归宗、祭祖)PS: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朝统一(BC221)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条件:主观-①商鞅变法后,实力强大;②正确的战略战术;客观-③人民渴望统一;④形成了局部统一;⑤经济迅速发展,民族融合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制(秦朝中央官制):①丞相:百官之首,政务;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上传下达),监察百官;③太尉:全国军务(秦朝时是虚设的);④诸卿(设在丞相下面):具体事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相互配合,彼此牵制;②体现“家天下”的色彩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3.郡县制(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概不世袭意义: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历史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西亚、中南美洲、东亚);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始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在种植业方面,中国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
)3、意义: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曲辕犁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
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代田法是战国时期垄作法的发展,第一年种在沟里,第二年在垄上开沟,垄和沟轮换耕种。
耕耙耱技术: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作技术,在北方是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技术。
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探究一:我国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提示:从材质、制造工艺、牵引动力等方面概括)⑴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⑵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⑶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自古以来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
历史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历史事件和时间线,更是一门让我们了解人类思想、道德、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学科。
在历史必修二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是社会动物,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就开始建立起了简单的群体和社会组织。
人类通过狩猎、采集、种植等方式,逐渐从无定居的状态转变为定居的农耕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发展出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带动了社会形态的演进。
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第二,商业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商业和文化的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和紧密。
古代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商路进行。
这些商路不仅仅是商品的传递,更是文化、技术、宗教、艺术等交流的桥梁。
通过商业和文化的交流,各个地区的人们能够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与变迁。
中国古代历史文明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包括社会等级制度、礼教思想、科举制度等。
在封建社会的长期统治下,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繁荣、魏晋南北朝的分裂、隋唐的盛世、五代十国的动荡、宋辽金的交替、元朝的统治等,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变迁和演变。
第四,世界古代社会的多样性。
世界各地的古代社会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例如,古埃及社会拥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神权,法老统治下的埃及社会发展了庞大的农田灌溉和建筑工程。
古希腊社会则以城邦制度、民主政治和人文主义哲学著称,塔那托斯和亚里士多德等伟大的思想家也在此诞生。
古罗马社会则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法律体系而闻名,帝国的建立和分裂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单元主题概述本单元主要围绕“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展开,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重点内容包括分封制的起源与发展、郡县制的确立与影响、科举制度的形成与演变,以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动态平衡等。
二、分封制1. 分封制的概念: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土地分封给士大夫,形成了一种层级式的封建体系。
2. 分封制的特点:- 土地所有权与政治权力相结合- 诸侯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 诸侯对君主有义务,如朝贡、出兵等3. 分封制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战争频繁,分封制逐渐走向衰落- 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三、郡县制1. 郡县制的概念: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郡县制的特点:- 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监督- 地方行政区划分为郡和县两级-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军事和人事控制3. 郡县制的影响:-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促进了法律和政令的统一执行- 对后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四、科举制度1. 科举制度的概念: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才进入官僚体系。
2. 科举制度的特点:- 以考试为主要选拔手段-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和文学作品- 相对公平,不论出身,以才选拔3. 科举制度的演变:- 隋唐时期开始形成,宋代逐渐完善- 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五、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1. 中央集权的概念:中央集权是指国家的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政权受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
2.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中央集权有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过度集权可能导致地方积极性的压制- 地方分权有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但过度分权可能导致国家分裂3. 历史演变:-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势力有所抬头- 唐宋时期,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相对平衡-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六、结论通过对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相对平衡的过程。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到明朝建立的过程,包括了秦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和崩溃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最后讲述了唐朝的繁荣和宋朝的统治。
以下是该单元的知识点总结:1. 秦朝统一六国:-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成为了第一个皇帝。
- 秦朝统一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手段,如联姻、割据、策反等。
- 统一后,秦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法家思想、修建万里长城、统一度量衡等。
2. 汉朝的建立和崩溃:- 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 汉朝经历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 西汉时期,刘邦的儿子刘盈继位,但很快被宦官王政抬上皇位,成为王莽篡汉的导火索。
- 东汉时期,经历了王莽篡位、光武中兴和末年的黄巾起义等事件。
- 最终,东汉因内外交困而崩溃。
3.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隋这六个朝代。
- 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不断入侵中原,南北方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断裂。
- 南朝文化繁荣,出现了文学家宋玉和佛教学者慧思等人。
- 北魏末年,鲜卑族人拓跋焘在北方建立了北齐,之后隋朝统一了中国。
4. 唐朝的繁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创造了盛唐文化。
- 唐朝政治稳定,建立了完善的官僚制度,改革了科举制度。
- 艺术方面,盛唐文化繁荣,出现了王维、杜牧、杜甫等文学家。
- 唐朝还进行了外交交往,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5. 宋朝的统治:-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 北宋时期,政治上实行了靖康之变后的新政,经济上出现了“开封城独秀”等繁荣景象。
- 南宋时期,遭遇金朝南侵,迁都临安(今杭州),并采取了“反金救国”和“富国强兵”的政策。
- 南宋末年,遭受元朝的攻击,最终于1279年亡于元军。
以上就是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中世纪的世界一、中世纪的时期1. 中世纪的定义及时期划分中世纪,指的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时间大致从476年(西罗马帝国被灭)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间。
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欧洲社会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2. 中世纪的特点中世纪是一个多事之时,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封建制度盛行、天主教盛行、民族国家渐渐兴起、文艺复兴的萌芽、商业活动与城市发展。
3. 中世纪的生活中世纪社会的生活,以农业为主,封建领主与农奴的关系极其严重;城市经济的兴起改变了农村社会,贵族乐于享乐、重视对艺术的提倡,也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二、中世纪的东方和伊斯兰世界1. 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又称拜占庭帝国,它成为文化艺术和科技的中心。
不过,受罗马帝国衰败的影响,东罗马帝国也在矛盾之中。
2. 伊斯兰世界伊斯兰教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了一种新的影响力,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东的政治、经济,也渗透到了欧洲的文化、社会中。
在伊斯兰世界里,诸如医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这也激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三、中世纪的基督教1. 基督教的扩张与发展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分裂之后,逐渐取代了罗马的宗教。
教会在中世纪的政治、宗教上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同时也陷于世俗化和腐败之中。
2. 教会改革及封建君主与教会的矛盾中世纪教会陷于阴霾之中,这使得教会改革成为了必要。
教会改革的产生是教会内在腐朽的反映,改革运动的目标是要解决教会内部腐化问题以及教会与封建势力的矛盾。
3. 基督教的影响中世纪的基督教对于欧洲的文化、经济、政治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它被进一步地挑战。
四、中世纪的商业与城市1. 商业活动的发展中世纪商业活动的兴起使得生产和贸易逐渐脱离了封建领主的控制,商业贸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
2. 城市的产生中世纪城市的产生,标志着封建时代社会大变革的开始。
重点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重点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作者:————————————————————————————————日期:2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①分散性和封闭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 ②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但无革命性突破 ③脆弱性:规模小,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 ③小农经济封建政府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④随着农民战争爆发和王朝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①灾荒瘟疫②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 ③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地位和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早期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方法、 技术与制度 农作物 水利灌溉 基本模式原始农业石刀、石斧、石犁刀耕火种(经常迁徙)水稻、粟集体劳动 商周 耒耜和少量青铜农具 “耜耕”或“石器锄耕”、懂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肥和治虫等(走向定居) 粟、稻、黍、稷、麦、桑、麻等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阶段) 铁犁牛耕、垄作法都江堰 个体劳动小农经济传统农业两汉耦犁、犁壁,耧车(改进和普及阶段)代田法、一年一熟 引进棉花漕渠、白渠、龙首渠 魏晋南北朝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进行轮作和绿肥种植 翻车 隋唐 曲辕犁(完善阶段) 普遍育秧移栽筒车两宋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引进占城稻 高转筒车 明清多熟制引进玉米和甘薯等风力水车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基本特点 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主要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是------精耕细作,技术先进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器牛耕农业的起源----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艰难有利不利小农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冶金技术冶铜技术新时器时代:掌握了冶铜技术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春秋至秦汉:造型轻巧,纹饰简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总结(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分析背景
反思影响
识记过程
系统梳理知识,理清发展脉络;仿真高考 检测,零距离触摸高考!
系统梳理知识,理清发展脉络;仿真高考 检测,零距离触摸高考!
夯实基础(自主学习、重点突破、知识体系)
●请同学们阅读必修二第七单元(38-------48页) ●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填空)
参考答案
西亚、东亚、美洲;粟、水稻;粟、稻、黍、稷、麦;刀耕火种、青铜、铁、牛耕;南宋、魏晋、耕耙耱、都 江堰、翻车、筒车;以家庭为中心、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精耕细作;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落后性;商 周、春秋、远古、魏晋、唐宋、明清、明朝中后期;官营、家庭、民营长期并存;家庭手工业和家庭农业相结 合男耕女织;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自给自足、不计成本、官府垄断;家庭手工业和家庭农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产品大部分自给自足;产品面向市场、处于附属地位、发展缓慢;市、坊;市、坊、交子;汉口、 景德镇、佛山、朱仙镇;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集体、国家、国、私、鲁国初税亩、商 鞅变法。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宋;小农经济农业占主要地位、为了保护农业和小农经济、商业影响了农 业生产危机统治、为了确保赋税和地租、为了稳定的兵源和财源;汉武帝、货币、盐铁、酒;妨碍了海外市场 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了;官府垄断、贡赐贸易、丝绸之路。汉武帝、汉朝、丝的国度、明清、瓷的国度。
劳动力
地位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 地位,代表我国古代 手工业最高水平
官营手工业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私营主雇工 农民自身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 地位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 生活中,是中国古代 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培植了水稻和粟。
①.刀耕火种(原始农业)②.石器锄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③.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赵过)、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可调深浅,轻巧简便)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赵过)代田法一年一熟;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沿用至今);宋以后--江南形成了一年两熟制甚至一年三熟。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续的重要原因☆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素有“丝国”之称,西汉丝绸之路、唐朝瓷器大国) ①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③家庭手工业:农民副业—→其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明中叶后,使用花楼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官营手工业发达,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相当大比重。
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 和梵文装饰);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明清—缎,设制造局,丝织业鼎盛时期 ,中心:苏杭 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冶金瓷器 丝织业★★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商朝:善于经商;称为“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秦汉至隋唐:推行重农抑商,商业发展艰难隋唐:出现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北宋出现最早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明清:政府抑商锁国;出现商帮:晋商和徽商二、对外贸易扬(州)一益(州)二繁荣a.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济基础。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新时器时代: 掌握了冶铜技术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冶铜技术春秋至秦汉:造型轻巧,纹饰简单。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春秋:出现人工冶铁。
用木炭、皮囊鼓风冶铁。
块炼铁技术出现战国:发明铸铁技术,比外国早1800年左右发明铸铁柔化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 早欧洲2000年左右西汉:高炉炼铁.用煤做燃料(世界最早)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1200多年冶铁技术南宋:始用焦炭做燃料春秋晚期:有钢剑,掌握了块炼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西汉:“百炼钢”的技术兴起,出现炒钢法魏晋南北朝:灌钢法冶金技术炼钢技术16世纪以前:领先世界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南方创青瓷北朝:北方创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唐三彩和秘色瓷有名,出现釉下彩绘开始大量输出国外,已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宋代: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汝、定、钧、官、哥)元代: 制瓷中心景德镇, 出现青花瓷和釉里红瓷明:斗彩和五彩瓷等彩瓷;清:粉彩和珐琅彩等彩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大量外销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制瓷业明清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被西方音译为China ,意为“瓷” 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后来干脆将瓷器的故乡称为China距今四五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世界最早)商朝:有了织机西周: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汉代: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开辟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丝国”(“塞里斯”)称号出现缂丝技术(经纬织造);开始使用提花机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丝织业明清:进入鼎盛丝织中心-----苏州、杭州、南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4、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开始、宋结束。
5、本课要旨: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精耕细作)、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资金、工匠、原料、生产、产品都凭国家权力。
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代表中国古古代手工业代手工业的先进水平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行业——纺织,用途——缴纳赋税、家庭消费私人民营手工业:用途——供民间消费本课要旨: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课要旨: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土地国有,实行“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鲁国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井田制瓦解的原因: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上劳动力减少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存在土地兼并的问题,封建政府的应对措施为抑制兼并。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措施:均田制(时间:北魏至唐前期、内容:)。
明朝:丈量土地,按照人丁、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2、“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生: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基础知识全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中国古代文明基础)早期农业生产——◇原始农业: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北粟南稻”;“刀耕火种”;“耜耕”或“石器助耕”。
影响:耕作落后,经常迁徙。
◇商周农业:耒耜普遍使用;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技术;“五谷”具备。
影响:土地可连续耕作,开始定居。
◇特点: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耕作工具:春秋战国的铁农具和牛耕。
汉朝以后,铁力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西汉的耧车(播种)、赵过创耦犁、二牛一人犁耕法、犁壁。
隋唐的曲辕犁(完善标志:调节深浅)。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世界先进),西汉赵过创代田法。
◇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的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制,宋代江南麦稻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环境):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灌溉工具:曹魏(脚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水力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生产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条件:春秋战国,伴随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特点: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身需要和缴纳赋税。
◇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评价:①优点:利于调动农民小生产者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
②规模小,技术落后,难以扩大再生产。
赋税重,时刻面临破产。
其长期牢固存在,阻碍社会进步。
③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的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发展过程: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
从汉武帝起,煮盐、制铁、铸钱等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2 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色▲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今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根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定;③特色: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向来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质成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议论a、保护农业生产,保护社会坚固,坚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控制了工商业的正常睁开,阻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控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立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分类特色地位①由政府直接经官营手营,集中大作坊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工业②产品不计本钱,中素来占主导地位不流通,供皇帝使用民间手①由民间个人经营明中叶今后,高出官营手工业②产品供民间花销工业,占主导地位家庭手产品用来缴纳赋税农户的副业工业和家庭花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睁开;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用心,计日取值〞④实质特色:资本主义性质的聘用关系;▲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成就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睁开情况表现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场面被打破秦汉睁开困难开始重农抑商隋唐商业睁开农村集市贸易睁开;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两宋空前繁荣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睁开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流行;?清明上河图?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多半会:多半;天下第一大港:泉州城镇商业繁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出名商帮:晋商、明清荣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 a、明初为防患倭寇; 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议论a、阻拦了外国市场的开拓,控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睁开;b、间隔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睁开▲形成和睁开历程1、新航路开拓——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源因:西欧商品经济的睁开,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 a、惹起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睁开;2、早期的殖民扩大——进一步扩大3、第一次工业革命——根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后确立时间特色生产组织形式的交通工具的革变化新第一次工业革18c60d-19c中期手工工场工匠工厂火车、轮船命技术积累第二次工业革19c 中后期 -19c科学理论与技垄断组织汽车、飞机命末 20c初术相结合▲形成路子——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大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睁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出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生〔19c60 、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睁开③睁开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色a、资本少,规模小,技术力量单薄;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向来没有形成完满的工业系统;⑤阻拦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睁开过程中必然碰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 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兴隆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 1949 —1956, 睁开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公民经济的恢复〔 1949 —1952 〕②三大改造〔 1953 — 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系统,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方案〔 1953 — 1957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确立了初步的基础;▲十年研究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 —1966 〕①中共八大 1956 :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解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 1958 :违犯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超越了生产力睁开水平;⑤八字目标 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惹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坚固、充足、提升c、意义:公民经济获取恢复和睁开▲文革时期〔 1966 —1976 〕1971 年、 1975 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公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睁开;▲改革开放时期〔 1978 —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系统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加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a、 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发言〞,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系统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c、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根本框架d、 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睁开;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向——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推行改革开放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发言〞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新中国的建立③改革开放▲表现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公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民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取消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兴〔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 年—— 1933 年〕1、原因①根本源因: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破产、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色:①涉及范围广②连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渐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推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积蓄委员会的权益;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方案指导,经过?全国工业中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督查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建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供应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升并坚固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营救署,发放紧急营救金;②加强社会保障举措,为弱势集体供应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创立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花销;〔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建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根本权益;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付危机,其对付举措根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必然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防范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首创国家干预经济的睁开模式;②资本主义辞别“自由任凭〞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睁开〔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流行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睁开时期背景举措结果二战结束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国家干预经济经济迅速睁开,“黄金—20c70d 初复经济时期〞20c70d 初出现“滞涨〞现象减少国家干预20c80d 经济恢复和发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 1918 —1920 〕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权益企图扼杀再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少,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推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推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议论①积极:在特其他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成功;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睁开,违犯经济睁开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 1921 —1924 〕1、背景(1〕连年战争使公民经济碰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连续推行,惹起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清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赞同个人创立小企业;③商业:赞同自由贸易,恢复钱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取销实物分配制,推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阔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公民经济获取恢复和睁开;(2〕坚固了工农缔盟,坚固了社会序次,坚固了苏维埃政权;(3〕研究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睁开重工业,资本本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色①推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以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治〕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议论(1〕成就①两个五年方案的推行,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加为今后反法西斯战争的成功确立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睁开重工业,以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远落后,公民经济比率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迫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 1953 - 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 -1982 〕重点结果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农业必然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这一勃列日涅夫改工业〔军事工林模式,获取了必然的模式见效革业〕▲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 -1991 〕1、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社会杂乱、经济阻滞,人民生活水平连续下降的危机场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上成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治作用;②结果:没有获取见效③存在问题: a、缺少宏观调控决讲和相应的配套举措;b、连续优先睁开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坠入困境②结果: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睁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碰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益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治相结合;③结果:经济获取恢复和睁开,政权获取坚固,人民生活获取改进;不相同点:实质差异在与它们所要保护的社会制度不相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系统的形成1、构成国际钱币基金组织1945世界钱币系统〔短期贷款,解决国际出入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系统〔布雷顿森林系统〕世界银行〔国际中兴开放银行〕1945三大支柱〔长远贷款、技术救援〕世界贸易系统-?关税与贸易总协议?1947〔旨在除掉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系统化和制度化方向睁开的反响;▲布雷顿森林系统〔世界钱币系统〕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宽泛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系统;2、根本特色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会员国的钱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保持战后辈界钱币系统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展创始建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地区企业化1、欧盟〔 1993 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矛盾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一致的强烈梦想;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结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研究;②建立过程a、 1951 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 1957 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 年,三机构合并,建立了欧共体;d、1992 年,?欧洲缔盟合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钱币缔盟和欧洲政治缔盟;e、 1993 年,欧盟建立〔标志住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 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吻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睁开,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他地区的经济结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加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 年,睁开中国家与兴隆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 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睁开,中国 1991 年参加〕▲经济地区企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睁开(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拓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加;②工业革命今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取了空前的睁开,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亲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睁开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 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崩溃e、各国宽泛推行市场经济系统f、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的推动(2〕议论①实质:兴隆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大;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睁开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兴隆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睁开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时机也是挑战;时机: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计环境面对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脑筋,拟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加中谋求睁开;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 〕1995 年(1〕背景:关税总协议在解决争端时缺少法律性的逼迫举措;(2〕建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睁开的需要②建立:1995 年1月1日〔3〕作用①标准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系统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度;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2001 年〕(1〕过程:① 1986 年,提出“复关〞;②2001 年 12 月,正式参加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参加 WTO 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睁开;b、进一步完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加,有利于建立完满的世界贸易系统;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碰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加入 WTO。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总结.doc
(一)原始农业1、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3、农作物:稻、粟(二)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1、表现:生产工具:耒耦、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耕作方法: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泯制肥料、治虫灭害农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等2、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3、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三)生产工具的改进一一耕犁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牛耕;一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2、西汉时期的耦犁和犁壁;一一改进和进一步推广3、隋唐时期的曲辕犁。
(调节犁耕的深浅)一一完善阶段(四)耕作技术的提高(耕作方法、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1、耕作方法:(1)春秋战国:垄作法;(2)西汉: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糖技术。
3、耕作制度:(1)两汉:一年一熟;(2)宋朝以后: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五)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1)战国:都江堰;(2)汉代:漕渠、白渠、龙首渠等;(3)其它:芍陂、郑国渠等。
2、灌溉工具: (1)曹魏:翻车;(2)唐朝:筒车;(3)宋朝:高转筒车;(4)明清:风力水车。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六)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 原因:①生产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f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土地私有制的出现(2) 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一个体、分散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一男耕女织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一自给自足(3)小农经济影响积极: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
②土地有限,经营规模小,农民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贡献。
局限:承担沉重的赋税、徭役、自然灾害,小农经济脆弱。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1. 官营手工业【西周出现了工商食官制度;西周到明朝中叶前占据统治地位】2. 民营手工业【明朝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3. 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一)官营手工业:官营,是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①分散性和封闭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 ②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但无革命性突破③脆弱性:规模小,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 ③小农经济封建政府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④随着农民战争爆发和王朝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①灾荒瘟疫②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 ③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地位和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 济基础。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艰难成长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早期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方法、技术与制度农作物水利灌溉基本模式原始农业石刀、石斧、石犁 刀耕火种(经常迁徙) 水稻、粟集体劳动 商周 耒耜和少量青铜农具 “耜耕”或“石器锄耕”、懂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肥和治虫等 (走向定居)粟、稻、黍、稷、麦、桑、麻等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耕 (开始使用和逐 渐推广阶段) 铁犁牛耕、垄作法都江堰个体劳动小农经济传统农业两汉 耦犁、犁壁,耧车 (改进和普及阶段) 代田法、一年一熟 引进棉花 漕渠、白 渠、龙首渠 魏晋南北 朝 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进行轮作和绿肥种植翻车 隋唐 曲辕犁(完善阶段) 普遍育秧移栽 筒车两宋 江南稻麦轮作一年 两熟和一年三熟引进占城稻 高转筒车明清 多熟制 引进玉米和 甘薯等风力水车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基本特点 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主要是 -------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是 -------- 精耕细作,技术先进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器牛耕农业的起源 ------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第 2 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1、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中国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地位影响2、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3、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 3 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 4 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公有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1、得名: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2、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3、内容:一切土地属周王,周王将其分赐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行转让与买卖,并纳一定的贡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
政策的比较
时代
目 的
都是在 相 社会转 同 型时期 点 采取的
政策
维 护 封 建 统 治
原因
出于 统治 需要 而采 取的 政策
内容
限制 和压 制商 品经 济
影响
阻碍了 商品经 济和资 本主义 萌芽的 发展 时代最初实施
不 同 点
重 农 抑 商
于战 国时 期,贯 穿于 整个
成长
时 代
目的
原因
内容
影响
不 同 点
闭 关 锁 国
封 建 社 会 渐 趋 衰 落 时 期
防止外 来殖民 势力,以 维护封 建统治 体制,以 巩固封 建经济
首先是由自 然经济的自 给自足特点 所决定的;其 次,清政府害 怕与外国人 交往易“滋扰 生事”;再次, 为了防范和 抵御西方侵
略者
严格 限制 国人 出海 贸易, 限制 外商 来华 贸易
点击进入检测试题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2.(2012年安徽文综,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 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 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 图景表明( )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概况。 据题干材料夜市“通晓不绝”,瓦子在傍晚时分 仍然在演出,以至于市民“流连忘返”可知商业 活动在北宋时已不再受时间限制,故 A 项符合题 意;B 、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为 A 。
(7)明清:“商帮”出现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特点的学习,应从农 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横向把握,探 究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归纳 总结出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特点。同时,应注 意把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内容与古代土地制 度、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等知识进 行综合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2012年北京文综,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 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 .不事生产 B .不尊儒术 C .不敬宗族 D .不纳租税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在生产力比较低的情 况下,统治者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既可以保证农业 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也可以防止农民自由迁徙, 保证地方社会治安和稳定,而抑制商业,主要是因为 商人有投机行为,不事生产,不利于管理和维护统 治,B 、C 、D 三项不符合史实。答案为 A 。
(1)历史悠久 (2)素称发达 (3)技术高超 (4)手 工 艺 精 湛 (5)世界领先
发 展 ,自 成 体 系 ,古 代手工业脱胎于古 代 农 业 ,而 古 代 农 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推动了商业的兴起 和繁荣,农业、手工 业和商业的发展紧
瓷、丝织
密相连,相辅相成
项 目
表现
特征
认 识
(1)商朝:善于经商,称“商人”
起到了一定 的自卫作用, 但不利于资 本主义萌芽 的成长,限制 了与西方的 经济文化交 流,使中国长 期与世隔绝, 逐渐落后于
世界潮流
作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农抑商”和“闭 关锁国”政策,应从其产生的原因、所起的历 史作用等方面来具体把握;同时,应注意把其与 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等知识点相结合,弄 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联系同时代东西方 国家的发展,认识其危害的必然性。
单元总结
网络构建
栏
目
专题归纳
导
航
高考体验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项目
表现
特征
(1)耕作方式
农 业
(2)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 (4)水利工程
(1)小农经济 (2)自给自足 (3)精耕细作
(5)灌溉工具
认识
项 目
表现
特征
认识
(1)经营形
中国古代农业独立
手 工 业
态 :官 营 手工业、 民间手工 业 (2)主要行 业:冶铜、 冶铁、制
封建
社会
目的
压制 商人
势 力, 以维 护封 建统 治
原因
商业与 农业争 夺劳动 力,影响 农业生 产、甚 至危及 政权
内容
对国内 市场进 行严格 的规定
和控 制,对 商人地 位和势 力进行 压制
影响 在封建社 会前期对 古代农业 发展有利, 对农业文 明的成就 有一定影 响;后期阻 碍了生产 力的发展 和资本主 义萌芽的
商 业
(2)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3)秦汉至隋唐:商业总体水 平不高 (4)隋唐: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5)两宋:商业空前繁荣,“交 子”出现 (6)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商 业大都会
(1)起源早 (2)发展艰难曲 折 (3)各个时期发 展不平衡 (4)始终处于封 建政府的压抑 和控制下
1.(2012年广东文综,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 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 启土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解题的 关键主要是判断历史事实的依据。虽然出现了牛骨, 但并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已用牛耕,故 A 项错误;因为 《诗经》主要记载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虽 然有描写农耕生活的内容,但并不能说明商朝的历 史,故 B 项错误;因为孔子生活在西周晚期,故其学生 的名字也不能证明商朝出现了牛耕,故 C 项错误;因 为甲骨文在商朝就已经出现,能够记载商朝的历史, 而且“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也说明牛耕的出现。 答案为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