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内的文言文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和技巧2.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

二、教学内容

以“二原则”和“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例子让学生体会翻译的要领。

三、教学重点难点

“留删换,调补猜”的翻译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发现,翻译一直都是大家比较头疼的问题。想当然,甚至靠想象,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和句子不通是大家在翻译中常犯的错误!事实上,翻译是有原则可遵循的,那就是“字字落实” “文从句顺”,这是翻译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那么,何谓“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呢?

(解释:“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既然有这样一个原则可循,那么翻译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字字落实?如何去落实并达到文从句顺?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一些方法!

(二)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请大家先试着把它翻译出来: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4、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晋侯、秦伯(联合出兵)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

(“晋侯”“ 秦伯”是皇帝的称号,郑、晋皆为国名,这些词的古今意义是相同的,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因而在翻译的时候应该保留下来。)除此之外,我们翻译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是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的?()这就是我们翻译的第一个方法:保留法

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的一些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帝号、年号、朝代、、典章制度、物品名称、度量衡等。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因此翻译时应

删去。“也”是句中语气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译时也应删除。所以,翻译时一定要细心,留意,在心里要有底,切不可直接照搬下来。)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停顿、凑足音节等作用的虚词,他们无实在意义,只有语法作用,因此,翻译时可删除不译。

删除法:删除无实在意义也无需译出的文言词。如:句首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偏义复词中的衬词等等。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财宝,肥沃富饶的土地。

(“爱”本有“爱惜”之意,此处应该译成“吝啬”“吝惜”,而“珍器”“重宝”“肥饶”这些词,都应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来替换。)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历经时代的变迁,已经有所变化,翻译时,应该换成今语。

替换法:换成今语,主要是一些古今异义,通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还有就是把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但在此处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就是,这些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字词并不好把握,翻译的时候要根据原文的语境来确定词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不可今义当古义.

再如: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名词后带宾语一般活用成动词

译:(秦王)身边的人想要用刀杀蔺相如

②(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古义是“离开某地”,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此处译为“离开”)

译:(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离开。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卑鄙”在现代汉语中是“行为无耻”的意思,但在本句中应理解为“身份卑微”)

译: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

4、求人可使报秦者。

译: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本句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先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语的前面,再进行翻译。)

文言文中,对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应该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及时调整。即为调整法。

调整法:调整一些文言句式的词序。如: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

再如: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介词结构后置,省略)

译: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的封地来购取他的头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5、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译:然而体力足以到达(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这个句子中,根据前后文的理解,应该省略了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的时候应该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增补法:补出句中一些省略的成分。

看来,用了以上五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好的是,我们还有第六个方法——猜测法。

文言句子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较多,这是可供利用的条件。在这样的句子中,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我们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如: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②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译: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a、由对偶的句式可推知“知”是“智”的通假字。因为下句的“非是”、“是非”与上句的“是是”、“非非”相对,那“愚”对的是“知”,“知”应该是“智”的通假字。

b、“是”与“非”在现代汉语中多为“对,正确”与“错,错误”意,有成语“自以为是”“大是大非”、“习非成是”(习惯于某种错误的做法或说法,因而误认为它是正确的)为证。若此句中的“是”与“非”都按此义翻译,句子是译不通的。这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