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苏教版2014【小学学科网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1怎样才能化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我想,最终还得在情境中体验从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
于是,我在教学时创设了许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多次的感悟和体验,学生从意义上有了较好地理解,比如:6_12+4_12,可以让学生理解成6个12加4个12共10个12,所以可以这样得出:6_12+4_12=(6+4)_12。
从意义上的理解使学生最终摆脱了因强记模式而不会解的题,如:99_99+99,学生可以轻松地说出99个99加上1个99,一共100个99,99_99+99=100_99=9900。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2《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
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
在设计本教案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试图寻找一种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参与共同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不同的人的数学水平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方式。
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一、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
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出来的算式就比较开放。
学生能自由发挥,对所学内容很感兴趣,气氛热烈。
到通过计算发现两个形式不一样的算式,结果却是一样的。
这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是来自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的。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1、乘法分配律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更要注重其内涵。
乘法分配率的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先加后乘)=两个积的和(先乘后加),使学生从表象上进行初步感知。
从而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即左边表示6个25,右边也表示6个25,所以(4+2)×25=4×25+2×25。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
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
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
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
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14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14篇〕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14篇〕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1关于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学期和本册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的练习题中就有所浸透,虽然在当时没有提醒,但学生已经从乘法的意义角度初步进展了感知,以及初步体会了它可以使计算简便。
今天的教学就建立在这样的根底之上,上午第一节课我在自己班上,后来第二节课去听了一根木头老师的课,如今进展比照,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首先,值得向一根木头老师学习的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很到位。
课前,学生就已经解决了“想想做做”第3、4题,学生通过解决第三题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既稳固了旧知,而且将原来的认识提升了,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进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
而第4题通过计算比拟,突现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表达了应用价值。
我在课前没有安排这样的预习,因此课上的时间比拟仓促。
其次,我在学生解决完例题的问题后,还让学生提了减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a—b〕×c=a×b—a×c这种类型的题也同样合适,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为明天学习简便运算铺垫。
最后,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在观察比拟65×5+45×5和〔65+45〕×5的联络和区别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数和运算符号两个角度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后,其实已经感知到了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一样类型的等式,可以是数、字母、图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学生能用各种方式正确表示出来,然后再提醒数学语言,学生的认知产生飞跃。
缺乏的是,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小组交流时,有些同写还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有待于老师科学地引导。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2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拟抽象的概念课,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详细是这样设计的:先创设佳乐超市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买“3套运动服,每件上衣21元,每条裤子10元,一共花多少元?”列出两种不同的式子,他们确实可以体会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山仔帮大家收集的11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也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上课时,我以轻松愉快的闲聊方式出示我们身边较熟悉的教学资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算式:(8+6)×2=8×2+6×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观察算式,寻找规律。
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
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给大家计算带来的便利。
从而感受数学的美。
这堂课由具体到抽象,大多需要学生体验得来,上下来感觉很好,学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练习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学生在学习时知道“分别”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出现了漏乘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
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运算定律中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定律,因此在上课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
因为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求长方形周长的两种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规律能理解,也能灵活运用,但是要求用语言来归纳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有部分学生就感到很为难了。
感觉他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般。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一课是苏教国标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接触过加法、乘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基础。
教材安排这个运算律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
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地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举例——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地金钥匙。
由于乘法分配律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
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
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本课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
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
第 1 页共 1 页。
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所有运算定律中变化最多的,因此它是学生最难理解与运用的定律。
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一、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顺延之前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情境举例:利用植树活动情境“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水”。
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4 + 2)×25 4×25 + 2×25= 6×25 = 100 + 50= 150(元)= 150(元)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
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用字母形式表示:(a + b)×c = a ×c + b ×c三、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
1、在完成课本36页做一做时,对应这3道判断题,(1)、判断56×(19+28)=56×19+28,让学生感知到乘法分配律要分给括号里的每一个数,强调乘法分配律的“公平性”。
(2)、判断32×(7×3)=32×7+32×3,让学生注意到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区别:通过对运算定律意义的描述,和算式的特点,提炼出最简洁的区分方法:乘法结合律是连乘情况下的,乘法分配律除了乘法还有加法(后继教学还会出现减法),容易使我们混淆的原因是,它们都是乘法的运算定律都有乘法出现,更关键是它们都出现了小括号。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第1篇】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所以本堂课我通过列算式、读算式、观察算式、写类似算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后由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概念及用字母表示,这是我本堂课唯一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把课堂的主体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们都很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本课堂我的教学程序是:先让学生分析情景图,根据情景图上所给的信息列出算式:(4+2)×25=4×25+2×25并且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读读这个算式,然后再让学生去写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写完之后再板书几个同学所写的算式并选取期中一个同学的算式让他说说算式的左边为什么等于右边(6+2)×5=6×5+2×5;而且我还要求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意图是让不同层次的同学们都能反复去感知乘法分配律),通过刚才的几道程序,然后再让同学们去总结这类算式左边和右边的特点,得出乘法分配律以及字母表示,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同学们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原以为这样上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事与愿违,在要同学们独立写出两个类似的算式时,发现有小部分同学并不会写,所以本堂课后面部分上得就不怎么顺畅了。
课后向其他老师请教,原来我的教学程序上出现问题了----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是先由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写出类似的算式,体验乘法分配律,最后再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这堂课大多都是学生在不断的开动脑筋,上下来感觉很好,学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练习时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学生在学习时知道“分别”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出现了漏乘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今天在备课是又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分析,又预备了好多的练习题,希望在明天的课上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乘法分配律教师教学反思(精选6篇)
乘法分配律老师教学反思〔精选6篇〕乘法分配律老师教学反思〔精选6篇〕乘法分配律老师教学反思篇1这是我对自己上的有关乘法分配律的一课的教学反思,我让她们每次上完课都写一写反思,我想这样她才能真正从实习中有所收获。
她的教学反思如下:乘法分配律不仅是本章的难点也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它是学生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根底上教学的,是一节比拟抽象的概念课,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展一些简便运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成为重中之重。
我的教学思路大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开场的课上,与学生一起回忆了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做到温故而知新,不至于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时与前两个运算定律相混。
第二:通过询问学生关于校服的问题引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环节中,我询问了学生们如今的校服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呈现了,事先准备好的班级同学穿校服的照片,这样,学生们就会体会到,这堂课与他们息息相关,然后我又问他们想拥有什么样的校服,接着又呈现了搜索到的几张关于校服的个性图片,于是讨论乘法分配律之旅,轰轰烈烈的开场了。
第二:教材中此出问题的主题图是关于植树的问题,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才能有限,我将题目改成校服上衣价钱,校服裤子价钱与总价钱的问题,这样一来,更贴近学生生活。
第三:让学生列示计算的同时请两名同学上黑板做题,这样就节省了一些时间,但仍有缺乏。
缺乏及改良:第一: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很是不标准,占去了黑板的很大空间,导致我在询问其他同学答题步骤及板书时无处可写,黑板书写有些许乱。
第二:在两名同学书写完下去之后,我接着就询问了其他同学的不同做法,于是学生只要有一点计算步骤不同的就举手答复,导致答复不完,但各种方法又相似,黑板罗列太多,学生分不清主次。
我想假如在来那名同学书写完后,先不让他们下去,而是留在讲台上解释自己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下面的同学也就晓得自己的解题步骤到底属于哪一种,从而也可以节省局部时间。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运算法则与之前学生学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相比,难度要高一个层次。
尽管在周末作业中设计了导学,但多数学生都反映“自学有困难”,按照导学引导也没能完全弄懂“分配律”的意义。
其实分配律在笔算乘法中已有运用,但这节课后,我便以未用学生熟知的笔算入手而后悔着。
其实在三年级学乘法笔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乘第一个因数,再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乘第一个因数,最后将两次乘积相加,运用的就是乘法分配律。
可能事先我也是担心学生们的现实情况:这样的入手方式不太吸引人,比较枯燥,吸引不了学生,又担忧是否会将学生原本认为难的东西与已会的东西混淆,反而将已有基础丢失。
于是,摒弃这一入手方式,并果断放弃学生们也不太感兴趣的数形结合,我从学生理解难� 接下来,我设置了真实的班级情境——植树节,让孩子们在主题图上看到了自己忙碌的身影,并提议“明年植树节每班增加2名同学”,并引导他们提问“明年植树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同学们兴致勃勃,用了两种方法解决了问题,并共同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所表示的都是明年参加植树的人的总数,从而再对比、总结规律,进而进行分层练习,让他们的学习不重复且不断有挑战。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孩子们很投入,也能在回顾对比中运用分配律,只是计算还不太熟练,需要通过更多的练习来巩固与加强对分配律的理解。
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听得懂,过后却是一知半解中,也需要在练习中过渡并消化新知。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二曾经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数学教学,甚至可以为了我的学生与数学教学,放弃我个人的休息时间,为的只是我爱的学生能爱上我教的数学,能把数学学得很出色。
然而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成效“背叛”了设想,作业“背叛”了课堂?一切显得那么捉襟见肘,“徒劳无功”成了我这学期最大的感受,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当我回想起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琐事,老师们交流时的经验之谈,再重新翻阅起一些理论书刊时,我似乎意识到自己其实早已经“背叛”了数学教学。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创设了四、五年级跳绳的情境,并提出“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的问题,先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再通过不同解题方法的比较和分析,填出等式;接着引导学生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找出他们的联系,获得对乘法分配律的初步感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并通过计算、比较和交流,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发现的规律。
最后揭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使学生获得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理解。
二、说学情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但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计算中去感知从分到合,从合到分的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让学生在体验计算过程中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难点:归纳并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
五、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分别怎样表示?指名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运算律中最难的一种——乘法分配律。
板块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5。
师: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5题)生:知道了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要领24根跳绳。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在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乘法分配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根据教育部的课程标准,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要点包括: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意义;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与实际问题相关的计算问题;发现乘法分配律的一般性质;培养乘法分配律的感知和练习运用。
本次数学教学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主题,通过活动设计、教学方法和资源的选择,以及课堂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反思。
以下是对本次教学的____字反思。
首先,我认为本次课程设计的活动设计很充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引入阶段的时候,我使用了图片展示两种乘法计算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
其次,我认为在教学方法和资源选择方面,我还有待改进。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只使用了图片和教科书作为教学资源,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变得单一而枯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实物来辅助教学,以提升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另外,我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欠缺。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过于依赖教师主导的讲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来理解和应用乘法分配律。
同时,在课堂管理方面,我也需要进行改进。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时会不集中,容易分心或者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
这可能与我在课堂管理方面不够严格和有力有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课堂纪律的维护,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如分组活动、点名等,以提升课堂的效果和秩序。
最后,我认为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没有充分利用评价和反馈的机会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反馈,通过小测验、练习册等方式来检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对学生的进展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中,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在引入概念时,我通常使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但这种方式可能仅仅停留在“背”概念的层面上,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原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
我会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例如,我可以给学生两个具体的乘法算式,让他们比较两者的结果,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其次,我发现在教学中,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理解不够深入。
虽然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可以用来简化计算,但他们在应用时往往缺乏操作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打算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和情境。
例如,我可以给学生一些购物清单,让他们计算不同品牌商品的价格,通过应用乘法分配律来比较价格和做出购买决策。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另外,我还发现在教学中,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证明理解不够深入。
虽然四年级学生不需要掌握严格的数学证明,但他们应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原理和逻辑推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证明,我可以使用一些直观的图形和图像来进行解释。
例如,我可以使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形来说明乘法分配律的运算过程。
通过将乘法分配律与图形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证明的含义。
除了以上的改进措施,我还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我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尝试。
在课堂上,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解决乘法分配律相关的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分享思路和经验,相互学习和提高。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苏教版
乘法分配律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理解、掌握和运用上都有很大的欠缺。
因此如何上好乘法分配律这一课,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乘法分配律,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好它?我反复地追问我自己。
分析一下原因,我觉得可能是课堂中对于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够到位,似懂非懂,也可能是课堂中缺乏有效的练习。
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运用得更好。
因此,在执教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时,我采取了以下相应的策略。
一、比赛激趣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课伊始,我设置男生和女生进行计算比赛,女生做A组,男生做B组A组B组(28+72)×928×9+72×9(15+35)×1215×12+35×12(比赛结束后,男生很不服气,认为这样不公平)师:等我们学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后,你们就不会输给女同学了。
(学生感到疑惑)这样,通过以男女生比赛的活动引入,得出两组算式的结果相等,可以在两个算式中间画=,得出两组算式:(28+72)×9=28×9+72×9,(15+35)×12=15×12+35×12,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存在。
二、实例感知出示:每件上衣60元,一条裤子30元,买这样的服装5套一共需要多少元?学生解答:板书两种解法:(60+30)×560×5+30×5,然后让学生说说理由。
在两个算式中间画=,即:(60+30)×5=60×5+30×5。
通过买衣服这一现实问题,让学生再次感知这种现象的存在。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三组等式,从这些等式中,你能否猜想一下:在我们数学中是否存在着某种规律?当学生得出结论后,又让学生猜想,在我们数学中还有没有存在其它类似的规律?这样再次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他们纷纷急于发现类似的规律,我顺势让学生举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纷纷举例如下:3×5+7×5=(3+7)×5,15×5+5×5=(15+5)×5,14×10+6×10=(14+6)×10,……当他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时候,那种喜悦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是,我看到了猜想的魅力,同时通过猜想,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核心提示: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初步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首先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题求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两个算式相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长方形周长计算这样的例子并在黑板上列出,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
然后分组讨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并总结出这一规律。
最后做一些练习巩固、拓展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在教学之后发现有一些问题。
孩子对于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及意义没有理解透彻,应用不够灵活,而且在口头上感觉很好,但是落笔后就发现很多类型题孩子根本就不会做,而且错误很多。
所以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整。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做,最后总结不同方法,看哪种方法简便。
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教学目标定位是(1)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10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10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10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
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植树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
这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买奶茶展开。
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
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
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身边引入熟悉的生活问题,激趣探究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时,我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6+4)×24=6×24+4×24这个等式。
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我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独立探究的机会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活动。
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
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情景。
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
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
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很低,特别是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极容易混淆。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中通过解决买水果“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2=110×2+90×2这一结果。
这时我们往往比较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
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
所以这里我们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200个2,右边也表示200个2,所以(110+90)×2=110×2+90×2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
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
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
125×88 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
101×89 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
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
乘法分配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
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
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
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
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
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
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