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合集下载

2003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GDP同比增长8.5%

2003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GDP同比增长8.5%

前三季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GDP同比增长8.5%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3-10-17 10:00今年前三季度,尽管遭遇非典疫情和严重旱涝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冲击,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取得了防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许多指标增速为近几年同期最快的,生产、需求和效益协调发展。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91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比去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

其中,第三季度增长9.1%,比第二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表明国民经济已摆脱了非典的滞后影响,恢复快速增长。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487亿元,增长2.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第二产业43693亿元,增长11.8%,加快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25934亿元,增长5.4%,减慢1.2个百分点。

2、农业在结构调整中实现平稳增长。

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糖料播种面积减少,棉花和蔬菜面积扩大。

受种植面积调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预计全年粮食、油料、糖料产量将有所减产,但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棉花产量基本持平。

3、工业生产快速高效增长。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共完成增加值28975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3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的同比最高增速。

各种经济成分全面增长。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同比增长14.3%,集体企业增长11.7%,股份制企业增长17.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9.6%。

重工业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

前三季度,重工业增长18.4%,轻工业增长13.9%。

分行业看,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7%,拉动工业增长8.4个百分点。

保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

保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

保定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抢抓机遇、强化举措,加快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步伐,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经受住严峻考验,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增速较上年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保定市生产总值(即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78.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增速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21亿元,比上年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35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271.66亿元,比上年增长7.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50元,比上年增长11.9%。

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8.9:44.8:36.3调整为19.2:46:34.8 ,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围绕“一牧二菜三林果”进行调整,粮经比由上年的74.7:25.3 调整为72.4:27.6 ;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工业生产速度效益大幅回升;旅游、商贸流通、非义务教育、文化、交通通讯、城镇建设、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继续发展。

市场物价稳中微升。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比101.1 %,较上年提高1.1 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0.1 %,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1.4 %,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收入稳定增长。

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62.58万人,增长0.32%。

职工人数68.62万人,下降1.44%。

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66.46亿元,同比增长7.97 %。

中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摘要)

中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摘要)

中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摘要)
佚名
【期刊名称】《化学工业》
【年(卷),期】2004(022)004
【摘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
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l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
业增长5.3%。

【总页数】5页(P44-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
【相关文献】
1.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摘要) [J], 刘占山
2.《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摘要 [J],
3.河北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摘要) [J],
4.长江深水港建设——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秘书长蔡长泗在《2003年中国长江三角洲航运及物流展望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摘要 [J],
5.《2003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中国的资源与环境呈
九大特点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3中国经济状况

2003中国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4年2月26日2003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见表1)。

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增加859万人。

全年有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

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68亿美元。

2003年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2003年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坚定信心知难而进确保完成今年经济工作任务——区长张晓光在2003年上半年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00三年七月十八日)同志们: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是在抗击“非典”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财政体制实行新的改革的形势下召开的。

主要是认真总结上半年全区经济工作,进一步分析全区经济形势,查找存在问题,制定对策措施,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目标,争时间,抢速度,弥补“非典”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上半年工作基本情况今年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区委七届四次全会、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坚持“24字”方针,实施“五动”战略,构筑“五大”工程,以建设辽宁经济强区为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项目为重点,优化第三产业,强化第二产业,转化第一产业,突出抓好“10件”大事,特别是在“非典”防治工作牵扯很大精力的情况下,区委、区政府坚持抓经济工作不放松,全区上下群策群力,真抓实干,夺取了经济建设和“非典”防治工作双胜利。

(一)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1-6月份,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5,328万元,为年计划的56.0%,同比增长27.1%;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2,300万元,为年计划的50.1%,同比增长48.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6亿元,为年计划的50.5%,同比增长15.2%;全口径财政收入11,952万元,为年度预算的66%,同比增长32.5%;地方财政收入8324万元,为年度预算的68.3%,同比增长30.4%。

(二)深入开展“工业年”和“项目年”活动,重点项目和工作取得较快进展1、加强项目库建设。

区委、区政府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增强区街经济实力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大了项目建设工作力度,设立了“项目年活动”工作办公室,抽调专职人员抓项目工作,设置了动态的区街两级项目库。

上半年,区项目库共备存项目32个。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正文:----------------------------------------------------------------------------------------------------------------------------------------------------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二00四年二月十三日)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奋力拼搏,扎实工作,有效化解非典疫情冲击,加快发展步伐,实现了全年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增长速度加快。

初步统计,全年实现本地生产总值526.15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0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266.86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216.24亿元,增长4.3%。

经济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9.39:47.69:42.92转变为8.18:50.72:41.10,第一、三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全市人均本地生产总值10856元,增长5.6%。

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等项目价格略有上升,其他各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有所下降。

2003年汕头中心城区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0.2%(一)消费品价格指数0.1% 食品类0.4% 其中:粮食 1.5% 油脂类 2.1%肉禽类及其制品-1.4%水产品类-2.1% 菜类 4.6% 烟酒及用品 4.5% 衣着类-2.9%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0.7%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0.2% 交通和通讯-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2.9%居住2.1% (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2%城镇劳动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

太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太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太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太原市统计局2004年2月20日2003年是我市实现率先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市人民经受非典严峻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

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投资规模,努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以招商旅游年暨纪念建城2500年为契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社会就业,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速度与质量同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加速增长的态势。

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GDP)515.59亿元,增长15.5%,增速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6.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2.3个百分点,连续三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创近20年以来年度最高增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65.96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231.86亿元,增长11.9%。

人均生产总值15873元,增长13.4%。

图1太原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单位:亿元市场物价总水平适度回升。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9%,价格总水平上涨1.9%。

从分类价格指数看:居住类上涨8.9%,食品类上涨5.2%,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5%,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3.6%,衣着类下降5.0%。

从业人员数量增加。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61.91万人,增长6.0%。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11.52万人,净增就业岗位9.1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1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有1.78万人实现再就业。

山西省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山西省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山西省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统计局•【公布日期】2006.06.11•【字号】•【施行日期】2006.06.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山西省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6年6月11日)2003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等困难,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创近19年来最高水平;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

初步统计,全年全省共完成生产总值24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增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3.3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400.1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832.2亿元,增长8.6%。

2003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7402元,比上年增加1256元,增长12.4%。

图1 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创1985年以来最高水平绝对量(亿元)增长速度(%)市场物价稳中有升。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8%,其中城市上升1.6%,农村上升2.5%。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0.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下降1.6%,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12.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7.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升2.9%,房屋销售价格和租赁价格总水平分别上升2.8%和0.5%,土地交易价格总水平上升8.6%。

表1 2003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

2003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4月28日陕西省统计局2003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克服“非典”疫情及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旱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省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2003年陕西生产总值239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0.03亿元,增长5.1%,一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3%;第二产业增加值1133.56亿元,增长14.8%,二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3%;第三产业增加值944.99亿元,增长8.5%,三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4%。

人均生产总值6480元,比上年增长10.4%。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型矛盾依然突出,能源约束矛盾开始显现;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种植业效益偏低;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城镇部分居民和职工生活困难;就业稳定性下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农业2003年,我省各级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果业、畜牧等农业支柱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面对“非典”疫情和多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全省上下团结一致,取得了抗击、迎战的完全胜利,在消除影响、灾后恢复重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农村稳定、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全面增长。

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0.1亿元,较上年增长5.1%。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

各地积极探索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把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增加优质、高效、外向型农产品生产上。

在适度调减粮食作物种植的同时,扩大优质粮的种植比重,增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进一步优化了粮食、蔬菜、果园、药材和饲料等种植结构布局。

2003年比上年增长(%)粮食968.4万吨-3.7棉花 5.3万吨22.7油料 41.3万吨 0.6其中:油菜籽 27.0万吨10.0烤烟 4.9万吨-4.4糖料 0.8万吨 -74.1蔬菜 708.9万吨7.3水果730.9万吨8.2#园林水果 621.1万吨 7.6#苹果 461.8万吨 4.8茶叶 7952吨13.6注:1、根据国家统计局水果公布口径,水果产量包括果用瓜;2、园林水果产量为果业统计监测结果。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2003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加快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减慢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加快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减慢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房地产业增长%。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其中,城市上涨%,农村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服务价格上涨%。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其中,谷物上涨%,棉花上涨%,油料上涨%,畜产品上涨%。

表1: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指标全国城市农村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食品其中:粮食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就业人数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4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增加859万人。

全年有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比上年末上升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

2003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遭遇非典和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冲击下,全市国民经济仍呈现出速度高、效益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持续较快增长。

据初步测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77.78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

其中,第一产业因灾减产,实现增加值40.81亿元,下降3.4%;第二产业增加值238.33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98.64亿元,增长13.8%。

三次产业比例为8.54∶49.88∶41.58。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突破10000元,达10562元,比上年增加1288元。

各项改革取得进展。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重组和中小企业“双退”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启动事业单位改革,首批22家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开展整体转企试点;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市直部门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国有产权挂牌交易进展较快,全市国有、集体产权进场交易额达11.15亿元。

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进展顺利。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4.3%,居住类上涨1.2%,医疗保健类上涨0.1%;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等价格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1.9%、2.2%、0.7%和1.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仍然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等。

二、农业种植业产量因灾减产。

全年粮食产量104.47万吨,比上年减产35.3%。

2003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3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月6日)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良好开局的第一年。

全市人民在中共宁波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坚持“五个统筹”,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成功抵御了非典疫情和高温干旱、缺水少电等因素对社会经济的冲击,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综合国民经济运行快速、协调、健康。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GDP176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增长速度为近6年以来最高。

人均GDP超过3400美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112.0 亿元,比上年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007.0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650.9亿元,增长13.3%。

三次产业构成为6.3:56.9:36.8。

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65.9%,仍是拉动宁波经济的主要力量。

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2.0亿元,比上年增长4.0%。

农业结构继续调整,效益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粮棉油面积继续调减,优质高效农产品面积增加,粮食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从上年45:55调整到40:60。

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市级财政投入1000万元支持园区建设。

11个园区共建设高标准农田2267公顷,大棚面积316公顷,发展了以温室、喷滴管等为主的现代农业设施。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有23家农业龙头企业产值超亿元。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总计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41.18 5.5
总计中:国有企业 5.56 18.12
集体企业 1.13 13.7
股份制企业 46.91 10.9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4.36 20.62
总计中:市属企业 32.82 18.5
总计中:大中型企业 43.78 8.81
氮肥(折含N100%) 万吨 15.35 30.2
磷肥(折含P2O5100%) 万吨 35.02 7.1
钾肥(折含K2 O 100%) 万吨 6.72 108.7
磷矿石(折含P2O530%) 万吨 131.68 3.7
水泥 万吨 539.2 4.5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191.34 9.1
墙地砖 万平方米 561.17 48.4
包装机械 台 382 -9.5
电子元件 万只 8845 27.9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0.54,比上年提高11.21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3.57亿元,增长16.5%;实现利税14.84亿元,增长14.1%,其中利润1.76亿元,增长10.4%;亏损企业个数减少16个。
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电信业务收入5.41亿元,比上年增长27.5%;邮政业务收入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年末全市住宅电话用户25.46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2.29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5.4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8.09万户,比上年增长86.0%。
全年接待游客305.14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401人次。旅游总收入8.68亿元,旅游创汇76.29万美元。全市有涉外星级饭店35家,客房出租率达59%。
八、 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4-02-26 13:19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4年2月26日2003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见表1)。

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表1: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就业人数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4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增加859万人。

全年有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北京市统计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统计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统计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4.02.12【实施日期】2004.02.1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北京市统计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月12日)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目标,以加快发展为总基调,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努力克服“非典”疫情的负面影响,扎实工作,开拓创新。

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经济经济实力: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6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实现了预期增长目标,经济增长率连续5年保持在10%以上。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613元,比上年增长9.2%,按当前汇率折算,约合3819美元。

运行趋势:全市经济经受住了上半年“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全年经济运行呈现“高开─回落─恢复─回升”的特点。

产业结构:“三、二、一”产业格局稳固。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1298.5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2218.2亿元,增长10%。

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6%、36.0%和61.4%,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93%、41.74%和57.33%。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其中,增值税、营业税分别为75.3亿元和2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和15.8%;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为93.7亿元和57.2亿元,增长17.8%和16.7%。

西藏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一)

西藏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一)

西藏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一)一、综合国民经济持速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西藏生产总值(GDP)实现18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97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48.11亿元,增长29.4%;第三产业增加值95.51亿元,增长8.9%。

人均GDP达6874元。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在西藏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2.2%,26.1%,51.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经济结构由2002年的“三、一、二”型调整为“三、二、一”型,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突破。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15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增长19.5%。

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增长9.1%,营业税增长19.0%。

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4%。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

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这是1998年以来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32.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8.75万人,增加2.05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

二、农业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

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继续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高附加值的农作物种植面积。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85.9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9.05千公顷,其中青稞面积125.71千公顷,减少3.89千公顷,小麦面积42.22千公顷,减少2.55千公顷;油料面积21.64千公顷,增加1.25千公顷;蔬菜面积14.18千公顷,增加4.44千公顷。

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全年粮食产量96.60万吨,比上年减少1.8%;油菜4.94万吨,比上年增长9.3%;蔬菜25.79万吨,比上年增长10.8%。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通过加大草场基本建设、优良畜种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农区和城郊畜牧业,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03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是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
次会议上提出的,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报告。

该草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总体要求:草案提出,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决议,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 主要目标:草案提出,要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扭转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趋势,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环境,保持社会稳定。

3. 农业和农村工作:草案强调,要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教育改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经济体制改革:草案提出,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

5. 对外开放:草案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完善外商投资软环境,促进出口增长。

此外,草案还涉及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计划。

总的来说,2003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大对农业和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西藏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一)

西藏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一)

西藏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一)前言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

2003年,西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从GDP增长、主要产业发展、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对西藏2003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一、GDP增长2003年,西藏的GDP总量达到了XX亿元,同比增长XX%。

尽管GDP总量相对较低,但增速令人鼓舞。

这主要得益于西藏自治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并且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点发展方向。

二、主要产业发展2003年,西藏的主要产业包括农牧业、能源、旅游等。

农牧业是西藏地区的主要支柱产业,也是广大农牧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在2003年,西藏的农牧业产值达到了XX亿元,同比增长XX%。

其中,畜牧业、牦牛产业和林牧业是农牧业发展的重点。

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水电和太阳能方面,为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旅游业是近年来西藏注重发展的产业之一,2003年,西藏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旅游业收入达到了XX亿元。

三、农牧业发展农牧业一直是西藏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2003年,西藏地区继续加大对农牧民的扶持力度,实施了一系列农牧业发展的政策。

在畜牧业方面,西藏通过提供优质饲草、改良畜种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牲畜养殖效益。

在牦牛产业方面,西藏通过推广优质种牛和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提高了牦牛养殖的收益。

在林牧业方面,西藏注重生态保护,通过禁止滥砍滥伐和加强草原管理,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兼顾。

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003年,西藏自治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交通方面,西藏的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得到了显著改善,更加方便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

在能源方面,西藏地区的水电开发和太阳能利用得到了加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3-07-17 10:01
上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对二季度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既取得了防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又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非典”确实给二季度国民经济带来较大冲击
今年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一季度大部分经济指标创1995年以来的同期最快增长水平,整体经济增势强劲,初步呈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势头。

但进入4月份以后,受“非典”疫情影响,部分行业遭受严重冲击,经济增长明显回落。

初步测算,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由一季度的9.9%回落到6.7%,回落3.2个百分点,增速为1992年以来同期的最低水平。

第三产业仅增长0.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其中,客运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旅游业等受损尤为严重。

二季度客运量下降23.9%,其中航空客运下降近50%;据对全国29个省区市13个主要社会服务行业调查,上半年社会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8%。

国内市场销售增幅明显回落,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大大低于一季度9.2%的增长水平,其中餐饮业下降3.5%。

农业生产受“非典”影响,部分地区畜产品、水果、蔬菜等销售不畅,使二季度农业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的3.5%回落到2.3%;受大量农民工返乡等因素影响,二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减少35元。

二、上半年国民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
由于一季度经济增势强劲,加上6月份工业生产、市场销售等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以及1-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一直持续强劲增长,故上半年国民经济总体上仍保持较快增长。

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00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2%,虽比一季度增速有所回落,但还是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为近几年同期增长较快的时期之一。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54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28800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16499亿元,增长4.2%。

三、农业基本平稳,工业保持较快增长
上半年,农业总体上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夏粮、糖料播种面积减少,棉花和蔬菜面积扩大。

据初步调查,2003年我国夏粮面积比去年减少6.5%;早稻面积减少4.9%;棉花面积扩大20%以上;糖料面积减少5%;蔬菜面积增长3%。

夏粮产量9622万吨,比上年减少240万吨,减幅为2.4%;夏收油菜产量1141万吨,增长8.1%。

上半年,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363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5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速。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增长全面加快。

重工业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

电子通信产品、投资类产品、交通运输设备等生产持续快速增长。

上半年,汽车产量212.6万辆,同比增长32.2%。

其中轿车产量90.3万辆,已接近去年全年109万辆的生产水平。

能源、原材料的加快增长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上半年原煤产量增长16.3%,发电量增长15.4%,钢、钢材分别增长21%和17.4%,货物运输周转量增长8.8%。

四、投资、出口增势强劲,利用外资增长较快,消费增长有所放缓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348亿元,同比增长31.1%,比去年同期加快9.6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

各种经济类型投资增长均有所加快,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15073亿元,增长32.8%;集体经济投资2259亿元,增长37.8%;个体经济投资2016亿元,增长14.1%。

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7677亿元,增长29.7%;更新改造投资2954亿元,增长39.2%;房地产投资3817亿元,增长34%。

建设资金来源充裕,上半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2.7%,国内贷款增长55.9%,利用外资增长44.1%,自筹资金增长51.2%。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3761亿美元,同比增长39.0%,比去年同期加快26.7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1903亿美元,增长34.0%,加快19.9个百分点;进口1858亿美元,增长44.5%,加快34.1个百分点。

进出口相抵,出口大于进口4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89亿美元。

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快于加工贸易,分别增长36.5%和31.4%。

对各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加快,其中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盟、欧盟、俄罗斯的出口增长均超过30%,有的在40%以上。

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510亿美元,同比增长40.3%;外商实际直接投资303亿美元,增长34.3%,增速均比去年同期明显加快。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

城市销售增长明显快于农村,上半年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4030亿元,增长9%;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7526亿元,增长6.3%。

餐饮业零售额2650亿元,增长6.4%,同比回落9.5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