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岛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18生物与信息优质课教案
青岛版科学《生物与信息》教学设计
《生物与信息》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整理蚂蚁与蜜蜂传递信息的资料,你们做到了吗?好,你们的“回答”,让老师获得了“你们做到了”这个信息!(板书:信息)2、谁能说说人类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信息的?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人类是通过这些方式来传递信息的。
(出示课件)3、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看看我们能收获什么信息?(动物传情课件)谁来说说你收获的信息?谁还想说?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4、鸟类,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异性传达信息,那么在我们的自然界中,其他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18 生物与)二、实施探究,解决问题(一)蚂蚁传递信息的方式1、(出示板贴:蚂蚁图)同学们,课前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蚂蚁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了实验和观察。
现在让我们来汇报一下实验的结果吧!(出示空白观察表)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他们组汇报的实验结果怎么样?谁能为他们的结果做补充?2、通过合作,我们的记录信息就更准确了。
我们看这个观察记录。
实验的分析是:(没有刺激气味,圈出“不会”;刺激气味,圈出“干扰”)得出的结论是:(圈出“气味”)板书;气味3、下面,我们来观看科学家观察蚂蚁活动的一段资料,再来感受一下蚂蚁传递信息的方式。
(分段播放)A谁知道蚂蚁怎样将发现的信息传递给同伴?对,蚂蚁从肛门周围分泌出气味,然后依靠触角碰触来相互传递信息。
(板书:触角拖动视频框,标画触角相碰)我们看这两只蚂蚁正在碰触触角传递信息。
(34-37)b大批蚂蚁出洞时,是怎样“准确地”沿着已有的路线前进?是的,循着气味路标,大批蚂蚁往往舍近求远(标注:用红线标注蚂蚁行进的直线和弯线)。
c视频中的蚂蚁为什么打得你死我活?对,还是气味的问题,气味能够帮蚂蚁辨别家族的成员。
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二)蜜蜂传递信息的方式1、我们知道了小蚂蚁是靠气味和触角传递信息的。
那么勤劳的蜜蜂又是怎样传递信息的的呢?请同学们将搜集的资料跟小组同学分享一下吧!(小组分享)2、哪个组先来交流你们收集的资料!还有哪个组想说?3、谁能模仿蜜蜂跳一下8字舞?她跳得怎么样?我们来看一下蜜蜂跳的8字舞。
科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2020年新编)18 生物与非生物 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2.能通过对比观察,识别生物与非生物;能通过交流,知道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生物与非生物的探究兴趣。
4.具有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通过对比观察,识别生物与非生物;能通过交流,知道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准备】搜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冰雪奇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片段,我们一起看一看。
师:电影中的石头是有生命的,现实生活中,石头有生命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生物与非生物。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石头与小草,哪个会慢慢长大?师:石头和小草,谁会慢慢长大呢?生:小草,因为小有生命。
师:小草会慢慢长大,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草生长的视频吧。
课件播放小草生长的视频。
师:在适宜的环境中,小草会破土而出,慢慢长大,那么石头呢?生:石头永远都不会长大。
师:为什么?生:因为石头没有生命。
课件播放北国石海的视频。
师:这些石头,经过了200多万年,可能会风化,破碎,但是却永远不会长大,因为石头没有生命。
师:小草和石头有何不同?生:小草会呼吸,能长大,需要水、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生:石头不能长大、不会呼吸也不需要营养。
教师小结:像小草这样是有生命的,属于生物。
像石头是没有生命的,属于非生物。
活动二:比较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发现?师:既然我们认识了生物与非生物,那就比较两组生物与非生物,看看有什么发现吧。
课件出示小狗与玩具狗的图片。
生:小狗有生命,属于生物。
师:谁还能再补充一下,小狗还有哪些作为生物的主要特征。
生:小狗还能生小狗。
小狗是狗妈妈生的。
而玩具狗不能生小狗。
、生:小狗需要吃东西才能长大,玩具狗不需要吃东西,也不会长大。
生:小狗见到陌生人会叫,玩具狗不会。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全面。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18《生物和非生物》教学设计
1.讨论、交流:人、大树、小草有生命,石头没有生命。
2.观看视频
3.讨论、交流:小草、大树有生命,石头没有生命。
设计意图:
产生疑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课堂活动的开展。
(二)活动一:石头与小草,哪个会慢慢长大?
教师活动
1.教师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发放石头和小草(或图片)。
2.师生交流:小草和石头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2.播放视频:观察 小草、大树和石头有什么区别?
3.小结:人、小草和大树是有生命的,是生物。石头是没有生命的,是非生物。
4.谈话:在我们地球上,生活着许多生物,科学家们目前知道的大约有150多万种,他们认为至少还有三四千万种生物等待我们去发现鉴定。要完成这项工作,首先要学会辨别生物和非生物。【板书课题】
拓展活动:活动内容:找一找生 活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目的是引导学生 课下继续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让学生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知道人、大树、小草是有生命的,石头是没有生命的。但是还没有从生命的角度进行思考,没有上升到科学概念上。本课通过搜集动植物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观察比较,引导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从而进行准确的判断。
非生物:没有生命,不能长大和繁殖,对刺激没有反应。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
课堂练习:
1.判断:
(1)动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植物不会。( )
(2)机器人能运动,会说话,所以是生物。( )
【最新青岛版科学】青岛小学科学四下《18 生物与信息》PPT课件
宿安中心小学
许昌勇
9
解读信息: 三个点来定位:蜂房---采蜜地点----太阳 圆圈舞说明蜜源近(100米以内); 8字舞说明蜜源远,8字舞中间蜜蜂头部的方向 就是蜜源的方向。 即使是阴天,只要蜜蜂能够飞出,仍能识别太 阳的位置。
2018/12/9
10
解读生物信息的故事: 德国人卡尔· 冯· 弗里施上世纪60年代发现, 蜜蜂采蜜时发现一个新的食物来源后,在返回蜂 巢时会跳一种“摇摆舞”,这种舞蹈中含有关于 所发现食物来源的距离和方位的信息传递。他因 这一发现而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奖。
18. 生物与信息
1
探究1、蚂蚁怎样传递信息?
2018/12/9
宿安中心小学
许昌勇
2
2018/12/9
3
交流
气味 )传递信息。 蚂蚁靠( 触角)器官探路和互相
蚂蚁靠(
传递信息的。
2018/12/9
4
问题探讨
讨论:一只蜜 蜂在找到蜜源 之后,如何告 诉巢中的其他 同伴蜜源的位 置呢?
问题探讨
这种表达的误差很小,非常惊人。
蜜蜂的8字舞蹈
2018/12/9 7
圆舞约在百米以内的地方发现食料时,归巢蜂 在巢上方表演着圆舞 。
2018/12/9
宿安中心小学
许昌勇
8
对于较远的蜜源,则蜜蜂会按照一个倒8字舞蹈
(数学上叫做无穷符号),同时摆动屁股。中间 头部方向就是蜜源的方向。
2018/12/9
19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图2
请观察图片,它们分别体现了信息传递在农业 生产中的哪方面的应用?
图1利用光照提高鸡的产蛋量 图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备课第一单元——热与我们的生活1.杯子变热了2.水变热了3.谁热得快4、它们会生热吗5.温度计的秘密6.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第二单元——春夏星空7.春季星空8.夏季星空第三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9、认识光10、玩镜子11、潜望镜的秘密12、彩虹的秘密13、凸透镜14、照相机和眼睛第四单元——和谐的自然界15、蚯蚓找家(新授课)16、变色龙(新授课)17、植物向哪里长(新授课)18、生物与信息(新授课)19、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新授课)20、珍稀动植物(新授课)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备课21、白天与黑夜22、昼夜与生物23、四季更替24、弯弯的月亮25、登上月球一、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热与我们的生活》、《春夏星空》、《光与我们的生活》、《生活与环境》、《太阳、地球和月亮》等五个单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整合,重点落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整合,重点落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2、用辩证的观点阐述动物和植物,环境相互依存的道理,促使学生经历中长期的科学探究过程。
3、让学生在认识群落、研究群落中获得科学认识,关注和研究周围环境中不利于群落和谐生存的生物个体,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善周围环境,培养用科学知识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科学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册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热与我们的生活》、《春夏星空》、《光与我们的生活》、《生活与环境》、《太阳、地球和月亮》等,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四、教学措施:1、强调科学记录的整理和提炼。
2、评价活动要显示出整体性、连续性特点。
3、科学探究要体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五、课时安排:33课时第一单元——热与我们的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知道热会以传导、对流、辐射的方式传播。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1、蚯蚓找家(新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设计对比试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过程与方法: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吧蚯蚓放归大自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会设计对比试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教学难点:知道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准备:纸盒黑布蚯蚓干土湿土教学过程:活动一: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1、学生结合挖蚯蚓的体验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
2、组织学生交流。
3、老师提问:“怎么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4、做实验。
(1)学生汇报试验中控制的实验条,哪些条是相同的,哪些条是不同的。
(2)如果蚯蚓离开潮湿、阴暗的环境,它会怎么样呢?(蚯蚓必须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里,否则将无法生存。
)、蚯蚓的“六喜六怕”生活习性。
六喜:喜阴暗喜潮湿喜安静喜温喜甜、酸味喜同代同居六怕:怕光怕震动怕水浸泡怕闷气怕农药怕酸碱活动二: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其他动物喜欢什么养的环境呢?1、观看图片,想一想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大象鲸北极熊骆驼2、总结: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板书设计: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也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16、变色龙(新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列举生物的形态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
2、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教学难点: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活动一:找出图中的动物。
1、找动物,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2、交流我们的发现。
3、资料卡。
(1)保护色: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有些动物,如变色龙,能改变身体的颜色,适应不同的环境。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8生物与信息青岛版五年制.doc
1. 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4. 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5. 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1 .信息交流的意义。
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难点: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 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 过程。
问: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 物。
二、新授:1、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 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2、 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3、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蚊、狒狒 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4、 问题:A.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B.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5、 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6、 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7、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 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8、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 观课题:第18课生物与信息 教学目标:课型:新授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
问题:A.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B.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9、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10、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蚊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11、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三、探究蚂蚁的通讯A、提示:1.蚂蚊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蚊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教育资料】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8生物与信息 青岛版学习专用
课题:第18课生物与信息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4.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5.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1.信息交流的意义。
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难点: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
问: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二、新授:1、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2、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3、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4、问题:A.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B.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5、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7、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8、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
问题:A.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B.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9.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10、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11、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三、探究蚂蚁的通讯A、提示:1.蚂蚁喜欢吃什么?2.怎样饲养蚂蚁?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xx小学科学_四_年级下册时间2018.1.17 单位xx小学主备人课题1、《温度计的秘密》课型实验课参与备课人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尝试用归纳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合理的解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了解通过家人和冷却可以使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即液体在一般的情况下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重点:认识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用归纳方法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
能力目标:能用简单的器材作出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学情分析:温度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仪器,譬如,每个学生至少都测过体温,有些学生家庭中有寒暑表,而且,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也曾经用到过,所以学生有较深的感知印象,但是对于其原理,知识性较强,学生没有理性的理解,比较陌生,所以,应从学生的感知入手,通过对诸多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分析得出温度计的秘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实验数据和现象,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改善日常生活课前准备:温度计、体温计、热水、冷水、热水瓶、小玻璃瓶、玻璃杯、细塑料管、橡胶塞、酒精、酱油、食醋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创设1、教师出示谜语:直直一条小红情境感知问题河,河水从来无浪波,天热水位就上涨,天冷必定往下落。
让学生猜猜是什么?2、找同学介绍温度计的构造、种类及使用方法,引出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来探究一下温度计的秘密(板书)。
3、师、你想不想再来观察一下温度计呢?每个小组老师都准备了温度计,就让我们仔细观察看看,动手操作实践,看有什么新的发现?还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4、师提问:温度计为什么能测量温度?它的液柱为什么会上升和下降呢?谁来猜猜这是为什么呢?出温度计。
学生交流问题由学生比较喜欢的猜谜语引出温度计,自然而又新颖,然后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温度计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温度计为什么能测量温度?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明德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备课本册教科书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专题研究为主,表现各单元课时之间知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各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进行建构,做到“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将“科学研究、科学知识和感情态度价值的观”有机整合,要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内容。
从整体看,教科书依旧选择切近小孩生活实质的自然现象作为研究的要点,以热、天空、光、植物、太阳、地球为载体,让学生以自主研究为手段,以科学研究为核心,使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定——设计实验方案——实行实验——获取结论——提出新问题”的科学研究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经过对照试验、控制变量的实验、采集资料等,进一步熟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使三维目标获取螺旋式上涨。
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热与我们的生活》、《春夏星空》、《光与我们的生活》、《生物与环境》、《太阳、地球和月亮》、《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5 个课题, 30 课时。
教课内容 ; 第 1 单元热与我们的生活1杯子变热了2水变热了3谁热得快4它们会生热吗5温度计的奥密6自行车胎为何爆裂第 2单元春夏星空7春季星空8夏季星空第 3 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9认识光10玩镜子11潜望镜的奥密12彩虹的奥密13凸面镜14照相机和眼睛第 4单元生物与环境15蚯蚓找家16变色龙17植物向哪里长18生物与信息19亲近联系的生物界20珍稀动植物第 5 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21 、白日与黑夜22、日夜的生物23、四时更替24、弯弯的月亮25、登上月球第 1 单元热与我们的生活单元剖析:本单元包含《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它们会生热吗》、《谁热得快》、《温度计的奥密》、《自行车胎为何爆裂》、六课内容。
因本单元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质问题,所以,学习本单元以后,会提升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会加强学生利用科学改良生活的信念。
18.生物与信息-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8. 生物与信息-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植物的基本特征;2.能够简单的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3.了解信息科技对生活的影响;4.学会使用电脑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和图片拷贝。
教学重点1.了解生物植物的基本特征;2.学习植物的结构和生长规律;3.了解信息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的要求;2.学会使用电脑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和图片拷贝。
教学内容生物植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是指生物体,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
植物是指通常用来指植物界生物的名称,与蘑菇、酵母等不同,通常指有叶绿素、光合作用的多细胞植物,如树木、草本植物等。
植物的主要特征如下:1.植物是多细胞生物,细胞排列成器官,不同器官承担不同的功能;2.植物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3.植物的细胞壁含有纤维素,在细胞内部形成细胞质骨架,使细胞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4.植物细胞通常只含有一个大的、中央的液泡,其中储存水分和其他物质。
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是具有生命的多细胞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生长阶段。
植物的生长阶段如下:1.种子发芽: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光照条件下,吸收水分并膨大;2.幼苗期:种子吸收养分,形成幼苗,然后通过细胞分裂不断增大;3.生嫩期:植物渐渐变得健壮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更多的根和叶子。
4.成熟期:植物停止生长,进入开花结果的阶段。
信息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信息科技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它的影响。
信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如下:1.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获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2.让远距离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3.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我们节省了宝贵时间。
但同时,信息科技也存在一些问题:1.信息泛滥,让人们越来越难以筛选;2.信息超载和依赖,让人们越来越难以脱离;3.在没有足够保护的情况下,我们的个人信息可能会泄露。
新青岛版《科学》五制小学四年级下册18.《生物与信息》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向就是蜜源的方向。
即使是阴天,只要蜜蜂能够飞出,仍能识别 太阳的位置。
活动过程
解读生物信息的故事: 德国人卡尔·冯·弗里施上世纪60年代发现,蜜蜂采
蜜时发现一个新的食物来源后,在返回蜂巢时会跳一种 “摇摆舞”,这种舞蹈中含有关于所发现食物来源的距 离和方位的信息传递。他因这一发现而获得了1973 年的诺贝尔奖。
活动二:蜜蜂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活动过程
圆舞约在百米以内的地方发现蜜源时, 会返回蜂巢在巢上方表演圆圈舞。
活动过程
对于较远的蜜源,蜜蜂会按照一个倒“8” 字舞蹈,同时摆动屁股。中间头部方向就是 蜜源的方向。
活动过程
解读信息: 三个点来定位:蜂房---采蜜地点----太阳 圆圈舞说明蜜源近(100米以内); 8字舞说明蜜源远,8字舞中间蜜蜂头部的方
活动过程
问题:你想不想说点什么?有什么启发? 生物不一定靠语言传递信息,靠肢体动作、舞蹈、气味等传
递信息。 我们要靠仔细观察、思考去解读他们传递的信息。 1.高等动物发出各种声音、动作、表情来表达心情传递信息。
如:人类、大猩猩。 2.有些动物靠发射次声波、超声波来传递信息。
如:蝙蝠飞行靠超声波定位、鲸鱼在海中靠超声波辨别方 向来传递信息。海豚靠超声波来传递信息。松鼠用超声波 传递信息。水母靠次声波来寻找同伴和食物。 3.植物的花用浓郁的气味和色彩来告知昆虫自己的存在。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专题研究为主.体现各单元课时之间知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各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进行建构.做到“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的观”有机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从整体看.教科书依旧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自然现象作为探究的重点.以热、天空、光、植物、太阳、地球为载体.让学生以自主探究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使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获得结论——提出新问题”的科学探究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比试验、控制变量的实验、搜集资料等.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三维目标得到螺旋式上升.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热与我们的生活》、《春夏星空》、《光与我们的生活》、《生物与环境》、《太阳、地球和月亮》、《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5个课题.30课时.教学内容; 第1单元热与我们的生活1杯子变热了2水变热了3谁热得快4 它们会生热吗5温度计的秘密6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第2单元春夏星空7春季星空8夏季星空第3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9认识光10玩镜子11潜望镜的秘密12彩虹的秘密13凸透镜14照相机和眼睛第4单元生物与环境15蚯蚓找家16 变色龙17 植物向哪里长18 生物与信息19 密切联系的生物界20珍稀动植物第5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21、白天与黑夜22、昼夜的生物23、四季更替24、弯弯的月亮25、登上月球第1单元热与我们的生活单元分析:本单元包括《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它们会生热吗》、《谁热得快》、《温度计的秘密》、《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六课内容.因本单元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学习本单元之后.会提高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会增强学生利用科学改善生活的信念.本单元各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杯子变热了》一课.主要是通过是通过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让学生认识热传导.《水变热了》一课是让学生知道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认识对流现象.《它们会生热吗》一课主要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物体保温和散热的特点.《谁热得快》、重点解决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人们利用太阳能的典型事例—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对比实验、观察研究及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对太阳能及太阳能的利用建立初步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太阳能做好铺垫.通过每一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意识到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课时安排:6课时1、杯子变热了教学目标: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4.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教学准备: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课件:热传导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生讨论后回答.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二、新授: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学生实验.(1)实验器材: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2)实验步骤: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课本上写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3)观察发生的现象.(4)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5)汇报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学生实验.(1)实验器材: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塑料棒、玻璃棒等(2)实验过程: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将铜丝、铁丝、木筷……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3)汇报实验现象: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4)总结实验结论: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5)小结: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金属传导热的能力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三、巩固应用:1.出示课件.讲解: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2.谈话: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为什么这些物体要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四、课外拓展:观察厨房里的用品.哪部分是用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哪部分是用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教学反思:2、水变热了教学目标: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另外.让学生摸一摸两个杯子的水温度如何.(一个热.一个凉)师: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并且一杯热.一杯凉.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这一步师注意.要把热水放上.冷水放下.)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师演示.生观察现象(没有现象发生)师: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生回答)师: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此时.热水在下.冷水在上.)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二、猜想假设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学生猜测.(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的原因.)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1、制定实验方案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有哪些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生熟悉材料.并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可以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可以让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安全;二、先观察木屑、纸屑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3、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活动.4、汇报交流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师进一步解释: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并板书:对流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热了.(板书课题)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师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生回答.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学生猜测.)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老师开始加热!要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师引导学生发现(烧得是瓶子的上端)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师: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生回答).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这一概念.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四、巩固知识让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中“冬天.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热的?”这一问题.五、拓展活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你知道有哪些?生举例.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教学反思:3、谁热的快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温度计)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2、通过学习.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并且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2、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整理,认识到充足的科学证据才能说明道理;通过交流,展示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学生准备: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种色纸,空易拉罐,墨汁,温度计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都知道,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更强呢?(生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谁热的快".师板书:、谁热得快二、新授:(一)、我们从这些生活现象中能发现什么1、通过书中提供的两张夏冬季穿浅色和深色衣服人群的图片,,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事实,进而产生问题:为什么夏天穿浅色衣服的人多;而冬天穿深色衣服的人多?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研究的思路和方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3、让学生说说设计的方案.4、师总结方案(①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包上黑色的纸.一个包上白色的纸.燃后倒上水.放到太阳下晒.十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两罐里水的温度.②用两只大小一样的毛线手套.其中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黑色的.分别戴在两只手上.同时暴晒在太阳光下.过一会.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③……(二)、我们到室外去试一试1、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自主实验活动,获得实事证据和数据.2、以"我们的猜想得到证实了吗"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对实事依据进行初步的整理,通过表达与交流获得认知:①包黑色纸的易拉罐温度高.包白色纸的易拉罐温度低;②带黑色手套的手热.带白色手套的手不太热.3、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黑(深)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强,白(浅)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弱.师并随机板书:深颜色——吸热强浅颜色——吸热弱三、回归生活.了解应用.自由活动:利用本节课的研究收获,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如: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是黑色的.妈妈带的遮阳伞是银色的;冬季路面撒煤渣促进雪融化等.)四、拓展活动、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师:物体吸热本领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一下.教学反思:4、它们会生热吗教学目标:1、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棉被、棉衣是否生热.并用科学的观点加以解释.2、能积极参与观察实验.愿与他人合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穿凿条件改善生活.3、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教学准备:棉手套、棉花、温度计、泡沫塑料、毛皮、皮筋、实验记录单、冰袋、热水袋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冬天.穿上棉衣就会感觉暖和.这是我们都经历过的.但是穿棉衣为什么会暖和.其中的秘密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它们会生热吗》.师板书.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为什么穿棉衣、盖棉被就暖和?2、猜想假设:根据你的经验猜想一下.他们会生热吗?3、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怎样验证他们是否会生热?教室巡视指导(用不同的材料、保温度计的位置、手持温度计的位置)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实验步骤:①记录初始温度计的度数②分别用毛皮、海绵、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包的时候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用皮筋捆好.③包捆好的温度计挂起来.④分别在3、6分钟时记录读数.)5、汇报实验结果: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说明他们不会生热.但能保暖.6、师生小结:他不能生热.但是能保温.师随机板书.三、自由活动1、各种材料的保温性能一样吗?2、学生猜想3、设计实验验证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塑料杯、纸杯、玻璃杯、金属杯等.把热水分别倒入这些杯子中.过同样的时间后.再记录水温.验证这些物品的保温性能.4、交流实验结果.5、回报总结:材料不同、保温性能就不同.师随机板书.四、评价师:在活动过程中.哪个实验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你自己又有哪些收获呢?五、拓展研究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保温.有时候更需要散热.观察人们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教学反思:5.温度计的秘密教学要求:1、通过引导学生研究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使学生理解液体都具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的性质.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能力.课前准备:1、装有酱油、酒精的模拟温度计各一支.水槽2个.2、演示用温度计1支.每实验小组摄氏温度计1支.3、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温度计放到热水中.红色液柱上升.放到冷水中.红色液柱下降了.温度计的液柱为什么会上升或下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温度计的科学.2、提问:进行科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二、学习新课1、认识水和其它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提问:出示模拟温度计与演示温度计.比较它们在构造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它们分别放入热水、冷水中.液柱有什么变化?(2)学生分组实验:把模拟温度计分别放入装有热水和冷水的两个水槽中.观察液柱的变化. (3)讨论:瓶中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液柱却上升或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4)学生讨论、汇报.(5)小结:水受热体积会膨胀.所以液柱上升;水受冷体积缩小.所以液柱下降了.水的这种性质.我们把它叫“水的热胀冷缩性质”(6)提问:其它的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同学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7)学生实验并讨论、汇报.(8)师生小结: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指导学生了解摄氏温度计的发明.(1)学生看课本阅读部分.(2)提问:摄氏温度测量标准是谁制定的?刻度标准是怎样规定的?(3)学生讨论、汇报.(4)小结:同学们要注意.在不同的地区水烧开的温度并非都是一样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探索其中的秘密.三、巩固总结讨论:1、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2、你还见过哪些温度计?3、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吗?教学反思:6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学习目标: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2、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能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会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烧瓶、水槽、冷水、热水、踩瘪的乒乓球、气球、钢球、酒精灯、火柴、一杯冷水、一个正好通过钢球的铁环圈.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想让大家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吗?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学生可能会难于回答这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前.(出示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谁能先帮我使这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二、鼓起来的乒乓球指名让一名学生上讲台示范想出的办法.并将鼓起来的乒乓球拿给老师.(其中两个鼓起来.一个鼓不起来)学生观察是什么原因鼓不起来.(因为这一个有裂缝)师:为什么有裂缝就鼓不起来呢?学生说自己的猜测.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呢?分组设计实验.做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会增大.受冷后.体积会缩小.也就是说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师:现在我请一名同学用学到的知识清楚的解释一下.乒乓球为什么有裂缝就鼓不起来?(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体积会增大.乒乓球有裂缝.空气就会通过裂缝跑到外面去.就鼓不起来了.而没有缝的乒乓球却因为空气受热体积增大鼓起来了.)师:那么.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呢?指名学生回答.三、会变大小的钢球师:空气是气体的代表.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是液体的代表.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怎么研究?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材料设计实验.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得出结论.并汇报交流.四、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师:其实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运用.只要你仔细看.认真想.大胆做.就能揭开它们的奥秘.(课件出示:运用热胀冷缩的幻灯片)如:路旁架设的电线为什么垂悬着.不绷紧?指名学生回答.师:你们还知道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学生各抒己见.五、知识拓展师:热胀冷缩的现象还有许许多多.只要大家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找课外资料.会有很多发现.课下请大家了解一下:为什么煮熟的鸡蛋.要先放入冷水中.再剥壳?板书设计:空气受热后.体积增大空气受冷后.体积缩小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反思:第2单元春夏星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北斗七星及其他星座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了解四季星空及其星座.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探究春夏星空及其典型星座;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与同学交流、介绍自己在四季星空中观察到的星座及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教学重点:1、知道北斗七星及其他星座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了解四季星空及其星座.教学难点:能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教学措施:1、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能观察、探究春夏星空及其典型星座.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与同学交流.课时安排:春季星空 2课时夏季星空 2课时7.春季星空一、教科书说明本课与《秋季星空》、《冬季星空》、《夏季星空》共同组成了观测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春季星空》一课是在学生进行了长期的秋季星空与冬季星空观测的基础上.探究春季里星空又会发生哪些主要变化.了解春季的典型星座.进一步探究星空变化的规律.二、活动准备:教科书中展现了一幅卡通背景图.显示了春季星空的主要特点.“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观察.北斗七星、冬季的其他星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没有新的星座闯进我们的视线?”这些问题.暗示了鼓励学生继续对星空进行长期的观测活动.并做好观察记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自己的观察记录”则提示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为课堂交流观察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对冬季以来学生观察星空活动的整理.侧重于对冬、春观察结果的表达与交流.本环节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冬季、春季北斗星位置的变化.猎户座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星空在一天之内以及从冬到春的变化.教科书中展现了标有“冬季”、“春季”的两个空白框.卡通“把北斗七星的样子画下来”的指示性语言.提示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现象画出来.“请看一看我的观察记录”的卡通语言并呈现了一个只有记录时间及主题项目而没有观察结果的记录表.体现了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提示学生展示和交流各自的观察记录.“从冬到春.星空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的问题.提示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星空变化的规律.教科书中展现的“一天中的变化”及“从冬到春的变化”的两个空白框.体现了分析观察结果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总结.通过分析观察结果.让学生认识到:一天之中.星座在天空中有东升西落的现象.即一天之中星座位置会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西移.从冬到春.星座在天空中的天空中的位置自东向西移动.即:冬季星座会随日期推移位置逐渐西移.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以下.春季星座会在东方出现并随日期推移位置逐渐西移.第二个环节:教科书中先展示了一个指向性问题:“根据从秋到冬、从冬到春对星空的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又提供了一个小组讨论的情景图.展现了学生讨论的场景.经过长期的观察.学生对星空的变化规律会有一些发现.本活动就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各自的发现.小组讨论中的语言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星空变化.可能有这样的规律……”旨在让学生总结星空变化的规律.“我对北斗七星变化的预测是准确的”提示学生预测的重要性以及鼓励学生进行预测.“我又发现了……”体现了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即让学生任意交流其他发现.活动二:我们继续观察研究星空.本活动也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本环节主要是探讨如何继续观察研究星空的问题.教科书中展现了学生进行讨论的卡通图.提示性语言“我继续研究我选定的星座”.目的是让学生将所选定的星座长期观察下去.以便掌握其变化规律.“我又要重新选定观察目标了”暗含着原来选定的观察对象因时间推移已在空中.新的星座又出现了.所以要重新选择一个观察对象.这些都仅是一些提示.学生可能会其他研究方法.第二人环节: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星座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从春到夏季节里北斗七星以及春季其他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的预测.教科书中设计的空白卡片的目的.是让学生将自己的预测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于实际观测结果相对照.从而检验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的能力.自由活动:教科书中展示“仙后座”、“北极星”、“北斗七星”的位置图.提出了一个问题:“中间那颗就是北极星.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到它?”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熟悉的星座找到北极星.北斗七星与北极星是春季星空中重要的星星.二者位置的确定一定要让学生搞清楚.北极星的位置有多种方法进行寻找.教科书给出的图例只是其中比较容易的一种方法.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寻找.学生所获得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星座位置的确定上.本课的课堂评价.教科书中主要提示学生对观星活动中的预测、表现情况进行自主评价.本课的自我评价更表达了一种希望学生坚持进行长期观测.持之以恒探究星空奥秘的意向.拓展活动:提出课外观察活动的要求:在天空中找到北极星.坚持观察;继续利用观星箱观察记录北斗星及自己选定的观察目标的变化.目的是让学生将观察活动持续进行下去.鼓励学生完成观察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为发现、总结一年中星空变化的规律做准备.二、教学目标1.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能应用已有经验对星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在长期的观测活动中培养学生记录、分析资料并对科学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并善于听取。
2024年最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 核心素养教案
18.《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生物的特征》单元的第三课时。
本节课旨在通过课前任务卡搜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为课堂探究做知识和材料准备。
通过观察石头与小草,什么会慢慢长大?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进一步通过比较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发现?深入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点以及生物的相同点。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搜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目的是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动植物的图片,通过图片的观察,增加学生对动植物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石头与小草,什么会慢慢长大?”引导学生思考石头、大树、小草是否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知道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是非生物。
活动二:“比较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两组图片,找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
再通过判断机器人、生石花、钟乳石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从而知道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需要营养,能生长、繁殖、呼吸,对刺激有反应等。
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利用课上所学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寻找生活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能从具有生命的人迁移到思考石头、大树、小草的生命状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生活中,学生对身边有生命的物体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对生命的特点有简单了解。
但是并没有深入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在技能方面,学生对观察比较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而对生物和非生物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2.能通过对比观察,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
新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全册带复备)
学年度第二学期中心小学备课科目:科学年级: 四年级姓名:学校2020-2021第二学期全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二班的科学课。
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由于科学专职教师不够和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今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三、教材分析:1.本册教科书遵循《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基础的、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较三年级的要求有所提高。
打破“知识切块”式组建单元的做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物体的运动》《声音的秘密》《太阳、地球、月球》《植物的生长》《生物的特征》《电的本领》《设计制作小台灯》等7个单元,共24个课题。
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四、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青岛小学科学四下《18生物与信息》word教案
《生物与信息》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整理蚂蚁与蜜蜂传递信息的资料,你们做到了吗?好,你们的“回答”,让老师获得了“你们做到了”这个信息!(板书:信息)2、谁能说说人类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信息的?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人类是通过这些方式来传递信息的。
(出示课件)3、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看看我们能收获什么信息?(动物传情课件)谁来说说你收获的信息?谁还想说?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4、鸟类,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异性传达信息,那么在我们的自然界中,其他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18 生物与)二、实施探究,解决问题(一)蚂蚁传递信息的方式1、(出示板贴:蚂蚁图)同学们,课前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蚂蚁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了实验和观察。
现在让我们来汇报一下实验的结果吧!(出示空白观察表)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他们组汇报的实验结果怎么样?谁能为他们的结果做补充?2、通过合作,我们的记录信息就更准确了。
我们看这个观察记录。
实验的分析是:(没有刺激气味,圈出“不会”;刺激气味,圈出“干扰”)得出的结论是:(圈出“气味”)板书;气味3、下面,我们来观看科学家观察蚂蚁活动的一段资料,再来感受一下蚂蚁传递信息的方式。
(分段播放)A谁知道蚂蚁怎样将发现的信息传递给同伴?对,蚂蚁从肛门周围分泌出气味,然后依靠触角碰触来相互传递信息。
(板书:触角拖动视频框,标画触角相碰)我们看这两只蚂蚁正在碰触触角传递信息。
(34-37)b大批蚂蚁出洞时,是怎样“准确地”沿着已有的路线前进?是的,循着气味路标,大批蚂蚁往往舍近求远(标注:用红线标注蚂蚁行进的直线和弯线)。
c视频中的蚂蚁为什么打得你死我活?对,还是气味的问题,气味能够帮蚂蚁辨别家族的成员。
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二)蜜蜂传递信息的方式1、我们知道了小蚂蚁是靠气味和触角传递信息的。
那么勤劳的蜜蜂又是怎样传递信息的的呢?请同学们将搜集的资料跟小组同学分享一下吧!(小组分享)2、哪个组先来交流你们收集的资料!还有哪个组想说?3、谁能模仿蜜蜂跳一下8字舞?她跳得怎么样?我们来看一下蜜蜂跳的8字舞。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8生物与信息青岛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8生物与信息青岛版教学目的:1.描画植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培育先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阅历提出效果、处置效果的才干。
3.认同群体的力气大于集体。
4.认同成功的迷信探求需求探求肉体。
5.初步构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1.信息交流的意义。
2.提出效果并停止探求的才干。
难点:1.提出效果并停止探求的才干。
2.构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进程:一、导入课前布置先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植物的取食进程。
问:1.这些植物取食行为都相反吗?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植物。
二、新授:1、教员引导先生在以上观察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效果,并最终引导先生共同讨论社会行为的特征。
2、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3、教员让先生带着效果看录像,引导先生剖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4、效果:A.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区分是什么?B.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5、先生看录像回答以下效果,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6、引导先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效果。
7、不用言语人类如何停止交流?引导先生明白人类可以经过表情、举措和气息停止信息交流。
8、植物群体是如何停止信息交流的呢?教员引导先生带着效果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收回叫声的录像。
效果:A.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反吗?B.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响?9.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10、教员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前往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11、让先生依据资料提出效果、作出假定。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方案,停止探求。
教员巡回指点,鼓舞先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停止。
三、探求蚂蚁的通讯A、提示:1.蚂蚁喜欢吃什么?2.怎样饲养蚂蚁?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形状和吃饱的形状哪一个效果好?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替代纸片?6.最好将观察进程拍上去。
推荐精品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下册全册优质课教案
推荐精品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下册全册优质课教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对这学期的教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下册由“热胀冷缩”、“岩石的科学”、“土壤与植物”、“光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家园地球”和《研究与实践》在四年级上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前五个单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中、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1)对热胀冷缩进行研究。
从观察生活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
2)认识岩石,对岩石的形成、用途进行研究,探究岩石的变化过程。
辨别岩石的种类。
3)对土壤与植物的观察与实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始,用实验的方法观察土壤的种类与植物向哪里生长,指导如何保护土壤。
4)对光与我们的生活进行研究,对平面镜曲面镜进行研究探讨,了解彩虹的形成,能用实验的方法模拟彩虹的形成。
5)对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进行初步了解,知道地球上有什么,我们在那里和重力问题,如何进行测量重力。
四、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案】2020春青岛版科学五四制四下第18课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教案
【关键字】教案19 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通过学习食物链,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珍爱大自然里的生物,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3.知道什么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案例背景分析:《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在前一课研究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关系后,来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课以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为线索,让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理解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意识到人和自然要和谐发展。
通过生物界中各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增加学生对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
然后在游戏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构建食物链的概念,在知道了什么是食物链的基础上,通过探究、讨论、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后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及时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出发,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协助下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探索,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描述:课前谈话:同学们,我们的大自然是色彩斑斓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生物。
你能任意举出一种生物的名称吗?(教师随意请几位同学说出一种生物的名称)这两位同学说的这两种生物有什么联系吗?(教师可根据学生说出的两种没有直接联系的生物问学生,学生一般都会说,没有联系)大家都觉得这两种生物没有联系,但老师却说他们是有联系的,我们这节课就来告诉大家生物之间的联系。
【教师通过设问,在师生间建立起有效的互动,能很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便于在课堂中引出“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的探究主题,为本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一、故事导入1.用课件播放:螳螂捕蝉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信息》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整理蚂蚁与蜜蜂传递信息的资料,你们做到了吗?好,你们的“回答”,让老师获得了“你们做到了”这个信息!(板书:信息)
2、谁能说说人类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信息的?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人类是通过这些方式来传递信息的。
(出示课件)
3、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看看我们能收获什么信息?(动物传情课件)谁来说说你收获的信息?谁还想说?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4、鸟类,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异性传达信息,那么在我们的自然界中,其他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18 生物与)二、实施探究,解决问题
(一)蚂蚁传递信息的方式
1、(出示板贴:蚂蚁图)同学们,课前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蚂蚁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了实验和观察。
现在让我们来汇报一下实验的结果吧!(出示空白观察表)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他们组汇报的实验结果怎么样?谁能为他们的结果做补充?
2、通过合作,我们的记录信息就更准确了。
我们看这个观察记录。
实验的分析是:(没有刺激气味,圈出“不会”;刺激气味,圈出“干扰”)得出的结论是:(圈出“气味”)板书;气味
3、下面,我们来观看科学家观察蚂蚁活动的一段资料,再来感受一下蚂蚁传递信息的方式。
(分段播放)
A谁知道蚂蚁怎样将发现的信息传递给同伴?对,蚂蚁从肛门周围分泌出气味,然后依靠触角碰触来相互传递信息。
(板书:触角拖动视频框,标画触角相碰)我们看这两只蚂蚁正在碰触触角传递信息。
(34-37)
b大批蚂蚁出洞时,是怎样“准确地”沿着已有的路线前进?是的,循着气味路标,大批蚂蚁往往舍近求远(标注:用红线标注蚂蚁行进的直线和弯线)。
c视频中的蚂蚁为什么打得你死我活?对,还是气味的问题,气味能够帮蚂蚁辨别家族的成员。
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二)蜜蜂传递信息的方式
1、我们知道了小蚂蚁是靠气味和触角传递信息的。
那么勤劳的蜜蜂又是怎样传递信息的的呢?请同学们将搜集的资料跟小组同学分享一下吧!(小组分享)
2、哪个组先来交流你们收集的资料!还有哪个组想说?
3、谁能模仿蜜蜂跳一下8字舞?她跳得怎么样?我们来看一下蜜蜂跳的8字舞。
(课件演示简单蜜蜂8字舞)
4、看似的简单的8字舞,传递的信息量却不少。
下面我们就走近蜜蜂的身边,看看它们用舞蹈的方式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又传递了哪些信息呢?要注意保证安全哦!(播放视频)谁来说蜜蜂传递信息的方式是怎样的?
(出示:你们啊,看的仔细,说的也很棒,蜜蜂的动作模式不仅传达了食物数量的信息,而且还包含蜜源传递离蜂房的距离及方向等信息。
)读着圈出食品数量、距离、方向三.拓展延伸其他生物传递信息的方式。
1.我们通过探究知道了蚂蚁与蜜蜂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看看这些生物,你知道他们是怎样进行信息传递的吗?(出示七幅图)谁先说?
捕蝇草靠什么获取信息?(绒毛感觉碰触)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拍摄的精彩瞬间。
(播放视频)像刚才这种生物自身“对感觉到的碰触”而做出反应的就是在利用“行为”的方式传递信息。
(出示:行为)
(其他图片进行点击出示文字)
2、你们又收获了很多的信息,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老师考考大家。
(出示练习题)四.拓展实践:
1. 同学们学得真棒,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科学小故事。
(播放录音)
故事中巧妙地运用了鸟类通过什么传递信息的原理,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对,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原理)
2、我们知道生物间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那么这些信息传递方式会给我们
带来什么启示呢?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请大家自己了解一下。
(出示一串启示)
3、好了,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就要认真地完成下面的作业。
(出示作业)明白了吗?
4、好,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物传递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带给人类的启示也无穷无尽。
只要我们平日仔细观察,用心探究,就会发现生物间更多的奥秘,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