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香蕉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5篇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精选5篇(一)教案主题:分香蕉班级:小班(3-4岁)活动目标: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性。
活动准备:- 多个香蕉(每位幼儿一个)- 多个小筐或盒子(数量与香蕉相同)- 音乐播放设备(如音响)- 活动区域(教室或室外区域)活动步骤:1. 说明活动规则:- 将多个小筐或盒子放在活动区域一侧,每个筐或盒子里放一个香蕉。
- 幼儿按照老师的指示携带一个筐或盒子,同时跑向另一侧的终点,并把香蕉放入终点筐或盒子中。
- 活动开始时播放音乐,结束时停止音乐。
2. 练习示范:- 老师先示范一遍。
拿一个香蕉放入一个筐或盒子中,然后跑向终点,把香蕉放入终点筐或盒子中。
- 强调动作的准确性和迅速性。
3. 实施活动:- 让每位幼儿依次携带一个筐或盒子,跑向终点,并将香蕉放入终点筐或盒子中。
- 鼓励幼儿们在跑动中互相帮助和鼓励,增强合作和团队意识。
4. 观察评价:- 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幼儿的表现和动作是否准确,能否与其他幼儿进行合作和交流。
- 大声表扬幼儿的努力和表现。
5. 活动结束:- 结束时停止音乐,感谢幼儿的参与和表现。
- 回顾活动的目标,并提醒幼儿们合作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延伸:- 可以在活动结束后展开一次小组讨论,询问幼儿他们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鼓励他们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
- 进一步延伸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中的幼儿携带一个筐或盒子,通过互相合作和交流,将香蕉运输到指定的终点。
- 将活动场景变换成室外环境,增加幼儿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合作能力。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精选5篇(二)活动名称:垃圾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垃圾分类和环保的意识;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 启发学生关于垃圾利用和再利用方法的创新思维。
活动准备:1. 标签纸和笔;2. 不同种类的垃圾(可准备废纸张、塑料瓶、玻璃瓶等);3. 垃圾箱。
《分香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分香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结合“分香蕉”的具体情境与经验,理解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会用除法算式记录等分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 知道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 会用除法算式表示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初步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用除法算式记录等分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师:孩子们,爱吃香蕉的小猴欢欢今天摘了许多香蕉,快帮它数一数有多少根吧?你们数的真好,一共有12 根香蕉,欢欢要把香蕉平均分给它的伙伴们,可以怎样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小猴一起来分香蕉(师板书:分香蕉)二、直观操作数学表达(一)分物活动提供模型支撑1. 师:孩子们,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12 根小棒,那如果1根小棒代表一根香蕉,现在请你动手试一试,使每份同样多,想想可以怎样分?(学生动手分小棒)后指生演示汇报:学生出现了如下分法:1.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 份,每份有6 根2.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 份,每份有4根。
3.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 份,每份有3根。
4.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 份,每份有1根。
5.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 份,每份有2 根。
2. 师:“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观察这幅图,也可以看成每6根1份,平均分成2 份”接着,让学生对着其他分法的图模仿说一说,还可以怎样分?引导学生用“每几根1 份,可以分成几份”的句式自己说一说)(二)抽象除法算式建立数学模型重点理解12吃=6 (根)师:同学们把12 根香蕉平均分的方法有这么多种,像这样的问题(师用手指着板图),我们都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表示,那就是除法算式,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除法。
(师边叙述边放动态课件边板书12^2=6(根))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小侯,可以用12吃来表示,每只猴子分到几根香蕉呢,结果是多少呢?用等号连接,每只猴子分得6根香蕉,在等号后写6.这样就是说= 号前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号后表示分得的2.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
《分香蕉》教学设计
7.4分香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描述:结合“分香蕉”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知道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学习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平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理解平均分的具体过程,抽象出除法算式,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初步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2.难点: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三、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效果评价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1)哪种分法公平?在()里画“√”。
(2)分一分,填一填。
(1)把10只小鸟,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只。
(2)把10只小鸟,每5只分成一份,可以分成()份。
2.导入新课师:大家喜欢吃水果吗?学生:喜欢。
师:猜猜下面是什么水果?课件出示: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通过猜谜语,引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我像小船绿又黄,人人都爱把我尝,肉儿白白软又甜,外皮进了垃圾箱。
(打一水果)学生独自猜一猜:是香蕉。
师:谁最喜欢吃香蕉?学生:小猴。
师:小猴毛毛今天摘了许多香蕉,它想分给其他的伙伴吃,你能帮帮它吗?板书课题:分香蕉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和积极性。
探究新知任务一:可以怎样分课件出示: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独自数一数,然后回答:一共有12根香蕉。
师:分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可以怎么分?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学生独自分一分,师巡视指导。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一、活动目标:1. 了解香蕉的外形特征,学习用动词“分”来表述香蕉的分配过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学会分享,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1. 香蕉若干,切成小段;2. 盘子若干;3. 音乐CD《香蕉歌》。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香蕉,引导幼儿观察香蕉的外形特征,激发幼儿的兴趣。
2. 分配香蕉:教师将香蕉分成若干份,邀请幼儿帮忙将香蕉分到盘子中。
3. 品尝香蕉:教师引导幼儿品尝自己分到的香蕉,感受香蕉的口感。
4. 香蕉歌:教师播放音乐CD《香蕉歌》,引导幼儿跟着音乐节奏一起唱香蕉歌。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总结活动中的经验。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分享香蕉,感受分享的乐趣。
2. 环境创设:教师将本次活动中的照片和作品展示在主题墙上,供幼儿和家长观赏。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活动中是否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给予个别化的指导;2. 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否有效地引导幼儿观察、表达和分享;3. 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4. 活动延伸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 香蕉模型或真实香蕉;2. 分香蕉的道具,如小刀、篮子等;3. 记录表格;4. 教学PPT或黑板;5. 贴纸或彩笔。
环境准备:1. 干净整洁的活动室;2. 适合幼儿身高的小桌椅;3. 明显的香蕉主题装饰。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香蕉模型或真实香蕉,引导幼儿观察香蕉的特征,并提出问题,如“香蕉是什么颜色的?”,“香蕉是什么形状的?”等,激发幼儿的兴趣。
2. 分香蕉游戏:教师演示如何将香蕉分成几份,并邀请幼儿一起参与分香蕉的游戏。
在游戏中,教师讲解分香蕉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记录香蕉分配:教师提供记录表格,让幼儿记录自己分香蕉的过程和结果。
《分香蕉》教学反思
《分香蕉》教学反思1. 引言《分香蕉》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游戏,通常用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在这个游戏中,一组香蕉被分成几部分,学生需要根据给定的规则将香蕉均匀分给一群人。
这个游戏看似简单,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本文将对我在教学中管理《分香蕉》游戏的经验和反思进行总结。
2. 游戏规则下面是《分香蕉》游戏的基本规则:•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若干人;•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一定数量的香蕉;•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将香蕉分给每个小组的成员;•分配完毕后,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选择吃自己的香蕉或者将香蕉返回盒子中。
3. 教学目标《分香蕉》这个游戏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培养合作意识:学生通过分配香蕉的过程需要充分合作,协商并共同制定分配策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游戏中的分配规则需要学生合理使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思维;•激发思考: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将香蕉均匀分配,并在小组内讨论分配策略;•锻炼决策能力:学生需要在分配过程中进行决策,选择将香蕉分给自己还是返还给盒子。
4. 教学过程下面是我在教学《分香蕉》游戏时的具体安排:4.1 游戏介绍在开始游戏前,我首先向学生介绍游戏的规则和教学目标。
我让学生明确知道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力。
同时,我也强调游戏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4.2 组建小组我根据课堂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有4-5人。
尽量保证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够相互合作并有良好的互动。
4.3 分配香蕉我向每个小组发放一个盒子,里面有一定数量的香蕉。
在分配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按照规则将香蕉分给每个小组的成员。
在这个过程中,我阻止了学生们争夺香蕉的行为,鼓励他们进行合作和协商。
4.4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在分得香蕉后,我给予他们一定时间进行讨论。
他们可以商量如何公平地将香蕉分给每个成员,也可以讨论每个成员是否选择吃自己的香蕉还是将香蕉返回盒子中。
分香蕉教案
分香蕉教案分香蕉教案分香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感知香蕉的颜色,形状,味道,科学的食用方法等。
2、让幼儿知道吃香蕉有利健康,吃时要适量。
培养幼儿不吃独食,愿意与他人分享。
二、教学准备:一串香蕉(实物),图片:结香蕉的树(香蕉园)请一个大班的不朋友扮演小不点,请两位老师分别扮演奶奶和妈妈。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1、出示香蕉园图片,引起幼儿注意。
2、问:这些叫什么树?(香蕉树)3、香蕉是结在哪里的?(香蕉树上)4、它和桔子长得一样吗?(不一样,桔子是一个一个长在树枝上。
)5、看看香蕉是怎么长的?(一串串,一把把地,许多香蕉长在一个把子上。
)(1和许多)(二)认识并感知香蕉:(1)出示香蕉,这是从香蕉树上摘下来的,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2)提问:香蕉是什么颜色的?(3)形状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弯弯的象月亮。
)(4)用手摸起来感觉怎么样?(很光滑。
)(5)老师小结:香蕉是结在香蕉树上的,它们是一串串结在一起的。
它是黄颜色的,样子象弯弯的月亮,用手摸起来很光滑,闻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味道。
(三)情景表演:小不点分香蕉1、香蕉是一串一串结在一起的,那妈妈买香蕉的.时候就会买很多。
那么,小朋友,妈妈买那么多香蕉回家,是不是我一个吃呢?(不是)。
那我们该怎么分来吃呢?(让小朋友自由回答)。
2、有些小朋友真棒!今天啊,有一个名叫小不点的哥哥,他也在分香蕉哦,我们去看看他是怎么分的,好不好?(好)!3、情景表演:(1)老师介绍这是小不点的家,小不点在干什么?(在看书)。
这是小不点的奶奶,在干什么?(织毛衣)。
小不点的爸爸妈妈上班去了。
(2)这时候门铃响了,小不点赶紧去开门,原来是妈妈回来了。
小不点说:"妈妈好!"妈妈说:"小不点好!"妈妈从包里拿出一把香蕉给小不点说:"这是你最喜欢吃的香蕉。
"小不点谢谢妈妈。
《分香蕉》教学设计(精选5篇)
《分香蕉》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香蕉》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分香蕉》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页分香蕉除法的认识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2.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理解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3.通过分一分和活动,培养学生思考与初步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尊重他人。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20根小棒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两只可爱的小猴今天又来请同学帮忙了,它们带来了12个香蕉,想请同学们帮忙分一分,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忙吗?(出示:分香蕉)二、新授课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香蕉,请你分一分。
独立分一分。
指名说一说分的过程。
师引导:象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我们把这个分的过程也用一种方法来表示,那就是除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认识。
(出示课题:除法的认识)2.学习除法算式的书写师:这个除法算式怎么写呢?师边讲解边板书出除法算式。
12÷2=6(根)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1)认识除号2)读一读除法算式。
3.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师: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怎么分呢?先用小棒分一分,再想一想用除法算式怎样表示?出示12÷3=4(根)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我们前面学的加、减、乘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除法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称。
讲解: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商。
同桌互相说一说:被除数、除数、商在算式中的什么位置?l结合除法算式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1、分一分,算一算师:我们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3份,还可以怎样分?同桌互相分一分,列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分香蕉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香蕉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香蕉的产地、特点和营养价值,学习香蕉的基本剥皮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的意识和追求。
2.教学内容:(1)香蕉的基本信息介绍:产地、特点、营养价值等。
(2)香蕉的剥皮方法:示范和操作练习。
3.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香蕉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香蕉。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香蕉的认识和喜好。
(2)知识传授:讲解香蕉的产地、特点和营养价值,可以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展示。
(3)实践操作:示范香蕉的剥皮方法,并和学生一起操作。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香蕉,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亲自体验。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香蕉的食用方法和香蕉与其他食材的搭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5)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食用方法或搭配方式进行展示,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4.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操作香蕉剥皮时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对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意见。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香蕉的小短文,包括香蕉的产地、特点、营养价值和自己的食用体验。
二、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展示、操作练习、小组讨论和展示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掌握香蕉的相关知识。
这种教学设计使得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然而,也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主要强调了香蕉的产地、特点和营养价值,忽略了香蕉的其他用途和烹饪技巧。
如果再加入一些关于香蕉的做法和菜谱,可能会更加丰富和有趣。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比如,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很熟练地剥过香蕉,对于他们来说,简单的操作练习可能显得无聊。
《分香蕉》教学反思(通用7篇)
《分香蕉》教学反思(通用7篇)《分香蕉》篇1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38《分香蕉》.它的具体内容为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个内容它不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本册书的教学难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建立除法和等分活动之间的关系.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下面我就谈谈,我是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的.首先,我在教学中利用了教材中的图画,创设亲切可爱的情境,比如我在一开始讲述猴子妈妈分香蕉的故事,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在“你还能怎样分12根香蕉”的活动中,有的学生想到“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这对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在练习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说“把10个气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3个,还剩1个”.这种分法,就与大部分同学的要么只分给3个男孩,要么只分给2个女孩这些分法,就显得更有创意了.这都说明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开动了脑筋,他们“喜学”、“乐学”、“善学”,并实现了“创造性的学”.创新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就是“培养创新人才”.这与课程改革提出的“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其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既要关注学生水平,更要关注其情感、态度等的发展.”是一致的.本节课为新教材教学,对教材内容、方法、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留有很大的余地.如在授新课中,教材中形成除法算式的表达,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学习,分别分布在学生列出两个除法算式之后.(包括12除以2,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12除以3,把12根香蕉平均每3个分成1份).我对此的处理方式是把“教材重组”,并在随后安排了“我会读”和“我会说”这两个练习环节,及时反馈,使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得到及时、迅速的突破.那么,学生在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之后,即可以不统一分法,自主、合作的分.让学生在更多的活动中体验除法的意义.另外,我还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感悟“分香蕉”的多种灵活的分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动态中渗透了“平均分”的数学思想.这节课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在实物操作演示这一活动中,学生未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展示.如果能用上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分香蕉”的多种方法,那效果更加理想,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一定会更精彩.另外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还显得不够深入。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
2.提高幼儿分享精神。
3.通过体验式活动培养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社会活动名为“分香蕉”,该活动旨在通过体验式活动提高幼儿分享精神,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并通过动手实践和语言表达的方式提高幼儿思维和语言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一些香蕉(与幼儿年龄和人数相适应)。
2.准备一些家庭照片,用于活动中的提示。
3.准备小班课桌椅。
4.在课桌上放置图纸和彩笔,用于幼儿记录活动。
教学过程1. 活动开始1.老师向幼儿展示家庭照片,引导幼儿谈论看到的内容,并逐渐过渡到“家庭成员需要共同合作才能生活得更好”的话题。
2.老师向幼儿展示一些香蕉,介绍香蕉是一个整体,需要分开才能分享给更多的人。
2. 活动进行1.老师告诉幼儿,需要将香蕉分割成适合每个家庭成员食用的份量。
2.老师分成几组幼儿,每组分配相应数量的香蕉。
3.每组根据香蕉的大小和数量,需一起商量分割成几份,并写在图纸上。
4.完成分割后,每组将自己的香蕉份量展示给其他组,收到其他幼儿的评论和建议,根据意见不断优化香蕉分割方案。
3. 活动结束1.每组将自己的优化后的香蕉分割方案讲解给其他组。
2.活动结束,老师给幼儿表扬和奖励。
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幼儿活动时的表现以及幼儿作品,评价幼儿是否理解协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2.老师可通过口头提问的方式检验幼儿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学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通过体验式活动来培养分享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提高思维和语言能力。
在活动开始前,通过展示家庭照片的形式引导幼儿思考共同合作的意义。
活动中,让幼儿尝试一起商量分割香蕉,根据意见不断优化和改良方案。
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向其他幼儿展示成果,表扬他们的付出和努力。
二年数学上册《分香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4篇)
二年数学上册《分香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4篇)二年数学上册《分香蕉》及篇1教学目标: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重点: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自制学具准备:香蕉图片12张,小棒1袋。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你们真是热情、懂礼貌的好孩子。
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和笑笑,也不是机灵狗,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
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请你用学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谁来说说你分的结果?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吗?4、你真了不起。
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屏显:12÷2)÷叫什么名字?除号长什么模样啊?(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
领学生读2遍——“除号”)4、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表示什么?这2又表示什么?“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
写在除号的后边。
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
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
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2。
《分香蕉》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7年第48期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个知识点分香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8页“分香蕉”。
教学目标:(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香蕉图、自制课件。
生: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今天,猴妈妈到森林里摘了一些香蕉,她打算把这些香蕉分给她的两只猴宝宝,那怎样分才公平呢?(生:平均分)好,那下面我们就来帮猴妈妈分香蕉。
(师板书:分香蕉)二、探究新知看,老师已经把香蕉全部搬到教室里来了。
(贴12根香蕉图)请仔细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呢?(师板书12根)1.分一分,说一说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只猴宝宝,每只猴宝宝分几根呢?我们来帮猴妈妈分香蕉,好吗?但分之前,老师要和你们约法两章:(1)用你手中的小棒代替香蕉自己分一分。
(2)分完之后,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汇报:(师引导生完整的说: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宝宝,每只分得6根。
)(具体不同的分的过程请同学上讲台逐一现场演示)师小结:不管同学们怎么分,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都是分的多少根香蕉,分给了几只猴宝宝,每只分得几根?)2.写一写,读一读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宝宝,每只分得6根。
可以用一个简洁的算式表示,请同学们看黑板。
师板书:12÷2=6(根)师:12÷2=6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2等于6,来跟着老师读一读(2遍)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生:…………(生表达的到位后可请学生重复:谁听懂了他的意思来重复一下)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12表示:12根香蕉2表示:2只猴宝宝6表示:每只分得6根中间这个符号表示:平均分。
分香蕉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精品教案)
《分香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分香蕉”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知道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初步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课件、课本、草稿纸。
四、教学方法:教师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3分钟)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吗?(生:香蕉)同学们,您们真聪明,小猴子最喜欢吃香蕉了!今天猴子们在学校表现得非常棒,猴外婆摘了他们最喜欢的香蕉来奖励给他们。
把这些香蕉分给猴子们,可以怎样分呢?猴外婆听说我们班的孩子是全年级最聪明的孩子,她想请我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生:愿意)老师非常欣赏你们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那今天我们就帮猴外婆来分香蕉吧。
(板书课题)(二)自主合作,学习新知(30分钟)活动一:(18分钟)1、分一分,说一说(5分钟)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请举起右手手指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根香蕉?(1,2,3……12)一共有2根香蕉,可是猴外婆现在遇到了一个让她非常苦恼的问题, 12根香蕉,为了公平公证,使每份同样多,可以怎样分呢?一会老师说”开始讨论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以1,2,3,4的顺序轮流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尽可能把所有情况说出来,我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多又快又好,讨论完后情端坐举手,好现在开始!”时间到!一会孩子们汇报的时候,可以像老师这样说,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份,每份有()根。
谁愿意来分享一下。
(表扬:老师要表扬你这种喜欢分享的精神!)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份,每份有()根。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超链接,展示动画过程。
2、写一写,读一读,认一认(8分钟)8根香蕉和4根香蕉一共有多少根可以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加法)8根香蕉比4根香蕉多多少根可以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减法)2个6根香蕉可以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乘法)那今天这种将12根香蕉平均分的过程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除法。
《分香蕉---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香蕉---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教学设计及反思分香蕉---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教学设计及反思1. 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及应用场景- 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能够分析平均分的两种情况1.2 教学内容- 平均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无多余与有多余1.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提问引入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平均分的应用场景。
步骤二:概念讲解通过简洁清晰的语言介绍平均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确保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步骤三:计算方法详细解释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包括加和除以人数,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平均分的计算。
步骤四:两种情况的分析解释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即无多余与有多余的情况。
通过具体案例和练题,让学生理解两种情况分别的计算方法。
步骤五:练与巩固设计一系列的练题,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巩固所学的平均分计算方法及分析两种情况的能力。
1.4 教学资源- 平均分计算练题- 图表或实际案例1.5 教学评估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答、练题的完成情况以及针对个别学生的观察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2.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步骤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平均分的概念和两种情况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教学时间安排上可能需要更充分的考虑,以确保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程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问题和案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香蕉》教学反思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科任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香蕉》教学反思科任小学蔡鹏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利用孩子喜欢的动物角色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
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
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
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
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正确把握学生讨论的时机。
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得新知。
我在这次教学时,因为学生还没有深刻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往往学生是无话可说,没有达到讨论的目的;其次,没有讲清讨论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有组织、有序的开展讨论;再次,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真正使讨论能够帮助、促进本节课的教学。
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
分香蕉教学反思
分香蕉教学反思《分香蕉》课后反思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準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38《分香蕉》.它的具体内容为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个内容它不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本册书的教学难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建立除法和等分活动之间的关係.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下面我就谈谈,我是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的.首先,我在教学中利用了教材中的图画,创设亲切可爱的情境,比如我在一开始讲述猴子妈妈分香蕉的故事,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在“你还能怎样分12根香蕉”的活动中,有的学生想到“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这对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在练习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说“把10个气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3个,还剩1个”.这种分法,就与大部分同学的要幺只分给3个男孩,要幺只分给2个女孩这些分法,就显得更有创意了.这都说明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开动了脑筋,他们“喜学”、“乐学”、“善学”,并实现了“创造性的学”.创新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就是“培养创新人才”.这与课程改革提出的“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其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既要关注学生水平,更要关注其情感、态度等的发展.”是一致的。
本节课为新教材教学,对教材内容、方法、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留有很大的余地.如在授新课中,教材中形成除法算式的表达,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学习,分别分布在学生列出两个除法算式之后.(包括12除以2,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12除以3,把12根香蕉平均每3个分成1份).我对此的处理方式是把“教材重组”,并在随后安排了“我会读”和“我会说”这两个练习环节,及时反馈,使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得到及时、迅速的突破.那幺,学生在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之后,即可以不统一分法,自主、合作的分.让学生在更多的活动中体验除法的意义.另外,我还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感悟“分香蕉”的多种灵活的分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动态中渗透了“平均分”的数学思想。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一、活动目标1. 了解香蕉的外形特征,学习用恰当的语言描述香蕉。
2. 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3. 培养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培养幼儿对社会的热爱。
二、活动准备2. 盘子、小刀、叉子等工具。
3. 音乐CD、香蕉图片等。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香蕉,引导幼儿观察香蕉的外形特征,如颜色、形状等,并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
2. 游戏:切香蕉。
教师演示如何切香蕉,邀请幼儿动手操作,将香蕉切成小块。
4. 品尝:幼儿品尝香蕉,感受香蕉的口感,并讨论香蕉的好处。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强调分享和合作的重要性。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在家引导幼儿分享食物,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香蕉树”,展示幼儿活动的成果。
3. 教学活动:开展“香蕉宝宝找家”活动,让幼儿了解香蕉的生长环境和分布地区。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手工操作的兴趣。
2. 关注幼儿在分享和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社交能力。
3. 搜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评价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 调查家长对活动的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
六、活动准备1. 香蕉若干,用于后续活动。
2. 绳子、彩纸、胶带等制作材料。
3. 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
4. 音乐CD、香蕉图片等。
七、活动过程6. 创作:香蕉皮贴画。
教师分发香蕉皮,邀请幼儿用颜料涂在香蕉皮上,将涂好颜料的香蕉皮贴在画纸上,创作出有趣的画作。
7. 展示: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趣事。
8. 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香蕉皮贴画的意义,教育幼儿珍惜食物,合理利用资源。
八、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在家引导幼儿创作香蕉皮贴画,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香蕉皮贴画展示区”,展示幼儿的作品。
《分香蕉》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香蕉》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难点〗1、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材分析〗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学生状况分析〗本班学生基础较好,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欢动脑筋,愿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能力较强,喜欢听故事,愿意参加数学活动。
而且经过一年的学习,多数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探索新知的方法。
但学生的操作能力、抽象概括和表述能力高低不一,这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一)复习1、填空:三()十二()六十二()()十八()()十八2.☆☆☆☆☆☆(1)平均分给了三个人,每人分()个。
(生:每人分2个。
)(2)每人分三个,可以分给()人。
(生:可以分给2个人。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创设情境。
(幻灯出示图)师:今天,猴妈妈给猴兄弟俩准备的早餐是香蕉,请看一看,给它们准备了多少根香蕉?生:12根。
师:猴妈妈怎样分才公平呢?生:平均分。
2.分一分,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用小棒代替香蕉,帮猴妈妈分一分。
(学生分)师:请xx回答。
(并请他上台演示。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3.写一写,读一读,认一认。
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知道怎样表示吗?生:12除以2等于6。
(师板书:12÷2=6(根))师:12,2,6分别表示什么?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两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分香蕉》教学目标: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
师:今天,猴妈妈给猴兄弟俩准备的早餐是香蕉,请看一看,给它们准备了多少根香蕉?猴妈妈怎样分才公平呢?二探索新知。
1.分一分,说一说师:请小朋友用小棒代替香蕉,帮猴妈妈分一分。
(学生分)师:请回答。
(并请他上台演示。
)师:像这样,把10 根香蕉平均分成2 份,每份5 根,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知道怎样表示吗?(师板书:10+ 2= 5 (根))师:10,2,5 分别表示什么?生:10 表示有10 根香蕉,2 表示两只小猴,5 表示每只分得5 根。
师:谁知道这个算式怎么读?(师板书:“ 10+2”读作“ 10 除以2”。
)师:你愿意教大家读吗?(愿意)那全班同学跟他一起读。
(生跟着读)师:谁知道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生:10 是被除数,2 是除数,“+”是除号,5 叫做商。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师板书:10+ 2= 5 (根))被除除商除数号数师:真能干!你敢上讲台教教大家吗?大家会认了吗?同桌互相说一遍。
2 猜一猜,分一分。
师:到了中午,猴兄弟家来了客人,猴妈妈把剩下的12 根香蕉全部拿了出来,让兄弟俩平均分给客人吃。
猜一猜,兄弟俩是怎样分的呢?它们家来了几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四人小组讨论,先分一分,再写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指导,学生在投影仪上演示。
生1:把12 根香蕉平均分给6 位客人,每人2 根。
算式是:12+ 6= 2(根),小猴家来了6 位客人。
生2:把12 根香蕉平均分给4 位客人,每人3 根。
算式是:12+ 4= 3(根),小猴家来了4 位客人。
生3:小猴家来了3 位客人,每人分得4 根。
12+ 3= 4(根)。
生4:小猴家来了12 位客人,每人分得1 根。
12+12= 1(根)。
师:你能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教师指着生 3 写的算式。
)生:12 是被除数,3 是除数,4 是商。
三巩固练习,辩证运用师:客人们高兴地走了,猴妈妈夸兄弟俩真聪明。
猴兄弟俩想:今天我们既招待了客人,还学会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分一分的活动,不知小朋友们是否学会了,咱俩去考考他们吧!小朋友们,你们敢接受小猴子的考验吗?生:(齐答)敢。
1.连一连。
(1)把10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几?10+5(2)有10 个梨,平均放在5 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10+2(3)27 除以9,商是多少?27+9(4)有5 个盘子,每盘放2 个包子,一共需要多少个包子?32+8(5)被除数是32,除数是8,商是多少?5X22.看图写算式。
出示六个桃子平均放在2 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 ) =( )(个)出示1 2个智慧星,平均分成3 份,每份画几颗星?( )0( )=( )(颗)3.第38页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师: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1)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 = □(根)(2)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根?□ +□ = □(根)(3)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 +□ = □(根)(4)平均分成9份,每份几根?□ +□ = □(根) 师:请你说出(3) ,(4) 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四拓展思维用20+ 4=5 编一个数学小故事讲给大家.五课末小结,归纳新知师:小猴子今天有很多的收获,你们呢?生:学习了用除法表示分一分的过程,学会了写、读除法算式,记住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分香蕉》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多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2 我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
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 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表现在:1.教学过程中注意多使用儿童化语言,减慢语速,符合低段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
2.猜一猜,分一分这个环节的过早出示,不利于学生理解被除数,除数以及商的含义。
可作为拓展训练安排在本节课的最后。
3.教学设计的内容有些过于饱满,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本节课的重点掌握的不好。
分香蕉第二章篇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本节教材选自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四节,学生经历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对“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认识。
从本节开始把“平均分”转换为列除法算式表示,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刚刚开始接触除法,是有一定困难的。
所以,我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数一数来体会除法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重点: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自制课件学具准备:香蕉图片12 张,小棒1 袋。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你们真是热情、懂礼貌的好孩子。
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和笑笑,也不是机灵狗,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
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把12 根香蕉分给2 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请你用学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谁来说说你分的结果?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把12 根香蕉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6 根吗?4、你真了不起。
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屏显:12+ 2)+叫什么名字?除号长什么模样啊?(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
领学生读2 遍——“除号”)4、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2 是表示什么?这2 又表示什么?“ 1 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
“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
写在除号的后边。
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
它就能表示把12 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 份。
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 除以2。
(跟读2 遍。
)分得的结果是“每份6 根”,把“ 6”写在等号的后边。
分的是香蕉,单位名称应该是什么?5、练一练。
(除法算式的读法、看图意说出除法算式。
)大家读得可真整齐。
那么,下边这些除法算式你也会读吗?(1)我会读。
6+2 10-5 18-4 20+5大家读得真响亮。
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用除法计算。
活动二:把12 根香蕉平均分成3 份,每份4 根。
1 、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来的不是2 只小猴子,而是3 只,那12 根香蕉,又该怎样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组里的同学一块来,组长做好分工和组织,一人出主意,一人摆图片,一人写除法算式,。
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谁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学生交流、操作:说一说、分一分、写一写。
板书:12- 3=4(根)算式表示什么?同学们,除法算式里,除号娃娃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名字——除号,(屏显:除号)你知道吗?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数字也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
你知道吗?(1 )除号前边香蕉的总数“ 12”叫“被除数”。
(2)除号后边表示平均分成2 份的“ 2”叫“除数”。
(3)等号后边的分得的结果“ 6”叫“商”。
活动三:小组交流其他分法。
12 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 份,或平均分成3 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①把12 根香蕉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3。
算式:1 2 - 4=3(根)②把12 根香蕉平均分成6 份,每份是2。
算式:1 2 - 6=2(根)③把12 根香蕉平均分成12 份,每份1 根,算式:12- 12=1(根)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把12 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数,列出那么多个整齐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
这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38——《分香蕉》。
大家边玩边学可高兴了。
那么,你认识了什么,特别开心?你学会了什么,特别高兴?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都认识了除号和整齐的除法算式。
三、巩固深化1 、帮助小兔分木材。
(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装修房子,它要把这18 根木材平均分成2 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几根。
你们能帮助它吗?18-2=9 (根)(2)这1 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呢?18-3=6 (根);18-6=3 (根);18-9=2 (根)2、帮助小刺猬分果子。
( 1 )仔细观察图,提数学问题。
( 12 个果子平均分给4 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运几个果子?)( 2)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知道商是多少的?第三篇一、分分填填,温故铺垫师:昨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生答:(分桃子、一样多、平均分) 师:学得咋样?生:好。
师:淘气今天可要考考你。
出示课件:考考你1.填空:二六() ()十二三六() ()十八3X() =12 ()x 5=155X() =30 ()x 4=16 ()x 6=18 ()X 9=92.☆☆☆☆☆☆(1) 平均分给了三个人,每人分( )个。
(生:每人分2 个。
)(2) 每人分三个,可以分给( )人。
(生:可以分给2个人。
)(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班级回报)(由“考考你”入手, 既复习了平均分,又为新知的学习找到了知识的生长点,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课题引入师:(出示课件 )看,老师今天带谁来了?生:小猴子师: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生:香蕉师:板书课题:——香蕉(充分利用课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