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董仲舒与三纲五常

合集下载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4影响
《易纬》作为汉儒神化《易经》的作品,在大谈天地阴阳的同时,也忘不了讲儒家的三纲五常.
《乾凿度》卷上说:《易》者,所以经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是故八卦以建,五气以立,五常以之行,象法乾坤,顺阴阳,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只要君臣、父子、夫妇之义正了,于是人民乃治,君亲以尊,臣子以顺,群生和洽,各安其性。也就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三纲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易纬》的这段论述,比董仲舒的以五行论证忠、孝更加系统而有条理,但也更加充满了神学色彩。
5作用
三纲五常是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被用于教化天下、维护社会伦理。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除了三纲之外,《易纬》还以大量的篇幅对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永恒合理性进行了论证。《乾凿度》卷上说: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夫万物始出于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始生,受形之道也,故东方为仁。成于离;离,南方之卦也,阳得正于上,阴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礼之序也,故南方为礼。入于兑;兑,西方之卦也,阴用事而万物得其宜,义之理也,故西方为义。渐于坎;坎,北方之卦也,阴气形盛,阴阳气含闭,信之类也,故北方为信。夫四方之义,皆统于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维。中央所以绳四方行也,智之决也,故中央为智。故道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际也。圣人所以通天意,理人伦,而明至道也。很显然,《易纬》的这段话,是用其卦气说来附会、说明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禀于五气、合于天。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

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

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目录三纲五常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泊静子曰:上文所引《论语·为政》语,何晏集解所引马融注,实已为后人之见解,不得谓之为孔子之本意。

故概述中所谓“源于孔子”,实为臆造。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

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有五常:仁、义、理、智、信五常也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即木、火、土、金、水的正常运动。

《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常是不变的意思,这里指一定准则。

五常就是五条准则,也叫“五伦”。

这是封建礼教。

五常的内容,旧时说法不一。

一说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所规定的关系;二说是指仁、义、礼、智、信等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它和“三纲”常连起来说,即“三纲五常”。

一般不说成“三纲五伦”。

什么是“三纲五常”

什么是“三纲五常”

什么是“三纲五常”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点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点。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有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

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

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充足的重视。

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浅析朱熹的“三纲五常”思想

浅析朱熹的“三纲五常”思想

三纲 五 常之 说 , 起 于董仲 舒 , 完 成于 朱熹 但是 董仲 舒没有 “ 饿死 事小 , 失节事 大” 正 是对这 种行 为规范 的体现 , 。他 极力 赞 将“ 三纲” 和“ 五常” 并提连称 , 首 次并提连称 的 是东汉后 期的经 学 赏 当地 的孝 子 、 孝孙 、 义夫 , 并贬斥 夫丧 改嫁 的做法 。
三纲 、 五 常两词 , 出 自于 西汉 董仲舒 的 《 春秋 繁露》 一 书。但 与悌是 人子 与兄 弟的 行为规 范 。 孝悌 是子 、 弟 的责任和 使命 。 朱 作为 一种 道德 原则 、 规 范 的内容 , 它渊源 于先 秦时 期的孔 子 。孔 熹把孝 悌 作为维 系“ 父 为子 纲” 的核心 和纽带 。
会规 范 的当然 的产物 , 是永恒 不 变的协 调社 会关 系 的妙药” , 至 中的基本角色, 尽到孝悌, 然后才是对上尽忠, 对他人尽责等。 这 此, 朱熹 的“ 理一分舒 ” 论便 成 为社会 生活秩 序 的规范 了 。
二、 “ 三纲 ” 与“ 五常 ” 的涵 义 关于 三纲 的涵义 , 朱 熹指 出 , “ 三纲者 , 君 为 臣纲 , 父为 子纲 ,
里贯彻 的 是儒家 “ 亲亲 ” 与“ 尊尊” 的原 则” 。 那 么仁 、 义、 理、 智、 信表 现于行 为又是什 么 ?朱 熹指 出, “ 仁” 是“ 爱人” “ 人道 ” 的意思 ; “ 义” 是承 担合理 的责 任的 意思 ; “ 礼 是
夫 为妻纲 ” 。 三 纲之 中 , “ 父 为 子纲” 是基础 , 而 它所要 求 的社会规 道德约 束 , 起 到为达 到“ 义” 而 预防 的作用 ; “ 智 是指 知识 , 尤其 是 范就 是孝敬 , 这里 的孝是指 子女对 父母 的绝对 服从 , 父母 有过错 , 现代知 识经 济 的时代 我们 更需要 ; “ 信” 是信任 、 诚信 的意 思。 “ 仁 做子 女的也 只能柔 声 以谏 , 不能触 怒父母 , “ 按照“ 父子相 隐, 直在 表现于恻隐之心; 礼表现为恭敬; 义表现为羞恶; 智是明辨之理, 其 中” 原则, 子 女隐 瞒父母 的罪 责和 过失 , 是符合 天理 人情 的 。 在 其心理表现为是非; 信表现为忠信。在朱熹看来, 如果人们能真

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详解

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详解

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详解时间:2014-01-06 09:22 来源:我爱看历史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但是它的形成和发展却是非常的缓慢。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以及韩非子“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的“三顺”等思想都是三纲五常思想的萌芽,而董仲舒在先人思想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三纲”的概念。

直到东汉时期的《白虎通》对此思想作了更为明确和详细的论述,至此“三纲”“五常”也被正式列为国家法典,但此时的“三纲”和“五常”还没有被连起来使用,直到东汉后期的马融首次连用了“三纲五常”这个概念。

在董仲舒看来道德便是“三纲”、“五常”,“三纲”一般被认为是用来规定上下等级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五常”则一般被认为是用来处理人际关系的。

所谓“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妻之前的尊卑关系,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则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董仲舒的“三纲”思想从孟子“人伦”思想中提取了其中三伦,即“君臣、父子、夫妻”。

在他看来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

夫妻这三种关系是最重要的的,而这三种关系中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也就是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这其实就是后人所谓的“三纲”。

他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道:“天子寿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段话主要说了不管是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都是在“天命”之下的,都必须要绝对的“顺”,否则就是“逆”。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五、 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 教学方法
2. 专心致志 无论是学习时的心境,还是平时的志向,都不能心猿意马,应该专一。 董仲舒认为,这是受天赋能力的限制所决定的,“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 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精力集中为认识深入创造条件。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著述
董仲舒(约前179—约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是 研究《公羊春秋》的大家,汉景帝时曾为博士。他以在学术上的高深 造诣和“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赢得了当时读书人的尊敬,纷纷 拜他为师。他则以次第相传的方式教授弟子。董仲舒在贤良对策时提 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他先后担任过江都王刘非和胶西王刘 端的国相,但在政治上终不得志,于公元前121年托病弃官归家,潜心 著书讲学,不问私家产业。朝廷每遇大事,则派人征询董仲舒的意见。
实行有为政治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人才。得不到贤才,原因之一是汉初不养士, 不办教育;原因之二是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不当。
三、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什么是人性?董仲舒说,“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 人性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生之质”)。董仲舒认为,人性之“质”中,有“仁 气”和“贪气”。 仁气是指人性中那些有利于促进发展封建社会道德的先天因素,贪气是指人性中那 些将导致与封建社会道德相抵触的先天因素,它们是人性中的两个对立物。 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具备“圣人之性”者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 感情欲望,注定要向善的方向发展。具备“斗筲之性”者很难进行自我节制,只有用刑 罚制止他们作恶。
四、 论道德教育
(三) 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

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

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

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连,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

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

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

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

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

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

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

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乃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

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

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

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

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

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

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

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

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

他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董仲舒法律思想

董仲舒法律思想

董仲舒法律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

西汉中期最重要的儒学大师,是继孔子、孟子、荀子之后和宋代朱熹之前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从法律思想方面来看,他倡导的君权至上、三纲五常、德主刑辅、春秋决狱等,反映出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已初步完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形成。

一、君权神授,皇权至上西汉中期,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迫切需要一种为专制皇权服务的新的政治法律理论。

董仲舒秉承汉武帝的旨意在《天人三策》、《春秋繁露》等著述中,把封建皇权和封建统治的基本原则神圣化、永恒化、合理化了。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即认为天是宇宙间最高的主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国家的治国之道以及个人的道德、情感、思想、行为都要与天道相符,整个宇宙是一个大一统的秩序体。

董仲舒对天的神化,是为了对地上统治者的神化,是为了给君权神授制造理论根据。

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君权不仅是神授的,而且君主又是代表上天来统治人世的,这样他就把天和人沟通起来,建立起君权神授说。

至于君主的思想言论,即用以表达天意的名,董仲舒认为它是区分是非的标准。

他说: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名之审于是非也,犹绳之审如曲直也。

既然君主的言论是区分是非的标准,当然就具有法律效力了。

在封建制度下,君主的言论是金科玉律,神圣不可侵犯,决不允许阳奉阴违,抗拒不从。

君主的诏令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它可以取消法律,更改法律,代替法律。

为了维护皇权,确保君主的权力及其人身的绝对安全,历代封建王朝都从立法方面作了严格规定。

所谓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等罪名,都是为了维护皇权而制定的。

二、维护封建等级制的“三纲五常”论董仲舒根据人间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仁义道德思想,以及“阳尊阴卑”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并被董仲舒及后世经学大师立为德礼教化和立法的根本原则。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思想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思想
影响政治制度:三纲五常对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影响,如君主集权、官僚制度等。
塑造民族性格:三纲五常对古代民族性格产生了影响,如勤劳、节俭、谦逊等。
三纲五常对古代政治制度 的影响
君臣关系:强调君主集权, 臣子服从
父子关系:强调父权至上, 子女孝顺
夫妻关系:强调夫权主导, 妻子顺从
政治制度:以三纲五常为 基础,建立严格的等级制 度和道德规范
实践应用:将 三纲五常的理 念应用到实际 生活和工作中, 推动社会和谐
发展
三纲五常在未来社会的展 望
三纲五常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 三纲五常仍然具 有重要的道德规 范作用,可以指 导人们的行为和 价值观。
三纲五常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变化,三纲五 常也需要不断地 创新和发展,以 适应现代社会的 需求。
三纲五常的观念可能引发性别 歧视、年龄歧视等问题,与现 代社会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等原则相违背
三纲五常的观念可能限制个人 的发展和创新,与现代社会的 进步理念相冲突
批判三纲五常的声音与观 点
批判者认为三纲五常思想过于保守,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个性发展。
有人认为三纲五常思想过于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忽视了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发展:春秋战国时 期,儒家思想得到 广泛传播
完善:汉朝时期, 董仲舒提出“三纲 五常”理论
影响: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的道德准则 ,影响深远
三纲五常在古代社会中的 地位
三纲五常是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三纲五常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忠诚:在现代社会中, 忠诚仍然是一种重要 的品质,无论是在工 作还是在人际关系中。
孝顺:在现代社会中, 孝顺仍然是一种重要 的价值观,尤其是在 家庭关系中。

儒家的三纲四维五伦五常八德

儒家的三纲四维五伦五常八德

儒家的三纲四维五伦五常八德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四维”一日礼,二日义,三日廉,四日耻;管子日:“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五伦”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八德”孝者,敬顺长辈之心。

弟者,兄友弟恭之心。

忠者,赤诚尽己之心。

信者,敬慕不欺之心。

礼者,辞让节制之心。

义者,公道端正之心。

廉者,坚定高节之心。

耻者,惭愧忏悔之心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考摘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浩瀚渊博,但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仁”是儒家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其基本思想是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具有历史悠久、良莠杂陈等特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基本内容;基本思想;特点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7)03-0 006-05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问题,其前提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扬弃。

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凝聚一个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在新世纪新阶段,理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道德积极进步的作用。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 孟子认为,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拿天下的财富 给他作俸禄,拿良马数千匹送给他,也不应该回 头看一下;甚至在生命和道义之间发生矛盾冲突, 应该舍弃生命而取道义。有重义轻利的倾向。如 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孟子·告子上》
• 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 计其功” ,又进一步把重义轻利的观念推 向极端。
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 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 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
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如其提倡
孝道,诚信至今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我们应该 批判地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源流》
三 从四德
• (5)举例:
• “天下之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孟子·公孙 丑下》)
• *“程门立雪”——宋代学者杨时向程颢程颐拜师 求教的事。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
•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 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 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 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 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 (3)功能:作为道德认识,智的基本功能就是明 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 5.信 • (1)概念: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诚善于心,言行一致。 • (2)功能:在儒家看来,信是“进德修业之本”、“立
人之道”和“立政之本”。在《周易·乾》卦的《文言》 中,就有“忠信,所以进德也”的论断,把忠信视为增进 美德的根本方法。 • 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把信作 为立人之本,而且把信视为立国之本,认为“民无信不 立”(《论语·颜渊》)。如果人民不信任,国家朝政就立不 住脚。

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 董仲舒28页文档

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 董仲舒28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 董仲舒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五常指的是什么

五常指的是什么

五常指的是什么
“五常”是出自儒家思想的理念,分别是:仁、义、礼、智、信。

其中“仁”指代的是仁人、仁爱;“义”指代的是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礼”指代的是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智”指代的是明智、智慧、机智;“信”指代的是诚信、信任。

这五常是儒家思想中认为“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是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封建社会的三种主要道德关系,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

“五常”是由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等发展而来。

董仲舒首次将其系统化为“三纲五常”,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1。

三纲五常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纲五常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纲五常对现代社会的意义By Freedom4sun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

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

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封建社会时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但今天三纲五常的积极方面-----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纲”具有“模范”的意义,在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君为臣纲”就是说上级是下级的模范,“夫为子纲”是说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夫为妻纲”是说丈夫是妻子的模范。

模范具有带头和示范的决定作用,是主导的方面。

赋予“三纲”以“模范”和“示范”的意义,说明在“三纲”的伦理关系中,主导方应该承担起更多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当家作主”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

在“君臣体系”、“父子体系”和“夫妻体系”中,“三纲”体现了整体性、主导性和有效性,如果没有这个“纲”,就难免出现互相推委、彼此扯皮、责任纠缠不清的问题。

有了“三纲”,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就会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董仲舒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浅谈三纲五常

浅谈三纲五常
19
企业五常
常练内功。练内功的最好途径就是‚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孔子的名言,大部分 企业家也知道这个道理。 常创新。企业家品牌不能千人一面,即使是 做慈善捐赠等公益事业也最好能有新意 。 常制造新闻事件。制造新闻事件离不开创新, 但是其比创新的目的性要强,而且来得更直 接、更迅速,可以说是五大驱动力中最直接 的驱动力。
7
孔子从没要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 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孔子有言:‚君待 臣以礼,臣事上以忠‛。孟子则更进一步阐 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 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而‚三纲‛ 是单向的,是以人身衣服和服从为原则的绝 对关系。
8
小故事
21
9
当代人的看法
按当代有些人的解释,将‚君为臣纲‛理解 为臣必须绝对服从于君,也不能说臣就是君 之附属物。当今社会虽然没有了君,但我们 现在所强调的‚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 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与‚君 为臣纲‛只不过是在称谓上有所不同,其在 ‚服从‛这一层面上的含义是一样的。‚父 为子纲‛,就更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养不 教,父之过‛,父亲具有管教儿子的职责, 因此这也无可厚非。
据说康熙皇帝曾书写好了挂在自己的卧榻旁,以警 示后人。江西翰林院沈仲仁,户科给事沈仲义,为 争家产,俱控蒙南直。于总宪朱批,贴出辕门,兄 弟二人一见,痛哭而回。批曰:‚鹁鸽呼雏,乌鸦 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而聚其众, 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纲罗意为 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雁非 社而不至,信也;禽兽尚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 祖宗遗产何需争?而伤手足之大情,兄通万卷,全 无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害兄之理。沈仲仁仁 而不仁,沈仲义义而不义。知过必改,再思可也。

怎样理解三纲五常 Microsoft Word 文档

怎样理解三纲五常 Microsoft Word 文档

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

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有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也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即木、火、土、金、水的正常运动。

《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常是不变的意思,这里指一定准则。

五常就是五条准则,也叫“五伦”。

这是封建礼教。

五常的内容,旧时说法不一。

一说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所规定的关系;二说是指仁、义、礼、智、信等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它和“三纲”常连起来说,即“三纲五常”。

一般不说成“三纲五伦”。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

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

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国学 董仲舒与三纲五常
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董仲舒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中提出三纲五常这一道德规范。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条封建道德原则,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封建道德教条。

“仁”即爱人、孝悌、忠恕等。

“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

“礼”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和规范。

“智”为判别是非之心。

“信”系忠诚守信。

这些都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最早源于先秦时期,董仲舒加以改造而成“王道之三纲”。

五常则是由董仲郐在孔孟宣扬的仁、义、礼、智基础上,再加上“信”而成的,即“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