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合集下载

如何在大学教案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如何在大学教案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如何在大学教案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相互碰撞。

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认同感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塑造,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那么,如何在大学教案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呢?首先,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应明确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文化认同感是个体对所属文化群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是个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保持自我、坚守文化根基的精神支柱。

例如,在讲解历史课程时,可以深入剖析某个历史时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使学生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丰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关键。

在教案中,应融入多元的文化元素,不仅包括本国的传统文化,还应涵盖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

比如,在文学课程中,可以选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诗经》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可以引入外国经典文学作品如《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等,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与思考,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至关重要。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在传递知识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可以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方式。

以艺术史课程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艺术馆,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课堂上,可以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某一文化现象或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思想的碰撞,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在教案中,教师可以设计与文化相关的实践项目,如文化调研、文化传承活动等。

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调研,了解民俗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并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制作纪录片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或者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如学习传统手工艺、参与民间艺术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古代文学作品、古代诗词、传统节日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讲授古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讲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二、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建筑,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传统音乐舞蹈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三、鼓励学生参与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可以设立文化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对文化的独特见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具有文化造诣的人士来进行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文学作品、阅读经典名著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五、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与认同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与认同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与认同培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通过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背景,并且尊重、理解和包容其他文化。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认同。

一、启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用经典文学作品,介绍本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传统节日,激发学生对本文化的好奇心。

同时,教师还可以请一些艺术家、文化学者或者传统工艺师傅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者示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

二、扩展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除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之外,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对其他文化保持开放的心态。

可以通过引入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外国影视作品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对其他文化的认知。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三、借助文化的材料进行教学语文教学中的教材选择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认同感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诗歌、歌曲、散文等进行教学。

这些材料可以深入地展示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文化内涵,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认同感,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举办文化节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加深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五、评价方式上注重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评价方式的设计也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与认同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写作文、主题演讲等方式进行评价,注重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同时,评价也应该注重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和尊重程度。

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探析

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探析

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探析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时期全新的教育形式也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的影响下,怎样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保障中学语文教学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则是我们当前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尝试从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具体培养策略两方面内容入手进行简要地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文化认同感;培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因此我国社会的部分文化与价值取向也难免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的情况下,怎样保持我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又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接受外来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

我们身处于世界文化的大环境之中,理应该很好地吸纳国际文化的精粹,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同样要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语文教学是培养青少年文化素养以及民族情感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更是建设我国美好未来的重要后备力量,可以说未来的世界是他们的,而这些青少年从小就不断地受到来自世界多元化信息的影响,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认识较差,这非常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因此,作为语文教学来说,利用自身的语言和情感优势来加强中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更是责无旁贷。

一、新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培养的必要性(一)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

素质教育在我国开展多年,但实际上并没有收到预期中的教育效果。

我们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要更好地培养新一代有理想、有文化、讲纪律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然而素质教育更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才能具备甄别外来文化优劣的能力。

然而当前我国中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十分的淡薄,长此以往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精神价值及路径选择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精神价值及路径选择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精神价值及路径选择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现实情况是,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并没有很深的认同感,这使得如何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精神价值及路径选择。

1. 传承中华文化,守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精神与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中华文化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更能守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维护民族团结和文化地位,造就具有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新一代人。

2. 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是一种文化自觉,更是一种爱国情怀。

在全球化时代,保持中华文化的活力和传承,是一种对中华民族自信的体现。

通过深入了解、学习中华文化,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坚定对祖国的爱国情怀。

3.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中华文化传承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精神涵养。

大学生在接受中华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加深自身的精神修养和人品塑造。

1. 加强中华文化的普及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贯穿到各科目中,使大学生能够在各个学科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应该建立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从而引导大学生从各个方面更好的接触和学习中华文化,掌握中华文化的内涵。

2. 建立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社团和活动建立各种中华文化特色的社团和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可以在社团和活动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可以开设中华书法社、中华文化交流社等社团,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文化讲座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华文化的平台。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意识培养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文化意识的培养则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语文教育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首先,语文教育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

比如,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从而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现代文学作品也能够反映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对当代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语文教育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表达方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

通过学习语言文字,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

比如,学习汉字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英语可以了解到英美文化的开放自由。

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文字,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语文教育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其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比如,通过学习古诗词、传统节日等,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最后,语文教育还可以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文化活动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文化的魅力。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文化艺术展览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和观摩,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增加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对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与认同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与认同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与认同培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化意识与认同培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其他文化的尊重。

本文将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

一、提供多元化的文本资源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提供多样化的文本资源,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现代诗歌、传统文化经典等。

教师可以邀请文化名人、专家等进行讲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背景。

同时,也应该引入一些外国文化作品,让学生接触到不同文化的同时,增加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开展文化活动通过诗歌朗诵、文学论坛、戏剧表演等形式的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学校可以组织文化展览、文化交流等活动,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这些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它。

三、运用文化教材语文教材中应当增加更多关于民族文化的内容,例如民间故事、传统节日、民族英雄等。

通过直观形象地展示文化内涵,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将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对文化的感悟。

四、培养批判意识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提高他们对文化的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研究作者的文化背景和作品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够辨别优秀文化和低俗文化,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进行认同。

五、促进文化交流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如访问其他地区的学校、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

通过与异地学生的交流,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他地区的文化差异,增强自己的文化包容性和认同感。

六、教师示范和引导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应该在自身的言传身教中注重文化意识和认同培养。

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还应该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与学生共同感受文化魅力。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文化意识和认同。

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既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基石。

本文将从教育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第一,加强民族教育民族教育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应将民族教育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历史、地理、文学等课程时能够了解民族的起源、发展和贡献。

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提供多元文化体验多元文化体验是培养学生对不同民族的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参观他们的生活环境、习俗风情,通过亲身接触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学校还可举办多元文化艺术节、文化交流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魅力,拓宽他们的视野。

第三,营造宽容包容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需要在宽容包容的教育环境中进行。

学校应鼓励学生交流不同民族的看法和观点,倡导尊重和理解,消除歧视和偏见。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避免以主观偏见看待某个民族,宣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理念,倡导学术讨论和文化交流的平等和多样性,营造民族融合的教育氛围。

第四,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民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音乐、舞蹈、绘画等活动,提供学习民族文化的机会,加深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第五,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历史贡献和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通过开展形式各样的主题活动、演讲比赛等,引导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归属感,并激励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教版语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人教版语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人教版语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变得愈发重要。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应当起到促进学生文化自信和认同感的作用。

本文将就人教版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进行探讨。

一、激活学生的文化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首先需要激活他们对于文化的兴趣。

人教版语文通过精选的文学作品和相关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参照物。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课外阅读、文学创作、戏剧表演等,来引导学生对文化的探索和理解。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知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倾听音乐、欣赏美术作品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感受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化的浓厚兴趣。

二、传递文化情感和价值观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外,人教版语文还通过教材内容传递文化情感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对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者用意等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故事背后的文化情感和道德价值。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从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例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社区服务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对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力,进而建立起对文化的认同感。

三、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今天的世界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为了培养学生适应跨文化环境的能力,人教版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跨文化对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在比较中体验并尊重他人的文化,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四、注重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需要注重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语文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讨论课、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培养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培养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培养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任务。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与个体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在全球化的今天,语文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本文将从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语文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培养。

首先,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基础。

课程设置应该注重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课程,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

例如,可以在课程中设置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古文诵读、古诗词赏析、经典名著阅读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对文化认同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理解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观看传统戏曲演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最后,语文教育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注重对学生文化认同的培养。

评价方式应该突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考察和评价,而不仅仅是对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

可以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创作和表达,如写作、演讲、朗诵等。

同时,评价也应该注重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对古诗词的赏析、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等。

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总之,语文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语文教学中文化认同感的提升策略

语文教学中文化认同感的提升策略

语文教学中文化认同感的提升策略文化认同感是指个人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涵语文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诗词的意境、作者的情感以及时代背景,让学生领略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

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了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文言文教学中,《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名句,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此外,教材中的现代文作品也不乏文化元素。

例如,鲁迅的《故乡》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困境,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问题。

二、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举办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体会诗词的韵律之美和情感之深。

开展书法比赛,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形态之美,感受书法艺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组织戏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化调研,如走访当地的历史古迹、民俗文化村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了解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文化意义。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直观感受。

语文教学中文化认同感的提升策略与实践

语文教学中文化认同感的提升策略与实践

语文教学中文化认同感的提升策略与实践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文化认同感缺失的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提升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至关重要,而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文化认同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承载着语言文字的传授,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面对多元文化时能够坚守本民族的文化根基。

同时,文化认同感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当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产生深厚的情感时,他们会更主动地去探索语文知识,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二、当前语文教学中文化认同感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虽然已经开始重视文化教育,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部分教师在讲解文化知识时,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文化现象和知识要点,缺乏互动和体验环节,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感受文化的内涵。

教材内容挖掘不够深入。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优秀文化作品,但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关注文本的语言技巧和主题思想,对其中的文化元素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拓展,导致学生无法全面认识到作品的文化价值。

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的语文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应试能力,对学生文化认同感的考察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语文教学中提升文化认同感的策略(一)优化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营造出古代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作品的文化内涵。

2、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文化问题。

语文与学生民族文化认同

语文与学生民族文化认同

语文与学生民族文化认同
语文与学生民族文化认同
汉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更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在此背景下,学习语文,不仅能帮助学生从文字的角度体会和探索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首先,语文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正确识别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理解和发挥民族文化
的思想和价值。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各种知识,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价值观
和思想观念的接受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其次,学习语文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学习语文,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
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精神内涵,更能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产生
一种自豪感,让学生更加珍惜和传承自己民族文化,有一种使命感。

最后,上语文课能让学生通过赏析文学艺术作品,探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不同观念,从而
更好地发挥民族文化认同方面的作用。

学习语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更能深
入挖掘其中的蕴含的精神价值,这样才能塑造一个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者。

综上所述,学习语文不仅能够推动学生语言的学习,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希望学生们通过语文课程,在学科知识和认知方面,都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教师工作的学生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

教师工作的学生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

教师工作的学生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教育是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任务。

在教师工作中,促进学生文化传承和培养民族认同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师如何在工作中有效地传承学生文化和培养民族认同感。

一、注重学生的文化背景教师在工作中首要任务应该是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

每个学生身处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教师应该积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关注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

通过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融入文化元素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融入相关的文化元素。

通过选取与学生文化背景相关的教材和案例,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重要历史事件等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对文化传承的认同感。

三、提倡多元文化交流学生的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感并不仅仅局限于本民族的文化,还包括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庆典、开展多元民族文化展览等。

通过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学生能够开阔视野,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四、教师示范与引导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的榜样。

教师要积极传承本民族的文化,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学生。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展示本民族传统服饰等。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和学校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

五、家校合作促进文化传承家庭是学生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渠道了解家庭对学生文化传承的期望,并通过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等方式促进文化传承的融入。

总结:教师工作中的学生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是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认同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认同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的心理过程。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语文教学,作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认同,首先体现在对母语的传承与热爱上。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学习汉字的书写、词语的运用、句子的构造,从而熟练掌握这门语言。

在诵读经典诗词、散文的过程中,感受汉语的韵律之美、意境之深。

当学生能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时,他们不仅是在运用语言工具,更是在传承和发扬母语文化。

这种对母语的熟练掌握和热爱,是文化认同的基础。

语文教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从古代文学经典到现代优秀作品,从诗歌、散文到小说、戏剧,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世界,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士大夫的家国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而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老舍的《骆驼祥子》等,则反映了社会现实,传递了时代精神。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认识到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认同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上。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

学生在接触多元文化的同时,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辨别和筛选,不盲目跟从外来文化,坚守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例如,对于西方节日在我国的流行,让学生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此外,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也是培养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探讨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探讨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探讨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的心理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文化认同问题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更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身份认同的形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语文教学在文化认同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古代文学作品到现代的散文诗歌,从汉字的演变到语言的运用,无一不是文化的载体。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成果,了解古人的智慧、思想和情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影响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方面,教学方法可能较为单一。

部分教师在授课时,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情感的传递。

学生只是机械地背诵诗词、记忆语法,却无法真正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难以产生共鸣。

另一方面,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也可能存在不足。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经典在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小,或者在讲解时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肤浅。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呢?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更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扮演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亲身体验其中的情感;或者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文化现象的看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材的优化也是关键。

教育部门在编写教材时,应增加经典文化作品的比重,并且注重系统性和连贯性。

同时,可以引入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此外,教材的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文化的殿堂。

除了课堂教学,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举办诗词朗诵、书法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项目,如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语文学科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语文学科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语文学科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基础,是民族的独特标志和集体意识的体现。

在语文学科中,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成为了重要的教育目标。

本文将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探讨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学生中的培养方法。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属文化的认同和接纳程度。

在语文学科中,文化认同的培养首先体现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上。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和智慧。

学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文言文等,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现代文学作品,了解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并与自己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自信心态和自信表达。

在语文学科中,文化自信的培养应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价值。

其次,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对于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产生共鸣和自信,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使学生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社会公民。

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语文学科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引导者,注重在教学中传达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对文化产生情感认同和自信。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体验,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文化的魅力。

另外,在语文学科中,学校和家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文化资源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交流平台。

同时,家庭要积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和支持。

总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语文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目标。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以及现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接纳;而通过思辨能力的培养、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品格修养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在当今社会,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并提供一些实践方法和建议。

一、理解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概念。

文化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认同,是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自信心。

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个体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归属感。

二、教育引导与学生互动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教育引导和学生互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具备跨文化的教育视野,尊重多元文化,将文化多样性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通过讲解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体验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此外,学生互动也是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文化节、民族展览和讲座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

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合作和互动,增进对其他民族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育教材的选择与设计教育教材的选择与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也具有重要影响。

教材应该充分体现多元文化和民族的特色。

在历史教材中,我们可以讲述各个民族的贡献和传统,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文学教材和艺术教育中,我们可以引入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同时,教材的设计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引发对自己文化的思考和认同。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化调研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除了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渠道。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成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一、文化自信的培养文化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有信心,以及愿意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对话,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和折衷其他文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广泛的文化教育学校可以主动开设丰富多样的文化课程,包括艺术、音乐、体育、历史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文化活动,如文化展览、传统节日庆祝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己文化的魅力。

2. 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习俗,从而培养对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 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分析和评价。

学校可以提供多元化的观点和资源,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知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拥有更加全面的认知。

二、民族认同的培养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了解多元民族文化学校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多元民族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属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文化。

通过了解其他民族文化,学生可以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同时也能更好地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与合作。

2. 培养民族自豪感学校可以通过讲授民族历史、民族英雄事迹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活动,如歌舞表演、民俗展示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对自己民族的归属感。

3.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需要让他们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等地参观、交流,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通过为弱势民族提供帮助,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民族成员承认和接受本民族文化后所产生的归属感。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要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原动力就是该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基本价值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入,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文化已大步走上世界舞台,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日益巨大的影响。

但同时,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也随之大量涌入中国,正在对国人的文化和生活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的行为和观念影响巨大。

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认同程度存在的问题1.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深刻认识,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存在困惑笔者曾对在校大学生做过深入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习俗有一定了解,但普遍认识不深。

例如,对中国四大文学名著的了解,有七成以上被调查者中表示仅读过其中一些,仅有不到一成的同学表示全部读过,还有近一成的同学仅是看过据原著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有近三成被调查者表示对原著只是略知皮毛,对其内涵不清楚。

调查还发现,部分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及其未来发展存在困惑,表示忧虑,甚至失去信心。

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由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而使其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度和认知度趋向弱化,对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感到迷惘。

2.在商品经济和外来功利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念出现偏离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的作用下,西方功利主义文化汹涌而至,社会公平原则日渐趋微,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注重实利、实惠的社会环境中,其价值观亦不可避免地受到功利原则、极端个人主义的强力冲击,进而引发价值观出现偏离,呈现不良发展倾向。

主导价值观中包含的如美德、正义、公平等价值理念在社会现实的打击下产生动摇,“拼爹热”“当官热”“啃老族”等一系列不良现象的出现是当代青年价值取向出现偏离的具体体现。

3.对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存在误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集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

中华民族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困苦,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但在笔者的调查中,调查结果虽然显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在整体上是认同的,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有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脱节越来越大,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已无用武之地。

结果显示不少当代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流失,民族精神认知淡化,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正在减弱。

基于以上存在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大学语文教师要具备传统文化底蕴,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者,首先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具备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要对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了然于胸,将璀璨的中华经典文化的学习与悠久的中国历史的学习相结合,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让大学语文教学既蕴含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也渗透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的目的。

大学语文教师要具备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觉承担传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自觉做民族精神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二、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成果。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国学水平和人文素养。

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通过作品写作背景介绍、作品内容分析、历史名人介绍、风土人情展示等方式,运用图片、录像、幻灯、电影、电视等媒介充分展现古老的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让学生置身于中华文化的浓厚氛围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认识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问题是思维的火花。

创设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大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欲望。

例如,“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谁更能推动文学的发展”“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否可以‘戏说’”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的辩论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在辩论中更全面地了解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提高思辨能力,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和文化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呈现当前文化热点现象时,针对有争议的文化现象,要鼓励学浅议语文教学中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山东万杰医学院 李智勇摘 要:当前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深刻认识,存在受功利文化影响价值观念出现偏离、对传统美德和民族精 神的认识存在误区等问题。

这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具备传统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加强传 统文化知识学习,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结合地域文化特色, 强化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将语文教学与时政教育结合,增强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从而培养大学生民族 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大学语文 民族文化 认同感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4-09-0114·114··教育广角·生全面搜集材料,大胆分析、畅所欲言。

教师在学生辩论出现意见分歧和失衡时,应启发学生在辩论中换位思考,最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接受合理的推理方式,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认识。

四、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强化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在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在保留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地域不同,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

大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学校所在地区、城市的文化底蕴,挖掘各种地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丰富内容,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从身边的文化现象和氛围中感受并体验民族精神的精髓和力量,产生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

五、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责任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性,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不仅仅是文化教育的迫切要求,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要求。

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师生同做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1]詹小美,王仕民.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条件[J].哲学研究,2011.11[2]郎华儿.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03[3]汪军秀.在大学语文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21[4]张彬福.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3(上接第116页)教学效果较佳。

在讲解相贯线等形体相交的空间几何问题时,常采用模型辅助教学法,携带几何模型为学生展示,形象而生动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将空间问题如何转化在平面上解决的方法,模型教学法直观明了。

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教学效果较佳。

在讲解运用基本投影原理灵活求解空间问题时,配以信息技术教学法,将各种几何图形及作图方法做成课件,并在课件中将一些不利于理解的部分以动画、视频等技术手段展示,把细微之处、关键点充分展现出来,同时对复杂图形可多角度观看,对难点、重点可重复播放,加长停顿时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更容易吸收和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2.课堂启发引导教学与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 ,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对投影基本原理中的重点难点知识作出讲授,启发学生掌握将空间问题转化在平面上解决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堂上听得明白,但作图时却无从下手。

为了让学生及时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必须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加以一定数量的习题练习,并鼓励学生课后充分交流共同求解。

教师定时进行辅助指导,对学生遇见的问题及时讲解。

这样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除了理论教学和普通的习题作业环节外,还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

第二学期开设一周课程实践,学生4-6人为一组,要求根据实践指导书制作2~3个组合体模型。

学生通过画投影图——想物体——求相贯线(求第三面投影)——制作形体模型的全过程,在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对图与模型之间内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并且为后续课程和实践打下了基础。

实物模型制作使抽象的理论更为直观形象,培养了学生团体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好的作品进行集中交流展示,并在期末考核成绩评定时予以一定的加分,进一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程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及工程能力这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习中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而且也提高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书育人的作用,教学效果好。

参考文献:[1]刘 菁.工科本科生的工程素质培养研究[D].武汉:中南大学,2009[2]何 畏.国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高等建设教育的几点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02.04[3]马成松.对工程教育中工程伦理问题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3.03[4]王海良,任权昌.应用型工程院校学生实践能力与工程素质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03·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