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文化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发挥

合集下载

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大有作为

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大有作为

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校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尤其是要加快文化研究及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积极为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不断满足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需要。要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政策研究,努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社会进步的根本。“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先贤的文化概念生来就带有教育色彩,而高等教育更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近代以来,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从萌芽到发展、壮大,始终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荣传统和使命。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不仅饱受列强摧残,更面临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危机。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深刻认识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但如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自发端以来始终努力探索的命题。京师大学堂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辛亥革命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从文化角度深层次挖掘国家民族积贫积弱的根源以谋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方略的努力。高校知识分子深深参与其中,引领了时代潮流,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广大高校知识分子,引领着全国知识界、教育界、文化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风气,中国社会革命的气象为之一新。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不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当代大学生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应发挥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应发挥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应发挥的作用班级:高分子1001 姓名:范霆学号:012100105011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于民族凝集力、创造力的形成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拥有着历史所以不能撼动的文化根基。

随着历史长河的流动,它也日益变得丰富,变得重实,而使其传承的责任也变得日趋重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大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推动文化建设中肩负重要使命,应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文化定位与文化功能,发挥好积极作用!而作为当代大学一员的我们,作为祖国新一代的大学生,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来延续,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化。

于是大学在文化的发展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文化传承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从我国来看,以儒学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官学和书院的教学传习和典籍整理才得以保存并绵延至今的;从西方来看,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学是知识传承和文化保存的重要组织。

大学之所以能够在文化继承和文化保存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它拥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和设备,具备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人才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就是知识的传习和文化的濡染。

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文化是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大学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发挥好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立足所在地域和地区的实际,组建相关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发掘、整理、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发掘和阐发。

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资讯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资讯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资讯作者: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选登来源:《慈善》 2012年第4期中华慈善总会▲6月7日,民政部和中华慈善总会网站发布“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最新动态:截至2012年5月底,《慈善读本》已在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0多个市(地、州)的近千所中小学相继推广,得到了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的普遍认同,惠及学生近百万。

同时,“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进展顺利,《慈善》杂志社近三个月共收到来自四川、陕西、贵州、辽宁等省的25所试点学校的500余篇征文稿件。

征文来稿反映出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们对理解慈善、奉献爱心怀有本能的需求与渴望,一些学生对善与爱的真诚让人深感民族的希望。

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来稿,分别从学校和家庭的视角表达了对慈善教育的看法。

有教师认为,《慈善读本》不仅是补充了德育教学,更是给僵化空洞的德育教学以新的“源头活水”和“出路”。

家长们则从孩子在学习《慈善读本》前后的思想、行为变化中体会到“爱”的植根对于孩子健全人格培养的助益。

▲5月16-19日,中华慈善宣传工作会在四川眉山召开,来自全国慈善机构的领导及宣传工作人员共160余人参加。

不少与会代表分享了各地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宣传上的经验、创获与期待,《慈善》杂志社及眉山、福州等地慈善会代表在专题发言中介绍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做法,陕西省慈善总会张晓菊副会长的发言专门围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展开。

中华慈善教育基金提交了慈善教育网站的最新进展。

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东坡小学的灾后重建工作和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开展情况。

作为《慈善读本》的首批试点学校,东坡小学结合自身的校园文化定位积极将“慈善教育”、慈善文化有机融入学校的主体文化中,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代表们对该校浓厚的慈善教育的氛围、创新而丰富的慈善教育活动、注重实践的“爱心行动”等给予了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上海市▲5月21日,民革上海市徐汇区委会向重庆市万州区捐赠《慈善读本》l万册。

大学· 文化· 传承· 发展——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大学· 文化· 传承· 发展——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大学·文化·传承·发展,—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李晖冯晓莹内容提要: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其核心是大学精神。

历史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延续与发展。

通过内涵的发展、质量的提升发挥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文化传承与创新一、文化、大学文化1.文化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总的趋势是概念的外延越来越宽,内涵越来越深。

将人类与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区别的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化学意义上的精神文化,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道德等。

文化的起源是“由人变文”,文化的功能则体现“以文化人”。

文化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时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

2.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大学人”以校园为重要空间,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共同培育和营建的大学文化,得到学校师生的普遍认同。

“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纽曼)。

“大学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服务站’”(克拉克·科尔)。

中国对现代大学的理解,大多引用蔡元培先生对大学的定性—“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引领文化建设的主要机构和主要阵地,成为提炼民族文化并向普通民众传播的地方。

“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

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校的主体。

因此,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校园文化的传承校园文化的传承是指将学校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化、精神核心等有机地传递给后人。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庆、校园节日等,使学生对学校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次,学校可以通过文化导航、习俗传承等方式,将学校的精神核心传达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最后,学校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学校的价值观、道德观等传递给学生,以培养学生成为有品德、有文化的人。

二、校园文化的创新校园文化的创新是指在传承基础上,利用新的思维和手段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校园文化。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创新校园文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开设创客实验室、STEAM课程等,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多样化的俱乐部和社团活动,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例如,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类俱乐部,体育、科技等学科类社团,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最后,学校可以积极探索跨学科的教育模式,促进校园文化的创新。

例如,通过跨学科合作的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文化的多元融合。

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互相借鉴的过程。

学校应该通过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为创新提供根基。

例如,学校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和风俗活动,融入现代元素,增加新的内涵。

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创新实践,重新解读传统文化,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校园文化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

学校可以通过学科课程的设计,将校园文化纳入课堂教学。

例如,通过历史课程讲解学校的历史文化,通过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通过音乐、美术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慈善文化进校园方案

慈善文化进校园方案

慈善文化进校园方案慈善文化进校园方案旨在通过在学校推广和普及慈善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慈善活动。

这一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动力,也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慈善文化的重要性慈善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它呼吁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慈善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参与和传播慈善文化,学生们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慈善文化进校园的目标慈善文化进校园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和公益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开展慈善教育和相关活动,学校旨在让学生迈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三、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实施方案(1)慈善文化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慈善文化教育相关课程,将慈善理念和慈善实践纳入学生的学习内容。

课程设置可以包括慈善的概念和价值观培养、慈善组织和项目介绍、慈善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增强学生对慈善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校园慈善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慈善活动,如义卖、募捐、志愿服务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为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帮助,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可以与慈善组织、社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更有意义和专业的慈善活动。

(3)慈善文化宣传推广: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网站等宣传媒介,开展慈善文化的宣传推广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关主题的演讲比赛、科普讲座、慈善文化展览等,提升学生对慈善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践行慈善文化。

四、慈善文化进校园方案的成效实施慈善文化进校园方案可以取得以下成效:(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2)增强学校的人文关怀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文化;(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4)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近年来,社会上善举频现,慈善文化逐渐深入人心。

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和参
与慈善事业,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意识,我们计划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
活动。

二、活动目的
1.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慈善意识;
2.促进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慈善文化活动;
3.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三、活动内容
1. 讲座活动
•邀请慈善机构代表或公益人士来校园进行慈善文化讲座,介绍慈善事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鼓励学生参与讲座互动,提出问题和意见。

2. 爱心义卖
•在校园内设立义卖摊位,出售学生自制或捐赠的物品,所得款项将用于慈善事业;
•学生可以通过义卖活动表达自己的爱心和关怀。

3. 公益表演
•组织学生进行公益表演,如歌舞表演、朗诵演讲等;
•将表演收入用于慈善事业,同时提高学生的公益意识。

4. 亲子慈善体验
•鼓励学生邀请家长一同参与慈善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家庭的慈善文化。

四、活动时间与地点
•活动时间:选择校历中适合的节假日或周末;
•活动地点:校园内开设各项活动点,如图书馆、操场、庭院等。

五、活动预算
•通过学校募捐、企业赞助等方式筹集活动经费,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

六、活动效果评估
•设立评估指标,对活动的参与度、效果等进行评估和总结,不断改进提升活动效果。

通过“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我们将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慈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爱心和关爱得以真正传承和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校是培育与传播慈善文化的重要基地_蓝春娣

高校是培育与传播慈善文化的重要基地_蓝春娣

大 会 会 议 代 表 时 强 调 , “慈 善 事 业 是 改 善 民生 、 促 进 社 会 和谐 的 崇 高事 业 , 要 进 一 步 发 展 中 国 慈 善 事 业 ” , 提 出 “希 望 各 级 各 类 慈 善机 构 充分 发 挥 自身优 势 , 积 极 传 播 慈 善 文 化 , 不 断 提 高 全社 会 的 慈 善 意 识 , 努 力 营 造
中 图分 类 号 文献 标 识 码 文 章编 号 一 一 一
党 的十八 大报 告 强 调 “支 持 发 展 慈善 事 业 ” , 充 分说 明 了慈 善 事业 在我 国社 会 建 设 、 改 善 民生 、 完善社会 保 障体 系等 方 面 的地 位 和作 用 。 为更 好 地 推 动 慈 善事 业 的发 展 , 需 要 广 泛地 开展 慈 善 文 化 的培育 与传 播 工 作 , 在 推 动慈 善 文化 的建设 过 程 中 , 高校 有 着 不 可推 卸 的责任 。
是 文化 的核 心 , 是 人 类 创 造 活 动 的动 力 。 它 主要 是 指哲 学 和 其他 具 体 科 学 、 宗教 、 艺术 、 伦 理 道 德 以及 价 值 观
善 文 化 就 是 一 个 有 效 的手 段 。 这 个 手段 是 从 思 想 上 鼓励 和 引导 富 人 从 事 善举 , 把 自己的 部 分 财 力 和 物 力 投
人 到救 助 困 难 人 群 的慈 善 公 益 事 业 中去 , 从 而 既 可使 富 人 在精 神 面貌 上得 到 改 善 , 又 可缓 解 社 会 大 众 的 仇
围 。可 见 , 两 者 的道 德 取 向是一 致 的 其 次 , 慈善 文 化所 宣 扬 的人本 价 值 与 和谐 社 会 的价 值 导 向 是一 致 的 。和 谐 社 会 的 价值 导 向是 “以人 为 本 , 实 现 人 的 自 由全 面 发 展 ” ' , 而慈 善文 化 宣 扬 对 他 人 困 难 与 不 幸 的 同 情 和 关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慈善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和奉献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推动慈善文化的普及和弘扬,我们计划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活动目标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奉献爱心的精神。

通过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在奉献中体验快乐,学会关爱他人。

二、活动内容1. 义卖活动:组织学生集体筹备义卖活动,其中物品可以是学生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绘画作品等,也可以是爱心捐赠的物品。

义卖所得将用于资助贫困地区的学生或支持灾区重建等公益事业。

2. 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为老人提供慰问、帮助环境整治等。

通过实际行动,学生将更好地了解慈善的真谛,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

3. 知识普及:举办慈善文化讲座,邀请专业人士向学生讲解慈善的重要性和如何参与其中。

同时,开展慈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慈善文化的兴趣与热情。

三、活动实施步骤1. 策划与宣传:由学生会或社团组织成立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策划小组,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与宣传工作。

通过校内广播、宣传栏、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全校师生宣传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意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筹备物资:学生可以自愿捐赠物品,或在课余时间亲手制作义卖物品。

同时,积极联系社区组织,了解志愿服务的具体需求并合理安排服务时间。

3. 活动实施:根据策划方案,有序组织义卖活动、志愿服务和慈善讲座等活动。

同时,加强对学生参与的引导和辅导,使他们深刻体验到慈善带来的快乐和意义。

4. 总结与展示: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会或社团成员进行活动总结,分享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同时向全校师生展示活动成果,以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慈善文化进校园的行动中。

通过上述方案,我们相信可以成功地将慈善文化带入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慈善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6篇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6篇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6篇篇1一、引言近日,我们成功举办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该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慈善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本文将对本次活动进行全面总结,以供未来参考和借鉴。

二、活动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慈善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慈善文化,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之心,我们精心策划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和互动体验,深刻理解慈善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三、活动内容与形式1. 慈善讲座:我们邀请了多位慈善领域的专家和志愿者,为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

讲座内容涵盖了慈善的定义、历史、意义等方面,让学生们对慈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慈善故事会:学生们自发组织了多个慈善故事会,通过讲述身边的慈善故事,展现了慈善文化的强大感染力和影响力。

这些故事不仅触动了学生们的内心,也激发了他们的慈善热情。

3. 慈善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积极参与了多种慈善实践活动,如义卖、募捐、志愿服务等。

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活动效果与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对慈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他们纷纷表示,要将所学到的慈善理念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同时,本次活动也锻炼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学生对慈善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教育;此外,由于时间安排等原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不断完善活动方案和组织实施过程,以提高活动效果和质量。

五、结论与建议总的来说,“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杜玉波: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传承创新重要功能

杜玉波: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传承创新重要功能

杜玉波: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传承创新重要功能深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表彰暨研讨会举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表彰暨专题工作研讨会3月20日在京举行。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会议并讲话。

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深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杜玉波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中发16号文件颁发以后,各地各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着力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因为各地各高校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树立文明和谐的校园风尚;始终坚持打造优秀校园文化品牌,以品牌带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始终坚持服务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以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始终坚持深化校园文化内涵,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文化培育,提升办学软实力;始终坚持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各方支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

杜玉波强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机遇,提出新要求。

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上下工夫,着力在教风学风校风建设上下工夫,着力在深化优秀校园文化品牌上下工夫,着力在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上下工夫,着力在优化环境上下工夫,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走在前列、作出贡献。

杜玉波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议事日程,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中,并使之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

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不断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格局,全校共同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慈善文化进校园总结

慈善文化进校园总结

慈善文化进校园总结慈善文化进校园总结1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法律文化节的开展,同学越来越被一种紧张的气氛所包围;同时,我们也被青年志愿者种种伟大的行为所感染,越来越觉得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又能培养我们的忧患意识。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国民的素质却也是有待提高,所以我们组织了此次公益活动,用来陶冶自己,宣传环保。

【活动意义】1. 有利于同学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了解社会实际情况,体验生活,丰富课余生活2. 通过公益活动在维护公园卫生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向群众宣传了环保意识,起到了一定的呼吁保护环境的作用3. 有利于增进同学们的友谊,增强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4. 通过切身行动有利于展现我们90后大学生也能吃苦耐劳,也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5. 有利于发扬我们福建工程学院的学子们乐于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活动反思】1. 活动中,出现组织不力,一部分同学顾着拍照,游玩,是班委的活动计划做得不到位,以后会加以改进2. 对活动路线掌握不熟悉,导致延误些须时间,以后开展活动会做好安排工作3. 在活动中发现公园的些须游客存在不文明的习惯,垃圾随地乱扔,这折射出我国的人民素质有待提高4. 我们在活动中,只注重捡垃圾,而却忽略了更应该大力宣传环保的意识,这才是改进公园卫生的根本措施,以后会加以改进: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

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在敬老院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

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

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

我们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

学校校园文化创新与传承

学校校园文化创新与传承

学校校园文化创新与传承第一部分:引言学校校园文化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承载着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学校校园文化创新与传承为主题,探讨如何在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校园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第二部分:校园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同时,校园文化创新能够吸引优秀的师资和优质资源,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

因此,校园文化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三部分:校园文化创新的途径校园文化创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加入创新元素。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四部分:校园文化传承的必要性校园文化传承是承前启后、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作为传承文化的场所,有责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并传承给后代。

通过校园文化传承,学生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文化品味和审美意识。

第五部分:校园文化传承的途径校园文化传承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等多种方式实现。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文化艺术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组织传统文化展览和演出,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传承文化。

第六部分:校园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关系校园文化创新与传承是相辅相成的。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只有在创新与传承的相互促进下,校园文化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第七部分:学校校园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实践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创新与传承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例如,某学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外,某学校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和传统文化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为了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为某一活动所制定的,包括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

那么你有了解过活动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1一、指导思想:以“科学探索乐趣多,和谐发展你我他”为主题,广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引领全校学生接近科学、走进科学,把环保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相结合。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大力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开创我校科技教育的新局面。

二、活动主题与口号:(制作横幅,悬挂校园内)用创新点缀人生,让科技融入思想科学探索乐趣多,和谐发展你我他三、活动宗旨:1、坚持全员参与、点面结合。

既要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又要注意科技作品的质量。

2、体现特色、突出个性。

在组织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实效,做到以班为本,以学生为本,注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发挥创造性、能动性。

3、多渠道开展:采取科普宣传、课程教学、学科渗透、实践活动、竞赛交流、评星展示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开展活动,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

4、循序渐进:活动持续一个月,分为科技教育活动和主题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培养自主探究科学的兴趣与能力。

4、注重实效:踏踏实实开展科普宣传与实践活动,宣传、培训、活动、评比、展示相结合,切实提高活动的实效。

5、鼓励教师发挥自身特长,积极辅导学生参加科普活动,通过本次科技节,提高教师的科技辅导能力,逐步发展、形成科技特色项目。

四、活动要求:做到分工负责、责任明确、准备工作充分、宣传到位、发动有力、体现协作精神。

各个活动的负责人要尽职尽力,全程参与,有始有终,确保本次科技节圆满成功。

五、活动时间:20xx年5月1日——5月31日六、活动组织为了加强科技节活动的领导,成立上屋小学第八届科技节活动领导小组。

发挥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发挥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繁荣方面,承担着伟大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的根本功能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创
新。它是通过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来实现的,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
务三大职能。今天我们谈大学的文化建设,谈大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必须结合高校的三大职能,必须结合当前党和国家 对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战略要求。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文化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开辟的道路前进,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的 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怎样建设我们的党和国家,怎样发展中 一262—
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指导思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 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社会 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 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思想为传统文化发展和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它要求大学要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 要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加强文化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程从一开始就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强弱两极的不平等条件下进行的。 一260—
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尽管也受到全球化的压力,但大体处于受益者的地位,他 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等得到扩张,主体性得到发挥;全球化虽然也给发展中 国家带来机遇,但面对发达国家的先进优势,其民族文化处于边缘地带,甚至
有失去自主性的危险。民族文化固然存在着一定时期的中心文化与先进文 化,但辩证地看,没有一种文化是永远领先的,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动态过程。 特别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文化的融合是大的趋势。当然,这种融合需要交 流,要避免文化霸权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误区。全球化带来了民族文化的危机, 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的机遇。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弱势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冲 突,认为是强势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一方面是相

试论高职院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与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思考与建议

试论高职院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与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思考与建议

试论高职院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与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思考与建议试论高职院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与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思考与建议【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人们逐渐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起来。

本文针对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和高校文化传承与高校文化功能、文化创新地位以及相关文化创新作用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高等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思考【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07-01广义而言,高等教育是我国优秀文化传承的主要思想来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载体。

文化和教育共同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建设进程和发展进程,所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文化传承方面和文化创新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1.高等院校文化传承和高等院校文化创新要点分析要想充分了解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首要一点就是对文化的基本含义进行准确界定和划分。

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对应精神财富的具体汇总,尤其是指广义上的一种意识形态。

但狭义上的文化创新与文化意识与之不同,此处文化主要指在意识形态影响下所产生的精财富。

需要注意的是,精神财富主要是指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学术思想等。

高等院校中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是指在遵循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原则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创新和行为创新,有创造性的进行新问题思考和新形式思考。

从实际角度而言,在高校同系社会的大体背景下,经过数次创新实践形成的一种开放性学习思潮,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形式也会因此产生。

建议性言论可以大胆提出,在高校范围内形成建言有益局面尤为重要。

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将正确思想、正确思潮等进行合理融入到我国文化当中,这样即可达到预期文化差传承与文化创新目标。

文化传承过程中,由沉淀行为所产生的文化物质财富、文化精神财富则会演变成课本所学内容,教师和校方应以鼓励学生为主,使学生学会思考和明辨是非,学生在学习中要慎思行为举止、身体力行,在社会实践和学习实践中深刻感悟传承文化,通过不断反思去进行自身内部思想完成,从而为文化创新行为实施做足充分准备。

“慈善文化进校园”座谈会工作汇报[共五篇][修改版]

“慈善文化进校园”座谈会工作汇报[共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慈善文化进校园”座谈会工作汇报红柳沟镇希望小学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慈善文化进校园”座谈会今天在我校召开,首先我代表全体师生向关心支持红柳沟镇教育事业的各级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万分的感谢!特别向定边县慈善协会的领导关心下一代成长的这种博大的精神表示诚挚的谢意!慈善文化就是和谐文化,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旨在传承慈善爱心,让师生明白感恩,学会奉献,构建和谐校园。

慈善精神是新时代和谐精神,慈善行为是一种大爱。

近几年来,市、县慈善协会在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慈善助学活动。

2006年,市、县慈善协会了解到红柳沟镇希望小学校舍短缺、办公设施简陋这一情况,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共筹集善款25万元。

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捐资17万元、黄林高夫妇捐资8万元,援建了红柳沟镇希望小学综合教学楼一栋,为了弘扬这种光彩精神,将教学楼命名为“慈辉黄宁海教学楼”。

2007年,这栋拔地而起的教学楼极大地改善了红柳沟镇希望小学的办学条件,优化了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清净优雅的学习场所,目前这座楼成了学生的践行楼,设有实验室2个,微机室1个,远程教育室1个,艺术教室1个。

学校规范管理,科学利用这些功能教室,发挥其作用,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培养,学生的特长爱好在这里得到了展示。

2008年10月9日,在市、县慈善协会的倡导下,一个充满感动的座谈会在我校召开,当时参加座谈会的有定边县主管教育县长、教育局长、书记、市、县慈善协会领导。

黄林高夫妇为了替儿子黄宁海完成“帮助那些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孩子”的心愿,每年从工资中拿出1万元,连续资助10年,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和具有团队精神的班集体。

座谈会振奋人心,参加座谈会的领导经过座谈,达成共识,在红柳沟镇希望小学成立了“黄宁海奖学基金”,奖学基金每年共计3万元,县慈善协会每年资助1万元,红柳沟镇镇政府每年资助5000元,定边县教育局每年资助5000元。

慈善文化进校园慈善文化进校园工作汇报材料

慈善文化进校园慈善文化进校园工作汇报材料

《慈善文化进校园[慈善文化进校园工作汇报材料]》文章摘要:《慈善志愿者的培训》、《慈善志愿者的权利》、《慈善志愿者的义务》、《慈善志愿者的服务考核、奖励和表彰》、《慈善志愿者的行为规范》、《慈善志愿者的服务形式》、《慈善志愿者的劝退》等2、严格完善的慈善活动领导小组为了慈善文化能扎根校……校办公室编辑发布:白晓莉榆林市第十中学于xx年9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是榆林市教育局直属的全日制完全中学.同年,学校被教育局破格晋升为市级标准化高中.xx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xx年1月被陕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校园”.学校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设教学班42个,其中高中24个,初中18个,学生2600多人. 学校于xx年下学期引进慈善文化,并于xx年3月慈善文化进校园重方光玉冠名基金正式启动.学校将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真正做到培育高素质人才,实现“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目的、高屋建瓴,引进慈善文化慈善文化进校园,对新生的十中来说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学校的各级领导,任重道远,一个决定就可以改变一所学校的未来. 慈善文化所倡导的是和平、互助和友爱,歌颂的是人们身体力行的善行义举.学校领导多次虚心请教榆林市慈善协会,着眼于实践“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把握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方向,用科学发展观去权衡利弊,最后认为引进慈善文化可以提升全体师生的灵魂质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怀,心与心之间的无私沟通,慈善文化的引进,百利而无一害.学校的工作得到了榆林市慈善协会的鼎力相助.慈善协会的领导不辞劳苦,多次来学校,就慈善文化走进校园进行多方位的指导,为学校的慈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慈善文化能顺利走进、扎根我校,并通过慈善文化辅助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多次商讨决定,在学校成立了慈善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xx华同志担任,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各年级班主任组成.学校的日常工作由校领导一手抓,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全体师生齐心协力,营造慈善文化的氛围.为了让慈善文化深入人心,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学校慈善领导小组制定了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方案,以“我心有你,助人为乐”为宗旨,让学校日常的点滴工作都能以慈善为根本出发点,以塑造出高素质人才作为最终目标.二、周密安排,让慈善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有力的措施是促进工作开展的保证,为了把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学校深思熟虑安排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1、细致严密的规章制度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慈善志愿分队(原名:慈善志愿团)制定了详实的规章制度:《慈善志愿团组织管理办法》、《慈善志愿者的基本条件》、《慈善志愿者的吸纳制度》、《慈善志愿者的主要任务》、《慈善志愿者的培训》、《慈善志愿者的权利》、《慈善志愿者的义务》、《慈善志愿者的服务考核、奖励和表彰》、《慈善志愿者的行为规范》、《慈善志愿者的服务形式》、《慈善志愿者的劝退》等2、严格完善的慈善活动领导小组为了慈善文化能扎根校园,并通过慈善文化的建设来引领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按照市教育局、市慈善协会要求,经校务会多次商讨,学校成立并完善了慈善活动领导小分队机构.由校长任教育局直属的慈善志愿队十中分队队长,书记、副校长任副队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团委书记和德育主任具体负责学生方面,李巧霞(市慈善志愿者)具体负责教师方面.3、及时纳新,保证成员质量在校领导的关怀下,慈善志愿分队于xx年3月底正式成立,并按要求制作了团旗、团章,同时按照《慈善志愿者吸纳制度》分别在两学期之始面向师生招纳志愿者.五年来,不断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持久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障.4、逐步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为志愿者行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人员保障.⑴宣传志愿者精神,发动师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实施“注册志愿者制度”.具体做法有:发放倡议书,宣传发动师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注册,成立志愿者队伍.注册过程中,严把“两关” 一是志愿者关在志愿者招募中严格执行志愿者章程,以志愿为前提,确保每一个志愿者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二是组织管理者关.在志愿服务活动管理人员的任用上,重点选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精力充沛的团干部担任.xx 年10月份共招纳42名志愿者,其中2名管理者(学生)把严“两关”,确保了志愿人员具有较高素质,增强了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战斗力,志愿服务的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⑵统一要求进行队伍管理,认真开展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确保安全有序开展活动.具体做法有:队伍管理方面统一要求,严格执行“四有”标准,即学校团委有志愿者的档案,有专门负责人,每次活动有明确的主题,活动有详细的活动记录.这一标准的执行对于加强队伍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以及进行工作考核和评选表彰提供了保障和依据.每次参加活动时,均召开会议,探讨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强调安全和活动注意事项,确保活动圆满完成.5、加大力度进行舆论宣传学校利用校园广播站、网站及时发布、转载有关慈善文化的各类信息,并组织向学生征集慈善标语,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慈善文化建设中.学校特别开设了有关慈善文化知识的橱窗栏目,加强了对慈善文化的宣传力度,内容至少每月更换一次.看着橱窗里的那些不断更新的动人慈善小故事,使同学们感觉到慈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三、丰富活动,慈善文化深入人心1、慈善协会大力支持.自从xx年学校引进慈善文化,市慈善协会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包括引进行之有效的项目、改善教学设施、助学奖励机制等.学校于xx年3月成立了“方光玉有限冠名基金”该基金将连续六年,每年捐赠34万元人民币,共计捐赠204万元,用以资助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资助品学兼优而又家庭困难的学生;奖励学科竞赛、中考、高考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及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职工.xx年建立了“方光玉网络教室”,其中方光玉先生捐赠65台配置先进的电脑.同年,建成了“方光玉图书馆”,其中藏书计5万余册,共计34万元人民币.学校连续四年实施“方光玉品德模范标兵奖”的鼓励机制,每次表彰大会,均由教育局领导主持,大会共奖励“品德标兵”(学生)200名,其中xx年84名;“道德模范”(家长)12名,其中xx年6 名;“品德模范”(教师)146名,其中xx年42名.xx年的表彰大会是慈善协会和教育局第四年在我校实施品德奖励,会议规模大,高一全体师生参与,教育意义深远.通过对品德突出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进行物质、精神双重奖励来以先进为表率促进整体教师队伍、全体学生及家长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响应慈善协会倡议,两年筹得“小额冠名爱心慈善基金” 4 万多元.其中xx年筹得30984元,xx年筹得6968元.基金主要用于发生重大疾病或变故的在校贫困学生.xx年,我校经慈善协会引进新项目一一成立了“衣恋阳光班”该班在高一录取的新生中由志愿者老师逐门家访后,挑选出5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该班一次性获得54箱,价值33万余元,计1万多件的衣服,并每年每生获得由韩国衣恋集团资助的3000元助学金. 同时,衣恋集团还向该班每位学生发放t恤、笔记本、书籍《人性的优点》各一件.学校也同时为该班的40名住校生免去住宿费用.该班级的建立不仅对班里的50名同学的影响深远,而且就全校师生都得到了深刻的教育意义.榆林市慈善协会还每年资助我校学习成绩优异但家庭贫困的学生.其中连续3年每年资助10名优困生,每名1000元.高考结束后,有学校推荐优秀贫困大学生,中请慈善协会的资助,共计50人,资助金额达29.4万元,其中xx年资助20名学生,资助金额计11.4万元.学校按照中国慈善协会的总体部署,由团委牵头志愿队组织了全校践行慈善“七个一”活动.“一本书”:学校组织全体学生阅读并学生推荐阅读《付出,我们能改变世界》作者:比尔克林顿、《雨啊,请你到非洲》作者:金惠子、《赐我甘露:德兰修女嘉言品读》作者: 华姿;“一堂课”各班每学期至少听一堂慈善文化的主题课,仅xx年我校共开展462节主题课;“一元钱”:每生每学期捐一元钱,xx年共筹得6968元;“一次实践活动”:每生每周至少做一件好人好事,据不完全统计xx年我校学生共做50000件好事;“一篇慈善文章”:每生每学期平均写2篇关于献爱心、做好事的心得体会文章,每年共计1万余篇;“一次爱心歌曲演唱活动”: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爱心歌曲演唱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每年初中和高中年级各评选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一批先进人物”:学校固定每年上半学期评选“成才六项奖”(即“雷锋奖”、“公仆奖”、“三好奖”“百花奖”、“三好奖”、“勤奋奖”)共164名,半学期都要评选一批爱心老师和学生,其中,去年评选“品德标兵”(学生)84名,“道德模范”(家长)6名;“品德模范”(教师)42名.市慈善协会的宣传部张部长和项目部庞部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该活动,让学生真正感悟慈善理念,从自己身边寻找慈善的美,并能影响学生自己的生活、学习.2、学校方面一一内化于心校领导高度重视“慈善文化进校园”这项活动,把慈善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当中,把慈善文化有机融入学校的主体文化中,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将慈善教育纳入课程计划,通过课堂实施慈善教育,安排全校各年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慈善教育.特别是利用思想品德课、宣传栏宣传慈善理念、慈善行为、典型人物和事迹,让爱在学生们心中成长.规范收费制度,学校从建校起就严格按照物价局规定的收费项目收费,对班级的班费、试卷费、周六培优费、水电费、自行车管理费等一系列费用全免.倡导领导干部“六个一”(即:联系一个年级组、联系一个教研组、联系一个班级、指导一名优秀学生、帮助一名贫困生),党员干部,,四个一,,(即:联系一个班级、指导一名优秀生、帮助一名贫困生、帮扶一名学困生).日常生活中的一日三餐,校领导多高度重视,每餐都有值周老师在饭堂察看饭菜的质量,营养的合理搭配,保证每顿饭都色香味俱全. 同时,学校要求每顿饭菜都要给伙食科留样,以确保学生的卫生、安全饮食,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慈善文化的精神.晨会的时候,校长经常宣讲以慈善理念备课、以慈善理念治学等,并要求将其具体的操作方法不断渗透在日常工作活动中.学校每半年都要组织教职工举行教师技能竞赛.从普通话比赛到师德的演讲,从书法比赛到论文征集,从教学设计的竞赛到自制教具的评比,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最直观的形式入手,让教师之间互相无私的帮助,取长补短,求共同成长.学校为了让慈善文化深入到老师们的心间,还特别购置了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影片,安排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系列活动,让全体教职工学习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教授、金正昆教授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法.我校的学生多是从周边县、区考入的,家庭经济相对贫困.学校从慈善办学理念办学出发,减轻学生上学期间的负担,让他们顺利结束学业.学校对学生的班费、自习辅导、各种考试卷、学生证、住宿卡、自行车保管费、假期的补充作业,甚至教学楼的纯净水等等都免费提供.为了帮扶特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学校除国家助学金、社会捐助,还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特殊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校园里,学生带着慈善感恩之心,学习更刻苦了.每周开设劳动课,每周有两个班级为劳动班,由总务处专人负责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学校开设了以传授慈善为主的环保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综合教育课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学校统一购置了大量有关安全注意事项、环保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书籍及教材,并免费发放到每位学生的手中,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能正确关注自己,理智处理朋友关系,走好青春的每一步.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多,德育处根据典型案例牵头编写了《榆林市第十中学品德教教育读本》校本教材,免费发放到每一位学生和家长手中,实现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目的.学校向全体志愿者征集慈善标语,让所有志愿者都参与到学校的慈善文化建设中.学校定期召开如“中学生应如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感恩父母”等有关慈善文化的主题班会.班会不仅是学校的一门课程,也是对全体学生,尤其是志愿者的品德教育.学校组织全体志愿者进行了一系列社会调查,如:市民医保使用情况、城乡塑料袋使用情况、过节市民消费情况等等,并形成调查报告.志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调查认真总结,不断思考,开始主动关注社会问题.在调查报告中不少志愿者写出了自己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方法,虽然语言稚嫩,却表现出了对全社会的关注,对国际民生的关注.为了让慈善文化深入人心,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学校慈善领导小组制定了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实施计划,以“我心有你,助人为乐”为宗旨,让学校日常的点滴小事都能以慈善为根本出发点,以塑造出高素质人才作为最终目标.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原本就定做了大量主题文化牌匾,无论是教学楼,还是办公场所,墙壁上都悬挂不同主题的牌匾,其中不乏有:孝敬父母的故事、精忠报国的故事、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奥运小知识、世界名校简介等等.每一层楼道都洋溢着修身养性、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慈善文化气息.今年,学校深思熟虑,毅然决定要把慈善工作做实,做远.学校在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终确定以“慈善文化”为校园文化的主题.“慈善文化”主题的选定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是第一例,在此次校园文化主题建设中,尤其是挖掘慈善教育因素,将慈善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慈善、感恩、成功、奉献.3、学校方面一一外化于行学校公务宴会一律选用慈善制定酒,每瓶为慈善捐助3元,从点滴做起,回报社会.长期性地开展校园卫生维持和督导工作,我校在各年段的配合下,学生督导志愿者队伍,负责督导检查卫生、学生仪容仪表、迟到考勤、巷道骑车、“三操两自习”评比等.由团委统一领导,学生志愿者配合值周教师管理.利用每周四下课时间督察评比,促使我校的校园环境干净整洁、仪容仪表规范合理、学风积极向上.成立教师校门口交通疏导志愿者队伍,放学后半小时,安排老师配合门卫保安在校门口执勤,疏导交通,处理突发事故,确保学生安全.学校不定期面向全体学生举办有关慈善文化的书画展,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用手中的彩笔绘画出心中那个“爱”的世界.学校提出共创“绿色文明校园”的口号,分别面向高中年级和初中年级开展了废品回收再利用的“绿色环保小制作展”.由政教处主办,语文教研志愿小队承办了初中“感恩”征文比赛.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每位同学无论遇到多么棘手的事情,总有志愿者老师及时给予帮助.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于xx年设立了“学习进步奖”、“学习勤奋奖”、“假期作业完成优秀奖”、“六项成才奖”(即“雷锋奖”、“公仆奖”、“三好奖” “百花奖”、“三好奖”、“勤奋奖”)“文明中学生”、“文明班级”、“品德模范”.在学校,每位学生只要努力了,就都可以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奖项的设置,激励学生自尊自爱,弘扬正气,扶植学校正能量.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根据《榆林市教育系统“道德讲堂”实施方案》精神,我校于xx年开展了“道德讲堂”系列教育活动,举办“道德讲堂” 三期,教育对象多达四个年级,涉及2200余人.“道德讲堂”内容分三个板块: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公共礼仪.主持人由贺海平、刘汉霞两位志愿者老师担任.“道德讲堂”共举行了三期,第一期面向七年级、八年级开讲,第二期面向高一年级开讲,第三期面向高二年级开讲.三期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全体师生的一致好评.总之,“道德讲堂”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质,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在慈善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倡议学生不仅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尊师爱校,团结同学,还要多唱红色歌曲,回家孝敬父母,外出尊老爱幼,校园内外行为一致,做一名文明的中学生.大爱无边,学校还积极拓展社会公益活动领域.孤寡老人艾美英是我校长期照顾的对象,一年四季学校定期派专人看望、服务老人的生活,逢年过节,校领导都要代表学校亲自去看望老人,嘘寒问暖. 佳县螅镇冉沟村是地处黄河北岸的小山村,交通不便,村子村民只留有100余户,可近一半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生活极其贫困.学校了解后,主动与冉沟村结成帮扶对子,根据当地实际条件,给村民传授种植枣树的技术,采用“请进来,带出去”的方法,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向该村长期提供有效的帮助,从根源上让冉沟村脱贫致富.3月份是学雷锋月,团委代表学校全体师生看望社区特困户文翠霞、特困户王有才、孤寡老人赵国雄.团委会老师带队,联系社区,由学生会慈善志愿服务部组织安排每两周看望一次社区孤寡老人赵国雄.每次去都为老人或者清洗衣服,或者陪老人说话聊天.每逢佳节,送去生活必需品和帮扶款;入冬天冷,为老人送去保暖衣物.79岁的老人每次看到志愿者孩子都连声称赞.而同学们的捐助的行为完全发自内心,缘于真情,无疑是对全校师生进行了无言的“爱”的教育.积极开展学生爱心志愿者帮扶进社区活动.团委分两次倡议全体师生为贫苦地区捐赠的衣物,xx年和xx年共计捐赠衣服7000余件,物品2400余件,这些衣物经学校和慈善协会协商,分别赠予了佳县冉沟村、上郡路环卫所、榆阳区女子治沙连民兵的困难户.xx年4月30日,志愿者惠帅同学代表全校志愿者在“五一”前夕,看望了上郡路环卫所的60名特困环卫工人,为他们每人捐赠了24件衣服,20 本图书.5月7日,由团委书记李渊老师代表全校志愿者看望了补浪河女子治沙连的20名贫困户,为他们每人捐赠了25件衣服,为治沙连捐赠了一台电脑.学校利用国庆节等特殊节假日,由团委承办,学生会慈善部和话剧社联合每年国庆节给退伍军人、儿童福利院送去温馨的文艺节目.4、教师方面一一细致入微通过党员干部的“四个一”的践行,推广,教职工能主动开展对学生的生活扶贫、知识扶贫、心理扶贫、思想扶贫.在慈善文化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们相信“ 1+1〉2”,每周的年级组会、教研组会、备课组会上,每个教师争相把自己好的教学方法、管理秘诀亮出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学中,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让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且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中,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让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且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是后进生的教育,哪怕是他们在学习中的一次主动思考,一次积极的问题回答(如:张亚老师、折晓英老师、刘汉霞老师等一直鼓励班级后进生);或是生活上,对生病同学的热情照顾(如:张建芳老师、王永华老师、薛晓媛老师等),对集体活动的积极热情,教师都会明察秋毫并给予及时由衷的表扬(如:孙雪峰老师、张莉老师、艾彩鹏老师等).志愿队的老师们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学情的教育方法,总结出一套“以奖代罚、以励促奋”的教育方法.教师对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们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更是牢记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差异性,向不同基础的学生布置a、b、c三种不同级别的作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在慈善文化的影响下,教师领会了新课改的理念,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大大提高(如:马庚飞老师的班级与第一名班级的平均成绩从第一次月考的相差70多分到第二次月考相差30多分;叶治林老师曾带的班级第一次月考年级倒数第一,该学期最后一次月考已经能排名第一).在工作中不乏无私奉献的教师,有的教师不厌其烦的为个别好问的学生讲演习题(如:闵金绒老师、马晓亚老师等);有的教师在不安排辅导的自习课上为学生答疑解惑(如:杜瑞老师、高远老师、刘汉霞老师);有的教师针对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主动牺牲周末与家人共享天伦的时间,主动、义务给学生补习功课(如:贾晓芬老师、张亚老师等);有的班主任教师细心观察学生在青春期的思想波动,一旦出现不良苗头就通过正面管教,与学生促膝长谈,解决问题(如:王红艳老师、胡青老师等);每次举行的阶段性测试,教师白天监考,夜晚,继续投入饱满的热情,集中精力,连夜改卷,保证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就能看到改好的卷子.教师们还能注重生活细节,给学生父母般的爱.带学生去医院诊治,并垫付了所有医药费的(如:王永华老师、曹润林老师、张建芳老师等);一下课就到医院照顾生病的学生,昼夜不舍的(如:张建芳老师彻夜守候生病学生).中秋节放假,班里仍留有同学时,出差回来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善文化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发挥
作者:冯娅妮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6期
【摘要】中国的慈善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历史上儒、墨、道、法等各流派还是近代的基督教都对当代中国慈善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今,教育资源匮乏是“脱贫”的主要阻力之一,贫困助学已经成为慈善事业的重要内容。

慈善文化与高校文化成日益交融之势。

促进慈善文化与高校文化创新功能发挥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慈善文化;高校文化;对策
美国著名学者GarysBecker认为“如果将时间与产品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那么这种行为就被称为…慈善‟或…博爱‟。

”高校中的贫困生资助便是慈善行为中的一种。

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学生的数量也呈上涨趋势。

贫困生资助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推动慈善事业在高校教育中快速发展十分必要。

一、慈善文化与高校文化的交融
慈善文化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慈善主体,支持慈善事业运行和发展的一切思想观念、组织机构、法律制度和行为实践的总和。

高校文化,是指高校精神、制度和思想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大学制度体系、人格唤醒、思想启蒙、价值观念、心灵震撼等因素的结合体。

如今,慈善文化与高校文化呈日渐融合之势,国家、企业和慈善家日益将更多的善款投入的高校建设上来,如高校内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还有个人和企业在高校设立的各种助学金和奖学金以及各种扶贫工程等。

(一)高校文化中慈善事业的培育与传播是慈善文化的应有之义
世界银行组织考察表明“在给消除贫困的各项议题进行排序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穷人都表明他们把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他们,特别是他们的子女们能赢得美好未来的关键因素”。

高校是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高校中培育和发展慈善事业,使高校贫困生能够减少经济负担,从而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能更好地促使“穷二代”脱贫。

我国高校收入来源中捐赠收入所占比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促使企业和个人参与我国高校慈善事业建设上来,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慈善文化的应有之义,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慈善文化在高校传播有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我国的慈善文化既糅合了古代儒、墨、道、法等各个流派的文化精髓,包括儒家的“仁者爱人、积善修德”,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道家的“爱人利物、积善修德”,法家的“兴六德”、行九惠之教”等思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中传播和培育慈善文化
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激发大学生个人参与慈善的热情,在高校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互关爱的文化氛围。

慈善文化,体现着政府、社会和个体对他人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程度。

慈善文化告诉大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它的爱心、利他、互助、感恩、以人为本等精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起着认识导向功能,成为人们从事慈善活动的内在动力,并形成互爱互助的价值取向,提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热情。

慈善文化中的思想观念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慈善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和谐。

慈善文化的广泛传播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校大学生,促使个人与他人增进彼此的沟通,善举成为多数人的行动后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二、高校慈善文化面临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评审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够合理
贫困生要想在高校申请资助,首先要证明自身家庭的贫困程度。

现阶段,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由生源地民政局出具贫困证明,仅凭一纸文件难以确切的了解到贫困生的真实家庭情况,且各地对贫困状况理解存在较大差异。

但如此简单的操作流程却决定着一名新生能否被认定为贫困生,进而影响其大学四年的能否受到资助和可能接受资助的程度。

这就给予了基层民政部门较大的权利寻租空间,滋生权力腐败问题,其出具的贫困证明可信性则大打折扣。

此外,我国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体制较为单一。

各高校的资助管理工作大多是由辅导员负责,其他人员较少参与。

由于辅导员本身工作繁忙,全权负责自主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地监督善款的使用情况,信息的不对称和助学资金的有限也会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和部分学生的不满与质疑。

(二)“不劳而获”的资助造成感恩心理的缺失
高校贫困生申请国家助学金和其他类型的社会助学金时,学生通常要求提供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根据该证明就可能获得数额不等的资助。

无偿性的资助和简单的审批流程常常会使这些贫困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甚至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

而且由于缺乏自立的向导,这些贫困生一旦申请不到助学金则难以通过其他途径使自己摆脱困境。

同时,高校大多仅仅重视物质方面的资助,缺乏精神方面的辅导,培养感恩精神仅依靠强制性的写感恩文章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常常引起他们的抵触心理。

2005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生前进行了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了贫困生183名,并因此陷入贫困并因病逝世。

但在他卧病期间却没有一个他捐助过的大学生前来慰问。

(三)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不够完善
首先,国家助学贷款力度不够。

国家助学贷款最高金额为人民币6000元,难以满足除去学费与住宿费以外的其他需求。

其次,银行“惜贷”现象较为突出。

国家助学贷款单笔业务较小,管理成本较大,偿还周期较长,增加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第三,大学生毕业后还款方面
的诚信缺失。

由于高校贫困资助中大多重视物质资助,而缺乏慈善文化培育发展和对贫困生的精神辅导,很多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缺乏感恩心理,并最终导致了毕业的还款方面的诚信缺失。

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2001年第一批贷款还款期违约率高达45%,工商银行广东分行2002年的违约率更是高达82%。

助学贷款的高违约率也挫伤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三、促进慈善文化与高校文化创新功能发挥的对策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评审体系和管理体制
在贫困生认定的工作中要强化责任归责则制度。

一方面生源地基层组织贫困生认证工作要细化工作流程,经办人员要认真履行其调查贫困生真实家庭情况的义务,另一方面高校要强化学生在贫困生评选中的认定作用和监督作用。

同班学生最了解贫困学生真实生活情况,由他们参与帮贫助学活动不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还能消除其不满心理。

同时应当建立贫困生的动态管理机制,应当将贫困生家庭的变化情况随时备案,根据不同的变化情况采取不同的资助方式。

(二)将慈善文化融入到高校德育教育之中
目前贫困助学活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贫困助学活动都停留在物质资助方面,而其德育功能尚待进一步地探索和挖掘。

现有的资助模式虽然能够缓解贫困大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但却不能消除贫困学生内心的自卑情结和负面想法。

因此,应当将慈善文化融入到高校的德育教育之中,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树立贫困学生中的道德模范典型,鼓励其参加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与此同时,教育者也应当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鼓励贫困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义工和其他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在乐观积极的态度中面对人生中暂时的困难,并体会到用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快乐,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三)推动助学贷款中的信用管理制度的发展
国家应当加强助学贷款方面的立法,并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与贫困学生的信用管理制度,在遏制银行在助学贷款道德投机行为和防止贫困学生失信行为找到均衡点,化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政府可以通过发行适当的教育股票、基金、彩票等形式筹措资金,建立专门的银行负责学生的助学贷款,并建立信用档案制度和奖惩制度。

教育者也要发挥其职能,在高校建立存档,将学生的信用情况同入党、工作推荐等联系起来。

同时也可以在助学银行系统中探索其他助学途径。

可以在助学银行系统内设定勤工助学岗位和志愿服务岗位,让贫困学生在帮助他人中受益,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5.
[2] 迪帕·纳拉扬等.呼唤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 曹和平,林卫斌.诚信制度缺失与高校助学贷款制度建立[J].中国高等教育,2004(9).
作者简介:冯娅妮,教育学硕士,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及教育政策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