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对中国科技发展意义非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对中国科技发展意义非凡
摘要:“科学春天”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专有属语,相伴着一批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和书写中国历史的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思想活跃、为中外历史学者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与机会。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是科学研究创新的原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定会使既有中国特色、又融入国际学术主流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社会进步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竞相发展的时代,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军事政治的强力角逐,日渐异化为科技实力的比拼,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又助推了国际社会竞争,而中国科技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突飞猛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结出的震撼世界科坛重大科技成果,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竞争格局,但与此同在的科技急功近利和浮躁短视,正构成阻碍中国科技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潜危。站在科学发展观高度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发展,增强自主创新的忧患意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互动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繁荣发展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学中独立的分支学科,是在承载了回答近代中国社会现实需求的任务、特别是将中国的救亡作为主要课题而在上个世纪诞生的,正如许多学者一直强调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是“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①所以,尽管在那之后时代在不断变化,但对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始终影响着近代史的研究。30年前,当中国共产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与向现代化目标的长征的时候,中国近代史研究同时开始了向新时期的迈进。可以说, 3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是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发生巨大的社会转型、政治转轨的变革中,应对时代的思潮而出现的,这一发展当然还要继续下去。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思想文化及学术领域受“左”倾教条主义的消极影响,过分强调政治立场的思想方法被注入学术研究,存在以政治或直接以阶级斗争覆盖一切的倾向,用生吞活剥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政治理论描述历史,取代具体的历史研究,学术研究被局限在极其狭窄的范围内,许多研究领域被视为“禁区”,因此难以用比较宽阔的视角对历史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重大突破的科技理论引领科技新战略改革开放后,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都将科技作为推
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持续实现科技理论的重大突破,引领中国科技紧跟时代步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人们不会忘记,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继之又升华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深刻揭示了科技的战略地位、内在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指明了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的方向,推动科技发展目标的重大调整和科技体制的大刀阔斧改革,制定并启动一大批重大计划和规划,夯实了新时期科技发展的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式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推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方案、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研原则、转变科研体制和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决策和决断,实现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突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把握当代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把科技尤其是自主创新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战略决策和部署,发布了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方针,在党的十七大提出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并积极推进科技法制化,形成了以科技进步法为核心、众多科技专门法为支撑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胡锦涛同志则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概括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谐科技理论,丰富发展了党的科技思想,为科技工作者创造发明和研究探索提供了思想武器,从而开辟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新纪元,迎来了真正的“科学春天”。
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科技事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义无反顾发展创新中国的战略决择,代表了中国人民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心声,但面对我国当今只有39%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和高达50%以上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创新型国家分别为70%以上、30%以下),真正认识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彻底消除市场经济、社会浮躁对科技的负面影响,切实增强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就成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科技发展尚存潜危,实施科技战略迫在眉睫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事业的的确确发展了,而且迅速和惊人,从科技理
论到科技实践,从科技成果到科技效应,足以表明这个时期科技的灿烂。但我们不能满足,更骄傲不得。一是中国科技发展的质量和品质远不如发达国家。瑞士洛桑国际管理研究院关于全球60个经济体2005年IMD竞争力的排名中国位居第31位,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的报告中我们仅名列第49位,中国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拥有的核心技术量令人堪忧,可能某方面领先世界,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对外依存度过高是不争的事实。二是科技发展的韧劲和毅力不如建国初期。现在的科技环境和条件不知比那时好多少倍,而自强不息的志气、傲视洋人的豪气、战胜困难的勇气却大打折扣,形形色色的浮飘浮躁和名利主义、实用主义纷纷出笼,与当时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格格不入。近日《人民日报》发表“科学家为什么想当官”专题,表达了有识之士对科技界官本位的忧虑。众所周知,现在社会公认的能够震撼世界科坛的创造和发明,大多出自新中国前30年,改革开放以后的重大科技成果大都立项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也全部产生于那个时代。如今中国科坛看似群星灿烂,然而有几人像这个时期的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竺可桢、袁隆平、陈景润等被国际公认为大师?研究成果有几项能如当年的陆相生油理论、“两弹一星”试验、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引起世界瞩目?可以说,目前科技的过度行政化和科研人员的名利化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潜危。三是歪曲对外开放政策阻碍了中国创造的进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缩短与世界的差距,鼓励引进技术和装备、以合资方式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本无可厚非,也非常之必要。可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却将此异化成模仿爬行的“拿来主义”、“跟随战略”,以致不费力气的“摘果实”特别是制假贩假、盗版侵权的不端行为屡屡发生,极大挫伤了科技和经济领域自创、原创、独创的积极性。一些人对上述情形视而不见,依然固步自封,坐井观天,颇有些当今科技舍我其谁的忘乎所以。胡总书记明察秋毫,在2009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还比较少等严重问题。总书记的高瞻远瞩和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正视中国的科技差距,消除夜郎自大的盲目乐观,强化自主创新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自觉性。
(二)科技征途隐匿暗流,自主创新丝毫不能动摇
中国确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完全基于科技的现实与未来,不想却遭致国内外明枪暗箭的攻击,实乃令人费解。第一,西方国家以己度人的非议和责难。洋人们惧怕中国强大由来已久,不希望更不愿看到中国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