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注文四则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资料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资料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资料《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大纲要求1(词语注释释黎元仁寿赢劣三坟革其人趣候遐迩契稽忒宗奉生蒇标格诂训目牛无全赞命世蒸人假弱龄夙式龟镜伦披淹袭都适并得失遂环周师资童蒙错简碎文敷畅宿夷夏惟徽属2(句子今译(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2)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3)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4)且将升岱擞,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5)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

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成分。

君臣无天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

重点及难点提示1(词语释黎元仁寿赢劣三坟革其人趣候遐迩契稽忒宗奉生蒇标格诂训目牛无全赞命世蒸人假弱龄夙式龟镜伦披淹袭都适并得失遂环周2(今译(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2)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3)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4)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5)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

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

君臣无天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

3(文意理解1(怎样理解“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2(“且将升岱澈,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强调什么?3(王冰整理《内经》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内容精讲1(释:有两个意思,一是放下。

《韩非子》:“因释其耒而守兔。

”“爱不释手”的“释”也是这个意思。

素问注文四则

素问注文四则

您现在的位置 >>> 上篇→ 第二单元→ 《素问》注文四则→ 课堂教学阅读提示本文选自《黄帝内经素问》,作者王冰,自号启玄子。

生平不详,大约是唐睿宗景云年间至唐德宗贞元年间(710~805)人。

据北宋林亿等新校正引《唐人物志》云:“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寿终。

”故后世称其为王太仆。

王冰少年时就爱好摄生之道,故于医学有酷嗜,为唐代中期著名医学家。

曾师事郭子,于郭子斋堂受得其先师张公《黄帝内经》秘本,遂刻意精研,历十二年,于公元762年著成《素问释文》二十四卷,为现存《素问》之最古本,也是历代《内经》注本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为后人研习《素问》开辟了门径。

他对《素问》的编次、注释和发挥有极其重大的贡献。

课文串讲第一段〖原文〗《四氣調神大論》:“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

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

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

春食涼,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於陰。

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

故以斯調節,從順其根。

二氣常存,蓋由根固。

百刻曉暮,食亦宜然。

[注释]:根:寄寓。

化:生。

滋:养育。

下:指树根。

百刻晓暮:昼夜晨昏。

百刻,古代以漏壶计时,一昼夜水下百刻,故以百刻指昼夜。

宜然:应当这样。

食:指饮食的调理。

【语译】《四气调神大论》说:“所以善守养生之道的圣人在春夏阳气外盛而内虚的季节摄养阳气,在秋冬阴气外盛而内虚的季节保育阴气,来顺应养生之道的根本。

”(王冰注曰:)阳气寄寓在阴气中,阴气寄寓在阳气中。

没有阴气,那么阳气就不能化生;没有阳气,那么阴气就不能化生。

保全阴气,那么阳气就不衰竭;要保全阳气,那么阴气也就不能穷尽。

春季应吃凉食,夏季应吃寒食,用来养阳;秋季应该吃温食,冬季应该吃热食,用来养阴气。

养育树苗,一定要固定住它的根部;砍伐树根,一定会使它上面枝叶枯萎。

所以要用这样的方法来调节养生,顺从生命的根本。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黄帝内经素问》的一部分原文及译文:
原文:四气调神大论之中曰:黄帝问曰:志血者,何如而强?岐伯对曰:血者,生于气,死于气,行于经隧,布于肢节。

是故志无穷者,其血气治;志穷者,其血气绝。

故血在中则志在阳,血在外则志在阴,血在上则志在前,血在下则志在后,血在左则志在巽,血在右则志在坎。

故志为气之清者血也。

故曰:志为之舍,气为之宅。

志与魂气相感则乐,神舍则死,志居则思,思则得之。

译文:《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四气调神大论》提到:黄帝问道:如何才能强健志气?岐伯回答说:血是由气生,由气亡,通过经脉流动,遍布于肢体节段。

所以志气无限,其血气就会保持健康;志气枯竭,其血气就会中断。

因此,血流于体内,志气就表现在阳部位;血流于体外,志气就表现在阴部位;血流于上部,志气就表现在前部;血流于下部,志气就表现在后部;血流于左方,志气就表现在巽位;血流于右方,志气就表现在坎位。

因此,志是气清的体现,所以说:志和血有关,气为其居所。

志与魂气相互感应就会感到欢乐,神气离开就会死亡,志气若停留就会思考,思考之后就能掌握。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

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

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

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

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

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

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

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

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

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羣疑冰释。

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

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脱简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羲。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⑻三坟:孔颖达《尚书正义》:“坟,大也。
以所论三皇之事,其道至大,故曰言
大道也。”后人常以“三坟五典”泛指三皇 五帝时期的典籍。 ⑼迺:“乃”的异体字。 ⑽年移代革:岁月推移,朝代变革。革:变更。
⑾其人:谓志同道合之人,亦指适当之人。文中指
真正适合的继承人。 ⑿师氏:古代主管贵族子弟教育的教官。 ⒀趣深:主旨深奥。
王 冰
内容提要
本文选自1956年人民卫 生出版社影印顾从德翻刻宋 本《黄帝内经素问》。 作者王冰,号启玄子,唐 中叶医学家。身处安史之乱, 却能安心用十二年整理注释 《素问》,真乃道 学高人。

素问9卷本(亡第7卷) (全元起注本)8素问卷
素问(王冰注本)24卷
秦汉 南北朝
唐代
素问(林亿天机:谓天赋之资质。《庄子· 大宗师》:“其嗜欲深者, 其天机浅。” 迅发:天性聪慧,才思敏捷。 ⑵蒇(chan产)谋:谓思虑完善缜密。蒇,完善,完备。 生知:生而知之的人。 ⑶标格:标:标准的,准确的。格:规格,准则。 ⑷诂训:前人的注释。 ⑸行不由迳,出不由户:不遵循正确的途径。迳,“径”的 异 体字 。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 臻⒀理要,询谋⒁得失⒂,深遂夙心。时于 先生郭子齐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 晰,羲理环周⒃,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 散于末学⒄,绝彼师资⒅,因而撰注,用傅 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 勒⒆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⒇, 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⑼动:常常,往往。 (10)命世:独名世。闻名于世。 《孟子· 公孙丑下》: “五 百 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⑾闲出:不断地出现。 ⑿咸日新其用:使《内经》的效用不断创新。 日:名词作 状语,每天,天天。新: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 · · · · · 创新。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
素问者,针经也。

起于神农,成于岐伯,删行颇多,不可尽述。

其义昭然,可参玄妙。

故为五藏六府论,阴阳别至,养生行导,无愧圣人之笔矣。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译文:
《素问》是一本针灸经典。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但是在岐伯的整理之后,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和修改,因此不能完全详述其内容。

然而,《素问》的中心思想十分明确,可以探讨其中的玄妙。

因此,《素问》通过对五脏六腑的讨论,明确阴阳之别,并介绍了养生之道和导引之术,堪称圣人之笔。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篇章,其中的原文与译文及补注诸多,传统的研究仅以字面来解读,很难看到它的深层意义,这就要求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补注才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它们的含义。

以下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序的原文及译文:原文:昔者黄帝三代、颛顼五帝,以至夏桀、禹、舜也,夙夜改换,转更治世,唯天子祗行天地之道,故有养民、备周济之计焉。

译文:从黄帝的三代继承者,颛顼的五个子孙,直到夏桀、禹、舜,日夜不断的推行改革,努力治理国家,唯有天子才能够循应天地之道,才有办法养育民众、准备好全国应急救济。

补注:关于这段文字,可以补充注释下几点:1.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无比的神,不仅是神王,更是医药、建筑、农业、武术等方方面面的创始人;2.三代、颛顼五帝”是指黄帝的三代继承者,以及颛顼的五个子孙;3.夏桀、禹、舜”是古代史学家称之为“三皇”的神王;4.养民、备周济之计”指的是办法、手段,用以养育民众,并且确保在面对灾害时,能从国家的应急基金中获得帮助。

从上可见,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具有不可忽视的深层历史文化价值,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将其中充满智慧的治国之道不断补充,用来解决当下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代的改革思想家们也注意到了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所提供的有价值的指导:一是政治上,他们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严格的政令实行,合理的分配资源,确保人民的安全和生活;二是经济上,他们认为应当加强经济建设,并以充沛的资本改善生活条件,确保人民可以劳动得到合理的报酬;三是社会上,他们认为应当改进能够裕养百姓的社会结构,尊重百姓的人权和思想自由,增进国家之间的和平友谊。

同时,素问也提供了一些关于治病的记载,如:“疾者必求之于药;药者必取之于草木”,这句话提示我们,人们应当以天然的草木作为药材来治病,而不只是依靠人造的药物。

总之,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文化,探究古代治国的方法,提倡绿色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它所传播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一种精神,一份探索以及尊重自然的信仰!。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四篇:金匮真言论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四篇:金匮真言论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四篇:金匮真言论【原文】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表意】黄帝问:天有八种风气,而人的经络受到邪气侵犯时,却有五种风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岐伯回答说:自然界的八种风气触犯人的经络,产生经络的气变之邪,因邪气的不同性质而影响其所对应的五脏,所以经络可以产生五种邪气引发疾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就是说春气克长夏之气,长夏之气克冬气,冬气克夏气,夏气胜秋气,也就是说四时之胜。

【内义】太极内分,可二可三以至于九。

八风以八分为论,五风以五分为论。

八分为外在最全者,如树之叶,在表;六分与经络配应,如树之枝,在中;五分与五脏配应,如树之干,在里。

五气相克相胜,是道义的本然。

相克,非如金斧砍折树木,乃如夫妻,夫制妻、妻承夫,妻应其夫之意。

夫强则妻承应费力、终力弱而病;夫弱则制妻不利、妻反侮夫。

【禅解】天有八风,是太极八分之说,为乾坤震巽离坎兑艮。

天八地五之应,就是震巽应木为东风、兑乾应金为西风、艮坤应土为中、离应火为南风、坎应水为北风。

人之经络为六分系统,五生六,六气源于五行、终归于五行所属。

少阳相火,源于胆与三焦之和;阳明燥金,源于胃大肠之和;太阳寒水,源于小肠大肠之和;厥阴风木,源于心包肝之和;少阴君火,源于心肾之和;太阴湿土,源于脾肺之和。

天之八风乘人体阳虚而感应经络,经络气乱而产生邪气,以五行分类邪气性质,则邪气也就有了五分之说。

天之八风触及经络,如果是在春季,则经络产生木性邪气克土而引发脾病,脾病为标、肝病为本;如果是在长夏,则经络产生土性邪气克水而引发肾病,肾病为标、脾病为本;如果是在冬季,则经络产生水性邪气克火而引发心病,心病为标、肾病为本;如果是在夏季,则经络产生火性邪气克金而引发肺病,肺病为标、心病为本;如果是在秋季,则经络产生金性邪气克木而引发肝病,肝病为标、肺病为本。

黄帝内经素问注(医古文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医古文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人体的真气,通导人体的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都得到长寿,帮助瘦弱有病的人获得平安,离开了古圣贤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孔安国为《尚书》作的序文里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谈论的都是天、地、人的重大道理呀。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就是这部经书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就是那个数目了。

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推移,朝代的变迁,可是由于一代代地传授学习,使《内经》的学术还是保存下来了。

在历代医家的传授教学中,由于担心遇到那不适合的,不是真可以传授的人,因而有时候对有些内容,就有秘而不传的情况。

因此,如第七这一卷,就是被主管医学教育的官员秘藏起来的。

如今遵从施行的,只有八卷罢了。

虽如此,可是《内经》的文字精练,内容广博,理论精深,意味深长。

天地间的很多现象被分析到了,阴阳变化的各种征候被列举出来了,各种变化的原由被表述清楚了,死和生的预兆被叙述明白了。

因此,人们在掌握了《内经》的理论以后,不用商量,对于远近各处的事物,认识都自然相同;不用相约,对于不论是幽暗无形的事物,还是明显有形的事物,看法就很容易相合。

考察它的理论有证据,用治疗实践来检验它,不会有差错。

的确可以说是医学理论的本源,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

假如天资聪明,可助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当然,完备周密的见解虽说要靠有聪明的资质,但正确理解《内经》高深的学术内容的准则,也还要借助于前贤的遗训和注释,如同不曾有走路不从路上走,出入不从门户行的人一样。

然而专心一意地研究它的精神实质,探求其中微妙的含义,研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如果认识并掌握它的精髓要旨,那就能达到纯熟高超的境地了。

因此,只要一行动就有成效,如同有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而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医学家,也就时时间隔地由此产生了。

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有张仲景、华佗,他们都是掌握了书中精妙理论的人,都能代代不断地创新发展它的妙用,广泛地救助人民大众,使医学事业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相继繁荣,这些医家的声誉和他们的实际技能是相称的。

《素问》校诂四则

《素问》校诂四则

《素问》校诂四则(一)春在堂全书.读书余录《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1],精神乃央。

”王注曰[2]:“央,久也。

辛性润泽,散养于筋,故令筋缓脉润,精神长久。

何者?辛补肝也。

”《新校正》云[3]:“按此论味过所伤,难作精神长久之解。

央乃殃也,古文通用[4]。

”樾谨按[5]:王注固非,《校正》谓是殃字,义亦未安[6]。

央者,尽也。

《楚辞.离骚》“时亦犹其未央兮”王逸注曰[7]:“央,尽也。

”《九歌》“烂昭昭兮未央”注曰[8]:“央,已也。

”已与尽同义。

精神乃央,言精神乃尽也。

[1] 沮弛:败坏;废弛。

[2] 王:指唐代王冰。

[3] 新校正:北宋高保衡、林亿等奉诏整理《素问》所撰的校勘记。

[4] 古文:指先秦两汉古文字。

[5] 樾:俞樾(西元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代学者。

道光三十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

晚年主讲苏州紫阳书院和杭州诂经精舍,名震遐迩。

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著作宏富,总称《春在堂全书》,共二百五十卷。

其中《读书余录》有《素问》校记四十余条。

[6] 安:妥贴;稳妥。

[7] 离骚:《楚辞》篇名。

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作。

西汉刘向将其编入《楚辞》。

下《九歌》同。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东汉文学家。

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

所著《楚辞章句》颇为后世看重。

[8] 烂:明;有光采。

(二)黄帝内经素问校义《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1],使人偏枯。

”王注曰:“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润者,拰宋本作润,此从熊本、藏本[2]。

久久偏枯,半身不随[3]。

”林校曰[4]:“按‘沮’,《千金》作‘祖’,全元起本作‘恒’ [5]。

”澍案[6]:王本并注是也。

《一切经音义》卷十引《仓颉篇》曰[7]:“沮,渐也。

”《广雅》曰[8]:“沮、润、渐、洳也。

”《魏风》[9]:“彼汾沮洳[10]。

”毛传曰[11]:“沮洳,其渐洳者。

”《王制》[12]:“山川沮泽[13]。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权威经典原文大字注音打印版)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权威经典原文大字注音打印版)
长 夏 善 病 洞 泄 寒 中,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qiū shàn bìng fēng nüè
秋 善 病 风 疟,
dōng shàn bìng bì jué
冬 善 病 痹 厥。
gù dōng bú àn qiāo
故 冬 不 按 蹻,
chūn bù qiú nǜ
春 不 鼽 衄,
chūn bù bìng jǐng xiàng
阳 中 之 阳 者,何 也?
zé bèi wéi yáng fù wéi yīn
则 背 为 阳 ,腹 为 阴。
wèi dōng bìng zài yīn xià bìng zài yáng
为 冬 病 在 阴,夏 病 在 阳 ,
冬 不 病 痹 厥,
-2-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sūn xiè ér hàn chū yě
飧 泄 而 汗 出 也。
fú jīng zhě shēn zhī běn yě
夫 精 者, 身 之 本 也。
gù cáng yú jīng zhě
故 藏 于 精 者,
chūn bú bìng wēn
春 不 病 温。
yīn zhōng zhī yáng yě
阴 中 之 阳 也。
gù rén yì yìng zhī
故 人 亦 应 之。
-3-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fú yán rén zhī yīn yáng
夫 言 人 之 阴 阳,
sān jiāo liù fǔ jiē wéi yáng
xià shǔ hàn bù chū zhě
夏 暑 汗 不 出 者,
qiū chéng fēng nüè

素问注文四则

素问注文四则

您现在的位置 >>> 上篇→ 第二单元→ 《素问》注文四则→ 课堂教学阅读提示本文选自《黄帝内经素问》,作者王冰,自号启玄子。

生平不详,大约是唐睿宗景云年间至唐德宗贞元年间(710~805)人。

据北宋林亿等新校正引《唐人物志》云:“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寿终。

”故后世称其为王太仆。

王冰少年时就爱好摄生之道,故于医学有酷嗜,为唐代中期著名医学家。

曾师事郭子,于郭子斋堂受得其先师张公《黄帝内经》秘本,遂刻意精研,历十二年,于公元762年著成《素问释文》二十四卷,为现存《素问》之最古本,也是历代《内经》注本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为后人研习《素问》开辟了门径。

他对《素问》的编次、注释和发挥有极其重大的贡献。

课文串讲第一段〖原文〗《四氣調神大論》:“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

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

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

春食涼,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於陰。

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

故以斯調節,從順其根。

二氣常存,蓋由根固。

百刻曉暮,食亦宜然。

[注释]:根:寄寓。

化:生。

滋:养育。

下:指树根。

百刻晓暮:昼夜晨昏。

百刻,古代以漏壶计时,一昼夜水下百刻,故以百刻指昼夜。

宜然:应当这样。

食:指饮食的调理。

【语译】《四气调神大论》说:“所以善守养生之道的圣人在春夏阳气外盛而内虚的季节摄养阳气,在秋冬阴气外盛而内虚的季节保育阴气,来顺应养生之道的根本。

”(王冰注曰:)阳气寄寓在阴气中,阴气寄寓在阳气中。

没有阴气,那么阳气就不能化生;没有阳气,那么阴气就不能化生。

保全阴气,那么阳气就不衰竭;要保全阳气,那么阴气也就不能穷尽。

春季应吃凉食,夏季应吃寒食,用来养阳;秋季应该吃温食,冬季应该吃热食,用来养阴气。

养育树苗,一定要固定住它的根部;砍伐树根,一定会使它上面枝叶枯萎。

所以要用这样的方法来调节养生,顺从生命的根本。

《素问》校诂四则

《素问》校诂四则

《素问》校诂四则
《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由华佗所著。

以下是四则校诂:
1."夫热者,脉大细数也。

" 原文为"热者,脉大细数也
",校诂后为"夫热者,脉大细数也",意思是"对于发
热的病人,脉搏大而细,数量增多"。

2."夫寒者,脉细迟也。

" 原文为"寒者,脉细迟也",校
诂后为"夫寒者,脉细迟也",意思是"对于寒冷的病
人,脉搏细而迟缓"。

3."夫温者,脉大而数也。

" 原文为"温者,脉大而数也
",校诂后为"夫温者,脉大而数也",意思是"对于体
温正常的病人,脉搏大而数量增多"。

4."夫热温者,脉滑大也。

" 原文为"热温者,脉滑大也
",校诂后为"夫热温者,脉滑大也",意思是"对于体
温略高的病人,脉搏滑而大"。

素问全文及译文

素问全文及译文

素问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约束,道也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

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道(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

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的确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

好比是任何圆形均有圆心存在,但圆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大小,不可见。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注释第一篇:《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注释二十六《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注释:1)释缚脱艰: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

释、脱都是解脱之义。

缚,指疾病的缠缚。

艰,艰困。

此指疾病之困厄。

全真导气:保全真精,通导元气。

2)黎元:犹“黎民”。

百姓。

《书•尧典》蔡傅:“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日黎民。

”元,即元元,谓百姓。

《汉书•光武纪》顔注:“元元,谓黎庶也。

”仁寿。

语本《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旧以仁者安静故多寿。

3)羸劣:犹“羸瘠”。

身体瘦弱多病。

4)三圣道:指伏羲、神农、黄帝的学说。

5)孔安国:字子国,西汉经学家,孔子第十二世孙。

序《尚书》:为《尚书》作序。

序,名词的为动用法。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记载西周前政治、历史、典章制度的文献汇编。

《汉书•艺文志》言孔安国(家)献古文尚书,未言作传。

其书东汉时已亡佚。

至晋,梅赜献孔安国传古文尚书五九篇。

经宋以来学者考证,认定是伪书,非真出于孔氏,故世称“伪孔传”。

以下引文见今本《尚书序》。

6)三坟:《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注:“皆古书名。

”坟,大也。

三皇言大道,故称三坟。

7)年移代革:年代推移,朝代变革。

革,更改。

8)其人:谓志同道合之人。

亦指适当之人。

司马迁《报任安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素问•金匮真言论》:“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

”《灵枢•官能》:“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葛洪《抱朴子•勤求》:“传非其人,戒在天罚。

” 9)师氏:古代主管教育的官员。

10)八卷:《隋书•经籍志》载:“《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

”又:“《黄帝素问》八卷。

(全元越〈起〉注)。

”案: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已称其书“有所亡失”。

11)趣深:含意深远。

12)候:征候。

此指阴阳变化的征兆。

13)由:原因。

14)“不谋”二句:意谓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自然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就符合。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静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

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

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

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于肾和骨。

在这种情况下,身体衰弱的人,气血驰骋,不能发生什麽炎症;胆怯的人,气血连绵不绝,就可以出现炎症。

所以说道:诊治疾病,观测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够介绍病情,并以此做为切脉的方法。

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冷却而汗自身利益胃。

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

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

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

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

春、夏、秋、冬四季陰陽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五谷进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笔墨之气输散至肝脏,再由肝将此笔墨之气滋润于筋。

五谷进胃,其所化生的笔墨之气,转化成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润于血脉。

血气盛行在经脉之中,抵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回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

皮毛和经脉的精气合流,又还上涌归为于脉,脉中笔墨之气,通过不断变化,周浮华四脏。

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都要取决于气血陰陽的平衡。

气血陰陽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气口的脉搏,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

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

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并能合于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陰陽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注文四则————————————————————————————————作者:————————————————————————————————日期:您现在的位置 >>> 上篇→ 第二单元→ 《素问》注文四则→ 课堂教学阅读提示本文选自《黄帝内经素问》,作者王冰,自号启玄子。

生平不详,大约是唐睿宗景云年间至唐德宗贞元年间(710~805)人。

据北宋林亿等新校正引《唐人物志》云:“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寿终。

”故后世称其为王太仆。

王冰少年时就爱好摄生之道,故于医学有酷嗜,为唐代中期著名医学家。

曾师事郭子,于郭子斋堂受得其先师张公《黄帝内经》秘本,遂刻意精研,历十二年,于公元762年著成《素问释文》二十四卷,为现存《素问》之最古本,也是历代《内经》注本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为后人研习《素问》开辟了门径。

他对《素问》的编次、注释和发挥有极其重大的贡献。

课文串讲第一段〖原文〗《四氣調神大論》:“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

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

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

春食涼,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於陰。

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

故以斯調節,從順其根。

二氣常存,蓋由根固。

百刻曉暮,食亦宜然。

[注释]:根:寄寓。

化:生。

滋:养育。

下:指树根。

百刻晓暮:昼夜晨昏。

百刻,古代以漏壶计时,一昼夜水下百刻,故以百刻指昼夜。

宜然:应当这样。

食:指饮食的调理。

【语译】《四气调神大论》说:“所以善守养生之道的圣人在春夏阳气外盛而内虚的季节摄养阳气,在秋冬阴气外盛而内虚的季节保育阴气,来顺应养生之道的根本。

”(王冰注曰:)阳气寄寓在阴气中,阴气寄寓在阳气中。

没有阴气,那么阳气就不能化生;没有阳气,那么阴气就不能化生。

保全阴气,那么阳气就不衰竭;要保全阳气,那么阴气也就不能穷尽。

春季应吃凉食,夏季应吃寒食,用来养阳;秋季应该吃温食,冬季应该吃热食,用来养阴气。

养育树苗,一定要固定住它的根部;砍伐树根,一定会使它上面枝叶枯萎。

所以要用这样的方法来调节养生,顺从生命的根本。

阴阳二气常存,是由于根部牢固。

昼夜晨昏的调养,以及饮食的调理都应该是这样。

第二段〖原文〗《六微旨大論》:“故曰:無形無患。

此之謂也。

”夫喜於遂,悅於色,畏於難,懼於禍,外惡風寒暑濕,內繁飢飽愛欲,皆以形無所隱,故常嬰患累於人間也。

若便想慕滋蔓,嗜欲無厭,外附權門,內豐情僞,則動以牢網,坐招燔焫,欲思釋縛,其可得乎?是以身爲患階爾。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此之謂也。

夫身形與太虛釋然消散,復未知生化之氣爲有而聚耶?爲無而滅乎?[注释]遂:遂心,如愿,顺利。

繁:多。

婴:遭受。

滋蔓:滋生蔓延。

亦作“孳蔓”。

厌:同“餍”。

满足。

情伪:犹情弊。

弄虚作假。

动:动辄,常常。

以:有。

坐:徒然,白白地。

燔(fán)焫(ruò):烧灼。

这里比喻疾病的煎熬。

阶:途径,凭借。

“吾所以”四句:语出《老子》第十三章。

及:如果。

无身:晋·王弼注为“归之自然”。

【语译】《六微旨大论》说:“所以说,没有身形就没有病患。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王冰注曰:)如果喜于顺利,悦于美色,畏于灾难,惧怕祸患,外表怕风寒暑湿各种外邪的侵袭,内里多有饥饱爱欲之伤害,都是因为身形没有隐藏的地方,所以常常遭受病患而在人世间受累。

如果妄想之心滋延蔓生,就会嗜欲没有满足,外面依附于权门,内心有很多弄虚作假的念头,那么一行动就有疾病的牢网来捆住,白白地招来病痛煎熬的痛苦,想要解脱牢网的束缚,难道能行吗?因此身形就成为病患的凭借了。

《老子》说:“我有大的祸患的原因,是因为我有身形;如果我没有身形(回归自然),我有什么病患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身形与空阔的天空,完全消散了,就又不知道生长化育之气是为有形体而聚结呢?是为无形体而消灭呢?第三段〖原文〗《至眞要大論》:“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

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踈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

此之謂也。

”深乎,聖人之言!理宜然也。

有無求之,虛盛責之,言悉由也。

夫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時節而動,是無火也。

當助其心。

又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

當助其腎。

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久反出,是無火也。

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無水也;溏泄而久,止發無恆,是無火也。

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

又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

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

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

有者寫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寫之。

適其中外,踈其壅塞,令上下無礙,氣血通調,則寒熱自和,陰陽調達矣。

是以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水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昬躁以生。

此則氣不踈通,壅而爲是也。

紀於水火,餘氣可知。

故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令氣通調。

妙之道也。

五勝,謂五行更勝也,先以五行寒暑溫涼濕、酸鹹甘辛苦相勝爲法也。

[注释]:《大要》:古代医经名。

已佚。

责:推求。

此三句谓有明显症状或无明显症状的都要通过现象来探求它的本质。

踈:“疏”的异体字。

疏通。

有无求之:即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此谓推求病机之属热属寒。

虚盛责之:即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此谓推求病机之属实属虚。

由:依从,依据。

此指病机。

“大寒而甚”三句:意为用温热药治寒证,但寒象不去,是由于阳虚不能温养。

“热来复去”五句:意为用温热药治寒证,但热象来而复去,寒象仍不时出现,也是由于阳虚所致。

见:同“现”,呈现。

当助其心:意为应当温阳补火。

心于五行属火,故云。

“内格”三句:意为胃气上逆,因而食不得下,是由于胃有邪热。

内格:病证名,表现为食入不下或食入即吐。

语出《素问·四时调神大论》。

“暴速”三句:意为暴泄注下,完谷不化,是由于寒邪直中肠胃。

注下:病证名,腹泻如水之喷射。

无:疑当作“有”。

中外:指表里。

“寒之”句:意为服用寒药过度,伤败胃气,因而不思饮食。

“热之”句:意为服用热药过度,耗伤津液,因而昏蒙烦躁。

当助其肾:意为应当滋补肾阴。

因为上述两种热象,系阴虚阳亢,阴液过损所致。

更:交替。

纪于水火:意为诊断病证宜以辨别寒热为准则。

纪:准则,用如动词。

【语译】《至真要大论》:“所以《大要》说:要谨慎地把握住病机,分别掌握它的所属关系。

如果是已经显露出来的病证就要探求它的本质,没有显露出来的病证要推求它潜伏的原因。

实证要探求它为何实,虚证要探求它为何虚,在病机的变化中一定要首先弄明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疏通那五脏的气血,使它调和畅达,从而得到阴阳平和的健康体质,说的就是这个疾病的机理。

”(王冰注说):圣人的话是多么深刻啊!道理应该是这样。

显露的病证和没有显露的病证都要探求它的病机是属寒还是属热的本质,实证和虚证都要探求它属实还是属虚的原因,这些关于探求病机的道理,说得全都有依据。

比如是大寒之证而且又很严重,用热药治疗它不能使他温暖,这是阳气虚衰造成的呵;热来了复又退去,如此反复,白天出现热证晚上又隐伏了,夜里发热白天又停止了,随着时辰的变化而发作,这是阳气虚衰的象征。

应当温阳补火来扶助病人的阳气。

又比如大热之证而且很严重,用寒药治疗它不能使其退热变凉,这是肾阴虚衰的象征;热发作又停止,迅快往来,一会儿发作一会儿又停止,这是肾水虚衰阴虚阳亢,阴液过损造成的,应当滋补肾阴。

阴阳失调,胃气上逆,因而食不得下,这是由于胃有邪热造成的;病证既呕且吐,食物吃下后不久反吐出来,这是胃阳虚损而导致胃寒的表现。

突然迅快地下泄如注,食物来不及消化,是由于寒邪直中肠胃造成的;便稀泄泻很久了,时停时发没有常规,这是由于脾肾阳衰造成的。

因此阳盛就生热,阴盛就生寒;肾阴虚就使寒邪容易侵袭中焦,心阳虚就使热邪容易停留于体内。

另外,用热药治不了寒证,这是阴虚的原因;用寒药治不了热证,这是阳虚的原因。

如果用寒药治热证不能使病人退热,推求它的原因是阴虚;用热药治疗寒证不能使温,推求它的原因是阳虚。

用热药治疗寒证而热久不消失,推求它的原因是心阳虚;用寒药治疗热证而久不消失,推求它的原因是肾阴虚。

显露的证状用泻法治疗它,没有显露的证状用补法治疗它,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

调和他的表里,疏通其壅滞阻塞,让病人上下没有障碍,气血通畅调和,那么人身之寒热自能平和,阴阳就调和畅达了。

因此方药有用寒药治疗热证,但是用寒药治疗热证而伤了胃,导致水谷不纳;用热药治寒证,但是用热药治疗热证用药过度耗伤津液,却导致病产生神昏烦躁不安,这就是气机不疏通,壅滞阻塞而造成的这种疾病。

诊断病证应当以辨别寒热为准则,其余各种邪气所导致的疾病类推可知。

所以说,显露的症症状要推求它的本质,没有显露的病证要推求它潜伏的原因,实证要推求它为什么实,虚证要推求它为什么虚,令五脏气机通畅调和,这是诊断中的高妙的方法。

五行相胜,指的是五行交替相生相克,主要用五行规律寒暑温凉湿的病机属性、酸咸甘辛苦的药味属性相生相克作为治疗的法则。

第四段〖原文〗《至眞要大論》:“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言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故曰求其屬也。

夫粗工褊淺,學未精深,以熱攻寒,以寒療熱。

治熱未已,而冷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熱病更起。

熱起而中寒尚在,寒生而外熱不除;欲攻寒則懼熱不前,欲療熱則畏寒又止。

進退交戰,危亟已臻。

豈知藏府之源,有寒熱溫涼之主哉?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

觀斯之故,或治熱以熱,治寒以寒,萬舉萬全,孰知其意,思方智極,理書辭窮。

嗚呼,人之死者豈謂命,不謂方士愚昧而殺之耶?[注释]:“寒之”八字:意为用寒药而热象仍在,应当滋补肾阴。

“热之”句:意为用热药而寒象仍在,应当温养心阳。

属:此指病证之属性。

即属阴(如“寒之”句)或属阳(如“热之”句)。

“益火”八字:意为用温养心阳法消除阴寒之气。

火:指心阳。

阴翳(yì):指阴寒之气。

“壮水”二句:意为用滋补肾阴法抑制阳亢之象。

水:指肾阴。

阳光:此指阴虚所致虚火内热。

危亟(jí):危急。

亟:急。

臻:达到。

方士:指医生。

孰:同“熟”,深入。

方:周全。

“取心者”六句:意为温养阳气不必全用热药,只要扶助心阳,里寒即化;滋补阴液不必全用寒药,只要扶助肾阴,虚热自退。

“益心之阳,寒亦通行”上承“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强肾之阴,热之犹可”上承“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齐:全。

【语译】《至真要大论》:“各种用寒药治疗而热象仍在的病证,应当滋补肾阴,用热药治疗而寒象仍在的病证,应当滋补心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