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
单选Ⅱ
【例 2】(2010 年广东学业水平)下列实验中,最适合用标志 重捕法的是( )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
[名师点拨]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 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A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1)内容: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随机 选取若干个样 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平均值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 计值。 (2)取样方法: 五点 取样法、 等距 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
(1)内容: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
上 标记 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 重捕 ,根据
重捕到的动物中 标记个体数 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适用范围: 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达标训练 1】一片牧场有 8 户居民,其中 6 户养了绵羊, 2 户养了山羊,共构成了多少个种群?( A.1 个种群 B.2 个种群 )
C.8 个种群
D.6 个种群
[解析]绵羊和山羊属于不同的物种,构成 2 个种群。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内容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 3.群落的结构特征 4.群落的演替
能力要求
Ⅰ
Ⅱ Ⅰ Ⅰ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概念及其特征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 自然区域 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4)年龄组成 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 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三种,分别是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第1章种群和群落
选修2第1章种群和群落※什么是种群?★分布在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如何表示?可以使用什么方法估测?★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种群的个体数量;样方法、样线法、标志重捕法※“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哪四种基本特征相互平衡时,种群数量才能达到稳定?★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什么是年龄结构?可分为哪三种类型?★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量的占比※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用性引诱剂杀灭某些害虫的雄性个体的目的是?★破坏它们的正常性别比例,抑制其种群规模,降低对农林业的破坏。
※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什么是环境因子?包括哪两大类型?各有什么例子?★环境中可以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称为环境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水、温度、光;生物因素:天敌、传染病病原体※什么是生物入侵?★外来物种的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威胁本土物种生存的现象。
※生物入侵初期,入侵生物种群数量常常呈现何种增长?出现该增长类型的前提条件是?★“J”型增长;生活在食物充分、生存空间充裕、气候适宜且没有敌害和种内竞争的理想环境中。
※为什么入侵物种不能一直保持上述类型的增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种群数量过度增长导致空间拥挤,食物紧张,种内竞争以及疾病、捕食者的威胁等加剧。
※“S”型曲线又称为?其变化趋势为?★逻辑斯蒂曲线;增长速率先慢后快,再放缓,最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什么是环境容纳量?用什么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是?★种群在特定的环境情况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用K表示;K/2。
※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数学模型(图中形要改为型)增长速率=(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 时间增长率=(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A、C、D对应的种群数量即为K值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J”型增长和“S”型增长曲线比较模型K值无K值有K值※捕鱼的时机与产量★从D点或丁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持续产量。
种群和群落_教案
种群和群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能区别种群和群落;2.理解群落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群落垂直分层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种群和群落事例,学生分析和判断种群和群落;2.通过在引导学生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对种群和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
T:展示一幅一群狮子捕食一头水牛的图片和一头狮子捕食水牛反被牛群杀死的视频,引出个体和群体的概念(通过对个体与群体的比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种群的概念。
)那么在自然界中,生物不仅可以以个体的形式单独存在,而且往往以群体的形式出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生活在不同区域的生物群体。
二、新知学T:很多时候,生物还是过着“群居”生活的,个体聚集成一个群体,例如我们现在就是一个由老师和同学组成的班集体。
目前较为珍稀的赤麻鸭,也是喜欢群居的生物,请你看图片思考:图中有几个赤麻鸭?这个群体中每个生物个体有哪些共同点吗?S:外形相似,同种生物,生活在水边。
这张图片中赤麻鸭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群赤麻鸭生活在水塘边,也就是说它们这个群体占据一定的地域或空间。
我们再来看一种生物——睡莲,我们水塘中的睡莲往往是几支甚至是一片一起生活在水中。
图中有几支睡莲?那么这些睡莲又有什么共同点呢?S:水中生活,同种生物。
这两个群体有什么相似点?S:是同一物种,占据一定空间,群体。
我们把占据一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群体称为种群。
而种群的三要素就是:同一种物种,占据一定的空间,群体。
这三要素也是我们判断种群的重要标准。
例如我们把这群赤麻鸭称为赤麻鸭种群,睡莲群体称为睡莲种群。
想一想:五磊山上的所有树木是一个种群吗?一个蜂巢里的所有蜜蜂是一个种群吗?种群概念讨论:(1)杜湖里的一条鲫鱼是鲫鱼种群(×)。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1s=20min
y=2n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式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数学形式。 如:曲线图、数学方程式
一般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做出合理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 ④检验或修正。
y=2n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的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 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特别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提醒
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讨论:
1.为什么先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 2.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什么条件?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四、群落的
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光照、温度 决定因素
动物:食物、空间/栖息地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分布于不
同地段,呈镶嵌分布的现象。
决定因素:地形的变化、光照的强度、土壤 的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环境因素影响。
2、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捕食
种 群
个
➢下列生物的关系是共生还是寄生?
体 数
1、蚂蝗吸食动物血液 寄生
2、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 共生
时间
竞争
3、菟丝子与大豆 寄生 4、噬菌体和细菌 寄生 5、鸟与羽虱 寄生
单元整体教学《种群和群落》
单元整体教学《种群和群落》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相互关系。
2. 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理解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2. 难点: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群体的图片,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学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讲解种群的定义、基本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
(2)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通过数学模型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
(3)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讲解群落的定义、基本特征和结构,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
(4)群落的演替
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和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和过程。
3. 实验教学
让学生进行种群数量调查的实验,通过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5. 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种群和群落 教案
种群和群落教案教案标题:种群和群落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教学重点:1. 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2. 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例图片和图表。
3. 学生小组讨论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并与他们讨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和群落的关系,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种群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和种群增长等。
2. 通过实例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的特征,并与他们讨论。
步骤三:群落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群落结构、群落组成和群落演替等。
2. 通过实例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群落的特征,并与他们讨论。
步骤四: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2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种群对群落的影响和群落对种群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并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步骤五: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2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包括种群数量的波动和群落结构的变化。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并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种群和群落的重要性。
2. 让学生自评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并提供必要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进一步加深对种群和群落的理解。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种群和群落 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种群是指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在特定地区内的总体,而群落则是不同物种在一个特定地区内的生态共同体。
在生物学中,种群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单元。
种群的形成和演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变异和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在一个种群中,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竞争是指个体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的争夺,例如食物、栖息地和配偶。
竞争可以导致种群中个体数量的调节和资源的分配。
合作是指个体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相互协作,例如群居动物之间的社会行为和协作繁殖。
群落是由多个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共同体。
在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竞争、捕食和共生等相互作用。
竞争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的争夺,例如食物和栖息地。
捕食是指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为食的关系,例如食物链和食物网。
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和共同生活的关系,例如共生菌和植物根系之间的关系。
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物种演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种群和群落的数量、密度、结构和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生物个体和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
这对于生物保护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生物个体和物种在特定地区内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物种演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种群和群落,可以揭示生物个体和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
这对于生物保护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种群和群落
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特征(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
拓展:①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④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数量变化(2)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
(3)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无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J 型增长的关系式:N t=N0λt;(4)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拓展: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②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 值。
③渔业捕捞需要考虑该种群的增长率问题,原则上说是要在种群数量超过K/2 时进行捕捞,而且严格限制捕捞量,有利于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
防治害虫需要考虑改善环境,以降低K 值,才能使防治效果最好。
(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等。
3.群落的结构特征(6)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7)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①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因素,不同的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拓展:①森林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一、导入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非常重要的观点,它们揭示了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和互相干系。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修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征、互相干系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观点诠释1. 种群:指在一守时期内,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具有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等特征。
2. 群落: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不同种群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生物群体。
群落具有物种组成、结构、功能等特征。
三、种群和群落的特征1. 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2)种群分布: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方式。
(3)种群增长:种群在一守时间内个体数量的变化。
2. 群落的特征:(1)物种多样性: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比例。
(2)生态位: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生存位置和所占资源的利用方式。
(3)群落结构: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组成、分布和互相干系。
四、种群和群落的互相干系1. 种群与群落的干系:(1)种群是群落的组成单位,群落是种群的集合体。
(2)种群通过互相竞争、捕食、共生等互相作用影响群落结构和稳定性。
2. 种群内部的互相干系:(1)同一种群内个体之间存在竞争、合作等互相干系。
(2)种群内个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影响种群的发展和发展。
五、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 维持生态平衡:种群和群落的互相作用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2.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种群和群落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3. 生态系统稳定性:种群和群落的多样性和互相依存性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六、教室练习1. 请诠释种群密度和种群分布的观点。
2. 举例说明种群内个体之间的互相作用。
3. 分析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七、拓展延伸1. 请结合实际生态环境,调查并分析一种动植物种群的密度和分布情况。
2. 选择一篇关于物种多样性的文章,分析其中提到的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的观点。
3.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种群密度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种群和群落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一、导入你是否曾经想过,为什么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会有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存?为什么有些动植物会聚集在一起形成群落?今天我们将进修种群和群落这两个生态学观点,了解它们之间的干系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认识种群1. 什么是种群?- 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具有相同物种特征的个体总体。
种群的大小、密度、分布等都是我们钻研的重点。
2. 种群的特点- 种群的大小会受到环境、资源、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密度过高会导致资源竞争激烈。
- 种群分布可以是随机分布、聚集分布或均匀分布。
3. 种群的增长- 种群的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移入率、移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 种群增长模式包括指数增长、对数增长和S型增长。
三、认识群落1. 什么是群落?- 群落是指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由多个种群组成的生物群体。
群落中的种群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2.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干系和生态位。
- 物种组成指的是群落中存在的各种生物种类。
- 种间干系包括共生、捕食、竞争、共生等。
- 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
3.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
- 群落演替包括先锋群落、次生群落和稳定群落。
四、总结与拓展1. 种群和群落之间有什么联系?- 种群是群落的组成部分,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
2. 为什么钻研种群和群落很重要?- 通过钻研种群和群落,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之间的互相干系,为生态系统的珍爱和管理提供依据。
3. 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物种,钻研它在某个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和群落特点,并分享给同砚们。
通过本次进修,置信大家对种群和群落这两个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生物多样性,珍爱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好!。
种群和群落上课
造血 及球 其计 基数 本板 使的 用构
基 本 使 用
back
二 . 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 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 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 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 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 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 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图示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 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种鱼数量的两倍 【解析】 此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速率”,其种群为“S”型 增长,t2时刻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故C错误。t3时刻年龄结构应 为增长型,A错误。t4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非在新环境中逐 渐消失,B错误。 【答案】 D
第二年的数量 第一年的数量
Nt=N0t
增长率= -1 保持不变
有限 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_____的, 种内斗争不断_____,捕食者数量不断_____。 加剧 增加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600 400 200 0
种群数量/个
环境容纳量
K=375
00
2
4
6
t/d
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
K K/2 b e
d
c
K值和K/2值的应用
注意事项 灭鼠 捕鱼
捕捞后,使鱼的种 K/2 群数量维持在_____, 这样鱼的种群数量 会迅速恢复。 保护_____,保证鱼 K值 生存的环境条件, 尽量提升_____ K值 K/2(最大 灭鼠后,防止鼠 增长速率) 的种群在_____附 K/2 近,这样鼠的数 量会迅速增加, 灭鼠效果不好 K(环境容 降低_____,改变 K值 纳量) 环境,使之不适 合鼠生存。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P61、62、68、75)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倍数。
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1)。
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
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0.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常用的一些概念,用来描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高一生物学学习中,了解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点非常重要,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物学上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一个种群通常由一群具有相同特征的个体组成。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种种关系和相互作用。
1. 种群的特点种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同一物种:种群中的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 同一地域: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相互靠近的地理区域内。
- 交配: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交配,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 互相影响: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竞争、合作、捕食等相互作用。
2. 种群的增长与变化种群的增长和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 出生率:种群中的个体数量会随着出生而增加。
- 死亡率:种群中的个体数量会随着死亡而减少。
- 迁移率:个体的迁移会改变种群的数量和分布。
种群的增长和变化可以用数学模型来研究,例如指数增长模型和Logistic模型等。
3.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
种群密度的大小会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产生重要影响。
- 疏密分布:种群密度高,个体分布比较密集;种群密度低,个体分布比较疏散。
- 影响因素:种群密度受到环境因素、资源可利用性、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 适应性变化:种群在不同密度下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例如个体大小、生长速率等。
二、群落群落是指生态学上不同种群共同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理区域内。
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1.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个种群组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
这些种群之间以及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和关系。
2.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描述了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组成、数量和分布。
群落的结构可以通过物种数量、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等指标来衡量。
- 物种数量: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
《种群与群落的特征与发展》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种群与群落的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发展。
首先,我们将阐述种群与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然后分析种群与群落之间的关系,接着探讨种群与群落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种群与群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种群与群落的特征1. 种群特征种群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种生物个体的数量。
(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死亡率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结构:指种群中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数量比例。
(4)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量比例。
(5)种群动态:指种群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随时间的变化。
2. 群落特征群落是生态学中的另一个基本概念,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多种生物种群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总体。
群落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种组成:指群落中所有物种的总和。
(2)物种多样性:指群落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均匀度。
(3)空间结构:指群落中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
(4)时间结构:指群落中物种随时间的变化。
(5)功能结构:指群落中物种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方面的作用。
二、种群与群落之间的关系1. 相互依存:种群与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元,群落中的物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2. 相互作用:种群与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竞争、共生、捕食、寄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影响着种群与群落的动态变化。
3. 相互影响:种群与群落之间的相互影响体现在物种多样性、空间结构、时间结构等方面。
物种多样性高的群落往往具有更稳定的生态系统。
三、种群与群落的发展趋势1. 生态系统稳定性: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系统稳定性面临挑战。
种群与群落的发展趋势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应对外界干扰。
2.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 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 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群落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 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生物演替发展的趋势:物种多样 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
M(总标志数)
注意事项
• 标记个体在种群要均匀分布 • 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以及迁入和迁出 • 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
生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 标志不能过于醒目 • 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时间,在调研期
间不能消失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B )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 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 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生
物
A
B数
量
生物A 生物B
时间
生物A为被捕食者,生物B为捕食者
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生 物
AB 数
量
体表寄生
生
B
物
A
数
量
体内寄生
B寄生虫 A宿主(寄主)
时间
B寄生虫 A宿主(寄主)
时间
互利共生
切叶蚁与真菌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同生丝,共患难”
生 物
生物A A B
数 量
生物B
时间
种间关系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
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种群大小 K
时间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条 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人类活动等
补充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010生物高考复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稳态与环境》专题
系列课件
09《种群和群落》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因素)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种群增长J曲线 种群增长S曲线 种群数量变动波动和下降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 实验原理: ①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② 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代谢物等是影响
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因素 ③ 在理想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J型曲线;在
有限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S型曲线。 实验材料:血球计数板, 肉汤培养基 实验步骤:配制培养基 灭菌 接种 培养
计数
实验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 1 酵母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边缘效应
的存活曲线分别属于( C )
A.Ⅰ和Ⅱ B.Ⅱ和Ⅲ C.Ⅰ和Ⅲ D.Ⅲ和Ⅰ
数学模型的建构步骤:
研究实例
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
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
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 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Nn=2n
N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
提出合理的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 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2.捕捞量的确定:
捕捞量≤K/2值(资源
K/ 2
再生能力最强)
有利于种群的可持续发
展,又获得较大收益。
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 正确的是 (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
死亡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出生率和死亡率(通常以a‰表示)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
新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
的个体数。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 a.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加 b.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降低 c.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趋于稳定
B
A.M以N为食 B.N以M为食 C.M与N无捕食关系D.M和N的数量改变相同
2.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 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右图中能正确表示
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关系的是( C )
A、①图,b表示青霉菌 B、②图,a表示青霉菌 C、③图,a表示青霉菌 D、④图,b表示青霉菌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的概念: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 垂直分层现象。
(1)引植物分层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
(2)引起动物分层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栖息 场所等
(3)引起水域分层的主要原因是:阳光、温度、 食物和含氧量
水平结构
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现象
1.水平结构的特点:植物群落水平 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
群落的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 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 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 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群落演替的类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乔木阶段)
裸岩上的演替
关系类型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物种 AB ++
+-
--
+-
关系一般特征 实例
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 一方有利 一方受害
地衣、根瘤 蛔虫和人
彼此抑制 水稻和稗草
种群A得利 羊与草 种群B有害 狼与羊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1.下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种群
密度变化曲线。对曲线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则: N:M=n:m,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域, 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
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 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 过的个体10只,那么该地区田鼠种群的个体总数是多 少?
可得,N=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中标志数)
群落结构 群落的物种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群落的演替 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 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 种群的要点: 1、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与外
界 的个体隔离。
2、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个体之间相互联系。
举例:一块油菜园的油菜,一个草原上
(计数上边线和左边线上的细胞数)
• 2 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为本
实验在时间上已经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 3 本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能提高实验
数据的准确性
• 4 如果每个方格内的酵母过多,可用无菌 水清洗
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 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 必需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苔原
针叶林
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 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不同群落其优势种不同。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P75页
采集方法: 取样器取样 1.记名计算法
丰富度统计方法: 2.目测估计法
二、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 指工同合种作生、物互的相不帮同助个 的体 现之 象间 。的分
第一年的λ倍。
2、种群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
Nt=N0 λt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 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的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 种群在存在下列情形:
(1)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 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
(2)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 (3)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目前种子数量为a,
例如: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
2.种内斗争: 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
物、空间或配偶等发生的斗争。
A1
C
A2
竞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资源和空间
生 物
生物B
数
量
生物A
A
C
B生
物
数
时间
生物A
量
生物B
时间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数量 上“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B.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C.取样的关键(选取代表性样本的一般原则):
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边缘效应:样方边缘上的个体,一般而言,样方的顶边、 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做统计。
2、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比较强的动物)
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 为M,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
1.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
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
治理主要是达到
(B )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