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电影封面封底

合集下载

《大众电影》封面封底的明星

《大众电影》封面封底的明星
11:35:14
创刊号(1950年) —苏联电影《团的儿子》 中的小英雄凡尼亚
2/70
刘晓庆
11:35:14
3/70
姜黎黎
11:35:14
4/70
潘虹/斯琴高娃
11:35:14
5/70
巩琍
11:35:14
6/70
林青霞
11:35:14
7/70
林青霞
11:35:14
8/70
刘德华
11:35:14
张瑜 “金鸡”、 “百花”奖双料 影后张瑜是当时 年轻人追逐时尚 的标签,她在电 影《小街》中的 “张瑜头”,还 掀起了短发风潮, 引得大家争相模 仿。
11:35:14 59/70


朱琳 朱琳的这款 抹胸小黑裙在那 个年代绝对大胆。 露一点,再露一 点,从这一年开 始,中国女演员 照相时也开始越 来越多地露胳膊 露肩膀了。
11:35:14
45/70
韩月乔
11:35:14
46/70
邵慧芳
11:35:14
47/70
赵静
11:35:14
48/70
王馥荔
11:35:14
49/70
赵娜
11:35:14
50/70
方舒
11:35:14
51/70
陈冲
11:35:14
52/70
张小敏
1988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张小敏
11:35:14
11:35:14 60/70


美国演员艾莉莎· 米兰诺与香 港演员叶蕴仪 照片上的两个演员都曾 经是出了名的童星,可惜之 后都没有太大的作为,只能 留在记忆中了。先说叶蕴仪 吧,那个时候国内电视台播 放松下电器的广告,里面有 个穿着花裙子蹦蹦跳跳的小 女孩,结尾总是用很生硬的 普通话说一句“真是棒极 了!”一开始都以为是日本 女孩,后来才知道是香港人。 她参演的电影只看过一部, 就是成龙、梅艳芳主演的 《奇迹》

大众电影封面全集-1950-1991-170p

大众电影封面全集-1950-1991-170p

大众电影封面全集1950-1991 170p1950年6月1日,《大众电影》画报在创刊,社址设在市路四马路汗尔尔登大楼362号,刊名是池宁题写的四个美术字。

创刊号封面采用联进口影片《团的儿子》中的小英雄凡尼亚。

小英雄凡尼亚纯真的面孔,当时被人们当作爱的崇高表现。

就这样,《团的儿子》主角凡尼亚成了《大众电影》的第一“脸”。

封底则采用了联进口片《诗人莱尼斯》的一个镜头。

1950年6月16日大众电影在正式发行。

1950年10月1日,《大众电影》第八期出版“国庆一周年纪念特刊(特8刊)”。

从此中国各种电影期刊每年国庆节都不断推出自己的“国庆专号”。

大众电影1952年第3期大众电影1957年第16期大众电影1957年第20期大众电影1958年第13期1959年10月1日,《大众电影》画报出版“庆祝国庆十周年专刊”。

大众电影1960年第3期大众电影1961年第7期1962年,《大众电影》创办了世界上唯一全部依据读者和观众投票评选的“大众电影百花奖”,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电影评奖,当时被公认是中国电影最公正最权威的奖项。

首届百花奖颁奖典礼于1962年5月22日在政协礼堂举行。

大众电影1966年第2期1966年6月,《大众电影》出完第六期(总第306期)后,宣布停刊。

1979年1月20日,《大众电影》复刊,主编为林杉,副主编为唐家仁、博泉。

《大众电影》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创办起来的,它的宗旨即是介绍国产电影,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电影和电影市场的起伏跌宕也深深影响着《大众电影》的兴衰起落。

上世纪80年代正是全民热衷于电影的火热时代,《大众电影》在黄金时期最高销量达近千万册。

1979年第1期(复刊号)影片《大河奔流》剧照,左为电影演员金玲。

金玲是80年代著名的“北影三朵花”之一,另两朵是晓庆和秀明。

1979年第2期:《阿诗玛》剧照1979年第3期:玉红1979年第4期:话剧《报童》剧照1979年第5期:冲1979年第6期《婚礼》中盛敏(晓庆扮演)的剧照1979年第7期《从奴隶到将军》剧照。

大众传播媒体的种类及其特点分析

大众传播媒体的种类及其特点分析

大众传播媒体的种类及其特点分析大众传播媒体的种类及其特点分析摘要: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由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把它们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效应的“麻醉作用”.并对典型大众传播媒体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关键词: 媒体, 大众传媒, 功能, 优缺点一媒体概念及演化媒体也称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媒体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 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播机构.人类历史的媒体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媒体阶段,指人们仅依靠自身具有的基本感官和通过调动这些感官产生信息的能力,;第二阶段是语言媒体阶段,语言产生于人类在劳动中与人交往的需要,这种需要使得人们开始将声音与体态姿势结合,产生了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后来虽人类实践活动,语言逐渐与体态分离,成为人们运用自如的传播与沟通工具;第三是文字媒体阶段,文字是人类有了语言后经过许多万年才形成的,它比语言传播更精确持久,他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有超越空间的可能,使得信息传播超越时间,具有持久保存的可能性;第四十印刷媒体阶段,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印刷媒体称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工具,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具有以下特点:1. 生产速度快种类多数量大,2. 价格低廉,3. 便于长久保存,4. 可重复阅读 ;第五是电子媒体阶段,电子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从电话电报广播电影电视电脑的问世为标志的发展历程。

二大众传媒概念及分类大众传媒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关于它的定义也有种种,但是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他的全部特征,只能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比较赞同郭庆光教授的界定: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重温经典】《大众电影》的封底封面展示(1950—1966)【10】

【重温经典】《大众电影》的封底封面展示(1950—1966)【10】

【重温经典】《大众电影》的封底封面展示(1950—1966)【10】喜欢老电影的影迷没有不喜欢《大众电影》杂志的那时候不可能每一部电影都能看到看看杂志上的剧照和介绍也很满足而且图书馆以及朋友之间也可借阅交流重温老大众电影真的能勾起绵绵不断的银幕之恋今把老大众电影封底封面陆续展示出来和有兴趣的影迷共享这份精神大餐第二十八期本期封面:苏联影片《俄罗斯航空之父》剧照,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50年出品,东影译制。

尼古拉.叶戈罗维奇.茹科夫斯基是俄罗斯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为苏联发展航空科技奠定了基础。

沙皇俄国统治时期,他的科学研究受到了种种限制与障碍,但他并不向反动阶级投靠、妥协。

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继续开展研究,在苏维埃政权的重视和帮助下,创办了红色空军战斗员理论短期训练班……1918年,茹科夫斯基担任了新成立的苏联中央流体研究所所长。

由他为飞行员开设的理论培训课程后来在莫斯科航空工程学院被重新组织为教程。

1920年莫斯科航空工程学院被更名为苏联红色航空军团工程师学院,1922年被改为茹科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

1920年,为表彰茹科夫斯基从事科学活动50周年,列宁签署法令成立茹科夫斯基奖金,以奖励数学和动力学领域的优秀著作,并称他为'俄罗斯航空之父'。

1921年3月17日,茹科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本期封底苏联电影《波罗的海代表》1937年出品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之初,面临着外国武装干涉、经济封锁、严重缺粮的局面。

著名农业科学家季米特里·伊拉里昂诺维奇·波列沙耶夫非常同情革命。

他公开声明站在布尔什维克-边,因而遭到各类敌对人物的攻击。

他的一个学生沃洛比约夫本来受到教授的器重,现在却因与老师政见不合而分道扬镳。

1918年,波列沙耶夫教授被波罗的海的水兵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代表。

他不顾自己身体不好,亲自来到塔弗里尔宫大厅,鼓励队员们保卫革命。

这部影片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原来只埋头书案,不问政治的老教授,如何受到现实的教育,提高了觉悟,最后满怀热情地支持新政权,并对人民做出贡献的人物形象。

《大众电影》复刊:当“老文艺”遇上“新土豪”

《大众电影》复刊:当“老文艺”遇上“新土豪”

《大众电影》复刊:当“老文艺”遇上“新土豪”作者:尹丛丛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11期地产大佬王健林再次玩起了文化秀,这一次,他看中了《大众电影》。

从1950年创刊开始,新中国的第一本全国畅销的电影杂志《大众电影》就和国人一起经历了种种的政治起伏与风浪,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最辉煌的时期,2011年又陷入停刊状态,老牌杂志《大众电影》在经历了众多波折后,近日在北京宣布改版,而促成其重整旗鼓的,正是被影迷们戏称为电影圈最“土豪”的万达企业。

平民电影杂志与豪门万达3月9日,《大众电影》正式嫁入豪门万达。

品牌发布会上,请来了史可和陈思成。

前者曾经在1989年和1996年两次登上《大众电影》封面,那时《大众电影》已经走向没落,但已经成名的史可仍认为自己“感觉自己得了新人奖一样”。

而电影人陈思成,则成了杂志复刊后的首期封面人物,“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很喜欢看《大众电影》,捧着这么漂亮的美女大头像,爱不释手。

单身的未婚青年,都把杂志放在枕头边上,就觉得这以后是我立志要追求的女神。

”两人的追忆,显露了《大众电影》辉煌的一面,也凸显了近些年《大众电影》的落寞。

在嫁入万达之前,《大众电影》正处于停刊状态,在杂志工作多年的摄影师周雁鸣曾发布微博称:“现在的《大众》发行量少得可怜。

杂志社没有社长(外部人兼任),没有主编,没有发行部(只有一个临时工),没有广告部(《大众》的广告都是免费刊登)。

”这个“少得可怜”的数量,被杂志社时任社长胡子光间接印证,“我是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兼任大众电影杂志社社长,虽然没有主编,但是有执行主编,也有发行部,否则每期3万册,都是怎么发出去的啊?”曾经创造了《大众电影》辉煌的老社长崔博泉,是位有着学者气质,在杂志工作33年的老人,于2011年初从北京回上海安度晚年,临行前,他在如今门庭冷落、影响甚微的杂志社门前放声大哭。

崔博泉说:“我一生的成败都与《大众电影》紧紧相连。

我现在只希望,这个品牌不能倒掉,想想办法,总归是能搞好工作的”。

48张大众电影封底封面带你走进1985和1986年的旧时光

48张大众电影封底封面带你走进1985和1986年的旧时光

48张大众电影封底封面带你走进1985和1986年的旧时光展开全文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年代。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对影视产品需求激增,面对这样极开放和广大的市场,一大批的影视演员应运而生,秉着学习和扩大眼界的目的,也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影视作品。

文艺范和商业片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对比,让我们一起通过图片来回忆各自的旧时光吧。

1985年1985年第1期封面是青年演员朱琳看得上出来脸上几乎没有任何妆容,野生眉,小鹿眼,身上的这件黑色毛衣当时一定卖脱销了吧。

朱琳封底是日本演员吉永小百合这时候国外演员的服装还是比内陆的女演员敢穿吉永小百合1985年第2期封面是电影《谭嗣同》剧照在电影中扮演谭嗣同的男演员是演员达式常,服装造型看起来很贴近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达式常封底是美国演员波姬·小丝发型是80年代的经典发型,波姬·小丝的美也极具东方风情。

波姬·小丝1985年第3期封面是青年演员刘晓庆和张瑜刘晓庆就像那个年代一样看起来热情浓烈,大气舒展。

张瑜看起来清纯稚嫩又带着一丝探索。

两位女演员一个是鹅蛋脸一个是苹果脸,都不是锥子脸,但是都有着各自的吸引力。

张瑜和刘晓庆封底是中国台湾女演员林青霞内陆女演员还穿针织衫上封面的时候,台湾女演员已经开始穿单肩礼服了那个时候林青霞的妆容走的也是伪素颜路线林青霞1985年第4期封面是第5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李羚现在没有那个女演员会穿得这么日常上封面了吧李羚封底是法国演员瓦莱里·卡佩斯姬对比太强烈了,这个深V抹胸的封底在当时一定引起了男同胞极大的骚动吧瓦莱里·卡佩斯姬1985年第5期封面是电影《日出》中的剧照影片中陈白露的扮演者是青年演员方舒当时的女演员妆面很有中国特色,也很符合陈白露这个角色的人设和背景,想想现在好多电视剧里的韩式一字眉,这个妆容还是蛮好看的。

方舒封底是日本女演员大竹忍莫名觉得她笑起来特别像邬君梅那个时候日本主流女演员的造型以日常自然为主大竹忍1985年第6期封面是电影《红衣少女》剧照当时这部青春系列电影带给大家好多的新鲜感,女主安然带着年轻的纯净和真诚追求自我和个性,这也是整部电影最有震撼和内涵的所在。

《大众电影》(1979-1989)研究

《大众电影》(1979-1989)研究
结语 ···························································································································42
注释 ···························································································································44
第三章 《大众电影》与视觉文化 ········································································23 第一节 视觉文化概述 ·····················································································23 第二节 《大众电影》与视觉电影 ·································································25 第三节 《大众电影》与视觉文化 ·································································30 一、视觉文本研究 ······················································································30 二、视觉文化分析 ······················································································35 1、视觉文化国际化 ····················································································35 2、视觉文化消费化 ····················································································36 3、视觉文化开放化 ····················································································38 4、视觉文化明星化 ····················································································40

八十年代影坛的十大流星

八十年代影坛的十大流星

八十年代影坛的十大流星八十年代女明星是中国电影历史上最质朴、清新的回忆,她们以健康、自然的形象和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影坛,吹来了新时代文艺的春风。

他们没有三十年代电影明星的娇柔做作,更没有今天诽闻漫天的明星负面新闻,她们就是以德艺双馨的做人,赢得了明星的称号。

沧海桑田,二十多过去了,除去个别的几个仍在继续着银幕生涯外,她们大多已经从人们的眼中消失。

在这许许多多已经消失的女明星当中,有十个最另人惋惜的佼佼者,他们或因出国、或因生病,还有其他一些不明原因而中断了自己的明星之路。

这十个女明星,演出的电影少的只有几部,多的也不过近十部,但她们个性鲜明的演出,却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为繁荣新时期的电影百花园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她们短暂的艺术生命,如同流星般的美丽,划过当年浩瀚的电影星空。

一、冷眉冷眉是伴随着《生活的颤音》的哀婉的小提琴的旋律走进影迷的视线的。

冷眉虽然只演了廖廖几部电影,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拍摄于1979年的《生活的颤音》是她的成名作,她的美丽,她的时尚,她的气质,使人难以忘怀。

《生活的颤音》讲的是美丽的年轻女子徐珊珊与小提琴家郑长河在1976年“四五”事件中相爱的故事。

据说这部由腾文骥导演的电影里因为有接吻镜头而在当时造成轰动。

冷眉的银幕处女作应该是拍摄于1978年的《并非一个人的故事》。

成名后,她又于1982年接拍了《金鹿儿》。

之后,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似乎没有人知道她现在何方,在做什么,关于她的信息一直非常少见。

二、邵慧芳1980年《幽灵》轰动了影坛,影片的女主角夏征兰是由邵慧芳扮演的。

邵慧芳那时侯可能是女演员中身材最高的吧?还记得80年第12期《大众电影》封面上的演员就是邵慧芳,紧身的喇叭裤穿在她身上,衬托出了她的“魔鬼身材”,不夸张地说,在没有服装模特的80年代初,身材高佻的邵慧芳首先让人们知道了身材美的标准。

其实,她吸引人们眼球的除了外貌,她那忧郁的气质也是主要原因。

《大众电影》20年封面封底回顾 (3) 1984---1985

《大众电影》20年封面封底回顾 (3) 1984---1985

《大众电影》20年封面封底回顾(3) 1984---1985从80年代初到上个世纪末,这是我成长的二十年,也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二十年,同样也是中国电影从濒于灭绝到逐步恢复、发展、走向世界的二十年。

重新审读这些杂志的封面和封底的照片,可以看到过去二十年来中国电影和电影演员成长的足迹,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及保存那段历史。

《大众电影》20年封面,封底84年1月封面:影片《寒夜》中曾树生(潘虹饰)影片介绍: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

1944年,在大学教书的汪文宣带全家逃到陪都重庆,靠当小职员的微薄收入供养家庭。

妻子曾树生不甘于这样的清贫生活,主动出去做“交际花”来贴补家用,但最终受不了汪母的冷嘲热讽而离家出走。

抗战胜利后,曾树生回到家中,丈夫却已经不幸病故。

84年1月封底:女演员刘晓庆84年2月封面:影片《十六号病房》中的常琳(李羚饰)影片介绍:导演:张圆、于彦夫,编剧:乔雪竹,主演:李羚、宋晓英、冯恩鹤、方晓琴、方卉等,出品:长春电影制片厂在某结核病院的十六号病房里,住着三位同是知青、而性格各异的女患者。

常琳、桑青青是因病回城的待业青年,田进军是上了大学、又从事写作的知识青年。

自从在乡村担任教师的刘春桦住进病房后,这里有了笑声。

春桦发现常琳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就格外关心她,常琳从春桦身上看到了一种闪光的精神。

春桦辞世而去,她的精神却鼓舞着病友们,常琳决定到乡下去接替春桦留下的工作。

84年2月封底:墨西哥著名电影演员杰奎琳·安德烈84年3月封面:影片《蓝色的花》中的妞妞(沈丹萍饰)84年3月封底:电影演员王馥荔84年4月封面:《道是无情胜有情》中的袁瀚(朱时茂饰)和妻子(牛翠敏饰)影片介绍:导演:韦廉,编剧:陆柱国,主演:朱时茂、段飞宇、牛千、牛翠敏等,出品:八一电影制片厂一连连长袁翰治军有方,但因为妻子怀了双胞胎,产生了离队思想。

团长挽留了他,并任命去训练较差的三连担任连长。

在袁翰的领导下,三连有了可喜的变化,但袁翰的双胞胎却不幸死掉了一个。

书籍装帧设计(基本结构、封面、内页设计)

书籍装帧设计(基本结构、封面、内页设计)
书籍装帧设计
PART 01
重点内容:
书籍的基本结构 封面设计各部位特点
封面设计的主要方法 内页设计方法 特殊书籍形式及制作工艺
一、设计基础
1. 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 概念 书籍装帧设计有如下 4个主要目的
表现书籍的内容
在陈列中有很好的展示作 用
方便阅读 适应读者要求
封面 书脊 封底
一、设计基础
1. 书籍的基本结 构
封面各部位的特点
前封面和前护封
前封面或护封的前护封是设计中 的最主要处,一般包括书名、作 者名及出版者名,也是书籍设计 的重点
一般来说,书脊上要注有书名、作 者、出版社名称或出版社标志。很 厚的书脊要着重设计,采用横排文 字比竖排文字便于阅读,而且在书 籍展示时也更醒目
书脊
二. 封面设计 三. 封面各部位的特点
二.扉页设计
○ 赠献 ● 赠献的设计要求简单朴素,文字最好用正文字号,字数较少。大多设 计成面积不大的方形,并放在页面显眼的位置
○ 序言 ● 序言的字体及字号基本与正文一样,若字数较多,可比正文字号小一 点;若是特别重要的序言,字号可以大一点
一般 疏排
内白边
2
2
版心上白边
3
3
外白边
4
5
下白边
6
6
三.内页设计
二、封面设计
1. 封面各部位的特点 • 前勒口 前勒口是读者打开书看见的第1个文字较详细的部位, 一般主要放置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和丛书名称等。根 据侧重点不同,若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则应放置书籍 内容简介;若为了突出作者形象,则应放置作者简介; 若为了推荐相关书籍,则应放置丛书名称。
1
二.封面设计 三.封面各部位的特点

《十全九美》:大众电影的个性化表现

《十全九美》:大众电影的个性化表现

破的努力 ,自 然带动其就 是向相关学科的渗透 , 本 这
( 作者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比如影片中多次 出现 的后舍男生的 《 海盗船长》娱 乐 唱词 “ 海盗船长 ,嘿咻嘿咻 ;粉 红娘娘 ,哎 呦哎呦” ; 比如洪盖天 出镜时必有 “ 眼”一词出现 ( 斗鸡 其表现 效果到影片最后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一方面是条 件 反射引起的 ,即在观众 的心里 自觉 跳出 “ 斗鸡 眼”一 词 ,另一方面则是 在洪 盖天遭受 由 “ 斗鸡眼”引发 的 重重打击之后 ,自己说 的固定 用语 “ 么江湖 ” 什 ,作 为一种话语式的 回应 ,反复 出现,深刻表现 了人物 的 心理态势) ;再 比如南 宫燕生 气时说 的 口头语 “ 嘣噔 你个嘣噔” ,乌 卡卡 劝诫 时 说 的 口头语 “ 定” 淡 ,等 等 。让影 片里 的人 物使用 固定用语 ,是 《 十全 九美》 在方言基础对人物 的语 言特 色及个性差别的又一次强 化。《 十全九美》通过在不 同故事情景 中不断地强 化 人物 自身的语言特点 ,让人物形象深刻地印在 观众 的 头脑 之中,这种将人物打上语言重重标记 的做 法令人 记忆非常。
南宫傲、南宫燕及乌卡卡等众多人物形象。另外一条 线索 ,也是大众电影 中普遍存 在且永 久不衰 的线索 。 就是爱情。爱情在影 片里不 同人物之间有着不同形态 和结果 的命运。这条线索忽隐忽现 、辗转 曲折 ,直到 最后的烟消云散 ,点破 电影一直在质询的题 旨,显现 出了一种 由喜而悲的情愫 ,片尾继而又出现了几个颇 具讽刺意味 的镜头 ,更让观众觉察出追求十全 十美 的 人生道路的复杂情感与艰难历程 。
①袁进 : 近代文学的突围) < ,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 社。20 ,第 3 01 3页。 ②朱晓进 : 二十世 纪中国文学史 观反思> a 国 < ,(e 社会科学)2O O6年第 1 期。

《大众电影》复刊:当“老文艺”遇上“新土豪”

《大众电影》复刊:当“老文艺”遇上“新土豪”

《大众电影》复刊:当“老文艺”遇上“新土豪”作者:尹丛丛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11期地产大佬王健林再次玩起了文化秀,这一次,他看中了《大众电影》。

从1950年创刊开始,新中国的第一本全国畅销的电影杂志《大众电影》就和国人一起经历了种种的政治起伏与风浪,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最辉煌的时期,2011年又陷入停刊状态,老牌杂志《大众电影》在经历了众多波折后,近日在北京宣布改版,而促成其重整旗鼓的,正是被影迷们戏称为电影圈最“土豪”的万达企业。

平民电影杂志与豪门万达3月9日,《大众电影》正式嫁入豪门万达。

品牌发布会上,请来了史可和陈思成。

前者曾经在1989年和1996年两次登上《大众电影》封面,那时《大众电影》已经走向没落,但已经成名的史可仍认为自己“感觉自己得了新人奖一样”。

而电影人陈思成,则成了杂志复刊后的首期封面人物,“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很喜欢看《大众电影》,捧着这么漂亮的美女大头像,爱不释手。

单身的未婚青年,都把杂志放在枕头边上,就觉得这以后是我立志要追求的女神。

”两人的追忆,显露了《大众电影》辉煌的一面,也凸显了近些年《大众电影》的落寞。

在嫁入万达之前,《大众电影》正处于停刊状态,在杂志工作多年的摄影师周雁鸣曾发布微博称:“现在的《大众》发行量少得可怜。

杂志社没有社长(外部人兼任),没有主编,没有发行部(只有一个临时工),没有广告部(《大众》的广告都是免费刊登)。

”这个“少得可怜”的数量,被杂志社时任社长胡子光间接印证,“我是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兼任大众电影杂志社社长,虽然没有主编,但是有执行主编,也有发行部,否则每期3万册,都是怎么发出去的啊?”曾经创造了《大众电影》辉煌的老社长崔博泉,是位有着学者气质,在杂志工作33年的老人,于2011年初从北京回上海安度晚年,临行前,他在如今门庭冷落、影响甚微的杂志社门前放声大哭。

崔博泉说:“我一生的成败都与《大众电影》紧紧相连。

我现在只希望,这个品牌不能倒掉,想想办法,总归是能搞好工作的”。

捡漏小故事

捡漏小故事

间还早,便进去翻阅旧书。这时, 小兵》半月刊,发行日期是 1970 年 元之间,而笔者捡漏的那本“样板戏”
只见一个背着一只大旅行袋的青年 9 月 10 日,由上海红小兵报社编辑 专辑无疑是这类刊物中的佼佼者。
人走到马路边,放下包,拿出几张 出版。这本《红小兵》期刊其实是 旧报纸摊在地上,从包里拿出一些 该报当年以连环画形式出版的一期
悦读
Jian lou xiao Gu shi
捡漏小故事
吴伟忠
收藏市场一直有捡漏之说。捡 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普通电影画 军》”,中间部分是“前言”。左
漏,说白了就是用很便宜的价钱买 报,有《大众电影》《上影画报》 右两侧则是该剧主要人物洪常青和
到很值钱的藏品,而卖家却往往是 等,没什么太高的收藏价值,但是 吴清华简介。该刊内页有 15 页(含
故事 C:有胆有识获珍币
那 几 个 同 好 磨 了 好 一 阵, 见 没
引 起 了 我 的 注 意, 我 取 出 来 一 看,
记得 5 年前的某个秋天,我去 什么结果,也都渐渐散去了。我马
. All Ri不g由ht得s大吃Re一s惊e,rv这e是d一. 张“文化 上海云洲古玩商厦闲逛,几圈转下 上回过去,看到老张一脸得意的样 大革命”时期发行的纪录片海报。 来,没有什么收获,正欲离开时, 子,心想那枚银币肯定出手了,不
我不动声色,重新将这张海报夹进 杂 志 里, 顺 手 又 拿 了 几 本《 红 旗 》 杂志,问摊主卖多少钱。摊主一数,
在 此 处 设 摊 的 老 张 叫 住 我:“ 看 看 这 东 西 值 多 少 钱?” 说 着 他 小 心 翼 翼地从包里掏出一枚银元递给我。
禁 有 些 懊 恼, 便 问 道:“ 甲 秀 楼 银 元 卖 了 多 少 钱?”“5000 元。” 我 失 望 地 转 身 便 要 走。“ 吴 老 师, 真

大众电影

大众电影

大众电影1954年的《大众电影》大众电影半月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

创立于1950年6月。

1952年4月,由上海迁北京,1962年秋与《上海电影》合并迁回上海,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停刊。

1979年1月在北京复刊。

中文名称:《大众电影》外文名称:PopularCinema语言:中文类别:电影类主办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创刊时间:1950年6月1日出版周期:半月刊国内刊号:C N11-1501/J国际刊号:I SSN0492-0929邮发代号:2-231986年《大众电影》第七期封面人物傅艺伟《大众电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创刊。

以清新生动活泼的内容与形式而受到欢迎。

当时负责该刊编辑工作的是上海市电影事业管理处研究室。

1952年 4月,该刊与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编辑的《新电影》合并,由上海迁北京编辑出版,成为指导全国广大观众鉴赏电影的刊物。

1957年成立《大众电影》编辑部,由中国电影出版社领导;1960年随同中国电影出版社划归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领导。

1962年秋,以印刷原因,与《上海电影》合并迁回上海,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停刊。

1979年1月在北京复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大众电影》编辑部编辑,1986年后改由《大众电影》杂志社编辑出版。

该刊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双百”方针。

保持和发扬该刊多年来形成的风格和特色,解放思想,增设栏目,图文并茂,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新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除了画页,以“新片评介”、“电影观赏”、“问题讨论”、“电影人物”、“国内外影讯”、“电影史话”等栏目最受读者喜爱,对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了解电影的过去和现状,新片拍摄动向等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银幕上下”、“读者论坛”、“影院人语”等栏目密切了读者、观众与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从1962年起,每年举办电影百花奖,是群众性最为广泛的读者评奖活动。

《大众电影》在1961年前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

“十七年”期间苏联电影的引进译制及影响

“十七年”期间苏联电影的引进译制及影响

“十七年”期间苏联电影的引进译制及影响作者:李国顺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18期【摘要】1949~1966年的十七年是中国电影译制片的创业和初步发展时期。

在电影交流上,由于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刚刚起步,大量地翻译、译制苏联的影片成为供应中国电影市场的有效策略之一:苏联电影的大量译制和上映,给新中国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精心译制的苏联影片,克服了中国观众观影的语言障碍,很容易让普通的中国观众接受,吸引着亿万中国人,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十七年苏联电影引进译制影响【Dol】10.3969/j.issn.1002-6916.2010.18.004新中国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共产党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富强昌盛的国家,自然需要得到苏联的指导和帮助。

当时的中国,人们向往苏联,模仿苏联,以至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当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实地观察和了解苏联是不可能的。

他们对苏联的认识,除了中国本身的大量宣传外,主要是通过苏联文学和电影在中国的传播,”而放映和观看苏联影片成为人们了解和学习苏联,见证中苏友好的重要方式之一。

苏联电影的引进译制在电影交流上,由于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刚刚起步,大量地引进、译制苏联的影片便成为供应中国电影市场的有效策略之一。

1949年,新中国历史上引进的第一部苏联影片《普通一兵》在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成功,第二年,这个数字就增加到了60部。

十七年期间我国引进的857部外国影片中,苏联影片就占到了49%。

就内容而言,新中国对于苏联影片的介绍与放映是有选择的,中国观众接触到的主要还是反映苏联十月革命、卫国战争、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以及社会主义新气象的影片,如《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罗斯问题》、《伟大的友谊》、《彼得大帝》等。

《大众电影》是新中国最早、最主要的群众性的电影杂志。

作为影响最大的电影刊物,《大众电影》对外国译制片的宣传和介绍也极为详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这过去的60年,
有多少明星
曾经登上《大众电影》的
封面封底?
原作:汪锦昌补充/改编:ZC2011-09-30
《大众电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创刊。

以清新生动活泼的内容与形式而受到欢迎。

1952年4月,该刊与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编辑的《新电影》合并,由上海迁北京编辑出版,成为指导全国广大观众鉴赏电影的刊物。

1962年秋,以印刷原因,与《上海电影》合并迁回上海,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停刊。

1979年1月在北京复刊,由中国电影家协
会《大众电影》编辑部编辑;1986年后改由《大众电影》杂志社编辑出版。

创刊号(1950年)
—苏联电影《团的儿子》中的小英雄凡尼亚
刘晓庆
姜黎黎
潘虹/斯琴高娃
巩琍
林青霞
林青霞
刘德华
王祖贤
关之琳
赵明明
潘婕
陈晓旭
山口百惠
林芳兵
《凤凰琴》女主角扮演者剧雪
辛颖
于慧
茹萍
江珊
王志文
刘晓庆
葛优
殷亭如
宋春丽
《爱情啊,你姓什么?》中的颜正安、洪学敏、陈洪梅。

丛珊
任冶湘
潘虹
龚雪
张闽沈洁
温玉娟
娜仁花
洪学敏
斯琴高娃
李秀明
张瑜
沈丹萍
中野良子
肖雄
朱碧云
任冶湘
李羚
傅艺伟
韩月乔
邵慧芳
赵静
王馥荔
赵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