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观,让写字教学生动而富有成效论文
树立大语文观,让写字教学生动而富有成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字,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又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可以说新修订的课标中,把写字教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那么如何树立大语文观,让写字教学生动而富有成效呢?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一、激发兴趣:构筑学生走进课堂的捷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对小学生来说,写字是相对枯燥乏味的。
因此,老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激趣上想办法,使学生鼓足学习写字兴趣的风帆,让他“尚未下笔先熏陶”。
1、故事诱趣。
低年级学生对故事中的一些人物总是充满着崇拜,书法史上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墨池”、“笔冢”,我常在写字课上绘声绘色地讲一进这些故事,学生往往兴趣盎然。
这些故事既有知识性,也有趣味性,是练字的生动教材,不仅提高学生兴趣,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督促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2、氛围造趣。
常言说:“道理不尽在言中”,故事诱趣只是写字教育中的“说服”。
要让学生乐于学习写字技能,“说服”还须加“看服”。
根据小学生学习中的直观特点,老师要千方百计营造学习氛围:在教室、学校张贴名人、老师、学生作品(书法样品),他们宛如走进书法艺术小宝库:兴致勃勃地议论着、翻看着、品评着、欣赏着,有的比比划划,有的询问老师,沉浸在书法艺术教育的氛围中。
老师适时点评:写字就如做人,只要你能虚心、专心、持之以恒,你就会有所进步,说不定你也是将来的一位小小书法家。
这种“看服”,不知要比空洞的说教好多少!3、竞赛促趣。
儿童好胜心强,成功的喜悦往往能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身边的榜样更能激起他们的写字兴趣。
当获奖的同学拿到奖牌、奖杯、奖品时,旁边的同学都非常激动,羡慕不已。
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
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阐述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进行。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
所以《课标》又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次做出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
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
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的具体量化规定。
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至关重要:一、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
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
一位教师连着给三届一年级小朋友读王尔德的童话《星孩》,都有不少学生潸然落泪;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为适应这一改革,语文教学也必须改革旧的完全依靠教科书的模式,代之以一种全新的“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观是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将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过去的语文教学,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狭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考试内容又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把学生圈在一个小圈子里,只教课本上规定的内容,对考查的内容重点讲,其他内容粗讲或干脆不讲,加上考试手段的单一,使语文教学走入一个误区:重知识,轻能力;重基础,轻写作。
许多学生学习了九年语文不会写一个“合同书”、一个“民事诉状”,甚至连个人总结都写不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我们现实生活不相适应,怎能不令人对语文教学表示担忧呢?实施“大语文教育”则很容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因为它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学可语文的渠道,就连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际活动都是学语文的好机会,如交谈、致辞、开会、打电话、看电视、看书报、写信……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用报纸作学习语文的第二教材首先,报纸有利于架设从小语文教育到大语文教育的桥梁,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要形成一种内存的语文素质,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训练,还要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到社会生活的海洋中去学语文,而报纸是反映社会、报道生活的,恰好能负担起从“应试语文”到“生活语文”的转化任务。
报纸肩负着传播政治、经济、文体、科教、军事等信息的重任。
学生通过读报,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一种实际语文交际能力。
树立大语文观_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新教材将语文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调整为“语文是培养素质的重要手段”,这意味着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学科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学科,语文素质的培养是人类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而我们语文教育的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的,这是因为:我们的教,基本上还处于被动状态。
在语文课本面前,教师处于被动状态,完成着一篇篇课文的程式化的分析、讲解,心里总在盘算,把书教完,然后投入总复习;而所谓总复习,又是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和学生一头扎进某些资料的题海之中,做完了一册又一册;而临近中考,各地的试卷纷至沓来,于是教师忙着组织测试、阅卷、讲评,一份又一份。
最后,惶惑地看着学生走进考场,心里茫然地占卜着自己为教的命运……学生的学,基本上处于无趣味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规规矩矩的正襟危坐,接受,同化,记忆和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不起兴趣,有时却还要硬着头皮记那没完没了的笔记。
有的阅读试题,让学生如堕五里云中,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听了老师的讲解,似乎还不能自圆其说,只好认可,实在乏味。
我们常听有些学生说:“学了十几年语文,现在倒不知道语文怎么学了。
”真叫人心寒……面对着语文教育的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语文素质培养,需要有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全面地培养学生素质。
那么如何开发语文大课堂,扩大语文学习空间?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呢?不妨从以下方面作些尝试:第一、开设语文活动课这里的活动课主要指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与传统的必修课有明显的区别,它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了学生自主实践,而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以学生的自我活动为主的。
在这些课上,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例“小记者行动“、“编写手抄报“、“快速阅读“等专题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感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大有用武之地,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又觉得很实在。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拓宽小学作文教学时空
中 小 学教 学研 究
T a hn s a c o r a y a d Mid e S h o s e c ig Re e r h f rP i r n d l c o l m
学 科 教 学
树 立大 语 文 教 育 观
拓 宽小 学作 文 教 学 时 空
一
导 学 生 在 生 活 中 发 掘 作 文 的 源 泉 ,带 他 们 到 野 外 去 春 游 , 织 他 们 参 加 集 体 活 动 , 他 们 一 起 劳 动 , 可 以 组 同 还 根据 学生 的兴趣 爱好 , 织 文学 社 、 记 者 团等社 团活 组 小
、
解 放 学 生 心 灵 , 由表 达 , 扬 个 性 自 张
善 美 丑 恶 皆 可 入 文 , 真 求 实 , 要 他 们 的 观 点 积 极 向 求 只 上 就 行 。生 活 是 丰 富 多 彩 的 , 生 写 作 的 内 容 也 应 丰 富 学 多 彩 。 这 样 , 生 才 会 逐 渐 走 人 写 作 的 自 由 境 界 , 只 学 也
富 的 营 养 。课 内 阅 读 似 “ 乳 ” 学 生 滋 养 , 学 生 的 阅 母 给 但
1写 作 内 容 无 禁 区 . 语 文学 习 的外 延与 生 活 的外 延相 等 , 是 “ 语 文 这 大
观 ” 核 心 思 想 。 传 统 的作 文 教 学 , 是 从 内 容 上 限 制 的 总 写 什 么 , 写 什 么 , 是 从 生 活 和 学 生 个 体 生 命 的 互 动 不 不 着 眼 , 是 凭 着 自己的 主观 经 验 , 足 适 履 , 意无 意 而 削 有 地 让 学 生 写 老 师 认 同 的 话 。 于 是 ,学 生 拿 起 笔 来 就 说 谎 , 比如 写 老 师 总 是 备 课批 冒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过程中,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至关重要。
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语文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和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具体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1. 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不尽相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自信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审美情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感和文化意识。
只有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品位,他们才能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强调实践性教学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还要强调实践性教学。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更要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运用,提高语文学习的实际效果。
实践性教学可以包括语文阅读、写作、演讲、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语文的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具体方法1. 倡导综合素养教育在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时,首先要倡导综合素养教育。
综合素养教育是指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通过综合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工具。
在当今社会,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育更是至关重要。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是当前语文教育的一个迫切需求。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首先要明确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我们不能只是看重学生的语文成绩,而要重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
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表达能力和语文鉴赏能力。
语文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能够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辨,能够理性思考,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知识,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表达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多读、多写、多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使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语文鉴赏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获取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去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语文修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修养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表达能力、语文鉴赏能力、语文修养、语文情感和语文品格。
二、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语文基础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
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就要注重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素养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素养作者:薛春华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5年第7期江苏省兴化市景范学校薛春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各项教学计划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风气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教学的时候将语文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灌输以及试题的反复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因此,即便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可以取得较高的分数,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不到具体的发挥。
本文以大语文观为研究对象,就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1.树立大语文观,扩充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大都是自顾自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来向学生灌输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理论以及一些解题技巧等,而学生白主学习和思考以及接受学习方法指导的时间均比较少,这样,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只是成了接受考试的一种工具,同时,学生也将大量课外活动的时间供给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实际锻炼的时间大大缩水。
而如果语文教师可以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大语文观,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的这些弊端和问题。
而就具体的内容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努力,(1)变革传统语文课堂结构模式。
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的五分钟时间,要求学生轮流到课堂前来进行演讲,可以讲一些小故事,也可以谈谈理想以及自己对于生活的一些感悟,为了促使每个学生均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可以采取轮流或者抽签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课文导入部分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讲解,而其他学生做必要的补充的方式来开展,而教师则只需要适当指导即可。
而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要切实将字词句篇的理解落实到教学的内容和结构上,甚至包含文章的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等。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应弄清三个关系
一
麻” ,舍其本 而求其末 。还有 的老师担心搞课 外阅读会不 会加重学 生的课业负担 ,在课 外 阅读 中 ,学生会不会 良莠 不分 ,甚 至 “ 误入歧途 ”。这些顾虑 固然 有其原 因,但 总 的来看 ,对 于语 文 学 习来 说 是不 可取 的 ,或 者说 是错 误 的 ,试 想有谁会 因噎废食 呢?作为每 一名语文教师 既要 重
在实践 中学习语文 ”的学习理念 。教 师要 通过各种渠道 和 途径 为学 生创造语文实 践的机会 ,比如有 的学校开展 的国 旗下讲话 、课前五分钟 演讲 、表演课 本剧等形式 的活动都
会 提 升学 生 的语 文 应用 能力 。再 比如 ,有 的学校 成立 了
“ 4 " , i e 者站”、 “ 社 区服务 队” 、 “ 事 迹报 告 团” 等组 织 ,让学 生在课 余 时 间深入 到社 会 ,开 展采 访 、社会 服
是弄 清语文 学习与语 文情感 的关 系。现在不少教 师 视课 内教学 ,更要重 视课外 阅读 。最明智 的做法是 让学生
“ 取法于课 内 ,收益于课外 ”。课外 阅读才是 “ 滋 养”学 生语文素养 的 “ 满汉全席 ” ,缺 失了课外 阅读 ,学生就会 “ 营养不 良”。试想 ,学生走 向社会后所应用 的知识有多
了其应有 的意义 ,至少是失 去 了其承 载的情感元素 ,失去 了情感元 素的语 文教学其效 果是可想 而知的。科学 的语 文 教学 ,应 始 终贯 穿两 条线 ,一条 是知 识 线 ,一条 是情 感 线 。就学 生 学 习语文 而 言 ,语 言 文字 一是 表 意 ,二是 传 情 ,因此 语文教学 中 ,离开 了知识 去言情或只注重 了情感
范 围 窄 ,学生 学 习语 文 的效果 就肯 定 不好 。上 述认 识 的
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观”思想
0 2 4 0 0 0 )
、
练 了 学 生 的思 维 严 密 性 , 又 培 养 了 学生 的语 言 能 力 。 三、 开 放 的 教 学 时 间 对 于教 学 时 间 的开 放 , 笔 者认 为应 该 从 两 方 面着 手 : 一 方 面, 抛弃 学 生 带 着 问 题 上 课 、 解 决 问题 下课 的 传 统 观 念 , 教 师 应 该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 兴 趣 , 使 学生 在课 堂 学 习过 程 中 , 产 生 新 的问题 , 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 , 并 自觉地 在 课 外 学 习 ( 并 非 指 教 师强 制 布 置 作 业 ) , 这 无 疑 极 大 地 延 伸 了 学 习 时 间 。 另 一 方面 , 教 师应 改 变 过 去 单 一 、 固定 的 时 间 制 度 。 体 现 教 学 时 间 的 开放 性 和 灵 活 性 , 如 可根 据 具 体 教学 情 形 设 置 长课 和短 课 . 同 时还 应 注 意 合 理 把 握 师 生 时 间 比 , 给 学生 多一 些 时 间 , 鼓 励 学 生 多思 考 、 多 动手 、 多合 作 、 多探 究 。 四、 开 放 的教 学 场 所 教 学场所的开放有两 方面含义 : 一 是 指 现 有 课 堂 教 学 场 所 的 开放 。教 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应 有 意 识 地 改 变 原 有 的 学 生 座 位的单调形式 , 根据教学的需要 重新组合 , 模拟生 活的场景 , 将 社会 生 活 引 入 课 堂 ; 二 是指 语 文 课 堂 想 课 外 开 放 . 校 内学 习 向 校外 学 习开 放 。如 在 作 文 教 学 中 .为 了丰 富 学 生 的 生 活 体 验, 可 以 带领 学 生 参 观 工 厂 、 参 与 公 益 活动 、 远足、 登 山、 赏 花 等, 引 导 学 生接 触社 会 , 深 入 社 会 。学 生 在 社 会 课 堂 增 长 了见 闻, 得 到 了锻 炼 , 才有倾 吐的需要和欲 望 , 写 出 来 的东 西 才 言 之 有物 , 情 真意 切 五、 开 放 的教 学 手 段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 : 在 一 段 时 间里 . 各感官获得的知识 的 多少是不等 的, 它 们 的 比例 是 , 视 觉 占8 3 %, 听觉 占1 1 %, 嗅 觉 占3 . 5 %, 味觉 占1 %, 触 觉 占1 . 5 %。 法 国有 关视 听教 育 的调 查 结 果 显示 : 同一 材 料 , 三 天后 的记 忆 率 是 , 纯 听记 下 1 5 %, 纯 看 记 下3 5 %, 视 听 记 下7 5 %。 以上 数据 表 明 , 视 听结 合 所 接 受 的信 息 量 和记 忆 的牢 固 度都 超 过 单 项 感 官 的 效 率 。 因此 ,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注重 运 用 教 学 媒 体 , 创设教学情境 , 调 动 学 生 的 各 种 感 官 学 习 是必 要 的 。 六、 构建“ 人性化” 的 课 堂 教 学评 价 体 系 “ 大语文观 ” 要求构建 人性化评论 体系 .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要 求 遵 循 以下 原 则 : 1 . 评 价 应 注 重发 展 性 。 教 学 评 价 的 作 用 在 于 教 学 而 不 是 区 分学 生 的优 劣 和 简 单 判 断 案 的 对 错 .促 进 学 生 发 展 的课 堂 教 学评 价 不 能 只 对 学 生 的 学 习 情 况 做 简 单 的 好 坏 之 分 ,重 要 的是 强 调 其 形 成 性 作 用 , 注意发展功能。 一 次评 论 不 仅 是 对 一 次 活动 的总 结 , 更 是 下 一 段 活 动 的起 点 。 2 . 评 价 应 强 调 个 性 化 。评 价 的 主 体 和 对 象 都 应 是 学 生 , 但 是 每 个 学 生 都 是 活 生 生 的个 体 , 他们有不 同的性格 、 皆趣 、 爱好等 , 与之 相对应 的应该根 据他 们的特 点 , 采 用 不 同 的 评 价方式 , 促进 学生进 一步有效 学 习 . 避 免 没 有 特 点 和 笼 统 的 评 价。 3 . 评 价 应 体现 全 面性 。 不 能仅 仅 评 价 学 生 的 学 习 , 要 以学 生 的各 个 方 面 ( 思维 、 技能、 品质 等 ) 为 评 价 对象 。 首 先要 明确 学 生是 人 而 不 是接 受 知 识 的容 器 。 人 的一 切 活动 包 括 学 习都 要 受 人 的意 识 支 配 ,所 以 教 学评 价 就 不 能 局 限于 关 注知 识 的掌 握 , 更 重 要 的是促 进 其 兴 趣 、 爱 好 意志 等 个 性 品 质 的培 养 和 提高 。 总之 , “ 大 语 文 观 ” 的思 想 形 象 再 现 了语 文 与 生 活 同在 的 原理 , 使课 内外联系 、 校内外沟通成 为现实 , 使 生 活 中 丰 富 的 语 文教 育 资 源 真 正 成 为 学 生 求 知 的源 泉 .把 学 习语 文 的广 阔 天 地还 给学 生 , 大大 提 高 学 生 的学 习 质 量 。
大语文观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被人从理论上予以否定。
然而它的阴影,在语文教育领域却至今未能在实践上完全消除。
尽管叶圣陶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
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
整个社会对于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
”②然而这些话也似乎并未引起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
到了80年代,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的提出,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等时代新观念的形成并在实践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人们开始从宏观的角度、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角度,来审视语言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于是一种被人们称之为“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构思和改革方案出现了。
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
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说:“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认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
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浙江省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李姗姗传统的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
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观,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大语文观学生小学语文教学近年来,“大语文观”这个词在各种媒体、杂志上频频出现。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整体语文水平不能令人满意,这些话题已老生常谈。
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怎么了?人们往往以为是教材、教法出了问题。
其实问题出在我们的思想观念上。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活动似乎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教学,殊不知这教学体系已经太落后了,已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阐述,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进入了在大语文观指导下进行教学的阶段。
“大语文观”强调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它的提出为新型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具有实践性意义。
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学校所学的知识只有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如鱼得水。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做才能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提高我们语文老师的自身素养要想树立大语文观,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必须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
要想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教师对学生有着榜样作用,在学生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如果一个学生喜欢一位教师,那也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教师其实就是一本鲜活的语文书。
比如,语文教师的粉笔字很漂亮,普通话很标准,感情很丰富,性格很开朗,等等,这些都将影响着学生。
久而久之,学生就被潜移默化了,变成了一个个“小老师”。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大语文观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大语文观
观点:
一、大语文观,“大”在课程设置的着眼点上
中小学语文的开设,更多地着眼于语文知识的把握,语文习惯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
大学语文的开设,更多地着眼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健康审美观念的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树立。
二、大语文观,“大”在课程选文的覆盖面上
内容覆盖面广、体裁覆盖面广、是时空覆盖面广
三、大语文观,“大”在课程建构的立体性上
语文教材走向立体化、教学活动走向立体化、课程设置走向立体化
四、大语文观,“大”在课程讲授的宏观性上
视野宽、容量大、线条粗
评价:
一、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与其水平相关的知识。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1. 引言1.1 引言语文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整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可以明确教学目标的导向,明确教学的核心任务和重点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
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可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系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
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体验语文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评价,可以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更好地引导教育者和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 正文2.1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我们以更高的标准对待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意味着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
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了解传统文化,培养情感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语文教育观还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教育不应该是死记硬背,而应该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知识,塑造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树立大语文观提升语文教学
教 科学 育
2 1年 第6 0 O 期
树立大语文观 提升语文教学
李冬侠 ( 河北省迁安市建 昌营镇初级中学 04 0 ) 640
只 重 视课 文 学 习 、针 对 应 试 教 育 的传 统 语 文 教 学 的局 限性 在 语文 教 学 中要培 养 学生 创 新 ,必 须让 学生 主 动积 极地 参 与语 文 逐 渐 突显 ,它 已经 不适 应现 代 教育 的要 求 。近 几年 ,教育 界提 出 学 习 ,让他 们 充分 发挥 他 们 的主 体 作用 ,并 学 会 自主 学 习,从 而 了大 语文 教 学观 ,这 实 际上 是对 我们 传 统语 文 教学 的一 种 反思 。 培养 他们 的创 新 能力 。 四 、给学 生提 供 良好 的学 习环境 那 什 么是 “ 语 文观 ”昵 ? “ 语文 观 ”即教师 不 仅把 语 文课 视 大 大 为工 具课 ,而且 以人 的发展 为 语文 教学 的 根本 目的 ,在 教 学过 程 大 语文 教 学观 认 为 :学校 应 该 为学 生提 供 一个 良好 的学 习环 中不 仅教 给 学 生语 言文 学知 识 ,还 要立 足 于培 养 、熏 陶美 好 的情 境 。学 习环 境 不仅 仅指 语 文课 堂 教学 ,还包 括 学校 的环 境 布置 , 感 、情 操 ,塑 造 完 美 的 个 性 品质 , 帮助 学 生形 成 良好 的思 维 方 以及 家庭 和 社 会所 提供 的语文 学 习环 境 。大 语 文教 学观 认 为 ,语 式 ,发展 可支 持 终身 学 习 的能力 等 。这 种 教学 观着 眼于 提 高学 生 文课 不应 只 是 课堂 几十 分 钟 ,生 活 中随 时随 处 都是 语文 课 。为 了 的全 面素 质和 持 续发 展 的 能力 ,相对 于 只 强调 工具 性和 现 实思 想 使 学生 喜欢 并 且会 做 “ 会实 践 ”题 , 教师 应 指导 学 生充 分利 用 社 意 义 的传 统 的语 文教 学 思想 来说 ,更适 合于 当今 教 学改 革 的发 展 周 围的学 习环 境 ,从 生活 点滴 中学 习 。 和 要 求 ,也是 语文 教 育发 展 的必 然趋 势 ,更 是 素质 教育 、 学生 成 教师 要 给 学生 创 设 和谐 的学 习环 境 ,让 学生 可 以愉 悦 地 进 长 的现 实 需要 。 行 学 习 ,从 而提 高 他们 各 方面 的 能力 。 可 以利用 环 境设 置让 学 生 根 据 大语 文教 学 观 的要求 ,我觉 得 要从 以下 几 个方 面 来提 升 犹 如 走进 一座 知 识 的乐 园 ,如 :在 学 校拥 挤 的楼 梯 间写 上人 文 性 语 文教 学 : 的标 语 “ 下楼 梯 靠右 走 ” ;在花 圃里插 上 充满 爱 意 的提示 “ 上 学 指 导 学生 用科 学 、正 确 的世 界观 、人生 观 去体 验 、感 悟 校 是 我家 ,美化 靠大 家 ”;在 食堂 门 口贴 上 “ 约每 一 滴水 ,爱 节 祖 国 的语言 文字 惜 每 一粒 米 ” 的提 示… … 总之 ,只 要有 学 生 到 的地 方 ,就要 有 一 语 文 教学 不但 要 重视 语文 知 识 的教 学 ,更要 重视 指 导 学生 用 系 列 的温 馨提 示 , 让学 生在 不 知不 觉 中养 成 良好 的 学习 习惯 ,在 科 学 、正确 的世界 观 、人 生观 去体 验 、感 悟语 言 文字 的 内容 。语 潜 移 默化 中学 会 学 习语 文 。家 庭和 社会 也 应 为学 生 的学 习创 造 良 文 教学 最先 应 是感 悟 祖 国语言 文字 的美 ,即语 言 文字 中 蕴含 的 韵 好 的 环境 。大 自然是 学 生学 习和 运 用语 文 的大 课 堂 ,它 可 以让 学 律 、音 律 、修 辞手 法 、写 作手 法 、逻 辑关 系 的美 。还 要 体验 与感 生 汲 取到 永远 常 新 、取之 不 尽 的知 识源 泉 。教 师 还应 引 导学 生 正 悟语 言 文 字所 描绘 的 内容 的美 与现 实 的意 义 , 即人物 丰满 的人格 确 运 用 电视这 一 传媒 ,让 他 们 了解 更 为广 阔 、更 为神 秘 的世 界 。 特 征 、高 尚的精 神 品质 、 山河 的壮 丽 、大 自然 的伟 大 、 历史 典 故 良好 的学 习环境 可 以为学 生进 行 学习和 培养 能 力提 供有 利条 件 。 中 的经验 教训 、 哲理等 等 ……这 是 内在 的更深 层 次的美 。 综 上 所述 ,语 文学 习的 是 一种 沟通 的本 领 ,用 现 代 的语 言 二 、创设 宽松 的课 堂 氛围 ,让 学生敢 于质 疑 来 表 述 ,就 是 “ 息 ”能 力 。 语 文 课 本质 在 于养 成 对 “ 文 信 信 语 好 的 语 文 课 , 要 改 变 “ 文 阐释 者 ” 的 旧 形象 ,创 造 学 习 息 ” 的汲 取 、选择 、处 置 的知识 和 能力 。大语 文教 学 观 正是对 这 课 情境 ,成 为 学 生的 语 言实 践课 、语 言 交流 课 ,引起 学 生对 读 书 的 种 能力 的 注重 ,是 提 升教 师和 学 生 语文 素养 的根本 途径 ,是语 文 喜 爱 ,让他 们乐 于 表达 。学生 质疑 的 精神 能强 化他 们 学 习 的主动 教 学 改革 的必然 趋势 。 性 。 目前课 堂形 成 封 闭式 、接 受式 和 分析 式等 陈 旧教 法 的原 因 , 主要 是 学 生长 期受 传 统 语 文 教 学 的 束 缚 , 没有 养成 课 堂 积 极 主 动 、大胆 质 疑 的习惯 。解 决这 一 问题最 关 键 的做法 是 要着 手培 养 学生 评论 家 的 眼光 ,学 生才 会质 疑 。语 文 阅读 教学 的 目的就是 通 过对 范文 的学 习 ,提 高 学 生的 阅读 理解 能 力 。明 白 了这一 点 ,就 既摆 正 了教材 的位 置 ,也确 立 了 自 己的位 置 。在 阅读 过程 中提 出 问题 比解 决 问题 更重 要 ,更 有价 值 ,敢 于质 疑 是学 生独 立 自主 学 习精 神的 体现 ,其着 眼 点不 在于 结果 ,而在 于这 种 思考 的过程 。 三 、不断 创 造新 的教 学 过程 , 运用 新 的教 学手 段 ,也 引导 学 生 尝试 新 的学 习形式 ,新 的 学习方 法 创 新 是个 体 主动 的行 为 ,要 培养 学 生创 新 的能 力 ,就 必须 培 养 学 生 的主动 意 识 。只有 学 生主 动愿 意 学 习 了,才 能在 知 识学 习 和 身 体成 长 的过 程 中 ,不 断 发展 自己 ,素质 教育 才 会 不断 前进 。 可 是有 许 多教 师 为 了体现 课堂 “ 创新 ”,整 堂课 花 样 百出 ,看 起 来 形 式新 颖 ,但 细细 地探 究 一下 ,教 学 效果 却 没有 多大 的起 色 。 这 充分 说 明教 师 的创 新 ,并 不等 于 学生 创新 , 教师 的花 样 再多 , 如 果学 生 不能 主动 地 加 以接受 并 延伸 ,对 学 生创 新 能力 的 发展 还 是 不起 作用 。创新 是 目的,而 不 是手 段 ,我 们 的一切 教 学活 动 、 知 识 的学 习都 是 为 了培养 学 生 的创新 能 力 。然而 现在 有 些 教 反 ,一切 的 一切 都是 为 了学 习 ,为 了提 高成 绩 , 这 是一 种错 误 的认 识 。学 习是很 重要 的 ,是 学生 成长 所 必 需的 , 但 学 习都 是为 了学生 能力 的发展 , 是为 将来 的 生活 做准 备 ,是 为 了能在 前 人 的基 础上 有所 突 破 ,是 为 了让 学生 成为 创 新型 人才 。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作文教学时空
解 放 学 生 的 心 灵 . 持 “ 作 内容 元 禁 区 ” 真 善 美 丑 挑 选 合 适 的 书 籍 , 坚 写 , 阅读 也 呈无 序 状 态 , 致 在 有 限 的 以 恶 皆 可入 文 , 真 求 实 , 要 他 们 的 观 点 积 极 向 上 就 阅 读 时 间 内 收 效不 大 。 为改 变 这 种 状 况 , 们 进 行 了 求 只 我 行 。生 活 是 多 么 丰 富 多彩 , 生 写 作 的 内容 也 才 会 丰 “ 月 主题 读 写 活 动 ”一 月 一 主 题 , 据 主 题 确 定 阅 学 每 , 根 富 多彩 。 样 , 生 才会 逐 渐 走 人 写 作 的 自由境 界 , 这 学 也 读 的 书 目和 范 围 。 师 进 行 阅 读 的 检 查 、 导 , 教 指 围绕 主 只有 这 种 “ 自由 ” 能 有 真 正 意 义上 的“ ” 他 们 才 会 题 开 展 读 书 交 流 活 动 。如 围 绕 主 题 “ 和 春 天有 个 约 才 大 。 我 从 写作 的压 抑 状 态 中走 出来 , 大 “ 睛 ” 察 、 识 、 会 ” 学 生 阅读 、 诵 了大 量 关 于 春 天 的 诗 歌 、 文 , 睁 眼 观 认 , 背 散 积 燕 、春 等 围绕 主题 “ 阅家 乡名 体会 所 经 历 的多 彩 的 社 会 生 活 、 庭 生 活 、 校 生 活 、 累 了《 子 》 《 》 很 多 的 名 篇 墀 、 剧 表 演 艺 术 现 昆
2语 言 运 用 无 禁 忌 。社 会 的 飞速 发 展 , 进 了语 家蔡 正 仁 、 球 明 星姚 明等 人 的故 事 。 阅读 的 同时 , . 促 篮 在
我们要求学生做 到“ 不动笔墨不读书” 养成读 书时在 , 书 上 圈 画 评 点 的 习 惯 , 录优 美 词 句 段 , 自己 的 阅 摘 写
3.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即语文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课堂
小时候,语文课堂很自信,自己是一个语文成绩很优秀的孩子;长大后,选择职业的时候很自信,自己一定会做一个很优秀的语文老师。
站在讲台上却不自信,不知道孩子会不会被我牵着鼻子走。
做了十几年的语文教师的我,却没能给学生培养起“生活即语文”习惯来。
教研会上,白校长侃侃而谈,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才会让学生融会贯通,对学语文兴趣盎然!
我没有做到,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教学要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
要采取全方位、立体式、广视角、开放型的方式,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广阔的背景下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不断在学和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素质。
我没有做到,让学生走进资料室、阅览室、图书馆,多选择一些与学生的思想、生活联系密切、或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成果和社会名篇的时文作为辅助阅读材料,帮助学生
培养有效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和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学化知识学习和积累。
我没有做到,语文教学与教学生活结合起来,没有使用语言让孩子精神觉醒。
究其原因,学生在课堂上还没有做“真人”,没用自己的脑,说自己的话。
生怕学生学不会,生怕他们漏掉一个细节。
并没有以平常心对待语文,没有把语文学习看作为一种生活乐趣。
我的课堂,在于“奉送真理”,而不在于教学生“发现真理”。
自己的导学意识不强,导致没有使之养成自学的兴趣和习惯。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课堂!。
学习大语文观的感想体会汇编
《大语文观》给我的启示其实一直以来,我向学生灌输就是大语文观,只是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已。
通过课题组的组织学习,结合这份资料,使我恍然大悟。
我们常常说,教学要有大教学观,也就是说教学不要仅局限课堂和教材,而应该明白生活处处皆学问,要从书本中学,更要从无书处学。
从这点上讲,“终身学习”是非常正确的理念。
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观,也就是要求我们摒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而树立语文与实际生活相练习的观念。
“课堂只是一个例子”,如何让这个例子起到引路作用,这就是当老师的水平问题。
我们不能把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里,应该说在课外的学习才是学生更广阔的天空。
一年级要我们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就自然超过老师了,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因为老师年龄大了,记忆能力和精力都比不过学生。
这时候其实当老师的真的很欣慰。
这就是享受教育。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个过程的,也许有的老师总是不放心自己的学生,手脚总是放不开,或者说不敢大胆地去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今年我承担一年级的语文教学。
我这个人就是敢于挑战,喜欢尝试,也喜欢让学生挑战,自从学校的课题《课堂教学中培养一年级学生大语文观的实践研究》实验开始,我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将理论性的东西内化为己有,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我开始尝试。
比如,课堂上我尽量把机会让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他们爱学语文的兴趣,同时兼顾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这一招,效果很好,不管能否挑战成功都是一种促进作用。
课堂上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更是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能力;不仅上台的胆量得到锻炼,而且让孩子知道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孩子当起了老师,老师就更好地管理学生的纪律,并且学生当老师的时候大家的注意力也特别集中,学习效果也特别好,大家都抢着当老师,每当挑战成功的时候那掌声就是最好的奖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沟通语文课内外的联系
黄宅镇中心小学郑湛然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历史文化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为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持者,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增强教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
学习母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即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并积极用课程资源。
1.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始终站在教学的第一线,站在课改的最前沿,他们最易感知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需求。
因此,教师应当自觉学习新课程,学习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提高课程开发意识,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
由于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可能是个体的行为,要影响整个教师群体,这种方法时效较慢。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宝藏,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
另外,教师的世界观,生活观,言行举止,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
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大语文”教学观,要求语文学习要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加强综合实践;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这就是说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教科书及其围绕它的直接的教学辅助材料上,
“就课本教课本”。
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十分重要。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篇讲读课前都有“预习”,课后都有“思考·练习”,阅读课前都有“阅读提示”,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中都有“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
其中,有很多内容就是引导我们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
如第九册第二课《夕照》的“预习”中写道:“当我们还沉醉在日出的伟大奇观的时候,如诗、如画的夕照又呈现在我们面前。
你注意观察过夕照吗?请你留心观察一下夕阳西下的景象,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色,你的观察和课文的描写有那些不同……”这样的“预习”把学生引向了生活,让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比较。
第三课《古诗两首》的“预习”又这样写道:“……还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李白、苏轼和他们写的诗。
”这样又把学生引向课外读物,图书馆甚至网络。
《积累·运用一》的第三部分“口语交际·小小导游员”中要求“你的家乡一定有优美的风景、名胜,你能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当一回导游吗?这次导游的任务就是向游人介绍家乡的风景或名胜……”可见,课本中的课文再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本成为了点燃生活体验的火苗。
2.相关各学科教师分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优越性,于是出现了集体备课,但通常的集体备课是仅限于科组内的“集体”,往往忽略了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和分工合作。
既然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不仅仅拘泥于语文知识,还牵涉到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政治知识等,而语文老师毕竟又不可能是一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万能贴”,所以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尝试和其他相关各门学科的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进行集体探讨备课,这样,语文老师授课的时候就不是独立学科的讲解,而是多学科多领域的渗透与交融。
《你一定会听到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的一篇选读课文,教参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这篇文章行文比较灵动活泼,没有特别明晰的结构框架,不适宜让学生机械死板的归纳、分段、理解。
为了避开说明文课程上的枯燥性和单调性的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特地请教了音乐老师和生物老师,与他们一同讨论备课。
课上由于运用到了音乐学和生物学的有关知识,使得课文的讲解分析更加生动、到位。
课后再让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对自然界中你所感兴趣的一种生物的声音进行深入的研究,写成一份研究性的报告。
通过这样的合作,不仅语文老师能更好的驾御课堂,完成教学,学生们也得到了多领域的科学知识,拓宽了知识面。
二、利用学校和家庭资源,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
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是学生活动与成长的主阵地,学校生活具有广阔的时间与空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我们在结合学校生活开展实践活动时,往往以某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学方案。
如我们尝试着进行了《神游水浒》、《趣谈报纸》、《采英撷粹——名言警句收集》、《缀语连珠——对联集锦》、《走近名人》等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以《缀语连珠——对联集锦》为例,活动从字谜拉开帷幕,紧接着古今中外词对、诗对琳琅满目,更令人惊叹的是两位女同学将全班同学的姓名以对联的形式演绎出来,而且恰如其分,博得满堂彩!下课了,同学们余兴未了,欲罢不能,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对生活中的某些语文现象进行剖析,或者以讲座形式,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热门文学、语言知识;可以教师抛“砖”以引学生之“玉”,可以放手让学生编筐,最后教师收口。
如八年级语文活动课“我与苏轼的对话”以《记承天寺夜游》为基点发散开去,追问我国古代文化生活,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三、挖掘当地自然地域资源,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而又生动的“活”教材,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更多地到广袤的大自然去开展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在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地域文化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得课程资源呈现出多样性、具体性
和差异性的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适应水平。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让学生在对自然环境的了解、探索和实践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培养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地方资源转化为形成专题内容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最后都要落实到怎样以往,我们常常注重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强调机械背诵和大量练习题,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学,教师要从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转变到与学生同步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这才是实现地方课程目标的根本之处。
作为语文老师,要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活动起积极的作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当地生活中一些不明确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观察、调查、实验、操作等活动和寻求解决方法。
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方式,是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自主主动的探究学习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
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