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及对比
英汉指示投射对比分析
摘要:本文从时间、地点和人称指示来研究指示语中的指示投射现象,基于认知理论重新认识指示投射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常规指示投射和非常规指示投射。
进而对英汉常见的三种指示投射进行对比分析,并加以解释。
关键词:投射;指示语;常规和非常规指示投射;参照点一、英汉常规指示投射本文认为常规指示投射指:说话人把参照中心投射到在场的或将要接受信息的听话者身上,即站在在场的或将要接受信息的听话者角度来指代话题中所涉及的人称,地点及时间等。
其运作机制如下:1.人称英汉语中,人称指示分第一人称,如英语中we, I,汉语中:我(们)等;第二人称中现代英语you,而汉语有:你(们)等;第三人称的现代英语:they, he等,汉语:他(们),她(们)等。
在实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不以说话者为中心而以在场的或将要接受交际信息的听话者为中心来指代所谈及的人。
1.1第一人称复数形式指示投射1)We’d better not go there, Cela.(听话者)2)我们大学生应该有理想,讲道德,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楷模。
3)咱们别哭,妈妈出去就回来。
以第一人称复数指听话者常给人以亲切感,故在正式场合多出自长者或领导之口,在非正式场合则为顾客,父母乐于使用[3]。
相对而言,英语中用此用法相对较少,英语往往体现为you,这与汉语群体观念,裙带关系,称兄道弟有关,说话者常把自己看成听话者中的一员,缩短了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而英语注重自我与个性独立,故说话者很少把自己看成听话者中的一员。
1.2 第三人称指示投射4)Billie (=我) wants an ice-cream, mummy.5) Would his highness like some coffee?(在厨房忙碌的说话人对懒惰的听话者说)6)这是总司令的命令!(=我)7)外公这件衣服真好看。
(孩子的父母对岳父或父亲讲,孩子在场)第三人称指示投射形式在英汉语中都常用,这种与第一人称指示投射不同的是,说话者不是把自己看成听话者中一员,而只站在听者角度称呼说话人自己(如:4),6)等)或称呼别人(如:7)),也有称呼听话者(如:5))。
第三人称指示语
b.John Smith (is) speaking.
这是约翰·史密斯在讲话。
在英语或汉语交际中,无论在面对面或不是面对面的交谈中,对完全 陌生的人,最合适的自我介绍用语通常是这样的话语: a.My name is Jhon Smith. 我的名字叫约翰·史密斯。 b.我名叫李四。/我是李四。 c.我姓李,名四。 另外,英语中的第三人称指示语it在“It's me”[(那)是我]中使用, 但只限于说话人认为对方能根据声音识别自己时才使用。 第三人称借指说话人不一定只限于代词。 咱们(=你)别哭,妈妈(=我)出去就会来。(母亲对孩子) CoCo wants an ice-cream, Mummy. 妈咪,可可想吃冰激淋。(孩子对母亲;可可想......=我想......)
第三人称借指听话人的情况。 谁欺负宝宝(=你)了,叔叔找他说理去。 天快黑了,狗娃(=你)该回家了。 在表示第三人称泛指时,英语中常用one(ones),相当于汉语中的
“人们”、“人人”、“每人”等第三人称指示语。例如:
One has to do one's best. 人人都必须尽力而为。
This book gives one the truth of life.
二.实际语言中的使用
第三人称指示语多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第三者,但是在实际的 语言使用中它们的所指关系却并非如此简单。
1.英语中第三人称指示语借指说话人的情况。
当双方不是面对面地进行交谈时,比如打电话、网络交流、广播 等,说话人进行自我介绍时一般不采用第一人称指示语,而是采用第三
人称指示。例如:
2.3.3第三人称指示
英汉学术论文第三人称的社交指示用法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研究英汉学术论文第三人称社交指示用法差异。
文章对四十篇中英学术论文进行了小范围语料检索,总结英汉论文第三人称不同社交指示用法和功能,帮助非英语本族语者撰写英语论文。
关键词:学术论文第三人称社交指示1.引言在语言使用中,不同人称的选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其中人称的非常规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据不同社交场合和主观情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接收者也需要通过对相应的社交语境进行充分把握,从而正确理解使用者传达的社交意图。
社交指示体现在谈话双方所使用的种种言语手段之中,意在适应社交现场的不同需要,在话语中恰当地表达各自思想的言语行为(何自然,1988)。
eguillo,1999),但是关于学术论文这种特定体裁中人称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
根据myers,在学术论文中“是否选用人称代词通常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与读者、同行间的关系”(myers,1989)。
我们通过人称的选择揭示论文作者在学术社交场合中对与接收者关系及态度的定位,即传达社交意图。
在研究学术论文人称社交指示的基础上,本文对英汉学术论文进行了横向对比。
中西论文写作者深受不同文化系统和写作规范的熏陶和影响,对人称在社交场合的选择应该有所差异。
本文所选用的二十篇中文学术论文和英文学术论文分别来自cnki和国外五个领域专业协会期刊。
所涉及的五个领域分别为语言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和计算机科学,其中每个领域各选取五篇论文。
2.人称指示语人称指示语是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何自然,1988)。
陈治安对其的定义为“对编码与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者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陈治安&彭宣维,1994)。
由此可见凡是在交际中参与者之间彼此称呼所用的符号都可以归为人称指示语。
黄国文(黄国文,1999)曾经对人称代词的常规用法和非常规用法进行了探索。
他认为人称代词“所指和用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1)无标记用法,(2)有标记用法。
英汉人称指示语对比研究
232英汉人称指示语对比研究卢亚兰 山东科技大学摘要:英汉对比研究领域广泛,其中指示语是其重要研究议题之一,因为它与人类交际息息相关,极具研究价值。
本文则是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对英汉指示语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对比东西,发现英汉两种语言的人称指示语之间的差异,提高对英汉两种人称指示语的运用理解能力。
关键词:英汉对比;人称指示语;语境一、引言1977年吕叔湘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正式倡导对比研究这一研究汉语的研究方法。
正是由于吕叔湘先生的大力倡导,对比语言学作为专门学科在我国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对比研究。
如1991年出版的刘宓庆的《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与1992年出版的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概论》,后者为对比建起了第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框架。
其后,涌现大量进行英汉对研究的优秀学者,如连淑能、潘文国、熊文等等(潘文国,2002:73)。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一个研究语言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及其宽广,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也可以从翻译的角度研究英汉互译。
而本文对英汉指示语进行对比研究,这正是英汉语用对比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指示语指示语,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
它的英文专业术语是deixis ,这个单词源自希腊,意思是“pointing ”或“indicating ”(何自然&冉永平,2010:31)。
从它的英文释义来看,指示语就是用来指人、事、物。
而想要弄清楚具体指的哪个人,哪件事,哪个物,则必须要放到一个具体的情景下来看,也就是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下来分析指示语的真正意义。
对于指示语,Levinson(2006)将它分为五类:(1)人称指示语;(2)时间指示语(3)空间指示语;(4)语篇指示语;(5)社会指示语。
这五类指示语在人类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是必不可少的。
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它们的指示语系统也存在差异,已有大量学者对这五类指示语进行英汉对比分析,而本文则是对其中一类—人称指示语进行英汉对比研究。
汉英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翻译的文化指称视角
对于第三人称社交指称的翻译,译者的指称视点将决定译文的 等值程度和阅读者的指称起点。绝大多数情况下,原型指示项并不 一定与目的语的指称起点保持一致。译者的翻译处理有两种倾向: 一种认为读者能够理解所阅读的文本为翻译文本,读者自身承担指 称视点转换的任务。这种翻译强调语义的对等而缺乏交际性(即适 应于读者的视角)。第二中方法译者承担指称视点转换的任务,将 源语的指称视点投射到目的语中,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或者通 过视点转换将源语中的信息提炼出来,放置到目的语中并与之保 持指称视角的一致性。前者,读者起到积极作用,在阅读时必须进 行指称的转换;后者译者承担文本的置换任务,译本服从读者的指 称视角。
文化差异反映在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上,汉语第一类词语包涵 两个组成部分:文化负载成分和语义负载成分。例如“:寒舍”字面意 思为“my home”,但其所蕴含的意义大于“my home”,其所超越的部分 就是词语的文化成分。文化成分通过在对话中通过降低说话人的身 份地位,抬高听话人身份;意义成分等同于英语,起指示作用。
总之,中国人推崇传统的“卑己尊人”思想,外国人则更加注重 “平等”的理念。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英汉第三人称指示
语的表现形式的不同。 3 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翻译的文化指称视角
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所有指代
与说话人有关的人或物的社会指示,亦即以说话人作为参照点。例 如:汉语的“寒舍”,英语的“my home”等。第二类包括所有指代与听 话人有关的人或物的社会指示,亦即以听话人作为参照点。例如: 汉语中的“令郎”,英语中的“your brother”等。第三类包括第三人称 社交指示中其他所有的用法,其参照点既非听话人亦非说话人。如 “那位老夫人”,“Doctor Smith”。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回指话语分析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回指话语分析同样的语言环境下,不同的话语结构往往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话语是语言符号与符号系统组成的意义单位之间的联系。
在交际过程中,受说话人认知思维的影响,话语结构的组成部分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话语效果。
我们可以把话语结构划分为话语的结构单位——语段,以及由语段组成的有层次关系的话语。
按照上面对话语的解释,我们再来看看汉英两种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的差异。
第三人称代词回指在具体话语中一般分为“双向性”、“替换性”和“拟声性”三种,也有的把这三种归纳为“双向性[gPARAGRAPH3]替换性移置性”。
双向性是最常见的,通常由“甲乙”这类结构词构成,“甲乙”后的宾语多是先行陈述句中的事物,“乙丙”后的宾语是经修饰后的谓语。
替换性回指也叫移置性回指,指的是指前宾语在被“甲”回指到时已被替换。
如: Her father was dead, so he mustn't come。
他父亲死了,所以他不能来。
1。
双向性回指1。
双向性回指“ Your aunt was very lovely and clever, too,Mr。
Smith。
Her grandfather died, so her mother mustn't have had any brothers, at least, she had no brothers, either. Her grandmother died, so her father must n't have been a carpenter。
I am not sure if you are at home now, if you are, you must be at home with your mother。
3。
双向性回指( 2) 2。
替换性回指2。
替换性回指1。
替换性回指3。
移置性回指3。
移置性回指第三人称回指的特点( 1)说话人一般用他人的口气对某些问题进行回答;( 2)大多数句子是肯定的;( 3)主要是转述他人话语,使用的都是第三人称;( 4)少数句子由于需要,可以不使用第三人称,但仍属于回指范畴。
英汉人称指示语语用对比分析
238 2011.032011年 第03期英汉人称指示语语用对比分析文/董天 贾春花摘 要: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其使用反映了说话者对语言编码的含意指向。
本文从语用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人称指示语使用的差异性,加深了人们对英汉语言对比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对比分析;语用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238-02一、引言“对比语言学”最早由美国人类语言学家B • Whorf 于1941年提出。
它是指对两种或多种语言的比较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不同语言在形式、功能、用法等方面的异同[1]。
随着现代语言学研究对功能和语用研究的重视,把语用学的理论和话语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对比研究中去是对比语言学发展的自然趋势[2]。
Deixis来自希腊语,指利用语言进行“指点”(pointing) 或“标示”[3]。
指示语的所指必须在一定情景(语境) 之中,依赖与其发生关系的参照物才能确定。
指示语的使用反映了说话者对语言编码的含意取向。
对指示语含意的正确理解不能单用形式上的真假条件来加以衡量,而应借助于具体语境。
因此,指示语的对比研究是英汉语用对比的一个重要内容。
S.C. Levinson将指示语分为五类,即人称指示语、地点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社会指示语和篇章指示语 [4]。
本文试从人称指示语对英汉指示语使用的语用差异作对比分析。
二、人称指示语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5]。
人称指示语有三种,即第一人称指示,包括说话人;第二人称指示,包括听话人,以及第三人称指示,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由三种人称指示语构成的人称指代体系,即汉语中的我(我们)、你(你们)、他、她、它(他们);英语中的I (We),you (you),he,she,it (they)。
需要注意的是,人称指示语不仅包括语言中的代词系统,还应包括部分专有名词和称谓名词,不能将语法上的代词概念同语用上的人称指示语混同起来。
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
指 示语 是语 用 学 的一 个 重 要 研 究 对 象 ,因 为 它直 接 涉 及 到 语 言结 构 和语 境 的关 系 ,而 话 语 和 语 境 之 间 的关 系正 是 通 过 指 示 语 而得 以在 语 言 结 构 上 反 映 出 来 。指 示 语 一 般 分 作 五类 , : 即 人 称指 示 、 间 指 示 、 点 指 示 、 篇 指 示 和 社 交 指 示 。 这 五类 时 地 语 在 中 , 引 起 研 究 者 注 意 的是 人 称 指 示 语 。所 谓 人 称 指 示 语 , 指 最 是 用 话语 传 达 信 息 时 对 相 关 角 色 的 指 代称 呼 。 括 说 话 人 、 包 听话 人 以及 说 话 人 和 听 话 人 以外 所 涉 及 到 的人 。 与此 相 对 应 , 人称 指示 语 的基 本 语 法 区别 是 第 一 人 称 , 二 人 称 , 三人 称 。一 般 情 况 第 第
Vo . 1
Nl . 0 2
轰 爱挺窘
LI BERAL ARTS FANS
F b u r 2 0 e ra y 0 9
第 三人称 指 示语 的语用分析
夏 金 兰
( I 业技术学院 四川 职 四川 遂宁 690 ) 2 0 0
【 要 】第三人称指示语是语 用学中人称指示语的重要组成部 分。本文将联 系语 用学中的语境理论 , 摘 以一些常见话语 为语料 , 着重
“ e” 指 人 , 是 指 事 物 , 有 在 具 体 上 下 文 语 境 中 才 能 t y是 h 还 只
确定 。
关 于 第 三 人 称 的 常 规 用 法 就 不 多讲 了 ,下 面我 们 着 重谈 谈
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一、引言在语篇理解中,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
(Halliday,1976:31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是语篇中某一成分和另一个成分之间指称意义相互解释。
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照应就是用简短指代形式表达上下文中已经或即将提到的内容,使语篇在修辞上言简意赅,结构上更加紧凑。
(邵志洪,2005:97 ) 英汉翻译中,语篇或语义照应关系是译者考虑重点,第三人称代词是语篇层面上照应重要表现形式。
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二、韩礼德照应理论韩礼德认为,照应性可以指导读者从某个方向回收理解有关语言成分所需要的信息。
照应可为句子层面上,也可是语篇层面上。
句子层面上照应对语篇衔接意义不大;语篇层面照应表现为照应使发话者通过语言手段来指代语篇中所涉及实体、概念或事态。
从语用功能角度看,照应可以分为外指和内指两种。
外指照应指语篇中某个成分参照点存在于语境中;内指所指内容可以在文章中上下文找到所指对象。
照应就是行文中前后语言对应关系,根据照应所指意义位置不同,内指照应包括两种。
前指照应在文中所指内容可以在指代词的前面找到,同理,后指照应在文中指代的意义应位于指代词的后面,相比之下,前指照应在英汉语篇中承担了大部分语篇衔接功能。
因此,内指照应中前指照应就成了照应关系和翻译方法研究重点。
Halliday 根据指代对象不同,又将照应划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在这三种照应中,人称照应较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使用更多,对英汉翻译影响也更大。
而人称照应中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又主要体现在前指照应上,语言学又把前指照应划分为表层前指和深层前指。
表层前指,从语言学角度来讲,是由该种语言的语法和句法结构特点决定的;而由语境、语用因素控制的前指,即为深层前指。
(朱永生,2001:89 )本文从表层前指和深层前指两方面,探讨第三人称代词中英文对比分析和中英文翻译方法。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回指对比分析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回指对比分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20100501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Third Personal Pronominal Anaphora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摘要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
从此意义上讲,由于人称代词缺乏实际的内容,人称代词与其所替代的人名之间必然存在一种相互照应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传统的英语语法中被称为照应。
回指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有很高的使用频率。
回指是照应的一个分支,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上文中必须有其相照应的先行词,也就是说回指是语篇内部的照应。
本文旨在运用认知理论从句子和篇章两个层次分析和研究回指的具体实现及使用特点,以解决列下问题:(1)在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的实现方式上,英汉两种语言各采用什么方式?(2)在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的运用中,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有何不同?(3)在第三人称代词实现回指方面,英汉两种语言的倾向一致吗?其使用频率,代词省略和代词的可及性有何不同?本文研究的方法将理论和实证相结合。
运用Van Hoek的“观念参照点”理论和Ariel的可及性模型作为贯穿论文始终的重要理论指导,在三项分类,即小句内、小句之间、篇章所构成的框架中进行对英汉语回指照应的对比研究。
旨在揭示英汉语两种语言各自的一些特点,并对语言实际应用中的回指作进一步的说明,并通过分析选自于新闻报道和文学著作的具体事例,研究回指在这三个分项中的实现。
在小句内,照应有两种类型:回指和后指。
在句子中,回指需要一个先行词与其照应。
这一特征在句子中非常明显的可以得到体现,但回指的照应现象在句子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常复杂的。
本文通过对比将发现英汉语在回指照应上异中有同。
两种语言中都有回指照应现象。
根据Van Hoek的“观念参照点”理论,结合中英文实例,本文研究指出提前强调的修饰语是否遵循线性顺序原则,要根据是否外部过程修饰语和内部过程修饰语而区别对待。
汉英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翻译的文化指称视角
摘要汉英两种语言的社交指示在文化内涵上差异明显。
在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选择目的语指称作为出发点的文化指称视角,以搭建沟通文化的桥梁。
关键词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文化指称视角翻译1引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语言层面上产生社交指示语的使用。
何兆熊(1999)将社交指示语定义为: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目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翻译,汉英社交指示语文化负载的不同给翻译的等值实现造成了障碍,其翻译处理方法和重点争论颇多。
方志英(2006)认为由于汉英社交指示语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中的信息流失成为必然。
周方珠(2007)从权势与规约性的角度考察了汉英指示语的不同,强调权势与规约性应成为称谓翻译中的焦点。
由此看来,社交指示语如果要实现语义、语用及文化层面上的等值翻译确实对译者构成较大挑战。
本文从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汉英差异性出发,考察译者的文化指称视角对实现社交指示语文化层面翻译的可及性及其实现路径。
2汉英社交指示语的差异从指称的视角来看汉英文化差异,敬语和自谦语的差异性最为明显。
敬语是指对听话人表示尊敬的语言手段,通过抬高对方来表达尊重与礼貌。
自谦语是说话者通过贬低自己来达到对听话人表示尊重的效果,这种表达敬意的方式在汉语中极为典型。
汉语社交指示语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概而言之,在尊他和自谦以尊他的社交指称中出现“家大舍小令他人”的语言现象。
在西方国家,社交指示分为T/V两种形式,一般地位较高者称地位较低者用T,地位低呼地位高者用V。
古英语曾经存在过thou和ye这两个T/V形式,但在现代英语中,连最起码的人称代词差别也已经消失,剩下的只是一些可供说话人选择的一套称呼。
此外,西方人更强调的是平等和独立,主张自我的个性,很少在会话中使用敬语来向对方表示尊敬。
而且强调个人主义观念的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卑下,这直接导致英语词汇中自谦语的缺失。
总之,中国人推崇传统的“卑己尊人”思想,外国人则更加注重“平等”的理念。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回指话语分析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回指话语分析本文通过对英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探讨他们在口语中的回指作用。
人们一般会将第三人称代词分为客观性和主观性两类:客观性第三人称代词指某事物的具体的,客观的特征;而主观性第三人称代词则指某人物的主观的信仰、感情或经验。
在本文中,我们将专注于主观性第三人称代词,并探究怎样使用第三人称代词来强调发言者的主观性视角,从而引出受话者的反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第三人称代词并不指挥官义,它仅是一种描述对象的手段。
它们在用语中的作用往往体现在对对象的客观描述上,并不能很好地表达发言者的主观观点。
例如,在一句“他喜欢看书”中,它只是描述了一个事实,而不会体现出发言者的主观性观点。
然而,在口语中,人们经常利用第三人称代词来强调发言者的主观意见。
例如,当一个人说“他(某某某)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时,此时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已不仅仅是一个客观描述的手段,而是用以表达发言者主观意见的一种语言形式。
同样,发言者在用第三人称代词时,也可以使用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句子来强调主观意见,从而使受话者获得更多的信息。
例如,一个人说“他(某某)是朋友”,此时关键的是发言者在“他”之后用的语句,如果是“他是一个很好的朋友”,那么受话者也可以推断这句话的主观性含义。
此外,当第三人称代词被用作引出受话者的反应时,它们也能很好地体现出发言者的主观意见。
例如,当一个人在口头上对另一个人说“他(某某)想要做什么”时,此第三人称代词表达出发言者对受话者的期望,同时也会引出受话者应该如何做出回应的想法。
总之,第三人称代词在口语中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语言手段来表达发言者的主观观点。
它们有助于表达发言者的信仰、感情或经验,甚至可以用来强调受话者的反应。
但是,在使用第三人称代词时,发言者也应该注意使用语言的准确性,以免造成误解。
本文的目的是揭示第三人称代词在口语中的回指能力,从而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依据,使人们更好地使用这些词语,以准确传达自己的主观观点,以增强交流效果。
【推荐下载】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
[键入文字]
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
一、人称指示和语用分析
人称指示是指通过篇章中词汇和语法特点来解码篇章信息。
斐尔莫(Fillmore)和列文森(Levinson)将人称指示分为五类: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此文将从语用角度出发来分析人称指示。
人称指示无法避免的把主观性引入到自然语言的词汇结构(Lynons1977,646).在说话人使用语言的时候对人称指示的选择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语言基本上存在三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是指说话人,第二人称是指听话人,第三人称是指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人。
说话人对人称指示词的选择会表现出说话人在特殊的情况下对听话人的感情、态度和与听话人的关系,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会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英语与汉语中说话人如何选择人称指示来增进感情。
列文森(Levinson1983)提出了指示中心的观点,指示中心是指把说话者作为中心点来解释人称指示词。
根据指示词与指示中心的距离,指示词可以分为近指指示词(proximaldeixis)和远指指示词(distaldeixis)(Levinson1983,81)。
Lyons也提出了情感指示(empatheticdeixis)的说法,也就是说说话人选择近指指示词还是远指指示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心里经验,说话人选择人称指示词来缩短他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从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友谊、亲密关系或者是疏远、冷淡。
1。
英汉第三人称2
(一)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言外行为的语用意义
1.表示亲密和喜爱
宝宝乖tened our baby?
2.表示好感或拉近心里距离
“大嫂,您看我卖的化妆品,含有多种营养成份,包您越抹越年轻。 ”
3.表示威胁和警告
那妇人听了这句话,......指着武大骂道:“你这个混沌东西,有甚言 语在别处说来。欺负老娘。......”
(二)由文化内涵导致的语用意义
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 ,指示语赋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而在英语文化 中,由于过度强调“平等”,因此无尊卑之称,这就存在着社会指示的空缺。 1.张洪发:… …你这小鬼,还想歇气,你怕不怕人家骂你是软骨头啊! 张洪发:(突然清醒地)你,你真是胡说,祝先生是那样的人吗?!人家从前在北 京读过大学堂,在上海当过大经理,什么世面没有见过!… …”
2.李三: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长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 不跟着改良呢?
3.一位初中老师在评语中写道:该生聪慧过人,勤奋好学。 在英语中老师的评价为:You are very cute and diligent.
Son of bitch, you imprudent dog etc
“There, you imprudent dog! Now you will not to answer back when I speak to you.”
4.表示讽刺和疏远
我给大少爷的早餐准备好了,请用吧。
Would his highness like some coffee?
你怎么又迟到了。
Somebody is late again.
“Let’s get married as soon as possible, shall we?”
英汉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及对比
[收稿日期] 2008-06-14[作者简介] 于丽芳(1982-),女,山东威海人,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①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第10卷第2期2009年4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 outh China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10No .2Ap r .2009英汉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及对比于丽芳,戈玲玲①(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摘 要] 关于人称指示语,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第一和第二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进行了研究,而对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的研究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文章试图对表示指示意义的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进行浅析,挖掘英汉第三人称指示语在言外行为和文化属性方面的语用意义。
[关键词] 第三人称指示语; 言外行为; 语用意义; 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755(2009)02-0089-03 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第三人称指示语是指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人或物。
关于人称指示语,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此做过研究,并分散于各个方面,而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以及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是不够全面。
20世纪60年代以来,卡普兰、莱昂斯、菲尔墨、列文森等人的研究,尤其是他们对指示语各具体类型的功能描写,使指示语研究更加全面、深入和系统。
这些著述也具有了较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但其主要内容却往往偏重于对各类指示语基本功能的描述。
何自然和何兆熊在他们各自的专著中都对人称指示语作了研究,认为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指示语才明显地在语言结构上表现出来,但他们主要是就其基本用法进行了论述。
陈治安、彭宣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指示语应纳入人称指示语的新主张,但其只是在词汇层面上对语境对人称指示意义的选择及其语用意义进行了研究。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第三人称代词,也称为主语代词,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词类,它能够表达主语的各种形式。
主语代词具有连接句子的作用,句子的结构和表达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符合句子的语法要求。
英汉两种语言的第三人称代词具有一定的功能对比,这为研究学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去探索并深入研究这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之间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的功能照应差异,以期得出一个更清晰的结论。
首先,英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主要包括he, she, it, they等,用于指代三个或多个人或物,可以把这些代词统称为人称代词。
中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主要包括他、她、它、他们、它们等,即人称代词的省略形式,具有相同的功能,但形式简洁得多。
此外,中文还有比较特殊的双重形式“ta”,可以表达he/she或它/they的语义,并用于指代某个人或物,但这种形式在英文中不存在。
另外,英文中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于表达物质的句法,例如:it is cold(它很冷);they play well(他们打的很好),它们主要有两个功能:1)指代某个人或物;2)表达某种物质。
而中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大多只用于指代某个人或物,无法用于表达物质。
例如:它很冷,中文没有等价的句式表达。
再者,英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以及它们的变体还可以用于特殊结构句式,例如疑问句和否定句,以及不定句,而中文则没有这样的结构句式。
例如:Does he like it?(他喜欢吗?),He doesn like it.(他不喜欢),It unpredictable.(这是不可预测的),中文则没有相应的结构句式来表达这些句式。
最后,英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用于某些句子的主谓结构,而大多数的中文句子的主语结构则是由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来表达的。
例如:He likes it.(他喜欢它),但是中文却没有这样的句子结构,而是使用“我”或“你”来表达。
总结起来,英汉两种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具有明显的功能照应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我们理解这两种语言体系之间的重要桥梁,它可以帮助学者们更好地认识这两者之间的深层区别,并更有效地学习这两种语言。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三人称代词是英汉语言中最常用的代词类型,是表达时发起者、被发起者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最常见的词汇表达方式。
因此,第三人称代词在英汉语言中都起着重要的语用功能。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之间的差异。
首先,本文概述了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的词汇组合和种类。
在英语中,第三人称代词有全形和缩写形式,有个人代词、物主代词和反身代词,有单复数形式。
而中文第三人称代词则只有个人代词,没有物主代词和反身代词,也没有单复数形式。
然后,本文比较分析了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的不同。
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一般化用法(全形)和弱化用法(缩写),在缩写形式方面,英语(he/she)和中文(他)的使用方式略有不同。
当发起者的性别可知,英语中的“he”和“she”可以用来表示强化语感,而中文中的“他”只能表示一般语感。
此外,在主谓关系方面,英语中的人称代词可以用于(he/she/it)表达主动关系,而中文中只能用他来表达被动关系。
接下来,本文总结了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的种类和使用方式都有所不同,在照应功能上也存在差异。
特别是在缩写形式和主谓关系等方面,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有很大的差异。
最后,本文对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的差异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第三人称代词的各种使用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实体教育形式上也可以结合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的异同点,增加学生对语言功能理解的深度;最后,语言学者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照应功能的异同,为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综上所述,本文就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的差异作了详细的探讨,同时也提出一些相关的研究建议。
期望以此文章及其建议,能够帮助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者进行更有效的研究工作,以实现语言教学的质量提升。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他/她/它,同样也是英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英文第三人称代词承载着重要的语言功能,研究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文并有效地使用它。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来深入研究英文第三人称代词功能。
第一部分: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类型比较在英语中,第三人称代词有5种:he,she,it,they和one,而汉语中只有一种:他/她/它。
英文的he,she和they分别表示人称,而it表示特指某事物,one就是不指向任何人或物,而汉语的他/她/它则没有这样的明显区分。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类型上英文的第三人称代词比汉语的要更为多样,具有更丰富的表达功能。
第二部分: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篇照应功能比较在文章中,第三人称代词具有对对象确认、对对象表达距离感、指代信息提示等功能。
首先,在确认对象功能方面,英文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表明确切的人称和物种,而也可以指代一类事物,而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只能表示一类事物,而不能表达特定的人称。
例如:英文:He is a doctor.汉语:他是医生。
其次,在对对象表达距离感方面,英文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用来表达彼此之间的距离感,而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仅能使用他/她来表达距离感,表示某人与被提到的人之间的距离,无法表达某事物与被提到的人之间的距离感。
例如:英文:He came to my room last night.汉语:他昨晚来到我的房间。
最后,在指代信息提示方面,英文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用来提示某人或某物在上文已经提到过,而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仅能指代某一类事物,不能提示某人或某物在上文提到过。
例如:英文:The book that he read is interesting.汉语:他读的书很有趣。
综上所述,英文与汉语在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上有所不同。
英文的第三人称代词具有更多、更丰富的功能。
第三部分:结论与展望本文旨在通过对比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立足于现有研究成果,深入探讨英文第三人称代词功能。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随着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越来越频繁的交流,翻译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翻译教学中,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究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的不同,以期给出翻译教学的一些建议和指导。
首先,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的个性来自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差异。
英语是以动词为重点,重视动词本身表达的含义,而汉语则强调动词后面携带的主语、宾语等语素,因而在翻译中可能带来不同的语意。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来强调汉语的这一特点,以便让学生对英汉之间的代词语篇照应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的个性还可以从语用角度来看,其中汉语更注重语用上下文的表达,而英语则更侧重于语用结构的描述。
举例来说,在英语中,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可以表示所指的主体对象会被放大或是被贬低;而在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则是指作者与被立场的说话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如何表达本质信息的叙述方式。
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可以从语用角度给出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的对比,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把握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原则。
最后,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的不同还取决于说话者本身的角色定位。
在英语中,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可以表示说话者是三者之一:第一人称(作者)、第二人称(本文的对象)或第三者(他者);而在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则可以表示说话者是以下八个角色之一:解释官、偏袒者、讽刺者、嗤笑者、鄙夷者、质疑者、赞赏者、赞扬者。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学生需要学会把握不同语言之间的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以正确表达说话者的角色定位。
综上所述,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都有各自的个性,表现在本质上、语用上、角色定位上有着不同的翻译特点。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英汉之间的语义差异才会凸显出来,从而使得翻译教学更加复杂。
因此,教师在教授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的时候,既要重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也要让学生学会把握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种表达能力以及针对性翻译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关于人称指示语 ,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 学者对 第一和第 二人称 指示语 的语用 意义进 行了研 究 , 而 对第三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 义的研究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文章 试图对 表示指示 意义的 第三人 称指示 语的语 用意义 进行浅析 , 挖 掘英汉第三人称指示 语在言外行为和文化属性方面的语用意义 。 [ 关键词 ] 第三人称指示语 ; H31 言外行为 ; A 语用意义 ; 文化内涵 1673- 0755( 2009) 02- 0089- 03 以言指事 ( lo cution) ( 又称 言内 行为 ) 、 以言 行事 ( illo cu tion) ( 又称言外行为 ) 、 以言成事 ( pe rlo cution) ( 又称言 后行为 ), 这三 类 又称 言语 行 为三 分说。 言内 行 为是 说出 词、 短 语和分 句的行 为 , 它 是通过 句法、 词汇 和音位 来表达 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意图的行为 , 它是 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 的行为。言 后行为 是通过 某些 话所实 施的行为 , 或讲某些 话所导 致的行为 , 它 是话语 所产 生的后 果或所引起的变化 , 它是 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关于言外行为 , 奥 斯汀提 出了 独到的 见解。 他认为 , 言 外行为是约定俗成的 , 并且 言外之力 通常也 是约 定俗成 的。 对于言外行为 , 说话者必须在遵守 一定的惯例的前提下才能 完成。此外 , 奥 斯 汀 把 言 外 行 为 分 为 五 类 : ( 1) 裁 决 类 ( V erdictives), 如估计、 宣告 ; ( 2) 表 述类 ( Expressives), 如 描述、 肯定 ; ( 3) 承诺类 ( Comm issives), 如答应、 保证 ; ( 4) 行动类 ( Behabitives) , 如 感谢、 欢迎 ; tives), 如命令、 禁止。 言语行为理论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 一个在什么条件下允 许谁对谁说些什么的问题 , 奥斯汀 提出分析日常语言哲学的 方法 , 如他自己所说 : 他的分析对象是 整个言 语环境中的整 个言语行为 , 创立言语行为理论。这引起后人许多争论。 美国哲学家舍尔于 1975 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特 殊的言外行为类型。他把 这种与 语句类 型相联 系的 言外之 力称为字面言外之 力 , 而把不 具备 这种联 系的 言外 之力称
[ 5]
尽管奥斯汀的 理论 有一定 缺陷 , 但 他是最 有影 响的 言 语行为理论家 , 他有关 言语行为的一系列观点和概念 , 现在 都被普遍接受和应 用。尤其是 对第三 人称指 示语 的语用 意 义的影响和启示 , 具有权威性的指导意义。 二 英汉第三人称指 示语的语用意义 何为语用意义 ? 语言是符 合系统、 人类重要的交际 工具 和文化 载 体。在 现 代 语言 学 的 创 始 人 Saussure 区 分 语 言 ( langue) 和言语 ( paro le) 的基础 上 , 语用 意义属 于言 语这 个 层面。语用意义研究 说话人 通过话 语所 表达的 意义。语 用 学研究语 境中 的意 义 ( contex tua l m ean ing ),
L et s get I
而 其女朋 友答 道 :
kno w you w ant to settle down, bu t I don t know w hether she ll 在此例 子中 , 男方话 语中的 us 指的无疑 是他和 其女朋 友 , 而女方话语 中的 she则 有意保 持了 一定的 距离 , 传 达了 疏远之意。为什么这 个女发 话者 不用 I don t know whether I ll agree或 I don t ag ree , 而用 了一个通常是指第三者的 she 呢 ? 我们认为 , 这里既有出 于自己 礼貌 方面 的考虑 ( 即给男 方留面子 ), 避免发生冲突 , 也有会话含意的传 递问题。 综上所述 , 英汉第三人称指示 语所体现出的特殊语用意 义 , 无论是表达亲昵喜爱 、 拉近心里距离的言外之意 , 还是表 达威胁警告、 讽刺疏 远的言 外之力 , 都体 现了英 汉第 三人称 指示语的相通之处。在分 析由言 外行为 导致的 语用 意义的 基础上 , 笔者继而浅析英汉第三人 称指示语因文化内涵而导 致的语用意义。 ( 二 ) 由文化内涵导致的语用意义 不同的社会文化造就了不同的称呼习俗 , 中国传统文化 尤其是 三纲五常 , 上下 有义 , 贵贱有分 , 长 幼有序 建社会等级制度、 宗 法血亲 关系和 卑己 尊人 的封 的礼 貌规则
了言语行为理论 , 他合理地解释了 命题内容和言外行为的关 系 , 确定言语行为种类的前提是首 先区分话语的命题内容和 言外之力 ( 交际意图 ), 即如何 通过 字 面用 意 来表 达间接 的 言外之力 , 即语用用意。
2008- 06- 14 于丽芳 ( 1982- ), 女 , 山东威海人 ,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90
南华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例 5.
2009 年
此外 , 王路指出 : 在奥斯 汀的语言分析中 , 经验的 分析 太多了一些 , 先验 的成 分太少 了一 些。他的 经验分 析完 全 依赖于对句子的具体涵义和具 体运用的理解 , 很难说这 些方 法是普遍有效的。
[ 3]
T here , you i m pruden t dog ! No w you w ill no t to an-
[ 4]
因而 , 语用 意
义随语境的变化而变 化 , 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 ( 一 ) 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言外行为的语用意义 笔者试图以奥斯汀的言语 行为理论三分说为指导 , 并从 英汉第三人称指示语的不同文 化背景入手 , 研究第三人 称指 示语的语用意义。第 三人称指 示语不 仅表现 出交 际双方 的 地位和身份 , 而且还表现 出亲昵 喜爱、 示好、 威 胁警 告、 讽刺 疏远等特殊的言外之 力。具体 分析如下 : 1、 表示亲密和喜爱的 : 为了表达亲近之情 , 而故意使用一些昵称向他人传 递亲 密之意。如 : 例 1. 宝宝乖 , 阿姨给你买糖糖吃。 例 2. W ho has fr ightened our baby ? 在英语或汉语中 , 表示亲昵和喜爱的第三人称指示 语多 用于和儿童的对话中 , 更显亲 近。若用你 或 则会减少安慰作用。 2、 表示好感或拉近心里距离的 : 为了显示对他人 的尊敬 , 而故 意使用 一些 亲属 称呼语 , 称呼一些和自己丝毫没有血缘 关系的人 , 向他人示好以 拉近 心里距离。如 : 例 3. 一青年 男子向 一中 年妇女 推销 化妆 品 , 大 嫂 , 您 看我卖的化妆品 , 含有多种营养成份 , 包您越抹越年轻。 在汉语中 大嫂 有 两种 含义 : 一 种含 义是 真正 的亲 属 关系 , 一种含义是非真正的亲属关系或 类 亲属关系 , 而这 种关系的持续与我们 中国人的民族文化有关。在这句话中 , 说话人为了推销出 自己的 产品 , 使用了 亲属称 呼语 , 以达 到 拉近社会距离 , 推销出自己的商品的目的。 3、 表示威胁和警告的 : 为了显示对他人 的反感 , 或表 达怨恨 之意 , 而 故意使 用 一些粗俗的词语称呼一些和自 己十分讨厌的人 , 以拉开 社会 等级距离 , 向他人传递威胁警告之意。如 : 汉语中有一些粗 俗的话 , 如 : 狗娘养的 , 老娘 , 等等。 例 4. 那妇人 听了这 句话 , 指着 武大 骂道 : 你这 个 混沌东西 , 有甚言语在别处说来。欺负老娘。 英文中也有一 些粗俗 的话 , 如 : son o f bitch, you i m pru dent dog , e tc . you 来替代 ,
sw er back when I speak to you . 从语用角度看 , 上述的这些第 三人称指示语都传递出了 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威胁和警告之意 , 使读者真切地了解到说 话人对听话人的轻蔑和侮辱。 4 、 表示讽刺和疏远的 : 第三人称指示语常常 是被看 成与语言 事件 相关 的非直 接参与者 , 而用第三人称指示语恰 好可以传达出一种疏远的 距离感。这种距离感表达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不满或 指责 , 甚至可用于讽刺。如 : 例 6. 我给大少爷的早餐准备好了 , 请用吧。 ( 妻子对丈 夫说 ) 例 7 . W ou ld his h ighness like som e coffee ? ( 一个忙 碌的 人对一个懒惰的人说 ) 例 8 . 一个学生 经常 迟到 , 有 一次 , 他 又迟 到了 , 老 师很 生气 , 便质问他 : 你怎么又迟到了。 英语为 : So m ebody is late aga in. 大少爷 和 his h ighness 都直 接体 现了说 话人 对听 话人的愤怒与嘲讽。 英语用 so m ebody 代替 了 你 , 虽然表 面上似乎指责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 但是实质上仍传达出对对 方迟到的指责 , 甚至是带 有一点讽刺的语用意义。 例 9 . 假设一位热恋中的男子对其女朋 友说 : m a rr ied as soon as poss ible , sha ll w e ? agree .
第 10 卷第 2 期 2009 年 4 月
南华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f U niversity of South Ch ina( Soc ial Science Ed ition)
V o.l 10 N o . 2 A pr . 2009
英汉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及对比
[ 2] 为间接言外之力。 舍尔沿着奥斯汀开创的道 路修正并发展
[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人称指 示 语指 谈话 双 方用 话语 传 达信 息时 的 相互 称 呼。第三人称指示语是指除说 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人或物。 关于人称指示语 , 近 年来国 内外 已有 不少学 者对 此做过 研 究 , 并分散于各个方面 , 而从语 用学、 社会语言学以及对 比语 言学的角度对 此问题 的研 究还是 不够 全面。 20 世纪 60 年 代以来 , 卡普兰、 莱昂斯 、 菲 尔墨、 列文 森等 人的 研究 , 尤 其 是他们对指示语 各具体 类型 的功 能描写 , 使 指示 语研究 更 加全面、 深入和系统。这些著述也具有了较强的系统性 和全 面性 , 但其主要内容 却往往 偏重 于对 各类指 示语 基本功 能 的描述。何自然和何 兆熊在他 们各自 的专著 中都 对人称 指 示语作了研究 , 认为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指示 语才 明显地在语言结构上表现出来 , 但他们主要是就其基本 用法 进行了论述 。陈治安 、彭宣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提出了 社会指示语应纳入人称指示语 的新主张 , 但其只是在词 汇层 面上对语境对人称指 示意义 的选择 及其语 用意义 进行了 研 究。黄国文认为 , 从语言使 用和语 篇类型 的角 度看 , 英语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