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合集下载

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

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

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摘要] 本文着重阐述了苏联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刻认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及其后果。

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曾丢弃“新民主主义论”这一理论创造,他虽曾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生前基本上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的樊篱。

邓小平在新时期实质性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影响,真正开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开辟了新天地。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要坚持邓小平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刻认识苏联模式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关系,必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苏联模式中挣脱出来,并从体制模式的层次上实质性地突破苏联式社会主义而取得的伟大成就。

不深刻认识这个问题,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左顾右盼,摇摇摆摆,甚至走回头路。

正确地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于科学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还是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首先必须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曾经有过光辉的思想和独特的创造,这不仅表现在建立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上,而且反映在对于建国后由新民主主义阶段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的理论创新上。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曾一度丢弃了这一理论创新,而基本“照抄”了斯大林体制,采纳了苏联模式,因而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探索道路。

一、对新民主主义论和新民主主义阶段的放弃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领土广大、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同时,也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苏联东欧巨变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苏联东欧巨变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球范 围内,许多代表工人 阶级利益的左翼政党仍 代 , 苏联是中国人民心 目中的理想国。 当时的苏联 , 在为 社会 主义 理 想而 斗 争 。让 社会 主义 思 想为 执 就是 中 国未 来发展 的光 辉榜样 。毫无 疑 问 , 我们不 政 的左翼政党在本 国所犯 的实践错误负责 ,这种 能因为后来苏联模式将苏联送入坟墓而将其描绘 做法本身就是一种谬误。 得 一无 是处 。苏联模 式确 实有 它 的历 史功绩 , 也有 苏联剧变的罪魁祸首是它 自身的那些非社会 它的辉煌时期 。由于它具有高度集 中与高度集权 主义本质的因素 , 或者说是貌似社会主义 、 实非社 的特征 ,使它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规划。从 12 98 会主义的因素起 了关键作用。与苏东剧变 的原因 年 到 14 年 的 l 90 2年间 ,全 苏联 的工业 以每 年 相同 , 中国的经济曾停滞不前 , 也恰恰是因为在不 1 %的速度增长 , 7 重工业年均增长达 1%, 2 从而迅 同程度上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违背了社会主义 速地建立起 了相 当完整 的工业体系 ,成 了卫 国战 原则 , 没有使社会 主义的优越性得 到应有的发挥。 争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决定性 因素之一 ;0 2 世 我们要在认清这些事实的同时进行深刻思考 , 纪 5 以 0年代初 , 东欧的建设速度也超过 了西欧 ,华 “ 吸取足够 的教训 ,在实践 中坚决摈弃那些过时的 沙速度” 曾作为高速度建设 国家的象征闻名于世。 教条和僵化的模式 , 大胆地 、 创造性地总结资本 主 苏联模式最伟大 的功绩 ,就是把一个 比较落后 的 义世界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 主义 国家 中出现的 沙皇俄国建设成在军事 、 科技 、 教育和经济等方面 新情况 、 新问题 , 从而提高用以指导实践 的思想理 能够与美 国抗衡 的世界大 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者:刘晗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2年第01期[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

具体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它立足于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它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所有这些,构成了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

[关键词] 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突破“蘇联模式”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成为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

我国也不例外。

然而,经过了实践对苏联模式与其体制的否定,中共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并始终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

具体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它立足于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它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所有这些,构成了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

一、“苏联模式”垮台的原因作为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大党,苏共在经历了领导社会主义事业74年的辉煌之后,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苏联共产党模式”搞的是党政合一体制。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有很大的弊病。

实践证明,世界上能够进行良性运转的执政体制,均为党政分开的执政体制。

其次,在干部制度方面,搞的是终身制和指派制。

;虽然苏共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从下到上都由选举产生”,但是,干部的任免权实际上掌握在党的各级主要领导者手中。

领袖终身制和干部层层挑选任命制的存在,导致了党内民主的缺失,破坏了民主选举制度。

再次,决策体制方面搞的是高度集权制。

从苏联的崛起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从苏联的崛起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从苏联的崛起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一个令人感叹的过程。

苏联在1922年建立后,首先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是列宁,列宁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使得苏联无论从农业产值还是生产力上都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同时,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有计划的实行五年计划,并且赶上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的良好世界氛围,使得苏联发展建设有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外部条件。

斯大林作为一名不拘一格的领导人,斯大林在重用资本家时,并不局限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用高薪从德国、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挖掘专业技术人才,包括工程师,熟练工人等,用他们迅速得建立起苏联第一批工业,使得苏联在1929年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巨大成就,在短期内迅速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国防实力大幅增加,为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了个人崇拜在苏联的兴起,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斯大林大权在握的土壤,成为实际独裁者,人民盲目的崇拜斯大林,使得民主和法制被践踏,也就直接导致了大清洗运动的产生。

而此时的中国社会主义借鉴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由于中苏两国的历史条件和国情的差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 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经过艰苦探索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式上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 他说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排斥市场 国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统一领导和管理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权利高度集中。

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然而,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探索。

本文将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探讨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持续的内战、经济的崩溃、国家的分裂等。

为了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选择了学习苏联模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这是因为当时苏联已经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典范。

中国共产党积极学习苏联的经验教训,传播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培养干部队伍,推行计划经济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国情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逐渐意识到苏联模式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逐渐放弃了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行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引进外资等。

这些改革和开放的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农村经济的问题、城市经济的问题、国际经济的问题等。

但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的道路。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修正和完善政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适应中国国情。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得到了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然而,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建国后我五个建设阶段

建国后我五个建设阶段

建国后我五个建设阶段建国后我国大致经历了以下5个建设阶段,分别如下:1.第一个时期为1949—1956年,共7年学习苏联经验,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2.第二个时期为1956—1978年,共22年突破苏联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

3.第三个时期为1978—1992年,共14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

4.第四个时期为1992—2012年,共20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局面的时期。

5.第五个时期为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1949-1957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1954这一时期,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共产党从国民党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国民经济正待恢复。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明显发展,到1954年底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1953-195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是在探索中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都明显的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8-1962年是在探索中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从中共八大开始,中共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有成功,也有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失误。

直到中共七千人大会上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才初步认识到经济发展中的错误。

1963-1965年是曲折中的三年,也是建国以来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三年。

这一时期,左倾错误在党内泛滥,加着苏联的背信弃义,自然灾害严重,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1966-1976年是文革十年。

这一时期阶级斗争严重,党内的左倾错误泛滥,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但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国民经济也有所发展。

1976-2000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蓬勃发展。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影响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影响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socialism reform
1
目录
苏联模式
特征
历史作用
弊病
启示
2
目录
苏联模式
特征
历史作用
弊病
启示
3
简介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
4
简介
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 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 式。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 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 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1936年,斯 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 的定型。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 的。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必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 持改革开放
16
谢谢观看!
17
13
目录
苏联模式
特征
历史作用
弊病
启示
14
启示
苏联模式失败的启示
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次,走具有 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再次,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15
启示
苏联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启示: 切忌盲目,切忌封闭。
5
目录
苏联模式
特征
历史作用
弊病
启示
6
特点
在所有制上
在经济运行机制上
在政治运行机制上 在社会生活中
在思想文化中
7
目录
苏联模式
特征
历史作用
弊病

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是构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目标,在这个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我国第一个历史阶段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动阶段,既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内忧外患,也有无产阶级的觉醒与斗争。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产生了席卷全国的“红色浪潮”。

同时,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遇。

为了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对苏联模式的学习。

学习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即学会别国经验,吸收借鉴,但具体执行时,要结合自身的国情,同时对其缺点和不适应中国情况之处要加以改进和发展。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改革开始之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形成。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探索了农村集体化和工业化的途径,解决了中国在农业和工业方面的发展问题。

农村集体化意味着农民所有制向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

在农村,实现集体化生产主要通过农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

农田改革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地主和土地的束缚,成为土地的主人。

合作化运动进一步组织农民在土地、劳动和资金方面的资源,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工业化进程,通过计划经济、生产大队、人民公社等措施,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通过市场经济的改革使工业产能有了很大的突破,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要:对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历史溯源,往往有助于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更好发展。

“苏联模式”在中国建国之初,确实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稳固政治的作用,但是一旦离开那个特定时期和背景,其弊端暴露无遗。

只有对苏联70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持辩证分析的态度,正确汲取苏联解体的教训,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本文从苏联模式的内涵探究出发,寻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其相关的蛛丝马迹,并借全球化的大背景,从积极角度提出了苏联模式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全球化发展一、对苏联模式的基本认识1.分析苏联模式的重要性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刻认识苏联模式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关系,必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苏联模式中成长起来,并从体制模式的层次上实质性地突破苏联式社会主义而取得的伟大成就①。

不深刻认识这个问题,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左顾右盼、摇摇摆摆,甚至走回头路。

正确地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于科学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还是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2.苏联模式的内涵及特点(1)苏联模式的内涵正确理解所谓“苏联模式”,不仅应符合实际标准,更有助于我们在今时今日给予其科学的评价。

所谓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②。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时时代的特点。

(2)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模式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国家的政体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创举。

苏联社会主义的衰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

苏联社会主义的衰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1917年俄罗 斯发生了二月革命,沙皇被迫退位。列宁领 导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了应对 内外危机,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余粮收集制, 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和劳动义务制; 目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战胜 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 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1921年春红军发生骚乱,列宁开始反省 俄罗斯的社会主义政策,并及时地调整了 实行了三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出实 行符合俄罗斯当时国情的新经济政策。

内容:新经济政策包括固定粮食税,实行 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 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目的:实施新经济政策是为了迅速恢复被 战争破坏的经济, 以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 和政治危机.
2.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分为远因和近因。 (1)远因,主要指苏联自20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策略上的错 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而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
追求统一模式的社会主义: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和思想体系 -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维系庞大的军事机器 -民族与宗教问题的粗暴处臵

一、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弊端
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运用各种手 段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与新老反对派 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对整个社会进行了自上 而下的清洗并逐渐确立了对党和国家的领导 权。 这一领导权由于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取得的胜利而被扩张到东欧等新兴的社会主 义国家,并使这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 中都借鉴和照搬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由于各加盟共和国各行其是,到此苏联在政 治上,经济上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 8· 19”事件 1991· 8· 19日,由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总 理帕夫洛夫等八人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 会” 。实际是苏共为挽救苏联做出的最后努 力,但三天后失败。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对苏联政治模式的效仿和突破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对苏联政治模式的效仿和突破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对苏联政治模式的效仿及突破财政学院资产评估13班杨堤 2013310102从上世纪的苏联政治模式到今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变,是世界上社会主义史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通过革除苏联政治模式中社会主义的弊端,在艰难曲折的探索中不断发展并壮大的。

所以笔者认为,研究苏联政治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问题,在当下或许有些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苏联的政治体制的形成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它的形成对国际共产主义的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同志就对革命胜利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

十月革命后,为了战胜国内叛乱和国外干涉,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体制中建立垂直领导的行政体制,而政治上则尽可能地集中权力,从人民直接参与转变为党管国家,从多党合作转为一党专政,党中央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治局。

局势平稳之后,列宁又主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范围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存在。

与此同时,还在党内采取了一些措施健全党内的民主生活制度。

可以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列宁逝世后,苏共党内产生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一直到20年代末斯大林获得胜利为止。

在斯大林任苏联领袖期间,他公开抛弃了新经济政策,而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制定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在这些政策中,不仅要消除私有制和市场的影响,而且要进一步地加强中央计划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列宁晚年重视党内民主的作法被忽视,斯大林表现出个人专断的作风,对党内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加以打击,形成了自己的绝对权威。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将政治经济上的这些模式合法化。

事实上,苏联从这时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种搞个人崇拜的阶段,任何事情仿佛只有斯大林点头同意之后才能实施,苏联人民也更愿意相信斯大林这位绝对领袖的某些臆断。

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上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在那个“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社会阶段,很多都听从苏联的安排,很多政策也都跟随苏联的脚步,比如说五年计划。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苏联模式指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苏联模式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外来经验。

苏联在20世纪初期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却存在许多弊端,其中最明显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体制和方法。

这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效益提高的空间,同时增加了政府的干预成本,不利于创新和竞争。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苏联模式,而是要根据中国自身情况进行改进和发展。

其次,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

苏联在20世纪初期就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世界科技领先地位。

在今天的中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提高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人民的参与和积极性的发挥。

苏联当时对于个人的利益并没有充分考虑,这导致了许多制度和政策缺陷的存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重提高人民的参与感和自治能力,通过改革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努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四,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

苏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在今天的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只有保护好环境、保护好生态资源,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苏联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而要在科学地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注重自身情况和中国特色的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衰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衰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苏联在共 产党领导下,经过20世纪20、 3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 主义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经济、 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
(一) 经济上 弊端一: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是斯大 林模式的重要经济特征,公有制的 基本形式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 所有制两种 (1)国家所有制是在十月革命初期 对大企业和银行实行国有化政策的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集体所有制是在大规模农业集 体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 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 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
1.苏联解体的外因。 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 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影响。 2 .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分为远因和近 因。
1)远因,主要指苏联自2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中期,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策略 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而积累起来的 问题和矛盾。 2)近因,主要是指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所 推行的、促使苏联各种矛盾激化并直接 导致苏联解体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二) 政治上 弊端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把党对国家的领 导作用变成了党政不分,以政代党, 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执行机构, 最高决策权往往集团于斯大林个人。
弊端二:一党专政,苏联共产党是唯一 的政党。 “在我们苏联,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里,我们的苏维埃组织和其他群众组 织没有党的原则性指示,就不会决定 任何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 这个事实应当认为是党的领导作用的 最高表现。”
第三,意识形态方面的改进和“发达 社会主义”。勃列日涅夫强调“要事 实求是地,科学地评价和估计社会主 义建设的问题和前景”,并逐步抛弃 了赫的提法。1967年他正式提出发达 社会主义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苏领导 人一向存在着超越历史阶段的“左” 的思想和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斯大林: 1936 宣布在 苏建成社会主义, 1938 在党的 18 大上 宣布苏联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进 入从社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 赫 1961 在苏共 21 大上宣布苏“在 20 年 内我们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

中国对苏联模式的借鉴

中国对苏联模式的借鉴

中国对苏联模式的借鉴
在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成为了中国的主要借鉴对象。

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大量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

在经济方面,中国从苏联学习了计划经济的模式,通过五年计划等手段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但同时也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局限性,比如计划经济缺乏市场机制,企业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因此,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深化改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政治方面,中国借鉴了苏联的集中式管理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实行了一党制。

但同时,中国也注意到了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比如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

因此,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步推行了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加强了法制建设,提高了政治透明度和公开度。

在文化方面,中国认为苏联的文化模式过于西方化,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情,因此中国在借鉴苏联的同时,注重发扬中华文化,推行本土化的文化建设。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推行的文化大革命和教育改革也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总的来说,中国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

通过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发展,中国逐步建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摘要: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

伴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呈现在世人面前,并引来纷纷质疑。

辩证分析并总结苏联模式的成功与失败,提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用以指导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苏联解体已有20年之久,但对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评价却是学术界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一大课题,且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密切关系,我国也一直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各方面的对比和反思。

在一段时期内,学术界充斥着这样两种声音:一种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认为苏联模式早已失败,是一条死路;另一种是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既承认苏联模式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指出其自身存在的严重弊端。

如若要对苏联模式进行准确的研究,我们必须秉承辩证的分析态度,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了解,以寻求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为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宝贵的实践启示。

一、苏联模式苏联模式,通常指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具体方针策略,[1]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下的特定产物。

苏联模式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2]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高度集权制,贯穿于具体体制的方方面面。

经济上,苏联模式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各级党组予以执行,以国家工业化发展为既定目的,自上而下,高度集中地有计划地管理经济体制。

[3]苏联模式中,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直接的经营管理者,依靠指令性计划来指挥,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和控制,忽视市场和经济规律的作用。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前领导人斯大林提出并实践的一种稳定国内局势、加强国家集权、促进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模式。

斯大林模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斯大林模式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集权。

在苏联这个极其多民族的国家中,斯大林认为只有通过强化国家利益和集中政治权力,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不断发展。

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和保护,并加强国家集权,以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

其次,斯大林模式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

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以快速发展经济和提高国家实力。

同样的,中国也在不断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

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强对这一方面的投资和改进。

此外,斯大林模式还强调了对于教育、科学技术等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发展,这正是当今中国正在推进的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也正在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提高综合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然而,斯大林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例如过度集权导致自由度过低,过度注重工业化而忽视农业问题,论断权过于集中等等,因此,对于斯大林模式应保持辩证性,既要汲取其优秀的经验,又要避免其问题和不足的重演。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斯大林模式的启示和经验基础上,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发展为中心,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创新和科技实力等方面,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家富强做出更大贡献。

医疗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医疗人员是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饱受疫情的打击,让我们更加需要优秀的医疗人才来保障公共卫生与健康。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苏联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威胁下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即“苏联模式”,及其发展过程、表现和特点。

在苏联的影响下中国采用了同样的方式进行发展。

此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照搬照抄阶段和扬弃阶段。

中国建国初期的照搬照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一方面吸收苏联模式的精华,另一方面对其弊端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发展并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目录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1)(一)苏联模式形成的背景 (1)(二)苏联模式的形成:三大运动 (2)(三)“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3)(四)苏联模式的特点 (3)二、“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一)建国初期——照搬 (4)(二)改革开放以后——扬弃 (4)参考文献 (6)“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一)苏联模式形成的背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险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所处的国际形势十分险峻,一直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国际反共战争逼近的状态中。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帝国主义对俄国苏维埃政权干涉失败,欧洲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受挫,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出现了一种新状态:帝国主义消灭不了苏联,不得不与苏联和平共处,但它们并不放弃反苏的宗旨,总在寻求机会进行侵略和颠覆;苏联力量相对弱小,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对外采取的唯一正确的策略是和平共处,借以利用暂时的和平机遇壮大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苏联与国际资本主义呈现一种本质上对立却又不能不和平共处的关系。

因此,斯大林明确指出:“我们不能知道帝国主义者究竟会在哪一天进攻苏联,打断我国的建设。

他们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由此,我们应当得到启示,任何时候都应对人类理性的局限保持一份警惕,谨慎对待按照理想设计出来的社 会方案。理想是提升社会的明灯,现实则是一个试错改良的过程,把理想直接拿来进行社会试验,必然带来灾难。 理想越崇高、目标越远大、权威越强大,带来的灾难可能就越大。
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五次选择,即实行新民主主义、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 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这五次选择呈现两个过程,即从走入传统社会主义(或称苏联模式)到走出传统 社会主义,走上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高潮是如何出现的
四 “举国体制”的 形成
二 1957年的“大 转弯”
一苏共**引出的改 革思考
三赶超模式的大实 验
四滑向大饥荒
五思想和体制 透视
二**的继续革命
一危机下的退却与 分歧
三文化大革命何以 发动
四暴力、派性 与权力斗争
五恢复秩序与 维护“文革”
二中国市场化转轨 之路
一中国改革的缘起
谢谢观看
三超越传统社会主 义
**当今和未来社会 的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 的艰难转向
历史的逻辑反映历 史的继承性
用人性和常识理解 中国改革的初始动

历次转向都有国际 背景的影响
路径选择受多重因 素制约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萧冬连,男,1950年10月生,湖南省衡东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1969年参军,1978-1986年间,先后 在南开大学和解放军政治学院主修中国近现代史和经济学。1979年至2000年,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国 防大学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和当代中国史。
按照最初的设想,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持续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任务是,在多种所 有制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条件。

中国学苏联模式的事例

中国学苏联模式的事例

中国学苏联模式的事例
中国与苏联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包括中国学习苏联模式的事例。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例子:
1. 社会主义工业化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学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苏联是早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之一,中国借鉴了苏联在工业化方面的经验,并相应地进行了工业化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建设了一系列大型的重工业基地和农田水利工程,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 教育体制改革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学习了苏联的教育体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中国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3. 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实现计划经济的国家之一,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也学习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中国实行了五年计划,通过国家计划来调控经济发展,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农业。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逐渐改革开放,逐步引入市场经济元素。

4. 科学技术合作
中国与苏联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广泛的合作。

两国在航空航天、原子能、计算机等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苏联的科技发展成果对中国的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中国学习苏联模式的事例有很多,这些学习经验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一.引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苏联从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

但它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这是世界历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虽然已过二十多年,但它依旧影响深远。

在我党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来说,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苏联模式的定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模式的历史意义“斯大林模式”虽然最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但是它也曾令一个国家飞速发展。

1925-1936年国力强盛革命前的苏联,工业总产值仅占世界的4.7%,只有法国的40%,美国的7%,德国的17.2%和英国的22%,与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大概落后80——100年。

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工业增长率377%,而同期的美国是12%,德国25%,日本65%。

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成为仅次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在十年内跑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50——100年才跑完的路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工业化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苏联共生产了49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0.2万多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9万架作战飞机。

大量军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苏德战场是欧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苏军牵制了德军近70%的总兵力,歼灭了德军总兵力3/4以上,包括消灭75%的坦克和飞机,为最后击败法西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7期专题研究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黄 宗 良摘要!本文概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特别是其社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简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形成和确立过程中苏联模式的影响;着重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在革除苏联模式的弊端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科学发展观同苏联模式发展观念和战略的区别,以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面临的任务和问题。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D616;F1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0)-07-0036-06 Fro m the Sovie tM ode l to Socialis m w it h Chinese Character isticsH uang Zong liangAb strac t:T his a rti c le ou tli nes the Sov iet m ode l of soc i a li s m,espec i a ll y the m a in fea t ures of the soc i a l deve lop m ent m ode,l and g i ves a br i e f a ccoun t o f the i nfl uence o f the Sov i e tm ode l during t he f o r m ation and estab li shm ent of Chi na∀s soc ialist system.T hen t he article d iscusses i n de ta il how soc iali s m w ith Ch i nese chara cter i stics took shape in the course o f ov ercom i ng t he de fects and shortcom i ng s o f the Sov i e t m ode,l the d iffe rence bet w een the scien tific outl ook of dev elop m entw ith Chinese soc ialist character istics and t he dev elop m en tal concept and stra tegy of Sov i e tm ode,l and t he tasks and prob le m s i n adher i ng to the soc i a li st road w ith Ch i nese character i stics.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两个最重大的互相衔接的实践,是世界现代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当代社会主义的两种模式#,是一个主义,两种模式。

对其关系怎样认识,关系到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作为中国学者,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去谈苏联模式,或离开苏联模式去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谈中国模式,都难以对这两种模式作出全面和中肯的评价。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概括起来说,就是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一党高度集权、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文化的一元主义。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在总结苏共丧权的教训时指出,苏共执政搞的是政治垄断、经济垄断和思想垄断,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苏联模式的弊端。

本文拟把问题集中到发展模式上。

因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实际上就是共产党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主线。

∃发展%实际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建设,也包括对外关系;既包括发展观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自然也涉及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

笔者曾把苏联模式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模式在这里主要指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发展道路及其基本理论、基本经验。

如果要给∃中国模式%下一个最简明定义,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归纳为∃八重八轻%:重政治轻经济,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重军工轻民用,重计划轻市场,重速度轻效益,重积累轻消费,重国家和集体利益、轻个人利益。

这个发展观念和战略是在苏共党内先后发生斯大林同托洛茨基派、布哈林派的两次重大争论中、在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两个半五年计划中形成和确立起来的。

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客观环境,即苏联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外部的帝国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

列宁和斯大林都曾提出∃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确立了优先高速发展重工业、赶超资本主义强国的总的战略目标。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这个总的战略目标之下,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强军火工业,非常重视积累、发展速度、国家利益,使其在短短十几年之内就超过欧洲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打下了后来击败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强大的物质基础,这个历史功绩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这里说的∃重%与∃轻%都是相对的。

说它重政轻经,并非简单说斯大林轻视发展经济,他对经济建设也是∃狠抓%的。

问题是没有摆正、甚至有时是颠倒了政治与经济在整个国家建设中的位置,过分夸大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有时实际上把巩固政治权力当成∃第一要务%;而权力在民主不充分的条件下又被异化成为个人或小集团、权贵阶层的权力。

这就容易导致党和国家性质的异变。

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的任务,自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问题是∃轻%与∃重%要有度;过度就要出问题。

美国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斯蒂芬.F.科恩认为,斯大林主义在许多方面∃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特殊极端主义%、∃过火行为是历史上的斯大林主义的本质%#。

比如,对于一个被帝国主义包围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重视加强军事工业有何不对?苏联的问题是超出了国防安全需要的限度、超过了国家可承受的能力,甚至后来逐渐走上霸权主义、争霸世界的道路;与此同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也不能不服从这个目标而变得僵化;由军事工业的膨胀而形成的强大的军工集团又成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严重障碍。

所以,不讲时间、条件、地点,搞绝对化,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苏联的发展观念和战略的主要问题:第一,国民经济发展失衡、不协调、不成比例,特别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第二,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该有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轻农、轻轻工、轻消费、轻个人利益,必然使广大民众生活的改善受到影响和限制,从而降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力和对民众的吸引力∋;第三,夸大政治和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必然是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政治批判、清洗、镇压,削弱以至于破坏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而离开民主和民生的不断改善的社会主义怎么能成为广大民众、广大共产党员诚心#&∋美!斯蒂芬.F.科恩著、陈玮译:(苏联经验重探)))1917年以来的政治和历史∗,东方出版社,1987年,第54、55页。

根据苏联官方公布的资料,如果以1913年工业产值指数为1的话,1940年、1970年、1980年、1985年工业产值分别是7.7、92、163、195,其中重工业相应是13、214、391、468,轻工业相应是 4.6、30、50、61,农业总值为 1.4、3.1、3.4、3.8。

参见苏联国家统计局:(苏联国民经济七十年∗,莫斯科,1987年,第7页。

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各部门增长幅度相差悬殊。

1940年重工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为61.2%,1960年上升到72.5%。

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国家机器制造业的全部产品中,有60%以上是具有军事意义的商品,而耐用消费品的比重仅为5%至6%。

参见(真理报∗(1990年9月1日)。

1913年,工人月平均工资可买333公斤黑面包,或21公斤油,或53公斤肉,或83公斤糖;1936年工人月平均工资能买241公斤面包,或13公斤油,或19公斤肉,或56公斤糖。

1979年苏联工人的月收入为美国的31%,联邦德国的25%,法国的29%,英国的40%。

198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工业品、人均农产品,苏联分别为美国的30%、42%、38%。

1990年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美、联邦德国、俄罗斯分别为51、41.5、16.3。

1985年,每千名居民中拥有电话(门),美、日、联邦德国、英、苏(1990年)分别是759、533、598、523、75;小轿车(辆)分别是552、230、428、291、55。

诚意拥护和坚持的社会主义呢?苏共执政基础之不牢固正源于此。

二苏联模式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实际上在这个模式形成过程中就开始了。

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上半期,是苏联模式形成和基本确立时期,联共(布)通过高度集中为原则的共产国际推行布尔什维克化,就已把苏联的经验和模式强加于中共和中国革命。

共产国际、联共(布)、斯大林,在给中国革命以巨大帮助的同时,也使中共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

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这∃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

当时,在苏区政权建设上,从政权的名称、形式到内容,如剥夺有产阶级选举权、对工农实行不平等的代表权、实行共产党一党单独存在等,都是照搬苏联的。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曾把苏共当成∃最好的先生%,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号召下,全国掀起了深入人心的学习苏联的高潮。

这个学习,既取得重大成就,也有不少失误。

尤其是在经济体制和文化建设上,存在突出的照搬照抄的毛病。

毛泽东后来说:∃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很少。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

但在学习中也出现简单化、绝对化的毛病,有时把苏联的短处也学来了,甚至认为对苏联的经验是∃不能有丝毫的怀疑%的。

但中国的基本政治体制并不是照搬苏联的。

不同之处有四点:一是没有照搬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二者是有不同的,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属人民的范畴,没有被剥夺选举权;二是没有沿用苏维埃的构成形式,而采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是中国没有采用苏联共产党一党独存、一党执政的体制,而形成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民主党派和各级政协,就使中国的政治体制有弹性,有利于应对紧张政局;四是没有搬用苏联的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而是建立了单一制的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上述政治体制的四个方面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中共的实践经验确立的,很有创造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仍然坚持这些制度,可见其生命力。

但必须看到,改革开放前,党政不分、干部实际存在的终身制,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不完善,个人集权等苏联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同样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