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新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特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得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得农业经济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 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得因素: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2、 劳动工具得改进; 2、 徭役沉重;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4、 水利。
4、 天灾。
神农得传说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得地位?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得成功实践;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得主导地位;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得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得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⑸ 中国古代得重大文明成就,都就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得基础上取得得。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 耕作方式得发展过程: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得原始阶段;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得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 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得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得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得耕作方式:牛耕铁犁;中国古代最原始得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得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灌溉工具得发展过程:陶灌—戽hù斗—翻车大禹与她得继承人1、 重视水利得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得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得进步:⑴ 大禹既平息了洪水得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得水利建设;⑵ 秦国李冰主持得都江堰工程与郑国主持得郑国渠工程;⑶ 汉代关中地区农民创造了“井渠”;⑷ 东汉王景治黄河,解除了水患;⑸ 唐代专有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得管理;⑹ 明清改进灌排工具。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
[教你读史]
史料二分两层意思。第一句为一层,着眼于消
灭反明势力;第二、三句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 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 [提示] 明廷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 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 自然经济的影响; 统治者(朱元璋) 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史料三
寇与商同是人, 市通则寇转为商, 市禁则商转为寇,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1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商业 和手工业的发展。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_______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概况
商鞅变法 ,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1)__________
(2)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3)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实施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 不 时期 整个封建社会
“海禁”政策 明清时期
同
点
目的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 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护封建体制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
内容
活动
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重农抑商”政策
探究:(1)依据史料一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 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所谓“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
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经济 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
[提示] 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史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
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 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 15 国, “限 山隔水, 僻在一隅, 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中国经济史专项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意义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特点、影响因素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启示
近代中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 (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政策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实业救国”,“南张北周” (3)第一个高潮:甲午战后至一战爆发 (4)黄金时期:一战期间 (5)继续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 (6)风雨飘摇:国民党统治后期,抗战和内战 (7)有所恢复: (1949~1952)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 (8)和平改造:“三大改造”,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过渡时期总路线,三次历史巨变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左”倾错误,八字方针,经验与教训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工作重点的转移,农村体制改革 对外开发格局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表现: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化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二)规律与影响 创新优化P39
中国经济史专项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主导) 制度与政策,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经营形态,发展特点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市”的发展、地位、特点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内容、目的与影响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海禁”与“闭关锁国”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结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 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海禁”与“闭关锁国”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
古代农业耕作工具一
铁犁 中国最早的松土农具 中国农业主要的农具之一
骨耜
古代农业耕作工具二
唐代的曲辕犁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古代商业的发展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耒耜
青铜器锄耕
铁犁牛耕
二、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中国犁耕成熟的标志Biblioteka 汉代的耦犁自然经济:
不是为了 交换,而是为 了满足生产者 本身需要而生 产的经济形式。 它是封建社会 经济的基本形 式。 男耕女织图
返回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特点: 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 市、坊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 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 (2).宋: 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 景德镇、朱仙镇
耦犁,出现犁壁 代田法、
一年一熟
都江堰 漕渠、白渠、 龙首渠 翻车 筒车
耕耙耱技术 曲辕犁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 精耕细作
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共54页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
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
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解析 从材料中地主收租时间的变化分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
业等家庭副业的收入已超过了种植业,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故选
C项。
解析 答案
3.(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
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
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 由材料可知,北宋仁宗年间,对于偷税的商人,不仅没收其货物,
农
压制商人势力,
同 期,贯穿
响农业生
抑
以维护封建统治
点 于整个封
产,甚至
商
建社会
危及政权
场进行严 格的监管 和控制, 对商人地 位和势力
发展有利,对 农业文明的成 就有一定影响; 后期阻碍了生 产力的发展和
统治
进行压制 资本主义萌芽
的成长
首先是由自然
起到了一定的
经济的自给自
自卫作用,但
足特点所决定
重点阐释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因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 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 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 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
◆知识延伸: 1、均田制 定义: 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计口授田”是指政府根据所掌 握的土地数量,授予每口人几十亩桑田和露田。桑田可继承,露田在年老或死亡 后要收回。 前提: 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作用: A经济: 增加粮食产量,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政治: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巩固封建统治; C民族关系:推动北方内迁各族的封建化,有利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 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 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D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概念解释: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1、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 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 生产生活单位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乃至现在。 2、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产生于原 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 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
测知二十四节气
耧车 选种、育秧 翻车 《齐民要术》 筒车、曲辕犁 踏犁 《农桑辑要》 《十二气历》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改进耕作技术; 兴修农田水利; 有利于安排农事 重视农时; 提高播种效率 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 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 长期影响。
课标版历史 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3课标版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夯基础对点精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2021山东济南章丘区测试]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
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的主要影响是()A.小农经济形态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C.农业生产水平长期停滞1).农村租佃关系迅速发展2.[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测试]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谷物为食,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3.[2021福建高考]下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f农业生产的场景。
据此可推知,东汉吋期该地区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4.[2021江苏南通模拟]筒车出现前,我国利用水力推动机械运转的技术日趋成熟。
筒车立轮的设计显然受魏晋南北朝以来水碓的影响。
筒车的挹水筒利用/竹材的中空特性,而我国南方很早就有利用竹材做提水桶、饭盒的传统。
由此可知,筒车的出现()A.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B.促进了南北方技术的交流C.推动农业耕作方式革新1).得益于生产生活经验积累5.[2022湖南名校联考]“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的六分之一,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
当时的人口迁徙()A.促进了长江以南地区经济的发展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1).导致士族门阀政治袞落6.[2022百校联考]宋代时,江南的粮食问题一般通过当地的苏常之米解决。
高三历史必背重点知识总结(考点整理)
高三历史必背重点知识总结(考点整理)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高考历史必背重点知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途径: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②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初步发展的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实业家及企业:①张謇的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的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③周学熙河北唐山创办的新洋灰公司④刘懋赏、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保晋矿务公司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原因:内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外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松侵略主要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②海外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多④新增资本多⑤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快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的经济侵略⑤内战的破坏高三如何高效复习1、树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树立通史为本的意识,以时间为历史基本框架,以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辅助,构建清晰和等级化了的知识体系。
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三 、
概况:
明
清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 涌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十大商帮)
徽商和晋商
商 对外 业 贸易:
明郑和下西洋的朝贡贸易;后来实行“海禁” 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广州十三行)
14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到宋元时期达到 空前繁荣 ②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国外贸易全面 发展 ③货币种类不断丰富。有柜坊、飞钱和 交子、汇票,白银等。 ④商人群体活跃但商人地位低下,总体 上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 折。
会的动荡。
8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以种植业为 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重视精耕细作技术。
3、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具有封闭性、分散性和落后性缺点(脆弱)
9
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隋唐: 进一步 发展
原因: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政府政策开明;农 业、手工业发展(经济);大运河的开通(交通)
表现:①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扬一益二) ②市场发展:“市”“坊”分开,农村集市(草市)发展 ③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唐设市舶使
④贸易和金融方面:邸店、柜坊和飞钱出现
7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①生产技术提高,促进 ①规模小、条件简陋,
小农经济的发展。
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
②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 十分薄弱。
生产资料和自主权, ②农业始终维持着简
2019届高考历史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件
考点2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1.开始: 商鞅变法 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2.含义:强调要发展 农耕 ,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表现 (1)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汉武帝 推行 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2)唐代,西汉时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 官的制度依然继续实行。 (3)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才有所提高。
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解析: “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出自魏晋左思的《蜀都赋》,
描写的是成都的织锦,与商业经济无关联,故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D
触类旁通(第 3 题拓展)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解题指导
1.题型分析 近年来,历史选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 查,表现之一就是“反映”类选择题的逐年增加。此类试题意 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对表象的分析理解 进而发掘事物内在本质的现实认知力。此类试题能够实现在对 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础上,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以 及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D.农业经营方式上的分散性
解析:汤显祖举行“班(颁)春劝农”仪式,劝农人勤作农事, 直接体现了政府重视农业的思想,故 A 项正确。
答案:A
4.(2018·台州选考质评)清朝雍正时期曾一度“开闽省洋禁”,
允许浙江“一体贸易”,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又
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民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专题线索横向链接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例1 古代农业——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他的田庄( )A .主要从事商品生产B .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C .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 .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答案 C解析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说明耕作、种桑是用来满足生活的需要,因此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例2 古代手工业——手工业在古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其价如金”。
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
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B .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C .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D .“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答案 D解析 A 项所述“利润小”与材料中的蜀锦“其价如金”相矛盾,予以排除;我国南方适合种桑养蚕,丝原料丰富,故B 项所述不符合实际情况;C 项所述并不是该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的原因;D 项所述的“工官”制度,即官营手工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制作工艺技术由官府掌握,其传承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在民间得不到推广,故容易失传。
由此可知D 项正确。
例3古代经济政策——海禁政策下的对外贸易“私通外夷,已有禁例。
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斡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缘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赀之半。
”(《明宣宗实录》)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明朝前期私人海外贸易已有一定规模B.海禁政策根源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C.明朝对私人海外贸易告发者予以重赏D.海外贸易的丰厚回报使官民铤而走险答案 B解析由题干材料“官员军民”“假朝廷斡办为名”“擅自下番”可知A项所述正确;由材料体现的如有人违禁出海,告发得实者可获得“犯人家赀之半”可知C项正确;由“私通外夷,已有禁例”和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可推断出D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叙述错误,故应选B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时空概览知识主线线索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素养对接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题一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必备知识·自主排查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粟的国家。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主要农作物: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5.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基础。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019高考历史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第21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考点1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商业活动
(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货币种类丰富:宋朝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期形成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业地位低下:商业始终都是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 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变化规律:
商业活动
时空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是时空限制被打破
交易内容
的变化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 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交易媒介
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
商人组织
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1.(2017·浙江4月选考)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影响 (1)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 (2)明清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 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沿革 (1)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___闭_关__锁_国_____政策。 (3)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___官_方__垄_断_____的性质,民间贸 易往来仍然禁止。
史料三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 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 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 去……于是海滨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 [论从史出] 史料三中“市禁则商转为寇”说明“海禁”加 剧了寇患,“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皆贼”主要体 现了“海禁”的负面作用。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解体的信息,故 A 项错误;“吾 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体现了手工业 者从雇主处领取工资,并不能反映依附关系的强弱,故 B 项 错误;“日佣为钱二百缗”体现了雇佣关系,具有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特点,显露出近代化曙光,故 C 项正确;材料与抑 商无关,故 D 项错误。
【图解历史】 推动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答题术语] 1.“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有利于保 护小农、巩固封建制度,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2.“海禁”政策的推行,使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下,导致 中国的保守和落后。 3.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农耕文明的变异,腐朽落 后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它的成长。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 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 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 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海禁”政策,这都不利于资 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 的更新、变革。
4.影响 (1)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2)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工商业的管理 1.特点: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2.表现 (1)秦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措施,已经达到非常严密的程度。 (2)汉初通过加重赋税来抑商。 (3)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__盐__铁_官__营____制度。 (4)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 (5)古代王朝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控制私营工商业。
宋元以来的租佃关系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 租作为收益,地主与佃户之间形成契约关系。租佃关系在战 国就产生了,大约在两晋隋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宋代租佃 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 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地租以实物为主,有分 成租(按比例提成)和定额租(租额固定,地主不干预生产)两种 形式,分成租较为流行,定额租多见于租佃官田或官僚地主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探究:(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 “海禁”政策的背景。
[教你读史] 史料二分两层意思。第一句为一层,着眼于消 灭反明势力;第二、三句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 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 [提示] 明廷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 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朱元璋) 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
不
发展有利,后来阻 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
同 影响 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
点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了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成长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相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同 内容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 影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视角 1 从社会进步角度命题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仅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领域,但是它 代表了新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发展的趋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解题时往往从其积极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对点 1] (2017·资阳高三一诊)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 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 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 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 材料表明在明代( C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
探究:(1)依据史料一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 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所谓“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 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经济 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 [提示] 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史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 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 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 15 国,“限 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名师点拨】 重农抑商政策中的“重农”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 定,是正确的;“抑商”在封建社会前期是积极的,而封建 社会后期则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别提醒】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1)“海禁”政策不是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 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的“贡赐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要限制 对外交往和贸易,如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中国古代的经济特点决定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海 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上 的体现。闭关锁国政策是“海禁”政策的延续和发展。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1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__商__业___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概况 (1)__商_鞅__变_法____,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2)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3)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解析:由“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 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可知导致了民生受 困和社会动荡,故 D 项正确。
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史料一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 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一辑 史料二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 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 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 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视角 1 从对“重农抑商”政策理解角度命题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且每一王朝“抑商” 措施不同、程度不同。高考命题多运用原始史料,考查不同 时期“抑商”政策的表现、特点。解答时应注意紧扣所给情 境,抓住历史阶段特征分析思考。
[对点 1] 明成祖时,徽商……或以捐纳的方式,谋取“功 名”虚衔,以保护子孙后裔科举“光宗耀祖”。清雍正时, 废除贸易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这说明 (D ) A.富商大贾难成革新的力量 B.功名是富商大贾最终目的 C.海禁松弛仍有诸多的限制 D.重农抑商的观念根深蒂固
史料三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 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 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 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探究:(2)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 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对点 2] 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 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 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 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材料中的“禁”( D )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视角 2 从中外对比角度命题
明清时期与同时期的西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反 映了西方文明进步及东方文明的逐渐落后的差异。高考会从 中西方发展趋势及综合链接角度进行命题。解题时需结合中 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
[对点 2] (2017·绵阳高三诊断)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 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 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如果这一观点成 立,是基于它( C ) A.全面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C.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D.重视近现代化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 时期 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
不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
目的 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
同
维护封建体制
经济
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内容 业
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教你读史] 史料三中“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缺少海上 贸易的发展”说明明清金融机构的发展创新有限,直接影响 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未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最终转型。 [提示] 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重农 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 业务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 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