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小调
科尔沁民歌分类与民间演唱的差异及反思
颜铁军:科尔沁民歌分类与民间演唱的差异及反思1314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颜铁军:科尔沁民歌分类与民间演唱的差异及反思15为朴素而少装饰,多用本嗓演唱。
具有叙事性与抒情性结合的特点。
③元静芳、李德胜、周青青、赵爽、刑野等也在相关著作中对短调定义进行了理论归纳。
究其理论根源,学者们基本都是与长调的比较以及文化的关照、音乐特征进行定义的。
二者具体比较如下表:比较点类型文化背景音域节奏结构风格长调游牧文化音域宽广节奏悠长结构庞大装饰华丽短调山林狩猎文化半农半牧文化相对窄小节奏鲜明曲调短小音调朴实16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科尔沁地区民歌众多,堪称是民歌的海洋。
韩燕如曾诗意地吟咏民歌----“山歌有余韵,韵里藏牛羊”。
科尔沁民歌不仅栖居于牛羊、马、鹰、草场、村落等草原自然生态之中,更居留于科尔沁人的民俗生活和内心世界之中。
出生在科尔沁的潮尔大师布林曾深切地感慨,“科尔沁民歌博大精深,难以用理论和文字来书写。
”我以为,科尔沁民歌之博大在于它包含着科尔沁的历史、文化、宗教、哲学、艺术、民俗等方方面面。
作为学者还是禁不住在科尔沁民歌的海洋之中,勾勒出它们的边界,试图清晰地展现出它的结构。
题材分类法就是比较普遍颜铁军:科尔沁民歌分类与民间演唱的差异及反思1718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颜铁军:科尔沁民歌分类与民间演唱的差异及反思1920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颜铁军:科尔沁民歌分类与民间演唱的差异及反思2122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蒙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与多元融合——以内蒙古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为例
摘 要: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科尔沁草原,自古以来就有浩如烟海的民歌积淀和传唱传统,科尔沁的蒙古族民歌是一种拥有蒙、汉等多元文化参与创作流传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
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作为科尔沁蒙古族民歌的组成部分,整合了多地区、多族群民歌的风格特点,最终形成了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民俗文化的认同和音乐形态的多元融合。
关键词: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民俗文化;多元融合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4)01-85-07张 鑫一、研究对象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今天地理行政区划的范围包括通辽市、乌兰浩特市、赤峰市部分地区(原哲里木盟、兴安盟大部及昭乌达盟北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北疆地区,生活着蒙、汉、回、满等民族。
科尔沁草原地区的音乐文化,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文化包括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长调民歌、叙事民歌等,蒙古族曲艺说书有胡仁乌力格尔,民族民间舞蹈包括安代文化,宗教包括萨满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等。
科尔沁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短调民歌,作为听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深受当地科尔沁蒙古族人民的喜爱。
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的题材十分丰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至今依然传唱的短调民歌数量,更是浩如烟海,其中包括情歌、婚礼歌、感恩歌、幽默歌、讽刺歌、思乡曲、宴歌、英雄歌、酒歌等。
从积淀的文化底蕴上看,既有收稿日期:2023-03-05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蒙古族‘乃日’音声的变迁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1XJC760004)阶段性研究成果及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课题“内蒙古黄河流域音乐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研究”(2021-WL0025)的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鑫(1986~),女,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
菲律宾克里斯汀大学音乐教育博士,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及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
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旋律风格特征探析
旋 律在 平稳进 行 的基 础 上 , 当渗 入 一 些转 位 大 适
跳 音程 的运 用 也是 必 须 的 。常用 的 有 纯五 度 、 大
小六度 、 纯八 度 等 。这样 会 使 旋律 在 叙 事说 唱性
格 中更 具丰 富 的抒情 性 , 增强 民歌 的艺 术表 现力 。 这些 大跳动音 程 的运 用 , 往 伴 随着 衬 词拖 腔 而 往
—
2 1 02
年卷期三掣 ()(一 第第总 期 九一第 ) 十
静警 妊 》 ; f
身 的个 性 特征 , 这 些 风格 特 征 又 是 与 科 尔 沁 地 而 体体现 于 “ 稳进行 的说 唱性 ” 节 奏 组合 的对 称 平 “ 性 ” 善用衬 腔 的抒 情性 ” “ “ 与 调性 思 维 的丰 富性 ” 的说 唱音乐 ( 乌力 格尔 等 ) 相联 系的 。 析 出些 许科 尔沁短 调 民歌 的个性 风格 特征 。
一
种对 仗关 系 , 而且 经 常 采 用上 下 旬 为 比兴 关 系
的写法 。因为对 仗式 比兴关 系 的诗 句在 各句 中 的
格 律 与音节 亦相 一 致 或 基本 一 致 , 以也影 响到 所
外 , 尔沁 短调 民歌 旋 律 在 节奏 方 面往 往 配合 以 科
旋 律结 构 中 的节 奏韵 律 。这 一 点 , 注重 叙 事 中 在
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旋律风格特征探析
李世相
( 蒙 古 大 学 艺术 学 院 , 蒙古 呼 和 浩 特 内 内 00 1 ) 10 0
摘 要 : 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如何划分民歌风格色彩区关注较多, 而对于各风格色彩区民歌的旋律音高组织、 音乐
节奏组合 、 旋律展衍规律等学理上 的研究较 少。科尔 沁蒙古族 短调 民歌独具 特色 , 律风 格体现 于“ 稳进行 的说 唱 旋 平
中外散文诗朗诵作品精选
中外散文诗朗诵作品精选阅读夜郎村作者:喻子涵仲秋,去黔北边城桐梓。
一条公路若纤绳,把我们往大山深处牵引。
拨开密密群山,在一条溪流的缠绕处,停下了脚步。
走到历史的深处,被一座座村庄吸引,一层层古朴包围。
不经意间,踩入古夜郎县的核心地带,李白仰天长歌、一步一吟的地方。
这里叫夜郎村。
黔地古夜郎国,唐置夜郎县,现存夜郎镇和镇下的夜郎村。
一河瘦水,但它留下的印痕,足见浩瀚时的汹涌澎湃。
大山依旧,石梁依旧,原野依旧,牛羊叫声依旧。
朝霞依旧,月光依旧,田园依旧,村庄依旧,炊烟和习俗依旧。
石灰墙是白的,屋脊是白的,村民们的头帕和裤腰也是白的。
一种远古的理念传承到今天,还原历史,呈现一种纯洁和清白,纯净和美丽。
村巷狭长而干净,每一条小巷都有一个故事,若干故事引着小巷延伸,连结每家每户。
清晨与傍晚,白日与深夜,冬夏与春秋,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各种声音唱着,念着,回想着,预想着,在火塘边嬉闹,屋檐下私语,窗前低吟,堂屋里浅唱。
旺盛的人气凝聚成一个个村落,把时间推移,把日子翻新,把富庶和文明传递。
词语描写在这里失去色彩,一幅幅天然图画胜过一切;专家学者在这里稍逊一筹,古朴的气韵不用理论推理。
屋檐下的蛛丝网让人难以解开若干的谜,村民的眼神,让你猜不透人类的沉思。
踏着一块块青石板,人人都在仔细寻思,人人都在仔细阅读。
读懂夜郎村,就读懂了中国。
读懂了夜郎村每一道高耸的屋脊,每一扇精致的窗花,每一条光滑的石板路,每一口深邃的古井,每一块沉默的石碑,每一块丰饶的土地,每一个会心的笑容……你就读懂了中国农民和他们的深厚文化空山鸟语 作者:郭枫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
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
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你不懂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
科尔沁叙事民歌《达那巴拉》艺术风格及价值探析
1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4作者简介:康晗雨(1999-),女,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耿学刚(1973-),男,博士,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蒙古族萨满艺术及其和谐生态观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XZJ010);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民族大学媒体艺术智能融创实验室项目《西辽河流域多元一体音乐文化数据库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MTSYSZ03)。
科尔沁叙事民歌《达那巴拉》艺术风格及价值探析康晗雨 / 耿学刚摘 要:科尔沁叙事民歌作为蒙古族音乐艺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承载着物质、文化、生活等多元价值意义。
科尔沁草原曾产生和流传着著名的科尔沁三大叙事民歌就是——《韩秀英》《达那巴拉》《嘎达梅林》。
《达那巴拉》作为经典的蒙古族科尔沁叙事民歌,产生并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现通辽市),传唱广泛,旋律优美,具有鲜明的草原音乐特色。
本文主要对《达那巴拉》的艺术风格及价值进行探析。
关键词:《达那巴拉》;艺术风格;价值探析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民歌,顾名思义“人民之歌”,它从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劳作过程中产生,经过口口相传广泛传播在百姓生活当中,由于各地气候、环境、语言、文化等综合因素的不同,民歌也深受其影响。
它很大一部分都是即兴创作、口头传唱,而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和百姓日常的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是人们思想、感情、愿望等最真实的表达,是人们群体智慧的结晶,有着主题深刻、旋律婉转动听、节奏特点鲜明、情节扣人心弦、内容表达贴近真实的生活、歌曲朗朗上口等特点。
科尔沁叙事民歌始见于元代,产生并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地区,是中国音乐的一块瑰宝,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旋律优美、语言精辟,通常使用蒙古四胡、马头琴、蒙古三弦、弓弦潮尔等传统乐器进行伴奏,也有的艺人不使用乐器伴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嘎达梅林》《韩秀英》《陶格套呼》《扎那巴拉吉尼玛》等作品。
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探析——以三首科尔沁民歌为例
艺林漫话 ┃ The art circles科尔沁民歌种类多样,有反压迫剥削的《嘎达梅林》,有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诺恩吉雅》,更有表达爱情、互诉衷肠的 《韩秀英》 。
三种不同种类的科尔沁民歌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从背景内容、音乐本体等角度对以上三首民歌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总结出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以及折射出的历史文化。
一、科尔沁民歌研究现状近些年来,关于科尔沁民歌的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增多,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研究传统音乐方面的论文有:陶秀珍的《科尔沁民歌文化研究》,色音套格特的《科尔沁民歌外来文化影响研究》等五十余篇。
2.研究创作方面的论文有:包清文的《科尔沁民歌在当代音乐创作中融入的研究》一篇。
3.关于内蒙古地区民歌传承与保护方面的论文有:王兴斌的《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研究》等七篇。
二、科尔沁的历史概况科尔沁原本是一个蒙古部落的名称,现在是科尔沁部族居住、生活的地区。
十三世纪初,科尔沁部落经过几次大规模迁徙之后,于明朝中叶进入松嫩平原。
目前,科尔沁地区指以通辽市为中心,包括兴安盟以及周边的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
受到部落文化的发展和地缘关系的影响,当今的科尔沁已成为文化地理学名称,科尔沁文化可谓是以蒙古科尔沁部落社会文化为基础组成的地域文化范畴。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十三世纪时曾使用畏兀儿字母来拼写蒙语。
到忽必烈时代,藏族喇嘛八思巴于1269年创造了一种蒙古新文字,即八思巴字。
1307年,蒙古族语言学家搠思吉斡节儿创造了至今通用的蒙古文字。
中国的蒙古语的使用由于环境的影响和对语言结构要求的严谨,使得现在大部分蒙古族年轻人,特别是城市里的一代,渐渐不再使用母语交流,语言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内容、风格、形成及特点与蒙古族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历史传承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
科尔沁民歌研究综述——以21世纪汉文撰写的硕士论文成果为例
研究交流科尔沁民歌研究综述——以21世纪汉文撰写的硕士论文成果为例岑霞西北民族大学摘要:蒙古族民歌在蒙古族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科尔沁作为蒙古族民歌广泛流传的地区之一,其民歌除了与蒙古族民歌具有共同特点之外,又具有自身独特的特色。
本文以21世纪汉文撰写的硕士成果为基础,对科尔沁民歌进行梳理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专家和学者研究科尔沁民歌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尔沁;民歌;研究;综述科尔沁民歌作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珍宝,在蒙古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术界关于蒙古族科尔沁地区的民歌研究成果,总体而言以蒙文撰写的成果较多,汉文相对较少。
本文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在汉文撰写的基础上,从叙事民歌、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三个角度入手,对科尔沁民歌展开综述,欠缺之处,期望研究科尔沁民歌的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改进。
一、科尔沁长调民歌研究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音乐和文化的一种重要传承方式,其曲调悠扬、蕴含哲理丰富,在内蒙古历史上繁荣一时。
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对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如下:王兴斌在《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1]一文中指出,以氏族为单位的游牧行动是长调民歌形成的根本原因。
科尔沁长调民歌演唱技巧上以高亢、舒缓冗长的旋律和诺古拉为主,多用真声唱法而很少运用假声唱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尔沁长调民歌得到广泛传播,逐渐向城市音乐趋近。
李姝在《科尔沁蒙古族歌唱艺术特征分析》[2]一文指出,科尔沁乌尔汀哆(长调民歌)多严肃性题材的歌,有长于抒情和风格丰富多样等的特点。
演唱方法上以独特气息为基础,多运用诺古拉等演唱技巧。
这种说法从大方面简单的方面概括了科尔沁长调民歌的状况,没有全面展开论述。
吴云在《科尔沁乌日汀哆研究》[3]一文中指出,科尔沁民歌多运用倚音进行装饰;演唱技巧以努古拉为主,浩来努古拉运用数量最多,膛乃努古拉次之;多运用衬词拖腔和短拖腔;有一对二的、一对三、一对一和“对唱式”叠唱腔词结构等。
内蒙古民俗文化
2006年5月20日,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河曲县二人台艺术研究中心、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 剧院有限公司、康保县文化馆、陕西省府谷县文化馆获得“二人台”项目 保护单位资格。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巴林左旗皮影研究协会获得“巴林左旗皮影戏”保护单位资格。
皮影戏是傀儡戏的一种,演员不用上台表演,而是通过操纵影人来展 现形象,戏台一般搭在村子里宽阔且地势较高不积水处,用四根粗一点的 檩子在四角处埋在地下做立柱,用大块苫布或纤维布围在戏台的左右和后 面,戏台前面用纸或白布做影窗,面向观众。影人和景片都用驴皮刻制, 因而有“驴皮影”之称。
格萨(斯)尔主要描写了雄狮国王格萨尔以大无畏的精神率领岭国军 队南征北战,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使百姓过上安宁日子,晚 年重返天国。史诗熔铸了神话、传统民歌、格言俚语,具有雄浑壮丽、多 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2006年5月20日,格萨(斯)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27。 2009年,格萨 (斯)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格萨(斯)尔表演关于格萨(斯)尔的具体形成时间,学界一直存有 争议,大致曾有“吐蕃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几种说法。 这些说法都有自己的根据,也都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
巴林左旗皮影戏
巴林左旗皮影戏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经过几代艺人的探索实践, 已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声腔体系。它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 代,几乎村村有影箱子,皮影艺人达到200多人。2010年内蒙古13个项目 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中就包括巴林左旗皮影戏。
浅谈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
浅谈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是内蒙古自治区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长调民歌是内蒙古地区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深厚的情感和特殊的表演方式吸引了众多观众和音乐爱好者。
本文将从音乐特点、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三个方面来浅谈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
我们来看一下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
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是一种典型的单调音乐形式,其旋律简单、悠长,节奏缓慢,具有很强的宽广感和舒缓感。
在演唱时,歌手通常会以低沉的嗓音进行长时间的吟唱,这种特殊的演唱方式与普通的歌曲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更加突出了长调民歌的独特魅力。
长调民歌的曲调丰富多样,既有悠扬的抒情曲调,又有豪放激昂的战歌曲调,每一首长调民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特点,这也为长调民歌增添了不少魅力。
长调民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调民歌是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了几百年历史的文化符号。
在长调民歌中,常常表现出内蒙古牧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对家园的眷恋和祝福、对生活的热烈期盼和感恩。
这些都是长调民歌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它们凝聚着内蒙古地区特有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使得长调民歌在内蒙古地区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它所具有的表演特点上。
长调民歌的表演通常需要歌手有着极高的音乐修养和扎实的唱功,演唱者需要有深厚的情感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才能准确表达长调民歌的情感和意境。
长调民歌的表演还有着丰富的舞台演出形式,比如服饰的精美、舞姿的矫健、舞步的翩翩起舞,这些都使得长调民歌的表演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长调民歌的表演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画面的呈现,这也是它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青海小调大全歌曲
青海小调大全歌曲青海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青海小调是青海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厚的情感而闻名,被广大人民喜爱和传唱。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青海小调歌曲。
一、《茉莉花》《茉莉花》是一首非常经典的青海小调歌曲,由于其曲调优美、歌词简单易懂,深受大家的喜爱。
这首歌曲以茉莉花为主题,通过描绘茉莉花的美丽和香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每当演唱此曲时,常会令人们陷入对家乡的无尽眷恋之中。
二、《格桑花》《格桑花》是另一首广为人知的青海小调歌曲,它是以青藏高原上一种独特的高山花朵为主题创作而成的。
歌曲中描述了格桑花的高贵和独特之美,以及它在荒凉的高原上顽强的生长姿态。
此曲旋律优美,歌词深情,也成为了青海地区重要的民间音乐之一。
三、《走西口》《走西口》是一首代表性的青海小调歌曲,它讲述了一个男子离开青海故乡,去追寻他的梦想的故事。
曲调悲凉而坚定,寄托了每个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歌曲在演唱中常常能够唤起听众们对自己梦想的思考和追求。
四、《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是一首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青海小调歌曲,它赞美了广袤草原上阳光灿烂的景象。
歌词中提到,草原上升起的太阳永不落下,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坚定。
这首歌曲常常在一些隆重的场合中演唱,以展现出青海地区的独特魅力。
五、《梦里青海湖》《梦里青海湖》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青海小调歌曲,它以青海湖为背景,描绘了浩渺湖水和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
歌曲唱出了一个人对青海湖美景的向往和思念之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这首歌曲在演唱时常常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好自然景色的向往和热爱。
六、《天路》《天路》是一首富有宗教色彩的青海小调歌曲,它歌唱了人们对天路的向往和祈祷。
歌曲中以青海草原为背景,表达了人们以及对来世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首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虔诚的歌词,吸引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总结:青海小调歌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厚的情感而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传唱。
浅析科尔沁短调民歌《达那巴拉》的演唱风格特点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一、《达那巴拉》与它的戏剧性故事情节特点《达那巴拉》这首叙事短调民歌,产生于清朝末年,最早产生于博王旗,即科尔沁左翼后旗。
反映了清廷统治下内蒙古人民遭受的兵徒之苦以及男女爱情生活在宗法制度下的悲惨命运。
《达那巴拉》的戏剧性艺术表演历史方面,早在民国初年,哲理木盟科左中旗的蒙古族演唱艺人,突破传统的说唱形式,扮演“达那巴拉”,以第一人称进行说唱。
科左后旗的演唱艺人在演唱《达那巴拉》这首歌时,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夸张地增加表演动作,以伴奏乐器马头琴为道具,站起来模仿人物。
在奈曼旗,把《达那巴拉》改编为载歌载舞、边唱边叙述故事情节的戏剧性舞台演出。
1953年起科尔沁地区的民间艺术家和专业团体编创了《达那巴拉》等蒙古剧目,并在全国各地方演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音乐界的好评。
当时,主要表演形式为载歌载舞,以歌为主,并有马头琴、四胡、古筝、琵琶等蒙古族乐器以外还有西洋交响乐伴奏。
《达那巴拉》,不但单纯的故事情节的叙事性特点,还具有戏剧性因素的歌舞表演是主要特点。
二、《达那巴拉》的旋律结构《达那巴拉》,音乐极为抒情性,运用乌力格尔的叙述性音调,表达了青年小伙子达那巴拉因要去当兵,与美丽个爱人金香南舍难份之情。
此曲结构是典型的方整结构,四个乐句,每段都由六小节组成,多段歌词反复,表现形式以对唱为主,规整的四二拍,C徵调式。
徵调式的特征是主音上方纯四度和大六度,而民歌中,在起、承、合三乐句都以开始,典型的徵音到宫音的四度跳进。
第一乐句落在徵音,第二乐句落在徵音上方五度的商音上,第一、二乐句音程多为级进,第三乐句突出跳进,落在不稳定的角音上,最后结尾句落在低八度主音sol上,也使两个有情人离别时沉重的心情凸显。
三、《达那巴拉》的艺术演唱分析《达那巴拉》这首歌曲,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长达近百段,经过专业歌舞团或专业院校的改编人们在舞台上把它唱为两段。
《达那巴拉》的第一段,这一段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的第一小节就是歌曲的起音部分,唱的时候起音要准确、声音位置要清晰,气息要有力度,咬字纯正,一种述说和歌唱性的感觉来演唱。
试论内蒙古科尔沁民歌的风格特点
试论内蒙古科尔沁民歌的风格特点作者:王新来源:《人间》2015年第08期摘要:科尔沁民歌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尔沁民歌的研究对整个蒙古民族及建立新时代和谐的民族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采取了综合分析法,对科尔沁民歌的风格及特点作了详细的解析,更重要的是重申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对整个中华民族文艺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内蒙古;科尔沁民歌;风格;特点一、科尔沁民歌产生的历史背景概述科尔沁,它是一个历史概念。
是随着历史的循环发展而来的。
“科尔沁”一词最初在《蒙古秘史》中记载的意思是宫廷御林军的总称。
[1]1206年忽里勒太(古时蒙古族的部落首领会议)之后成吉思汗创立了克升克腾军[1],再把克升克腾军队扩大到万人时科尔沁是以佩箭明干科尔沁(明干在蒙古语里是“千”的意思)的名义包括在内的。
克升克腾军平时的职责是护卫大汗和镇压反动势力,在开战时会跟着大汗远征。
所以在成吉思汗创建大业时也有科尔沁军的汗马之劳。
从历史来看,科尔沁在政治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发展至今也有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科尔沁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价值观、宗教观、风俗习惯、审美追求以及语言形态。
包括民歌在内的科尔沁文学艺术遗产中,民间文学有着奠基的作用。
例如传说、英雄诗史、祝颂、做法词、好莱宝、历史故事、成语、诗歌、谜语等成为了科尔沁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达方面使用口头传播,成为了科尔沁珍贵的文化遗产。
虽然蒙古族每个地区的文化艺术都是在民间文学的传统形式上发展而来的,但是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这也是为什么学者们会多次讲到:“科尔沁有其他地区没有的或没有得到蓬勃发展的文学艺术形式:胡琴伴奏的说书、故事歌、对唱、安代舞”的原因。
故事歌只有在科尔沁得到了如此大的重视和发展,是科尔沁蒙古族为整个蒙古文化立下的功绩。
二、科尔沁民歌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科尔沁文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居住在诺恩河、辽河流域,科尔沁人们在原牧业基础上经营农业,渐渐转向定居生活,因而经历了大面积开垦,并且较早受到外地管制,诺恩十个旗的一部分变成了汉族县,在加上土地面积的不断缩小,被开垦地区的科尔沁人民四处搬迁,苏鲁克、蒙古镇、土默特、喀喇沁等地蒙古族及内地汉族大量迁入时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艺术特色研究》范文
《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艺术特色研究》篇一一、引言科尔沁,这片富有民族风情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孕育了无数优美的民歌。
其中,思乡主题的民歌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了科尔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二、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的背景科尔沁地区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这里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风格。
思乡主题的民歌,正是科尔沁人民在面对生活、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情感表达。
这些歌曲以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反映了科尔沁人民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三、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的艺术特色(一)音乐特点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旋律、节奏和调式上。
其旋律优美动听,常采用自然音阶和纯五度音程,给人以悠扬、宽广的感觉。
节奏方面,多采用自由的散板和匀称的律动相结合,使歌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调式上,多采用民族色彩鲜明的音阶和调式,如宫、商、角等,使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歌词特点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的歌词以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歌词多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听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同时,歌词的语言朴实无华,贴近生活,使歌曲更具亲和力。
(三)演唱技巧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的演唱技巧独特,主要体现在音色、唱腔和表演上。
演唱者多采用自然的声音,音色纯净、圆润。
唱腔上,多采用民族唱法,如滑音、颤音等,使歌曲更具民族特色。
表演方面,演唱者常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传达歌曲的情感,使听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四、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科尔沁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具有普遍的共鸣性。
同时,这些歌曲也反映了科尔沁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是了解科尔沁文化的重要途径。
科尔沁地区短调民歌徵商调式中的降Ⅱ级音探源
科尔沁地区短调民歌徵商调式中的降Ⅱ级音探源作者:张林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内容提要]科尔沁地区短调民歌的音阶调式属于中国传统五声音阶调式体系,短调民歌的徵调式、商调式中存在降II级音的现象,降II级音在旋律进行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由此构成了一种特性调式,这种特性调式在科尔沁地区博、玛尼、安代的音乐中也有存在。
本文旨在通过对玛尼、安代、博的分析比较对短调中的特性音一一徵调式、商调式中的降II级音探源。
[关键词]科尔沁/短调/博/降II级音/探源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1)04-0149-4一、“科尔沁”涵义的演变及其短调民歌降Ⅱ级音的特点科尔沁在历代汉文史书记载中有好儿趁、豁尔臣、火儿赤等多种汉语音译,其原意为“持弓箭者”。
成吉思汗时期扩编带弓箭的“豁儿臣”,即科尔沁护卫军,并由其二弟哈布图哈撒尔指挥,担负起护卫大汗营帐安全的重任。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以后,把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呼仑贝尔大草原、外兴安岭一带分封给哈布图哈撒尔,哈布图哈撒尔后裔所统各部都被称为“科尔沁”,“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逐渐演变为部落的名称。
科尔沁部作为蒙古族一个重要的部落与蒙古“黄金家族”一直有着深厚的渊源,对蒙古皇室的安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嘉靖三年(1524年),为躲避战乱,哈布图哈撒尔第十四世孙奎猛克塔斯哈喇率部南迁于嫩江流域一带游牧,被称为嫩江科尔沁,简称嫩科尔沁。
清朝征服蒙古以后,为控制勇猛剽悍、能征善战的蒙古人,对他们采取了封禁政策,在广大蒙古地区逐步建立了盟旗制度。
嫩科尔沁按满洲旗制编为十旗,旗上设哲里木盟。
此后,以哲里木盟为基础,科尔沁范围继续扩大,包括通辽市开鲁县、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伦旗、奈曼旗、原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和赤峰市翁牛特旗、敖汉旗以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即蒙古贞地区,原来不属于科尔部)等地区均属科尔沁的范围,这一地区也被称为科尔沁草原。
我不能在夜晚的深处醒着
无论 月 落 日起 ,无 论春 夏 秋 冬 , 慈爱 无私 地 滋 润 着辽 阔的科 尔沁 。
千 山万水 的力 量 。衄
( 刘名 远摘 自 《 感 》 ) 随
青 春是我 们寻 找翠 绿的 田野 的那段 时间 ,而 中年 则是 我们 已经找 到 田野 而无力耕 种 的时候 了。
我 不 能在 夜 晚 的 深 处醒 着
一片
一片 一片
醒 着 我 不能 华 术赵丽
我 不 能在 夜 晚 的 深 处想 你 我 不 能 再 向你 身边移 动 半 步
在 夜 晚的深处
我 再 也撑 不下 去 的 冰 壳 只 消 轻轻 一碰 。就 都 碎 了 .
版 社
≮ 0
主宰。
赤橙黄绿青蓝紫,五缤纷的草甸,那
是 小 野花 悄 悄 地 绽 放 ,在 星光 下 , 在 风 雨
里 ,舞 蹈 着斑 斓 的彩 练 。 纯粹 的草 原 , 因此 飞 扬彩 色 的 理想 。 我突 然 明 白,在 物欲 横流 的人世 间,为 什 么 我的精 神从 不 贫乏 。 斟 一 杯 浓香 的 奶 酒 , 喝 一 口甘 甜 的 奶
息 , 轻 轻 抚 摸 我 的 额 际 ,那 是 罕 山上 的 神 灵 给
我 仁 慈 的指 引 。
我 突然 明 白,沉 浮在 红 尘 中,为什 么 自
己的灵 魂从 不孤 独。
我想,我前世 的生命 里必定有一片草原绿,
这 片 绿 成. 我 体 内 奔 突 的 鲜 血 ,成 为 我 今 生 的 为
寻找 梦 中 的草 原 ,寻 找 漠风
来处 一座 圣洁 的 高 山。
一
鞫
双 虔 诚 而 坚定 的 脚板 ,挣
脱俗 世 浮 华 的镣 铐 ,穿越 万重 关
科尔沁民歌精选36首
科尔沁民歌精选36首
1.《马拉马拉哈》
2.《塞外风光美》
3.《爱上草原》
4.《草原小调》
5.《远方的牧歌》
6.《天路》
7.《草原上的太阳》
8.《草原的风》
9.《草原狂想曲》
10.《草原神话》
11.《青海湖畔》
12.《天山之歌》
13.《敖包相会》
14.《草原上的女儿》
15.《大草原上》
16.《草原上的情歌》
17.《蓝色的蒙古》
18.《草原上的爱情故事》
19.《呼伦贝尔的夜》
20.《蒙古草原上的牧歌》
21.《草原之夜》
22.《草原狂想曲II》
23.《草原上的月亮》
24.《草原之春》
25.《草原之舞》
26.《神秘的蓝色草原》
27.《草原上的情人》
28.《大草原的情歌》
29.《草原上的野花》
30.《草原之声》
31.《草原上的日子》
32.《呼伦贝尔之恋》
33.《草原上的孩儿》
34.《瑰丽的草原》
35.《草原之夏》
36.《草原之秋》。
《2024年科尔沁民歌《正月玛》的研究》范文
《科尔沁民歌《正月玛》的研究》篇一一、引言科尔沁,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是蒙古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
这里流传着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其中《正月玛》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深刻的歌词内容及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本文旨在通过对科尔沁民歌《正月玛》的研究,深入探讨其音乐特点、歌词内容及文化内涵,以期为科尔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科尔沁民歌《正月玛》的音乐特点《正月玛》的旋律悠扬动听,具有鲜明的科尔沁地方特色。
在音乐上,该曲以五声音阶为基础,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法,如装饰音、滑音等,使得歌曲更加生动。
在节奏方面,该曲采用了较为自由的节奏形式,使得歌曲在表达上更加灵活多变。
此外,该曲的调式、和声等音乐元素也体现了科尔沁民歌的独特魅力。
三、歌词内容的解读《正月玛》的歌词内容丰富,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歌词中描绘了正月期间的各种场景,如春暖花开、喜庆热闹的节日氛围,以及人们欢聚一堂、共度佳节的情景。
此外,歌词还融入了科尔沁地区的民俗风情、历史传说等元素,使得歌曲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四、文化内涵的分析《正月玛》作为科尔沁地区的传统民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及审美观念,还承载了科尔沁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重要信息。
通过对该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科尔沁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传承及民族精神。
五、科尔沁民歌《正月玛》的传承与发展为了保护和传承科尔沁民歌《正月玛》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该曲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其音乐特点、歌词内容及文化内涵。
其次,要培养专业的民歌传承人,将该曲的演唱技巧、表演形式等传承下去。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如与舞蹈、戏剧等相结合,使《正月玛》在表演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创新,让科尔沁民歌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科尔沁短调
科尔沁短调作者:郑巍来源:《各界·下半月》2017年第09期摘要:在科尔沁叙事民歌编唱、流传的过程中,说唱艺人“胡尔其”功不可没。
他们在走村串户“说书”之余,把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民歌播撒到科尔沁草原的每一个角落。
同时,他们更多的又是从蒙古族老乡们那里学唱新的民歌,再按照自己的艺术理念对新学唱的民歌进行润色和加工。
关键词:科尔沁;短调;叙事民歌科尔沁草原自古是少数民族积聚的地方:东胡、乌桓、鲜卑、女真等多个民族相继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创造了科尔沁草原上灿烂的游牧文明,科尔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蒙古秘史》这一书中,它的汉语原意是指“带有箭筒的士兵”,科尔沁蒙古族的形成是从蒙古帝国建立后,分封领地开始的,科尔沁蒙古族在将近八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多元化的文化特征。
而科尔沁的叙事民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当中形成的。
近年来,科尔沁叙事民歌说唱艺术久唱不衰,并与安代、蒙古四胡等多项艺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内蒙古科尔沁地区是蒙古族重要聚居区,这一地区的蒙古族在特定的历史发展和地域环境背景下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这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中相当丰富和宝贵的一笔财富。
为我们研究这个地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变迁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这里也是著名的“辽文化”和“鲜卑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清代孝庄皇后,抗英将领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乡,以科尔沁叙事民歌、安代舞、蒙古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好来宝”等为代表的科尔沁优秀民族文化,使科尔沁草原被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为“民族歌舞之乡”“民族曲艺之乡”“民族版画之乡”和“安代之乡”。
在科尔沁草原上,蒙古族歌曲种类繁多,如“叙事民歌、短调和长调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以“叙事民歌”为其主流的歌唱艺术,在内蒙古东部的半农半牧区——科尔沁草原上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发声方法。
“叙事民歌”博采众长,吸收了多种类型的民歌、说唱之美,它是科尔沁蒙古族最有代表性、最具特点的歌唱艺术形式,成为科尔沁地区蒙古族民间音乐文化领域的一笔宝贵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沁小调
作者:柳成荫
来源:《视野》2010年第17期
寻找梦中的草原,寻找漠风来处一座圣洁的高山。
一双虔诚而坚定的脚板,挣脱俗世浮华的镣铐,穿越万重关山,开始亲吻霍林河嫩绿的两岸。
风来了,带着草原浓郁的气息,轻轻抚摸我的额际,那是罕山上的神灵给我仁慈的指引。
我想。
我前世的生命里必定有一片草原绿,这片绿成为我体内奔突的鲜血,成为我今生的主宰。
当远远地望见漫天遍野的青草,像久别的亲人那样从天边从罕山山麓漫涌到我的脚下,我不由自主地投入了草原的怀抱。
泪,从我的心底涌出。
与温润的草叶紧紧拥抱。
我相信,自己今生行走在天地间的躯体,在科尔沁找到了活着的灵魂。
霍林河水潺潺流淌,蜿蜒在肥沃富饶的草甸中,带着大兴安岭的清清雪液,带着敖包的灵光、喇嘛教的祝福。
无论月落日起,无论春夏秋冬,慈爱无私地滋润着辽阔的科尔沁。
我突然明白,我生命中的那一片绿,为什么从不枯萎。
牛羊徜徉,马儿奔跑,陪伴着草原;云雀欢唱,百灵高歌,愉悦着草原;雪花飞舞,风雨交加,那是与草原的对话。
浩浩茫茫的草原,其实从不寂寞。
我突然明白,沉浮在红尘中,为什么自己的灵魂从不孤独。
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的草甸,那是小野花悄悄地绽放,在星光下,在风雨里,舞蹈着斑斓的彩练。
纯粹的草原。
因此飞扬彩色的理想。
我突然明白,在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为什么我的精神从不贫乏。
斟一杯浓香的奶酒,喝一口甘甜的奶茶,让马头琴响起来,让歌儿唱起来,让安代舞跳起来。
科尔沁,我心灵的故乡,我从不疲倦地飞翔,是因为,你给了我矫健的翅膀和飞越千山万水的力量。
我不能在夜晚的深处醒着
赵丽华
我不能在夜晚的深处醒着
我不能在夜晚的深处想你
我不能再向你身边移动半步
我再也撑不下去的冰壳
只消轻轻一碰,就都碎了
一片一片的冰
一片一片的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