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主体4
大学《公共管理学》各章节基础知识点及重点
公共管理学第一讲公共管理学概论问题:1.公共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之间的区别。
2.公共管理学对传统行政学的突破。
3.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4.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5.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
一、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一)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公共物品”和“公共事物”。
“公共物品”是属于大众所有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性:1)非竞争性。
是指人个消费物品或事物在由一个人消费的时候,并不影响和减少其他人的消费。
2)非排他性。
是指阻止一个人的消费享用该产品,代价是非常大的。
“公共物品”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
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管理的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对管理的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
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众利益的职能活动。
公共管理有五个内涵。
1)公共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或其他组织。
2)公共管理对象是公共事物。
公共事物的特征有:a.公共事物与公共利益有直接关系;b.公共事物管理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管理是永恒存在的。
具体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于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并且工作绩效不能简单以利润或效率作为标准。
5)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二、公共管理的具体类型。
“三分法”。
a.公共政策。
是政府制定的,以便于管理。
b.政府管理。
处理公共事物,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
c.非政府组织管理。
是指除政府门部外其他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物,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学。
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霎时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目前在学术界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公共管理主体限定为公共组织体系,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两大类。
这类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主体只包括组织,并不涵盖那些详细行使公共管理权力的个体。
汪玉凯认为,公共管理主体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徐双敏和丁美东认为公共管理主体是合法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机构或组织,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指政府,还包括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
也有学者认为,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公共组织注; 还有学者指出, 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有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以及授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中介组织等。
这一类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主体是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供应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组织和部门。
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
除了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和公共组织外,以非营利组织为主的准公共部门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由于市场有失灵,政府也有失灵。
因此,从传统的政府单一主体扩展到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公民的多中心网络式治理结构已成为公共管理进展的主要趋势。
注目前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公共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组织和各种非政府组织,而不包括公共组织的组成人员。
其次种观点则认为,公共管理主体可以认为是等同于公共组织的组成人员。
“主体的划分很难有明确的界限,由于我们对公共服务概念的理解大大扩展了。
公共服务不仅包括政府的三个分支(即立法、司法、行政)部门,而且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个层次,而且包括非营利部门。
所以,公共管理的主体就成为全部追求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人员,无论这些服务是由政府履行还是非营利机构执行。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公共管理活动是需要由持有公共管理信念并实际致力于工作的人来完成的,因此,公共管理的主体当然所指的就是由各种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中的构成人员。
公共管理概述
公共管理概述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的一种行为和过程。
它涉及公共机构、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的管理,旨在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公众需求。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公共管理的范围广泛,涉及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和私营部门等各种组织形式。
它的核心任务是制定和实施政策、规划和资源配置,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管理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等。
在这些领域中,公共管理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并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公共管理的核心原则是公正、效率、透明和责任。
公正意味着公共资源的分配要公平合理,不偏袒任何一方。
效率要求公共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透明要求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和行为对公众透明可见,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
责任要求公共管理者对公众负责,为公众利益服务。
公共管理的实践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公共管理者需要了解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组织管理和决策分析的技能。
他们还需要具备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同时,公共管理也需要具备道德和伦理的约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众利益。
公共管理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建设和创新。
一个良好的公共管理体系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监督机制。
同时,公共管理也需要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创新可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公共服务的提升。
公共管理的成功与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一个良好的公共管理系统可以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满足公众需求,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反之,如果公共管理不善,将导致资源浪费、腐败和社会不公平。
因此,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公共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涉及到公共事务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它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公共管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遵循公正、效率、透明和责任的原则。
通过制度建设和创新,可以不断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公共管理学答案
公共管理学答案公共管理学1、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公共管理学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经济学、政策科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3、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4、威尔逊在《行政之研究》一书中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把行政管理当作一门学科来研究。
5、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规律的学科,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指行使公共权力,进行公共管理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7、(不定项)关于公共管理这一概念理解正确的有(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各种公共事务目标是实现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8、对官僚制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并促成公共行政学体系建立的是(马克斯?韦伯)。
9、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10、导致公共管理学在西方兴起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公共财政的压力国际竞争的压力公共物品品质的压力社会管理的压力)。
1、公共管理环境是指对公共部门及其管理过程、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政治环境是公共管理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法律环境的优劣,是反映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公共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4、生产力落后、科技水平.教育水平落后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是我们国家现阶段最基本的公共管理环境。
5、(公共管理环境)是公共部门及其管理者开展活动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
6、(公共管理环境)是公共管理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是公共管理施加影响的对象。
7、公共管理环境的理论依据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开放式系统理论偶然性理论)。
8、关于公共管理环境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公共管理环境对公共部门的职能起决定和制约作用公共部门职能对公共管理环境的反作用)。
(完整版)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
(完整版)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1公共管理的含义: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根据管理的公共事务的不同,公共管理可区分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
(1)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2)公共管理的目的:维护公共利益(3)公共管理的手段:法律、行政、经济(4)公共管理的职能:计划(规划)、决策、组织、协调、控制1.2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管理活动为基本对象,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什么、如何进行管理、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发展规律的学问。
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体系(1).确定公共管理研究对象的基本思路从研究对象来说,公共管理学不再像公共行政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非政府的公共组织方面;从研究焦点来说,公共管理学从以往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与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环境、战略与绩效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说,公共管理学要改变以往以规范研究为主的做法,重视量化方法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
(2).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内容(1)国外学者的研究情况(2)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情况(3).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4).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特征:公共管理学并不像公共行政学那样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方面。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公共管理是什么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
2、与行政管理区别(1)语义差异:公共行政是一种服务于公众的活动,公务员执行的是他人制定的政策,注重的是程序,将政策转化为行动和办公室管理。
公共管理包括公共行政的这些方面,强调以最高效率实现目标并对结果真正负有责任。
(2)主体拓展不同: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狭义的行政机关。
公共管理主体具有多元性,包括政府组织、政党组织、社会组织。
其中,政府是核心部门,行政机关则是政府的核心。
(3)客体的细分:行政管理把自己的管理客体定位于与私人事务相对立的社会公共事务(基于二分法)公共管理把客体细分为公共事务、半公共半私人事务(基于公共物品、混合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分类),这些事务需要多种主体共同管理。
(4)管理手段的不同:行政管理:法律公共管理:市场化3、与企业管理的不同(1)管理的主体不同。
私人管理的主体是私人部门,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部门。
(2)管理的对象不同。
私人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其私人组织内部事务,公共管理则不仅针对公共部门,也针对私人部门。
(3)管理的目标不同。
公共管理是追求公共利益目标,目标多元化,私人管理主要所示私人利益目标,利益最大化。
(4)管理方式不同。
私人部门主要是市场化方式,市场机制;公共部门则复杂得多,是政治议程,公共选择。
(5)管理运用的权力不同。
一个是公权力,具有强制性垄断性;一个是私权力,但具有自由竞争性。
4、公共管理的特点(1)公共管理主体: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2)公共管理的客体: 一是社会公共事物;二是公共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机制。
(3)公共管理的手段多样化: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4)注重管理外部环境,强调战略管理,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变(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6)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5、公共管理为什么是一个整合的概念(1)公共管理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公共管理在“什么”和“为什么”层面上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而在“如何”层面沿袭企业管理。
公共管理知识点梳理
公共管理知识点梳理一、公共管理概述。
1. 公共管理的概念。
-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它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涉及公共资源的分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多方面内容。
2. 公共管理的特点。
- 公共性。
- 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其管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如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
与私人管理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不同,公共管理的决策和行动都要考虑到社会大众的利益。
- 多元性。
-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等。
例如,在社区服务中,政府可能提供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非政府组织负责组织志愿者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企业可能通过赞助等方式参与社区发展。
- 政治性。
- 公共管理与政治密切相关。
公共政策的制定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不同政治团体的利益诉求会反映在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中。
例如,不同政党执政时可能会推行不同的医疗卫生政策。
- 法治性。
- 公共管理必须依法进行。
公共管理部门的权力来源于法律,其管理行为也必须在法律框架内。
例如,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遵循相关的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
二、公共管理主体。
1. 政府。
- 政府的职能。
- 政治职能。
- 包括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安全,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等。
例如,军队、警察等国家暴力机关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履行政治职能,抵御外敌入侵和维护国内社会稳定。
- 经济职能。
- 宏观调控方面,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总量,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如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
微观规制方面,政府对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如制定反垄断法来防止企业垄断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
- 文化职能。
- 政府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文化事业方面,政府建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管理学课程概念及知识点辅导9-12
公共管理学课程概念及知识点辅导09-12一、公共管理学基本概念1.公共管理2.非政府公共组织3.市场失灵4.政府失效5.公共政策6.尖形结构和扁平结构7.公共财政8.外部效应9.国家预算10.预算会计11.政府审计12.公民知情权13.政府信息公开14.电子政务15.公共部门绩效16.绩效管理17.公共管理伦理18.公共管理责任1.公共管理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例如,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服务性公共事务;公共设施的发展等基础性公共事务;环境保护、人口、能源等保障性公共事务;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等管制性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提供)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承担公共权力的人,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同时承担公共责任)2.非政府公共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营利社会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我国主体是:社会团体(学术性社团、行业性社团、专业性团体、联合性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例如民办学校)基本特征: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专门性;志愿性。
3.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和理由。
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市场是存在缺陷的,存在着单纯依靠市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垄断的出现导致商品服务质量的降低,市场竞争产生的收入不公平,公共产品的提供、定价和收费问题等,这些需要政府的干预来解决。
市场失灵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市场经济中存在某些不符合完全竞争条件,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发挥配置资源作用的领域,如公共物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失灵等;另一种情况是完全竞争市场运行本身的缺陷,如社会分配不公平、宏观经济不稳定等。
4.政府失效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绪论⏹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的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公共管理的客体: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目的: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实质: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来说,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工商管理)之间存在相通之处,都必须履行包括计划、组织、领导、人事、控制、协调等在内的一般管理职能。
当代公共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私人管理(工商管理)的一些经验、方法和⏹行政意为国家政务的管理,从本质上是指执行指令和服务。
❑行政是管理活动的一种,把行政从管理中分解出来具有重大意义。
管理则指:(1)实现结果;(2)管理者实现结果的个人责任。
❑“管理”包括“行政”,而且,它还意指为了以效率最大化的方式实现目标而进行组织活动,以及对结果真正负有责任。
行政和管理不是同义词,它们在公共部门中运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公务员执行他人制定的政策。
❑公共行政注重的是过程、程序和符合规定;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涉及的内容则更为广泛。
一个公共管理者并不仅仅是执行指令,他关注的是实现“结果”,即管理者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并为此承担责任。
1、公共行政更加重视按设计与计划行事,公共管理更加重视实现公共行政目的的具体“运作”过程及结果;2、现实中.公共行政更加强调政治的、法律的手段,公共管理则更加强调管理过程中的管理的、经济的手段。
第一章公共组织理论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
⏹NGO非政府组织,是一个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其实质意思在中文里面与之最相应的是民间组织,是指民间自愿组织的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非营利性的、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章程开展活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学堂在线】公共管理学 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第一章1、单选题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2、单选题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的人类权力没有包括哪种权力()幸福权3、单选题下列哪个不是公共管理主体()私营企业4、多选题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的三权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5、多选题美国《独立宣言》提出了人的哪几种权利是不言而喻的()生命权自由权幸福权6、判断题不管权力来源于那里,权力都应该为人民服务()错第二章1、判断题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干什么,要有统一规范的标准()错2、判断题重视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强调自愿机制和自我服务机制,这是一个国际趋势()对3、单选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少越好,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自由放任”,这个观点是谁提出来的马歇尔4、单选题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出“政府的基础性核心任务”不包括()保护企业的自由经营权5、单选题保卫国家安全属于政府的什么职能()政治职能6、单选题政府通过与企业签约,将城市道路清扫转交由私营部门来做,这属于()签约外包7、单选题政府对高消费者抽高税的治理方式属于()诱因机制8、多选题亚当•施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认为政府只要干哪几件事()保护本国的社会安全保护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他人侵犯建设和维护某些必要的公共设施9、多选题治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善治,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性公正性民主性透明性10、多选题政府失灵的原因有()政府活动成本和收益的分离公共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内部性问题第三章1、单选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这属于战略5P模型中的战略()定位(Position)2、单选题毛泽东总结红军游击战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属于什么战略()弱势机会战略3、多选题战略实施要做哪些工作()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使之与战略相匹配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克服变革的阻力,促进变革4、多选题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存在哪些问题()政府任期的短期性公共部门战略的制定模式和民众、社会、媒体要求参与的动力矛盾政府机构办事层级节制的方式,使得政府的战略行动缺乏创造性和弹性5、判断题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只要在科技教育领域加大投入就能实现战略目标()错第四章1、单选题我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政策,是()导致我们对问题的判断失误?无知2、单选题地方政府出台《见义勇为奖励办法》,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功能。
春公共管理学形考作业1-4及答案学习资料
公共管理学作业一1、单选题(4分)1887年美国学者()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行政之研究》一文,这成为公共行为学诞生的象征性标志。
A.古德诺B.斯坦因C.泰勒D.威尔逊答案:.A.B.C.D2、单选题(4分)德国学者()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发表的著作中,对官僚制度的系统分析和论证促成了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A.古德诺B. 马克斯·韦伯C.法约尔D.赫伯特·西蒙答案:.A.B.C.D3、单选题(4分)公共管理的主体是()。
A.公共组织B. 公共利益C.公共事务D.公共权力答案:.A.B.C.D4、单选题(4分)公共管理的客体是()。
A.各类社会公共事务B. 政府C.公共政策D.公民答案:.A.B.C.D5、单选题(4分)以实现公共利益目的,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是( )。
A.非政府组织B.公共组织C.中介组织D.非营利组织答案:.A.B.C.D6、单选题(4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自由放任时期认为国家充当的是一个()角色。
A.全知全能政府B.“守夜人”和“警察”C.服务型政府D.懒汉答案:.A.B.C.D7、单选题(4分)由于政府机制自身的缺失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或无效的情形被称为()A.政府失灵B.社会失灵C.市场失灵D.双失灵答案:.A.B.C.D8、单选题(4分)国家干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亚当·斯密 B.凯恩斯C.蒙德尔 D.布坎南答案:.A.B.C.D9、单选题(4分)关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说法不正确的是()A 建立并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B 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C 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D 进行收入和财产的直接分配;答案:.A.B.C.D10、单选题(4分)()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市场是存在缺陷的,存在单纯依靠市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需要政府的干预来解决。
A.政府失灵B.社会失灵C.市场失灵D.双失灵答案:.A.B.C.D11、单选题(4分)新公共管理运动肇始于()A.英国B.美国C.德国D.新西兰答案:.A.B.C.D12、单选题(4分)公共管理学以研究()的问题为核心,融合了相关学科的知识,突破了传统行政学的学科界限,涉及了以往行政学所未涉及的许多领域和主题,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模式。
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电大《公共管理学概论》(教育管理本科)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含案例分析)一、填空1、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学2、公共组织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公共权力3、罗伯特达尔赫伯特西蒙新公共行政学4、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5、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6、公共权力公共社会7、政治实体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8、调节性自我调节性9、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和组织准备10、事实价值二、选择题1C 2D 3C 4A 5B 6B 7A 8D 9B 10D三、简答题1、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内涵?P2所谓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4)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那几个阶段?P34(1)限制政府干预(2)主张政府干预(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P45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
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
由此看来,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公共政策失效(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4)“寻租”及腐败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
P49(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P71(1)公共性(2)利益选择性(3)目标指向性(4)权威约束性(5)功能多极性(6)动态稳定性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
P84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的所有机构和人员。
(1)执政党(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利益集团(5)大众传媒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重点内容
考点1、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提供准公共物品的活动进行管理,提高活动效率,并进而保证社会公众利益实现的过程.2、公共事业组织: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社会公共组织.3、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或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或服务.4、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如民办学校、幼儿园、培训中心等;卫生行业,如各类民办医院、康复中心等;文化体育行业,如各类艺术培训中心、运动俱乐部等;劳动类,如各类职业培训中心等;民政类,如各类民办敬老院、老人服务中心等;还有建设类、科技类以及各类社会中介机构等.5、纯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的物品.6、事业单位法人的特征所谓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等公益事业的单位.1以公益为目的,而非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事业单位所取得的利益只能用于其目的事业,不能分配给出资人.2事业单位法人的独立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也可以通过集资入股或者由集体出资等方式取得.比如说民办大学、民法研究所等.3事业单位法人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等公益事业活动.4依照法律规定或者行政命令组建的事业单位,从成立之日起,具备法人资格;由自然人或者法人自愿组建的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办理法人登记,方可取得法人资格.7、公共物品的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厂商或个人享用. 2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某一个人或厂商对某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并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其他厂商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其他厂商享用的数量或质量.另一个表述方式是:当一种公共物品或服务再增加一个消费者时,其边际成本为零.3受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这样做成本太高.不论个人或厂商是否为之付款,都能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提供中得到利益.8、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NGO主要有三大资金来源:一是政府的投入,二是会费及服务收费,三是社会捐赠.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公司赠款;项目捐赠和服务的收入;会费收入与俱乐部制度;专门活动;经营收入;电子慈善.公共事业的内涵一、社会公共需要与公共事业一需要层次理论1人类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2.需要分类从需要的主体来看,需要可以分为个人需要、群体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从需要的对象来看,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需要的起源来看,自然需要与文化需要.什么是公共需要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公共需要的特点1、公共需要是全社会全地区的共同需要,反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社会愈发展,生产力愈发展,这种共同成分愈充分,共同利益愈明显.2、公共需要具有整体性,无法分割.公共需要不是人们个别利益的混合.3、公共需要不以人们的地位和收入为分界限.这与私人需要不同,私人需要是以地位和收入为界限的,不同收入水平有不同需要,富人和穷人的私人消费水平显然不同,而公共需要则不分富人和穷人.例如,在享受国防、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管理、防洪水利等利益方面,是完全平等的,同时也是机会均等的.4、公共需要是一种有效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等同于政府需求.社会总需求包括政府需求和私人需求.各代表着一定的社会购买力.公共需要作为政府需求,是一种现实的购买力,代表着一定的货币流量和货币存量.公共需要的范围作为公共需要,有一定的范围.确定一种需要是否应归属公共需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判别:1、符合公众共同利.2、私人不能满足或私人不愿提供.3、根据社会利益应该由国家提供或垄断公共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事物决定着公共需要范围的物质力量首先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其次,由社会生产关系状况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共需要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刚性的公共需要典型的公共需要,这类公共需要,基本上或全部由国家解决.例如,行政、国防、城市公共设施、基础科研、环境保护、义务教育.第二类,有弹性的公共需要,职业教育、医院、交通、通讯、能源.第三类,随机的公共需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对某些产业进行投资.3.公共需要主要内容现代社会的公共需要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安全秩序的公共需要,如国防、公安、外交等;第二,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的公共需要,如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公正司法等;第三,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设施与公共管理的公共需要,如公众医疗保健、义务教育、公共交通、公共图书馆等;第四,建立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公共需要,如公共组织的扶贫、社会保险等;第五,公共资源与公共财产管理的公共需要,如国有资产管理、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第六,维护人权、自由等公民权利的公共需要.二公共物品物品的分类1.公共产品:利益不可分割,满足社会共同需要2.私人产品:利益可以分割,满足私人需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3.准公共物品:利益部分可以分割,满足社会部分成员需要案例公共地的悲剧在某小镇上,该镇居民从事的最重要经济活动是养羊.镇上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并出售可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大部分时间羊在镇周围土地的草场上吃草,这块地被称为镇共有地.没有任何一个家庭拥有这块土地,而是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集体所有权很好地发挥作用,所有的居民被允许在这块地的草场上放羊.因为土地很大,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有良好草场的土地,长时间以来,允许居民在草场上免费放羊也没有引起问题.时光流逝,镇上的人口在增加,镇共有地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开始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由于共有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许多家庭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思考题:1.是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2.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这种悲剧的发生公共地悲剧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或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或服务.私人产品的特征:一是所有权上的排他性,即能够在财产权上明确这一产品只属于我而不属于他人,表明这类产品具有产权上的可分割性.二是消费上具有的竞争性,即该产品不能公共消费,某个社会成员消费它以后其他人员就难以无偿消费.3.公共物品的类型根据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的物品.2、准公共物品混合物品:①公共资源:既有非排他性,但又有竞争性;②俱乐部产品:既有非竞争性,但又有排他性.准公共物品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消费者达到一定规模后,消费产生拥挤性竞争,如道路、桥梁、停车场等价格排它性公共物品:在效益上可以定价、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的准公共物品,如公园、文化遗址等思考:拥挤性公共物品与价格排它性公共物品哪类公共性更强些4.准公共物品的类型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医院、应用科学研究、体育、公路、农林技术推广等事业单位,其向社会提供的属于准公共产品.实行企业核算的自来水、供电、邮政、市政建设、铁路、港口、码头、城市公共交通等,也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围.第三节公共事业的内涵1.公共物品供给的特点1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无效率A无法解决“搭便车”的问题.搭便车:是指某一消费者若他需要消费某类产品,他可不支付任何价格而消费,由此,决定了他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支付“无谓的价格”的.B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要求这些产品必须免费提供,这也是私人企业难以接受的.2政府是供给公共物品的主体公共物品的特点决定了私人部门不能有效供给公共物品,政府就成为供给公共物品的主体. 3公共物品的规模供给公共物品是具有社会共享性的物品和服务,因此公共部门通常情况下不可能为单个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特殊服务,只能是规模供给、无差异供给.人们在接受时没有选择的自由.4公共物品的非均衡供给由于缺乏准确反映人们对公共物品需求偏好的机制,公共物品供给等于需求的均衡状态难以实现.纯公共物品往往规模巨大,投入费用高,一般由政府统一供给;市场为何不能实现充分供给纯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1、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水平.2、强制性融资——解决搭便车问题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自愿捐献和成本分摊的合作性融资方式,不能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只有依靠强制性的融资方式如征税来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案例分析神木免费医疗能否复制神木,因为在全国率先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一度被老百姓称为“离共产主义最近的地方”.但自启动之初,赞许和质疑之声便与神木全民免费医疗制度的实施相伴而行.神木医改政策的主要内容拥有神木户口的城乡居民只要参加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即统一实行门诊医疗卡和住院报销制,每人每年最高可报销30万.设立了7所县级、5所省级、6所北京的知名医院在内的定点医院.许多其他医院不提供报销的医疗项目也纳入了报销之列,比如安装人工器官,器官移植等特殊检查费、治疗费和材料费等等.在乡镇医院、县医院、外地的医院花费分别达到200元、400元,3000元的标准线,即给予报销.问题:1.神木模式的政策内容2.神木免费医疗制度实施后的情况3.如何杜绝公共资源不受节制地滥用4.神木的医改模式能否被其他地区复制宿迁医改:80分还是20分1999年,宿迁医改开始.2001年到2002年,宿迁大规模地“卖医院”,将全市134家医院卖掉133家,引起巨大争议.在新体制下,原来的国有医院由民间资本控股,民间资本新建医院,或者是医生集体控股等.医院领导不再接受行政任命,医院直接互相竞争.宿迁医改的“三分”原则:管办分离,医卫分策、医防分设政府集中医卫的行业管理,开放有监管的医疗服务市场集中财力,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建立覆盖到乡村基层的卫生防保体系组织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包括向需方——首先是低收入人群——提供医疗补贴.问题:1.宿迁医改的背景与动力2.宿迁医改的基本思路和模式3.对宿迁医改评价的不同声音4.宿迁医改对全国新医改方案的启示一、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两种方式一政府直接生产:纯公共物品和自然垄断性很高的准公共物品.二政府间接生产:指政府利用预算安排和政策安排形成经济刺激,引导私人企业参与公共物品生产.公共物品管理的政府行为1体现国家意志的公共物品:如法律法规、市场规则、社会秩序、各级行政管理、司法、国防、军队、中央银行、宏观调控、造币厂等;2与社会公平、分配目标有关的公共物品:如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教育、社会保障、保护穷人的收入再分配等;3与社会发展有关的公共物品:道路、大江大河的治理,环境保护、基础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图书馆、博物馆、消防等;4具有很强规模经济的自然垄断类公共物品:如电力、通讯、铁路、邮政、自来水、燃气等.1、政府利用市场生产公共物品的原因1公共物品的公共性的变化2公共部门生产的低效率及浪费3民众对于公共物品质量的关注上升及需求的多样化2、政府利用市场生产公共物品的方法1签订协议或合同合同外包2授予经营权特许经营3经济资助4政府参股二、改革政府在公共物品管理中的行为1、合理调整政府的经济活动领域2、完善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3、促进公共物品生产主体多元化4、在公共物品供给领域引入市场机制5、为非政府主体进入公共物品生产经营领域提供法律保护、财政支持和进行监管6、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分工公共事业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以不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它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公共住房、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事业.公共事业的范围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三条规定: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性的社会事业.公益事业包括:“一求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活动;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公共事业的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规模性超前性非政治、非经济特征明显判断是否为公共事业标准不在于是否市场化或经济活动不在于是否私人经营在于是否与公众基本生活关联在于是否首先满足公共需要和维护公共利益案例:北京世界文化遗产门票涨价思考:1.故宫博物院等6个景点涨价申请理由是否合理为什么2.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它的涨价是否符合准公共物品的性质,为什么第四节公共事业管理一、公共事业管理的定义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对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特征:公共性、强制性、非营利性、服务性二、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公共事业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参与者之一案例一买断高考查分业务2003年6月,全国高考江苏考区的阅卷工作全部结束,江苏省高招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考生只能通过声讯电话查询,短信查询业务取消.因为通过电信、移动、联通三家公司竞标,江苏省电信独家承揽了今年的高考查查分业务.案例二政府是危机管理的主体“非典”期间,国务院成立防SARS指挥部,地方各级政府成立应急处理小组,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推行行政问责制,提高行政效率.问题一:从管理的性质看买断高查考分业务是企业经营管理行为还是公共事业管理行为为什么问题二:高考查分业务属于私人领域还是公共领域应该如何操作更为恰当问题三:当遇到如非典、禽流感等大型突发性事件时,谁才能承担处理这些事件的主角为什么第二讲公共事业组织一、公共事业组织的含义1、组织非公共组织——市场组织公共组织——政府组织等2、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拥有法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权力的所有组织实体.公共组织分为政府组织和公共事业组织二、公共事业组织我国目前的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五类:政府组织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1、公共事业组织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三、为什么公共事业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1、为什么不能是企业这个问题必须从市场体制的优缺点说起,市场体制的优点自不必多说,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在信息传递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上,市场体制的效率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有它自己的局限,这就是市场失灵.垄断产生的过程中,社会公平就难以实现低利润甚至是无利润的社会服务职能就会缺失信息结构不对称的情况比比皆是,不对称是常态.绝大多数的公共事业,比如文、教、科、卫等,带有很强的外部性,外部性会带来“免费搭车”的问题.为什么公共事业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为什么不能是政府按照一般的经济学理论,市场失灵就证明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政府理所当然是纯公共产口的提供者,但是对于准公共物品而言,政府的优势就明显.比如,无法解决公众的偏好问题再有,政府本身的低效率及权威性以管理为主,服务为辅,与公从沟通不好及阶级性明显等特点,也使得它不适合于作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公共事业组织能承担起这个责任吗公共事业组织的优势在市场失灵的场合,人们不愿做或不能做的事,可以由政府来承担,但政府也有其不愿做或不能做好的事情,当市场和政府同时在某些领域都失灵的时候,公共事业组织的优势却显现出来了.A、非营利性:从概念中就明确了公共事业组织建立就是不以营利为目标的.B、沟通性:公共事业组织可以更为深入社会基层,贴近民众.C、低成本:私人捐款的资助、结构简单、志愿人员免费服务.发达国家的第三部门,应然状况因而事业单位一成立其使命就是服务性的,所以要求它必须贴近民众,了解民众的需要,所以沟通性是其做好工作的前提.局限及克服志愿活动的狭隘性:分散,受制于人力物力的局限,只能为某些特定人群服务,覆盖面狭窄.会受到捐资人的影响,有可能不为大众负责业余,缺乏专业性.克服:与政府合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共事业组织是一种最适合的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它的作用体现在.三、公共事业组织的持征及与其他组织有区别1、公共事业组织的特征1组织性8自主性2非政府性9使命感3服务性10多样性4沟通性11专业性5非营利性12灵活性6独立性13开创性7公正性14参与性第二节公共事业组织的作用——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一、现代市场体制的职能优势和局限性1.市场体制的职能优势1信息传递的效率.2激发生产社会财富的创造力.3有效组织社会经济活动.2.市场体制的局限性1市场竞争的不完全.2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社会公平.3市场体制中,民间企业难以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4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要求.5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三、公共事业组织第三部门职能优势和局限性1.公共事业组织的职能优势1非营利性2沟通性3低成本2.公共事业组织的局限性1志愿活动的狭隘性2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3志愿组织的业余性3.公共事业组织局限性的克服四、公共事业组织的作用--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1、公共事业组织能承担政府部门具体的执行性,事务性的职能2、公共事业组织能有效地为市场经济提供不可缺少的法律服务和监督规范企业行为3、公共事业组织能有效地承担社会化服务,从而充当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4、公共事业组织可以有效地和政府合作,从而充当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功能:1保证决策层令行统一,政出一门,执行层有章可循.2能及时发现各管理能级的故障,保证有效,持续地执行行政管理的路线,方针和政策.3符合管理智力和权力在质上递增,在量上递减的原则.4职责明确,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瞎指挥,遇事推诿的弊端.第四讲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二、公共事业管理改革发展的背景生产力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公共事业社会化发展的客观基础科教文卫支出1980年为156亿,2003年为4506亿,科教文卫占财政支出比例在1980年为12.72%;1995年达到了21.5%;2003年为18.28%;经济社会体制转轨: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小政府、大社会社区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作用加强:体现在深化体制改革、改善居民生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三、前期的改革举措1、“放权”和“搞活”本着简政放权的精神,政府逐步扩大各类公共事业单位的人权、物权、事权、财权及其他各项管理自主权.通过上述各项改革措施,大大增强了事业单位自我发展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与活力.2、“创收”、“让利”和“免税”这些改革措施,拓宽了各项事业经费来源的渠道,弥补了国家事业经费的严重不足,大大增强了事业单位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也增强了事业单位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动力和活力.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国家调整公共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促进原有部分事业单位实现企业化、产业化与市场化.3、“开放”、“协作”和“联合”这些改革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各类事业单位的社会化程度,增强了事业发展的活力,淡化了单一化的行政隶属关系,减少了事业单位对于计划的依赖性,增强了事业单位对于市场的适应性,有利于事业单位进一步转换运行机制.4、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鼓励和提倡全社会办事业,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来筹集各项事业发展资金.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各类国办事业与民办事业的发展.“一起上”措施,符合事业发展主体多元化的改革方向5、“业余兼职”、“停薪留职”和“人才交流”上述改革措施,改变了人们的择业与就业观,许多事业人员纷纷走出单位大门、走向农村、走向企业、走向社会、走向经主战场,开阔了眼界,经受了锻炼,找到了用“文”之地.充分调动了广大事业单位人员主动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节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1、实行政事分开。
公共组织学。考试要点。
“公共组织学”考点归纳第一章绪论1、公共组织在一个国家的特定社会地域中,已维护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拥有法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权力,承担相应公共责任的实体。
2、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组织人员(2)物质因素(3)职能目标(4)法制规范(5)技术和信息(6)权责体系【包括: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责划分】3、公共组织的分类(1)中共组织(2)政协组织(3)国家权力机关(4)行政机关(5)司法机关(6)事业单位【为了社会公益目的,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依靠公共资源开展活动,不具有国家机关的公共权力,但替政府承办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公共事务的公共组织】(7)社会中介【指那些非政府的、非营利的、带有志愿性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分类:①行业自律性组织,如行业协会、商会。
②监督社会行为的组织,如消费者协会。
③为市场提供经营性、技术性服务的组织,如证券登记公司、拍卖行.④为社会劳动力提供中介服务的组织,如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
⑤为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的组织,如各类学会、研究会、基金会。
】4、公共组织的特征(1)公共性。
公共组织的特殊性在于其“公共性”,这种公共性集中体现在其组织目标(实现公共利益)和组织的基本功能(提供公共服务)上.(2)政治性。
公共组织的主要类型是政府组织,政府是国家进行政治统治的主要机关,实现国家意志的工具.(3)法治性.一方面,公共组织的成立必须经过合法程序,为法律所认可;另一方面,公共组织的公共权力要受到法治的约束。
(4)权威性。
权威性是公共组织进行有效管理的保障。
(5)广泛性。
一方面,公共组织所涉及的内容即管理对象具有广泛性;另一方面,公共组织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了各层级的政府组织与各类型的非政府组织.(6)独占性。
一方面,公共组织通过政治权威或公共权力限制私人加入竞争,另一方面,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私人不愿意去提供。
5、公共组织的功能(1)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的主体。
(2)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人员的归宿.(3)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的支点。
公共管理学练习题
《公共管理学》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C )。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2.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 )。
A、公民B、政府C、企业D、政党3.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D )。
A、计划性B、单一性C、效率性D、公共性4.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5.新公共管理运动肇始于(A )。
A、英国B、美国C、德国D、新西兰6.政府赖以成立的基础为( D )。
A、经济控制和社会网络B、经济控制和政治权力C、公民意见和社会网络D、公民意见和政治权力7.政府应当维护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指政府的(B )。
A、政治职能B、经济社会职能C、法律职能D、行政职能8.某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排斥和不妨碍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消费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这是指公共产品的( C )。
A、竞争性B、排他性C、非竞争性D、非排他性9.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除,但排除的成本很高,以至于在经济上不可行,这是指公共产品的( D )。
A、竞争性B、排他性C、非竞争性D、非排他性10.下列产品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为( B )。
A、教育B、国防C、社会基础设施D、社会福利计划11.新公共管理阶段的理念基础为(D )。
A、“大而弱的政府是好的政府”B、“大而强的政府是好的政府”C、“小而弱的政府是好的政府”D、“小而强的政府是好的政府”12.“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表明的基本含义是 ( A )。
A、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搞好政策规划B、政府应当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C、政府既要搞好规划,又要搞好具体实施D、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13.下列所列公共产品中,必须由政府提供和生产的有( C )。
公共事业管理4详解
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的 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一、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
所谓公共事业管 理的生态环境, 是指公共事业管 理所处的自然环 境和社会人文环 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中对公共事 业管理影响较大的因素有:
• 1.地理位置 • 2.人口 • 3.公众日常生活的技术化 • 4.社会发展程度
一、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含义
1.公共事业管理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1)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内部 的各种关系和要素组合等。
(2)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之外 的影响因素,如政治、经济、地理、人口、文 化、民族、宗教等。
环境是指存在于某一事物周围的一 切情况和条件的总和。
注意: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划分不是绝 对的。
二、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特征和类别
1.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特征
(1)广泛性 ——外部要素范围广; (2)复杂性 ——构成环境的因素复杂;环境影 响复杂;(一个问题的解决,要受多种环境影响)
(3)差异性 ——各个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公 共事业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2.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分类
以层次为标准,可分宏观、中观和微观管理环境。 以国别区域为标准,可分为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以作用和影响为标准,可分为积极环境(良性环境)
问题等)
创造性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对生态环境中
对象的管理,也就既有应付性管理,又有创造
性管理。(变通性)
108城市无车日活动引发限车之辩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9月16日至 22日,包括沈阳、北京、上海、天津在内的 108个城市将同时启动由建设部发起的全国 首个“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 为了解决日益加剧的大城市的交通供需矛 盾,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王凤武表示,应提 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如上海一 般必须花钱买牌照,减少停车场地但提高收 费标准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 通研究所副所长赵杰也表示,应该控制私人 汽车发展。
公共管理学考点总结
公共管理学1、公共管理的概括: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公共组织以及社会其他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原则、规律和方式的科学。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异同:1)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个整合性概念,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2)公共管理不完全等同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公共管理是重视公共组织,包括非盈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一门学问,它着重于公共事务管理的运作及其结果,着重于执行。
3.)公共管理中包含的管理技术、管理方法、项目的划分、绩效目标与指标体系的确定,都离不开意识的支配,或者说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起作用。
因此,我们又不能把它理解为一种纯粹的工具。
4.)公共管理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以“公共”为核心,支配公共管理技术、方法、手段的意识,无疑应该是公共意识、公共精神。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不仅重视3E,即经济、效率、效能,同时也重视公平、正义和民主。
公共管理在强调弹性化、自主管理、授予权能的同时,强调责任的重要性,这种责任通过绩效测量与评估体现出来。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行政的定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对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制和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公共行政”这一核心概念。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或公共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公共管理既不同于政治学、行政管理和管理学,但又与它们有着深刻的联系,甚至还以它们为理论基础,这正体现了公共管理的多学科取向性特征,任何单一学科取向来理解公共管理,都是不恰当的。
(2)公共管理不能理解为纯粹的管理工具、管理技能、管理方法,它必须围绕公共这个核心融入政治的、管理的、经济的、法律的意识,体现它是艺术。
四、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四、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一)公共管理概述 1. 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的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
2. 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社会公共组织和社会其他组织两大类 ②作为公关管理的客体的社会公共事务表现不断扩展的趋势③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④公共管理的职能是调节和控制⑤公共管理体制和手段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3.公共管理的性质和特点①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②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③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处理社会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④公关管理强调多元价值⑤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⑥公共管理既注重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⑦公共管理以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为目标⑧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4. 公共管理的主体和对象主体:政府 & 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包括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对象:社会公共事务⎪⎩⎪⎨⎧⇒社会问题公共管理中最直接对象公共项目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产品;公共信息资源;公共资源:公共设施、5.公共管理的目的实现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是为社会成员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服务(二)社会工作的含义、目标与构成要素 1.社会工作的含义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服务活动。
理解: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使组织成员具有 平等感和公平感。
(3)明确规定每一成员的职权范围和协作形 式,使各个成员正确行使权,减少摩擦和 冲突。
(4)精确计算组织成员的工作成果,以业绩为 依据进行奖惩,公正、客观、合理地处理 问题。
最后,倡导“理性化-法律化”的组织 形态,强调组织的运作应以法律为规范。 总之,传统科层制组织的研究者们所追的 理想组织是一个目标明确,专业分工,指 挥统一,层级节制,幅度适中,权责相称, 协调 一致,法规完备,高效合理的组织体 系。
不足表现为:
第一,他们只研究了公共组织的静态结 构,而忽视了对组织的动态面的研究。他 们关注的重点是组织的结构,以及如何分 工,如何建立层级节制的体系,如何订立 法令规章及工作标准等,未看到如果法规、 制度失之繁琐,可能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 生不利影响。
他指出每一种权威各有其理想的组织,而 科层制则是与法理型权威最适宜的组织形式。
(二)科层制组织的特征 具体而言,在公共组织的管理中,科层制方
法的主要方法(特征)是: 1.组织标准化
为了完成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科层制管理 在组织中推行标准化方法,以此提高工作绩 效。包括3个方面:
(1)分工专业化。 (2)工作指标化。 (3)人员统一化。
2.工作秩序化
秩序是一切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科层 制管理方法强调在公共组织内部的各要素、 环节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相关组织之间 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形成了一个无障碍的 工作流。它要求理顺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 包括命令服从关系、信息沟通关系、意见反 映与反馈关系等。
3.管理规范化
科层制管理严格按规章制度行事,坚决 抵制人情关系的干扰。包括:
第四节 传统公共组织的困境与变革
一、科层制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 论之父”。韦伯的科层制(或译官僚制)理论, 是其庞大的政治社会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的存在都是靠权威来维 持的,而合法的权威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基于习俗惯例的传统型权威; 二是基于领袖个人超凡魅力的超人型权 威; 三是基于理性法规的法理型权威。
2.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服务,忽视人的 差异性和多样性。
3. 排除了竞争的必要与可能,组织成 员照章办事,默守陈规,以至造成 得过且过、不负责任。
4. 依靠条块分割的专业化单位来解决 不断出现的新老问题,导致机构不 断膨胀,职能交叉重叠。
总之,科层制曾经意味着组织方式的 理性和效率。它给公共组织带来的逻辑规 范,与装配流水线给工厂带来的逻辑规范 一样,十分稳定、公平和精确。但是,公 共组织的科层制,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官僚 体制,它专注于各种规章制度和等级节制 的指挥系统,导致中央集权、层次繁多、 行动迟缓的弊端。如果环境稳定,任务简 单明确,社会需求单一雷同,那么传统的 官僚体制还是可以胜任的。然而,在新兴 的信息社会,人的个性与要求更加多样化 和复杂化,事物的变化幅度与速度也大大 增加了,科层制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 运转,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方法。
二、传统科层制组织的困境
(一)对传统科层制理论的评述
传统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贡献:
首先,把专业化分工原理广泛地引入组织 管理之中,提出了职能化(专业化)管理 的原理,为构造科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 发展演变奠定了一般的原则基础。
其次,总结概括出管理的基本原理,提 出建立理性组织结构的依据,力图构建高 效的等级制组织。
第二,他们在强调组织的非人格化、理 性化时,忽视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多方 面的需求的研究。把人简单视为生产工具 与经济动物,忽视人的尊严与价值。
第三,他们只将组织当作一个封闭型的 系统来研究,而没有探讨组织与其外在环 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
(二)科层制组织的内在缺陷
1.科层制管理造就了一种刚性的官僚 系统,就象一部机器,没有灵活性和 主动精神,只有齿轮之间的被动运转。
从职能行使方式来看,公共组织是由 以人治为主转向以法治为主、由以行政手 段为主转向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
2. 公共组织结构的变革
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个要素的排列组 合方式。组织结构包括纵向层级结构和横向部 门结构。
在横向部门结构上,公共组织的变革主要有以 下两个方面:从公共管理的过程来看,重决策、 执行部门,轻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的倾向 在改变。从公共管理的作用领域来看, “无限 政府”的职能观在改变。
(三)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
1. 公共组织职能的变革
从职能作用的领域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以 政治职能为重心,逐渐向以经济职能、 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 心转移的。
从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保 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 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变。
从职能的分化程度来看,公共组织的 职能是由原来混淆不清向高度分化转变。
在纵向层级上,从集权式、尖塔型的结构形式 向着分权式、扁平型的结构形式发展的趋势。
3. 公共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
首先,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 其次,横向分权:直线权力关系与参谋
权力关系并存。 最后,在纵向权力分配上,中央与地方
政府有着集权与分权互相融合的 趋势。
三、公共组织的变革
(一)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动因
1. 经济体制的转轨推动公共组织的变革 2. 政治制度的变革导致公共组织的变革 3. 社会发展程度影响公共组织的变革 4. 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影响公共组织的
变革
(二)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
1. 公共组织对外在环境的适应力、 改造力。
2. 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 源自。